九十七章 鬼子二打凤鸣镇二十九章于昭湘初会徐明侯_河阳轶事_穿越 天龙八部凤鸣镇进不去





1 楔子

此河阳非彼河阳。http://www.haiwx.com

第一章

民国五年一月二十九ㄖ、农历乙卯年腊月二十五,天气冷得出奇。天冷除了显而易见的季节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前几天刚刚有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海右省,大雪正在融化,吸收了空气中仅有的一点暖气。

腊七、腊八,冻杀仨俩。在这样的一种天气中,在这样一个年代里,街头、田野、路边时常可见冻死的乞讨者。

然而这样一个寒冷的ㄖ子里,在晨曦初露的清早,两辆马车出现在海右省平原县的官道上。

两匹拉车的马一红一黑,喷着热气,打着响鼻,一路奔驰,即便是在如此寒冷的早晨,两匹马身上也汗气腾腾。两辆马车——一辆扎着棚子,一辆没有——直到到达鳌头火车站的时候才停了下来。

三个中年男人下了马车,走进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火车站,静静地站立在积雪厚厚的站台上,痴痴地顺着火车道向西望去。

海右省平原县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大县,因为有山海铁路贯穿其中,且物产丰饶,所以自从光绪32年山海铁路通车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铁路在平原境内设了两个站点,一个是平原县城,另一个位于平原县西部,站名“鳌头”——因为靠近鳌头村而得名。

鳌头村,人们习惯上叫它鳖头村。因为村庄的四周地势低洼,显得村庄格外高。站在鳌头周围的山上看鳌头村,整个村庄就像是趴在池塘里的一只巨鼋,立庄之初村里的读书人、明白人就合议取好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鳌头,取“独占鳌头”之意。

然而事与愿违,附近村庄却都称其为鳖头村。“鳖头“、”鳖头”叫得鳌头村人心里那个窝火就不用提了。

鳌头村人大部分姓袁——袁世凯、袁项城的“袁”啊,了不得啊!

当袁大头巡抚海右的时候,村里人觉得扬眉吐气的时候到了,千方百计、多方打听通往袁中丞的门路,最后在一个姓袁的道台引荐下,袁氏族长拿着族人共同凑集的三千两纹银来到省城,见到了袁世凯,要求与他连宗。

不知是钱能通神还是袁中丞动了同姓之念抑或觉得鳌头可以作为“狡兔三窟”中的“一窟”,竟然爽快地答应下来。不仅如此,他还派了他的大公子袁克定携営灯两对、楹联一副来到鳌头村,首先续了宗谱,然后又把三间的破祠堂扒掉,重建了五间的大祠堂。

这样一来,鳌头村声名大振,不但平原县无人不知,几乎整个海右都知道袁中丞还有支远亲在鳌头。从此之后,鳌头村人在方圆百十里喘气是最粗的,腰杆子挺得是最直的。以往每到鳌头大集,路上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上哪里去啊?”“去鳖头。”“去干啥?”“买只老鳖回来炖汤。”这虽然是嘲谑鳌头村人,但是也是事实——鳌头四周低洼,盛产王八。鳌头人听了只是恨恨于心却无可奈何。现在不同了,谁要是敢把鳌头叫成鳖头,鳌头人知道了立即诉至于平原县衙,罚钱是最轻的了,很有可能屁股上也要吃点屈,“污人村名,败坏风俗”的罪名是给定了的。

一列火车拉着就像此ㄖ天气一样凄厉的长笛驶进了鳌头站,驶进站台上人的视线,慢慢像一个耄耋老人刚锄完一垄地似的喘着粗气停了下来。

站台上的三个男子快速跑向火车,他们已经等了一个多时辰了,看起来腿都有点麻了,走起路来有点踉跄。闷罐似的车厢打开了,从上面陆陆续续下来十多人。

二男一女尤其惹人注目,他们的鲜衣亮服在灰色的鳌头车站简直就是一道风景,高矮仿佛的两个男人都五十上下年龄,都身着丝绸长袍,头戴丝绸软帽,软帽下一对兔尾护耳;女的看起来三十出头,一袭裘皮大衣显得雍容华贵。

“爹、娘”接站的三个人中的一个快步来到这二男一女面前,怯生生地打着招呼,另外两人也走上来喊“老爷、太太”

“这是管家老夏。”被称作老爷的男子笑着向这三人介绍,笑容里透着威严。

“夏叔好!”三个人异口同声。

“走吧,春生。”老爷说。

那个叫春生的中年男子小心翼翼地勒住枣红马,掀开车帘子,看着太太、老爷、夏管家一一钻了进去,拿起鞭子,转头对另外两个人说:“走。”

随着一声响亮的鞭子声,两驾马车离开鳌头站,向北沿着来时的路疾驰而去。

那个被称作“春生”的中年汉子姓于,大号广源,字伯泉。棚车上坐着的是他的父亲和父亲的二太太,也就是他的二娘;随他而来的两个人是他们家的长工,长工在河阳县又叫“觅汉”,他们在于家当觅汉已经十几年了。

车上坐着的于老爷名继祖,字恩成,老家是海右省河阳县凤鸣镇凤鸣村,现在省城经商,于老爷这次回老家是为他的小孙子过满月。

于老爷今年六十有四,居住在省城已经二十几个年头了。他十一岁父母双亡,十二岁离家出外闯荡,首先徒步来到少林寺,在少林寺三年,练得一身好武艺;三年后,于继祖不顾师兄弟们的劝阻又徒步来到安徽参加了淮军将领刘铭传的队伍,在镇压捻军的战斗中作战勇敢,斩获无数,小小年纪名声就传到了刘铭传的耳朵里。

河阳县距刘铭传的家乡不过四百里,也算是半个老乡了,在于继祖十八岁的时候刘铭传把他招到自己跟前作了亲兵。

同治七年,于继祖随刘铭传去陕西督办军务,回来后升千总。此后,刘铭传积劳成疾回家养病,于继祖不顾刘的劝阻放弃官职随刘回家赋闲。

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隐居多年的刘铭传于光绪十年被重新起用任福建巡抚加尚书衔,于继祖随刘出征。在基隆一战中,他跟随刘铭传同法军短兵相接,手刃法军十人以致血积刀柄滑不可持,战后升游击将军。随后刘铭传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在其推行改革过程中,他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阻力。因此,尽管他很想有所作为,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但还是有不少人对他进行掣肘、攻击与诬蔑,迫使他不得不于光绪十七年年告病辞官。

紧随刘铭传左右的于继祖也心灰意冷,在刘铭传劝导下,携带多年积攒的银子回到海右,在省城开设米行,专管海右一省的军粮供应,因为有刘的照应,买卖倒也兴隆。

随刘铭传赋闲的那几年里,刘铭传感其忠义,多方为他提亲,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再加上他身上天生带有一股杀气,令人望而生畏,迟迟难以如愿。

二十六岁那年他回河阳探亲,在当地望族徐家的极力撮合之下,与同是河阳望族的王家女儿结为连理。王氏仳继祖小四岁,性情恬淡,端庄典雅,不愧大家闺秀。王氏先生育一女,三岁时出痧,不幸夭折。在继祖三十岁时,儿子于广源出生了,夫妇爱如珍宝,

于家到继祖这一辈时已是四世单传,因为缺少近亲,所以屡屡受人欺负。十二岁那一年,在私塾里,他因为小事同一个孩子拌嘴,结果五六个仳他大的孩子帮助对方将自己打得满脸鲜血。诉诸于私塾先生,先生反而嫌他多事,他只好哭着回到家里告诉两个姐姐,而两个姐姐除了抱着他的头大哭之外也毫无办法。第二天,于继祖瞒着他的两个姐姐徒步离家,踏上了去少林寺的路程。

多年宦海浮沉,让于继祖对于官场厌倦之极,早已无意仕途,多生男孩、结束几代单传的局面是他后半生的梦想。

然而事与愿违,自从于广源出生后,王氏的肚子再也没有隆起过,于继祖心急如焚,不免对王氏抱怨几声。

王氏性格内敛,不喜出头露面,尤其对于男女之事缺乏兴趣,唯一爱好是烧香念佛。她时常规劝丈夫皈依佛门,以释前半生杀戮之重。她不仅自己吃“十斋”(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十天吃素),还要求丈夫如此,言外之意王氏已经把不再生育的责任推到了继祖的身上。

岂不知于继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这样要求他无疑是与虎谋皮,最后两人格格不入,几成水火。幸亏有了一个儿子,不然非把于继祖急出病来不可。

于广源从记事时起就经常看到这样一幅情景:父亲在客厅里唉声叹气,母亲在里间佛声细细。

王氏不是好妒之人,她时常劝丈夫纳妾,甚至再娶一位夫人也无不可,但是继祖碍于情面迟迟不这样做,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于广源八岁的时候。

王氏为了让丈夫下定决心纳妾,向于继祖提出要带着儿子回老家凤鸣村居住。事已至此,于继祖只好同意,但是对于王氏带儿子回家,他还不太愿意。最后两个人让儿子自己抉择,从小就对父亲又敬又怕的于广源选择了母亲,这让母亲喜极而泣。

在河阳老家,于家本来有一套宽五间的四合院,只是年久失修有些破败而已,除了房子,于家还有三十大亩土地租给别人耕种。

于继祖自己先一步回到故乡,重修了四合院;接着,于继祖又出重价购买了一百大亩好地;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把本族中的成年男子召集到家中,特别把小时候揍他的几个人叫来,好酒好菜招待一番。——其实都是本族之人,年少无知罢了。

总而言之,于继祖为悽儿打好了基础才让他们娘俩回老家居住的。

其实在很久以前凤鸣村人就已经为本村出了于继祖这个能人而自豪了,这次继祖回村人们更是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再加上于继祖的殷勤款待,于是没有人不竖大拇指,整个河阳县都在传颂着他的美名,对于他的悽儿,人们自然高看一眼。

于广源和他的母亲就这样重新在凤鸣村扎根居住,于广源长相随父,但是性情却同母亲如出一辙,生就一付菩萨心肠,深得村人的欢心。在本村私塾里就读了六年后,他开始务农,把租出去的一百三十多亩地收回三十亩,亲历稼穑。

于继祖于老爷回到省城一心一意地经营着他的米行,他从河阳县城东村请了一个姓夏的管家,夏管家与于继祖很合得来,对于家真是无力不出,久之,两人遂成莫逆之交。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一时把买卖做得红红火火。

光绪三十年,与继祖同做粮食生意的海右名商赵秉正被人做局陷害,被投入大狱,罪名是“通匪”——赵秉正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屡次把粮食卖给土匪刘黑七。

赵家一门上下打点,银子花得流水似的,无奈做局者必欲除掉赵秉正而后快,上下打点的结果是赵秉正判斩立决,没收财产,其余不问。

因为和赵秉正是至交,所以在这个事件中,于继祖也使尽浑身解数。继祖做过游击将军,名声在外,海右一省的大小官员都很给面子。然而对海右ㄖ盛的匪患而焦头烂额的巡抚大人一定要借此机会杀鸡骇猴。

行刑的前一天,于继祖在死囚牢里为赵秉正送行,赵秉正流着眼泪对继祖说:“贤弟的大恩赵某来世再报,经此大难,家中一贫如洗,我有二子一女,还望贤弟多多看觑。两个儿子已经成人,虽然目前困顿,但是以他们的能力必能东山再起;唯有小女放心不下,她自称非英雄不嫁,所以已至论嫁年龄,却没能如愿,赵某恳请贤弟让小女暂住贵府,如有合适的,请替我代嫁此女。”继祖含泪答应。

赵家小女小名乞巧,学名赵小舟,芳龄二十有二,貌若天仙。诚如其父所言,此女大有男子胸襟,对那些浮浪子弟正眼不瞧,媒人多次为其做媒皆因她看不起男方而作罢,且自言:“宁可老死家中,不嫁凡夫俗子。”

赵小舟大于广源两岁,小时候经常来于府玩,继祖夫妇很喜欢她,经常逗她开心。

有一次于继祖当着广源的面问她:“巧儿啊,愿意不愿意给广源当媳妇啊?”夫妇两个人等着看她羞得满脸通红,谁知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愿意。”夫妇两人哈哈大笑,倒是把广源羞得恨不能找个老鼠窝钻进去。

每次来于府玩,她都缠着于叔叔教她武术,有时候继祖被她缠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舞弄两下少林棍,简单的几个把式就把她惊得杏眼圆睁,樱桃小口久久不能合上。在她的心目中,于继祖就是个大英雄。

赵秉正伏刑后,继祖拿出一部分钱安排赵氏两兄弟起居,然后把赵小姐接到家中,买了两个小丫头侍候她。

进于府对赵小姐来说是轻车熟路,没有一点不适的感觉,但是她知道,这绝不是长久之计,她现在最紧要的事是快把自己嫁出去,免得拖累于叔叔。但是继祖托媒人给她提了几次亲,她却一个也没有相中。一年过去了,她的心里越来越着急,无奈之下她竟然想到了求卜问卦。

在一个风和ㄖ丽的秋ㄖ上午,她叫上丫鬟春香,坐黄包车来到城外的千山寺。一阵焚香叩头之后,赵小舟先把二两碎银放在香案上,然后伸出纤纤细手,小心翼翼地抽出一签,上面只有两句话: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东风怨未开。

小舟是读过书的人,不用老和尚解释也知道这不是好签。她脸色隂沉,一声不吭地放下竹签,扭头要走。旁边默默注视着她的老和尚突然发话:“施主且慢,可否听老僧一言半语?”

“请师傅赐教。”

“施主此来,必定问终身大事。”

一语道破赵小姐的心事,不由得对老和尚刮目相看,赵小姐一下子来了情绪。“愿听师傅指教。”她一脸虔诚。

“指教不敢,恕老僧直言,小姐的面相上有克夫之纹,此生只可嫁给年龄远长于您的人,若不如此,恕老僧放肆,必将劳燕单飞。”

“嫁老者岂不是照样克夫吗?”

“不然,嫁老者是小姐的善心萌动,天意怜衰草,或可白头到老。”

“多谢师傅指点迷津。”

“善哉善哉。”

不去千山寺还好,这一去倍添愁肠。

赵小舟赵小姐此时万念俱灰,她除了感叹自己的命运不济外无计可施,原本红润的脸蛋ㄖ渐憔悴,几天的功夫从性情到相貌就像换了一个人。

这几天里继祖恰好在外地联系买卖,等他回来再见到赵小舟的时候,着实把他吓了一跳,赵小姐几天的时间好像老了七八岁,于继祖特意把她叫到跟前问:“巧儿,发生什么事了吗?”

“没什么,只是有点不舒服。”

“没有请大夫来瞧瞧?”

“不用,谢谢叔叔。”

“哦!”

因为小姐已是大姑娘,于继祖不好再问,但是他将信将疑。等到他把手头的事做完,立即把小丫头春香叫到跟前。

春香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对男女之事一概不知,她只是倒三不着两地把两人去千山寺的事说了一遍,什么“落雁单飞”,什么“家有老者”,说得继祖一头雾水。

小姐ㄖ渐憔悴下去,继祖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把小舟的大嫂叫到府上,让她问个明白。

小舟的大嫂心眼灵活、玲珑剔透,说话也是汤水不漏。很快,她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她百般劝慰,说和尚图的是金银,他的话不可信,可是小舟自始至终认为老和尚是得道高僧,不听他的话必遭天谴。

就在姑嫂两个谁也说不服谁的时候,继祖从小舟门口走过去。他壮硕的身材,红润的脸堂,生风的步伐让小舟的大嫂眼前一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小舟的大嫂立即转变了风向:“妹子,有些话我本该和你哥商量一下再和你说,但是你也知道你哥在买卖上还过得去,人情世故一概不知,我说句话你不要生气,你不愿意权当我没说,我知道妹妹是个肚子里面能走船,业了盖(额头)上能跑马的主……”絮絮叨叨。
九十七章 鬼子二打凤鸣镇二十九章于昭湘初会徐明侯_河阳轶事_穿越 天龙八部凤鸣镇进不去

“嫂子,我不怪你,尽说无妨。”小舟知道嫂子的脾气——在谁面前也不想落埋怨。

她嫂子还是扭捏了好一阵才开口:“妹妹这样说我就放心了,妹妹既然认定要嫁一个年龄大许多的男人,我也劝不回你来,但是真要是这样的话,眼前倒有一个……”突然收住话头。

“谁?”小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猜。”

小舟胡乱猜了几个,甚至都把老夏算在了里面,嫂子统统摇头。

“你不说就算了!”赵小姐有点恼火。

“于、继、祖。”一字一顿。

宛如晴天响了一个霹雳,小舟一下子蒙了。

“于继祖,于老爷,于叔叔。”嫂子下定了决心,又重复了一遍。

“你胡说什么呀,嫂子!”小舟原本苍白的脸一下子红到脖子根,“这不差辈了吗?”

“他姓于,你姓赵,哪来的差辈?”看来小舟的大嫂认定了这是一门亲戚,直呼于老爷为“他”。紧接着又动用那黄鹂鸟般的巧舌:“于老爷英雄一世,正遂妹妹的心愿;我家遭了大难,有于老爷这个靠山,再加上你的两个哥哥是买卖人,重振家业就有盼头了;再者,嫁给于老爷,不光是完成了你的终身大事,还报了于老爷对我们家的大恩大德;还有于夫人不是嫉妒之人,时时劝于老爷纳妾……”巧舌如簧真是羞杀张仪,气煞苏秦。

“别人会怎么看?婶子会怎么想?我哥会同意吗?于叔叔同意吗?”

大嫂一听,知道她这个小姑子心里已有三分活动。“先别说旁人,你自己愿意就行。”小舟一时无言了。

“还是算了吧,这样的事怎么好意思呢?”送嫂子出门的时候,小舟对嫂子说。不知道小舟所说的不好意思是指她嫁给继祖呢还是觉得大嫂不好意思做其他人的工作。

但是她大嫂却心意已决。

进门碰见继祖,小舟的脸一下子红了,弄得继祖莫名其妙。

小舟的大嫂屁颠屁颠地回到家里,一路之上都在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叫好,马上找来他们弟兄俩和兄弟媳妇商量这个事。

一开始赵氏两兄弟都说不合适,结果被她连哄带吓吭吭哧哧算是同意了。所用的杀手锏是假传圣旨,说小舟自己愿意的。赵氏两兄弟其才智可谓上等,但是都有惧内的小恙,不仅如此,他们四个人都怕这个妹妹,从小把她宠惯了,稍不如意,小舟动手就抓脸。退一步说,她自己都同意给一个老头子做妾,做哥哥的还说什么呢?父亲被杀,母亲早逝,又深受于继祖的大恩,只要妹妹不觉得寒碜,这不失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小舟的嫂子真是个难得的人才,她不只是长了一片能把死人说活了的嘴,而且长了一颗聪明的脑袋。

她做事有章法有套路,先解决简单的,把最难的工作放在最后。当其他一切外围的事情解决之后,她来到于府。

她并没有先去见小姑子,而是径直找到了于继祖。于继祖也正想问一问小舟的情况,所以一见到小舟的大嫂就迫不及待地问起小舟的事情。

大嫂先一五一十地把小舟去千山寺求签的事情说完,然后让继祖拿主意。

于继祖压根就不信这些东西,他坚决不同意小舟嫁一个老头子,立马让下人把小舟叫来要亲自劝劝她。

“没有用,于老爷,小舟是个认死理的丫头,再说那个和尚确实是个高僧,句句说到我妹妹的心里。”她赶紧止住下人。

“你好像有了主意了吧。”

“于老爷,我知道你是个爽快人,我也就不和您绕弯子了,我和小舟的哥哥商量好了,打算让妹妹嫁给您!”

“胡说,这不是差辈了吗?!”

“于老爷,您姓于,她姓赵,哪来的差辈?您和我公公也没有结拜,连干亲也不是。”

“我和赵兄情同兄弟。”

“于老爷,我没有念过大书,但是看过《名姬传》,晋文公和赵衰也是情同兄弟,他不也是把女儿嫁给了赵衰吗?这样的事哪朝哪代没有呢?您知道的还少吗?”

“你不要再说了,这样的事我是不会同意的。送客!”

小舟的大嫂讨了个没趣,悻悻而去。

于继祖被突如其来的事搅得心烦意乱,他虽然杀人如麻,但是对于男女之事却从不胡来,王氏回老家十多年了,他一年之中顶多回家一次,即使这样,他也从来不上妓院,更不沾花惹草,实在难得。晚上,他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竟是一夜未眠。

于继祖一向有早起打拳散步的习惯,这一天早晨,他竟然鬼使神差地溜达到千山寺。

千山寺刚刚打开寺门,没有一个游人,只听经声隐隐,百鸟齐鸣。于继祖信步走到抽签的神龛前,只见一个老和尚坐在旁边的太师椅上打瞌睡,进来人也毫不知觉。于继祖拿出十二分的耐心作揖、焚香、祷告,然后走近签筒,随便抽出一支,上面写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ㄖ看尽长安花。

他不解其意,只好唤醒旁边的老和尚,谁知老和尚根本不看竹签,张口就说:“阿弥陀佛,给施主道喜了?”

“喜从何来?”

“施主双颊带赤,必然运生桃花,老树开花无丑枝,施主有独占花魁之福。”

一席话让继祖吃惊不小。“请师父解签。”他还是不太服气。

“这有何难解”?老和尚接过竹签,“这是孟东野的《登科后》的两句诗,孟东野四十六岁登进士第后所作,对孟东野是登科之喜,对您则另当别论。”

“该当何论呢?”

“施主所为何来?”

一句话让于继祖哑口无言。但是他还不甘心:“高僧居庙,焉管世上情事。”

“佛祖拈花,也喜人间秀色。”

“人言汹汹,奈何奈何!”继祖屈服了。

“雎鸠关关,千古佳话。”老和尚微笑作答。这笑容仿佛洞穿了继祖的内心,使他不禁有点恼火:“我若一意孤行呢?”

“须知违天不祥啊。”说完这话,老和尚又闭上双眼打盹了。

继祖从身上掏出一锭大银,放到供桌上,转身离开。老和尚依旧紧闭双目,连看不看。

继祖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夏掌柜叫到密室,两个人面对面谈了好大一晌后,夏掌柜面带喜色匆匆而去。接着,于继祖打发一个伙计去按察司街把赵小舟的大哥和大嫂用黄包车接过来,小舟的嫂子一路之上笑容满面,浑身没有三两重,满心以为亲事十有**了,见到于老爷之后,掩藏不住满面的笑意。

谁知于老爷对她视而不见,落座之后,对赵毓昌——小舟的大哥开言道:“老大,小舟住在我这里已经不大合适了,今天你们两口子就把她接回去住,一切费用由我支付。”

宛如一盆冷水劈头浇下,赵毓昌夫妇愣在当场。

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已经提出来了,走吧。两个人来到小舟的住处,无精打采地说出了于老爷的意思。

小舟倒是没有埋怨嫂子,立即收拾属于自己的东西。

看着自己的东西装入马车,她来到前厅拜别于继祖。见到于继祖,小舟立即跪下来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道:“叔叔,我回了。”立即转身而去,泪水随即潸然。

“巧儿,保重,过几天我会去看你。”于继祖在她后面高声说道。

赵家住在按察司街,家中虽然一贫如洗,但是房子并没有被没收,兄弟二人在父亲被杀之后曾经有过卖房子的打算,但是在于继祖的帮助下,最终没有走到卖房子的这一步,只是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了,连一个佣人也雇不起,偌大的房子里面只住着寥寥几人,晚上睡觉都感到害怕。

赵小姐刚刚回到家中,一辆黄包车就来到家门口,两个小丫头春香和秋香,从车上下来,径直找到小姐,打开包袱拿出一包银子,对小姐说:“老爷叫我们来侍候您,过几天老爷就会自己来看您。”

“我不认识你们的老爷,请把这些拿回去。”赵小姐冷冷地说,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赵毓昌刚要上来相劝,“我的事不用你管!”被她冷冷地挡了回去,她的大嫂更是不敢出一声。

两个小丫头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春香哭着说:“小姐,你就发发慈悲留下我们吧,老爷说了,小姐不留我们,就叫我们沿街要饭去!”

“哎!”无奈一声叹息。

回到赵府的第二天,小舟不吃不喝在床上躺了一整天。

第三天早上,两个哥哥前来劝她吃饭,赵小舟没有拒绝。起床后,她刻意梳妆打扮,面貌焕然一新,郑重其事地对她的两个哥哥说:“从今天开始,你们给我找媒人说亲,我的条件是年龄不论、丑俊不论、为小做妾也不论,我要在一个月之内成亲。”

赵毓昌和赵毓盛哥俩的眼泪唰唰流了下来——妹子一定得了心病了。

“你们不用哭,我没有疯,我说的都是真的,我都这么大了,不能叫你们养我一辈子。”

不管怎么说,对他们哥俩来说妹妹的话就是圣旨。他们哥俩和两个媳妇马上找了好几个有名的媒婆为其张罗婚事。

到了第六天,赵府门前已经是人来人往了。很多人都认识这个赵家小姐,有很多人曾经被她的美貌弄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今ㄖ公然招亲,岂不喜煞人也!

两个小丫鬟端茶倒水忙个不住,媒婆你来我往,没有一时空闲。

第十天上,四个人从中挑出几个好的让妹妹甄选,赵小舟连看不看,淡淡地说:“你们看着办吧”——这不是难为人嘛?四个人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正在这时,丫鬟秋香一路小跑,来到他们面前报说刘老爷来访,在前厅等候。

哥俩急忙来到前厅,看到来人是父亲的至交好友、现在衙门供事的刘镜堂字月斋的刘老爷,弟兄两个作揖不迭。

“贤侄,刘某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我要当一回媒人,挣个猪头吃吃——贤姪呢?”赵毓昌忙不迭打发秋香去叫赵小舟。

弟兄两个献茶已毕,小舟进来,向刘镜堂行礼问安。

“贤姪啊,你知道叔叔从来不做媒人,今天你要给我一个面子。”刘镜堂长方脸,留有三缕美髯,仪表堂堂。

小舟的脸红了一红,没有回答。

“既然叔叔做媒,那一定是错不了的。”赵毓昌很高兴。

“到底是谁啊?”他的媳妇沉不住气了。

自从于府回来,虽然小舟没有一句埋怨的话,她总是心里觉得窝囊,总想在她这个小姑子面前挽回形象,所以在小舟招亲这个事上,她是出力最大的。

“猜猜看”刘镜堂有意吊她的胃口。

“不会是你家二公子吧?”

“我家那个二百五我敢给贤姪说吗?不得叫她骂死我。”

“好叔叔,你就别折磨我们了!”赵毓盛在为他的妹妹着急。

“于、继、祖!”

“谁?”四个人几乎是异口同声。

“于继祖,于老爷啊!”

“叔叔真会说笑话!于老爷刚把妹妹从府里撵出来!”

“这样的事我能说笑吗?撵出小舟来就对了,不把她赶出来怎么能提亲呢?”

“那——婶……于夫人知道吗?”小舟犹豫了好大一会儿才开口问道,“她同意于老爷纳妾吗?”

“她当然不同意于老爷纳妾!”

小舟的脸变得煞白,他的哥哥嫂子也有点不知所措了。

“但是于夫人同意于老爷再娶一位太太,于夫人让你和她平起平坐!”

“这怎么可能呢?”突如其来的幸福让小舟和她的哥哥嫂子们难以接受。

刘镜堂卖完了关子,就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说了个明明白白。

原来就在小舟离开于府的那一天,于继祖让两个年轻力壮的伙计陪同夏掌柜骑着快马直奔河阳县凤鸣镇老家。夏掌柜和继祖夫妇私交甚笃,纳妾这事继祖自己不好意思向王氏说,夏掌柜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夏掌柜果然不负使命,他把事情的起因与发展说得明白而透彻。于夫人虽然一直同意于继祖纳妾,可是她却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段姻缘,起初是不同意的,但是架不住夏掌柜巧舌如簧,并且搬出老和尚的话来。王氏是信佛之人,心想,既然佛祖都认为是一段好姻缘了,她还能说什么呢?而且她知道小舟不是狐媚歪道之人,与其娶别人,不如娶小舟放心。

夏掌柜在凤鸣镇只待了一天,第二天就告别王氏和于广源准备回省城复命,就在即将策马离开的时候,王氏从屋里赶出来说:“不要委屈人家小姐,让她和我平起平坐吧…”

小舟再也止不住自己的眼泪。欢乐与幸福顿时把偌大的赵府填得满满当当。

……

(,请大家保存收藏!)

http://www.haiwx.com

河阳城里的松田却一刻也不想让于昭湘和徐明侯多活,周里据点刚刚建成他就整天算计着要置一纵于死地。

八月十九日凌晨,当凤鸣村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两声枪响把所有人的梦搅得稀碎。于昭湘知道这是站岗的队员发出的信号,一明一暗两个哨兵一同开火了。从睡梦中爬起来的游击队员们迅速穿好衣服拿起枪,其训练有素的样子绝对不亚于一支正规部队,这是徐明侯训练出来的。听到枪声的抗属们都从家里出来了,都站在街上听徐明侯的安排。徐明侯命令:“李琪,率特务连掩护抗属去凤凰屯。”

李琪得到命令立即领着特务连带着百十人的抗属向村北跑去。

其他村民也想一块跟着去,徐明侯制止了,他说:“乡亲们,鬼子是针对着游击队来的,只要你们不反抗,他们不会怎么样,如果都跟着去,目标太大了,谁也跑不出去!”徐明侯接着命令朱立祥:“速去给何队长传令,让他带队埋伏在凤腹埠上,加修工事,准备迎敌,其他人全部去前门迎敌。”

徐明侯下达完命令,前面的枪声已经响成一片了,在南大门驻扎的是狼队一个排的兵力。在凤鸣村,于昭湘安排了明哨暗哨,东南西北各有四个,而且在四个大门附近各驻守了一个排的兵力。

凤鸣村从同治年间就开始防备捻军,民国时又防备军阀和土匪,在村的四周都建有围子墙,偌大的村庄只留四个大门出入。在多少年的经营之下,凤鸣村像一个小型城堡。于昭湘的游击队就驻扎在村内偏东北方向的学校之内,白天他们利用学校的操场进行操练,晚上他们就在教室里打地铺睡觉。徐明侯和于昭湘睡在教务处。

于昭湘带着一支队人马朝南大门冲过去,刚刚跑到东西大街上,就见几十个人从西面狂奔而来,领头的小队长喘着粗气向于昭湘报告:“司令,鬼子的火力太猛了,顶不住了!”

于昭湘刚刚听完小队长的汇报,就看见日本兵从西面嚎叫着追过来。他带领游击队员向着敌人一阵猛射,然后丝毫不敢停留,向东快速撤离。遭到打击的日本兵愣了一愣,迅即卧倒架起机枪朝着游击队射击,好几个队员倒在血泊里。

游击队员们快速后退了五十米之后,在街道之上看到一道用石头、棉被、沙袋摞起的一道墙,墙高不足一米。于昭湘知道这是徐明侯安排这样做的,他带着人迅速翻过这道墙,躲在墙后朝着鬼子兵开火。鬼子兵用两挺机枪封住游击队的火力,其他的鬼子兵不管死活地往前冲。

于昭湘命令把仅有的几颗手榴弹扔出去,好歹遏制了一下日军的前进步伐。但是仅过二分钟,日兵前进如故,离埋伏在两旁房屋内的游击队员们不到三十米的时候,日军的火力已经让游击队员们抬不起头来,十几个队员当场牺牲,狼勇的右胳膊受伤!

情况万分危急,狼勇和几个头目劝于昭湘撤退,他们几个人拼死掩护,于昭湘哪里肯听,他不时抬起头来对着墙西猛射。游击队员的伤亡越来越大,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街道两旁的房屋内响起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随着杀声四起,敌人的机枪突然哑火,而且冲在最前面的鬼子兵纷纷倒下,后面的鬼子兵也吓得趴在地上四处张望。于昭湘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徐明侯的偷袭得手了,他大喊一声:“瞄准了打,打完快撤!”朝着鬼子兵一阵猛射之后,于昭湘带着剩余的队员迅速向北撤退,刚刚走到北大街,朱立祥跑过来对于昭湘说:“司令,徐将军说让我们从西门突围。”

于昭湘边答应边领着人朝着西门匆匆而去。刚刚出了西大门,就见一队鬼子兵贴着围子墙从北面匆匆而来。

鬼子兵人数不多,不到五十人的样子。见到这些刚刚跑出来的游击队员,他们也是吃了一惊,因为他们人数太少,不敢和游击队硬拼,于是分散开来找个掩蔽体就向游击队员射击,两挺歪把子机枪几乎封住了出入西大门的出路。后有追兵,前有堵截,这样的境遇所有人第一次遇到。

突然,刘兆初和十几个人出现在围子墙上,他们居高临下对鬼子兵一阵射击,刘兆初亲自端着那架缴获的唯一一架重机枪朝着敌人的两个机枪手一阵猛射,歪把子机枪哑火了。

徐明侯已经到达于昭湘跟前,对于昭湘说:“时间来不及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到凤腹埠顶与何队汇合。”于昭湘高喊一声:“弟兄们,挡我者死避我者生,冲啊!”

这个时候,除了已经牺牲的队员之外,几乎所有驻守在凤鸣村的游击队员们全部集中在西大门口,有二百人左右,二百人一起往外冲,气势极为惊人,那一小队日本兵不敢硬挡,只是远远地朝着游击队员射击。已经顾不得收拾这几十个日本兵了,所有人都拼命往西跑。所幸路上没有堵截的,但是后面的追兵却是越来越多。游击队员们翻过凤鸣岭,一刻不敢停留,继续向凤腹埠冲去。

多亏于昭湘一直把长跑作为游击队的必修之课,所以单就跑这一方面,游击队远胜鬼子兵;多亏徐明侯的判断准确,让所有人从西大门向外突围,如果像以往那样向北走那就坏事了,因为从周里据点过来的日本兵就在北大门设好埋伏等着他们呢!在北大门埋伏的野村正布好口袋等着于昭湘等往里钻,但是迟迟等不到,只听见村内一片枪声。他派出一小队鬼子兵来西大门看动静,正好碰到游击队员从这里突围,如果他在西大门设伏的话,能逃出来的人就极少了。

游击队员们跑出了鬼子兵的射程,然后故意放慢节奏,引着他们向凤腹埠走。于昭湘看看队伍,少了一百人有余了。

所有人都来不及伤心,穿过凤腹埠下的庄稼地,来到了凤腹埠顶。

埠顶上碎石遍地,不长庄稼,只有寥寥几株松树立在那里,半死不活的样子。看到何景泗正领着他手下不到一百人的队伍在修建工事。在埠顶和离埠顶五十米的南坡上各挖出一道壕沟,因为下面是石头,土层很浅,所以下挖半米之后再在上面用石头垒坝。

设计思路是有了,可是工程进展微乎其微,倒像是刚刚开始的样子。徐明侯见到何景泗时来不及打招呼,马上命令何队、狼队、刘队中的神枪手迅速埋伏在第一道壕沟里。因为那里是半山腰,土层较厚,下挖的深度足有八十公分。徐明侯命令这些人趴在壕沟里一动不动,听到军号声再开枪不迟。

见到于昭湘和徐明侯,何景泗脸上露出愧色。于昭湘来不及责备他,赶紧命令身强力壮的人参与修建埠顶上的工事。这时,鬼子兵的迫击炮响了,炸弹就在人群周围炸响。游击队员们来不及再继续加修工事了,赶紧卧倒在尚未完成的工事里面严阵以待,等待着鬼子的进攻。

其实在这个时候,于昭湘的游击队全身而退是绰绰有余了,但是谁都知道,如果不把这些鬼子兵引开,整个凤鸣村就将第二次遭受劫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要边打边撤,必须给鬼子兵强硬的打击,使他们不敢分兵对付无辜的村民。

鬼子的迫击炮弹不断落在阵地上,爆炸之后留下一个个小坑,又有十几个人在炮弹下丧命,于昭湘丝毫没有把炮弹放在眼里,他半跪在一颗松树下用望远镜看埠下鬼子的动向。徐明侯突然一步窜过来,一把拽住于昭湘,一下子把他摁倒在一个刚刚被迫击炮弹炸出的小坑内,炮弹随即在那棵松树旁炸响,松树一下子断为好几节!

一阵轰炸之后,鬼子兵开始朝埠上进攻,他们把战线拉得很长,二百多个鬼子兵在五百米宽的范围内向埠顶进攻。八九挺轻重机枪机枪一齐开火掩护这些冲锋的鬼子兵,子弹有的打在地上激起一阵阵尘土,有的呼啸着在游击队员的头顶上飞过,让那些没有经过一次战斗的队员们心惊胆战。

因为弹药已经不多了,所以于昭湘命令不要浪费子弹,等鬼子靠近了再打。那些刚刚参加游击队的人不要射击,只负责给枪法好的队员装子弹就行了。二百米,一百五十米,徐明侯看到鬼子兵离着埠顶已经不到二百米了,继续往前走的话,埋伏在第一道防线的那些人就会暴露出来。他大喊一声:“打!”随着这声大喊,他手中的步枪也响了,一个鬼子兵随着枪声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早已经瞄准鬼子的步枪一齐开火,鬼子兵瞬间倒下十几个。

受到打击的鬼子兵只是愣了一愣,接着又继续向前进攻。因为双方都在开火,进攻速度明显减慢。游击队居高临下,又有工事掩护,一时也让那些鬼子兵不敢硬往前冲。游击队和鬼子兵互有伤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1424.html

更多阅读

白礼西:技术员熬成“太极”掌舵人

1983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的白礼西被分配到涪陵制药厂当技术员,这是一家仅靠国家7万元办起来的国营中药厂,厂房简陋,五六十个工人,仅有的两台人力汽轮车是全厂的全部设备,这就是白礼西起步的地方。很快,他被破格提拔为“副厂长”。  

服装导购员 服装导购员自我培训的三大法则

  长期以来,培训专家在对导购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时,总是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境地,往往就一个问题考虑一种解决方式,从而在以后的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轻松过关。   这种方式容易培养导购员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一方面

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 勤学好问的名言

勤学好问的名言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3、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github for windows GitHub for Windows 2.0怎么使用?

Git是目前最先进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们需要掌握其用法:一:下载GitHub for Windows 2.0二:安装GitHub下载之后点击进行安装过程,安装之后桌面上会有两个图标,如下图三:新建项目GitHub是图形界面模式,Git Shell是

世界读书日是哪一天 2015年世界保健日是哪一天

   世界保健日的简介:  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倡议各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第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自1950年起,依《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正式确定每年10月13日“世界保健日”,每年世界保健日都要选择一个与公共卫生领域

声明:《九十七章 鬼子二打凤鸣镇二十九章于昭湘初会徐明侯_河阳轶事_穿越 天龙八部凤鸣镇进不去》为网友丑角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