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年龄心理特征分析 学前儿童心理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一下,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是指3~7岁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今天主要谈两大问题,一个是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一般特点;再一个要分别讲解一下,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期儿童心理的一般特点

1. 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儿童是通过感知表象,也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客观事物,具体的表象左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这个主要体现在儿童的记忆、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想象方面。可以举一个例子,组织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想使体育课有效地进行下去,组织儿童进行竞技的赛跑环节,老师就要拿出教学工具,引导儿童按照不同的列队位置,向前跑。如果没有教学工具的指引,队伍跑的就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了。这样的话,组织这个活动,就容易出现混乱。为了保持这个活动顺利进行,老师把儿童们分成几队,在每个队的前面,拿出的教学工具。比如像小鸭、小鸡、或者是小白兔的一些事物,摆在孩子的前面,让每队儿童按照自己对着的那个事物的标志向前跑,然后绕一圈回来,再回到他的这个队里来。那么经过这样的教学工具的配合,这堂体育课就能够顺利进行了。因此儿童是通过感知具体的形象,按照教师的要求组织活动的。

再来谈谈儿童对成人语言的理解。有时候儿童对成人语言的理解会出现一些错误,举个例子:有一个公交车站叫老虎庙,有一次,家长带着孩子坐车,到这个站要下车了,孩子哭着就是不下来。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说到老虎庙,孩子头脑中马上出现了老虎的相应形象。可以分析:很可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恐吓孩子的一些行为。当孩子听到售票员报老虎庙站的名字的时候,孩子只注意了老虎这两个字,于是孩子头脑中出现了老虎的形象。他马上就想起了妈妈对他讲的那些话,所以很害怕,不下车了。这个例子就生动形象地说明儿童理解我们成人的语言时产生的误解,是由于他们按照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他当前听到的一些话语,产生相应的形象而造成的。但是家长很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再举一个例子。还是以体育课为例,老师组织体育课,有一个年轻的老师,这名老师的专业训练比较少,在组织一个大班的孩子上体育课的时候,一开始小朋友要排成一列队,这时他要求孩子排成几列队,但小孩不知道怎样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分几队。接着当老师说,组织孩子站好、列队报数的时候,有的孩子就迟疑了,就跑去抱树了,就是抱一棵大树。可以想到,这个报数和抱树不是一个概念。在我们成人的概念中报数就是报数字。可是在儿童的头脑中,他出现的相应的形象是什么呢?是抱着一棵大树的表象。这也说明了,儿童理解成人的语言,是按照自己的经验,通过出现相应的表象来理解这个事物的。由于这种情况,经常会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话来。还有一点,成人对孩子讲话,要用儿童化的语言,如果使用了成人化的语言,由于语言概念性太强,儿童不易理解,就会闹出一些笑话。正是因为老师出现了这样的语言,所以这个课刚一开始就产生了一些小混乱。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儿童最基本的心理特点:儿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记住事物、感知事物,必须要出现相应的形象,帮助儿童记忆,帮助儿童理解。这样教育教学的效果才比较好。

2.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对于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这种无意性,可以通过儿童的注意、记忆、想象及行为表现看出来。当我们组织孩子活动,比如上各种课,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或者跟他去说话的时候,如果外界出现了一些额外的刺激物,这个额外的刺激物对儿童来讲非常有吸引力,它能引起儿童产生兴趣,这时儿童就会分散注意力,把注意力指向他感兴趣的事物,而不是指向当前正在做的事。这时候儿童的这种在注意上体现出的这种心理活动,表现出一种无意性。再比如我们跟孩子讲话,或者是成人之间讲话时没有注意孩子在旁边。我们说的话,孩子在旁边听到了,他回家就会跟家长一五一十地去说出来。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真的是故意去记吗?不是的,是老师之间某些谈话的内容,引起孩子产生注意。所以他无意识去听,也就无意识地去记。记的过程中,有些信息和他大概是相关的,所以他回家就告诉家长。这就引起儿童产生了无意记忆。再比如说,让孩子画画,尤其是小班和中班的孩子,你让他画画。你问他画什么?有的孩子不知道画什么,或者有的孩子说画汽车,那么在画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的不是汽车的形象。也就是说,儿童自己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这说明儿童在想象过程中,也表现出无意性。

我们了解到,儿童心理活动的无意性是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特点。组织儿童活动时,要注意控制一些不利于儿童心理活动的外界刺激,使组织儿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我们组织他上课的时候,或者组织他各种活动的时候,环境要注意安静,不应该出现的教学工具,就不要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刺激物,也不要出现。这样的话,就能保证这个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这样也可以养成儿童良好的认真学习的习惯。儿童的这种无意性,控制自己的能力很差,和他的生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还是处于发展阶段,还不成熟。他的兴奋大于抑制。而且儿童的大脑皮层的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比较差。所以由于这些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儿童的心理活动,就表现出了无意性,这是我们儿童总的心理特点的第二个特点。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第三个特点就是儿童从出生到三岁,他已经具备了一些个性和特点。比如他的兴趣、爱好,这时候并不是固定、稳定的。从3~7岁这个阶段开始,儿童就已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了。所以这个年龄阶段第三个特点就是: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时比起三岁之前,儿童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以及对人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倾向。但是,这个时候出现的这种个性倾向很容易改变。如果儿童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或者不好的性格特点,而我们没有纠正的话,对他的一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期是他一生个性形成的一个基础时期,或者是雏形时期。所以我们要抓紧在这个时期进行行为的培养和教育。我们在幼儿园时期,非常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因为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就等于重视发展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我们在幼儿园里头,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都有一些常规行为来培养儿童。比如在做事方面、对待小朋友的态度方面、对待老师的态度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培养儿童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们讲吃饭之前要洗手,跟小朋友做事的时候要说请,人家做完以后要说谢谢,不要随地乱扔东西,对人要有礼貌等。这些行为习惯都是在幼儿时期需要培养的。而且经过我们三年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儿童的能力都会有所发展。无论是在艺术方面,还是在智力方面,都会表现出一些特点来。所以对于这个时期来讲,要重视儿童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教育,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从三个方面来讲,即儿童认识方面是认识活动是形象具体的,儿童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出无意性,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那么下边,我们就要分别讲一讲,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儿童的具体的特点、心理特点。

二、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年龄特点

1. 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首先谈一谈小班时期儿童心理的特点。小班时期是指3—4岁儿童的心理。那么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主要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第一个就是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影响,也就是不受理智支配,而受情绪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年龄越小表现得越突出,一般表现在对人对事情的表现特点上。例如在对人方面,小朋友刚刚来到幼儿园,离开父母,他对父母还有很强的依恋性,这时候因为突然间来到陌生的环境,儿童会感到一种焦虑紧张,甚至产生恐惧,他就要哭闹。如果在这时我们老师对儿童表现出很热情、关爱,并引导孩子进行各种活动,儿童就会消除恐惧感,哭闹的现象就会减少。如果在这时期,我们老师对待孩子哭闹的行为不耐烦,有时候说话粗鲁一些,那么孩子对外界的刺激就会很敏感的,他会很快地就想到,老师不喜欢他。我们前面提到了,儿童认识事物是具体形象性。他看到老师对待他的态度表现出不耐烦,他就会认为老师是不喜欢他,这时候儿童的情绪性强,就会左右他的行动,那他就不喜欢来幼儿园了。所以爸爸妈妈送他去幼儿园的时候,他就哭着闹着不来。如果我们老师在对待、接待孩子入园的时候,表现出关爱、慈祥的一面,引导孩子时和孩子有一种肢体的接触,比如拍拍他的头,扶扶他的身体,或者是抱一抱他,儿童会感到温暖,减少恐惧感。这样的话,经过几日的和老师的接触,他就会慢慢消除不安,他就会渐渐地愿意来到幼儿园。所以我们说,当孩子刚刚来园的时候,他有一种恐惧和不安,如果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表现出热情关爱,就可以减少孩子的焦虑不安,可以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可以使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快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刚入园的时候,他的情绪左右着他的行为,而且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需要我们老师注意引导儿童,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一定要注意,不要不耐烦。

可以举个例子。笔者在一个幼儿园里就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这个幼儿园小班孩子刚入园,很多孩子都哭闹。有的孩子表现得挺好的,不太哭闹,就自己玩儿去了。当然他也希望老师的关照,但这个老师只注意关注那些哭闹的孩子,对于这个不太哭闹、自己玩儿的孩子没太关注。这个孩子看到老师老抱着哭闹的孩子,他也就主动过来,拽着老师的衣服。这个老师本来已经被哭闹的孩子弄得有些疲劳了。这时候就稍微表现出一点的不耐烦,对这个孩子说话时稍微地有一点生硬:“你快去玩儿吧,你自己去玩儿吧。”结果这个小孩马上就觉得,老师不喜欢他,而且马上想到这个老师会对他产生别的什么行为。回家以后他就对家长说:“我不去幼儿园了,老师不喜欢我,老师打我。”结果这个教师对孩子这种行为,引起了家长的关注,家长马上就向院方去反映。因为这个幼儿园正好有一个监控录像(监控录像,从某角度来讲,可以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受教育情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有时候对老师的工作也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这个录像调出来以后,看到这个老师没有对这个孩子怎么样,只不过是这个老师说话,态度稍微有一点生硬。这就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前面讲到的,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无意性,就是老师对待孩子这种态度,使孩子产生无意记忆。他并不是有意识记住,你老师是这样,但又可能使他联想起爸爸妈妈对他说过:你在幼儿园要听话,不听话,老师要打你,要给你关小黑屋。我们家长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话。由于老师对孩子态度稍微有点儿生硬,马上引起孩子产生这种联想。在这个时期,孩子常常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真的东西去记,造成记忆的失误。所以孩子把这个情况当成记忆去记,反映给家长么造成家长错误的判断。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对待孩子一定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如果我们出现稍微的不当,就会造成工作的被动,使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儿童在小班时期,他的心理和行为都受情绪控制影响,不受理智控制,因此我们在组织孩子进行游戏的时候,如果孩子常常因为玩具而产生争抢,他很可能忽略了老师跟他讲的不许打人,他抢不到玩具,尤其是男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行为,就要举手打人。或者是他不高兴做的事情,他就不去做。比如说要组织上课了,老师说:“小朋友们,我们现在开始学习了!”他若不想学,那他就不学。这就说明儿童的这些行为是受情绪控制的,他想干吗就干吗,他不喜欢干他就不会干。这仍然具有无意性,是受情绪影响的。这是我们讲的儿童的特点,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采取一些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把儿童吸引到你组织的当前活动中来,使儿童按照你的要求去进行活动。比如说,老师可以用故事、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来组织儿童进行学习。这是我们要谈到的儿童的第一个特点:他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所以我们老师在组织孩子入园的时候,在组织儿童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从游戏的角度,从儿童熟悉的角度,从事物的角度去组织儿童进行活动。

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第二个特点是爱模仿。爱模仿是小班儿童最大的特点。因为在这时期,儿童独立性差,所以就表现出爱模仿来,爱模仿可以表现在儿童对玩具的选择上。比如幼儿园组织孩子玩儿,给孩子提供玩具。你往往会看到,一个孩子看到一个玩具要玩儿的话,其他孩子也要玩儿这个玩具。你给那个玩具让他玩儿,他不要,他就非得要这个。那就说明儿童在各种行为方面,他的模仿性很强。所以我们老师在组织儿童活动的时候,同样的玩具一定要准备得比较多,同样的玩具要足够,这样可以保证儿童能够尽快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减少冲突的发生。所以我们说,小班儿童的玩具种类,没必要那么多,但是数量一定要大。由于儿童是爱模仿,所以我们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因为孩子对老师是非常崇拜的,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所以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他都要去进行模仿。因为他喜欢你,所以你做的一切,他都认为是对的,他都要去模仿你,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因为儿童爱模仿,而且童的认识特点具有形象性,所以我们对孩子说话时要注意,教育他们的时候不要说反话,而且要以正面引导为主。比如,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坐得不好、坐得不正,那么老师就可以找一个小朋友:我们大家看看,小杨坐得多直呀,你看两条小腿并在一起,腰挺直了,眼睛看着老师,你们看多好啊,大家一看他那样去做,都会去模仿他。因为如果你说坐直了,坐正了,什么叫正?什么叫直?孩子没有这个形象,他不知道,他就不会去做。而如果你给他树立一个了形象,因为儿童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他就会按照这个榜样去做,他就会坐好。所以,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要出现正面的形象,组织孩子进行各种活动。再比如儿童在口语发展期间,容易出现口吃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很短暂,很快就会消失了。当儿童出现口吃的时候,如果我们老师不注意教育,老否定孩子:怎么又口吃?怎么又结巴呀?那么其他孩子就会觉得好玩儿,就要去模仿,他没有口吃的现象,也会产生口吃的行为。所以一定要注意,对于口吃的孩子,我们成人不要去正面说他,可以去暗示他,巧妙地去进行教育。如果你正面去说,对于口吃的孩子是一个负强化,并会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他要去模仿,这样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树立正面的形象,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在组织孩子活动的时候,根据儿童这种爱模仿的特点,在玩具准备方面,数量要多一些。

3. 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第三个特点就是在小班时期,儿童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也就是在思维方面,会表现出直觉行动思维这个特点来。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带着直觉行动性。这时期儿童认识事物、思考事物时最主要的特点是:他凭着感知觉,凭着动作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积累知识。所以我们在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时候,或者组织儿童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儿童的这个特点。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特点的话,工作就会被动。那么儿童这个思维直觉行动性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它就表现在理解事物方面。在理解事物方面,儿童是凭着感知来认识事物的。比如我们前面讲到,小班儿童他的情绪很强,它左右着他的行动,而不受理智支配的时候,我们谈到了:这个小孩子,一看到这个老师对他的态度,他马上想到,老师不喜欢他,他就不喜欢来幼儿园。那么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儿童对外界客观的事物认识,不是通过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综合,而是凭着感知觉,凭着他感知到的事物的印象,去进行判断推理的。所以作出的一些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根据儿童这种认识是凭着感知觉进行的特点,我们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老师的言语、行为的分寸。再有,儿童认识世界是通过感知来进行的,所以儿童理解事物都是具体的,他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是从表面去理解事物。比如我看到一个小孩,春节到了,家长都说红包红包,那么他也要红包。那么他的阿姨就给了他一个红包,他就把红包里的钱拿出去给妈妈,他就要那个红包,说我要红包,我有红包了。这个家长就笑了,说你怎么不要包里的那个东西,就要红包?他说我就要红包。孩子头脑中的红包,就是红颜色的那个纸袋,他并不像我们成人想的那么复杂。对于红包里的钱是多少,他不关心,他只关心那个红颜色的包。这就说明,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简单的,是通过感知觉来认识事物、反映事物的,所以表现得比较单纯。因此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孩子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言语要使儿童理解,不然的话,就容易产生一些误会。而且,因为儿童他是通过感知、通过动作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所以我们对儿童的一些要求,一定要注意要具体,要详细,要面面俱到,不能笼统概括地出现一些抽象的概括要求。比如我们组织孩子画画的时候,你说要画直,什么叫画直,孩子不知道。你说就跟铅笔一样的直,那么孩子就会产生直的形象来了。我们幼儿园有的老师,为了保证孩子画直线时能画好,他要准备一些教具。这个教具是什么?比如老师给孩子准备好一张画,画上画的是一个鱼竿,下面画着一条小鱼,有几个鱼竿,下面几条小鱼,然后组织孩子画直线。问小朋友,小猫钓鱼的时候,它怎么才能钓到鱼呢?一定要把那个鱼竿对着小鱼。那么小朋友画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个鱼竿和下面的鱼连起来,这样画,画成一条直线,小猫就能钓到鱼了。老师用这种游戏的方式,又通过教具组织儿童画直线,儿童就能理解什么叫直线了。那就是说儿童他是通过感知觉,通过动作来理解的,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运用这样的方法,儿童既掌握了知识,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因为儿童大量地积累表象,他看到很多这种感知觉的表象,就为他的具体性思维和抽象思维做了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在这时期老师通过准备大量的教具,帮助儿童理解所讲述的内容,既可以帮助儿童尽快地掌握知识,又能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另外,由于儿童是从感知、从动作中去理解事物的,所以我们对孩子讲课、讲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出现形象,要面面俱到。比如我们组织小班孩子洗手。我们就说,洗手把手洗干净就行了。什么叫把手洗干净?把手洗干净是一个很概括的要求,老师组织孩子洗手的时候,一定要跟孩子讲,怎么去洗手,它每一步的环节是什么。先把袖子给他卷起来,然后打开水龙头,把手放在水底下去冲湿,然后关上水龙头,然后再抹肥皂,然后这个手左搓搓右搓搓,上搓搓下搓搓,再打开水龙头,拧小一点水龙头,让水轻轻地流过,把手冲洗干净。最后在水池子里甩一甩手上的水,然后拿毛巾擦干净。那么经过老师这一系列的教育,告诉他怎么去做,儿童就会逐渐掌握洗手的这个动作。尽管洗手这个动作非常简单,但是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讲,你都要面面俱到。比如穿衣服,上课的时候教孩子折纸,你都要一步一步说清楚,一边说,一边让孩子模仿去做,儿童才能记住,才能逐步地通过练习,形成一个习惯,才能掌握这个技能。所以,这个时候儿童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他是通过感知、通过动作来认识事物的,老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使用教具。再有,因为儿童认识事物是直觉的,通过感知、通过动作去进行学习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儿童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说反话,因为有的时候老师一说反话,儿童从感知的角度,从他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你讲话的内容,往往会造成你工作中的被动。比如,要组织孩子上课了,有一个小朋友要去上厕所,孩子有一个特点是爱模仿,一个小朋友想上厕所了,其他小朋友也想去。那么这时候,老师如果说反话:“去去去,都去!”虽然老师说的是一种气话,但所有的孩子都会一股脑儿跑到厕所去了。也就是说我们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说反话,要正面地引导他,如果我们说话老说反话的话,就会造成孩子理解的错误,使你的工作产生被动。而且说反话,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他也会去模仿,如果他说话不是正面去表述,而是从反面去表述的话,对他以后的行为,也是一个不好的影响。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还表现在儿童的思维过程中,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比如我们讲,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搭积木,或者画画,那么当你问他,你要搭一个什么东西呀?或者你要画一个什么东西呀?儿童往往说不出来。他画到什么地方,他会跟你说我想画什么,他搭到什么地方,他就说我搭什么,我搭一个房子,或者我搭一个门等。他就是边做边想,而不是先想好再做,那么这种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也表现在儿童的行为方面。比如我们讲,儿童之间发生冲突了,有的孩子跟人家争抢玩具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打人、推人、撞人等。儿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有的家长、老师会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呀?儿童他并不是说先想再去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他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做完了以后,他才想到这样做不对。知道了儿童的这个思维特点,今后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可以提醒儿童,先注意自己的行为,先给他提醒一下,避免出现这种不好的行为。

三、幼儿中期(中班)儿童心理特点

1. 爱玩会玩

经过一年幼儿园的生活,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了,知道幼儿园的一些常识了,自己也形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了,经过教学教育活动,他的认知水平也比较高了。

那么到了中班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又有哪些发展呢?中班儿童表现的第一个特点是:爱玩儿会玩儿。也就是说,孩子在中班这个年龄阶段,特别爱玩儿游戏,游戏在中班这个年龄阶段来讲,处于高峰期,尤其是角色游戏,所以我们说,中班孩子是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这是中班儿童在游戏方面的特点。角色游戏是指什么,比如像玩娃娃家、开音乐会等,扮演一定的角色在游戏中,所以我们说,这个时期是儿童他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因为这时期儿童积累了一些生活知识经验,他经过对一些事物的模仿,在生活中去观察一些事物,在游戏中去表现出来,就表现出角色游戏。由于是角色游戏,所以在游戏过程中,他会安排游戏内容,会进行情节安排,会安排角色,定出一些游戏规则,商量解决问题。那么以这时期来讲,儿童游戏的内容比较丰富,比较生动,而且儿童游戏的时间相对小班来讲要长了,他们之间出现纠纷,可以自己解决一些,但是总的来讲,中班这个年龄时期,儿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力还不是很强,在交往中,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产生一些纠纷。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需要我们老师出面给予调节,给予干预,帮助儿童解决游戏中的纠纷问题,使儿童能够顺利地进行游戏。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一个最好的途径,儿童在玩儿中去学习,所以游戏不光是玩儿,游戏也是一种学习的手段。我们在幼儿园里头,应该重视儿童游戏的组织、游戏的活动的开展,多给儿童准备一些玩具,组织儿童进行游戏。为什么说游戏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他心理发展很重要的一种工具呢?例如,我们在组织儿童玩儿娃娃家的时候,如果她在玩儿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比如她要扮演妈妈做饭了。如果她没有这种相应的工具的时候,她就可以自己动脑筋来寻找周围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去代替她游戏中缺少的玩具。我们以前组织一个实验,就是给孩子准备很少的一些简单的玩具材料,而不是具体的玩具材料,只有娃娃是具体的,一个床是具体的,其他全都是一些代用品。如半个皮球皮,一些红、黄、白的碎纸,冰棍棍等。那么孩子看到这些东西,又看到娃娃,他也很有兴趣地就玩儿起来了:女孩子抱娃娃,男孩子就当爸爸去做饭,他就用那半个皮球皮当成锅,把红、白、黄纸放在这个“锅”里边,拿冰棍棍当炒菜的铲子,就这么搅和,然后说做好了!西红柿炒鸡蛋、米饭。在这里边,孩子就出现了一些想象,他用红、白、黄纸,分别代替米饭、鸡蛋和西红柿,这就促进了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那个皮球皮也是,它是半个皮球皮,它是圆的,他马上想到,那个锅也基本上是半圆的吧?那就根据事物的外形特征,来代替他观察中的那些事物,所以说,通过游戏,通过儿童对玩具的运用,我们就可以促进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这种思维概括力的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发展,而且儿童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如他去模仿,也能促进良好性格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玩得聚精会神,可以促进他注意的发展。所以说,在游戏活动中,儿童有很多的心理品质可以得到发展。而不是光学习,光坐着上课,就可以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在这些活动中,儿童更有兴趣,他的心理发展会更好!所以我们要重视儿童游戏的开展。当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游戏发展水平不同,但是我们应该重视在这时期去组织儿童进行角色游戏、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这是儿童游戏的表现:在中班年龄阶段,会玩儿,爱玩儿;在游戏中,把某些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表现出了儿童的思维特点。

2. 思维具体形象性

这个时候,儿童的思维有什么特点呢?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中期,思维具体形象性是儿童典型的思维。整个幼儿时期,儿童都具有具体形象思维。而在中班阶段这一特点,比起小班来讲,有了很大的提升。小班儿童思维主要是通过感知觉、通过动作去进行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而到了中班这个年龄阶段,由于大量地感知,儿童积累了大量的表象,那么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以后,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或者是一些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说,在这个时期的思维过程中,儿童是通过实物的形象做支柱来进行思维的。既然儿童是通过实物的形象来进行思考活动,那么我们在组织儿童进行学习活动的时候,老师就要注意教具的运用,尤其是形象化的教具,引起儿童产生兴趣的教具,可以帮助儿童理解事物,认识事物,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果老师没有教具的运用,只是用一种抽象的概念话语对孩子进行讲解,组织儿童学习的话,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困惑,他会不感兴趣,这样,儿童必然要分散注意力,不好的行为就出现了。所以我们说,儿童这种不好的行为的出现,有的时候往往跟我们老师的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措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在这个时期,我们组织儿童学习计算课,让他学习几加几等于几。我们在幼儿园里,是要通过大量不同的教具、数字的组合来认识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的。比如让儿童认识2和3合起来是几。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具,比如苹果、扣子、汽车或者小鸭子等教具来让孩子理解,尤其现在我们可以用视听教具了,老师用不同的教具让孩子看到具体的物体的数字、数量,然后看到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到底是几?通过这样不同的分解组合,孩子就知道,2和3合起来是5,5可以分成2和3,1和4合起来也是5,5也可以分成1和4。因为经过多次的通过实物对5的这个数字的认识,孩子慢慢就形成了5的概念,通过大量的实物,帮助儿童联系数字和实物之间的关系,儿童就逐步地形成数的概念了。在中班这个阶段,通过实物的教学,儿童知道了数和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经过老师的引导,孩子形成抽象概括是5可以分成几和几。不论什么东西,只要是2个东西和3个东西,就能形成5,从而形成最后的抽象概括,最终形成5的概念。所以我们说,在中班这个年龄阶段,老师要在各科教学活动中,通过大量的教具,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儿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儿童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能力。最后可以形成大班阶段的特点,但是在中班时期来讲,儿童主要是依靠形象来进行思考活动,所以我们组织儿童进行学习活动的时候,不能忽略教具,不能忽略教具的出现。另外,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对话语的理解,也是根据自己个人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的。他不会像我们成人一样。我们成人之间说话,有时候会出现概念,因为我们的知识经验多,我们思维水平高,所以你用概念去说话,我们也会理解。但是儿童他是不理解的,对于成人的话,必须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出现相应的形象,来理解你所讲述的内容,来理解外界的客观事物。比如,对于儿子的理解:儿子在儿童头脑中,就是小孩,小孩就等于儿子,这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当某一天幼儿园的老师的儿子来找他的时候,别的老师说:“胡老师,你儿子来找你了。”当小朋友看到,出现在胡老师面前的这个像叔叔或者大哥哥一样的人,他就会感到很大的困惑:他怎么会是儿子,他应该是叔叔。在他头脑中,儿子就等于小孩,小孩就等于儿子。所以他很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呢?这就是儿童对成人话语的理解,包括对他知识的理解,都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的。那么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对孩子进行教学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学内容一定要根据儿童的知识经验、他的理解水平来组织教育活动。避免出现概念化,生硬的语言。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家长对这个孩子说:“到幼儿园听老师话!”那孩子说:“听话!”等到晚上爸爸妈妈来接他的时候,问老师:我们家这个小孩怎么样呀?老师说:你跟爸爸妈妈说,你听话没听话,这个孩子说我听话啦,那老师说,你听话了吗?这孩子觉得很奇怪:我听话了,你只批评我一次呀?什么叫听话,听话都涵盖哪些内容,孩子不理解。听话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我们家长、老师跟孩子讲话的时候,一定要跟他面面俱到,跟他说清楚了,什么叫听话。比如说我们说上课认真听讲,什么叫认真听讲?你要具体给他讲,什么叫认真听讲?做事认真,什么叫认真?你都要讲给他听。你光出现一种概念性的话语,孩子不理解。他不理解,他就不会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所以我们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教育内容、教学内容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儿童能理解的,儿童才能理解、接受。所以我们在幼儿园里,我们的教学大纲,各年龄阶段的教学大纲,完全是按照儿童的年龄阶段准备的,都是儿童可以理解的材料,所以这个学习效果,儿童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想要补充一些教材的话,比如我们讲乡土教材,那我们要根据儿童这个年龄特征,比如他的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来组织你的乡土教材,一定要注意出现具体形象性的内容,帮助孩子能够尽快地理解你所教的内容,这是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性。

我们谈了中班儿童思维方面的具体形象性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儿童爱玩儿,会玩儿;第二个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性,那么下边我们讲一讲,在升到大班之后,也就是从5岁到6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又有哪些发展。

四、幼儿晚期(大班)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求知欲旺盛

我们说,经过中班的教育教学活动,到了大班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表现的第一个特点是: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因为他积累了大量知识经验,经过老师的培养教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他有一个旺盛的求知欲,什么都要问你,比如天文地理知识,不管他懂不懂,他都要问你为什么。这就表现出儿童的一种好学的心理特点。即使是比较淘气的孩子,他也是爱追究,问一些问题的。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家长应当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比如孩子问到一些复杂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耐心地去告诉孩子:这个问题你现在不懂,等你大了,上中学以后,老师会讲给你听。比如为什么收音机里能听到声音呀?为什么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电视呢?他问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讲:这个问题现在你还不太懂,等你到上中学阶段,或者上大学阶段,老师会告诉你的,你就会知道一些。你引起孩子保留学习的求知欲望,给他耐心的解答,当然简单的一些知识,你还要给他以回答,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不要显出不耐烦来。

大班儿童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还表现在爱动手拆卸一些东西。尤其是男孩子,凡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他都要探究一下为什么。由于要探究为什么,所以表现出儿童要拆卸一些东西。比如闹钟为什么会响?钟为什么会走?电视它怎么回事?它里面怎么会有小人?那个人是不是跟我们一样是正常的人?我们正常的人,怎么会进到那里?那么小的盒子怎么进?他都要去动脑筋去探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注意要引导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就是在他拆卸的时候,也不要简单粗暴地去阻止他,而要引导他。还有一个要告诉他,有些东西是不能拆卸的,比如像危险的东西。像收音机,我们以前那个时候出现半导体收音机,孩子觉得很奇怪,他就要问为什么这么小的盒子里边,有人会讲话?那人为什么会藏在里面?他就要打开那个板看一看,那是半导体收音机,拆卸时对孩子没有什么安全影响,如果要是一些像电视或者一些有危险性的东西,他要去弄的话,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危险情况。所以我们要注意,在引导儿童这种好学好问的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安全教育,对孩子说:有些是能动手去拆,有些你是不知道的,大了你就会知道的。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这个时期儿童除了有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之外,他在思维能力方面,也出现了一个特点,就是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在这个时期,由于在中班儿童的具体思维发展以后,他对大量的表象进行抽象概括,就能形成一些概念。形成概念以后,就可以出现抽象思维。但是这时期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刚刚开始发展,只是抽象思维的一个萌芽阶段。我们说儿童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他对概念的掌握,但是这时期儿童只是一种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他的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表现在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外延比较小,内涵也比较少。儿童对概念的掌握,是通过我们老师大量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各种事物引导儿童去学习的时候,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最后才能形成这个概念。但是,儿童概念的范围、外延比较小,所以他运用概念的时候,往往出现一些错误,比如我们组织儿童进行常识课的学习,认识一些家禽动物,例如鸡、鸭、兔子。咱们就举兔子。儿童认识兔子以后,如果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只出现白色的兔子,那么当出现黑色的兔子的时候,儿童他就不知道怎么去称呼它了,他叫黑白小兔,生活中没有这个概念。这说明,儿童掌握概念是不精确的,他的概念的外延比较小,说明儿童的知识面比较窄,所以我们引导儿童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注意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扩大儿童掌握这个概念的范围,让他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给孩子的知识范围应该广一点,这样经过我们教育教学以后,儿童就初步地掌握了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左右概念、时间概念。但要记住他只是初步地掌握。比如左右概念,大部分儿童在大班这个年龄阶段,只掌握自己的左右,对于别人左右的判断,往往还会出现错误。对于时间也是这样,儿童对于太小的时间单位或者太大的时间单位,也不容易掌握。他只是掌握一些具体的时间,比如上午、下午、今天、昨天、明天、后天这些和他的生活经验相近的时间概念他容易掌握。而再大的,比如一年以后,或者是几分钟,这个概念儿童不掌握,所以他尽管掌握时间概念,但是对于太大太小的单位,是不掌握的。比如中班的孩子上到大班来了,他看不到原来大班的哥哥姐姐了,他就问那些大姐姐去哪了?大哥哥去哪了?老师就会说,他们去上学了,你明年也可以去上学。什么叫明年?他只掌握明天,不掌握明年这个概念,他认为过了几天,就会到明年了,就可以去上学了。所以我们说,儿童掌握时间概念是不太精确的。而对于特别小的时间概念也如此。另外,由于这种抽象思维的发展,老师组织儿童进行学习,所以儿童对熟悉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比如像常识课,对于家禽、家畜、水果、蔬菜、家具等,他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那么这个分类,就是他抽象思维发展的开始。由于这种事物的简单的分类,他就为入小学做了充分的准备。再有,他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我们组织孩子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时候,孩子知道因果到底是什么关系了。比如在进行计算课学习的时候,为什么2加3等于5,那是因为2和3合起来是5,所以2加3等于5。通过老师逐步地引导学习,儿童有了分析概括的知识经验以后,他对于因果关系的判断,也比较正确了,能了解一些事物的因果关系了。这是大班的儿童,他的思维经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以后,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了,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但只是处于萌芽阶段,为入小学做了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就整个大班时期来讲,大班的初期,依然具有强烈的形象思维特点,只有到了大班末期,才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所以我们老师要注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要忽视教具的运用,要出现教具,帮助儿童理解老师所讲述的内容。再有,帮助儿童掌握概念的时候,要引导儿童学会运用概念,让他认识概念在不同形势下的一种表现。比如我们说警察有男警察、女警察,对男警察称呼警察叔叔,那么对女警察呢?那就叫警察阿姨了,不是警察叔叔阿姨了。如果这点忽略的话,那么孩子在称呼上就会感到困惑。虽然掌握警察这个概念了,对于男性知道怎么讲了,但是对于女性他不太清楚。同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教育,引导儿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在这个时期即幼儿末期的第三个特点,是儿童个性的初具雏形,也就是说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在性格方面,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不再随大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在社交方面,他对人对己,都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对待别人方面,有的孩子表现出热情大方,有的孩子表现出胆怯害羞、自尊心强。在能力方面,比如美术方面、音乐方面,或者智力方面都出现了个性差异。那么对于儿童的这种个性差异的出现,我们老师要引起注意,在教育全体儿童的同时,注意这些个别儿童的教育,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特点,去引导儿童的心理,让他们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比如,有的孩子在情感表现上就有一定差异,在兴趣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那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儿童健康地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1421.html

更多阅读

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简介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一般心理特点有:一、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二、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三、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方法/步骤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一、好的愿望

0515-话说童年-10个经典儿童心理电影 缺失了童年 心理学

关注儿童心理学,看过不少相关书籍。也看过很多描写儿童心理和成长历程的电影,周末看了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很喜欢。芦田爱菜这个小MM在《母亲》中给人印象太深刻了。最喜欢两个小童星:海利.奥斯蒙特(Haley JoelOsment)和芦田爱菜:他们身

心理年龄测试,算一算你的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测试专业版

点击网址进入,认真选择每一题答案,系统将测算出您的心理年龄到底是多少http://www.xlzx.com/xlcs/zy32.htm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共经历8个心理时期,即胎儿期、乳儿期、幼

声明:《学前儿童年龄心理特征分析 学前儿童心理学》为网友勉强的敷衍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