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目
明治维新
大化改新
相同点
社会背景
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
严重,幕府统治陷入全面危机。改革派得到
人民群众的支持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明
治政府,引进了西方先进文明成果进行改革。
![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区别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比较(列表)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115936t01f2a9bdaab7ffa475.png)
7世纪中叶,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专权,
大和朝廷统治发生危机。改革派通过斗争
打败了旧势力,夺取了政权,拥立孝德天皇,
仿照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进行改革。
背景相同
改革前,都扫除了改革的
障碍。改革派掌握实权。
目 的
为摆脱危机,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国家。
(由三个口号分析得出)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目的相同
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
时 间
1868年
646年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联合新兴地主、资产阶级等(改革派)
中大兄皇子、留学中国的高向玄理等(改革派)
领导相同:改革派
内容特点
特点:向西方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军事等方面。
特点:向中国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等方面。
内容相同
从政治、经济等方面
学习外国先进文明成果。
影 响
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影响相同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性 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
方式相同
启 示
日本两次改革的成功说明:根据本国需要,学习外国长处,进行改革是强国之路。
1.改革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削弱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
2.背景不同。前者是日本在侵略朝鲜失败后,在还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后者则是日本在遭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仿效对象不同。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4.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 军事技术。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比较表
项 目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相同点
社会背景
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
幕府统治陷入全面危机,倒幕力量推翻幕府统治。
改革派掌权,力量强大。
19世纪末,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改革派无权,力量弱小。
背景相同
社会矛盾尖锐
民族危机严重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联合新兴地主、资产阶级等
资产阶级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领导相同
统治者
内容结果
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
军事五个方面大力推行新措施。结果成功。
清朝光绪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四个方面颁布诏书,无法推行。结果失败。
内容相同
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军事
影 响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性 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性质相同
胜败原因
日本胜利的原因
①.改革前,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派武装推翻幕府
统治,扫除了改革的障碍。改革派掌权。
②.当时,西方列强忙于入侵中国,日本外来压力小。
③.根据本国实际需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
).注重科教兴国。
中国失败的原因
①.改革前,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扫除改革的
障碍(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大),只
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②.当时,西方列强把中国作为瓜分的对象,外来压力大。
启 示
①.要想改革成功,必须在改革前扫除改革的障碍,改革派掌握实权。
②.根据本国需要,学习外国长处,进行改革是强国之路。
③.国家要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