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食、清明的诗词曲 清明寒食不多时

关于寒食、清明的诗词曲


关于寒食、清明的诗词曲... 1

*寒食·清明源流... 3

*先秦两汉... 11

绝命诗春秋介子推... 11

《琴操·龙蛇歌》东汉蔡邕...11

*三国魏晋... 12

明罚令 【魏】曹操... 12

*隋唐五代... 12

嶺表逢寒食【唐】沈佺期... 12

寒食【唐】李崇嗣... 12

独愁【唐】李崇嗣... 13

和上巳連寒食有懷京洛【唐】孫逖(tì13

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唐】孫逖... 13

寒食日【唐】元稹... 13

清明日【唐】元稹... 13

舟中寒食【唐】盧綸... 14

寒食【唐】盧綸... 14

清明【唐】杜牧... 14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唐】史延... 14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唐】王濯(zhuó,zhào,shuò14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唐】韓濬... 14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唐】鄭轅... 15

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唐】王表15

寒食行【唐】王建... 15

平陵寓居再逢寒食【唐】朱灣... 15

寒食寄李補闕【唐】郭鄖... 16

呈馬十八郞丞公【唐】崔元翰... 16

清明日次弋陽【唐】權德輿(yú17

寒食宴城北山池,卽故郡守滎陽鄭鋼目為折柳亭【唐】羊士諤17

雨中寒食【唐】羊士諤... 17

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徹【唐】楊巨源17

洛陽清明日雨霽(jì)【唐】李正封... 18

寒食【唐】韩翃[hóng]. 18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唐】竇鞏... 18

东都所居寒食下作【唐】 陳潤... 19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19

清明【唐】杜甫... 20

寒食【唐】杜甫... 21

清明二首【唐】杜甫... 21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唐】唐玄宗... 27

清明宴司勳劉郞中別業【唐】祖詠27

清明日青龍寺上方賦得多字【唐】皇甫冉28

清明夜【唐】白居易... 28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28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唐】白居易28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唐】白居易28

洛橋寒食日作十韻【唐】白居易... 29

六年寒食洛下宴遊贈馮李二少尹【唐】白居易29

途中寒食【唐】白居易... 29

寒食【唐】熊孺登... 29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30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30

寒食 【唐】孟云卿... 30

寒食城東卽事【唐】王維... 31

寒食汜上作【唐】王維... 32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32

清明 【唐】孙昌胤... 32

寒食戲贈【唐】柳中庸... 32

寒食行次冷泉驛【唐】李商隱... 32

奉和聖製初入秦川路寒食應制 【唐】張說32

清明日詔宴寧王山池賦得飛字【唐】張說33

奉和聖製寒食作應制【唐】張說... 33

寒食後【唐】張籍... 33

寒食書事二首【唐】張籍... 34

寒食內宴二首【唐】張籍... 34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唐】张籍34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唐】张继34

闾门即事【唐】张继... 34

寒食應制【唐】韋承慶... 35

寒食日寄诸弟【唐】韦应物... 35

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 35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35

寒食【唐】韦應物... 35

长安清明【唐】韦庄... 35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三首【唐】韦庄35

长安清明言怀【唐】顾非熊... 36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唐】王濯... 36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唐】李峤36

寒食前有怀【唐】温庭筠... 36

清明日【唐】温庭筠... 36

寒食節日寄楚望二首【唐】溫庭筠37

寒食日作【唐】溫庭筠... 37

東望【唐】趙嘏... 37

寒食有懷【唐】薛能... 38

寒食日曲江【唐】薛能... 38

湖寺清明夜遣懷【唐】李羣玉... 38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唐】賈島... 38

寒食山館書情【唐】来鹄... 38

清明日與友人遊玉粒塘莊【唐】来鹄39

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 【唐】来鹄39

洛中寒食二首【唐】皮日休... 39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39

寒食陸渾別業【唐】宋之問... 40

寒食宴于中舍別駕兄弟宅【唐】蘇頲41

寒食二首【唐】李山甫... 41

寒食都門作【唐】胡曾... 41

清明日送鄧芮還鄉【唐】方干... 42

次韻酬張補闕寒食見寄之什【唐】鄭谷42

避地寒食【唐】韓偓... 42

寒食夜【唐】韓偓... 42

寒食节【唐】张志真... 42

寒食日献郡守 【唐】 张友正... 42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43

鍾陵寒食日郊外閒游【唐】曹松... 43

清明日【唐】李建勳... 43

寒食日【唐】釋雲表... 43

喜迁莺·清明节 【唐】薛昭蕴... 43

鹊踏枝·清明 【五代·宋】冯延巳... 43

采桑子 【五代·宋】冯延巳... 44

寒食日作【五代·宋】徐鉉... 44

寒食成判官垂訪因贈【五代·宋】徐鉉44

清明日清遠峽作【五代·宋】徐鉉... 44

宮詞【五代】花蘂夫人徐氏... 44

*两宋... 46

破阵子 【宋】晏殊... 46

清明【宋】王禹偁... 47

清明 【宋】王安石... 47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47

郊行即事【宋】程颢... 48

清明【宋】黄庭坚... 48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49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49

青门引 【宋】张先... 49

次韵清明日西湖【宋】张先... 50

满江红.暮春【宋】 辛弃疾... 50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50

风入松.春园吴文英...50

清明 【宋】陈与义... 50

浣溪沙.清明【宋】朱淑真... 50

清江引.春思 【宋】张可久... 51

清明南宋高翥... 51

寒食【宋】圆至... 53

三台·清明应制【宋】万俟咏... 53

佚名... 55

清明祭诗十四首... 55

其一(春雨清明湿杏花)55

其二(一沾春雨一断肠)56

其三(朝听细雨润门扉)56

其四(轻红沾雨不胜衣)56

其五(漫见新柳娇眼垂)56

其六(风吹残杏舞絮轻)56

其七(昨夜听春愁不堪)56

其八(清明把酒释别愁)57

其九(清明节气杏花天)57

其十(撩乱春风惹杏花)57

其十一(新莺嘹乱柳烟低)57

其十二(粉杏轻柔岸柳新)57

其十三(或有追思到天涯)57

其十四(春雨杏花满清明)58

*... 58

折桂令·客窗清明 【明】乔吉... 58

*... 58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58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58

清明【明】 陈子龙... 59

清明【明】孫昌裔... 59

清明即事【明】瞿佑... 59

寒食行 【明】朱阳仲... 59

*... 59

清明节一日 李渔... 59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60

风筝 】曹雪芹... 60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顾太清60

客中清明 黄景仁... 60

近现代... 60

清明 【现代】万宽... 60

【清明节对联】... 61


*寒食·清明源流

今天对我们来说,清明这样一个节日,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扫墓。追溯历史,其实扫墓并不是清明的习俗,而是清明前一天寒食节的习俗。我们今天提到的清明节是指清明节气这一天,其实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那么,寒食节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呢?

1.介子推与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习俗呢?就要说到寒食节的起源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晋文公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jī),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之后,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子推燕”。此后,寒食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这是民间传说。寒食节真的与介子推有关系么?

我们现在所说的介子推与寒食节有关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汉代蔡邕(yōng)的《琴操·龙蛇歌》。日后曹操的《明罚令》、晋人陆翙(huì)的《邺中记》也都说寒食断火,起于介子推。但查遍了《左传》及《史记》,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介子推之事最初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氏春秋·介立篇》、《史记·晋世家》等,无焚死之说。焚死的记载见于《庄子·盗跖篇》、《韩诗外传》卷七、刘向《新序·节士篇》等。在上述诸多记载介子推被焚之事的书中,除《庄子》外,都是汉代的书,而《庄子·盗跖篇》也成于秦汉之际。我们由此可知,似乎介子推焚死说在秦汉之际才得以流传。而因介子推焚死而导致文公断火的说法,在东汉末蔡邕(yōng)《琴操·龙蛇歌》才出现。

介子推在《左传》中的记载是: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楚辞·思美人》说: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悟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史记·晋世家》记载: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据这些记载,介子推在隐居之后或死后,被封绵上的介山。介山(绵山)是太原南百公里外介休县南部的山。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介子推正是本来的介山的信仰对象。介山之神吸收了文公的说法,被封于介山的介子推的传说也就成立了。由介山信仰演成的介子推故事,后来扩大到太原地区。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明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南朝梁时,在荆楚地区已能看到它的流行,变成了中国的一般风俗。而且在隋代,久绝的改火仪式复活,作为寒食终了清明日出火的改火仪式,使寒食更盛,在唐代遂成为宫中的活动,原本兴起于太原地区一个民间鄙俗,由于和经义结合,成为国家的节日。宋代承袭唐风寒食亦甚,但是到了元代后次第衰落,明代虽存寒食之语,禁火习俗几乎绝迹。

当然,上述关于寒食节与介子推的说法,只是寒食节的来源之一。关于寒食节的真正来源,还有一个更为久远的说法,似乎比上述说法更有道理。

2.寒食改火与扫墓

其实,从历史来看,寒食节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说:《周礼·秋官·司烜(xuǎn)氏》: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禁火、出火之火是指司火的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大火星),心宿又名商星。参(shēn)星和商星是相对的,三月参伏,则意味着火见,也就是火出。自八月至来年二月,黄昏时都见不到大火星,故后人推广而统称为内火。所谓三月火出即是指大火星皆出东方。二十八宿的龙神位于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季节,受到人们对大火星的崇拜,便形成民间禁火、出火习俗。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寒食是冬至之后一百零五日进行,这和《周礼·秋官·司烜(xuǎn)氏》的“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周礼·夏官·司爟(guàn)氏》的“季春出火民咸从之”的时期是大略一致的。烜、爟(guàn)都是火的意思。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lǐlào)。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上古时,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孟子·齐人篇》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扫墓之风十分盛行。秦汉时,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至迟至唐代,墓祭与寒食节结合在了一起。那时,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而这些风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比如杜甫《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lǒng)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垅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诗中反映出寒食到坟墓“洒扫”已是“家家”的行为,上坟时要使用纸钱,因不用火,据后世风俗可知撒掉或挂起来,还要为陇墓培新土。对于那些远行在外的人来说,要在水边“望乡拜”,即进行望祭。

这一时期,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诗中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韦应物有诗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反映出唐代已有清明上墓之俗。而李绰《辇(niǎn)下岁时记》讲长安清明时“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闹”,说明唐末宫人在清明上墓。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上墓已是寒食至清明间的活动了。一说到寒食节还乡祭扫墓地,我们就该说到清明节了。

3.节气节日说清明

一说到清明,相信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闻名世界的名画描绘了清明前后北宋都城汴河两岸的旖旎[yǐnǐ]风光。而我们要讲到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唯一被列为节日的清明,是位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的第八个节气。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东汉崔寔(shí )《四民月令》说: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唐末五代韩鄂《四时纂要》也记载:清明之日,修蚕具蚕室,宜蚕。可见汉以来人们认为清明是预祝蚕室的吉时。直到明清时期,暖蚕种、祀蚕姑仍是清明的农桑习俗。崇祯浙江《乌程县志》就说:其日农夫浸谷种,晚则育蚕之家设祭以禳[ráng]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却蚕祟也。嘉靖安徽《石埭县志》则有妇女制米茧祀蚕姑以祈蚕之俗。

不过,清明作为节日广泛进行,并不是因为农时,而是改火观念的结果。前面我们讲到,寒食禁火。故而从唐代开始,清明由朝廷赐新火。谢观《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说:国有禁火,应当清明,万室而寒灰寂灭桐花始发,赐新火于公卿于时宰执俱瞻,高卑毕赐。新火仍是平明而钻燧献入。钻火是在宫中进行,《辇下岁时记》记载的具体情形:至清明,尚食(内膳习)内园官小儿(供奉禁苑者)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唐诗中咏清明出火的作品很多,表现出寒食终了的喜悦心情。把出火作为改火的奉新火之义已经巩固。

宋朝宫中也有钻火之仪。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说:唐时惟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宋朝因袭了这一做法。南宋的《梦粱录》卷二也记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宋朝钻火之仪完全承袭唐代。元以后见不到钻火之仪了。现在的问题在于:在什么情况之下,清明由一个节气,成为了节日了呢?

时至唐朝,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唐高宗在《禁止临丧嫁娶及上墓欢乐诏》中说,当时“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全唐文》卷十二)。”墓祭自古不合礼制,至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正式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受到国家的承认。唐玄宗增颁《许士庶寒食上墓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拜扫申礼(《全唐文》卷三)。”唐穆宗时公布《定寒食假诏》,规定“其茔域在京畿者,自今任寒食假内往来,不限日数,若在外州,任准式年限请假(《全唐文》卷六五)。”进一步完善了寒食上墓制度。文中的“准式”,依《唐六典》规定,是500里5年给一次拜扫假15天,并除去往来路程所占天数。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唐代墓祭风俗传至宋元时期,《东京梦华录》说从寒食到清明三日,人们皆出城上坟,尤以一百零五日最盛。反映出墓祭仍主要在寒食进行。元朝费著的《岁华纪丽谱》说寒食时节成都官府祭祀孤魂,民间有上冢(zhǒng)风俗。看来宋元时期墓祭是寒食节的内容。

明代地方志保留不少寒食和清明二节的记载。一些地方志只记载寒食而无清明,寒食节的内容是扫墓,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代断火的传统,如嘉靖山东《夏津县志》说:“寒食断火祭墓,为秋千戏。”寒食的日期,嘉靖江苏《昆山县志》说:“清明前三日为寒食”,崇祯浙江《嘉兴县志》则记载以“清明前二日有疾风甚雨曰寒食节。”

很多地方志记载寒食和清明两个分立的节日,尤以北方为最。这种情况下,寒食节最主要的内容是祭墓。而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折柳插门或戴首。

有的方志将寒食清明一起叙述,表示二节相混。如嘉靖河南《真阳县志》:“寒食,清明:墓祭、插柳、看花。”万历浙江《黄岩县志》:“清明,户插柳采蒿为寒食,扫墓而祭。”可知寒食节并于清明,寒食节以扫墓为主的性质也显而易见。

绝大多数明代方志只记清明一节,反映了寒食节逐渐消亡,并入清明节的现实,二节已融为一体。所以清明节表现出的主要风俗事项之一便是扫墓。全面反映扫墓风俗的地方志有嘉靖安徽《池州府志》:“清明扫墓:季春朔日,士女诣墓所墓扫,祭毕加土于冢,挂楮(chǔ)标其上,馂(jùn)余而返。”依据清代地方志的记载,可知扫墓已成为清明节最主要的内容。人们届时为祖先的坟墓除草添土,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或在坟上插一木棍,上挂纸条,带着祭品,焚烧纸钱,举行祭祀仪式,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如果是新葬者,都在社前祭扫,当时流传着“新坟不过社”的谚语。

4.节日春游与娱乐

《荆楚岁时记》首次记载了寒食节有斗鸡、雕画鸡蛋和斗鸡卵的习俗,以及打球、打秋千和施钩的游戏。我们先看《荆楚岁时记》对施钩所做说明。这种游戏是用吸水绳子做成轻巧相连的缆索,长达几里,鸣鼓为号,两端紧绷。春秋时,公输班游历楚国,曾发明过一种舟战的器械,船往后退就用它钩住,船往前进就用它抵住,因此能够及时超越对方。用钩作为游戏,料想是从这里来的。看来施钩之戏即拔河活动,兴起于楚地,寒食节传入楚地后成为该节游戏。施钩之戏的意义是什么呢?《隋书·地理志下》说,南阳、襄阳有牵钩戏,俗言以此厌胜,用致丰穰。而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序也讲:此戏必致年丰,故命北军以求岁稔。可知施钩之戏是祈求丰收的活动。

唐代的拔河也在清明进行,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记载了中宗于景龙四年清明幸梨园以臣下拔河为笑乐之事,当时在大麻绳两头系十余个小索,每索数人挽之。

寒食拔河在唐以后很少见到,也就是说,拔河活动脱离了寒食、清明。

再谈秋千之戏。《荆楚岁时记》注引《古今艺术图》说:秋千是北方山戎族的游戏,用来训练机灵轻捷的本领。《事物纪原》记载另外一种说法:秋千是汉武帝后庭之戏,本为千秋,是祝寿之词,后倒语为秋千。我们可以看出,打秋千竞胜负的性质不明显,也许是竞高升,或是以跃动的动作鼓舞万物的繁殖。

寒食作秋千之戏唐代盛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到寒食、清明之时,宫中树起千架,妃嫔宫女坐之凌空悠荡,裙衣飘扬,若仙女自天而降,唐玄宗高兴地称之为半仙之戏,长安市民纷纷仿效,风靡一时。唐代寒食、清明的诗中有不少打秋千的句子。如韦庄《丙辰幸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诗曰: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可谓诗中有画,栩栩如生。

宋元时代荡秋千也很盛。王安石《清明》诗: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万俟雅言《恋芳春慢》词:寒食近,蹴鞠秋千,又是无限游人。都反映出宋代寒食、清明的秋千之戏。元《析津志》记载:二三月间的北京,上自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我们可以看出,元代北京的秋千戏非常普及。

明清时代,荡秋千主要流行于北方,以女子从事为多。

至于打球运动,盛于唐代。古人踢球称为蹴鞠,鞠即球,外为皮制,内衬充气的动物尿泡。唐人仲无颇《气球赋》: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临空以月圆。描写了寒食踢足球时的情景。唐代还盛行打马球,称为“击鞠”或“打毬”,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当”。1971年陕西乾陵章怀太子墓中发现一幅打马球的壁画,反映了唐代的情景。妇女则骑驴打球。唐代妇女寒食节还有其他球戏,有一种与骑马打球相区别的“步打”,是徒步持杖打球的游戏,类似现代的曲棍球。王建《宫词》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还有一种“白打”,采用个人独踢或多人互踢的形式,王建《宫词》所说“寒食内人常白打”之句即指此。此外,唐代妇女寒食还流行抛接彩球的游戏。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记载“彩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韦应物《寒食》讲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的诗句,描写了“轻球”之戏。我们可以看出,球戏也是唐人寒食节的重要习俗。

宋代还保留了唐代寒食球戏之俗。《岁时杂记》说“寒食节,京师少年多以花球棒击鞠为戏。又有儿童玩具,或以木或以泥,皆以华丽为贵。”《东京梦华录》“触处则蹴鞠疏狂”的记载反映了京师球戏之盛。该书还记载了宫女击鞠表演,有骑驴“小打”和骑小马“大打”。此活动保留到南宋时代。寒食蹴鞠,同样具有祈求丰穰的含义。

斗鸡之俗起源很早。《庄子·达生》说西周宣王时,“纪消子为王养斗鸡”。《左传》载有季氏和郈(hòu)氏斗鸡的事。《战国策·齐策》讲临淄之民喜爱斗鸡。《荆楚岁时记》则反映了南朝斗鸡与寒食的结合。至唐代,寒食、清明时节斗鸡盛行。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一诗,反映出秦王李世民喜欢斗鸡。陈鸿《东城老父传》说:“玄宗属鸡,而好朝服斗鸡”,他为王子时,就“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可知当时民间斗鸡之风很盛。而玄宗本人在宫中建鸡坊,选六军小儿百人,专习驯养训练,遇节庆表演皇家的斗鸡比赛。

雕画鸡蛋,依《荆楚岁时记》注中所记,古时富势人家,讲究的吃食是画有图形的鸡蛋。隋代还有在鸡蛋上染上蓝红等颜色,仍像雕刻的一样,辗转相送,也有放在菜盘和祭器里的。又引《管子》之说,雕刻鸡蛋然后染上颜色,是为了开发积藏,扩散万物。而张衡《南都赋》则把春天的鸡蛋列为滋补品。唐代仍保持镂鸡子风俗,《景龙小馆记》说:“寒食,赐镂鸡子。”诗人骆宾王有《镂鸡子》诗传世。

隋代《玉烛宝典》说,斗鸡卵的游戏,特别盛行于城市里。《荆楚岁时记》注引董仲舒看法,认为鸡蛋类似人的心脏,因此斗卵就是斗心、斗智等。

斗鸡、雕画鸡蛋、斗鸡卵,都是竞胜负,这反映的如同施钩等戏一样,是丰穰祈念的形式。当然,即使此说成立,其实质是一种生殖崇拜的隐喻。

此外,唐宋以后,北方民间于寒食节还有放风筝的活动。

春游、踏青是流传至今的清明节俗。《荆楚岁时记》记载,南朝楚地已有寒食春游的行为,是寒食、清明春游的先驱,其含义是迎新。明嘉靖《河间府志》也有清明日踏青、挑菜的记载,可旁证挑菜是清明春游的内容之一。

唐代寒食春游转盛。唐诗中留下了很多咏寒食诗中记载春游的句子。如元稹《寒食日》咏道:“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碧水青山无限思,莫将心道是通州。”

从宋代开始,寒食清明的春游更变盛行,这同三月上巳的祓禊在宋代衰落有关。一般来说,上墓和春游一道进行,如嘉靖《六合县志》说,“墓祭毕,缘此为踏青游”。但也有专事春游的。万历《扬州府志》记载:“清明前后三五日,郡人士女靓容冶服游集胜地,陆行踏青,舟行游湖。”弘治《温州府志》也记载:“人家皆以此日祭扫祖考坟墓,多邀亲戚朋友乘船,击鼓铿金似以游湖为乐者,思亲人子容或不然。”我们可以看出,踏青、春游已成明清时代清明节的主要内容。

*先秦两汉

绝命诗春秋介子推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琴操·龙蛇歌》东汉蔡邕

《龙蛇歌》者,介子绥所作也。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不眄顾。”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

*三国魏晋

明罚令 【魏】曹操

闻太原、上党、四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隋唐五代

嶺表逢寒食【唐】沈佺期

嶺外無寒食 春來不見餳(xíng)
洛陽新甲子何日是清明
花柳爭朝發 軒車滿路迎
帝鄉遙可念腸斷報親情

【简介】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州。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沈佺期代表作:《独不见》他的《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七言律诗。高秉(左木右秉)在《唐诗品高序》中有评:沈宋之新声,苏(廷)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前人论沈宋,大抵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在律诗中的地位。

寒食【唐】李崇嗣

普天皆滅燄 匝(zā)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译文
普天下没有一点火烛,满地里看不见一缕炊烟。
不知道还能从哪里找得到星火,来温暖我这旅居外地之人的心。
【简介】李崇嗣,则天时奉宸府主簿。圣历中,曾奉敕预东观修书,见沈佺期《黄口赞序》。诗三首。寒食节,既是一种纪念,又是一种祈福。而今日却给诗人孤寂的心更添冷清。

独愁【唐】李崇嗣

闻道成都酒,无钱亦可求。

不知将几斗,销得此来愁。

和上巳連寒食有懷京洛【唐】孫逖(tì)

天津御柳碧遙遙 軒騎相從半下朝

行樂光輝寒食借 太平歌舞晚春饒
紅妝樓下東郊道 青草洲邊南渡橋
坐見司空掃西第 看君侍從落花朝

【简介】孙逖15岁时,他面见雍州刺史崔日用。崔日用出题令其作赋。孙逖挥笔而就,文理精妙,意趣横生。崔日用惊叹不已,即与其结交。唐玄宗开元十年(722),经崔日用推荐,玄宗李隆基亲至洛阳门接见,并令户部郎中考试其文才。孙逖文墨超凡,甚得玄宗器重,即升为左拾遗。不久,又升为考功员外郎。其间,他知人善任,重用人才,亲自录用的颜真卿、李华等人均成为国家重臣、海内名士。其后,升为中书舍人,起草诏令,文笔最优。张九龄阅其文稿,反复推敲,一字未能改动。

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唐】孫逖

聞道清明近 春庭向夕闌
行遊晝不厭風物夜宜看
斗柄更初轉 香梅暗裏殘
無勞秉華燭清月在南端

寒食日【唐】元稹

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碧水青山无限思,莫将心道是通州。

清明日【唐】元稹

常年寒食好風輕 觸處相隨取次行
今日清明漢江上一身騎馬縣官迎

舟中寒食【唐】盧綸

寒食空江曲 孤舟渺水前
鬬雞沙鳥異禁火岸花然
日霽開愁望 波喧警醉眠
因看數莖鬢倍欲惜芳年

寒食【唐】盧綸

孤客飄飄歲載華 況逢寒食倍思家
鶯啼遠墅多從柳 人哭荒墳亦有花
濁水秦渠通渭急 黃埃京洛上原斜
驅車西近長安好宮館參差半隱霞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唐】史延

上苑连侯第,清明及暮春。

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颁赐恩逾洽,承时庆自均。

翠烟和柳嫩,红焰出花新。

宠命尊三老,祥光烛万人。

太平当此日,空复荷陶甄。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唐】王濯zhuó,zhào,shuò

御火傳香殿 華光及侍臣
星流中使馬燭耀九衢(qú)人
轉影連金屋 分輝麗錦茵
焰迎紅蕊發煙染綠條春
助律和風早 添爐煖氣新
誰憐一寒士猶望照東鄰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唐】韓濬

朱騎傳紅燭 天廚賜近臣
火隨黃道見煙遶(rǎo rào)白榆新
榮耀分他日 恩光共此辰
更調金鼎膳還暖玉堂人
灼灼千門曉 煇煇萬井春
應憐聚螢夜瞻望及東鄰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唐】鄭轅

改火清明後 優恩賜近臣
漏殘丹禁晚燧發白榆新
瑞彩來雙闕 神光煥四鄰
氣囘侯第暖煙散帝城春
利用調羹鼎 餘輝燭縉紳
皇明如照隱願及聚螢人

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唐】王表

春城閒望愛晴天 何處風光不眼前
寒食花開千樹雪 清明日出萬家煙
興來促席唯同舍 醉後狂歌盡少年
聞說鶯啼却惆悵 詩成不見謝臨川

【注释】

謝臨川,指南朝宋谢灵运 。因其曾为临川内史,故称。

寒食行【唐】王建

寒食家家出古城 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壟年年無舊道 車徒散行入衰草
牧兒驅牛下塚(zhǒng)頭畏有家人來灑[sǎ]
遠人無墳水頭祭 還引婦姑望鄉拜
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
但看壟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

平陵寓居再逢寒食【唐】朱灣

幾廻江上泣 途窮每遇良
辰歎轉蓬火燧知從新節
變灰心還與 故人同莫聽
黃鳥愁啼處 自有花開久

【简介】

朱湾(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巨川,号沧洲子,西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徵辟。工诗,善于咏物。李勉镇永平,嘉其风操,厚币邀至,署为府中从事。日相谈讌(yàn,同“宴”),分逾骨肉。久之,尝谒湖州崔使君,不得志,以书作别,尽吐牢骚。遂归会稽山阴别业。湾著有诗集四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寒食寄李補闕【唐】郭鄖

客中貧病固應無撓事但將懷抱醉春風寒食寄李補闕
兰陵士女满晴川,郊外纷纷拜古埏①。

万井闾[lǘ]阎皆禁火②,九原松柏自生烟。

人间后事悲前事,镜里今年老去年。

介子终知禄不及,王孙谁肯一相怜。

【注释】

① 埏[yán] 大地的边际;墓道。埏[shān],以水和土。

②闾[lǘ],里巷的门。里巷;邻里。

呈馬十八郞丞公【唐】崔元翰

清明節,郭侍御偶與李侍御孔校書王秀才遊開化寺,臥病不得同遊,賦得十韻兼呈馬十八郞丞公。
山色入層城 鐘聲臨複岫(xiù)①
乘閒息邊事探異憐春候
曲閣下重階 廻廊遙對霤②
石間花徧落草上雲時覆
鑽火見樵人 飲泉逢野獸
道情親法侶時望登朝右
執憲糾姦邪 刊書正訛謬
茂才當時選公子生人秀

【简介】崔元翰,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

崔元翰之父名良佐,是齐国公崔日用的堂弟,因母丧而隐居教书治学,多有著述。崔元翰通经史、工诗文,年近五十始举进士。府试、省试皆第一,中状元后,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主考官于邵赞曰:"不十五年,当掌诏令。"贞元三年(787)召入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七年知制诰。于朝中言辞温厚,举止庄重得体,有典诰之风范。然而他生性刚烈,不为世所容。知制诰不到两年即被降职,不久病故。

【注释】

①岫(xiù)山洞;山,峰峦、山谷。

②霤(liù)屋檐的流水,檐下滴水处。

清明日次弋陽【唐】權德輿(

贈答繼篇章歡娛重朋舊垂簾獨衰疾擊缶酬金奏清明日次弋陽

自歎清明在遠鄉桐花覆水葛溪長
家人定是持新火點作孤燈照洞房

寒食宴城北山池,卽故郡守滎陽鄭鋼目為折柳亭【唐】羊士諤

別館青山郭 遊人折柳行
落花經上巳細雨帶清明
鶗鴃(tí jue)流芳暗 鴛鴦曲水平
歸心何處醉寶瑟有餘聲

【简介】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注释】

鶗鴃(tí jue), 即杜鹃、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

雨中寒食【唐】羊士諤

令節逢煙雨 園亭但掩關
佳人宿妝薄芳樹綵繩閑
歸思偏消酒 春寒為近山
花枝不可見別恨灞陵間

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徹【唐】楊巨源

清明千萬家 處處是年華
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
登祠結雲綺 遊陌擁香車
惆悵田郞去原囘煙樹斜

【简介】楊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寒食直歸遇雨【唐】韓愈

寒食時看度 春遊事已違
風光連日直陰雨半朝歸
不見紅毬上 那論綵索飛
惟將新賜火向曙著朝衣

洛陽清明日雨霽(jì)【唐】李正封

曉日清明天 夜來嵩少雨
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
酒綠河橋春 漏閒宮殿午
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寒食【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唐】竇鞏

煙水初銷見萬家② 東風吹柳萬條斜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注释】

①寒食:即寒食节,清明前一二天。 宇文籍:从诗的内容看应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②见:现,显露

【简介】窦巩,唐代诗人。字友封,公元807年(元和二年)登进士第,多次征召为幕府,入拜侍御史,转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上奏朝廷让他担任副使。又随元稹镇武昌,归京师卒。为人雅裕,有名于时,平居与人言,若不出口,口讷不善言,世称“嗫嚅翁”。白居易编次往还诗尤长者,号《元白往还集》,窦巩也在其中。《全唐诗》录其诗三十九首。

【赏析】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烟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才退去,方现出参差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名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东都所居寒食下作【唐】 陳潤

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

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

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

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hé)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释】

鹖冠(hé guān),用鹖羽(一种类似雉鸡的鸟的羽毛)作装饰的冠。

一指武官之冠,唐柳宗元《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杨朝晟﹞沉断壮勇,专志武力,出麾下,取主公之节钺而代之位,鶡冠者仰而荣之。”集注引孙汝听曰:“鶡冠,武士之冠也。”清 钱谦益《中秋日得凤督马公书来报剿寇师期喜而有作》诗:“鶡冠将军来打门,尺书远自中都至。”

二指隐士之冠李善注:“《七略》鶡冠子者,盖楚人也,常居深山,以鶡为冠,故曰鶡冠。”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鶡冠。” 仇兆鳌注:“赵注:鶡冠,隐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

【赏析】

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流落江舟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因此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每遇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是写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说是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指出诗人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正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诗人此时的身世际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尽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江流浩瀚,因此在舟中漂荡起伏仿佛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的花草如同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居舟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诗人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仅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足见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因此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因此说“下急湍”。这里表面看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实则不然。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承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因此蝴蝶翩跹,穿空飞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诗人“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语云:“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看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白山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诗人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融洽其中,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寄于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清明【唐】杜甫

著處繁花務是日 長沙千人萬人出
渡頭翠柳豔(yàn)明眉爭道朱蹄驕齧[niè][xī]
此都好遊湘西寺 諸將亦自軍中至
馬援征行在眼前 葛强親近同心事
金鐙下山紅粉晚 牙檣捩[liè]柁青樓遠
古時喪亂皆可知 人世悲歡暫相遣
弟姪雖存不得書 干戈未息苦離居
逢迎少壯非吾道況乃今朝更祓[fú]

【注释】

[liè]1.拗折,折断。“捩其颈”。2.扭转,如:捩筋(扭筋;抽筋儿);捩转(掉转;扭转);捩舵(捩柁,捩柂。拨转船舵。指行船)3.违逆;不顺。如:捩眼(不顺眼;左右侧视;侧目而视);捩眦(左右侧视)。柁tuó,⒈木结构屋架中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横木。

柁duò ,即舵。

寒食【唐】杜甫

寒食江村路 風花高下飛
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
田父要皆去 鄰家鬧不違
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

清明二首【唐】杜甫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①,长怀贾傅井依然②。

虚沾焦举为寒食③,实藉严君卖卜钱④。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chú)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释】

①定王,汉景帝第十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在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王冈,相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他每年都要挑选出上好的大米,命专人专骑送往长安孝敬母亲,再运回长安的泥土,在长沙筑台。年复一年,从长安运回的泥土筑成了一座高台。每当夕阳西下之时,刘发便登台北望,遥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台”也被人们称为“望母台”。

②贾傅即贾谊。贾谊年少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发抒不平之气。贾谊井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太平街贾谊故居,长沙著名古井之一,是中国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口古井。公元前177年贾谊任职长沙王太傅期间开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湘西廨西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上敛下大,其状如壶……。此井历经沧桑,三千余年,几经兴废,保存至今,仍一年四季清泉汩汩不绝。井旁一棵柑子树结的柑子味道特别香甜。

③“虚沾焦举为寒食”,太原旧俗,每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诗人在此不过是借用这个清明传闻而己。沾,润泽。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诗人一无所有,舟鲜熟食,故只有虚承周之美意了。

④严君即严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名遵(据说原名庄君平,东汉班固著《汉书》,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写为严君平),蜀郡成都市人。汉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时隐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为业(以占卜耆龟给人看相),“因势导之以善”,宣扬忠孝信义和老子道德经,以惠众人。严君平居成都,以卖卜为生,只要收入能自养,便闭门读书。后遂用“成都卖卜、成都卜、君平卖卜、君平卜、严君卜、百钱卜、成都卜肆、百钱卜肆、君平卜肆、君平卜肆、君平肆”等写隐居自给的生活,或用写占卜。

【赏析】

758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延,开始最后十余年的飘泊生涯,直到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病死于洞庭舟中。房琯事件是诗人政治生活中最严重挫折,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被丝丝蚀尽,自身更进一步坠入饥寒贫病的深渊。不过在这十来年的流浪中,诗人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居成都,然后漂泊湘鄂,却有幸饱览各地壮丽河山,凭吊众多古迹,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民情,感受时代苦难,诗人的创作因之题材更广阔,抒写更深入,写出了大批优秀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岳阳楼》、《清明二首》等佳构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清明二首》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诗人由岳州南行,拟往衡州依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

诗体为七排,是古代诗人极少创作的一种诗体,杜甫集中仅存数首。此诗乃诗人触景伤情、感慨入怀之作。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诗篇开始,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新火”,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钻木取火,易季时所取火叫新火。唐宋时清明日有赐百官新火的仪式。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云:“卧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即指此。首联一点时,二点地。诗人清晨起来,匆匆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水之上。一个“净”字写尽了天宇的明静,湖水的澄澈。此景如诗如画,可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轻一点,把诗人从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飘荡流离的艰难处境,幸福和快慰转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诗人看到天上飞过轻盈的小鸟,地上游戏的快活的儿童,他只是苍然感到“他自得”,“我无缘”,诗人历经苦痛,身老倦游之态如在目前。绣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鸟。鲍照赋云:“曜绣羽以晨过。”又,宋之问诗:“衔花翡翠来。”红颜,此非指美貌女子,而是指少年,李白《赠孟浩然》诗有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即是。骑听,以竹当马骑,乃少儿游戏。此联直写诗人之哀之倦,与首联隐于其中、详察方觉不同。意义上隐显结合,表达上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空勾画宽远阔大。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第三联上承第二联,写本地风物人情。胡,泛指少数民族。湖南是多民族杂居省份,土家苗民很多,少数民族的儿童服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迥异于北国中原,楚地女儿腰肢苗条,美丽可爱,又是别番情调。在诗人笔下,小鸟轻翔,少年游乐,儿童装扮新奇,少女袅婷款款,衬以朝火新烟、湖光山色的背景,构成一幅明快爽朗、色调纷呈的清明风俗画。很明显,诗人意在以此反衬自己悲凉暗淡的心怀。前三联从现实、眼前着笔,第四联则由当地古迹转到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了。定王,汉景帝第十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在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王冈,相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贾傅,即贾谊。年少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发抒不平之气。盛弘之《荆州记》里说:“湘州南市之东,有贾谊宅,中有井,即谊所穿也。上敛下大,状似壶。井旁有局脚食床,形制甚古。”诗人为何于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定王、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逐僻远卑湿之国,与诗人经历是颇相近的,而定王之望远在长安的母亲坟茔,贾谊之吊屈原而自伤,也正与诗人情感和思想合拍,诗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郁怀。所以下联作者即从古人想到自身境况。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禁火三日。而太原旧俗,每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其实,禁火乃周朝旧制,与子推之死无关,是《后汉书·周举传》附会为之。诗人在此不过是借用这个清明传闻而己。沾,润泽。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诗人一无所有,舟鲜熟食,故只有虚承周之美意了。严君,即严君平,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这两句概括写诗人贫困潦倒生活。诗人到处奔波,左冲右突,却生计无着,写此诗前后即在潭州卖药度日,有诗云“药物楚老渔商市”。诗人提及严君平,非即思君平卖卜自给,更含有对君平闭帘读老庄的向往之情。诗人一生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为了社稷,也为了生计,想积极用世,同时也不乏退隐山林,过一种平淡安稳生活的热望,经过十余年的流浪颠沛后,这种心灵的追求更日趋强烈,《过洞庭湖》、《次空灵岸》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反映,所以结联诗人明言已志。他讨厌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望顺依自己“山林”“天性”,有“浊醪粗饭”伴送岁月,颐养天年就足够了。这不过是诗人在生活重负之下残存的一点起码的生存要求,虽不太积极,仍然体现了诗人不愿趋奉权贵,追慕荣华的高洁品质。可惜的是,诗人这个最普通的愿望都根本无法遂愿,第二年诗人即因贫病交加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生活,年仅五十八岁。

第一首诗,诗人由清明景事兴感,抒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段落。第二首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首联概写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的不幸命运,并启二三两联。偏枯病名,《黄帝素问》说“风疾或为偏枯”。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第二联紧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寂寂”、“悠悠”两个叠词,更强化了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茫茫人寰,无人可语,卧病在舟,飘荡无期,右臂残疾,左书难以成字,虽想停舟驻足,却又无岸可登,思前想后,诗人泪雨滂沱,心如刀割。此为近承。第三联在上联具写的基础上概写,远承首联。蹴鞠即打球,与荡秋千等都是清明时节游戏,诗人选取它们入诗既照顾诗题,更含有深意。《杜臆》认为蹴鞠乃军中击球之戏,此代指兵乱,战乱频仍中的飘泊就更为艰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旧俗,不止军中,宫中犹耽此戏,王建《宫词》描写道:“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诗人用此,寓有想望京华之意,此其二;其实,蹴鞠秋千在此还具有比喻、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高低起落,难以自控吗?此其三。“十年”言久,“万里”言远,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叙写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虚指,也是实指,从诗人贬出朝迁到现在已是十年光阴过去了。多少年来,诗人象毡球象秋千飘泊动荡,本已足悲,挈妇将雏,一天一天远离京华,则更增其若,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肠寸断。诗人在这十四个字中熔铸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它们依次叠现出来,既富有层次感,又极见浑然一体,具有极强的内在情感张力,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联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诗人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巧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诗人从高下两个角度取景。紫塞,北地边关,诗人用此代北方的京华长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可谓人惭北鸟。古人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其后仅于寒食后一日为之,成为沿袭故俗遗迹。春季当用榆柳,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与诗人当时心绪是极合拍的。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无穷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悉杀白头翁。”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不能自持。“春”是节令的周而复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两词叠用,极写诗人万般情怀。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白苹虽有荣枯,尚能年年开花,诗人却盛年不再,衰落无成,然诗人偏又心系长安,不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语也是情语,情因景生,情变景换,在情感的千回百折、跌宕渲泄中,结束全诗,只留下茫然、哀痛、无言的回声。结联素来为人称道,刘禹锡《嘉语》言此联人不可及,尤以叠字见妙,位云亭《秋窗随笔》赞其“风神摇漾,一语百情”,从艺术技巧和审美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极高的评价。

在内容上,《清明二首》因节兴感,借景借物抒怀,既写平生不幸,更让人看到诗人心中交织纽结的矛盾和痛若。诗人平生抱负无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废,流离失所,意识中潜藏的释道思想不禁抬起头来。在最后岁月的诗稿中,他感慨自己“久放白头吟”,渴望能“忘机”“返朴”,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生活,认为“富贵功名焉足图”,希望在“乐国养微躯”,且欲与山鸟山花结邻为友。然而诗人终归是诗人,即使成了江湖“渔翁”失群“孤雁”,也永不失“每饭不忘君”的本色。他总是心系故园,“每依北斗望京华”,不舍辅佐君王“几回青琐点朝班”的过去,“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人依然雄心不已。这样,进与退,入与出的矛盾在诗人心中此消彼长,掀起剧烈冲突,当然前者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怀,也鲜明体现在《清明二首》中。贫病交加的诗人,眼前的欢乐之景无一不牵发缕缕哀愁,促使他追想严君,向往山林的任运生活。然而北回的大雁,飘流的枫烟,应时的春水,又注定他割弃不了“秦城楼阁”和“汉主山河”,且因之愈复悲哀。诗言情志。诗人这种深沉浓烈的情怀根植于诗人高尚深厚的爱国主义心灵,是诗人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而必然的写照。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是深可宝贵,值得今人发扬光大的。这也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艺术表达上诗人也颇多成功之处。诗人善于选景构图。新火新烟,湖色春光,旅雁青枫,烟花锦绣,组成一幅有声有色、历历如见的江南初春图,而鸟衔花,儿骑竹,童妆胡服,女作细腰,定王旧城,贾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风俗图画。诗人选景注意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下,动与静的角度变幻和配合,并把古与今,想象与现实有机融汇,内容丰富多彩,画面流走生动,境界高远阔大。诗人善于炼字炼句,以“净”写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征和神韵,以“远”状诗人欲留不能,京华日远的感伤,以“虚”道诗人囊空如洗的贫寒,“十年蹴鞠”一联高度浓缩概括,达到了言约意丰、辞断意属的审美高度。叠词、复字、双关等技巧,既增诗句声态之美,更使平常词眼产生了新的丰富深涵,扩展了诗的容量。全诗语言通俗朴质,感情却含蓄深沉,耐人咀嚼。

全诗以情感的构思线索,取景用事全为抒情服务,所以景随情移,步步变换。或以乐景衬哀,或直写哀景,第二首后三联则把情景高度统一于一体,一般景万种情叠起千重心浪,把全诗情绪推到最高点。诗人又善于多角度切入和转换,多重诗歌意象纷至沓来,仿佛随手拈出,又极妥贴自然。象第二首,首联点飘泊之苦,二联近承具写,三联远承概写,又带出清明物事,融深慨于其中。四联是眼前景,旅雁由地上云,新烟袅袅腾空,视点从低至高摇移;五联是想象着笔,结联又归于眼前茫茫湖水。结构上纵横开合,景致上伸缩自如,情感氛围步步加深,似淡实浓,似散实密,似漫不经心偏又构思绵密。语出自然,旨归深烈,简易纯熟,深然天成,正是诗人晚年诗作的鲜明特点。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后两联都紧扣自身着墨,中间两联拓开一笔,写当地风情民俗,离合相间,跌宕起伏;第二首前三联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写景,景真情深,两大板块如又峰并峙,各显千秋。第一首起于风物人事,言志作结,第二首由自身飘泊启篇,又归于湖南风物,两首诗在整体结构上有一种曲折变化之貌,回环错落之美。总之,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达上看,《清明二首》都是诗人晚年的好诗之一。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唐】唐玄宗

洛陽芳樹映天津 灞岸垂楊窣(sū)地新
直為經過行樂處 不知虛度兩京春
去年餘閏今春早 曙色和風著花草
可憐寒食與清明 光輝并在長安道
自從關路入秦川 爭道何人不戲鞭
公子途中方蹴踘 佳人馬上戲鞦韆
渭水長橋今欲渡 葱葱漸見新豐樹
遠看驪岫入雲霄 預想湯池起煙霧
煙霧氤氳水殿開 暫拂香輪歸去來
今歲清明行已晚 明年寒食更相陪。

【注释】

窣(sū)突然钻出来,引申为纵跃。

清明宴司勳劉郞中別業【唐】祖詠

田家復近臣 行樂不違親
霽日園林好清明煙火新
以文長會友 惟德自成鄰
池照窻陰晚杯香藥味春
簷前花覆地 竹外鳥窺人
何必桃源裏深居作隱淪

【简介】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终南望余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终南望余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清明日青龍寺上方賦得多字【唐】皇甫冉

上方偏可適 季月況堪過
遠近水聲至東西山色多
夕陽留徑草 新葉變庭柯
已度清明節春秋如客何

【注释】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10岁便能作文写诗,张九龄呼为小友。皇甫冉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考中进士第一(状元)。历官无锡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遗、右补阙等职。为避战乱寓居义兴(今宜兴),据说他所住村庄后来被称为皇甫舍(今属芳庄镇)。因奉使江表,病卒丹阳,享年54岁。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洛橋寒食日作十韻【唐】白居易

上苑風煙好 中橋道路平
蹴毬塵不起潑火雨新晴
宿醉頭仍重 晨遊眼乍明
老慵雖省事春誘尚多情
遇客踟躕立 尋花取次行
連錢嚼金勒鑿落寫銀罌
府醞傷教送 官娃豈要迎
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鶯
鄉國眞堪戀 光陰可合輕
三年遇寒食 盡在洛陽城

六年寒食洛下宴遊贈馮李二少尹【唐】白居易

豐年寒食節 美景洛陽城
二尹皆强健七日盡晴明
東郊踏青草 南園攀紫荊
風拆海橊豔露墜木蘭英
假開春未老 宴合日屢傾
珠翠混花影管絃藏水聲
佳會不易得 良辰亦難并
聽吟歌暫輟看舞杯徐行
米價賤如土 酒味濃于餳
此時不盡醉但恐負平生
殷勤二曹長 各捧一銀觥

途中寒食【唐】白居易

路旁寒食行人盡 獨占春愁在路旁
馬上垂鞭愁不語 風吹百草野田香

寒食【唐】熊孺登

東風潑火雨新休 舁盡春泥掃雪溝
走馬犢車當御路漢陽公主謝雞毬

【简介】熊孺登,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约唐宪宗元和(806—820)前后在世。元和年间(806—820)登进士第,为四川藩镇从事,与白居易、刘禹锡友善,时相赠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达了他们之间情谊。他勤于创作,写诗很多,而传于后世的仅存诗集一卷。其中赠答应酬之作较多,佳句不少。有些诗句感情真挚、动人,为时所传诵。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赏析】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县西北)人。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乐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寒食城東卽事【唐】王維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 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 鞦韆競出垂楊裏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寒食汜上作【唐】王維

廣武城邊逢暮春 汶陽歸客淚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寒食戲贈【唐】柳中庸

春暮越江邊 春陰寒食天
杏花香麥粥柳絮伴鞦韆
酒是芳菲節 人當桃李年
不知何處恨 已解入箏弦

【简介】柳中庸(?—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寒食行次冷泉驛【唐】李商隱

歸途仍近節 旅宿倍思家
獨夜三更月空庭一樹花
介山當驛秀 汾水遶關斜
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賒

奉和聖製初入秦川路寒食應制 【唐】張說

上陽柳色喚春歸 臨渭桃花拂水飛
總為朝廷巡幸去 頓教京洛少光輝
昨從分陝山南口 馳道依依漸花柳
入關正投寒食前 還京遂落清明後
路上天心重豫遊 御前恩賜特風流
便幕那能鏤雞子 行宮善巧貼毛裘
渭橋南渡花如撲 麥隴青青斷人日
漢家行樹直新豐 秦地驪山抱溫谷
香池春溜水初平 預歡浴日照京城
今歲隨宜過寒食明年陪宴作清明。

简介张说(667~730)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武后策贤良方正,张说年才弱冠,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累官至凤阁舍人。因忤旨流配钦州,中宗朝召还。睿宗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开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复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出为相州、岳州等地刺史,又召还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仆射,中与张嘉贞有过权力争斗,最后扳倒张嘉贞,自任首席宰相。卒谥号文贞。与苏颋(封许国公)齐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诰著作,人称"燕许大手笔"公元730年,不幸病逝,寿63岁。

清明日詔宴寧王山池賦得飛字【唐】張說

今日清明宴 佳境惜芳菲
搖揚花雜下嬌囀鶯亂飛
綠渚傳歌榜 紅橋度舞旂
和風偏應律細雨不霑衣
承恩如改火春去春來歸

奉和聖製寒食作應制【唐】張說

寒食春過半 花穠鳥復嬌
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
鬬敵雞殊勝 爭毬馬絕調
晴空數雲點香樹百風搖
改木迎新燧 封田表舊燒
皇情愛嘉節 傳曲與簫韶

寒食後【唐】張籍

田舍清明日 家家出火遲
白衫眠古巷紅索搭高枝
紗帶生難結 銅釵重易垂
斬新衣著盡還似去年時

寒食書事二首【唐】張籍

今朝一百五 出戶雨初晴
舞愛雙飛蝶歌聞數里鶯
江深青草岸 花滿白雲城
為政多孱懦應無酷吏名

出城煙火少 況復是今朝
閒坐將誰語臨觴只自謠
堦前春蘚徧 衣上落花飄
妓樂州人戲使君心寂寥

寒食內宴二首【唐】張籍

朝光瑞氣滿宮樓 綵纛魚龍四面稠
廊下御廚分冷食 殿前香騎逐飛毬
千官盡醉猶教坐 百戲皆呈未放休
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行由

城闕沉沉向曉寒 恩當冷節賜餘歡
瑞煙深處開三殿 香雨微時引百官
寶樹樓前分繡幕 綵花廊下映華闌
宮筵戲樂年年別已得三廻對御看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寒食應制【唐】韋承慶

鳳城春色晚 龍禁早暉通
舊火收槐燧 餘寒入桂宮
鶯啼正隱葉 雞鬬始開籠
藹藹瑤山滿 仙歌始樂風

寒食日寄诸弟【唐】韦应物

禁火暧佳辰,念离独伤抱。
见此野田花,心思杜陵道。
联骑定何时,予今颜已老。

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寒食【唐】韦應物

清明寒食好 春園百卉開
綵繩拂花去輕毬度閣來
長歌送落日 緩吹逐殘杯
非關無燭罷 良為羈思催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qiān)。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三首【唐】韦庄

滿街楊柳綠絲煙 畫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郞撩亂送鞦韆

雕陰寒食足遊人 金鳳羅衣濕麝薰
腸斷入城芳草路淡紅香白一羣羣

雨絲煙柳欲清明 金屋人閒暖鳳笙
永日迢迢無一事隔街聞築氣毬聲

长安清明言怀【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赏析】顾非熊,况之子。性滑稽,好凌轹,困举场三十年。穆宗长庆中,登进士第,累佐使府。大中间,为盱眙尉。慕父风,弃官隐茅山。诗一卷。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唐】王濯

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

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
转影连金屋,分辉丽锦茵。

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春。
助律和风早,添炉暖气新。

谁怜一寒士,犹望照东邻。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寒食前有怀【唐】温庭筠

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近清明。
残芳荏苒双飞蝶,晓睡朦胧百啭莺。
旧侣不归成独酌,故园虽在有谁耕。
悠然更起严滩恨,一宿东风蕙草生。

清明日【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寒食節日寄楚望二首【唐】溫庭筠

芳蘭無意綠 弱柳何窮縷
心斷入淮山夢長穿楚雨
繁花如二八 好月當三五
愁碧竟平臯韶紅換幽圃
流鶯隱員樹 乳燕喧餘哺
曠望戀曾臺離憂集環堵
當年不自遣 晚得終何補
鄭谷有樵蘇①歸來要腰斧
家乏兩千萬 時當一百五
颸颸楊柳風穰穰櫻桃雨
年芳苦沈潦 心事如摧櫓
金犢近蘭汀銅龍接花塢
青蔥建楊宅 隱轔端門鼓
綵索拂庭柯輕毬落鄰圃
三春謝游衍 一笑牽規矩
獨有恩澤侯歸來看楚舞

【注释】

①樵苏,“樵,取薪也。苏,取草也。”砍柴刈草;打柴砍草的人。引申为柴草,日常生计。《南齐书·东昏侯纪》:“郊郭四民皆废业,樵苏路断,吉凶失时。”唐 曹松 《己亥岁》诗之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明 谢榛《秋日怀弟》诗:“生涯怜汝自樵苏,时序惊心尚道途。”

寒食日作【唐】溫庭筠

紅深綠暗逕相交 抱暖含芳披紫袍
綵索平時牆婉娩 輕毬落處晚寥梢
窻中草色妬雞卵 盤上芹泥憎燕巢
自有玉樓春意在不能騎馬度煙郊

東望【唐】趙嘏

楚江橫在草堂前 楊柳洲邊載酒船
兩見梨花歸不得 每逢寒食一潸然
斜陽映閣山當寺 微綠含風樹滿天
同郡故人攀桂盡 把詩吟向泬寥天

【介介】赵嘏 ,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寒食有懷【唐】薛能

流落傷寒食 登臨望歲華
村毬高過索墳樹綠如花
晉聚應搜火 秦喧定走車
誰知恨榆柳風景似吾家

寒食日曲江【唐】薛能

曲水池邊青草岸 春風林下落花杯
都門此日是寒食 人去看多身獨來

湖寺清明夜遣懷【唐】李羣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 獨凭危檻思凄然
野雲將雨渡微月 沙鳥帶聲飛遠天
久向飢寒拋弟妹 每因時節憶團圓
餳(xíng)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處邊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唐】賈島

今日清明節 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逕 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寒食山館書情【唐】来鹄

獨把一杯山館中 每經時節恨飄蓬
侵堦草色連朝雨 滿地梨花昨夜風
蜀魄啼來春寂寞 楚魂吟後月朦朧
分明記得還家夢 徐孺宅前湖水東

【简介】

来鹄(?-883),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847-860)咸通(860-874》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

曾作七律《寒食山馆书情》,以遣羁旅愁怀,当时传为佳作。其诗作思清丽,然怀才不遇,辗转飘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间有愤世疾俗之作。有《来子》。《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九首。来鸿的作品有诗集一卷,但今已不传。

清明日與友人遊玉粒塘莊【唐】来鹄

幾宿春山逐陸郞 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①船頭滑 醉踏殘花屐齒香
風急嶺雲飄迥野 雨餘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罷東囘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注释】

①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结椭圆形蒴果。全草可入药。荇藻(荇叶);荇花(荇菜的花)。

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 【唐】 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洛中寒食二首【唐】皮日休

千門萬戶掩斜暉 繡幰金銜晚未歸
擊鞠王孫如錦地 鬬雞公子似花衣
嵩雲靜對行臺起 洛鳥閑穿上苑飛
唯有路傍無意者獻書未納問淮肥
遠近垂楊映鈿車 天津橋影壓神霞
弄春公子正迴首 趁節行人不到家
洛水萬年雲母竹 漢陵千載野棠花
欲知豪貴堪愁處請看邙山晚照斜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赏析】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寒食陸渾別業【唐】宋之問

洛陽城裏花如雪 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 夕臥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 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 酣歌一曲太平人

寒食江州滿塘驛【唐】宋之問

去年上巳洛橋邊 今年寒食廬山曲
遙憐鞏樹花應滿 復見吳洲草新綠
吳洲春草蘭杜芳 感物思歸懷故鄉
驛騎明朝宿何處猿聲今夜斷君腸。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進詩【唐】李德裕

宛轉龍歌節 參差燕羽高
風光搖禁柳霽色暖宮桃
春露明仙掌 晨霞照御袍
雪凝陳組練林植聳干旄
廣樂初蹌鳳 神仙欲抃鼇
鳴笳朱鷺起疊鼓紫騂豪
象舞嚴金鎧 豐歌耀寶刀
不勞孫子法自得太公韜
分席羅元冕 行觴舉綠醪
彀中時落羽橦末乍升猱
瑞景開陰翳 薰風散鬱陶
天顏歡益醉臣節勁尤高
楛矢方來貢 雕弓已載櫜
英威揚絕漠神算盡臨洮
赤縣陽和布 蒼生雨露膏
野平惟有麥田闢久無蒿
祿秩榮三事 功勳乏一毫
寢謀慙汲黯秉羽貴孫敖
煥若遊元圃 歡如享太牢
輕生何以報 祗自比鴻毛

【简介】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

寒食宴于中舍別駕兄弟宅【唐】蘇頲

子推山上歌龍罷 定國門前結駟來
始覩元昆鏘玉至 旋聞季子佩刀廻
晴花處處因風起 御柳條條向日開
自有長筵歡不極還將綵服詠南陔

【简介】苏頲(670——727年),字廷硕,苏瓌之子。少有奇才,一览千言,弱冠之年,即进士及第,后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吏部侍郎。再迁监察御史,又迁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父子同在禁苑,朝廷荣之。袭封许国公,进同紫薇黄门平章事。被当时宰相宋璟称誉为“尽公不顾私”,时号燕许大手笔,去逝后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寒食二首【唐】李山甫

柳帶東風一向斜 春陰澹澹蔽人家
有時三點兩點雨 到處十枝五枝花
萬井樓臺疑繡畫 九原珠翠似煙霞
年年今日誰相問獨臥長安泣歲華
風煙放蕩花披猖 鞦韆女兒飛短牆
繡袍馳馬拾遺翠 錦袖鬬雞喧廣塲
天地氣和融霽色 池臺日暖燒春光
自憐塵土無他事 空脫荷衣泥醉鄉

寒食都門作【唐】胡曾

二年寒食住京華 寓目春風萬萬家
金絡馬銜原上草 玉顏人折路傍花
軒車競出紅塵合 冠蓋爭囘白日斜
誰念都門兩行淚 故園寥落在長沙

清明日送鄧芮還鄉【唐】方干

鐘鼓喧離室 車徒促夜裝
曉榆新變火 輕柳暗飛霜
轉鏡看華髮 傳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目沾裳

次韻酬張補闕寒食見寄之什【唐】鄭谷

柳近清明翠縷長 多情右袞不相忘
開緘雖覩新篇麗 破鼻須聞冷酒香
時態懶隨人上下 花心日被蝶分張
朝稀且莫輕春賞勝事由來在帝鄉

【简介】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避地寒食【唐】韓偓

避地淹留已自悲 況逢寒食淚沾衣
殘春孤館人愁坐 斜日空園花亂飛
路遠漸憂知己少 時危又與賞心違
一名所繫無窮事爭敢當年便息機

寒食夜【唐】韓偓

清江碧草兩悠悠 各自風流一種愁
正是落花寒食夜夜深無伴倚南樓

寒食节【唐】张志真

寒食时节雨纷飞,春风杨柳映翠微。

家家户户禁烟火,纪念贤臣介之推。

寒食日献郡守 【唐】 张友正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鍾陵寒食日郊外閒游【唐】曹松

可憐時節足風情 杏子粥香如冷餳[xíng]
無奈春風輸舊火遍教人喚作山櫻

清明日【唐】李建勳

他皆攜酒尋芳去 我獨關門好靜眠
唯有楊花似相覓因風時復到牀前

寒食日【唐】釋雲表

寒食悲看郭外春,野田无处不伤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喜迁莺·清明节 【唐】薛昭蕴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

鹊踏枝·清明 【五代·宋】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

采桑子 【五代·宋】冯延巳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简析】

  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和所爱的人携手共游的时候,即使是一草一木都会激起温馨喜悦的感觉,而一旦与恋人分手,原来赏心悦目的美景反会引惹离恨别愁。

此情此景,何可胜言!词人就只能形单影只地踽踽独步,努力将自己沉浸在对伊人的追忆和思量之中……

寒食日作【五代·宋】徐鉉

廚冷煙初禁 門閒日更斜
東風不好事吹落滿庭花
過社紛紛燕 新晴淡淡霞
京都盛遊觀誰訪子雲家

寒食成判官垂訪因贈【五代·宋】徐鉉

常年寒食在京華 今歲清明在海涯
遠巷踏歌深夜月 隔簾吹管數枝花
鴛鸞得路音塵闊 鴻鴈分飛道里賒
不是多情成二十 斷無人解訪貧家

清明日清遠峽作【五代·宋】徐鉉

嶺外春過半 途中火又新
殷勤清遠峽留戀北歸人

宮詞【五代】花蘂夫人徐氏

寒食清明小殿旁 綵樓雙夾鬬雞場
內人對御分明看 先賭紅羅被十牀

【简介】徐氏,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国亡诗”的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诗泼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从题材到风格,都与作者所擅长的“宫词”大不相同,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后世诗评家也每每乐道。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花蕊夫人作此诗则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对照二诗,徐氏对王诗几处改动都很好。原诗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别是改用第一人称“妾”的口气来写,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顿添神采。这样的改作实有再造之功。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胆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孟蜀“男儿”羞。所以,此诗得到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两宋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脸上生笑
注释
①破阵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
②新社: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
③巧笑:美好的笑 。

简介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赏析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气息。上阕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下阕写人物。“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阕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清明【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 【宋】王安石 

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
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枝。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赏析】
  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句子,而且根据生活的经验,清明这一天常下雨,程颢所写的清明节是一个晴朗的清明,应该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所以诗里感叹“只恐风花一片飞”吧。全诗将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画了出来,落花流水虽说不是春天里独有的现象,可是毕竟是会在春日里最先出现的事物,因此诗人将追逐落花这样的游戏也写进了诗里,平添了几许稚趣,或许诗里人是想随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头,累了,于是坐在岸边石头上休憩,临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遂起了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的念头,“莫辞盏酒十分劝”的句子许是如此而来。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个短句为一部分,后面的为一部分。前面写郊外踏春,后面写春游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样美丽,乡间的景色清新如洗,飘着落花的流水明洌,对疲惫的人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来注视那好像会说话的流水。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认为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也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诗里用到的一些词汇起到了美化主题的作用,像“恣行”,“碧四围”,“兴逐”“苔矶”,“十分劝”,“况是”,“游衍”,“暮忘归”。其实有些地方是有些夸张的,但这更增加了诗句的浪漫色彩,灵动固然来自景致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写不出如此跌宕的诗来的。
  理学派的文章离不开思索,细读一读这首作品里也是将一种思考嵌在字里行间。思索的对错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很难去判断了,但只要作者有意处处留下思绪,作品就算是难得了。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青门引 【宋】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次韵清明日西湖【宋】张先

新火飞烟上柳梢,天供好景助诗豪。
江湖一处逢嘉月,溟海同时得巨鳌。
白水更随春雨长,青云不及画楼高。
千桡插羽鼙声动,十里惊雷夺暮涛。

满江红.暮春【宋】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慢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风入松.春园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迷离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清明 【宋】陈与义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浣溪沙.清明【宋】朱淑真

春巷夭桃吐绛英,
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
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清江引.春思 【宋】张可久

黄莺乱啼门外柳,
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
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清明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释】

(1)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2)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简介】

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有“菊磵小集”、“信天巢遗稿”。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黄宗羲甚至推重他为“千年以来”余姚人的“诗祖”;谭嗣同幼年读了很感动的句子正是他的“清明日对酒”诗。

【译文】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赏析】

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人郊野扫墓,悼念亡人的场面,历历在目,让人凄然悲凉。

颔联两句,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飞作”对“染成”,“白蝴蝶”对“红杜鹃”词性相对,音韵和谐,写得甚好。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血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不过话锋一转:“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出句当然是虚景,哪里会有这么巧让诗人碰到狐狸在冢穴里面睡觉呢!不过是说,一天的祭扫结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归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种动物是不会离开的,那便是狐狸,“狐死必首丘”。你们这些人,祭扫之时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见到你们有丝毫的伤心难过?狐狸却不同,它们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犹如此,人何以堪”啊!这一层强烈的反差不经仔细的推敲是得不到的。可是哪里知道反差更强烈的还在后头:晚上回到家来,看到孩子们在灯前玩闹嬉戏,他们怎么会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可是还不止如此,我们再挖掘下去就发现:这些孩子现在是那么天真无邪,可是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衰老,终归也要死去,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的令人神伤。你看,这里正好与首联我们提到的诗人厌倦死亡的思想相照应了。短短十四个字,居然内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为感人心魄,发人深省之语。

尾联诗人要总结了,也算是表达自己的心态:“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应当说这是比较易见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就是及时行乐。我们读到这里,定会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但果真如此简单吗?其实,它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诗中的所谓“酒”涵盖着人生的一切,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幸福和乐趣;一个“醉”字,形象地概括了尽情享受的体验。从先人的角度来说,他们在活着的岁月里,应该珍惜生命,理智而聪慧地享受人生。这种享受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任何人,无论是领袖还是平民,无论是穷人还是富翁,都不可能把没有享受完的幸福和乐趣带进坟墓;从后人的角度来说,他们也应该珍惜生命,善待社会。与亲朋好友同呼吸、共命运,让彼此都能够陶醉于你用爱心酿造的美酒佳酿之中,深切感受到你给予他们的快乐与温暖。须知,这些快乐与温暖,会随着他们的离世而结束。至于之后你的所有祭奠,都只不过是一种活着的人的自我安慰,对逝者已经毫无实际意义了。

令人遗憾的是,现今很多人成天勾心斗角,追名逐利,岂不知:“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的道理。当他们一旦命归黄泉,一切都成为泡沫,随之而空,这时的任何悔恨都已于事无补。清明祭扫是对逝者寄托我们的哀思,更是我们心灵的一次洗礼。我们应该共同酿造好人生这杯美酒,让“忠孝礼义”传承下去,让和蔼覆盖社会,让欢乐充满人间!

寒食【宋】圆至

月暗花明掩竹房,轻寒脉脉透衣裳。
清明院落无灯火,独绕回廊祀夜香。

【简介】圆至(1256-1298)字天隐,号牧潜,又号筠溪老衲。高安人(今属江西)。俗姓姚。十九岁出家为僧,著有《筠溪牧潜集》。他亲眼看见宋朝的覆亡,当然不免有亡国之痛,如《逢故人》云:

  共看成淳上苑花,锦笺综句敌春华。白头相见钟陵市,我亦如君未有家。

  咸淳,指的度宗皇帝年号;圆至在未出家时曾和石湖禅师共同参加了当时的考试,故云“共看咸淳上苑花”。钟陵即现在的南昌,圆至是江西高安入。在南昌碰见这头白的老友,可能这位老友也是出了家的,故末句云“我亦如君未有家”。他还有一首《元夕观傀儡》,也透露出他对临安过元霄时繁华。咸淳,指的度宗皇帝年号;圆至在未出家时曾和这位故人共同参加了当时的考试,故云“共看咸淳上苑花”。钟陵即现在的南昌,圆至是江西高安入。在南昌碰见这头白的老友,可能这位老友也是出了家的,故末句云“我亦如君未有家”。他还有一首《元夕观傀儡》,也透露出他对临安过元霄时繁华

  锦被丛里斗腰肢,记得京城此夕时,一曲《太平钱》舞罢,六街人唱看灯词。 圆至元初主建昌能仁寺。曾于入元后遍历荆襄吴越,禅理之外,颇能读书,刻意为古文,笔力崭然。

三台·清明应制【宋】万俟咏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②、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③、太平萧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

饧香更④、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⑤,半阴半晴云暮。

禁火天⑥、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清明看、汉宫传蜡炬⑦,散翠烟、飞入槐府⑧。

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⑨、又还休务⑩。

【注释】

①三台:唐教坊曲名。应制:即应诏。
②内苑:皇宫花园。
③九陌:都城主路。
④饧(xíng):麦芽糖。
⑤漏永:夜漫长。
⑥禁火:古俗寒食日禁火三天。
⑦汉宫传蜡炬: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⑧槐府:指贵人宅第。
⑨住传宣:停止传旨、宣官员上殿。
⑩休务:停止公务。

【译文】

  但见那梨花好像还带着昨夜的月色,海棠花半含着清晨的雨珠。皇家的园囿关不住盎然春色,春光已无拘无束地穿过城门来到郊野,御沟中绿水漾漾,暗暗流出,直达城外的津渡。东风微微,和煦闲静,垂柳细柔,好似千万条丝丝金缕。遥望皇宫凤阙,朦朦胧胧,非烟非雾。正逢太平盛世,朝野上下一片欢娱,京城里条条大路,到处是升平歌舞、箫笙锣鼓。

  黄莺的鸣啭时断时续,一双双燕子飞来飞去。绿水倒映着岸边的楼阁和秋千,相映成趣。成双成对的游春女子欢快地斗草为戏。酒席被冷落在踏青的路边,麦芽糖的香气充满道路。饮酒的人们到了何处?大概是溜进了藏娇的门户。直到傍晚时分,才跨上宝马雕鞍,飞驰而去,一个个酒气熏熏,衣襟上沾满了乱花飞絮。

正当这不寒不暖的节令,夜漏还长;半阴半晴的天气,已渐黄昏日暮。在这禁火的寒食节,已是人们试穿新装,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到清明节那天,看宫室里传出蜡烛,翠烟缕缕,散入槐树大院、贵人府第。宫门大开,卫兵也撤了,停止传诏宣旨,官吏们也停止了公务。

【简介】

  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哲宗元佑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据王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补任下州文学。善工音律,能自度新声。词学柳永,存词27首。

  万俟咏精通音律。他与周邦彦、田为、晁元礼等共同审定旧调,创造新词。其词审音辨律,造语典丽,每出一词,次日即盛传都下。所作内容不外颂扬“仁主祈祥为民,非事行春”(〔恋芳春慢〕),歌唱“太平无事,君臣宴乐,黎民欢醉”(〔醉蓬莱〕),正反映了北宋末年统治集团沉迷声色歌舞的昏庸腐朽。另有相当一部分词,如〔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武陵春〕“燕子飞来花在否”之类,即王灼所称“源流从柳氏(永)来”,而评其“病于无韵”)(《碧鸡漫志》卷二)。其实这一类词,也不乏佳作,如题作《雨》、《山驿》的两首。

【赏析】

《三台·清明应制》由万俟咏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咏清明节序的应制词。上阕写清明时暮春景,隐含朝廷恩泽普及百姓的微旨,如“好时代”四句,全是歌功颂德。中阕重点写自然的生机及民间的祥和。”下阕就寒食到清明景象分别写民间“试新妆”的喜气及官邸、宫廷传蜡烛“燃新火”的景况。全词语言、节律、意境都美。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全词用赋的笔法极力铺叙京城清明时的节序风光。上片写宫苑中的春景,同内及外;中片写郊外之游,具体描写莺歌燕舞各色人物游冶欢乐的情形;下片写贵族宅院中的喜庆景象,全词具有粉饰太平的倾向,但却客观上反映了北宋末期汴京清明时的繁盛热闹景象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梨花、海棠、夜月、朝雨”,色彩清丽,倒不梁宫廷富贵气息。春意由宫廷延向民间,既有野外春意的宁静,又见宫殿建筑的巍峨,不失为一幅“春望”图卷。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梨花、海棠、夜月、朝雨”,色彩清丽,倒不梁宫廷富贵气息。春意由宫廷延向民间,既有野外春意的宁静,又见宫殿建筑的巍峨,不失为一幅“春望”图卷。全词具有粉饰太平的倾向,但却客观上反映了北宋末期汴京清明时的繁盛热闹景象。绘景逼真,刻画生动,与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北宋末期的虚假繁荣和风俗民情。全词平正和雅,工整自然,辞采清新熨贴,并没有庸俗的颂圣之辞。在应制词中不失为佳作。

佚名

清明祭诗十四首

其一(春雨清明湿杏花)

春雨清明湿杏花,
小山明灭柳烟斜。
东风解语拾我意,
送送萦肠入君家。

其二(一沾春雨一断肠)

一沾春雨一断肠,
飘零无计觅君乡。
方羡飞花随风去,
天涯尽处惹兰芳。

其三(朝听细雨润门扉)

朝听细雨润门扉,
年年一度送春回。
却把长条攀折遍,
才道相思始成灰。

其四(轻红沾雨不胜衣)

轻红沾雨不胜衣,
才回倦眼又迷离。
情到伤心频无赖,
始信清明断肠期。

其五(漫见新柳娇眼垂)

漫见新柳娇眼垂,
疑君逸影踏风归。
回眸映雪成千古,
染尽湘竹无计追。

其六(风吹残杏舞絮轻)

风吹残杏舞絮轻,
唤起愁肠千百萦。
疑天亦解伤情恨,
关于寒食、清明的诗词曲 清明寒食不多时
哭君泪雨遍清明。

其七(昨夜听春愁不堪)

昨夜听春愁不堪,
初晴天气泣容颜。
赏芳时节清明日,
百般明丽也怅然。

其八(清明把酒释别愁)

清明把酒释别愁,
欲赏春花且忘忧。
谁想栏杆拍倚遍,
欢声犹不近楼头。

其九(清明节气杏花天)

清明节气杏花天,
诗酒清吟祭华年。
折尽长条倚春雨,
为君垂泪小窗边。

其十(撩乱春风惹杏花)

撩乱春风惹杏花,
断送清芬到天涯。
历历如君离别日,
哀魂和雨泣流沙。

其十一(新莺嘹乱柳烟低)

新莺嘹乱柳烟低,
断魂春雨断肠期。
歌君一曲还偷泪,
怎是伤心无处依。

其十二(粉杏轻柔岸柳新)

粉杏轻柔岸柳新,
清明春雨两相侵。
半洗天光晴如碧,
半和残泪一沾襟。

其十三(或有追思到天涯)

或有追思到天涯,
天应怜我泪黄沙。
半园新杏连绵雨,
送尽清明百姓家。

其十四(春雨杏花满清明)

春雨杏花满清明,
追思犹怨水烟轻。
合化子规啼血尽,
不悼家川悼君茔。

*

折桂令·客窗清明 【明】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赏析】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  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简介】王磐(约1470~1530)明代散曲家。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富室,好读书,曾为诸生,嫌拘束而弃之,终身不再应举作官,纵情于山水诗酒。性好楼居,筑楼于高邮城西僻地,常与名士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

清明【明】 陈子龙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清明【明】孫昌裔

清明暮春裏 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燄桐花發故枝
沈冥慙歲物 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竝羽儀

【简介】孙昌裔 字子长,侯官人。父承谟,字显卿,万历癸未进士,藉怀安县万历八年,省怀安入侯官,癸未乃万历十一年,仍称怀安县者,士子入学在前,榜文仍其旧县。知崇德县,卒,邑人祠祀之。

清明即事【明】瞿佑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寒食行 【明】朱阳仲

谁家墓头作寒食,野棠离离间古柏。
香毂辚辚拜扫归,日暮风吹纸钱白。
纸钱不到黄泉路,岁岁化为坟上土。
人生苦乐百年中,笑杀荒山石羊虎。
西家女儿哭未休,城东又作踏青游。
满地花枝斗芳草,还嫌落日催归早。
待得明年寒食时,又来挂纸一沾衣。

*

清明节一日 李渔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雪,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简介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三者合集《无声戏》)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简介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风筝 】曹雪芹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顾太清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输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客中清明 黄景仁

新火依微出远村,天涯时节独开樽。

故乡陌上多车马,是处坟头有子孙。

近现代

清明 【现代】万宽

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

【清明节对联】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有胸中韬略无穷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落花残日几多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1138.html

更多阅读

关于茶的诗词曲 诗词曲

关于茶的诗词曲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 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 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的优美茶叶诗词。 所谓茶叶诗词,大体上可分为狭义的

苏、黄的书法与诗法 苏士澍书法价格

内容提要 苏轼、黄庭坚倡导的“尚意”书法,追求“出新意”和“生新奇”,其笔意的纵横曲折与“以文为诗”而重气格的宋诗章法相通。他们的书体,或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或雄健奇崛、丰筋多骨,一如其诗体而风格独特,具有“一笔书”的气韵,

声明:《关于寒食、清明的诗词曲 清明寒食不多时》为网友温柔懒懒的海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