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常熟)之行(2):翁同龢墓、黄公望墓、四高僧墓、兴福禅寺
与瓶隐庐隔街相望的,便是“翁氏新阡”,这里曾是翁同龢祖母、父亲、哥哥的长眠之地,后来,这里也成了翁同龢的百年之所。
翁心存,字二铭,号邃庵,翁同龢之父,曾任工部尚书、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去世后,谥文端,入祀贤良祠。
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光绪戊戌政变中,因“力陈变法,滥保非人”,被“开缺回籍”,并“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直至翁同龢去世,光绪皇帝都未能为他的老师“平反昭雪”,直至宣统元年(1909年),才被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翁同龢墓碑由其曾孙所立,上书“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特谥文恭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曾祖考叔平公、诰封一品夫人曾祖妣汤夫人、诰封淑人庶曾祖母陆淑人墓”。翁同龢墓,于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造化弄人,我不知道,当两朝帝师翁同龢被开缺回籍后,每日面对着先人的茔冢究竟作何感想。曾经的状元及第,曾经的翻云覆雨,如今,都已变成了过眼云烟。或许,他也曾站在先人的茔冢前,默默怅然。他清楚地知道,过不了许久,他也便会和他们一起,长眠于家乡黄土之下。历史的审判,有时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
翁同龢墓
与翁同龢“毗邻而居”的是元代画圣黄公望。黄公望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黄公望的传世作品中尤以《富春山居图》享誉海内外,这幅画作为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这幅画作呈现给观者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只可惜,由于清初藏者吴洪裕欲以画殉葬,《富春山居图》被烧为《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分藏海峡两岸。
黄公望墓为清乾隆时所修,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其16世孙黄泰修墓建坊,筑罗城、墓道等。黄公望墓,于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公望墓
离开黄公望墓,乘公交车前往兴福禅寺,前往途中,偶遇四高僧墓。四高僧系唐代常达、怀述、五代演偁,宋代晤恩四位破山寺高僧。四高僧墓,于200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高僧墓
沿四高僧墓一路上行,便可看到“诗中名刹”兴福禅寺。说兴福禅寺是“诗中名刹”,全因了唐人常建那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特别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两句,千载之下,依然令人回味无穷。
其实兴福禅寺兴建的时间上可追溯至南齐年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改名兴福寺,唐贞观后称破山寺。兴福禅寺现存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大雄宝殿、玉佛楼、塔院等主要建筑。兴福禅寺,于199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兴福禅寺
兴福禅寺参观券
兴福禅寺 三佛殿
兴福禅寺塔院一隅
兴福禅寺白圣长老舍利塔
兴福禅寺 寺院一隅
静静地盘坐在兴福禅寺的塔院之中,默默地凝望着一代又一代的祖师大德,千年古刹早已不是了昔日的模样,但那份幽静与恬淡一如千年前常建所见所感。佛寺、诗人、诗歌,究竟是谁成就了谁呢?
兴福禅寺 叶落知秋
踏着满阶的落叶,轻轻吟哦着那首不朽的绝唱,千年前的光影,如在目前: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兴福禅寺但余钟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