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文言文人物传记范文

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一、定义: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分类:自传、评传、回忆录

三、人物传记阅读材料的特点

1.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四、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是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5.是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今年的湖北卷14题已经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五、掌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见附表)

六、感知步骤

文言文人物传记一般性的阅读欣赏,当然是从文章入手,从篇名开始。但应试的情况有所不同。就目前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选择题往往有四道,其中第四道题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道题一般只有一项错误,而且错误点很小,这就为我们整体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就应试性文言文人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而言,

第一种步骤是,认真通读原文,结合第四道题,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第二种步骤是,先阅读第四道题,再回头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实施这种步骤可能效果更好。

七、感知方法

1.通读。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有些同学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习惯动手,不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不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当然,阅读熟练以后,经验丰富以后,可以简化一些,只选最重要的作些圈画就可以了;但是,在训练的初期,一定要做得细一些,到位一些。

3.跨“难”。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即: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不会有像《尚书》那样古奥难懂和《春秋》那样微言大义的文字;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不是非查工具书不可的文字。尽管如此,由于学生各自的情况不同,有些人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

4.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八、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附录一: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 表恢复的:复、还

7)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

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

30.表揭发的:劾、讦、揭

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表朝见的:朝、觐

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表告别的:辞、别、谢

39.表暗中的:阴、间、密

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48.常见的古今异义的: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阪(山坡)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勤(辛劳)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树(种植)给(食用丰足)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县令)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雅(平时)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造(造访)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49.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太尉:军事首脑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太史:记史,管文收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

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丞相:相当于宰相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⑤宰:家臣,总管。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痛苦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赐,而志不远矣某所,而母立于兹

D.人之不我信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A.予一以贯之B.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吾何为于此D.人之不我信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度势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5.断句、翻译(8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译文:

②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拱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末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太和中,明帝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①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士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三国志·华歆传》)

注:①戢:收敛,收藏。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衣冠无不游行市里衣冠:借指士族。

B.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持平:与别人的观点一样

C.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识:标记

D.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多:夸赞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洪从歆言而止吾兄之盛行而夭其嗣乎

B.众乃各留所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二祖劳于前世不拘于时,学于余

D.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歆作为高唐官吏,为人低调。陶丘洪自以为比华歆高明,他想参与王芬谋废灵帝一事,被华歆劝阻,他因此佩服华歆。

B.华歆先是投靠孙权,并受以孙权的礼待。当他准备应曹操之征离开孙权的时候,孙权并不想放他走,最后孙权被他说服。

C.在华歆离开孙权的时候,很多人都给华歆送礼,华歆也回赠了他们价值相等的礼物,这些人都佩服华歆的品行。

D.魏明帝征伐蜀国,华歆认为应当以德服人,让百姓衣食无忧是治国的根本。明帝非常赞许华歆,并撤回了军队。

9.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5分)

译文:

(2)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士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5分)

译文: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1)参考答案

1.D(根据语境可推断出应为“担心,忧虑”)

2.C(C项都是代词,通“尔”,“你的”。A项前表顺承连词“那么”;后表转折连词“却”。B项前表顺承连词“就”;后副词,表条件“才”。D项前为助词,用在主谓间;后为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3.B(B项是一般反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

4.D(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

5.(l)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2分)

[换成标点如下: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①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道”“纲”“容”)(3分)

②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修”“用”“丑”)(3分)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大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背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子贡名端木赐,字子贡)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串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帑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子路名仲由勺字子路),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6.B [持平:保持公正、公平]

7.D [D 以:连词,来;A 而:连词,表承接,就/表示转折,但是、却;B乃:副词,于是就/表强调,却、竟然、反而;C 于:介词,在/介词,向]

8.C [华歆把别人赠给他的钱财还给了别人]

9.(1)将军遵奉王命,刚开始与曹公交好。你们之间的情义还不牢固,假如我能替将军您效忠心,难道没有好处吗?[译出大意2分,“分义”“为”“仆”各1分]

(2)如果我中原地区没有衣食的忧患,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想法,那么天下就太幸运了,两个敌人(吴、蜀)自己的内乱坐着就可以等来了。[译出大意2分,“中国”“患”“衅”各1分]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2)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卢钧 字 子 和 ,系 出范 阳 , 徙 京 兆 蓝 田 。 举 进 士 中第, 以 拔 萃补 秘 书 正 字 。从 裴 度 为 太 原 观察 支使, 迁 监 察 御 史 , 争 宋申 锡 狱 知 名 。迁给 事中 ,有 大 诏 令 , 必 反 覆 省 审 , 驳 奏 无私 。 拜 华州 刺 史。 关 辅 驿 马 疲耗,钧 为 市 健马 , 率 三 岁 一 易 , 自 是 无乏事。

擢 岭 南 节 度 使。海 道 商 舶 始 至 , 异 时 帅府 争 先往,贱 售 其珍 , 钧一 不 取 , 时 称 絜 廉 。 专 以 清 静 治。贞 元 后 流 放 衣 冠 , 其 子姓 穷 弱 不能自还者, 为 营 棺 槥 还 葬 , 有 疾 若丧 则 经 给 医 药、 殡 敛 ,孤 女 稚儿, 为 立 夫家 , 以奉 禀 资 助 , 凡 数 百 家。 南 方 服 其 德 ,不 惩 而化。 又 除 采 金 税 。华 、 蛮 数 千走阙 下 ,请 为 钧 生 立 祠 ,刻 石 颂 德 , 钧 固 辞 。以 户 部 侍郎召 判 户 部 。

俄 而 兴 士 五 千戍代北 , 钧 坐 城 门 劳 遣 , 帷 家人 以观。 戍 卒 骄 , 顾 家 属 不 欲 去, 酒 酣 , 反 攻 城 ,迫大 将 李 文 矩 为 帅 ,钧 仓 卒 奔 潞 城 。文矩 投地 僵 卧 , 稍 谕 叛 者 ,众 乃 悔 服 ,即 相与谢 钧 , 迎 还 府 , 斩 首 恶 乃 定 。 诏 趣 戍者行, 密 使 尽 戮 之。 钧 请 徐 乘 其 变 , 而使者 不 发, 须 报 。 时 戍 人 已 去 潞 一 舍 , 钧 选 牙卒五 百 , 壮骑 百 , 以 骑 载 兵夜 趋 ,迟明 至 太 平 驿 , 尽 斩之 。 即 拜 检 校 尚 书 左 仆射。

大 中 九 年 , 召为左 仆 射 。钧 宿 齿, 数 外 迁 , 而 后来多 至 宰 相 。 始 被 召 , 自 以 当 辅政 ,既 失 志, 故 内 怨 望, 数 移病不 事事, 遨 游 林 墅 , 累 日 一 还 。懿 宗 初 ,复 节 度 宣 武 , 辞不拜,以 太 保 致 仕 。

钧 与 人 交 , 始 若 澹 薄,既久乃 益固 。 所 居官 必 有 绩 , 大抵 根 仁 恕 至 诚 而 施 于 事 。 玩 服 不 为 鲜 明 , 位 将 相,没而无 赢 财。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惩而化惩:责罚,处罚

B.戍卒骄骄:骄傲

C.诏趣戍者行趣:催促

D.钧请徐乘其变徐:慢慢地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卢钧澹薄廉洁的一项是(3分)

①有 大 诏 令 , 必 反 覆 省 审 , 驳 奏 无 私 

②贱 售 其 珍 , 钧 一 不 取

③请 为 钧 生 立 祠 ,刻 石 颂 德 , 钧 固 辞

④稍 谕 叛 者 ,众 乃 悔 服 , 即 相 与 谢 钧

⑤遨 游 林 墅 , 累 日 一 还

⑥位 将 相, 没 而 无 赢 财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钧所担任的官职必定要做出成绩来,解决驿马疲耗问题,为地方减免税收,包括处理戍卒反叛,样样都能做得很出色,受到好评。

B.卢钧为人“仁恕至诚”对那些被朝廷流放官员中穷弱的“子姓”,他能慷慨解囊,给予资助,这样“仁恕”执政的结果是“不惩而化”。

C.卢钧在处理反叛“戍卒”的问题上,根据皇上的旨意,“徐乘其变”,最终“尽斩之”,这说明他在“仁恕”外,也有刚毅而毫不留情的一面。

D.卢钧多次担任地方官职,开始被朝廷召回时,自认为当“辅政”。在未能如愿之后,对朝廷任命的地方节度使不接受,只接受在京城的“太保”一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钧 为 市 健 马 , 率 三 岁 一 易 , 自 是 无乏事。

译文:

(2)孤女稚儿,为立夫家,以奉禀资助, 凡数百家。

译文:

(3)既失志,故内怨望,数移病不事事。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共18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微:如果没有

6.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3分)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⑥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9分)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译文:

(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译文:

(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译文: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二)参考答案

1.B(骄,放纵)

2.C(第①句说卢钧办事公正认真;第④句写反叛者的悔悟道歉;第⑤句说的是卢钧失意时的举动。)

3.D(“只接受在京城的‘太保’一职”有误,“致仕”指的是官员退休。)

4.(1)卢钧替他们买健壮的马,大抵三年一换,从此再也没有出现马儿疲乏的事。(得分点:市,买;率,大抵,大概;易,换。每点1分。)

(2)对孤女和儿女幼小的家庭,用自己的钱粮(俸禄)资助他们,共帮助有几百家。(得分点:为立夫家:替他们找到婆家;以,用;奉禀,钱粮或“俸禄”。每点1分。)

(3)失志以后,因而内心埋怨,多次推脱有病不做事情。(得分点:既,已经,或……以后;望,同怨,埋怨,责怪;“不事事”,前一个“事”活用作动词,做。每点1分)

5.C(夺:耽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夺”为“改变”。)(3分)

6.B(“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3分)

7.D (“都提出恳切建议”错)(3分)

8.(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太重”、“身蔽”、判断句式为三个得分点。)(3分)(2)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的时候。(“恢弘”、“诚”、“高枕而治”为三个得分点。)(3分)(3)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封宠庆赏”、“不先知”、“非臣所率”为三个得分点。)(3分)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除了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馀,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妻:嫁给

B.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如:实现

C.术作色不怿,承去之色:脸色

D.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逆:迎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敢言而敢怒

B.今孤以土地之广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师不必贤于弟子

D.然吾怜戬之小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卓作乱时,张范之弟张承想要集合亲信与天下豪杰一起讨伐董卓,后在其弟张昭的劝阻下作罢,张承就辞官不做,和张范一起在扬州归隐。

B.张范兄弟俩在扬州归隐,袁术准备好厚礼招请他们,张范假称有病而不前往,袁术没有强逼他。

C.张范参谋曹操军事,并且深得曹操信任。每当太祖征伐之时,常让张范留在许都,辅佐太子,太子以对待子孙之礼相待。

D.张范救济抚恤贫困的人,以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本地和外地的孤儿寡母都来投靠他。从中可以看出张范“乐道”的性格。

4.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3分)

译文:

(2)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4分)

译文:

(3)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3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崔群,字敦诗,贝州武城人。未冠,举进士,陆贽主贡举,粱肃荐其有公辅才,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中书舍人。书陈谠言,宪宗嘉纳。惠昭太子薨,是时,遂王嫡,而澧王长。帝将建东宫,诏群为澧王作让。群奏:“大凡己当得则让,不当得之,乌用让?今遂王嫡,宜为太子。”帝从其议。

元和十二年,李师道既诛,师古等妻子没入掖廷,帝疑,以问群,群请释之,并还其奴婢赀产。盐铁院官权长孺坐罪抵死,其母耄,丐子以养。帝欲赦之,以问宰相,群对:“陛下幸怜其老,宜即遗使谕旨,若须出敕,无及矣。”于是免死。群凡启奏,平恕如此。帝堂语宰相:“听受之际,不亦难乎!”群对:“无情,曲直辨之至易;有情,则其为难审也。若陛下择贤而任,待之以诚,纠之以法,则人自归正,而不敢以欺。”帝韪其言。

处州刺史苗积进羡钱①七百万,群以受之失信天下,请还赐其州,以纾下户之赋。是时,皇甫镈幸于帝,阴藉左右求宰相,群数言其佞邪不可用。既入对,及开元、天宝事,曰:“昔玄宗少历屯险,更民间疾苦,故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辅以道德,苏颋、李元纮孜孜守正,则开元为治。其后安于逸乐,远正士,昵小人,故宇文融以言利进,李林甫、杨国忠怙宠朋邪,则天宝为乱。愿陛下以开元为法,以天宝为戒,社稷之福也。”又言:“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明。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矣。”左右为感动。群以是讽帝,故镈衔之。帝卒自相镈。会群臣上帝号,镈欲兼用“孝德”为号,群独以为有“睿圣”,则“孝德”并见。帝闻不乐。会度支廪赐边士不时,物多敝恶,李光颜忧甚,至欲引佩刀自决,中外皆恐。镈奏:“边鄙无事,乃群鼓动,欲以买直,归怨天子。”天是罢为湖南观察使。

初,幽、镇逆命,诏授沂州史王智兴为武宁军节度副使,领徐州兵讨伐。群以智兴早得士心,表请因授智兴旄钺②,竟寝不报。智兴自河北回戈,城内皆是父兄,开关延入,群为智兴所逐。朝廷坐其失守,授秘书监,分司东都。太和五年,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卒,年六十一,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有删改)

[注]①羡钱:赢余的赋税。②旄钺: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昔玄宗少历屯险,更民间疾苦更:改变

B.群以是讽帝,故镈衔之衔:怀恨

C.表请因授智兴旄钺,竟寝不报报:回复

D.朝廷坐其失守,授秘书书监坐:治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纾下户之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诏群为澧王作让臣为韩王送沛公

C.纠之以法,则人自归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边鄙无事,乃群鼓动今君乃亡赵走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崔群是贝州武城人,不到二十岁就参加进士考试,年纪轻轻就显示出才华,得到梁肃等人的赏识和推荐。

B.崔群敢于直言。惠昭太子死后,皇上欲立嫡子遂王为太子,但因为澧王是长子,下诏让崔群为澧王作一篇推让表。崔群认为不合情理,予以拒绝。

C.崔群公正宽和,在他的劝说下,皇上释放了师古的妻子、儿女,归还了他家的奴婢和财产,赦免了犯了死罪的权长孺。

D.崔群坚决反对朝廷重用佞邪的皇甫镈,而对方抓住崔群鼓动边事一事大做文章,因此被罢免了湖南观察使之职。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皇甫镈幸于帝,阴藉左右求宰相,群数言其佞邪不可用。(3分)

译文:

(2)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2分)

译文:

(3)智兴自河北回戈,城内皆是父兄,开关延入,群为智兴所逐。(4分)

译文: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3)参考答案

1.D(A项中的“而”,都是连词,前者是“而且”的意思,表示递进;后者是“可是”、“但”、“却”的意思,表示转折。B项中的“之”,都是助词,前者是“的”的意思;后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C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前者是“在”的意思;后者是“比”的意思,表示比较。D项中的“然”,都是连词,“但是、然而”的意思。)

2.C(应为太子以子孙的礼节对待他。)

3.①张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他解下印绶,辞官不做,从小路回到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3分,译出大意1分,“然”“间”翻译准确各一分)

②假如以道义而取天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量,而成就王业,不值得当成难事。(4分,译出大意1分,“虽”“资”“兴”翻译准确各1分)

③如今曹操要以弱兵几千,抗拒十万大兵,真可谓不自量力!(3分,译出大意1分,“弊”“敌”翻译准确各一分)

【参考译文】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太傅袁隗想把女儿嫁给张范,范推辞不接受。他性格恬静,乐于道义,淡泊名利,从不接受公荐,其弟名承,字公先,也是知名人士,由于做人方正而被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想聚合亲信与天下共起讨伐董卓。承之弟张昭时任议郎。恰从长安来,对承说:“一在想讨伐董卓,寡不敌众,而且又只有一些大臣的计谋和百姓,士子都没有经常安抚,兵士没有训练,难以成功,董卓如果抵挡天下的讨伐,得不到道义上的支持,其统治本来就不稳固、长久,不如先呆在一个地方等待时机行动,然后才能实现志向。”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他解下印绶,辞官不做,从小路回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袁术准备好厚礼招请他们,张范假称有病而不能前往,袁术没有强逼他。然后派人请张承与他相见,袁术问他:“往昔周朝衰落,于是有了称霸的桓、文二帝;秦国丧失法度,汉朝把天下接管过来而以法度治理,现在我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人口,想效法汉高祖主事,称霸天下,你有何意见?”张承回答说:“称霸之资在于道义而不在强大。假如你以道义而取天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量,而成就王业,不足为难。但是如果超越本分,自比在上位者,逆时而行,为人民所弃,谁能使他兴旺发达起来?”于是袁术不高兴。在这时,太祖将要进军冀州,袁术又问他:“如今曹操要以弱兵三千,抗拒十万大兵,真可谓不自量力!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呢?”张承于是说:“汉朝虽然不修文德,但是天命没有改变,而今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即使抵抗百万之众也可以了。”袁术于是脸现怒色不高兴,张承就离开袁术回到扬州。

太祖平定冀州,派使者迎请张范,张范因为得病而留在彭城,他让张承去见太祖。太祖表奏他为谏议大夫。范之子陵和承之子戬被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所去要还二子侄,强盗只把张陵放回,范谢道:“诸君把儿子相还,已经十分厚道了,但是以人之常情,虽然爱怜自己的孩子,然而我却可怜幼小的张戬,请把张陵换回张戬。”强盗被他的大义所感动,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张范。太祖从荆州回来,张范得以在陈州见到他,任张范为议郎,参谋丞相军事,范非常得太祖的敬重。每当太祖征伐之时,常让范和邴原留在许都,辅佐太子。太祖对文帝说:“如有什么行动,一定要向这二人咨询。”磁子以子孙之礼相待他们。他经常救济穷困人家,家中无多余的资财,远近孤寡都归附到他那里。别人对他的赠遗他从不反对,但也不用它们,等到他们走的时候,都把它归还回,张范在建安十七年去世。

4.A(更:经历)

5.B(A的,助词;这些,代词。C那么;却。D是:竟然,却。B都解作“替”“给”)

6.D(“鼓动边事”只是皇甫铸的一面之词,不可理解为事实;“被罢免了湖南观察使之职”应为“被贬为湖南观察使”)

7.(1)皇琢镈被皇上宠信,暗地里凭借(皇上)左右的人以求宰相之位,崔群多次进言,认为他奸邪不可任用。(“幸”“于”、“阴”“藉”、“数”各1分,共3分)(2)我认为(自从)罢免张九龄,任用李林甫为相(开始),国家太平和动乱原本就已经分开了。(“谓”、“相”各1分,共2分)(3)王智兴从河北倒戈一击,城内都是(王智兴的)父老乡亲,(他们)打开城门迎接(王智兴)进城,崔群被王智兴驱逐。(“回戈”“父兄”、“延”、“为……所”各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崔群,字敦诗,是贝州武城人。不到二十岁考中进士,陆赞主持科考,肃认为他有三公和相之才而推荐他,授予秘书省授书郎之职,多次升官后担任中书合人。(崔群经常)上书提出正直的言论,宪宗予以夸赞和采纳。惠昭太子死,当时,遂王是嫡子,而澶王是庶长子。皇上将新立太子,下诏崔群给澶王作一篇推让表。崔群上奏说:“大凡自己应当得到的(不愿得到)则需要推让,不应当得到的,哪里还用得着推让呢?现在遂王是嫡子,应该为太子。”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元和十二年,李师道被杀之后,李师古等人的妻子、儿女充没到披廷,皇上疑虑,问崔群,崔群请求把他们放了,并全部放还了他家的奴婢和财产。盐铁院官权长犯了死罪,他的母亲年纪大了(八九十岁),他就请了一个人来奉养她。皇上想赦免他,以此问宰相,崔群回答说:“陛下怜悯她年纪大了,应该立即派使者去晓谕意,如果等朝廷正式颁文,就来不及了”于是免了权长孺死罪。崔群所有的启奏,都是如此公平宽和、皇上曾经对宰相说:“(在决定是否)听从(建言)的时候,不也是很难吗!”崔群回答说:“没有私情的话,分辩曲直就非常容易;有私情,就容易被欺骗而难以审辩。如果陛下选用贤明之人,以真诚对待他们,用法度来纠正他们,那么人人自然会走上正道,而不敢欺骗了。”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处州否则史苗积进献了七百万赢余的赋税,崔群认为接受这些钱将失信于天下,请求赐还州县,来解除特别贫困人家的赋税。当时,皇甫铸被皇上宠信,暗地里凭借(皇上)左右的人来求宰相之位,崔群多次进言,认为他奸邪不可任用。(有一次)入朝回答皇上问话,说到开元、天宝间的事,说:“过去玄宗年少的时候就经历艰险、经受民间疾苦,所以最初得到姚崇、宋琼、卢怀慎,他们用道德辅助他,苏辫、李元孜孜以求坚守正道,就有了开元年间的安定太平,那以后玄宗安于逸乐,远离正直之士,亲近小人,所以字文融因为大谈利而得到进用,李林前、杨国忠依伏受宠而朋比为奸,便有天宝年间的动乱。希望陛下以开元年间(的做法)作为法则,以天宝年间(的做法)作为警戒,(如果这样)就是国家之幸福啊。”又说:“世人认为安禄山造反,是国家太平和动乱的分界。我认为(自从)罢免张九龄,任用李林甫为相(开始),国家太平和动乱原本就已经分开了。”左右的人被崔群所感动。崔群用这些来讽劝皇上,所以皇甫铸恨他。皇上最终自己让皇甫铸做了宰相。恰逢群臣选送帝号,皇甫铸怨兼用“孝德”为帝号,唯有崔群认为有“睿圣”二字,“孝德”就都能体现了。皇上听说了不开心。又逢度支官赏赐边士不及时,财物大多破旧,李光颜十分担忧,甚至想拿佩刀自杀,朝廷内外都很担心。皇甫铸上奏说:“边境上本没有享、是崔群鼓动,想以此来获得正直的名声,而把怨恨都集中到天子身上。”于是崔群被贬为湖南观察使。

当初,幽、镇一带抗命,皇上下诏任命诉州刺史王智兴为武宁军节度副使,率领徐州兵讨伐。崔群认为王智兴早已赢得士民之心,上表请求趁此授予王智兴军中实权,但奏章最终搁置下来没有回复。王智兴从河北倒戈一击,城内都是(王智兴的)父老乡亲,(他们打开城门迎接(王智兴)进城,崔群被王知兴驱逐。朝廷治崔群失守之罪,授予秘书监,分管东都。太和五年,被任命为检校左仆射,兼任吏部尚书。六十一岁时去世,追封他为司空。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4)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时方以传注记问为学,禾始崇尚义理,黜抑浮华。入对契旨,擢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涂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亟窜之远方  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   旌:表彰

C.遂坐瓘党停官  坐:因犯……罪或错

D.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译文:

(2)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译文:

(3)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人。中明法科。靖康末,金人入侵,杀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其徒祝进、王在去为盗,犯随、郢、复等州。规为安陆令,以勤王兵赴汴,至蔡州,道梗而还。会祝进攻德安府,守弃城遁,父老请规摄守事。规遣射士张立率兵讨进,却之。既而在复与进合,以炮石鹅车攻城东,规连战败之。建炎元年,知德安府。李孝义、张世以步骑数万薄城,阳称受诏招。规登城视其营垒,曰:“此诈也。”亟为备。夜半,孝义兵围城,遂大败之。与群盗杨进相持十八日,进技穷,抵濠上求和。规出城与交臂语,进感之,折箭为誓而去。寻除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时桑仲剽略襄、汉间,其副霍明屯兵郢上。规请于朝,就以明守郢。仲怒,从数百骑来谯明,明杀之。奔刘豫,以书招规,规械其使以闻。

金人归河南地,改知顺昌府,葺城壁,招流亡,立保伍。会刘锜领兵赴京留守过郡境,规出迎,坐未定,传金人已入京城,即告锜城中有粟数万斛,勉同为死守计。相与登城区画,分命诸将守四门,且明斥候,募土人乡导间谍。已而兀术至,并兵十余万攻城。规与锜行城,勉激诸将,流矢及衣无惧色,军殊死斗。时方剧暑,规谓锜毋多出军,第更队易器,以逸制劳,蔑不胜矣。每清晨辄坚壁不出,伺金兵暴烈日中,至未申,气力疲,则城中兵争奋,斩获无算,兀术宵遁。规至顺昌,即广籴粟麦实仓廪。会计议司移粟赴河上,规请以金帛代输,至是得其用,成锜功者,食足故也。

移知庐州兼淮西安抚,既至,疾作。有旨修郡城,规在告,吏抱文书入卧内,规力疾起曰:“帅事,机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语毕而卒,年七十。赠右正议大夫。有《攻守方略》传于世。乾道八年,诏刻《规德安守城录》颁天下为诸守将法。立庙德安,赐额“贤守”,追封忠利侯。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除德安府  除:任命,授职

B.规械其使以闻   械:用镣铐拘禁

C.伺金兵暴烈日中 暴:暴露,显露

D.郡城,通判董之 董:监管,督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规出城与交臂语 秦伯悦,与郑人盟

B.规请于朝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C.折箭为誓而去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则城中兵争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规是中明法科进士,虽为文臣,却很有军事才华,尤擅守城,德安之守得到皇帝的充分肯定,被颁布天下为诸守将法。

B.陈规用兵很讲究策略,能够因事因人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祝进、李孝义等,坚决击败;对杨进,讲和并以真情感动;对桑仲,则采用离间法。

C.陈规与刘锜的精诚合作,战前的周密布置,战时的精心谋划,尤其是战前广储粟麦,使得金兀术在顺昌之战中只能在炎炎烈日之下落荒而逃。

D.陈规工作勤勉,即便是抱病休假,当朝廷有令要整修郡城时,他也立即起身安排,安排完毕就去世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孝义、张世以步骑数万薄城,阳称受诏招。

译文:

(2)仲怒,从数百骑来谯明,明杀之。

译文:

(3)立庙德安,赐额“贤守”,追封忠利侯。

译文: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4)参考答案

1.D(详:通祥,吉样)

2.B(①和③不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

3.C(从文意看,“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的说法是无中生有)

4.⑴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得分点:戍,守军;缮,修补;不虞,不测,意想不到的事。每点1分。)

⑵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得分点:引,拉,拖;上,皇上;毕,让……完毕。每点1分。)

⑶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皇上说:“这人向来这样,你不能容忍吗?”(得分点:潜,诬陷:素,向来;“汝不能容邪”译成疑问语气。每点1分。)

【参考译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郭县人。考中元符二年进士。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

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这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

陈禾论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卢航上奏说陈禾狂妄,把他贬为信州监酒,遇到赦免,陈禾得以自由地回到乡里。

当初,陈灌从岭外归来,住在郸县,和陈禾相互友好,派遣他的儿子陈正汇跟从陈禾学习。后来陈正汇揭发蔡京的罪行,被押送到朝廷,陈灌也被逮捕,黄经臣审理他们的案子,用檄文征召陈禾到案取证,陈禾回答说事情确实有的,罪行不敢逃避。有人说他回答失当,陈禾说:“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于是陈禾因为被诬陷为陈灌的同党而罢免官职。

遇到赦免,陈禾又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王黼刚刚执掌大权,陈禾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他极力辞职,于是改任他为汝州知州。他辞职更加坚决,说:“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任命)。”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担任寿春府教授,陈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长。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了,回到朝廷后就说坏话诬陷陈禾,皇上说:“此人向来如此,你不能容忍吗?”过了很久,朝廷才又起用陈禾担任舒州知州,任命刚下达他就去世了,追赠他为中大夫,谥号为文介。

第5题考查文言实词。学生得分不高。暴露出文言实词学习的缺陷。大部分学生把文中“暴烈日中”的“暴”等同于《六国论》中“暴霜露”的“暴”,忽视了下文的“至未申,气力疲”,其实学生如果能联想到《劝学》中“虽有槁暴”的“暴”是个通假字,表示“晒”的意思,那么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第6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此题在三道文言选择中得分率较高,说明大部分学校对文言虚词的训练比较重视,学生能区分不同语境中同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当然,个别同学错误的选择了B项或D项,对于“于”和“则”的用法掌握的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强化。

第7题,正确答案为C,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较规范,得分率基本正常。错选B项较多,原因在于部分学生未能看懂原文,对某些字词理解有偏差。忽视了“兀术宵遁”中的“宵”字。

第8题得分率比较理想,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不看上下文,过于看重字字落实,表现为“德安”、“忠利侯”“贤守”等不需翻译的仍拆开翻译,另外对实词的把握不准,对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把握不清。如“薄”“谯”等词胡乱翻译,“立庙德安”的省略介词和状语后置无法识别。究其原因可能和苏教版新教材内容过多,学生遗忘厉害有关。各学校要精选学过的课文材料组织专项复习,拎出关键的实词、虚词、句式,加强翻译训练,使学生能够有相当量的文言积累。此外,要注意纠正学生翻译中的病句和别字等。

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人,南宋名将。

陈规是中明法科进士。靖康末年(1127),金兵入侵,杀死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他的部下祝进、王在逃走成为盗贼,金兵进犯随州、郢州、复州等地。陈规当时是安陆县令,率领勤王兵去汴州,又到蔡州,路上道路受阻而回来。后来,祝进攻打德安府,德安府的太守弃城逃跑,当地的老百姓一致拥戴陈规、请他担任太守来执掌政事。陈规派遣神射手张立率兵讨伐祝进,打败了他。不久,王在又与祝进合兵来侵犯,用炮石和鹅车攻打城的东面,陈规亲自指挥作战,连战连胜,使敌人大败,王在与祝进两个人非常害怕,狼狈地带着残兵败将逃走。

建炎元年(1127),陈规官至龙图阁直事,德安府知府。李孝义、张世带领步兵骑兵数万人逼近城下,宣称接受招安,陈规做事很谨慎,他亲自登上城楼观察敌人的营垒,说:“这是诈降。”立刻准备迎战。到了半夜的时候,李孝义的军队突然把城围了个水泻不通,由于事先做好了准备,陈规的军队把敌人打得狼狈逃窜,大败而归。

陈规用兵很讲究策略,能够因事因人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有一次,贼寇杨进来犯,陈规军队与他们相持十八天没有开战,杨进兵因粮草困乏军心不稳,杨进本人也黔驴技穷了,于是,就带着一百多人自卫,到达濠上向陈规求和。这时,陈规亲自出城,拉着杨进的胳膊和他交谈,杨进大为感动,折断箭柄作为誓言带人离去永不来犯。还有一次,董平带领一支军队来窥视,并派手下李居正、黄进进城要求犒赏,陈规审时度势,果断地斩了黄进,然后劝降了李居正,并授予李居正兵为前锋,这样一举大败了董平。陈规立了一系列战功,皇帝并他为秘阁修撰,不久又升为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并赐给他三品服,后又升为徽猷阁待制。

当时,桑仲在襄阳、汉阳一带烧杀抢掠,他的副手霍明屯兵在郢州。陈规上朝向皇帝请示,就下令让霍明守郢州,收买了霍明。后来张浚都督在蜀州的时候,桑仲带兵窥视,企图杀掉张浚,结果却被王彦杀得片甲不留,桑仲大怒,带着残余的数百人马来责备霍明,霍明便杀了他,投奔了刘豫,并修书一封想要招降陈规,陈规用镣铐拘禁了来者,这在当时传为佳话。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陈规是一个善于用人并且忠心不贰的人。
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文言文人物传记范文
有一次,李横来围城,并且修造天桥,填平濠沟,击鼓鸣噪地逼近城下(参见德安之战)。陈规发动群众,军民联手共同抵御,既使是自己的炮火损伤惨重,陈规也依然面不改色,显示出了作为将领的超出常人的镇定,被围困得久了,城中粮食殆尽,陈规就拿出自己家的财粮分给军队,士兵们非常感动,于是士气大振。李横是个无耻之徒,他派人来说,只要城中送出一个美女来就可以罢兵,陈规不答应。众位将领都说:“围城已经七十天了,如果能让一个妇人救活一座城池,这难道不值得吗?”陈规坚决地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这样做,不仅不仁义,而且也于事无补,李横并不会就此罢休。后来不久,正赶上李横的濠桥有所毁坏,陈规就抓住大好时机亲自带领六十人手持火枪从西门杀出,烧毁了李横的天桥,并以火牛阵作为辅助,这样李横精心营造的各种设施,顷刻间化为灰烬,而李横见大势不妙,拔营逃走。这件事,就明显可以看出,陈规是一个深谋远虑、意志坚定的人。

后来,陈规升为微猷阁直学土,皇上下诏让他赴行在就任,并改为显漠阁直学士,并且让他任池州知府、沿江安抚使。陈规上朝说:“镇抚使的官应当罢免,各位将领飞扬跋扈,请皇上区别对待他们用来化解这种形势”,他的建议,皇上一一接纳。迁为龙图阁直学士,改任庐州知府,不久又被召赴行在的任,陈规因为有病在身就辞谢了,皇上又命他提举江州太平观。后来又升任为德安府知府,却因为对官吏职务失察而被贬官两级。
金兵退归河南的时候,陈规改任顺昌府知府,修整城墙,招募流亡,建立保伍制度。当时,正好刘锜领着一路兵马赴京途中经过顺昌府境内,陈规亲自出去迎接,迎进城中还未坐稳,就有人来报说金兵已经打入京城。于是,陈规就告诉刘锜,自己城中有米粮数万斛,一同互勉死守顺昌,得到刘锜的认同。于是,两个人一同登城布置军事,分别命令各位将领守卫四门,并且明确地指示有关人员,招募当地人作为向导和间谍。大体上粗略布置完毕以后,金兵的游骑兵已经逼近城下了(参见顺昌之战)。等到大部队来到以后,金将领龙虎大王带着重兵连续不断地聚合。陈规披着金盔甲胄,亲自与刘锜一起巡城督战,亲自搭方射箭,射杀敌军无数,敌人稍稍引退,后来又命步兵用激将法,诱敌深入,结果敌人有好多都淹死在护城河中了。陈规说:“敌人的意志屡次受挫,一定会想出奇巧来围困我们,不如我们派潜兵去扰他们的营垒,使敌人昼夜不得休息,这样我们就可以养精蓄锐了。”刘锜也同意这种看法,于是实行了之后,果然把敌人拖得疲惫不堪,偷袭敌人的营垒,使大多数敌人闻风丧胆。金兵赶紧向完颜宗弼(兀术)告急。陈规则犒赏三军将士,宴会上酒至半酣时说:“兀术如果带领精兵来,我们将用什么策略来抵抗他呢?”各位将领有的人说现在我们已经屡战屡胜,应该乘这种大好形势全师回朝。陈规说:“朝廷养兵十五年,就是准备将来国事缓急时用,况且我军屡次挫败敌人的锋芒,军声稍振。我已经有一次大难不死了,现在进攻也是死,退守也是死,不如进攻来为国效忠。”刘锜呵叱众将说:“知府大人乃是文人,尚能发誓死守,更何况你们这些武将呢!现在,金兵营垒离我们只有三十里之遥,兀术如果派援兵来,我们的军队一动,金人必穷追不舍,百姓必然先大乱,狼狈不堪,这样就不仅仅是前功尽弃,而且会使两淮地区受到侵扰,使江、浙受到震动。平生的报国之志,反过来成为误国,所以不如我们背城一战,死中求生!”

不久,兀术果然带兵来增援,并且亲自巡视地形,责备手下将领用兵失误,手下都慌忙下跪回答说:“南宋军队今非昔比了。”兀术忧心忡仲,茶饭不香,下令士兵每天早晨都到府庭来用早饭,以此来整顿军心,并且折箭发誓一定要打个胜仗,不久,金兵数十万猛烈攻城,兀术亲自率领浮屠军三千人左右游击。陈规与刘锜在城墙上来回巡视军情,勉励激发各位将领的士气,有时候,飞箭射到衣服上也面无惧色,沉着稳定,这样士兵更加气势高扬,以死和敌兵相拼。这次两军交战的时间,正赶上酷暑炎炎的盛夏,陈规对刘锜说我们不要大量出兵迎战,应该不断地变换策略,更换武器,这样以逸待劳,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于是,每天清晨,天气比较凉爽的时候,就坚守城门,闭门不出。等到看到金兵在烈日中暴晒已久,到了下午,一个个气力疲乏,无精打采的声誉的人,只有陈规一人而已。

陈规这个人性格端重,坚毅,很少言笑,然而待人却十分随和,平易近人。陈规还以忠义自许,尤其喜好赈济穷人,乐善如施,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为官法廉。陈规有一个女儿,他曾经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侍女,找到一个妇人,这妇人举止非常闲雅端庄,陈规感到奇怪就询问她,才知道原来她是云梦的张贡士的女儿,由于战乱,丈夫死了没有依托,只能寄人篱下,讨一口饭为生,陈规立刻停止让她做侍女,并把自己女儿的嫁妆拿出一部分给她做了嫁妆,听说过这件事的人都非常感动。这说明陈规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陈规的功名与其他众将领一样,而他却不计较个人的酬劳,这是当时人都一口称赞的原因。
乾道八年(1172),皇上下诏刻印陈规所写的《德安守城录》颁行天下,作为其他将领的参考和借鉴。皇上并下令在德安府修建陈规庙,并赐名为“贤守”,并追封为忠利侯,后又加封智敏。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稍迁偏将军。

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魏将文钦来降,以奉为虎威将军,从孙峻至寿春迎之,与敌追军战于高亭。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进封安丰侯。

孙休即位,与张布谋,欲诛孙綝,布曰:“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休召奉告曰:“綝秉国威,将行不轨,欲与将军诛之。”奉曰:“丞相兄弟友党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可因腊会,有陛下兵以诛之也。”休纳其计,因会请綝,奉与张布目左右斩之。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

宝鼎三年,皓命奉与诸葛靓攻合肥。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苞以征还。建衡三年,卒。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于临川。

(《三国志·吴书·丁奉传》)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被:遭受

B.诸葛恪率军拒之拒:拒绝

C.帅麾下三千人径进径:直接

D.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间:离间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A.少以骁勇为小将B.以奉为虎威将军

C.有陛下兵以诛之也D.皓追以前出军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奉字承渊,是庐江安丰人。年少时即骁勇善战,跟随甘宁、陆逊、潘璋等征战,作战勇敢。

B.魏国派诸葛诞、胡遵等攻打东兴,诸葛恪率军抵抗。将领们都认为敌人会望风而逃,只有丁奉以为不然,认为应该积极备战。

C.魏将文钦来投降,朝廷任命丁奉为虎威将军,跟随孙峻到寿春去迎接,与敌人追兵在高亭作战,丁奉手持长矛,冲入敌阵,杀敌数百,缴获无数,因而被封大将军。

D.孙休即位,召丁奉谋划杀孙綝,丁奉认为孙綝兄弟党羽很多,要利用腊会来诛杀孙綝,后来孙休采纳了丁奉的建议,除掉了孙綝。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3分)

译文:

(2)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3分)

译文:

(3)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3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

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故给事中嘉善①魏忠节公忤忠贤.被逮过苏。公往与之饮酒。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忠贤闻之,恚甚。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

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②逮公。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比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众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奸语谢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巡按御史见诸生言切,欲解之,乃语诸生曰:“且无哗!当商所以善后者!”众方环听如堵.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登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有死者。巡抚幕中诸将率骑卒至,或拔刃胁众。众益怒。将夺刀刃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卒以徇。始稍定。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复数为温言譬之,众乃解去。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是日也,他官旗之浙者。道胥门③入城.强市酒肉.瞋目叱市人,市人复群殴之,走焚其舟,官旗皆泅水以免。

一鹭惧,召骑卒介而自卫,夜要御史上疏告变。檄有司捕民颜佩韦等十余人系之。越八日,公竟就逮。既至京师,下诏狱,坐赃拷掠,瘐杀狱中。而忠贤复矫旨杀佩韦等五人。

崇祯元年忠贤败公之长子茂兰刺血上书白公冤诏赠太常寺正卿谥忠介予特祠。

                        (《周忠介公遗事》清·汪琬)

注释:①嘉善:地名。②官旗:逮治犯人的官役。③胥门:苏州城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窜公姓名其中窜:藏匿

B.比宣旨公廨比:等到

C.稍侵一鹭侵:冒犯

D.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以:依据按照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顺昌不畏奸佞的一组是(3分)

①公往与之饮酒②以季女许嫁其孙

③公知之,怡然不为动④小民聚观者数千人

⑤遂舍一鹭署中⑥坐赃拷掠,瘐杀狱中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④⑤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曾任给事中的嘉善人魏忠节公得罪了魏忠贤,所以魏忠贤让人逮捕了魏忠节公并指使御史倪文焕弹劾周顺昌,最后周顺昌被削除了官籍。

B.魏忠贤派官差到苏州,要逮捕周顺昌。到府衙门宣读圣旨的那一天,赶来观看的百姓有好几千人,人人为周顺昌叫冤枉,声音如震雷一般。

C.有兵卒拔出刀威胁百姓,百姓更加愤怒,要夺刀杀毛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打那个兵卒,用以平息众怒,局势才稍稍稳定。

D.毛一鹭很惧怕,召了骑兵保卫他,夜里要挟御史徐吉上奏章报告苏州民变,下令相关官员逮捕颜佩韦等十几个百姓并关押起来。

7.用斜线(/)给下面的话断句。(3分)

崇祯元年忠贤败公之长子茂兰刺血上书白公冤诏赠太常寺正卿谥忠介予特祠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奸语谢之。(3分)

译文:

(2)辄手锒铛搪之地有声,大呼:“囚安在?”(3分)

译文:

(3)他官旗之浙者,道胥门人城,强市酒肉。(4分)

译文: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5)参考答案

1.B(“拒”应为“抵御”)

2.C(例句“以”为“用来”,A项,凭借,因为;B项,把;C项,用来;D项,拿)

3.C(“被封大将军”不合原文)

4.⑴他们从国内来,尽调许、洛兵大举而来,一定有所计划,怎么可能空手而归?(得分点:“悉”、“成规”、反问句式)⑵现在我们各军行动迟缓,如果让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就很难和他们对抗了。(得分点:“行迟”、“据便地”、“争锋”)⑶丁奉虽不熟知文法,但是谋略超过常人,能决断大事。(得分点:“吏书”、“过人”、“断”)

5.【答案】A(窜:改易)

【解析】几个词语的义项课文或平时常川词语都出现过。A“窜”作“藏匿”,例“窜梁鸿于海曲”(《滕王阁序》);“窜”作“改、易”,例“卒以货窜名军武中”(《段太尉逸事状》),例“窜改”;B“比”作“等到”,例“比去,以手阖¨”(《项脊轩志》);C“侵”作“触犯”“冒犯”,平时词语如“侵犯”即此意。D考查常见文言虚词“以”的理解。“以”作“依照、凭借”,课文中比比皆是,如“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之所以出此题,意在提醒教师和学生不能因为江苏07年高考试题没有考查虚词而完全忽略了虚词学习。实虚词义项要注意平时积累,常见实词中容易误解的义项要重点记。对于重要实词、虚词在课本中出现的次常用意义要整理记忆。

6.【答案】B

【解析】题干是选“全都表现周顺昌不畏奸佞的一组”,①明知魏大中得罪了魏忠贤,被捕押解经过苏州,先生不仅不回避,反而到他那儿和他饮酒,并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魏大中的孙子,毫不畏惧。②御史倪文焕受魏忠贤的指使,弹劾周先生,周先生被削除官籍(革职)。这是说先生不惧奸佞的结果。③魏忠贤就派官差到苏州,要逮捕先生,先生知道这什事,却不放在心上,一点也不为其所惧。④是说要逮捕先生时,赶来观看的百姓有好几千人。这只是说当时情状,表现出市民的行为。⑤事后,有人劝周顺昌,应该回自己家里去,他不肯,反而住在毛一鹭衙门里,心里毫不惧怕。⑥是说诬指先生犯了贪污罪并对他严刑拷打,先生最后伤重病死在狱中。因此应选B。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对文旬翻译要准确,二是文句表述的对象不要混淆,三是文句的含义指向不要偏失。

7.【答案】A

【解析】文章开头确实讲到了A项涉及的三件事:一是魏大中得罪了魏忠贤,被捕押解经过苏州。二是先生到他那儿利他饮酒,并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魏大中的孙子。三是魏忠贤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愤恨,指使倪文焕弹劾先生,先生被革职。但是,后两件事不是“魏大中得罪了魏忠贤”的直接结果。所以答案选A。做此类题,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要一一对应。一般而言,针对原文的叙述性文字所作的分析设置的错误点较小,比如事件顺序颠倒、因果不当、无中生有等,人物事迹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人物性格陈述失当。思考判断这些问题,要注意联系全文。

8.【答案】崇祯元年/忠贤败/公之长子茂兰刺血上书白公冤/诏赠太常寺止卿/谥忠介/予特祠(对4处,2分:对2—3处,1分;对1处,O分)

【解析】考查考生“古文断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此点实际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考查。虽然江苏卷至今没有考查,但此类题有很大的能力检测性,北京卷已经连续两年设了此题。准确断句的一般要求是:首先要依据上下文大致理清句意;其次是依据句群中明显的句首和句尾标志词,如“夫”“日”“年”“邪”等。

9.【参考答案】

(1)毛一鹭实际上无心听取(答应)秀才们的要求,就暂且说些虚假的话推辞他们。(得分点分别为:无意——无心;姑——姑且,暂且;谢——谢绝,推辞。每点各1分,共3分)

(2)(著役)就“当啷”一声把镣铐扔在地上,大喊:“犯人在什么地方?”(得分点分别为:主语省略;擿——扔;囚安在,宾语前置。每点各1分,共3分)

(3)另外一批被派去浙江的差役,经胥门进苏州,他们在市集上强买酒肉。(得分点分别为:他官旗之浙者一——定语后置;他——其他;道——取道;市——买。每点各1分,共3分。“道”可以解释为“取道”“走”等意)

【解析】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3个句子涉及到“为”“之”等重要文言虚词,涉及到“姑”“谢”等重要实词,涉及到“道”“市”等词语活用现象,涉及到“省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特殊句式。命题时注意了古文知识采点,学生翻译时要注意抓点。“点”就是判分点,“点”就是最能看出考生水平的地方,是有区分度的地方。词语的语境义、活用词、固定结构、特殊文言句式都是“点”。

从2007年全国各地试卷看,从《二十四史》中选料的已经不多,大多选用设计人物的散文,还有小说等;范围涉猎更加广泛,有《聊斋志异》《淮南子》《吕氏春秋》等,有宋代散文、清代散文等。考虑这种趋势,因此本次考试古文阅读材料选了清代的一篇散文:又考虑此阅读材料与教材中《五人墓碑记》密切关联,学生对材料设计的背景不陌生。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6)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宋史》)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丧会,窃券而逃券:契据

B.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伺:侍候

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纠察:检举监督

D.皆汲汲经理经理:处理操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果盗,则长于今二寸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①一妇每以己馔馈姑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C.①或饷其妇而不及姑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①因出券示之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3分)

译文:

(2)置之有司,咸以为冤(2分)

译文:

(3)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3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①,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②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②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赵憙慕其志慕:仰慕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谢:推辞

C.雉方将雏雏:幼鸟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望:责备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3分)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③⑤⑥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3分)

译文:

(2)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5分)

译文:


古代传记阅读训练(6)参考答案

1.B(伺:侦候,探察)

2.B(A于:介比较 B以:把/因为 C而,表转折,却D因,连词,于是、就)

3.C(捕获租牛人、制裁恶婆婆,文中没有这些信息)

4.①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3分, “岁”“遵”、“活”各一分)

②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2分,“置之”、“咸”各一分)

③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3分,“三”“徂”“日食”各一分)

参考译文: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考取进士,调任江宁县尉。江宁地方巫术之风盛行,刘宰下令同一保伍的乡亲邻里互相检举监督,那些巫祝大都改行务农。如有人再用妖术惑众,他一律坚决地取缔禁止。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他写下这样的座右铭:“不轻易地发布文告,不轻易地动用刑罚。”因事出城,他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喝一样的水。离职时,箱子里只有与主簿赵师秀的酬唱诗而已。他担任泰兴县令,邻县有人在本县边境租牛,租用者对牛主人来说,是姻亲,趁着办丧事,窃取租牛契据逃跑了。过了一段时间,牛主人的儿子去讨要租金,租牛者就说,那条牛已经被卖很久了。牛主人的儿子连续多年向官府告状,却没有契据能作证,官府又因为是邻县的事而搁置不查办。他向刘宰提出诉讼,刘宰于是就找来两个乞丐,给他们吃饱了,告诉他们事情缘由,假托其他事把他们关进牢房。审讯他们,乞丐谎称自己偷牛出卖,(刘宰派人)带着他们去那户人家指认查看。那租牛者说:“这牛是我通过某人租的。”乞丐竭力坚持自己的说法,于是那人出示契据,一起拿着到官府,偷契据的租牛人十分沮丧,只得归还牛和租金。一户有钱人家丢了金钗,(当时)只有两个女仆在家。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刘宰让她们各手持一根芦草,说:“没偷金钗的,明天早晨芦草自然还像原来一样;真的偷了金钗的,那么芦草会比今天长出两寸。”第二天早晨再看,一根芦草像原来一样,另一根则短了两寸。随即审问,罪犯果真服罪。有个婆婆状告两个媳妇都不赡养她,刘宰找来那两个媳妇,让她们与婆婆共处一室,有人送食物给媳妇却不给婆婆,再悄悄地观察,(发现)一个媳妇每次都把自己的食物给婆婆,婆婆还喝斥她,另一个则相反。像这样连续观察多日,就了解了实情。刘宰方正刚直,明智敏锐,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施以恩惠,做了许多实事。设置了义仓,创建了义役,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有人无田可耕,有人无屋可居,有人子女成年而没能婚嫁,他都心情急切,积极主动地去办理,就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尽责。(遇到)桥梁损坏,道路不畅,

5.C(“雏”在这里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孵雏”)

6.C(①是说鲁恭兄弟俩读书专心②是说鲁恭体谅弟弟④是说鲁恭性谦退)

7.D(“选拔任用官员”是在公爵位之时。)

8.(1)(8分)①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每句1分)②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对治理国家大有益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每句1分)

【文言文翻译】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

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建初初年,鲁丕考取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赵憙又向“直言”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叹息说:“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掾吏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间,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鸟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不能害它)。”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别说:“我之所以要来,是要看看你为政的情形。现在虫害不侵犯边境,这是第一个特异之处;德化能及于禽兽,这是第二个特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回到府衙,把情况详细禀报袁安。鲁恭在位三年,适逢母亲去世,辞官,官吏百姓都很想念他。

后来被授予《鲁诗》博士,从此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升任乐安相。当时,东州一带有许多盗贼,他们一同劫略百姓,各郡县都深感忧虑。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降,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太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

鲁恭在公爵之位,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而心有怨愤责备。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如能勤于研习)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哪里还要待三公征辟呢?)”最终没有人再说三道四。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对治理国家大有益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三年,因年老多病上书请求辞官。六年,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0255.html

更多阅读

邓茂柏软文高手:人物传记应包括哪些内容

邓茂柏软文高手:人物传记应包括哪些内容  一般的说,人物传记应尽可能写明传主的姓名(字、号)、性别、籍贯、民族、生卒、家庭情况、学历、经历,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等内容。为什么传记必须写明传主的籍贯、生卒、家庭情况、个人

201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人物传记

201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人物传记一、基本知识回顾:(一)文体概念及特点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

传记阅读训练(接上篇) 人物传记阅读

传记阅读(3)(一)我仰望星座许淇1516年,64岁的达·芬奇[注]离开意大利到法国去。他挥手告别皓顶的阿尔卑斯山,雪峰唇角一朵行云,闪烁一个苍白的微笑,使他想起10年前画龙点睛的佐页多夫人蒙娜丽莎。小小的古城堡拨作工场,度过了他最后的

人物传记 历史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天涯在线书库http://www.tianyabook.com/renwu.htm古代人物传记◎诸子传孔子传 (曹尧德等) 老子传(刘升元 秦新成) 庄子传(王新民)管子传(高连欣) 屈子传 (曹尧德) 吴起传 (孙开泰 孙东)◎帝王权臣传康熙大帝 (二月河)

人物传记的写作 人物传记写作

路宝君一、 定义和类型先秦时代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当中,有些篇章记载了人物的言行业绩,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左传》里的《晋公子重耳字之亡》,还写了他的相当长的一段经历,写出了人物的发展变化,当然这样的篇章是极少的,但也不妨认为

声明:《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文言文人物传记范文》为网友离别前的安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