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心声__芜湖地方史研究 芜湖市民心声网投诉

“芜钢”60年述略

“芜钢”,这里并非芜湖钢铁厂的简称,而是芜湖钢铁业的代指,因为早在清朝就已经有了这个名称了。

芜湖的钢铁冶炼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约在春秋之世起步。铸造锻制工艺的高超,一枝独秀,境内铜铁矿产资源丰富,为芜湖的冶炼业提供了资源的保证。到了宋代,芜湖钢铁业迎来了勃兴时期,炼出了槌钢、钳钢、淬钢和听钢等优质钢。及至明清两朝,芜湖钢铁冶炼业达到全盛时期,享誉数百年,以致“芜钢”闻诸海内。“钢为芜邑土产,贩运百有余年,原无贻误。嘉庆六年奉督抚二宪查铁斤案内,议及‘芜钢’”。这是芜湖关道宋鎔在嘉庆十年时写的檄文。官方已正式在公文中议及“芜钢”,可见其影响之大。不仅“钢为芜湖旧日地名产物”,而且钢铁业为芜湖主要行业,炼钢锻铁的大小作坊和铺肆,鳞次栉比,布满街衢。明朝中后期有大的钢作坊8家;到清中叶钢铁作坊已发展为18家;而民国初年的《芜湖县志》记曰:“惟铁工为异于他县。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至建国之初,芜湖已有钢铁作坊和铺肆192家,分为6大专业。不过,称得上炼铁厂的,只有一家小铁厂。正因为钢铁业的繁盛,铁匠锻工、能工巧匠的云集,各种制作技术的精湛,才打出了名闻环宇的“芜湖四刀”:剪刀、菜刀、剃刀和锉刀,获得过世界大奖。可见,历史的芜湖,并非钢铁冶炼业的“空白”。

芜湖钢铁业的勃兴,始于1958年。年初制订跃进计划和新建扩建厂矿的时候,兴建炼铁厂、轧钢厂列在计划之内。可是,省委不同意,因为“今年无钱;设备,今年不搞,明年再搞。”这是4月8日常委会议,传达的省委决定。其后不久,风云突变,形势急转直下,大办钢铁成为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毛泽东主席判下决心:1958年钢铁任务1070万吨!大办钢铁的风声骤然而起,十分紧迫,。6月3日,芜湖市专门召开了“研究铁、耐火材料和水泥”的会议。会议很快作出了决定:一、铁:速建2•5立方米小高炉30个,28立方米高炉4座,100立方米2座。6月16日,下达芜湖的钢铁生产任务是:铁17770吨,钢3000吨。接着,炼铁的任务大幅度增加,由17770吨长至54279吨,增长了36509吨,3倍多。为此连续召开三天会议,专题研究钢铁工业。会议果断作出了一些重要决定:①建1•5立方米高炉400座,原计划建30座,增加了370座。②开设培训班,火速培养技术力量。③炼铁以小高炉为主,大中小并举。④各厂化验室仪器一律集中起来,到处化验。⑤建立钢铁生产委员会。⑥成立流动点火队,到处点火。⑦七个单位25日出铁,出则报喜,否则写检讨书。⑧7月31召开的第一次冶金工业会议,决定向全党全体职工动员,“要全力以赴,人力,物力,材料,财力,时间,都要让出来,担保建炉生产任务”。须知,这么庞大、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是在无图纸、无技术、无材料、无资金、无原料,几乎是空手套白狼的“无”条件背景下必须完成的。而且,所需数千名钢铁工人,又是一道难越的屏障。显然,横亘在前的,是一条难比上青天的蜀道!

随后,任务又加重了:钢产量由3000吨上升为5600吨。几天后,任务又直线上升,分配芜湖:建炉4•25立方米10座,8立方米40座,9•7立方米7座,13立方米15座,28立方米20座,100立方2座,250立方米1座,1•5立方米0•5吨炼钢转炉2座。设备制造方面:交给芜湖制造的有250cm轧钢机设备1套,40套28立方米高炉设备,18套1•5立方米炼钢转炉设备(由芜湖、合肥、淮南、蚌埠合作制造),全省电气必需的配套设备,由芜湖为主制造,全省需要的电机仪表均由芜湖承担。完成任务的时间规定:8月份完成40-50%,9月份全部完成。钢铁大元帅简直像一头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要吞掉一切生灵,吞噬一切原材料!各种材料,因此告罄。最棘手的事情,还是骤然亟需的人力。摆在面前的坎,一道又一道,如建炉造设备需要的钢铁,垒砌高炉必须高标号的水泥,任务又增加,炼铁10万吨,钢由6月份的5600吨,忽又变成1万吨,争取1•5万吨,需要的木材1244立方米,10月份了,“现有129立方米,问题很大”,水泥缺2536吨,白铁需要7152㎡,缺货,耐火泥需要1608吨,“一点库存没有”,焦炭粉1357吨,煤焦油需要254吨,“现有50吨”,“问题最大的是花岗石子需要4057吨,现有200吨”,另需花岗二片3665吨,毛竹25000根,无着落,而且耐火砖到9月底计划用量2400吨,实际只能生产1158吨,尚差一半数;更有甚者,随着点火炉子的日益增加,尤其是运输、焦炭和电力三大拦路虎,严重挡道。且说运输吧,“只有九、十两个月,总运量约60万吨,运力只每月两万吨,差的太远”。郑家琪说:“人海战术,组织全市人民来干;没有淮海战役不能解放全中国;没有组织全民来搞,就不能解决运输任务”,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劳武结合,整队出发,高歌猛进”,“男女老少三十万人上前线,一切为了钢铁”。又如电荒,“电量不足,超过负荷,建成的炉子不能点火”。卡脖子的电荒!初步计算本年第二季度需要电6606瓩,要缺2256瓩,第三季度需要电8098瓩,缺电3748瓩,第四季度估计最高负荷将达13449瓩,则缺电9099瓩。此时,南京又突然决定停供芜湖电。节电,成了唯一选择。千方百计将全市非生产性用电节约70-90%,工业用电节约20%”。苍天不负有心人。12月会议是一次鸣金收兵会议,预言:21日“放高产大卫星(日产2万吨),胜利结束,超额完成任务。”

1959年,仍然是“以钢为纲”,钢铁元帅照旧威风八面。铁任务:一本帐145000吨(由6月30一份正规打印的芜湖市工业系统材料上见到,铁任务是163000吨,并有钢笔注:按省23万安排),二本帐158000吨;钢30000-35000吨;钢材20000-25000吨;电解铜5000-5500吨等。1960年的钢铁生产任务,又比1959年大大增加。生铁:285300吨,为1959年的124•82%,钢:20000吨,为1959年的189•52%,钢材:23000吨,为1959年的593•24%;其它30余项大类计划不变。艰巨的任务都奇迹般的完成了。1961年,“连续被评为全省炼铁炼焦先进地区划的芜湖市钢铁工业,已经提前33天超额2•03%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新华社一则消息,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记述的:在“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双手,干劲加钻劲,铁水到处流”的口号下,大办钢铁,使芜湖光荣地成为全国钢铁工业的炼铁基地之一;群众描写当时的情况说:“芜湖城,沸腾腾,家家户户无闲人,千军万马齐上阵,一夜树起高炉群”。芜湖成了全国炼钢铁的先进基地,达到了芜湖钢铁史上的高峰。

1958年全党全民大办钢铁,芜湖市各行各业都办炼铁炼钢,工厂自然冲锋在前,机关、学校、医院、剧团、街道、商店、旅馆、浴室、理发店,都有自己的高炉。全市165座高炉,形成六大高炉群:四褐山高炉群,以大有钢铁厂为代表;干道高炉群,以红旗机床钢铁厂、芜湖造船钢铁厂为代表;中心区高炉群,以纺织钢铁厂、光华钢铁厂为代表;西江高炉群,以齐落山钢铁厂为代表;马塘高炉群,以芜湖钢铁厂为代表,砻坊高炉群,以弋江钢铁厂为代表。至1961年,原来省里决定芜钢建两座100立方米大型的高炉,且“无论如何要把芜钢高炉搞起来”,可是形势的瞬息万变,芜湖钢铁厂亏损90万,上不去。芜湖市委书记郑家琪建议:“芜钢、大有两块牌子放四褐山,大有保留,实际建芜钢,年产30万吨。就这样定。”同年下半年工业下马,芜湖市力保钢铁业:“先保芜钢,然后再看是保大有还是保造船。”然而,一场大跃进的折腾,无力保全,钢铁元帅随之也下马。硕果仅存的大有铁厂和芜钢,不幸,也很快关门大吉。风光一时的芜湖钢铁业,就这么泥牛入海无消息,熄火了。如1969年有人说:李军长讲,曾希圣蛮干,李葆华不干,我们要好好干。李葆华来了,芜湖小高炉连芜钢都砍掉了。

1965年芜湖市“三五”工业规划的初步设想: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和停建、下马工厂,通过设备改造,恢复和发展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风暴,这个设想烟飞灰灭了。1968年芜湖市革委会成立后,重建芜湖钢铁雄风提到议事日程。1969年2月,赵元昇问:“要摸一下省,芜钢到底要搞多大。”同年5月,阎伍清汇报:芜钢上马问题,一拖再拖,一是煤,二是劳动力。芜钢码头还未解决,这是个大问题;铁路问题也影响煤的供应。半月后,阎伍清再汇报:芜钢都搞好了,可以开炉了,主要是铁路问题,铁路上保证土方搞好后可以“七一”通车。一个月后,研究芜钢上马、锅炉厂迁厂等问题。1970年3月,郭体祥说:计划亏损企业,要严格,要具体算账,如芜钢多生产1吨亏150元。4月,胡一平说:芜钢是安徽钢铁4个基地之一,20万吨铁,20万吨焦,安装6吨转炉3台,投资8000万,人数6000人,2号炉要求“七一”投产,3、4号炉要求今年建成。5月,赵文波说:在保证芜钢重点工作中,提出了“胸有朝阳不畏难,万苦千辛只等闲,誓为芜钢高出铁,狠狠打击帝修反”的战斗口号。1971年1月,赵元昇说:芜钢越来越发展,摊子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有几种考虑:一种成立冶金局,一种成立公司,一种是总厂,叫芜湖钢铁总厂、焦化厂、铁厂、和睦铁矿、烧结厂、钢厂。意见:成立芜湖钢铁总厂。11月,财政局报告:芜钢亏损计划是400万,估计到年底要亏700万,主要原因是生铁成本没有降下来。12月,胡一平说:艰苦创业不够,到现在炼钢没有搞起来。1972年5月,两度讨论芜钢体制问题,决定名之芜湖钢铁总厂,干部编制357人,正副主任6人;下设芜湖炼铁厂,芜湖焦化厂,芜湖炼钢厂,芜湖烧结原料厂,芜湖修配厂,芜钢和睦山铁矿,芜钢运输部和直属水泥车间。

同年6月,芜钢总厂上报一份《规划》,叙述了芜钢的历史和今后的打算:芜湖钢铁厂建于1958年,原设计规模为年产钢60万吨,后因故变动,未能实现。1959年建设了1座100立方高炉,4座3吨侧吹转炉,5架250型轧机和相应的全厂设施,并陆续建成投产。后于1962年停产。经过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在省、市委的领导下,厂内进行了一些配套后才于1969年恢复了生产,1971年主要产品产量已达到生铁48227吨(全部铸造生铁),土焦72582吨,钢材67•5吨,全厂职工(1972年2月统计)2497人,厂内现已建成投产的车间和设备有:炼铁车间:100立方高炉2座;焦化车间:66型25孔焦炉1组;炼钢车间:3吨侧吹转炉4座,尚未投产,目前正准备恢复2座;轧钢车间:250型轧机5架,以及供电、供排水、机修、运输、仓库等全厂性设施和水泥车间等。…消耗多,成本高,1971年生铁平均达295元/吨,全年亏损达702万元。根据1971年10月安徽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下达的《通知》,进行了芜钢的规划。该文指示芜钢的规模为钢20万吨,生铁30万吨。在1972年召开的全省计划会议上,指示芜钢主要搞铁,增建烧结、焦化,增建的高炉可按100立方和255立方二种方案同时上报。正是根据这纸《通知》,芜钢总厂党委和革委会开会研究,“要求把250立方米炉子建在芜钢,把这个意见带上去。”赵元昇赞同说:“目前争取250立方米炉子上。”郭体祥说:有几个问题谈一谈。方案总的是可以的。一个是矿石,要求省里定下来;第2个是力争250立方米炉子,李任之同志已表过态;第3,转炉的容量扩大一些;第4个意见,是不是搞一个无缝钢管车间,适应芜湖机械工业的发展;第5,钢材考虑一下;第6,钢丝考虑增加一点;第7,耐火材料;第8,缩合利用,煤气已考虑,焦化、烟怎么处理?水的处理要考虑一下,要防止污染;第9,生活区,在总体规划上要反映,现有职工有3000人,还增加职工6000人,这要包括职工家属有3、4万人,要考虑一下生活区的问题;交通问题,要考虑一下;还有一个钢渣问题,在科技费里拿一点,试制钢渣砖。1976年11月,郭体祥说:芜钢明年要上去,我们已是十年徘徊了。

重建后的芜钢,跌跌撞撞的挺拔地向前走,背负着沉重的巨额亏损,顽强地支撑着,蹒跚着,仿佛又再现了昔日的风光。1978年6月,芜钢总厂汇报:七五年提出的意见,和现在差不多。我们已经研究多次,今年亏损,市经委计划640万。我们内定520万。如果步子迈得大些,520万还是可以做到的。我们打算控制上半年300万。李文英指示说:“目前芜钢要抓好,做到少亏,扭亏或不亏。”虽然如此亏损,可是还得保芜钢,因为芜湖、因为安徽的工业建设,需要钢铁。1995年,芜钢的生铁产量21•75吨,比上年增长14•41%,实现销售收入27831万元,比上年增长18•28%,实现税金1621万元,比上年增长26•34%,实现利润-392万元。到了1996年,情况有所好转,实现利润52万元。

2000年3月,开始研究芜钢改制,很快成立了芜钢改制领导小组。这一内囊先天柔弱的芜湖骨干企业,将会迎来怎样的命运,拭目以待吧。
市民心声__芜湖地方史研究 芜湖市民心声网投诉

芜钢,芜湖人心中的芜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9469.html

更多阅读

管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 中华管理学习网

管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使得社会从无序变得有序。没有管理活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将被毁灭。对管理的研究,必然从管理的基本问题开始。一、管理的本质管理的本质

北魏时期佛教雕塑造像赏析 北魏佛教造像史研究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

声明:《市民心声__芜湖地方史研究 芜湖市民心声网投诉》为网友冰是睡着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