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思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毫无疑问,要认识的是“新”,要适应的是 “常”,要引领的则是“态”。
一、新常态的含义及特征
(一)新常态的含义。
新常态这一词,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概念,其原来的含意是指:新监管、新市场、新增长。有分析人士认为,新常态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领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运用到方方面面,大到政治、金融,小到企业管理。比如,在宏观经济领域,新常态被国际舆论普遍定义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再比如在金融领域,是指“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体系不可能简单地回归到危机之前,新常态的金融体系代表着更低的金融杠杆与更多的政府干预的结合。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宾塞所说:“我们将会有一个非常不同的金融系统,它的新常态将是被严格地监管,资本需求会很高,银行系统会更有效。”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的行程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这时,新常态就是一个词:适应新常态。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了上述新常态观点。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这时,新常态已经是三句话: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详细更系统地阐述了新常态。这时,新常态已经是“四大特征”“九大变化趋势”。半年时间分三步,把新常态的模样基本描绘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的语境是针对中国经济的,是为了说明中国经济问题,反映了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官方对于新常态概念并无权威解释,正因为如此,国内通过组织学习和讨论这一概念,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统一思想的过程。综述各方面的意见可以看出,所谓新常态就是指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或态势。“新”,意味着不同以往,也就是说与原来的发展模式相比,要更突出突出按照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也就是说与前些年的状况相比,要更注重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使经济发展的态势更正常,进而使健康较快发展的趋势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也就是说30多年间年均9.8%的增速要调到目前的7.5%左右。
(二)新常态的特征。
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新常态的最大特征就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增速、方式、结构和动力四个方面作出了描述。
一是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二是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四是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二、新常态趋势性变化
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投资、出口等九个方面给出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一)消费:个性化、多样化。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投资:创新投融资方式。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三)出口: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四)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五)生产要素: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六)市场竞争:质量型、差异化。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七)资源环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八)经济风险:隐性风险显性化,但风险总体可控。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九)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三、新常态需要全面理解
对新常态要多些全面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一)新常态对应旧常态。新常态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要摆脱“旧常态”“非常态”。所谓旧常态、非常态,是指一段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因素累积,并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也是十八大以前长期改革滞后形成的“体制病”和宏观失衡“综合症”。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过去几年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是非常态的。这种超高速增长带来了诸多弊病,包括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产能过剩、低效率,以及导致发展错过了最佳的结构调整时期和技术创新时期。
(二)新常态有其必然性。新常态已经来了,不管喜欢与否,所以,不可以把新常态仅仅理解为一两年的权宜之计。可以预见的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可能一直呈高、中速缓慢下调发展态势。目前的“换挡”是“八挡”(保八)换“七挡”,10年后还会要换“六挡”。不过,中国经济基数已经十分庞大,如果今后30年还能够平均挂在“六挡”,那么30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可能是发达经济体经济规模之总和。如以PPP(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中国经济总规模已经超过美国。
(三)新常态必有转换期。旧常态到新常态,有一个转换期,也叫过渡期。特别是旧常态时的过剩产能和一些泡沫,目前还在痛苦的消化中。这个消化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常态追求的创新性经济目标,关键在于调结构决心能否痛下并到位。新常态的重点是从实现经济从量到质的飞跃,改革之痛只能忍受。所以,不可以把新常态当成一件很容易实现的目标。现在老板赚钱难了,工薪阶层工资收入不会大幅增加,福利性票价说涨就涨了,涉房的系列税收说来就来了。但是,新常态让大家求人办事成本减少了,安全食品多了,天空更蓝了。
(四)新常态是全方位的。新常态的语境虽然是针对经济而言的,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新常态必然引起其他方面的新常态。《人民日报》曾总结性地说,中国领导人已经营造了“十个新常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战略,以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方面。
(五)新常态是世界性的。全球经济也在出现一些非常重要的新特征,它包括了经济复苏的比较微弱,地缘政治比较复杂,国际经济增长的轨道曲线有所下行,而金融市场的动荡在加剧,特别是石油、矿产价格下调了,全球经济出现诸多的新的挑战,也有一些新的机遇,相应的贸易和投资,也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这些都说明全球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国际经济也不能回到经济危机以前了旧常态了,比如欧盟的福利型资本主义。欧盟的人口仅占全球7%,产值也仅占20%,但是它的社会福利支出却占了世界的50%,不仅仅是欧盟国家,还有比如瑞士、挪威。这样一种慷慨的社会体系要持续下去是比较难的。美国则是新自由资本主义,两极分化极为严重,这也是非常态的,不改革也可能就难以为继。
四、新常态下的百姓生活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变化的不只是政策导向、产业布局和官员心态,还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与学习相关。新常态理论与广大百姓生活生产投资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普通百姓对新常态也要有一个观念转变和适应的过程。这就首先要自觉学习,提高对新常态的认知度,确立底线思维,积极适应新常态生活。
(二)与劳动相关。工人要做工、农民要种土地、战士要备战、商家要经营、干部要工作……总之,要劳动。这就需要自觉提升适应新常态的劳动本领与技能,使自己付出的劳动更有价值,取得更合理的回报。
(三)与生活相关。首先,想到的就是物价了。受惠于始终维持在2.5%增幅以下的稳定低位物价水平,餐饮购物、休闲旅游、电影戏剧、书籍阅读……老百姓可消费,能消费的选择更多了,频次也更密了。但又不难发现,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高清盒子、智能手环……如今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是越来越频繁了,原本单一的宽带上网费之外又增加了手机上网费;社区垃圾分类处理了,卫生费却也上调了;买了房的供房还贷压力大,没买房的房租年年上涨……其次,想到的是投资。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走低趋稳,投机炒作盛宴不在,泡沫被挤干,投资资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代已是过山车了,拿股市来说新常态绝不会出现所谓大牛市的概念,能够走出慢牛行情就不错了。如果还再用以前旧常态思维思想做生意、搞经营、进行投资创业办企业,绝对走不远、搞不好,可能就没有出路和前景。
总之,面对新常态,我们普通百姓一定要静下心来,摒弃长期以来的浮躁心态,炒作投机思想,一夜暴富暴红的幻想,踏踏实实做实业,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发展基础,使自己的生活、事业、基业常青不衰。所以,人民日报两度倡导《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还是值得一读的。
(特别说明,写作中参考了网络资料,不一一列出,请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