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哪个版本好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一)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

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和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讲,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引起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注意环境的变化,记忆发生的事情,思考各类不同的问题,想象未来的情景,这种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思考)和想象等心理活动,就是人的认知(cognition)或认识(knowing)过程。人有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这是人的情感过程。人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作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这就是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简称知、情、意,是人的心理过程。同时,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差异来,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人格(personality,又译个性)。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或个性)而言的。

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到,这就构成了心理科学的特殊性。正如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提出的:“心理科学是超科学的科学。”因此,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人们首先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的外部行为(behavior)上。心理活动不仅来源于现实,来源于实践活动,又通过其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首先,人的行为很明显要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外部行为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及整个人格(或个性)对行为又有很大的影响。其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甚至表现出一些与内心不符合的外部假象,说出一些与心理事实不相符合的话语。因此,当我们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去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最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能使心理活动成为神秘莫测、不可捉摸、无法研究的东西。心理现象由外界事物和体内变化引起,总会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这里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使直接表现受到掩蔽,它也会间接地在其他方面有所流露。因此,通过比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二)发展心理学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使无数心理学家纷争激烈,形成了许多派别。由于他们的争议趋于求同存异,保留各家的合理思想,才使心理学在一百余年内获得迅速的发展。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也引起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其开展跨学科和多学科性的探讨。心理学既与生物科学、技术科学相结合,又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使心理学成为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边缘科学、中间科学、模糊科学,即超科学的科学。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又使大多数心理学家往往从一个侧面去深入研究之,使心理学研究范围广阔,分支众多。

尽管心理学分支繁杂,但不外乎可作两种分析,一种是从其层次上分门类,另一种是从应用上分门类。如果把心理活动分成不同层次,在不同水平上加以研究,心理学可分为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如果把心理学按其应用范围加以研究,心理学又可以有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由此可见,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act)和活动(activity)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前者所研究的是动物心理学的内容,即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后者所研究的是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意指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人类生活和文化的不断提高,人的心理水平也日趋发展。现代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远非原始社会成人所能比拟的,这说明社会条件对人类心理发展的作用。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种系心理发展

1.种系心理的进化过程

心理现象主要为人类所特有,但它是在动物界长期进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动物进化过程中逐步出现了一些心理现象,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

对动物心理进化的研究,是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comparativepsychology)的主要课题。动物进化标志之一是其结构的分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神经系统的出现,于是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原始的心理。

(1)刺激感应性阶段。原生动物是动物进化阶梯中最低等的一种,如变形虫等一类单细胞动物,它们具有刺激感应性的各类特点,能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环境中的变化因素与自身的生存关系来调整自己的动作。

动物界的进化是由单细胞动物发展为多细胞动物,如腔肠动物的水螅。这时产生一种散漫的、无意向、无中枢的网状神经系统,尽管那时反应形式处于刺激感应式阶段,但是有感觉细胞,能专门负担反应的传导职能。

(2)感觉阶段。网状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进化到梯形神经系统。环节动物蚯蚓就是代表。它们不但产生了头神经节,而且出现了有彼此独立的原生质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处叫突触,突触式的联系使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功能。于是动物进入了心理发展最初形式的感觉阶段。这时,动物能够对那些起信息作用并指导动物行为的个别刺激或物体的个别属性进行反应。

在无脊椎动物中,节肢动物如昆虫,是进入较高级发展水平的动物。昆虫有较庞大的脑神经节,形成了相当发达和专门的受纳器官,而且具有各种本能,如蚂蚁的觅食和存食本能及蜜蜂的交际本能。

(3)知觉阶段。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其神经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类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都是空心管状。管的后端是脊髓;管的前端膨大部分叫做脑泡。在发展过程中,脑泡由三个变为五个,即前脑、间脑、中脑、后脑和末脑。

低等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由鱼类发展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鸟类,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变化是比较大的。例如,爬行类,在大脑半球的背外侧面出现了一层新的结构──大脑皮质;鱼类则发展了大脑半球的腹内侧面,即纹状体。于是,这些脊椎动物产生了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使种系心理发展进入知觉阶段。

随着大脑的进化,低等脊椎动物的行为逐渐脱离感觉冲动的直接控制,而由综合各种感觉冲动的大脑半球新皮层的复杂过程来控制。动物不再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作出反应,而是在其行为中形成了不可缺少的个体经验,对事物的整体属性作出反应。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类动物属于高级脊椎动物,由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哺乳类动物种类繁多,分布极广,在生态方面的差别也极大,所以它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种系心理发展的研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对类人猿的研究。类人猿的出现意味着思维的萌芽。

类人猿有发达的大脑和大脑皮质,从外形看,与人脑相差不多,各种感官也接近人的构造。动物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猩猩的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①利用简单的工具解决问题;②模仿人的动作;③学会手势语。

由此可见,哺乳类动物,尤其是灵长目哺乳动物不仅对周围环境有粗浅的感觉和完整的知觉,产生清晰的表象,而且能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反应,初步解决一些问题。这种初级思维或动物思维为人类思维的发展做好了生物学的准备。

2.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1)人类的进化。人类是由动物界进化而来的。人类的动物祖先是高度发展的现已灭绝的猿类。它们和现代类人猿相似,有高度灵活的运动能力、高度发展的定向探索反射和初级思维。在远古的时候,由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森林减少,人类的动物祖先被迫由树上生活改变为地面生活。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人类的动物祖先的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人类动物祖先演变到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直立行走,手的发展;二是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三是因交往需要产生语言。这些条件与人脑的发展、经验传递、劳动共同促使人类动物祖先进化为原始人。

动物的进化受生物原理或生物规律的支配,而人类的发展则受社会原理或规律的支配。所谓社会,主要是指人类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无疑是一群人组成的,人类群体生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并产生共同的习惯、心理、情操、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才由原始人发展为远古时代的人、古代社会的人、中世纪的人、近代社会的人,直到现代社会的人。

(2)人类心理的特点。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有意识的心理。人类的心理是有意识的。意识包括意识客体和意识自我两种类型,具体地说:能够清醒地觉察周围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明确思考过程和方向,使认识活动具有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和预计性;调节自身的行为,具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自觉能动性。当然,意识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因为人的心理存在着意识和无意识交互作用的两种形式。

二是社会性的心理。人类心理受社会历史的制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心理学就是研究原始人和现代人的心理差异的心理学分支。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社会及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心理和行为表现,如研究社会境遇如何影响社会知觉,社会因素如何作用于人类的态度和信仰等。离开了人类社会和人类实践,就谈不上人类的心理。

三是有语言功能的心理。语言有两个主要的功能: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人类借助于语言来认识周围事物的内容,使感知、概念、记忆概括化、理性化,使情感、意志更具有调节功能。人类借助于语言来积累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知识,再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人的有意识的心理,正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总和。

(二)个体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的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着什么样的原理或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教育和工作上具有怎样的意义?……凡此种种,都是研究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必须阐明的问题。

发展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体一生心理发展的趋势。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社会化的过程(socializationprocess),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社会规范、生活目标,形成社会职能,培养社会角色。其中有些过程在青少年阶段可完成,即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有些过程则是贯穿个体的一生,即成年人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2.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的关系

关于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最有代表性的还是20世纪初霍尔(G.S.Hall)的复演说(recapitulationtheory)。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很广,当时在生物学中已经发现人类的胚胎发展史是动物进化过程的复演。霍尔接受了这种进化论和复演说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学说上来。他提出了应该把个体心理发展看做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理论。他认为,从种系进化史的角度看,在个体生活的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比以后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古老,因此它不如后者稳定和强大。人类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活动,在个体发展上最早表现出来且比较高级的、出于意志的活动,要到年龄较大时才有。他指出:凡是我们远祖所遗传的此等特征,富有伟大的动力;我们常可能把这种特征和后来发现的遗传特征显然地区分开来。在这种意义上说,“儿童乃成人之父”[美]霍尔著,李浩吾译:《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2页。。

霍尔复演说的提出,引起了心理学界很大的争议。有的加以批评,有的加以称赞。我们认为,复演说的主要错误在于把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起来,从而引向生物决定论(预成论)。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从根本上否认个体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动物和人类心理发展史,因为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恩格斯曾指出:“正如母体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以蠕虫为开端的几百万年的躯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则是我们的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晚些时候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只不过更加压缩了。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由此可见,那种将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从根本上否定这两个发展史有一定的重复性也是不对的。个体心理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另一个是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在人类发展基本原理或规律这个问题上,各种心理学派别之间的争论可以归为四点: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于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涉及如下一些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先天遗传给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发展心理学要研究人类心理的先天要素,要研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文化背景与人类心理发展的交互作用。

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问题

在人类心理发展上,既要重视外因,又要重视内因。人类身心发展是主动的,所以,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既要讲发展,又要强调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又是有阶段性的。应该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起来,将相对主义的开放和理想化的终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既科学地解释生命全程的心理持续发展趋势,又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本书第二章将详细讨论国内外名家的心理发展理论,故这里不作赘述。

(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原理或规律,这些原理或规律体现在生命全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即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上面。

1.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

正确而科学地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迄今为止还是一个远远没有得到适当解决的问题,然而,它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古代教育家和哲学家曾提出这个问题,现代发展心理学家正在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目前见到的划分人生阶段依据的典型资料,可归为如下几类:(1)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例如柏曼(L.Berman)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2)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例如皮亚杰(J.Piaget)以思维发展作为分期标准;(3)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例如埃里克森(E.H.Erikson)对人格发展的划分;(4)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例如艾利康宁(Д.Б.Эльконин)和达维多夫(В.В.Давыдов)对心理发展的划分;(5)以生活事件为划分标准,例如将成年期(18岁以后)以生活事件分为成年早期(18~35岁)、成年中期(35~55或60岁)、成年晚期(55或60岁以后)。此外,还有桑代克(E.L.Thorndike)以教育为划分阶段的着眼点,皮尔逊(K.Pearson)以人寿保险为划分阶段的指标,库尔德(Could)以医疗门诊为划分阶段的依据,等等。

我们主张在划分人类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时既要看到重点,又要顾及全面,根据身心发展趋势,综合地进行阶段划分。

第一,人类在生理、智力、个性、教育、生活诸方面发展各有其特点,允许以身心发展的各种指标来划分各自的年龄阶段,但同时又要看到内在的一致性。为什么上述各家的分期在年龄上趋于一致(0~2或3岁,2或3~7岁,7~12岁,12~15岁,15~18岁,18~25岁,25~35岁,35~60岁,60岁以上)?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说明身心发展确实有一些一致性的年龄阶段。

第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然是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那么这个质的特征涉及上述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也就是说,它表现在主导的生活事件中和主导活动形式上,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人格发展特点上,表现在生理发育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等方面。

本书对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正是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的。

2.年龄特征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开的。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代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当然,它又不是完全由时间决定的。发展心理学要通过实验研究,从大量的个别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某一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典型趋势、本质趋势,尽管这个趋势不能揭示这一年龄阶段人们的一切个别特点,可是它代表该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整体特征。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尽管生理、言语、活动、认知和人格的发展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各自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线索加以研究,研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也允许以某一心理现象的发展为线索加以研究,如研究认知、人格的发展等,甚至将认知分为感觉、记忆、思维进行研究等,从纵向角度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向。此外,人类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多学科性,其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遗传学、家庭科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和医学等。

2010-11-03人教网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如前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儿童期(包括青少年)又是被研究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构成了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毕生心理发展的提出较晚。近二十年来,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关于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报告和著作越来越多,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十分迅速。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夸美纽斯(J.A.Comenius)、卢梭(J.J.Rousseau)、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福禄培尔(F.Froebel)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而达尔文(C.Darwin)的进化论思想则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的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发展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这本书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在《儿童心理》一书中,普莱尔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心理发展;他比较正确地阐述了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盛行的“白板说”;他运用系统观察和传记的方法,开展了比较研究,对比了儿童与动物的异同点,对比了儿童智力与成人特别是有缺陷的成人智力的异同点,为比较心理学乃至发展心理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这是由他的《儿童心理》的问世时间、写作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及《儿童心理》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第一版,1884年出第二版,是儿童心理研究一类著作中较早出版的一本。

从写作的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之前的学者不完全是以儿童心理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即使像达尔文那样的科学家,其研究目的主要是为进化论提供依据,其著作内容主要也是从进化论角度来加以论述的。而普莱尔则不同,他写书的目的则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对儿童的体质发育和心理发展分别加以专门的研究,他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展开他的研究内容的。因此,从一开始他的《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3岁不仅每天作有系统的观察,而且也进行心理实验,即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普莱尔把他所有的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出来,撰写了《儿童心理》。

从影响上看,《儿童心理》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并先后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向全世界推广,于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蓬勃地开展起来。因此,《儿童心理》的价值是可贵的,影响是深远的。

普莱尔的研究工作,对当前国际心理学界所开展的儿童早期心理的研究,也仍然起着作用。普莱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前的儿童,在他之后发展起来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逐渐扩大,在年龄上主要注意幼儿或小学儿童,有的则是年龄更大的被试。近百年来,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文献中,婴儿时期(0~3岁)的个体由于语言还不够发展,加上研究方法和技术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材料无论从数量上或质量上说都很不够。但是近年来,由于妇女就业率的不断增长,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和早期教育问题的提出,心理或意识起源的研究等原因,加上研究技术上的进步,婴儿或早期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对婴儿认知能力问题(如注视时间、动作表现、物体辨认、心率及其他生理变化等)的研究的进展更为迅速。在研究内容上,与普莱尔当年的观察课题极为吻合,从普莱尔重视婴儿心理的研究,到忽视这方面的研究,又回到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正好形成“否定之否定”的状态。

由此可见,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问世,就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二)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研究的促进,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即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此外,继普莱尔之后,有一些先驱者和开创者,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J.M.Baldwin)、杜威(J.Dewey)、卡特尔(J.M.Cattell),法国的比内(A.Binet)和德国的施太伦(W.Stern,又译斯腾或斯特恩)等,都以他们的各种出色的成就,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不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等的影响,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儿童心理学著作的大量出版,专门的儿童心理学刊物的大量发行,大学里儿童心理学专门课程的开设,各种儿童心理学研究组织的建立,以及各种心理学家的出现,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塞尔(A.Gesell)、奥地利的彪勒夫妇(K.Bühler&C.Bühler)和法国的瓦龙(H.Wallon)等,说明儿童心理学已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观点的演变。原先的学派有的影响逐渐减少了,如霍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学派以及格式塔学派等;有的虽然还有影响,但已不是旧时的内容,而是以新的姿态出现,如测量研究,尽管争议很多,但在今天的西方仍然非常流行,量表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流派则公开打着革新的旗帜,直到现在还有很大的势力,如新精神分析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学派。二是在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前后到最近一个时期,许多儿童心理学的课题有所进展,有所增新,不仅深入开展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而且广泛地探讨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

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从儿童心理学(childpsychology)到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有一个演变过程。

(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1904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从此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青少年期到青年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尽管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但是他的《儿童心理》主要是研究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婴儿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对较大年龄儿童、少年或青年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霍尔则不同。霍尔先是研究儿童,后来又发展到研究青少年,他的上述一书的问世,意味着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的确定。

当然,霍尔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1922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但霍尔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

(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是心灵的发展。观念变化的呆滞意味着人生之惶惑或死亡,他重视潜意识,重视发展心灵的平衡力量,重视精神整体。荣格对个体全程发展,特别是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定的理论是在30年代。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在生命周期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人格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25~40岁是分界的年限,前半生比后半生的人格要显得更向外展开,致力于外部世界。二是重视“中年危机”。大约40岁,个体曾经认为永远不变的目标和雄心壮志已经失去意义,于是,个体开始感到压抑、呆滞和紧迫感。中年的标志是从关注外部世界到关注自己的内心。内心促使人们去听从意识,去开发自己的潜力。三是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老年人面临死亡时如何理解生命的性质。

前边提到埃里克森正是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才将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的年龄阶段划分到青春期,扩充到老年期,我们将在下一章来讨论这些问题。

(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H.L.Hollingworth)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MentalGrowthandDecline:ASurveyofDevelopmentPsychology)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F.L.Goodenough)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写出了在科学性和系统性超过霍林沃思著作的《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该书于1935年出版,1945年再版,曾畅销欧美。

古迪纳夫认为,要了解人的心理,必须全面研究影响产生心理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要把心理看做持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仅要研究表露于外的行为,还要研究内在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研究儿童、青少年,还要研究中年和老年;不仅要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发展,还要研究罪犯和低能人的心理发展。所以,古迪纳夫主张对人的心理研究要注意人的整个一生,甚至还要考虑到下一代。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半个世纪以来,对发展心理学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成人心理发展作了有创新意义的研究。

在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和著作。有影响的心理学家是包尔特斯(P.B.Baltes),他分别于1969年和1972年在西弗吉尼亚大学组织了三次毕生发展心理学学术会议,会后出版了三部论文集:《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与研究》(1970)、《毕生发展心理学:方法学问题》(1973)和《毕生发展心理学:人格社会化》(1973)。1978年以来,他担任了《毕生发展与行为》一书的主编。1980年,包尔特斯等人在美国《心理学年鉴》上发表一篇评价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文章,提出了一生全程研究及其理论发展的原因: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追踪研究的被试正进入成年期;二是对老年心理的研究推动了成年期心理的研究;三是许多大学开设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课程,于是推动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生发展心理学著作有三种命名的方式:一种叫生命全程或毕生发展心理学(如life-spandevelopmentalpsychology),另一种叫人类发展(如humandevelopment:alife-spanapproach),还有一种叫人类毕生发展(如life-spanhumandevelopment,又译个体生命全程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我们可以把西方毕生发展心理学著作归为12类:(1)发展心理学或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概论;(2)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研究;(3)发展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4)认知毕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5)人格、道德或社会性毕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6)关于干预(interventions)问题的毕生发展心理学;(7)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问题的毕生发展心理学;(8)关于毕生发展的病理学探讨;(9)人类发展与文化(或社会);(10)人类发展与终身教育;(11)非常规环境的毕生发展心理学;(12)代与代之间关系的毕生发展心理学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分阶段,如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的心理的著作。

发展心理学正是在这近二十年的广泛研究中获得迅速发展的。

就近年来的发展心理学新进展而言,包尔特斯(1987,1998)等人提出毕生发展研究的六条基本原则:发展与人的毕生相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所变化;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变化;发展具有可塑性;发展会受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由西方传入的,但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前,我国早就有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思想。

关于先天与后天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有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的性善论,有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年)的性恶论,有韩愈(768—824)的性与情的三品说,有王廷相(1474—1544)在孔子(公元前551—前479)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天性之知”、“凡人之性成为习”的观点。

关于毕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提法也有不少,最有名的还是孔子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这是孔子的生命全程的发展观,初步阐述了人的心理发展的趋势。这些划分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并一直影响着我国两千多年来对人生发展阶段划分的认识。

我国古代的发展心理学思想是丰富的。这些思想虽然是朴素的,有些甚至带有猜测性,但直到现在仍然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很快被引进到中国,逐步发展到今天而成为现代的心理学、现代的发展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在中国诞生和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都停留在学习与模仿的阶段。我们不妨先作个对比:当我们翻开西方的发展心理学书籍,里面大部分是他们自己的实验材料;当我们打开苏俄的年龄心理学(即发展心理学)书籍,几乎每本书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俄罗斯民族自豪感。然而,当我们看一下我国自己的发展心理学书籍,有点儿使人惭愧:时而西方热,时而苏俄热,许多研究报告从设计到结果,基本上是模仿外国的。这说明我国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学习阶段,对外国心理学依赖太多,缺乏创新超越的精神。这引起了我们相当多的心理学家的担忧,如此下去,哪一天才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于是从1978年以来,朱智贤、林崇德两位教授一直提倡: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又不能照抄苏俄,正确的途径应该做到摄取、选择、中国化。近年来,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台湾不少心理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既强调与国际接轨,更注重自主创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在四个层次上的突破

杨国枢教授从四个层次讨论了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方向和尝试:(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2)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3)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4)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他提出:“科学的心理学在中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中国心理学者大都停留在学习与模仿的阶段,而未能在上述四个层次上有所突破。凡我国同仁当深自觉醒,及早在研究工作上努力中国化,以缔造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这段话包含许多意义,使我们在感情上有很大的共鸣。严格地说,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心理学中国化上尽管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停留在向西方学习与模仿的阶段的有之,缺乏中国化的反省与自学的有之,创新、超越与行动不足者有之。然而,对心理学的中国化工作,我们毕竟下了一些工夫,具体的做法和我国台湾的心理学工作者有类似之处,大致与杨国枢教授提到的台湾心理学者尝试的四个层次相吻合。从1983年至1988年,由朱智贤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课题组,组织心理学界百多名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课题组的工作正是在上述四个层次上开展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上已突破这四个层次,尤其是2004年,中国心理学会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十八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我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创新成果不仅在这国际大会上展示,而且每年有一大批创新的论文与研究报告发表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即被SCI、SSCI和EI收录的杂志上,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在发展心理学中国化四个层次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建构和谐中国的大背景下开展发展心理学各项内容的研究。心理和谐促进发展心理学研究聚焦于中国和谐社会建构所必需的六大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心理和谐促进发展心理学工作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艾滋病致孤孤儿);心理和谐对中国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更高要求(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塑造自尊的健康人格,关注职业倦怠);心理和谐促进人们重构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数,幸福指数,儿童青少年发展指数,教育发展指数)。二是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上,必须逐步处理好十大关系:自然面与社会面的关系,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整体研究与局部研究的关系,个人研究与合作研究的关系,现代化手段与常规研究的关系,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发展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中国化的途径是什么?我们根据上面的论述,想用七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摄取—选择—中国化。

对待外国的发展心理学资料,必须重视,应当摄取其中的营养,用以发展自身。我们要承认,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与外国相比是存在差距的,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学、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工具四个方面。这些差距的存在,原因是十分复杂的。首先,科学心理学诞生在西方,后经德、法、英、美、俄等国的心理学家努力,在一百多年里发展较快,这些国家的科学心理学基础好。其次,发达国家重视心理学的研究,如在美国、德国的大学里,心理学系是大系,是普遍设立的系,那里人才济济。再次,科学技术设备条件的先进是发达国家的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进展快的物质基础。最后,在应用中作出成绩,使心理学有了群众基础。例如,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学校心理学(schoolpsychology),是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问题儿童为对象的,由于它在实际应用中作出了成绩,因此它的发展相当快。有差距就得学习,就得引进,就得摄取其中的营养。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心理学都带有一种地区性的文化特色,都含有它的特殊因素。因此,外国的发展心理学资料,绝非都是我们摄取的对象。

在摄取外国的要素时,绝不能全盘照搬,而要适当地加以选择。所谓选择,意指批判地吸收。批判地吸取各国心理学或心理学派思想是心理学发展中的常事。霍尔对普莱尔,皮亚杰对鲍德温,乃至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学派等,都是采取选择的态度,即批判地吸收的态度。我们在摄取外国发展心理学的要素时也应该持这种分析、批判和选择的态度。中国人,既有与外国人共同的心理特点,即存在着普遍性,但又更重要地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即有特殊性。例如,我们自己测定到思维发展的一些特征,与外国资料所列的特征就有所出入。又如,我们所获得的小学儿童和中学青少年道德观念的特点及其内容,与外国研究所见的事实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照搬外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势必失去客观性、真实性,也会影响到我们发展心理学的科学性。

中国的发展心理学既然有本民族的特点,这就导致外国的发展心理学资料被摄取之后,要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的特殊性相融合。不管我们学习美国还是学习苏俄,最终目的还是搞中国化的心理学研究。无论是美国还是苏俄,它们的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所建立的理论、所采用的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在社会背景不同、条件相异甚至不具备、语言表达方式特别的情况下,套用同样的理论、采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会事倍功半。应该看到,在外国心理学界,基础好、底子厚、设备先进固然是其进展快的重要原因,但它们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一般来说,西方发展心理学的特点是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注意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但往往失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苏俄发展心理学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指导,同时又能有系统、有计划地联系本国的教育实际,但常常失之思想不够活跃,比较呆板、僵化。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扬长避短,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应当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以便在学习和研究时能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研究中国发展心理学的时候,应加入中国式的想法和看法,使中国的国情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研究,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推陈出新、有所突破。这样,便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更要看到,我国心理学家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地创造条件,不断地采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们已逐步进入国际发展心理学先进水平的行列。总之,中国的发展心理学要注意咀嚼和消化摄取外国的要素,使之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融合,不断形成中国当代发展心理学的模式和各类学派。

当然,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目的,并不是要建立“中国发展心理学”。即使我们有时也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发展心理学,也绝非要开创一种“本土发展心理学”。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为世界心理科学作贡献。然而,这和提出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设想并不矛盾。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主要是各国的心理学者在研究工作中更能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今天,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化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要大力提倡中国化。中国心理学家应该对世界心理学作出创新和贡献。

2010-11-03人教网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美国,每隔9~16年,就修订并出版《儿童心理学手册》(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该手册的第四版出版于1983年,第五版出版于1998年,而第六版是2006年3月出版的。把最新的那几个版本同1970年的版本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急剧的扩展与变化时期。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处于支配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重大理论,正在被质疑。在它们所占据的学术主流的位置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包括习性学、信息加工、社会认知和行为遗传学等。这些观点都没有局限于一个单一的功能领域(如社会行为、人格或认知)。它们也没有过分地强调生物因素或者环境因素。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他们把游戏、同伴关系、自我系统、攻击、发展心理病理学和学校等因素,也纳入了发展环境的研究范围。

当前发展心理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强调该学科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具体地说,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生物学、儿科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既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向前发展,也给发展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在考察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时,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

所谓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主要涉及发展心理研究的广度与范围问题。近二十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

1.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

近年来,由于多种学科的相互作用,在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许多新的交叉学科纷纷出现。

发展心理语言学(developmentalpsycholinguistics)就是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尼尔(McNeill)提出的。这个学科的产生源于乔姆斯基(N.Chomsky)的心理语言学,但对乔氏的理论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的修改:(1)把以句法为核心转变为以语义为核心,认为语义是儿童语言的中心成分;(2)改语言的先天获得性为社会制约性,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受社会背景制约的。由此,发展心理语言学逐渐独立于心理语言学而成为独立的交叉学科。也正因如此,发展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为儿童早期言语的内容及其背景;其二,个体早期言语的社会化问题,并形成了一些颇富新意的理论。

发展心理生物学(developmentalpsychobiology)是发展心理学与心理生物学的结合,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乳儿的能力;第二,智力的遗传性问题;第三,气质的生物学基础;第四,非人类种系的智力水平问题。这类研究有四个主要特点:(1)与进化论和遗传学密切相关;(2)深受现代心理生物学对亲子关系研究的影响;(3)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促进了发展心理生物学的发展,如对大脑神经系统的理化分析等;(4)重视对早期经验的研究。

除了上面提到的发展心理语言学和发展心理生物学之外,近二三十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还出现了其他一些交叉学科,如发展心理学与心理病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发展心理病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而出现的发展心理社会学等,由于这些新的交叉学科的出现,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向人生的两极延伸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人们更习惯地称发展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学,那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儿童、青少年期。然而,近二十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已经以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为其研究的对象,人们对个体从胎儿期直到衰老、死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在研究的重点上,突出地强调研究个体早期和中老年期的心理特点。

近年来,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个体的早期阶段,他们采用精心设计的现代化方法,着力研究婴幼儿认知能力的表现与发展、社会性的表现与发展,环境与早期智力发展、与早期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以及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等问题,使这方面的研究日益繁荣起来。

对个体中老年期研究的重视,直接来源于发展心理学中生命全程观的影响。“生命全程观”作为一个术语,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流趋势。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1)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数量剧增,老龄问题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求心理学家对此作出自己的贡献。(2)学科发展的需求。随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中老年的研究就成为必然。(3)邻近学科,如老年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发展,对此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正因如此,发展心理学家们就中老年期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最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许多极具特色的研究和理论。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化变化

所谓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化变化,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重点的变化。近年来,这种变化直接指向人类的具体实践领域,人们逐渐把着眼点转向发展心理学的应用方面,努力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其中尤以下列方面为代表:(1)对胎儿发育和优生问题的研究;(2)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及早期教育的研究;(3)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4)青少年生理变化的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5)中老年智力特征的研究;(6)中老年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研究;(7)实现个体性别化的研究;(8)电视与个体发展的研究;(9)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10)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等。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些研究方法上的进展又加速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些研究方法上的进展。

(一)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系统科学方法是指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方法,即从整体与环境、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使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研究特定对象及其发展的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对发展心理学的指导作用至少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系统科学原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个体心理发展观。系统的方法要求将个体的心理看做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子系统,以及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序列的亚系统,高层的系统整合着子系统,但不是子系统特点的机械相加。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个体的心理通过信息的组织、转换和自我调节,不断地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又从无序经过涨落到更高的有序状态而向前发展着。这样就使得个体的心理发展表现出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次,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并确立自己的位置的。在心理学的传统研究中,人们崇尚精确的实验设计、严格控制的实验方法,但这种研究倾向对于作为复杂系统的人类的心理结构而言,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近年来,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兴起了生态化运动,强调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真实情境中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这可以说是系统科学原理在发展心理研究中的突出体现。最后,系统科学原理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有重大的影响。从研究方式上说,考虑到个体心理系统的从属与包含关系,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仅仅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联合,共同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研究方法上说,单变量的设计、单一方法的运用,显然不足以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多变量综合设计、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共同趋向。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

强调研究的生态化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在西方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趋势。所谓生态化运动(theecologicalmovement),是指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条件下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其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个体是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心理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和变化,都是该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实验室实验由于情境系人为创设,且变量控制严格,孤立考察某个或某些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而难以揭示自然条件下个体的真实心理和行为。为此,就要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离开实验室,走向现实环境,把实验室研究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现实环境中去,在其中揭示变量之间、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在生态化趋势的影响下,发展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先进的研究设计方式和研究方法,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准实验设计。

(三)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的研究

近年来,国际发展心理学越来越重视纵向研究,这是由于:(1)随着发展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重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研究,对此,传统的横断研究已无法满足需求;(2)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重视心理发展过程中因果关系的揭示(如先前经验、经历、水平对以后发展的影响),这也只有用纵向研究才能解决;(3)人们重视对发展机制的探讨,回答诸如遗传、成熟、经验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纵向研究受到重视的原因;(4)长期以来,人们采用相对容易的横断研究方法,但是要扩大研究领域就遇到困难;(5)现代统计方法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对纵向研究结果的分析更加科学,可以揭示更多的信息,这也是今天纵向研究方法得以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作为追踪性质的纵向研究,在时间上太长,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开始重视聚合交叉设计。聚合交叉设计是一种把纵向研究设计和横断研究设计相结合构成的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法,我们在第三章将展开论述。纵向研究设计和横断研究设计各有优缺点,独立运用都存在不少局限,因而在发展研究中常采用聚合交叉设计。聚合交叉设计的优点在于:(1)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的不足,汲取了它们的长处,即发扬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易于掌握,同时发扬横断研究设计涉及较大面积测定的优势,加强统计处理,克服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有时间限制等缺陷;(2)将心理发展既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段,又通过追踪的纵向研究,以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3)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起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总之,运用聚合交叉设计既可分析心理现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又能挖掘心理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四)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心理发展,而个体所涉及的文化是纷繁复杂的,因此,对个体发展问题的研究常常不是发展心理学一门学科所能承担和解决的。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探讨发展中的各种现象,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就成为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特点。分析起来,这种跨学科的方式有两种不同的水平。其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与心理科学领域内的其他有关分支学科的协作。这种心理学多分支协同的研究方式,使心理学各分支之间形成相互联系、补充和促进的动态过程,大大推进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二,发展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学领域之外的各有关学科的协作。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许多课题,除需要与心理学内部各分支学科加强协作之外,通常需要与心理学领域之外的相关学科加强合作研究。以对老年期智力特征的研究为例,这是一个涉及如前所述的心理学、哲学、老年学、思维科学、病理学、神经解剖学、生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课题,仅靠发展心理学一门学科是很难完成的。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哪个版本好
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不同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从而寻求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不同年龄个体行为表现和心理发展的类似性和特殊性,即探讨哪些心理发展规律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存在,哪些心理发展规律在各文化背景下均普遍地存在。作为研究方式的一种新趋势,跨文化研究涉及如何根据不同文化类型进行实验设计、被试取样、研究和统计方法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推论等一系列特殊问题,因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内容。有关人类个体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于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弄清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需要程度、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建立发展心理学理论等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来说,跨文化研究也促进了发展心理学家的合作与交流,这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五)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复杂性。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综合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探讨特定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发展心理学中,可采用的研究方法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过去,人们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常采用并满足于单一方法,这样就难以作出全面、准确的结论,不易弄清心理发展的真实规律。近年来,研究者逐渐将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2)强调和大量使用多变量设计。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较多地采用单变量设计,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和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注意采用多变量设计,以揭示个体心理发展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3)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在个体发展研究中,纵向研究设计和横断研究设计是两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设计类型。近年来,在越来越重视纵向研究设计的同时,研究者探索将这两种设计形式结合起来,构成聚合交叉设计。这种设计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个体心理特点的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个体心理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和发展,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4)注重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近年来,研究者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开始注意定性分析的作用。他们首先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事实、不同年龄个体心理活动的状况进行充分的观察和了解,由此对其性质和意义作出定性分析,然后对定性分析的结果按一定维度进行编码,作出定量化的研究。这样,就加深了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特点和性质的认识,获得较为全面的数据资料,挖掘出这些数据资料背后的深层含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技术也日益现代化。在目前相关的发展研究中,录音、录像、摄像设备以及各种专门化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如视崖装置、眼动仪、多导仪等),乃至认知神经科学设备得到了大量的运用。研究手段和研究工具的现代化,大大地提高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精度与科学性水平。以计算机为例,它在发展心理学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计算机在发展心理学中的应用功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控制研究过程,如用来呈现刺激、控制其他仪器、对被试的反应进行自动记录等。(2)处理、分析研究数据,这是最普遍的用法。(3)模拟心理过程,在发展心理学中,研究者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被试的特定心理过程进行模拟,试图对难以进行直接观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在实际中应用较多的是功能模拟和思维模拟。(4)作为训练工具,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辅助学习(CAL)。

(六)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

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数量化一直是心理学家孜孜以求的梦想,但在过去,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心理学研究的数量化特征并不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应用数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数量化程度越来越高,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我们曾将这种数量化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1)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大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这是由个体心理结构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等所决定的,是生态化趋势的要求和反映。从另一方面说,计算机的出现对于发展心理研究中的多变量设计和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采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没有计算机,靠人工是很难完成多元统计分析任务的。(2)建立模型成为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的“点金术”。近年来,验证型多元统计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检验模型合理性的途径,因而受到一些研究者的青睐。翻阅发展心理学的权威杂志,采用路径分析或LISREL技术验证模型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3)数学领域的一些先进的方法或思想日益得到广泛的使用,如模糊数学方法和拓扑原理在发展心理学中的使用。(4)用数量化的方法改进定性分析,使定性分析更严谨、更具有可比性,这其中典型的例证就是元分析技术的出现与运用。由此可见,数量化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水平的提高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心理规律的复杂性决定了完全数量化的不可能性,某些过分追求统计复杂化的倾向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于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的进展,我们将在第三章第五节详细说明。

三、研究理论的进展

近二十年,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进展也很快。当前的发展心理学不仅日益关注气质和情绪等基本的心理学维度,而且日益关注高级的元认知过程,其中,包括儿童对自己及他人之思维、情感和信念的知识,以及儿童对于自身之认知及社会行为的监视和调节。于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得到迅速的发展。

(一)一般理论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如最近版本(2006)的《儿童心理学手册》所揭示的,在这个时期,一个支离破碎的领域,正在让位于一系列新颖而强有力的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涉及多种影响水平上的多种相互作用的变量和维度,如生物学、心理学、近端环境(家庭、日托中心、学校和邻居)和远端环境(社区、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影响因素。若干重要的理论正在主导着当前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其中包括生态系统理论、毕生发展理论和交易理论。行为遗传学的观点强调先天与后天的共同作用;新皮亚杰主义的模型接纳了神经学因素、信息加工因素、具体任务因素对于认知的影响;维果茨基(Л.С.Выготский)的社会文化观强调,社会互动与文化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

随着上述的社会性研究的重视和迅速发展,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也有可喜的进展,如心理理论(theoryofmind)的重视,社会道德反思(sociomoralreflection),品德是年龄、教育、智力以及社会文化经验的函数理论等。

(三)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出现两种理论趋势。

一是认知发展的三级水平的观点。卡洛尔(J.B.Carroll)提出了智力的三层级理论(thethree-stratumtheoryofintelligence):最高水平层由一种因素构成,即一般智力因素;中间水平层由七种因素构成,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一般记忆容量、一般流畅性、一般视知觉、一般加工速度、一般听知觉;最低水平层由许多特殊的因素所构成。德梅特里奥和瓦拉耐兹(A.Demetriou&N.Valanides)提出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根据该理论,智力被设想为一个垂直的大厦,包括三个主要的水平:一个环境指向的水平,另一个是自我指向或超认知的水平,再一个是与信息加工有关的过程水平。

二是提出了五种智力新理论: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R.Sternberg)的成功智力理论,珀金斯(D.N.Perkins)的真智力理论,塞西(S.J.Ceci)的生物生态理论,梅耶尔(J.D.Mayer)与戈尔曼(D.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出版了《智力结构》(FramesofMind),提出了多元智力(multipleintelligence)的概念。起初,他列出了七种智力成分。这些智力彼此不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这七种智力。他承认,智力可能不止这七种。不过,他相信并支持关于七种智力的观点达十多年之久。它们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能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者智力(naturalisticintelligence)和存在主义智力。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长期从事智力的研究,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intelligence)理论。所谓成功智力,就是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是成功智力的三种成分。

美国哈佛大学另一位心理学家珀金斯于1996年提出真智力(trueintelligence)理论。他核查了大量关于智力测验和促进智力的研究,进而提出智力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一是神经智力(neuralintelligence),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二是经验智力(experientialintelligence),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三是反省智力(reflectiveintelligence),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塞西提出了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理论(thebio-ecologicaltheory)。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背景)、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持续相互作用;另一类是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

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等人于1990年提出来的。1995年戈尔曼的《情绪智力》一书的出版,对这个理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梅耶尔等人认为,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具体地说,是知觉和表达情绪、在思维中同化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而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这种情绪智力原来被称为性格。两种理论都是从内涵范围来定义情绪智力,但不同的是戈尔曼把它定义为能力与性格或人格倾向的混合物,比如,在能力之外加入了热情、坚持性等性格特点,而梅耶尔等反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的混合物,而坚持把它定义为传统智力中的一种。但是,两种理论也有共同点,都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多个因素,虽然数量有所不同。总之,情绪智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概念、理论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

2010-11-03人教网

要点小结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会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会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种系心理的演变,到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普莱尔《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随后研究者把儿童发展扩展到个体毕生发展。我国心理学家为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作出了诸多努力。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在横向和纵向不断拓展,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0-11-03人教网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社会化,年龄特征。

2.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3.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4.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5.请回答什么是聚合交叉设计,并据此设计一个发展心理学实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9033.html

更多阅读

燃气灶哪个牌子好 煤气灶什么牌子好

燃气灶哪个牌子好——简介燃气灶是现在每个家庭必用的生活工具。所以在选购燃气灶时,除产品种类的选择外,对燃气灶这类安全性能方面要求高的产品在质量上更应精心选择,以下几点可供您参考;燃气灶哪个牌子好——方法/步骤

六味地黄丸哪个牌子好,六味地黄丸多少钱 六味地黄丸牌子

六味地黄丸哪个牌子好,六味地黄丸多少钱——简介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剂的代表方剂,常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各种疾病。但是全国生产六味地黄丸的企业有几百家,那么该如何去选择购买呢?跟随小编来看下吧。六味地黄丸哪个牌子好,六味地黄丸多

优酷客户端怎么下载视频 优酷用哪个版本好用

优酷客户端怎么下载视频——简介看到好的视频我们总想下载下来,那样即使没网络也一样可以看了。经常使用的优酷视频非常多,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如何下载视频,下面我们介绍几个优酷客户端的视频下载入口,让大家能方便下载优酷客户端视频

电蒸锅哪个牌子好 电蒸锅买小熊还是美的

电蒸锅哪个牌子好——简介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蒸锅作为厨房必备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但面对着商场上质量不一、样式各异的电蒸锅,消费者往往不知该如何选择。今天,东南商城的小编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大家选择电蒸锅。电蒸

声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哪个版本好》为网友乱丗殺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