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西山题记》
古时的太白岩,奇石凌空、清泉流淌;云梯栈道、洞窟祠舍;摩崖刻石、名人题记,美不胜收,可谓巴蜀名山。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西山题记》中这样描写道:“西山者,盖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柏荟翳之门,水泉潴为大湖,亭榭环之。”“楼观重复,出没烟霏之间,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岁修禊事于此。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存阝马阝,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读罢,你会心旷神怡,感到万州西山实在是美。黄庭坚认为:上起宜宾,下至巫山,自然风光没有一处可与万州媲美。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黔州居士,江西修水人,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书法四家”。
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因受新党排斥,谪贬为涪州(涪陵)别驾,黔州(彭水)安置,后又移居戎州(宜宾)。六年后,即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他奉诏复官。是年12月,他离开戎州,买船东归。于1101年途经南浦(万州),南浦太守高仲本(字宿)置酒西山为其接风。当日西山接风后,高仲本约黄庭坚游万州岑公洞,此游因夜雨未成,有黄诗为证,《万州太守高仲本宿约游岑公洞而夜雨连明戏作二首》:“肩舆欲到岑公洞,正怯冲泥傍险行。应是岑公閟清境,春江一夜雨连明”。“蓬窗夜静雨如渑,好似槽床压酒声。此日岑公不能饮,吾侪强健可频倾”。因“蒙恩东归”心切,第二日清晨在高仲本、谭处道陪同下匆匆乘舟东下。《西山题记》是在夔州(奉节)补书,并嘱高、谭携归入石。
《西山题记》是镌刻在天然石上的,原本不应称“碑”,因当地人习惯,故称之《西山碑》。当时原石高出地面丈许,石上镌刻文字手摸不着。1926年修马路,解放后周围建房,现在此石刻已平于地面,要下几步石梯方能观赏,而且观赏效果极差。
此记刻石后,慕名前来观赏者不断。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的学生长沙府解元冯卓怀来万任知县,并将此记石刻拓片送呈其师,曾氏评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曾氏推崇更增此石刻名气,于是摹拓者蜂拥而至。当时墨拓每本可以卖到纹银二两、朱拓四两。大凡夔州府进京赴考学子,都要带上一、二本作为礼品,赠送亲友、老师。拓工为了居奇,每拓后故意将残缺处损大,以夸自已拓本为早拓,由此刻残日甚。民国年间《西山题记》石刻已面目全非,第16行“二堂于茂”四字和第17行“游观也建中”五字皆无,其余多处文字无法辨识。陶梅岑先生编著的《万州双壁》中所用影印拓本,应是清以前的拓本。
《西山碑》高100cm,宽260cm,字径约10cm,共21行,行4~9字不等,计173字。从书法艺术而言,此碑气势开张,浑然天成,如滔滔江水;结字中宫紧敛,外呈恣肆,如橹桨搏浪;用笔中锋涩进,篆法入书,如健臂撑篙。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在中国书法史上《西山碑》无疑将占有重要一席。
《西山碑》还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游记,它用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绘声绘色讲述万州西山美景,读罢使人难以忘怀。不信再读此文:“庭坚蒙恩东归,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实与其从事谭处道俱来。西山者,盖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柏荟翳之门,水泉潴为大湖,亭榭环之。有僧舍五区,其都名名曰:“勒封院”,楼观重复,出没烟霏之间,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岁修禊事于此。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存阝马阝,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寺僧文照喜事,作东、西二堂于茂林修竹之间。仲本以为不奢不陋,冬燠而夏凉,宜于游观也。建中靖国元年二月辛酉江西黄鲁直题”。
黄庭坚《西山记》题刻(清拓本)
在万州高笋塘流杯亭內,摩崖石刻。行楷,21行,行4~9字不等,共173字,字径约10cm。从右至左横列,碑高100cm,宽260cm。碑全文:“庭坚蒙恩东归,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实与其从事谭处道俱来。西山者,盖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柏荟翳之门,水泉潴为大湖,亭榭环之,有僧舍五区,其都名名曰:‘勒封院’。楼观重复,出没烟霏之间,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岁修禊事于此。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存阝马阝,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寺僧文照喜事,作东西二堂于茂林修竹之间。仲本以为不奢不陋,冬燠而夏凉,宜于游观也。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二月辛酉,江西黄鲁直题。”剥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