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和苏州 苏州李根源故居

褚盟萌

李根源和苏州 苏州李根源故居
对于著名的爱国老人李根源先生(1879~1965年),我早已闻知他的大名了,但真正熟悉他,是在我到资料部工作以后。因为在我馆资料部的书架上,不论是所藏古籍、碑帖还是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平装书,随处都可见到盖有“曲石精庐”或“腾冲李根源”印记的书籍。原来解放后他把自己收藏的全部图书、碑帖和刻石等都捐给了国家,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在苏州,由苏州博物馆收藏保管。

为了清理他捐献的大量资料,我常常一边清理一边翻阅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记述,知道他原籍是云南省腾冲县,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幼年在家读私塾,中过秀才,后人昆明高等学堂。1904年考取官费留日生,先后就读于振武学堂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六期,同期学习的还有阎锡山、孙传芳、何亚农等人。在日期间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返国后任云南省讲武堂监督、总办,因破例招收朱德为学员,与朱德结下深厚的师生之谊。辛亥革命时,与蔡锷等领导了云南的光复。民国四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民国六年任陕西省长,保护文物典籍不遗余力。民国十一年起先后任北京政府农商部总长、代总理等职。民国十二年反对曹锟贿选,愤而辞职,从此定居苏州。抗日战争时离苏入川,胜利后复返苏州。解放后应中央人民政府之召,迁居北京。曾先后担任云南省军政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5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根据他的遗愿安葬于苏州小王山阙茔内他的母亲阙太夫人墓侧。

李根源先生一生正直无私,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高风亮节、令人敬仰。特别是我读了他在苏居住期间,参与整理编纂地方文献和深入苏州城乡调查及保护文物古迹以及抗日爱国的种种事迹之后,不禁为他热爱祖国、热爱文物、热爱苏州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他是我们从事文博工作的人应当学习的一个榜样,故而特地将他在苏州的业绩简要记述于后,以此作为对他的真诚纪念。

参与编纂民国《吴县志》

李根源先生到苏州以后,第一件值得说的是他参与编纂民国《吴县志》的事情。

先生博学,对史地尤为钻研。年轻时“留心乡邦文献,嗜好金石”。在云南曾编著有《永昌(今保山——引者注)府文征》,并参加滇志重修,分纂金石。我馆收藏有他当时编写的《云南金石目略初编》。在此之前,云南金石无著录。同时他还曾亲临滇缅边界实地考察,为解放前和解放后的滇缅划界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资料。他到苏州以后,详细阅读了大量的苏州史志记载,因而著名文人金天羽赞扬他“胸中掌故比吴郡诸宿尤为翔实”。再者,他待人诚恳和善,毫无大官架子,故到苏州不久,即与地方各界人士打成一片。尤其是对一些文化人,不论身份、年龄一视同仁。因此大家乐于和他相处,苏州的文史界包括一些上层士绅,由于李根源的到来而更显团结和活跃了。恰巧民国《吴县志》编纂工作进行到民国十二年七月因经费不继和总纂曹允源、吴荫培先后病逝而停顿。于是李根源便应邀与张一麟、孔昭晋一起领导了《吴县志》的编纂工作。前后“历十有四年,集同志数十人,成书八十卷”,“及其终也斟酌损益务求完备,合群策群力而衷于至当则张绅仲仁、李绅印泉之力为多”(民国《吴县志》孔昭晋序)。可知在这部被认为是民国初年所编较好的一部志书中,也包含有李根源先生的心血。

另外,先生在推动苏州学术研究方面,也起了很好的作用。苏州曾是我国经学(后称“国学”)吴派的中心,李根源来苏州后曾与金天羽共谋推动国学研究,于民国21年(1932年)邀请国学大师章太炎来苏讲学,设座大公园内县立图书馆(即今日苏州图书馆)。学州学人竞相前来听课,遂成立苏州国学会,推张一麟任会长,李根源、陈石遗任副会长,李、陈门生遍天下,故一经号召,入会者近千人。后来章太炎即于民国23年(1934年)全家迁居苏州,由此可见先生在苏州学术界的影响和作用。

踏遍荒郊野岭西山访古

李根源先生热爱文物是出了名的,一生遍历南北各地,走到哪里,都宣传文物,保护文物,并身体力行。从云南到西安,从西安到苏州,处处留下了他保护文物的事迹。为弘扬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先生一生不仅搜集碑拓甚多,还每每搜集一些沉重的碑石。一次去洛阳开会,竟千里迢迢购下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等人墓志93石带回苏州,解放后与书籍等一并捐给了国家,现存南京博物院。他对掘墓破坏文物的行为深恶痛绝,曾参与吴荫培所组织的吴中保墓会,并对苏州古墓进行实地调查。著名的《吴郡西山访古记》就是他在1926年和1928年先后几次调查以后撰写的。

“吴郡西山”系指苏州市以西诸山,当时先生足迹遍及灵岩、天平、邓尉、支硎、穹窿、天池、尧峰、阳山、甑山等,并深入到洞庭东西山,四处“搜贞石,寻废寺,瞻拜先贤冢墓”据不完全统计,寻访名人冢墓约有200座上下,寺庙古塔有二三十处。每见有碑刻,必“剖苔剔鲜认残碑”,每见一字辨不清,必“或为表树或加封或访其后”。先生在访古调查期间,靠的是一叶扁舟,白天弃船登岸,晚上归舟凭借一盏油灯将白天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返苏后再加系统整理编成《吴郡西山访古记》。我馆资料部收藏有三种《吴郡西山访古记》。一本为手迹石印本,上有他本人的批注;一本为殊刻本,是他的五公子李希泌所赠(封面有其题敬赠字样);还有一种为活字刻本。这三种书寄托着李氏父子两代对苏州深厚的感情和对苏州博物馆的关爱,弥足珍贵。

《吴郡西山访古记》包括前后三次的调查记录,一是近郊名人古墓,二是虎丘金石经眼录,三是洞庭西山游记。现择其重要发现和令人感兴趣者略述一二。对苏州名人古墓,他爬山越野差不多都访到了,如钱元吉、魏了翁、王鏊、唐寅、文震孟、申时行、赵宦光、毕沅、汪琬、金圣叹、惠定宇、吴梅村、潘祖荫、冯桂芬等等。有时寻觅一处墓地往往几次三番才能找到,如惠定宇、吴梅村、朱伯庐等墓即是。有的遍寻不获,怅然而返。如在天平山侧马鞍山仰天坞找寻范成大之葬处,“走遍全山,无从踪迹”。他为了寻找吴王璙、夫差之墓,曾在狮子山、小华山、白豸山、徐候山等上下搜寻,并登上甑山,当时他记道:“登甑山(今作真山——引者注),土人呼日珍山,山起三峰,登遍,寻七穴,一无所获。是山葬坟甚稀,皆土丘。”由于那时我国科学考古工作尚未起步,故而先生对那些隆起的人工土墩未予注意,如果他知道今天已在那里发掘出了春秋大墓一定会很高兴的。值得提到的是他冒着被湖匪绑架的危险至渔洋山考察董其昌墓,对董墓所在地提出了怀疑,并发现了一块董氏后裔争讼的碑石。又在这次调查中在尧峰山见到一杨氏墓,墓道长百余丈(约合300多公尺)有三道牌坊,认为“工作精美,所观吴西诸墓当以此为最”。在阳山东灵济庙(即古澄照寺,晋丁令威宅址)发现“有宋碑四。元刻三,明石七”。认为“苏郡碑刻,府学虎丘为最,余当推此”。在光福寺观该寺镇山翰墨二卷,上卷长8丈余(约24公尺多),下卷长7丈余(约2l公尺多)上有明人彭年、董份、申时行、王樨登、傅光宅、方岳、刘慎、赵宦光、袁宏道、张凤仪、沈梓桢及清人石韫玉、韩封、陶澍、翁同觫,洪钧、郑文焯等题跋及虚谷的光福寺图等40余段,而今上述大墓,碑刻和书画均已不存,更加令人感到《吴郡西山访古记》中记载之可贵了。

先生对虎丘摩崖石刻的调查也是功德无量的,他攀山架梯将虎丘山大大小小的碑石全部予以拓印记录,计有“周刻一、宋刻三十有四,元刻一、明刻六十有五、清刻一百五十有六,总二百五十余种”,最后编成《虎丘金石经眼录》问世。据他在录后所记,虎丘金石前曾有陆肇域、任兆麟《虎阜志金石》和潘钟瑞《虎阜石刻仅存录》,但李根源先生是亲自“摩挲石下,手自抄胥,故所见为三先生未经收录者,多至百余种”,可知他的贡献是超过前人的,他在二仙亭下抄录宋绍圣四年黄安仁等题名时,因有八字为亭檐柱石压蔽,在凿孔观看时不慎伤及食指,血流如注,但他“欣喜之余,亦不自知其疼楚也”,可谓精神专注已到了忘我的程度。

另外,他在西山,自毛公坛登缥缈峰,下至消夏湾、游龙渚、明月、石公、林屋洞、龟元二山,泛湖过花陇池、登荷盘、嵩峰、游武山,畅游七日,曾遇枭匪数百人聚集吴巷,从容避至渡水桥出岛。他在东山前后十天遍历诸名胜,赞扬“殷富甲于全郡”“房屋整齐无一茅茨,全国中实所罕见”。特别是他记录了许多由名人撰书的榜联,在今天看来已成绝唱。例如东山莫里峰观音庵一联日:“八百里湖山都收眼底,四千年历史默数胸口”。(百越宗能述),西山石公山有“眼豁湖山真面目,氧吞吴越最精华”(郑时泰)。西山法华寺董其昌所书“水北水南尽种名花嘉树,一丘一壑常留秋月春风”。以及罗汉寺的“有缘不若无缘好,进步何如退步高”,“笑不了古今事,看得见去来人”等都已无存,只能从李根源先生笔下去寻味了。总之,《吴郡西山访古记》是民国时期记载文物古迹最有价值的一本书,值得我们从事苏州文物工作的人细细阅读。

辟建小王山松海林园

小王山又名琴台山,在苏州西南穹窿山之东南。山的范围不过南北长400、东西宽300米左右,高只有40~50米,但其位置背靠穹窿山,面对灵岩山,南临胥口及湖,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先生看中此地,买山葬母。坟墓精心设计,庄严肃穆,树碑亭,植松柏,建祠堂,张一麟先生为其题写门额“阙堂村舍”,先生曾长期在此守墓,于遍山种植松树数千株名日“松海”,并请国内名流题写刻石于山上。从此小王山“雅客嘉宾云集”,成为国内名流聚会凭吊之所。

先生对于小王山的开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安葬他的母亲。人们知道李根源是出名的孝子,他为了母亲能够颐养天年,特地选了适于居住的苏州作为定居地。母死后又将她安葬小王山,这都说明他是把苏州作为自己第二故乡的。因此,他热爱苏州,处处关心苏州的建设,并尽自己力量之所及为苏州添一处名胜景地。早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便在上方山买山20余亩,种植梅、桃、杏、李、枇杷、柿等数百株,希望把那里建设得像东、西山一样,但没有成功,后来便把精力放在了小王山,前后经营六七年,开山造林、凿石引水、辟设孝经台、听松亭等十景,一时万松如海颇具景观。

在小王山除了绿化造景之外,还把已淹没的三国吴丞相顾雍和宋秘书省正字周南两座古墓,参照志书记载并经过实地了解后予以确认,然后亲自书写刻石志之。同时向他所结识的国内名流和书法家广征题字,据统计当时小王山的摩崖石刻多达数百处,其中著名的有章太炎、于右任、蔡锷、黎元洪、沈钧儒、章士钊、叶恭绰、李烈钧、张继、邵元冲、张默君、张一麟、金天羽、吴昌硕、马相伯、张大千等人,他们所题的行、楷、篆、隶乃至英文等各种书体汇为大观,可称现代名人摩崖之最,可惜的是松海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到破坏,后已无所存,摩崖石刻也受到损害,幸经当地人民和吴县市以及苏州有关方面的整修,近年已渐恢复,李根源先生病逝后也归葬于其母之墓侧,长眠于他亲手开发的苏州这块新的风景名胜之地。

爱国老人在苏州的爱国事迹

李根源先生最令人钦敬的是他高度的爱国思想和行为。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后参加护法斗争,反对袁世凯称帝,后来北洋军阀把持政局,他愤而退出政界,息影吴下,这些都说明他始终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故而能不断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他定居苏州以后,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实行其侵略中国罪恶计划的时候,爱国老人在苏州参与领导了一系列抗日爱国活动,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爱国事迹。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沈阳攻占北大营,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拱手让出了东北三省。当时李根源正在苏州,我馆藏有他亲手所记的《雪生年录》一册,在1931年9月内他记道:“十八日日本兵袭沈阳、陷之,并陷吉林、黑龙江,十二月再陷锦州。……执政者连年内争,陷国家于绝地,其罪尤不可逭”。接下来在十二月之下写道:“十二月十五日蒋介石辞职,二十二日离南京,在职四年,失地数万里”,由此不难想见先生当时之悲愤心情。早在前一年于右任来苏州看望他,两人曾有诗作唱和,于有“难为名士兼名将,解甲归来老泪多”之句赠李,反映了他们“江南苦念家山破”的爱国之思,至今读来仍可感到于、李两先生炙热的爱国感情。

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袭击驻扎在上海闸北的我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率部英勇抵抗,在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奋战3个多月,打死打伤敌人万余人,迫使日军更换了3个指挥官,但蒋介石屈辱地与日本妥协,签订了停战协定,允许日本继续在上海驻军。当时有一部分十九路军负伤战士在苏州治疗养伤,李根源与苏州各界人士募款进行慰劳,并将因伤重在苏抢救不及而殉国的78名十九路军将士的尸骨,由各界爱国人士献地、献款于善人桥马岗山安葬,为首发起筹办的是先生和张一麟二位长者。民国22年(1933年)4月墓地落成,李、张二老亲自执绋,送葬者万余人,先生赋诗志感云:“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后来著名画家徐悲鸿于1942年6月在重庆拜访李根源时,读到这首诗,深受感动,归而作《国殇图》画卷,可惜画稿不幸散失,仅余“国殇中执绋者——李印泉先生造像”一幅,现存徐悲鸿纪念馆,可见先生的爱国义举在国内影响之巨大。当时马岗山十九路军烈士墓由先生题名“英雄冢”内有张治中所书“气壮山河”及所作题记的碑刻,上列78位烈士姓名。我馆资料部保存有先生捐出的他和张治中的题辞原件,除见于碑上的外,尚有一副张撰书而未刻石的对联,曰:“蹉跎枉附前倾辄,太息难为后来人”。张曾奉命一度指挥“1·28”战役,在碑的题记中有“自维当时制敌无术,书此不觉愧悲交集,泪下如绠矣”的话。反映了当时张的真实处境,是研究“1·28”历史的珍贵资料。

正当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时候,蒋介石于1936年11月22日深夜指派特务勾结英法租界巡捕房无理逮捕了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仆、王造时、沙千里、史良等7人,并于12月4日押解苏州关押审讯,时称“七君子”事件。事件发生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纷纷声援,要求释放七君子。李根源先生身在苏州,遂与张一麟等苏州各界人士一起,为争取七君子恢复自由,改善狱中生活条件而奔走,并备置了书报、食品、衣物到看守所慰问7位先生,1937年6月11日下午第一次开庭的时候,李根源等被阻于法庭之外不准旁听,先生手持旁听证大声抗议说:“我们活了六、七十岁了,从未见过为了爱国而坐牢监的,现在又不准旁听,是何居心?”一时群情激愤,迫使法庭不得不采纳先生的抗议,准许派代表旁听。后来“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释放七君子,7月30日由李根源、张一麟等出具保状,办好出狱手续,7月31日下午七君子被释放出狱。出狱时欢迎群众燃放鞭炮,吹奏军乐、情形十分热烈。出狱后由各界代表及学生数十人持旗帜列队前导,七君子步行随后,一路高呼口号,由司前街、吴县横街出金门经大马路至花园饭店休息。当晚7时李根源、张一麟在北局国货公司三楼大菜部设宴欢迎七君子。席间大家一致表示要救亡图存,抗日情绪之热烈达到了最高潮。

不久,“8·13”全面抗战开始了,李根源和张一麟通电蒋介石要求组织“老子军”上战场杀敌,后来虽被婉拒,但两位先生老当益壮的爱国热情却是令人难忘的。接着他们两位便发起组织慰劳抗日战士,冒着日机轰炸的危险,多次至部队鼓舞士气。直到苏州沦陷前夕,才被友人救助脱险,辗转到了大后方。由以上所述李根源先生的爱国事迹中可以看到,他在推动和组织苏州的抗日爱国运动中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他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选自《苏州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1960-2000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8572.html

更多阅读

近代中国的林纾林白水林觉民和林森 冰心故居 林觉民故居

林纾[shū] (1852—1924),字琴南,中国近代系统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第一人。林纾是清末举人,曾任福州“苍霞精舍”汉文总教习。1897年他与时任马尾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的同乡好友王寿昌,合作翻译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茶花女》,题名《巴黎茶花女遗

笛子曲《姑苏行》赏析 姑苏行是几级的笛子曲

制作:洛城夜雨笛子曲《姑苏行》赏析笛子曲《姑苏行》采用昆腔曲牌结合江南丝竹音乐,具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整首乐曲温文典雅、空灵流畅,表现了姑苏清秀恬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和苏州园林的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表达了人们游览姑苏时的愉悦

中国四大名园之——个园 个园为何自称四大名园

个园园门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个园因竹而得名,园主人黄至筠生性爱竹,在园中修竹万竿,“个”字是“竹”字的一

网评中国十大最宜居城市 2015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最近,有网络媒体评出了中国最宜居的十大城市,评选的依据是综合了城市的包容性、医疗、空气质量、房价等等因素。在这个榜单中,昆明高居榜首,我省的扬州和苏州两城市上榜,这个榜单也被各大门户网站大量转载。这个榜单靠谱吗?昨晚,记者也采访

声明:《李根源和苏州 苏州李根源故居》为网友青春不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