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解读 海子的诗全集

《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赏析:

海子把“爱情”当作自己苦难的根源,反复吟唱,不过,他的爱情诗还是很优秀的,值得细读。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看吧,多么煽情的诗句,温情而浪漫,哪个女孩子听了不感动呢?可海子说,这是日记,私人日记,言下之意也就是说这些东西是真实的可信的,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产物,而是自己内心隐秘情怀的展现。也许是吧,在此,我们暂时理解海子,原谅海子吧!

海子坐着火车路过德令哈,在这草原的尽头,他两手空空,悲痛时也握不住一滴眼泪;在这荒凉的小城里,风雨缠绵,除了路过的和居住的,海子的思念成了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草原亦是。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海子祝福他人、成全他人,“今夜”“一切都在成长”,“青稞也只属于她自己”,属于她自己的美丽和自在;可是海子呢,海子只有美丽的戈壁,尚且空空。

空空啊,一无所有啊,但并不是一无所有,“我”还在想着“姐姐”,比思念人类更急切的思念着“姐姐”。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赏析  这是当代著名诗人海子的诗。仅仅两句,用文本说话可称之为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人物。那么,这样一个地方会有些什么呢?一幕黑夜里的孤独,一处戈壁滩的荒凉,一个人的悲音不绝。除了死亡般的空寂,没有任何可以言说的东西。也许诗人故意要在生命的过程中寻找到这样一种洗涤灵魂情感的鬼域。

当一个人恣肆汪洋的情感无处宣泄,只能在内心掀起狂潮的时候,这种折磨,于其留存于生命中燃起熊熊大火,煎熬原本就寂寞如秋的灵魂,不如让另一种境界取而代之,这种境界就是空寂。这是一种近乎自虐般的自我意识行为,让空寂完全占领身体,进而,从每一个毛孔渗透内心,达到灵与肉的完美统一。也在这个时候,生与死达成和谐。或者说,这正是生命进程中情感发挥到极致时,生对死亡的肯定和召示。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这四句,已充分的说明了海子内心的寂寞是何等的巨大,这简直就是生命的黑洞,吞噬着一切。人生百味在这里不停的流失:幸福、失落、悲伤,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痛苦的时候,我连握住一滴泪水的力量都没有,在强大的自然和人类整体的愚昧面前,我一无所为,我发不出任何声音。这便是诗人想要告诉人们的真实意图。

今夜的德令哈,在诗人内心深处,无疑正制造着无上的绝望,这座荒凉的城,这座让诗人真切体会了生不如死的境界的地方。每一秒钟都在吞噬着诗人的善良和博大的情怀。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唯一的,最后的,这是极端的表达,是人类目前所能发出的最绝望的呼声,是一切词语的尽头。在诗歌上,在生命中,在宇宙间,最后的,唯一的就是死亡的。

也许诗人还没有把肉体和灵魂交给上帝,但这一夜悲音不止的吟唱,就决定了唯一的结局,海子将会在这一天,失去一切,失去诗歌、失去情感、也失去创作的才华。

当然,这不是永久的失去,但是,这种空洞的弥展,侵蚀了诗人的灵魂。如同原本水草丰盛的湿地,突然在一片火海中枯竭全部的美。

诗人就是这样的一种资源,而寂寞和人与人之间因隔阂而产生的冷漠与不理解是绞杀诗人的极端的匕首,没日没夜的插在诗人心中最敏感的区域,无论是谁,也不可能长时间忍受这种精神上的折磨。

是的,能够写出《日记》这样诗歌的诗人,只有死亡,这篇看似充满性情的诗歌,事实上,才是诗人真正走向死亡的绝望。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诗人在物质上是富有的吗?不是,诗人是贫穷的,但是诗人也是坚强的,诗人的手里握着石头,诗人的品质也象石头。品质不等于情感,全诗由一种极为细腻的情感织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诗人除了对抗着死亡之外,除了坚守自己石头般的信仰之外,诗人还能做什么呢?

“让胜利的胜利,今夜的青稞只属于他自己”,这是诗人的不彻底,之所以不彻底。我们不能责怪诗人。海子也是人,生活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形成的固执的意识形态下,海子就不可能完全脱离汉族人的气息,而独立于诗歌之上,所以,这句话,无疑是一种有气无力的陈述,以中国人特有的良心,在诗歌中完成最后一口呼吸。

一切都在生长,包括诗人内心的黑洞也在扩大着、扩大着,开始还是压迫思想和情感,最后就是完全的虚脱,甚至包括肉体本身的坍塌。诗人在仅有的意识下,游走于生死的幻境中无力自拨。姐姐,这个泛指,是一个无限温暖的称谓,当诗人内心呼唤着姐姐的时候,今夜,德令哈,唯一能够替诗人抵挡无边无际的寒冷的,这仅仅是这个词汇的模糊的意识......

《亚洲铜》是海子的成名作,也是最早为海子带来广泛声誉且奠定他日后在中国诗坛重要地位的杰出诗篇。全诗所包蕴的深邃丰富的历史文化及生命情感内涵,使它在海子数量众多的充满纯粹抒情色彩的诗篇中显得卓尔不凡,分外引人瞩目!作为一个统领全篇的核心意象,“亚洲铜”在此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它既是贫穷祖国形象的精妙比喻(“亚洲铜”在视觉形象上容易让人联想起北方贫瘠广袤的黄土地,而海子本人又常常把北方当成心目中的祖国),同时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命名与概括(“亚洲铜”这个名称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生存景况的深沉广阔的文化反思。  全诗分四节,在第一节中,诗人点出“亚洲铜”(黄土地)是接纳着“祖父”、“父亲”和“我”的“惟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暗示出贫瘠的黄土地是我们世世代代无法逃避的生存背景,它饱含了我们命运中的全部苦难、屈辱与辛酸;第二节则用“青草”在海水“淹没一切”的荒凉背景中“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这一自然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命运内在的深沉思索以及隐秘的反抗意向;第三节顺承第二节的思想脉络,通过将“白鸽子”转化成“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的大胆联想,以及“穿上它们”的热烈恳求,流露了诗人对于以屈原为代表的、为着祖国的幸福前途而不惮勇敢殉身的崇高人格的由衷敬慕与礼赞;第四节对前三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给予进一步的深化,它通过一场想像中的“击鼓”舞蹈(仪式舞)所呈现出来的表面狂欢图景,于内在深层的痛苦中传达出我们对于生命和生存的虔诚祈祷与美好憧憬,有力地揭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  综观全诗,此诗在艺术性上所取得的成就也堪可称道,诗作意象鲜明生动(画面感强)、联想丰富而大胆(比如“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视域广阔(从地下到地面到天空)、节奏张驰有效,极具情绪感染效果,与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堪称互映生辉,构成了《亚洲铜》众口交誉的阅读魅力。

有趣的是,不同时期读同一首诗,理解和感受又不相同。这时便能清楚地感到时光在流逝。据说战胜时光的方法是把它记下来,因此写点文字放在这里,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盖这座楼,看能有多高。海子,这个年轻的诗人死在春天,如今整个中国都在面向大海,渴望春暖花开,也有越来越多心灵在他的诗中相聚,仿佛在默默作证,这个蔑视死亡的天才交出的是生命,收获的是时间。

也许,海子诗歌真正可贵的,是他深遂的哲学思维,比干剖心的赤子情怀,以及将诸多西方现代诗歌手法与汉语言创造性的结合。在他笔下,语言是庄重和神圣的,被生命的火烧过的。

海子渴望成为太阳,我的理解是,不仅是文化中的意象,诗歌上的追求,而是一种基督精神的自我实现。海子是善良的,温和的,顾城可以为追求谢烨睡在她的家门口,而海子在女友父母反对后,走到她的家门口,还是悄悄离开。同样,他不会伤害任何人,能够伤害的,只是他自己。自我牺牲的博爱精神令他渴望燃烧,献出自己。

最难得的一点是,他虽然年轻,但熟读各大文明经典,其学识与雄心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他站在巨人肩膀上俯瞰世界,不仅敏锐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和性格的不足,(他认为中国人缺少阳性气质和献身精神,没有与万物共荣辱的情怀,即光照万物,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太阳精神)且对西方理念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主动的汲取,因此,胸怀天下的他潜意识里有着浓郁的悲情和使命意识,这种具有悲情和使命的抗争几乎浸透所有的作品,他渴望火,渴望燃烧,渴望民族性情与生命意识的自我更新,渴望重建人类家园的屋顶,而他宁肯为此而死,成为太阳,为了光照万物,燃烧自己而献出生命。

也许就是他的理想:“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生命;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他的雄心不在于诗歌本身,而在于诗歌背后人类生命的本质。他的诗学,在某种意义上,提升了诗歌在中国人精神中的地位,中国盛产诗歌,但没有人会将它提升为生命本质的高度,作为精神理想,甚至献出生命。如果说有同类。应当是曹雪芹吧,《红楼梦》本质是一首大诗。

苇岸是最欣赏和了解海子的散文家,他曾这样回忆,海子涉世简单,阅读渊博,象海水一样,单纯而深厚。他吃惊于海子的阅读量和速度,认为他对诗歌的过去了如指掌。事实上,海子的阅读不仅限于人文,还涉及化学、数学、生物学等诸多知识领域。甚至写过专业论文。

苇岸是海子的知音,就我个人观感而言,苇岸所写的散文,无论思想的境界、文字的凝炼还是温暖与诗意,在当代作家几乎无人能及。他崇尚博爱的人性,注重心灵生活,提倡节制与素食,并身体力行。前几年,他默默地死去了,他请求人在撒骨灰时为他朗诵雅姆的诗歌《为他人的幸福而祈祷》。

遗憾的是,如此伟大的人格,在世时少有人关注,如今所有的书店都买不到他的书(十几年前在海口新华书店的打折区有看到),他发出的声音有着神性的光芒,微弱而永不止息。仿佛在提醒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原本有着自己的英雄,他们在把我们精神的火种高高擎起,用生命燃烧。

不止海子,不止苇岸,相信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默默中坚持。不同以往的英雄,今天我们这个社会真正可敬的品质,也许是灵魂深处的一种坚持,对自我,对良知,对信念。如果从大的角度讲,意识与文化的觉醒与更新是一个时代的任务,每个人至少可以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人多了,如海子所愿,整个民族和国家,甚至人类,会逐渐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一次浴火重生的历程。

在写作特色与技巧方面,海子自己认为,他的短诗是绝对抒情的,有一种刀劈斧砍的力量。《海子的诗》后记里认为,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其三种基本的方式。新浪读书网上《海子传》则这样总结,他破坏固有的语言体系结构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方法,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结构模式。他的语言如同一个魔术师在表演,令人眼花缭乱又美不胜收。

对我个人而言,最初读海子,是原创文字带来的奇妙感受,温厚纯净,却耳目一新,同样简单的字句,在他笔下仿佛施了魔法,寥寥几行,便深入骨髓,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仿佛就是身边的寻常事物,却又静静地放着光。文字极其精炼,如同锻打后的纯金,毫无许多现代诗歌的铺排、夸张与晦涩。他仿佛一个行吟诗人在流浪,有抗争,有悲情,有怀恋,但举目四望,处处是河流大地和青草土块,

读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海子的写作特色可以用他的一句诗来概括:泥土高溅,扑打面颊!凝炼简单的文字,神秘的象征与比喻,童话般的想象,朴素温厚的乡土气息,哀而不伤的压抑情感,抒情与画面相结合,字句打破常规组合,通感广泛运用,融合口语的亲切、歌谣的梦幻、俳句的哲思,形成虚实结合的节奏感……

而将这一切技巧点石成金的,是他的赤诚。他的诗,是他所有吃进去的东西,被血与火淬炼后捧出的丹。因此,海子所有的文字,都是他自己,也几乎都有土块的气息,温和、忧伤而芬芳,积淀着深深的记忆。麦地之子,实在是很形象的说法。

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大诗据说少有人能够进入,但在结构上颇有建树。没有读过他的大诗,只在选集中见到一些片断,诗艺令人折服,随便掰一块下来就是金子,但总体感觉,在他将雄心和哲思落到实处时,除了自己,找不到有力的依托。在短诗中,海子大都做到了虚实结合,如果寓意较玄奥,意象与表述会较实,如果寓意较显,意象和表述会较虚。但他的大诗,构筑的是双虚的世界,玄而又玄,无论人物、意象还是情节,缺乏真实感,没有路牌和导游,读者找不到扶手可以抓住,踩不到地面可以行走,因此,只能远远感受到力与火,还有燃烧的激情,但无法靠近。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诗中的寓意与象征几乎无处不在,海子凭借一腔激情,以童话中的人物打造史诗的气魄,惊世骇俗地挑战着人们的审美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子要少一点,相信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他骨子里的血脉,即使没有强调,也无所不在,而且,他成功地以现代手法和现代语言营造出了古诗的意境。但客观上讲,这一块的相对薄弱,虽然有助于保留少年的纯净与激情,却在诗歌厚度广度方面,失去了很重要也很广袤的大片沃野和天空,也失去了一些桥梁和读者。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所谓特色与风格,总是有得有失。

也许,海子完成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首诗,是他自己,以他生命的献祭,完成了理想中弥赛亚的大诗,将太阳的光芒射入亿万人的心灵。

《房屋》

你在早上

碰落的第一滴露水

肯定和你的爱人有关

你在中午饮马

在一枝青丫下稍立片刻

也和她有关

你在暮色中

坐在屋子里不动

还是与她有关

你不要不承认

巨日消隐,泥沙相合,狂风奔起

那雨天雨地哭得有情有意

而爱情房屋温情地坐着

遮蔽母亲也遮蔽儿子

遮蔽你也遮蔽我

接触海子的第一首诗,是《房屋》,象磁石一样吸引了我,亲切熟悉,迷惘温情,但又耳目一新,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画着自己的感觉和生活。

记得海子将很多诗寄给一位老诗人,得到公开的严厉批评:这个海子倒是很勤奋,写了不少,可惜基本看不懂!老诗人是真诚的,也许,海子的诗是写给年轻一代,甚至更年轻的一代又一代。而当他写着别人看不懂的诗时,又是多么孤独的一种燃烧。

也许正回为如此,能从中闻出岁月的花香,默默开放,淡淡孤独。这首诗中的爱人与爱情,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为象征意义上广义的爱,爱是生命的源泉和意义所在,是灵魂栖息的房屋,永远的家,温暖和遮蔽着每一个人。

最令我心折的,是他采来的意象:早上碰落的第一滴露水,中午青丫下饮马静立,暮色中坐在屋里不动,3个时段都是休息的时间,万簌俱寂,一个人的行走与沉思,而每个字所引发的联想都意味深长。按照现代诗学的观点,每个意象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露水,属于童年,属于清晨,属于乡野,饮马属于水边,属于乡村,属于传说和武侠,青丫则意味着春天,属于水墨画,属于疏朗的天空和少女,暮色,雾霭苍茫,心灵沉静、意味着回归与放松,独坐屋中则安全而深沉,与万物溶为一体。短短几个字的组合,太多往昔岁月的美丽涌上心头。
《海子的诗》解读 海子的诗全集

很静,仿佛能听到风声,这时一个温和的声音出现了,你不要不承认。一段只有这6个字,仿佛作者自言自语,又仿佛在对你讲话。心灵在回味,在反思,在坚持。没有说教,没有表白,依然是淡淡的,温和的,如画外音,将思绪拉了回来。

接下的象征意义是多解的,巨日消隐泥沙相合狂风奔起,那雨天雨地哭得有情有意,可以联想为政治与社会的某些现象,也可以比喻为每个人的个人境遇,知道海子生平与写作风格的,也可以特指他的死亡或不幸。最妙的,是这句雨天雨地哭得有情有意,读来简单,写来不易,口语,形象,可拟人可戏剧,如泣如诉,仿佛能看到情景听到雨声,但哀而不伤,温情善良,加上意义多解,别有一番滋味。

所有的幸与不幸,美丽与痛苦,都指向下面这两句:而爱情的房屋温情地坐着,遮蔽母亲也遮蔽儿子。是的,所有的岁月,所有的风雨,所有的情意,都走向这一个归宿:爱的房屋,遮蔽母亲也遮蔽儿子,是生命的来处,也是去处。

最后一段无限扩伸,意味深长:遮蔽你也遮蔽我。爱,是每一个人的房屋。

这就是《房屋》,接触的第一首海子的诗,很静,很美,很温馨,带着淡淡的暖意与忧伤。一再重读,回味不尽。

《历史》

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

蓝色的水

盛满陶罐

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

火种最初忧伤的别离

岁月呵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

在野地里发现第一枝植物

脚插进土地

再也拔不出

那些寂寞的花朵

是春天遗失的嘴唇

岁月呵,岁月

公元前我们太小

公元后我们太老

没有人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但我还是举手敲门

带来的象形文字

撒落一地

岁月呵,岁月

到家了

我缓缓摘下帽子

靠着爱我的人

合上眼睛

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

青铜浸透了泪水

岁月呵

和诗评家不同,海子诗歌中最打动我的,不是《亚洲铜》,而是《历史》。一个人时默诵诗歌,海子的诗里,能背出的,也是这首。

一直不知道它为什么吸引我,也没有看到一篇解析的文字,如同一个美丽的谜没有谜底,每个人所能奉献的,也许只是自己的阅读经验。

在海子身上,有着强烈的文化冲突、民族悲情和心灵孤独。苇岸曾说,海子最恨中国文人的气质,说他们把一切都变成了趣味,独独缺少与天地共荣辱的灵魂。

最初读这首诗,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的,公元元年,耶稣诞生的日子,西方宗教中全人类的救世主。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之前我们太小,后来我们太老,不无悲凉。但我还是举手敲门,带来的象形文字,撒落一地。为什么撒落?因为撞击,悲情、努力、抗争,都在言外。

到家了,回归到爱中,不再漂泊。墙壁中间的铜像,是整个民族,是作者,也是每一个人,浸透了辛酸的泪水,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帽子,在他的意象中是漂泊,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

历史的开端则是穿黑色衣服的人发现第一枝植物,黑色衣服,黑暗,黑夜,原始的蒙昧状态,也意味着孕育和开端,发现第一枝植物,进入农耕社会,脚就此插入土地,再也拔不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花朵,意味着女人,艺术,诗歌,爱,是嘴唇,也是歌颂春天的嗓子,但被忽略和遗失了,寂寞的嘴唇渴望亲吻和歌唱。

最难解的是第一段,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蓝色的水,盛满陶罐,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火种,最初忧伤的别离。

是否指两种文化的最初相遇呢?嘴唇,是浪漫的,用来亲吻的,也是每个人身体的代指。蓝色的水,一般概念里的蓝色海洋,代指西方文明,也可引伸为梦想。陶罐,中国的象征,或者物质文明的开端。南方的星辰,是最初点燃思想火花的启蒙运动者,或者理想的天空指明方向的神祉?点燃火种照亮天空,也照着最初忧伤的别离,是指我们与自己文化的告别吗?

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是,如果这样解诗,这首诗完全可以从其它领域解通,例如爱情,例如游子的漂泊,例如一个人的成长。从爱情的角度来解,嘴唇拥有,意味着相爱,星辰,是理想的召唤,理想的火种燃起后,发生了最初忧伤的别离。黑色的蒙昧中发现植物,扎根土地实现理想,遗忘了春天,那寂寞的嘴唇与花朵。当爱觉醒时,发现真正的美丽已经错过,但还是顽强地举手敲门,一任自己的过去洒落。终于,到家了,与爱人相依,合上眼睛安息,而那过去的岁月如悲悯的铜像,浸透了辛酸与泪水……

同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拥有众多的解读。从这个角度来讲,海子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不同,但都到达了一种神秘多解的美学境界,也许正因为多解,才会触动不同的通感与联想,才会有回味不尽的神秘之美。就我个人而言,每次读《历史》这首诗,各种纷至沓来的感受会如电流一般,在心中汇成安静的湖泊。重温,是与这些感受约会,与文化、爱情,成长的辛酸与苦痛,还有太多的过去和未来。因为他写出的,不仅仅是一种历史。

常读泰戈尔,也常读海子,前者读后心情会阳光平和,而每次放下海子,却有着说不清的复杂与悲凉,但还是会读,如同不断出发寻找自己,寻找久违的感受,被遗忘的精神血管。

最令我心折的,是他采来的意象:早上碰落的第一滴露水,中午青丫下饮马静立,暮色中坐在屋里不动,3个时段都是休息的时间,万簌俱寂,一个人的行走与沉思,而每个字所引发的联想都意味深长。按照现代诗学的观点,每个意象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露水,属于童年,属于清晨,属于乡野,饮马属于水边,属于乡村,属于传说和武侠,青丫则意味着春天,属于水墨画,属于疏朗的天空和少女,暮色,雾霭苍茫,心灵沉静、意味着回归与放松,独坐屋中则安全而深沉,与万物溶为一体。短短几个字的组合,太多往昔岁月的美丽涌上心头。

很静,仿佛能听到风声,这时一个温和的声音出现了,你不要不承认。一段只有这6个字,仿佛作者自言自语,又仿佛在对你讲话。心灵在回味,在反思,在坚持。没有说教,没有表白,依然是淡淡的,温和的,如画外音,将思绪拉了回来。

海子——凄婉的浪漫主义

海子的诗歌的“魔力”是依靠他制造的恐怖气氛震动你的心灵,然后海子精神的无数“触须”便伸进许许多多震裂的缝隙,爬进你的心灵;且爬进你心灵的“触须”有很强的“着附力”和延伸力,它会缓缓地、紧紧地缠绕着你的心灵。让你的心灵和他(海子)的心灵一起震动,一起融汇,一起化分与化合。这就是海子诗歌凄婉美的力量!

长久的感伤也可以积而生怨,也可以郁而生怒。但从海子诗歌的精神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海子的怨和怒;或许能感觉到有些许的怨,但怒的影子几乎看不到。也就是说,海子诗歌的风格从开始到结束基本是一致的,即起于忧郁感伤,落于忧郁感伤,只不过临近尾声的时候海子将忧郁感伤推向了极致——哀鸣与哀嚎而已。忧郁感伤不朝怨怒的方向行进则必然向着凄凉柔婉的方向行进。沿着海子行走的轨迹追寻,海子行走的方向选择了后者,即向凄凉柔婉的方向行进。一般而言,感伤和凄婉不可分离,是孪生兄妹,凄婉总是伴随着感伤。

请读海子下面《病少女》这首诗:

白蛾子像美丽

黄昏的伤口

在诗人的眼里想起黄昏

听见村庄在外被风吹拂

当你一家三口走下月台

我端坐车中

如月球居民

病少女无遮拦的盐碱地上的风

吹在你脸上

病少女清澈如草

眉目清朗,使人一见难忘

听见了美丽村庄被风吹拂

我爱你的生病的女儿,陌生的父亲

1987年2月

(《海子诗全编》,西川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93页)

随便拣一首海子的诗,我们便会感到海子凄婉的诗风,这首《病少女》也是。

是的,在海子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找到“猛志逸四海,骞翮思翔翥”(陶渊明《杂诗》)的金石阳刚之句,诸如“秦腔/今夜的闪电/一条条/跳入我怀中/跳入河中”等,但这些金石阳刚之句是些许的破碎的而不是系统的完整的,它如在春天里过早出土的草芽,在霜和寒潮的袭击下迅速枯萎了。就以这首写秦腔的《中国乐器》为例,“锵锵”秦腔里是“孩子思乳的哭声/夜空漫漫长长/哭吧/鱼含芦苇/爬上岸来准备安慰/但是/哭吧/瞎子阿炳站在泉边说/月亮今夜也哭得厉害”的哀伤凄婉之感。(《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17页)溯源求本,海子的心灵里没有金石阳刚的“根”,(因为“根”是感伤),海子诗歌里出现的金石阳刚之句是海子的梦幻,是海子诗歌的海市蜃楼,是无本无源无根的金石阳刚。海子诗歌的这种特征,笔者将在《论海子的文化精神》里作详细的分析和批判。

和古代中国著名的感伤主义李煜、李清照比较,海子的凄婉有着自己的特色。李清照的感伤主要突出在“文”上,而“质”(内在精神,下同)次之。李清照在选择柔婉之字词的精当和配搭构句的匠心,几乎无人匹敌。但李清照所表达的心情是离愁别恨,是一种眷恋,这种眷恋并不是心灵深处的疼痛,也即是说,离别并不是致命的伤痛。更多的时候,李清照这种感伤处在无聊的文字游戏之中。所以李清照的词“文”美胜于“质”美。李煜感伤的“因”与李清照不同,不但有亡国之哀,而且有被囚禁了的失去了的人身自由和幸福之哀。想当初,处在何等尊贵和妻妾的拥戴乐极之中。看如今,国亡家破,霎时由天堂坠入了地狱,深入骨髓的悲哀和凄凉。所以李煜后期的词,比前期更为震慑人心,因为是从李煜心底淌出的血。下面,我们试将二李的词各录一首代表作,以供读者方便比较。

浪淘沙

李煜

廉外雨潺潺,春意将阑。罗衾不暖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上面二李的这两首词我们感觉到,在词“质”方面,李煜的感伤更为深刻,广阔,辽远。其滋味和韵味比李清照的词更为深长,李煜比李清照更为凄婉。

海子的凄婉与二李不一样,海子要一片褐色的土地、冰凉的土地生出嫩芽,海子还想这些嫩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并结上太阳和星星般的金色的果子。二李的忧郁是晦暗的,而海子的忧郁是金色的。当然,海子的金色只是表面,他的“核”还是晦暗的。换句话说,二李的词“内”和“外”,“质”与“文”,“根”与“花、叶、果”是一致的,海子诗歌的“内”和“外”,“质”与“文”,“根”与“花、叶、果”是不一致的,是分裂的和矛盾的。海子在词藻的运用上,也像李清照一样,颇费匠心,他的不少作品都有无根之哀之嫌,关注了诗的躯壳甚于关注诗的本质。所以海子的浪漫主义难以“浪漫”,难以像李白和李贺以及意大义的但丁那样到“天国”自由翱翔,海子的羽翅在半空中艰难地盘旋几圈后,便折断了,不能不令人唏嘘扼腕。于是我要说,凄婉的非自由自在的心灵本质上是不能浪漫的。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海子《麦地》言,别人赞叹麦地的温暖、美丽,而站在麦地之中的人,却被麦地灼伤。但是我们应该始终相信,失去了干净的眼睛,泪水浸洗了之后,依然能澄澈;丢失了伟大的理想,再看向太阳,依旧能在心中重升希望。只要不让心死去,一切悲伤的经历都将成为过去式。霍尔顿不正在麦田里充满希冀地守望着么?岁月初起,未来并不残酷——只要你能重新拾起爱去面对,阳光依旧灿烂。

本文平铺直叙,不避琐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极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短诗《夜色》是海子把自己对生命、生存意识表现在其中的一首诗:

“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次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从这一首诗中,我们更多的可以看到的是诗人有意或无意间流露出来的关于他诗歌的源泉问题的个人看法。这从某种程度上即可概括为流浪、爱情和生存,这些也都是围绕诗人一生的问题。流浪是他贫困和一无所有的象征,而这种“贫困”和“一无所有”既包括物质上的无助,也包括因爱情而引起的精神空虚。这是那个时代诗人们的共症,无论是骆一禾还是西川,虽然从后来的时代看来当时诗歌的发展已经是一个至今再也不能超越的巅峰状态,但是诗人的空虚无助还是毫无保留的继承下来,从以前的新月派开始直承现在。爱情对于诗人来说,是一切的中心,是这三个源泉的源泉。西川在《怀念》一文中说:“海子一生爱过四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然而海子却为她们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诗篇。”据此不难看出,海子诗歌创作源泉和生命的基础是爱情,对流浪和生存的反思无非是在他对以前的爱情的回忆之中产生的。他的诗起于爱情,也终于爱情,而这种缺乏爱情的精神生活使他一些诗歌带着一层隐秘抑郁的悲观色彩,影响了他的生命态度,但同时却引发了一种超越本体的民间主义和理想主义,使他的诗歌在抑郁中充满了一种人性的活力。海子诗中,生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前期诗中表现的主要是对生存的渴望、对生命的崇爱;后期则表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悲观、消沉甚至充满绝望,诗歌也渐渐带上了淡淡的灰色,这在1988年诗人入藏后的诗歌中表现的特为明显。入藏后的诗歌是海子理想主义的逐渐升华和民间主义的逐渐终结,从此后的海子开始诠注于一种凡人看似可笑的幻想之中,所有的意象开始彻底的关注于那个绝望的乌托邦,也正是这个时候,民间主义渐渐达到了顶点然后融寄于理想主义并消失其中。

语言和井——海子

语言的本身

像母亲

总有话说,在河畔

在经验之河的两岸

在现象之河的两岸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倾听的耳朵和诗歌

长满一地

倾听受难的水

水落在远方

读海子的诗总被全篇的象征意象、哲理和虚无飘渺、激情雪崩、静如皎月、血泪奔流、麦地苍海等诗句读的不知所以然,无法将心中感受抒于纸上。今以《语言和井》为种子,植于海子诗歌的土地,做一个他诗下抽着烟斗的农夫,轻推开“海子的诗门”,春暖花开!

本诗开篇一语中的,语言本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亦是人类文明进程强大的推动力量,承载传播着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像母亲孕育和繁衍人类一样,是智慧之源、生命之源!“总有话说,在河畔”,像一条涓涓溪流,汇成宽广无边的历史长河!

“经验、现象之河的两岸”,是理性和感性认识,是人类所知所觉之河岸,无边无界,人类的智慧之花如柔美的妻子,“倾听的耳朵和诗歌”是两枚听觉和视觉感观的种子,激发心灵的升华,长满大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思想的汇集,用最细微的俯首聆听受难的水和受难的心灵!

结语“水落在远方”,语言和文明之水奔流不息在历史征程的路上!

通观全诗未有一处描绘“井”的文字,遂读顿感哲理由此而生,“语言、母亲、井”三者均是某种文明的发源地。河缘文化、地缘文化、井缘文化,“井”乃“井缘文化”之象征,“受难之水”、“水落在远方”乃“背井离乡”之水,是诗人孤寂、淡淡忧愁之水。

探究海子诗歌的死亡意识

文/海风

引论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誉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诗歌皇帝。“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创作在初期受到朦胧诗人江河、特别是杨炼的影响,这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史诗的性质。如《河流》、《传说》、《但是水,水》等。但海子最受读者欢迎的诗歌是他的抒情短诗,这些短诗涉及内容广泛。”[1]最触动人心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麦地、历史、母亲等这些本源性意象的痴迷。不仅仅他的诗作影响了那一代诗人,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诗人对诗歌的认识,海子也成为了影响中国诗歌创作的不朽丰碑。他的诗中对生命的疯狂迷恋和对死亡的热情赞颂,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人,引导人们去探索生命的本源和人性价值的所在,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诗歌的国度。他的诗歌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悲剧气息和强烈的死亡意识,尤其是海子去世之后,有关他诗歌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通过对海子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公平公正的去看待海子和他的诗歌,也可以为以后的诗歌创作开创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探究海子诗歌的死亡意识。

一海子的生活给他的诗歌带来的死亡气息

海子,原名查海生,l964年出生于安徽,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至1989年是属于诗人海子的,他的诗歌创作在这期间得到了很大提高。他常常同西川、骆一禾相聚谈诗,他们的写作‘自我’沉实。尤其是写了北方与河流的海子,他说诗人的任务仅仅在于‘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把那黑乎乎的实体照亮’诗人就是为了那‘煌的瞬间’存在。”[2]由于生活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和诗歌边缘化时代,个体生命价值和时代关系紧张,诗歌在这个“失去远方的时代”的艰难处境中生存。

海子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死亡气息,这与他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首先,他是一个性格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的人,有时又有点伤感,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理想爱情充满了执着。请看这首小诗:

我爱过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光芒四射的四姐妹

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

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

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

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

赶着美丽苍白的奶牛走向月亮形的山峰

(《四姐妹》节选海子作于1989年2月)[3]

“四姐妹”是诗人海子先后爱过的四个女孩子,她们因为各种缘故离开了海子。海子在自杀之前为这四个女孩子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篇,这是诗人海子用内心崇高、纯洁的感情去把四个女孩子理想化,让她们“光芒四射”,进入到神的境界,丝毫不沾染尘俗之气,因而感人至深,诗中描绘了一幅超现实的画面。体现了海子对美好的爱情的追求。但是四个女孩子都相继离开,却让我们发现诗人的生活是真实而自然的痛苦,这种痛苦是根深蒂固的。其次,海子的生活方式相当的封闭,简单枯燥的生活使他缺乏对温暖人间的向往,缺乏对生活乐趣的体验。海子的生前的好友西川在《死亡后记》中提到“他(海子)有时候太寂寞了,希望与别人交流。”海子封闭式的生活让他陷入了深深地孤独: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独是泉水中沉睡的鹿王

梦见的猎鹿人

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

以及其他的孤独

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

和所有的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儿

在爱情中失败

他们是鱼篓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说

(《在昌平的孤独》海子作于1986年)[4]

海子毕业后被分配到京郊昌平教书,平时与外界很少往来,生活方式封闭,更加深了他孤僻的性格。他的这种“围城”似的自闭式生活使他深深陷入一种孤独的生命状态。这首诗是海子的孤独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他围绕“鱼筐”这一中心意象描写了“鹿王”、“猎鹿人”、“儿子”、“女儿”、“火苗”等意象,表现了他的理想抱负与现实的格格不入,突出体现了他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挫折与内心深处的苦楚,更表达了他对生命虚无的认识。最后,和当时的其他诗人一样,海子也面临着种种关于荣誉的压力。海子生活在诗歌边缘化的时代,他面临着社会中一些人对诗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受到先锋文学内部一些人的排斥。海子的诗歌是经历的真实写照。在1987年“北京西山批判”之后,朦胧诗人元老多多也对他的诗歌做了很多指责,也许这是多多作为朦胧诗的元老对初涉诗坛后生的严厉“关爱”,但却使海子受到了很深的情感伤害。

20世纪90年代以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已经被置于边缘化的地带,诗歌也逐渐趋于边缘化。“在这种形式的冲击之下,“诗人从傲居于文明金字塔尖上跌落下来。如今在大众文化、通俗小说、流行歌曲以及肥皂影视的冲击下,有的告别缪斯而皈依新的神祗,有的操持旧业而活的很累,有的安贫乐道却处境尴尬。”[5]诗人队伍开始分流,“一部分诗人在坚持诗歌精神和不放弃诗歌的前提下从事小说或者散文等创作,如邵燕翔、舒婷、杨牧等;另一部分诗人则顽强坚守诗歌的阵地,企图在现实之外寻求出另一片土地,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显出了强烈的逃亡冲动,如王家新、昌耀西川等,尤其是海子的诗歌中的逃亡意识最为强烈。”[6]海子的意识是超前的,在诗歌边缘化的时代,不被人所接受。面对着这样一种社会状态,海子选择了回避,选择了逃亡,以至于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他的这种选择,使他的诗歌蒙上了强烈的死亡气息。

二海子诗歌的主题透露出的死亡情结

海子的诗歌主题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是我们所无法估计的,细读海子的诗篇,不难发现贯穿于他诗歌的一条主线就是浓郁、强烈的死亡意识。围绕这条主线他写了众多的主题。

(一)对土地深沉的爱

海子1964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这就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一种浓郁的土地情结。在深深的赞美土地的同时,也深切的同情土地。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亚洲铜》海子作于1984年10月)[7]

这一首《亚洲铜》是海子的成名之作,也是海子对土地深深的眷恋的代表作,他在这首诗中,指出了“亚洲铜”(黄土地)是能够容纳世世代代的一块土地,又说出了土地的贫瘠,也包含了我们命运的全部的苦难辛酸和屈辱,透出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麦地”这一意象更能说明作者对于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无论“麦地”的肥沃与贫瘠,都能和海子或美好的或痛苦的情感体验找到相通之处,都能激起他歌颂土地的愿望,“麦地”成了他的出生地,养育地,也成了他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最终安置处。他希望最终埋身于土地,“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布满哀伤的村庄/有时候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诗人在“麦地”的滋润下,丢失了眼睛和嘴唇,却仍在为众兄弟背诵诗歌,是一种孤独的心境的真实的写照。他在《麦地与诗人》中通过“麦地”与“诗人”的对话,流露出深刻的心灵痛苦以及对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固执地追求。现代文明的进步,让农业上一些自然纯情和带有神性光辉的东西逐渐消失。面对着这种农业文化的衰败,土地的美好向往的幻灭,天性敏感而忧郁的海子沉痛不已,发出了痛苦的质问。他对土地和生命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剧烈的打击,心中美好的向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蹂躏的体无完肤,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导致了海子内在精神气质的转化和土地意象的裂变。从而使他对现实的生活彻底绝望,使他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死亡冲动,在他的诗歌中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死亡意识。

(二)对女性的无比崇敬

海子书写自己现实生活的诗歌,反映了他生活的悲与喜。这类诗歌中尤以描写女性为主,深刻地透露出了海子对女性的崇拜意识。尤其是“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最为突出,他的诗歌《思念前生》以“母亲的门,对我轻轻开着”来结尾,不仅表达了海子对于母亲的强烈的向往,而且显示了他崇高的“女性崇拜”意识。他把对遥远生命的冥想、渴望达到原始生命的状态以及自然的本真融为一体,在“母亲”这一意象中得到突显。“母亲”这个梦幻般的意象,是诗人渴望回到本真的生命状态而产生迷离精神的深刻体现,也是他生活悲剧色彩的体现,这就使海子的诗歌主题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剧色彩,然而,恰恰就是这种悲剧色彩,厚厚地郁结在一起,使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死亡情结。在“母亲”这一意象的塑造中,最为突出的是海子作于1984年—1986年间的组诗《给母亲》,以“风”写母亲,“风很美,果实也很美/小小的风很美/自然界的乳房也美”,把“风”这一意象当作主体意象,引发人们对自然界(人类之母,人的本源)的美的思考,赞美了母性的伟大,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渴望。“用肉体/用野花的琴/盖住岩石/盖住骨头和酒杯”,把母亲写作“泉水”,具有柔和之美。在“母亲”的肉体之中融合有自然界的种种事物,是对女性崇拜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当“云”“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即是母亲的消失,溶于自然。这让对母性依恋的海子内心充满孤独,对生活有一种绝望的感觉,以至于最终产生死亡倾向。在女性崇拜这一诗歌的主题中,海子不仅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渴望与热爱,也有对于相恋的赞美,我们可以看下面这首小诗:

当我俩同在草原晒黑

是否饮下最初的幸福,最初的吻

当云朵清楚极了

听见你我的嘴唇

这两朵神秘的火焰

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

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

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

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

当我睁开双眼

你头发散乱

乳房像黎明的两只月亮

在有太阳的弯曲的木头上

晾干你美如黑夜的头发

(《幸福》海子作于1986年)[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恋爱的神秘体验的迷恋,把男女间的亲热行为描写的纯洁无邪,这种想象无比的美好,使读者不禁产生想与诗人共同分享那种生命中珍贵的“幸福”时刻。而在他死亡前夕写给自己曾经爱恋过的四个姑娘的诗歌《四姐妹》中,则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失去的痛苦,以至最后流出了绝望与虚无的痛苦。相恋的美好和失去的痛苦,在他的生活中猛烈的撞击。对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海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残酷的打击之下,浪漫主义诗人往往产生一种只有死亡才可以解决问题的冲动,海子也不例外,这就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死亡气息。

(三)海子诗歌中呈现出人格分裂的倾向

当我们深入地去读海子的诗歌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海子的诗歌涌动着两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一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疯狂迷恋,海子的成名抒情短诗《亚洲铜》以及他的长诗《土地》都提到了人的生命的本源,在《亚洲铜》中表达了对收纳自己的祖祖辈辈的土地的眷恋,同时也含有命运的辛酸的感叹。而他的长诗《土地》表达了对生命的家园和生命的依恋这样一个主题。看似在歌唱大地,其实是在歌唱生命,正因为他对生命的疯狂迷恋,才让他对土地有了如此之深的情怀。他对生命的痴狂不仅表现在他对故乡的土地的怀念,也表现在他对生命本质的探求上,海子写到:

月亮下

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流动的金子

健康的麦地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麦子

(《麦地》节选海子作于1985年6月)[9]

在海子的眼中,“麦地”是人格化的特殊的东西,包涵了他对土地的感恩和挚爱的情怀。这首诗不仅包涵了诗人对麦地的崇敬,也深深地包涵着它对于麦地所给予的生命的狂热的迷恋。海子1989年1月曾写过《遥远的路程》(《十四行献给89年初的雪》),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对生命无比的崇敬之情,“大雪一直纷纷扬扬/远方就是这个样子的,就是我站立的地方”,他对远方充满了向往,也是对生命的本质充满了追求和拷问。他的这种对生命的向往,在生活中却遭遇到巨大的阻力,以至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产生了一种逃避生活,向往死亡的思想。这也体现在他身上另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对死亡的热情赞颂,死亡在海子的诗中显得很平淡,很高尚。他的卧轨自杀就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手段来歌颂死亡,也是他歌颂死亡的顶峰。他在诗歌里也说“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在海子看来,常人眼中的腐烂尸体是诞生一切的开始,不是愤怒和疾病导致的结果,死亡是一个天才的生命结束之后,给疲倦灵魂的一个栖息地。在他看来生命是神圣的,死亡是值得歌颂的。尸体在他眼中都是如此的美丽,那么死亡一定不再是可怕的,而是一个去见上帝的神圣的过程。在自杀之前他还打扫了自己的房间,随上带上自己最喜欢的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这一切都说明,他对死亡是迷醉的。他的这种对死亡的深切渴望,使他的诗歌深深地烙上了死亡的意识:

肉体是河流的梦

肉体看见了采茴香的人迎着泉水

肉体美丽

肉体是树林中

唯一活着的肉体

死在树林林中

迎着墓地

肉体美丽

(《肉体》之二节选海子作于1986年)[10]

对于肉体的赞美,对生命的疯狂的迷恋,而“迎着墓地/肉体美丽”又表达出他对于死亡的高度的赞美,这首诗是海子诗歌分裂倾向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他的诗歌具有浓郁、深厚的死亡意识。

(四)海子诗歌中呈现出虚无的人生状态

海子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虚无的人生状态,他痛苦的在精神领域寻找出路,希望能给自己找出一个纯净的国度。他在《阿尔的太阳》(副标题《写给我的瘦哥哥》)中,通过描写荷兰天才画家凡高的痛苦经历,以及他耗尽生命的才情最终轰然倒地,使得他自己的人生追求得到凸显。在诗中海子用“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把土地烧的旋转”这样想象力丰富的意象来显示“太阳”的威力,也是他虚无的人生的一种寄托。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他希望像梵高一样,在理想领域燃烧自己的生命,是对现实的一种极端的逃避,也是他虚无迷茫的人生状态的真实写照。对于现实的逃避,还可以在他的《祖国,或以梦为马》这首诗中看得很真切,他运用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出人意料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声音”,作品语调开始的坚决热烈,中间的低沉忧伤,以及最后的高亢激昂,就像诗人在用尽自己的生命去呐喊。“海子这首诗用他的雄浑的声音反复的吟唱,把诗人的超越凡人的理想以及气势刻画的淋漓尽致,也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希望在想象中找到归宿,是对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的逃亡与超越。”[11]这种逃亡与超越形成了海子诗歌的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死神秘色彩,以至最终走向了死亡。

海子的诗歌的主题是多方面的,但是每一方面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其死亡意识而展开的,死亡意识成了海子诗歌主题的一条主线。

三海子诗歌意象透露出的死亡意识

海子的诗歌的意象范围极其广泛,“海子的生前好友骆一禾曾在论文《我考虑真正的史诗》中高度的概括海子诗歌的意象,他不仅指出了海子诗歌意象的地理跨度和文化资源,而且更深刻的揭示了海子诗歌的宏大神话场面和宇宙图景。”[12]我们随着海子的诗歌脉络,可以把他的意象分几个系统进行分析。

(一)以“太阳”为核心的天空系统

首先,在海子的诗歌中有以“太阳”为核心的天空系统。其实海子就是一个太阳,他是诗歌的太阳。他将诗歌作为一个体现人类精神的国度来看待,他在对人类诗歌的发展史作了宏观的把握之后,以“太阳”或者是“王”为核心意象,塑造出一系列等具有异域色彩的意象,组成了他的诗歌王国。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中,海子就把“诗歌王国”视为他自己的“祖国”,展现了海子想成为其中的“太阳”的志向和努力,及对这一事业的执著追求: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个人独将此火

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

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的名字叫“马”的龙

——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作于1987年)[13]

在诗中海子相信“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这也是诗人坚信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必将实现。整首诗中多次提到“王”和“太阳”,但他们被“黄昏的众神”抬走,也象征着“王”的梦破灭,这就展示了他生命中全部的痛苦、绝望和忧伤,以及强烈的悲剧的人格意识,也是他诗歌浓郁的死亡意识的体现。

(二)以“麦地”为核心的大地系统

其次,是他诗歌中以“麦地”为核心并延伸出“村庄”、“土地”等相关意象的大地系统。海子把大地当作精神之母,他们是健康的、圣洁的,在《土地》中他则描写了人类丧失土地后只能用肤浅的欲望去给漂泊的灵魂一个归宿。

大地微微颤动

我为何至今依然痛苦!

我的血和欲望之王

鼓!

我为何至今依然痛苦!”

大地向诗人发问,诗人只能在诗歌中寻找现实生活中被无情消解的“拯救”土地的意识。“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村庄》),这首诗体现了世人对村庄的特殊感情,“村庄”代表了海子最高的生命理想,他试图把物质与理想、“麦地”和“诗歌”统一在他的“村庄”,实现他乌托邦的人生理想。他感到对“村庄”无以为报,因为眷恋他又怕失去“村庄”,所以他内心充满了一种苦难的意识,这种意向的运用也使他的诗歌蒙上了一层死亡意识。

(三)以“飞翔”、“黑夜”为核心的天梯系统

最后,是在他诗歌中呈现出的以“飞翔”、“火/血”、“黑夜”等形成的天梯系统。这一系统的意象是“天空系统”和“大地系统”的纽带,是诗人纯粹的虚无的想象,请看下面的诗句:

我的双手向着河流飞翔

我挣脱一只刻划麦穗的陶罐,太阳

我看见自己的面容,火焰

在黎明的风中飘忽不定

我看见自己的面容

火焰像一片升上天空的大海

像静静的天马

向着河流飞翔

(《黎明一首小诗》节选)

这首诗虚构了他飞翔的姿态,也涉及了“大地”意象系统,如:“陶罐”是大地的象征,诗人要挣脱大地飞上天,哪怕是放弃麦子也在所不惜,尽管前方是火焰,他仍旧选择了“飞翔”。渴望飞翔,最终却死于大地,是他一生追求的虚无,也使他的诗歌蒙上了一层虚无荒诞的意识,以至于最终形成了一种死亡意识。总之,海子在诗歌的写作中,把这些意象系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他的诗歌中的这些意象系统,不仅仅透露出他对生命的热情赞颂,更深刻地体现了他诗歌的浓郁的死亡意识。

结论

对于生活,海子是无比的热恋;对于死亡,海子却又充满了一种自觉的、视野开阔的认识。死亡就像他身上流淌的血液一般,也成为了他生命中最为本质的东西。他对于生活和死亡的独特认识,使得浓郁的死亡意识贯穿于海子生命的始终,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主线索。我们相信,一个海子的死亡并不是海子最终走向了消失,而是对于他所迷恋的“太阳”最高境界的追求。在他生命的最后,他曾写下:“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它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是他对生命的最后追问。海子,一生在对生活和生命的追求与执着中走过,最后却不可避免的选择了死亡,这不是偶然,而是他美好心灵与残酷现实格格不入的必然产物,也是他生命中“死亡冲动”和“死亡意识”呈现出的他生命内部的深刻矛盾、冲突与混乱,这就使得他的诗歌本身充满了死亡意识。最后的卧轨自杀,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首壮丽的诗歌,也是他生命和诗歌中死亡意识的最高体现。

《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赏析:诗人乘车途经德令哈时受到无边荒凉的景象的刺激,便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抒情短诗,该诗构思精妙,诗人通过环境的荒凉,冷寂来反衬内心情感的炽热,并通过反复渲染的手法,强化了诗人主体和事物客体在情感方向的冲突和反差,诗的内在张力及力度由此凸现。另,全诗在情绪节奏上非常流畅连贯,抑扬起伏,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诗中的姐姐更多的应从象征的含义去理解,与诗人的‘女性崇拜情结’相契合,‘姐姐’在此无疑是诗人深沉情感的寄托的对象,这首诗纯粹是在抒发诗人自我的一种忧郁凄凉而美丽的情绪,达到了纯抒情的境界,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赏析:海子是一个悲剧意识极其浓郁的诗人,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海子本人深切体验并认识到了人性自身难以挽救的堕落本质,因此,海子本人特别渴慕‘神性’并竭力追寻,这首诗可以看作海子为自己发现人类生命中‘神性’的普遍‘缺席’而创作的一首‘哀歌’。‘草原’是人类生存背景的象喻,‘目击众神死亡’象征了‘神性’的彻底泯灭和人类生存诗意的完全丧失,标题中的‘九月’一词点明了‘众神死亡’的时间和季节,由此构成了《九月》一诗完整的主题。诗中的场景完全是虚拟性和想象性的,具有浓厚的‘寓言诗’色彩。‘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这一充满死亡气息的静态意象画面的呈现,则在广阔的时空中对于人类现实生存与历史生存中人性的堕落与垂死本质作了入木三分的揭示和批判,缘此,诗篇中诗人反复出现的‘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其中透露出来的生命的悲哀情绪,才更具有感人至深的思想与艺术力量。

《五月的麦地》

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

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

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

回顾往昔

背诵各自的诗歌

要在麦地里拥抱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

在五月的麦地梦想众兄弟

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

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

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

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

赏析:作为虔诚的‘麦地之子’,海子在‘麦地’身上几乎投注了他生命的全部情感。‘麦地’的丰盈与贫瘠都能唤起他美好或者痛苦的情感体验,激起他歌唱的愿望。‘麦地’成为诗人灵感的‘最后停泊地’。在这首‘麦地诗篇’里,诗人表达了一种‘博爱’思想。‘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这一意象场景的设置,以及结尾处‘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的自我表白,形成了呼应关系,生动传达了诗人那种美好,博大的情怀。作品采取了自我倾诉与自我吟唱的方式,叙述了诗人在‘麦地’里滋生的感受与愿望,情绪自然流畅,无拘无束,独自沉浸在自己的‘心灵的歌声’中(诗人因此说自己‘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麦地’对于诗人所具有的难以抗拒的心灵感召力。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他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赏析:这是海子的绝笔之作,也是海子对于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最后追问的总结性诗篇。作品既表达了诗人在死后复活的强烈愿望与坚定信念,同时又表现了诗人不可抗拒的死亡冲动与死亡意志,呈现了生命内部的深刻矛盾,冲突和混乱,与作品的标题含义形成对应关系。

此诗设置了两个时空,一个是想象的时空,另一个是现实的时空,作品的死亡主题正是在这两种不同时空中得以展开,并构成内部之间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该诗的一,二节属于想象时空的范畴,表现的是诗人拟想中的复活场景,诗人对于自己的死而再生充满了信心,而且对于自己复活后的生命状态无比欣赏。‘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这一复活宣言中所指明的复活时间按及复活状态均显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在此,‘十个海子全部复活’这一超现实的幻象喻指海子自我形象的多重性与丰富性,尽管仍然不可避免地包含着阴暗,分裂,变态的成分,但这‘十个海子’总体上是光明的,他们对‘野蛮而悲伤的’‘长久的沉睡’的‘海子’持质疑和嘲笑的态度。而这‘十个海子’还‘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这里的你和我均是海子不同自我的形象的一种代指,刻画出复活后诗人可爱与淘气的形象),正在形象是与诗人的死亡意志呈对立关系的。

该诗的三四节则属于现实时空的范畴,表现的是诗人真实的生命状态,与诗人自我想象中的光明,可爱,淘气形象相反,现实中的海子是‘一个黑夜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由此显出诗人身上浓郁的死亡情结。随后,诗人在对乡村的回忆中流露了某种对于生的眷恋之感,但在结尾处,强烈的死亡冲动又突然强行闯入诗篇中来,说出它的死亡情结:‘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那种紧张的语调以及那个神秘的你对于曙光的尖锐质问,无疑流露出诗人在听到死神召唤的那一刻内心巨大的焦虑,绝望与混乱,对诗人前面表达的复活愿望和信念构成了深刻的内在否定,并且最终使得悲伤,绝望的情绪成为作品的主色调,让人们只能怀着困惑与惋惜的心情从中品读其深沉动人的死亡的诗意。

摘要:海子自成体系的诗学观有一个独特的理论:诗人分为两类——王者和王子。海子诗歌意象以“黑夜”和“远方”为核心,从中又延展出太阳、土地、大海等意象。而诗人悲剧性的结局也在这些意象中体现了出来。

作为八十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诗人,海子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十分重要。骆一禾认为“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1]。(P18)谢冕称“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1](P2),张炯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五十年》评价说:

他创造了仅仅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系列,他的诗歌语言与前此流行的新诗潮的语言全然有别。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他是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2](P10)

海子是对于写作拥有巨大热情、以命相搏的那种,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为了写作而献出生命也是可以的。他在不到7年的创作生涯里,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已出版的有长诗《土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和《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等。可是他在生前并没有享受过作为一个诗人的尊贵名声。而且对于这位“天才诗人”的评论都迟迟没有出现。甚至,直到他一九八九年去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关于海子比较有力的评论还为数甚少。

一、海子的诗学观

海子自成体系的诗学观中有一个独特的理论。他在《动作》(《太阳·断头篇》)这篇诗论中说:“诗有两种:纯诗(小诗)和唯一的真诗(大诗)。”3对诗人,海子在论文《诗学:一份提纲》里也将之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了伟大的人类精神,他们是诗坛之王,其代表人物有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另一类是浪漫主义的王子型诗人,其代表人物如雪莱、普希金、叶震宁、荷尔德林、爱伦·坡、马洛、韩波、克兰、狄兰等。海子以中国古代皇子夺嗣,成者继位败者不得善终的奇特眼光来看待这些具有纯洁气质的浪漫主义才子。“(他们)一直由自由论个体为诗的王位而进行血的角逐……最优秀最高贵最有才华的王子往往最先死亡”。[1](P289)海子哀叹道:

他们是同一个王子的不同化身,不同肉体,不同文学的呈现,不同的面目而已……他们悲剧性的抗争和抒情,本身就是人类存在最壮丽的诗篇。他们悲剧性的存在是诗中之诗。他们美好的毁灭就是人类的象征。[1](P289-290)

对于诗化人生的浪漫主义诗学原则的实践和履行,使他自觉地从心灵深处催生出生命的悲剧意识,因而,悲剧性结局也就成为海子无法逃脱的宿命。海子敬佩的是那些诗歌王子,而且自命为一个浪漫主义王子型诗人,但他的野心及对于王座的痴迷和贪恋,使他开始了一场远行。这远行并非指称任何空间意义上的远行,而是一次美学历险,即由王子型诗人向诗歌之王的飞升。其中危险系数极大,“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远方》)。海子将自己悲剧性地死于中途的宿命预示给我们。“一切死于中途在远离故乡的小镇上/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泪水》)。尽管充满危险,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已的计划;相反,他的灵魂甚至渴望这种冒险,连受伤、死亡也不能动摇他的意志:

有一只天鹅受伤

其实只有美丽吹动的风才知道

她已受伤。但她仍在飞行(《天鹅》)

轻雷滚过的风中

死者的鞋子,仍在行走(《天才》)

海子凭着激情,执拗和锋芒热切地向往和追求诗歌王位。虚荣心曾经诱使海子干过私自封“王”的把戏,如在写于1987的短诗《秋》中他径直如封自已为王:“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但毕竟这种不光彩的把戏只能偷偷地玩上一把,但这回他却要来真格的了。海子用来角逐王座的是他总题为《太阳》的长诗(他又称为“大诗”或“真正的史诗”),已写出或接近完稿的共有七部。

二、海子诗歌的意象

那么海子诗歌的意象是什么呢?海子诗歌的意象并非支离破碎,其中有着贯穿始终的主题意象,这一点已为不少人所肯定。如在《试论海子的诗歌创作》一文中,邹建军指出海子的诗是“既有闪光意象的诗句而又有完整结构的艺术生命体”[1](P240)。然而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究竟是什么?目前研究者对此分歧颇大。邹建军在《试论海子的诗歌创作》中认为是“麦子”:“‘麦子’意象之于海子,犹如‘太阳’意象之于艾青,‘雨巷’意象之于戴望舒”[1](P243);在《海子<亚洲铜>探析》一文中,奚密提出了“火”:“以火为中心,诗人创造开展出许多组意象;这些群组之间又互相联系,形成一复杂庞大的象征体系。”[2](P87);在《海子诗歌:双重悲剧下的双重绝望》一文中,宗匠认为海子诗歌中存在两类相对抗的意象:一类是麦子、麦地,一类是太阳(阳光)、月亮(月光),“这两类意象的相互碰撞、物质与精神的永恒对抗,构成了海子诗歌的基本主题,也即生命痛苦的主题。”[1](P151);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出“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4](P309);在《海子:诗人中的歌者》一文中,王一川强调“‘远方’是海子诗反复出现的重要形象”[1](P248)。而我也在此作一番探讨。

一九八七年后,海子用他生命中最后的辉煌去写作他的大诗——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七部剧》。海子热爱太阳,犹如他曾经赞颂过追日的夸父,但正如夸父一样,追日的结果只能是化为一片桃林,海子追日的行动在最后也显现了抒情的性质——幻象。海子的小诗中有许许多的“桃花”意象。在《海子诗全编》中,编者西川似乎是有意将六首“桃花”诗放在一起,提醒人们对海子诗歌中这个重要的意象的注意。在我看来,海子的“桃花”抒情所显现的不仅仅是诗人的“追日形象”,而是“朝霞图景”。在《诗学:一份提纲》中,海子特意将朝霞与他的幻象抒情作为交代。[3]由此我们从“桃花”进入“朝霞”。从某种意上说,我们可以认定海子并未能直接接触太阳的灼热,而只是停留在朝霞的绚烂之中。他只是一个追赶太阳的王子,而并没有成为他所企盼的“太阳王”。这一点在海子的大诗写作中所显现的力不从心感中也可以体现。就像我前面所说的海子敬佩的是那些诗歌王子们,而那些为王的只是他的写作目标。正如骆一禾在《冲击的极限——我心中的海子》中所说:“海子的诗不是一种终结,一种挽歌,而带有一种朝霞艺术的性质。”[5]但这种“朝霞艺术的性质”显然与海子的“太阳叙述”时有冲突,这当然会给他带来庞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恰恰给海了的诗歌写作带来了动力,一九八七年后的海子抒情诗干净而感伤大约与此有关。

然而海子抒情诗歌核心,我认为是“黑夜”。在诗人最后的抒情《黑夜的献诗》中,诗人吟唱道:“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海子钟情于黑夜。黑夜的品格来源于“遮蔽”与“敞开”的对立统一。当太阳落下,黑夜来临,所有的一切都被遮蔽,黑夜有遮蔽的面目,但这种遮蔽又带来了另外一种敞开。黑夜的遮蔽性质有一种神秘的内涵,我们无从知晓在黑暗中有什么存在于周围。神秘的求知世界又常带来恐惧,而这种恐惧又使得黑夜具有了呵护的性质。同时,黑夜的神秘又会给人带来探寻的欲望。探寻的方式是吟唱或倾听。在此,“黑夜”与“远方”具有同构的性质,这一点在《黑夜的献诗》中就有体现,即“远方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一文中说:“作一诗人意味着,去注视、去吟唱远逝诸神的踪迹”,而“我们其他人必须学会倾听诗人的言说”[6]。所以,从倾听这个角度上说,黑夜又隐含着尊崇,这是一种对诸神的尊崇,对家园的尊崇。围绕着黑夜的遮蔽与敞开的对它统一,在海子诗歌中又有许多与“黑夜”相对应的词汇,比如,“大海”。“大海”亦具有“黑夜”的本质,大海与黑夜一样广阔,孕育着神秘,它不是让你遨游的,而是要你遵从与倾听。面朝大海带来的就是对黑夜的尊崇与倾听。

“黑夜”的敞开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地”的性质类同。广阔无垠,同时也具有呵护的性质。(“土地”呵护着那些生长在她身上的人们。)海子是一个自幼赤脚走在田埂和青草地上的农家之子,他对“土地”,对“故乡”有着永远割不断的“情结”。因而乡村以及与此相关的意象大量进入他的诗篇决不是偶然的。然而海子虽醉心于抒写乡村,但他笔下的乡村和土地,都处于某种激烈冲突当中,并且在这种冲突中感到失败、无能为力和绝望。“泥土反复死亡,原始的力量反复死亡”③。P565(《土地》)在《土地》这首诗中,诗人还经常提到“土地”和“欲望”的冲突。不难见出,在这种冲突的背后,可以看作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冲突,更确切地说,是城市对于乡村的背叛和剥夺,是乡村被无情地遗弃和遗忘。而海子作为诗歌中的天才,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命运恰当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海子的命运和“土地”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海子的悲剧也是土地的悲剧。

上文,我已经提到“黑夜”与“远方”具有同构的性质。而“远方”诉说着诗人的“游吟”情节。他热爱远行,甚至可以说这是他诗歌的又一主题意象。海子的诗歌,大多是围绕着“谁、何时、为何、如何、去何地”这五个问题展开的,诗人短暂而闪光的一生也是对这五个问题的解答,最后又以卧轨自杀这种方式为此划上一个并不完满且令人忧伤不已的句号。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子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可以看作一次又一次的对“远方”的探索,而他的第一次“探索”,从他15岁由安徽那个偏僻的乡村千里迢迢来京求学,并定居于此算起。然面海子全方位地饱尝了京城“居之不易”的苦涩。这与他的自身条件有关。海子身材矮小,性情似女性一般内向、柔弱、温和,还带着些自卑,并有着浓重的“自恋”倾向。在《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里》他写道:

我不声不响的

带来自己这个包袱

尽管不喜欢自己

但我还是悄悄打开

“不声不响”、“悄悄打开”这里描绘的通常是一种女人(尤其是少女)所具有的性格特征。甚至“不喜欢自己”的自卑口吻也分明烙上了女人的性别烙印。海子实际上是戴上女性人格面具来进行抒情的。因海子的抒情诗偏爱选用“静静地”、“美丽”、“安详”、“飞翔”、“忧伤”、“月亮”、“女儿”、“姐姐”等音节柔和的字眼这也能说明他的女性化倾向。类似的诗句有:

“贫穷孤独的少女像女王一样住在一把伞中/阳光和雨水只能给你尘土和泥泞”(《雨》)、“萨福萨福/亲我一下”(《给萨福》)、“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日记》)和“我是中国诗人/稻谷的儿子/茶花的女儿”(《诗人叶赛宁》)等。除了像《四姐妹》等少数诗中的女性实有所指——他爱过的四位女性,不少实际上就是指称抒情主人公自己。除了戴上女性人格面具外,将自我进行裂变也是海子常用的诗歌修辞手法。如“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把北京仅仅看成他对“远方”探索中的一站,而非终点。这一点可以从海子的《浪子旅程》中体会出来。对于海子来说,他最好的命运就是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他所挚爱的乡村过一种恬静、简朴的教书和著述生活,然而定居北京属于抉择性错误。海子不属于北京。因此他孤独、苦闷,时不时地用酒来麻醉自己:“在什么树林,你酒杯倒倾/你和泪饮酒……”(《夜晚,亲爱的朋友》)。在《浪子旅程》的结尾处,海子虽然喊出了“我要回家”,但却没有回去。为什么呢?因为他已回不去了。他不甘心放弃自己的宏大诗歌抱负:“和所有的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祖国,或以梦为马》),而这是中国的现实乡村所无法给予的.都市的生活虽然处处不尽人意,但是一个天才学会忍受,虽然为此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况且,比北京更遥远的远方还在声声召唤着他。这个道理是由凡高启示给他的:凡高为学画从荷兰的乡村来到巴黎,但巴黎只是他理想行程的一站,而非终点。不久,他就离开巴黎,来到那阳光爆烈,长着麦子,盛一着向日葵的乡村阿尔。在《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凡高》中他写道:“到南方去/到南方去/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

于是海子将可怜积攒放进背包,开始他第二轮向“远方”探索,这次他到更遥远、更荒凉的地方——四川、甘肃、青海、西藏。这就是一个“浪子”的宿命:“浪子”虽然恋家但又命中注定不属于家。他写道:

我要做远方的忠实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祖国,或以梦为马》)

哪辆马车,载你而去,奔向远方

奔向远方,你去而不返,是哪辆马车(《夜晚亲爱的朋友》)

在“游吟”中,他饱尝了孤独的滋味:“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七月不远——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体验到一种混合着幸福感的痛苦:“远古的幸福,是多么痛苦”。(《远方》)

三、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赏析

海子是个极端情绪化的人,海子的情绪具有纠葛变幻、阴晴不定的特征。黎明时他情绪高昂;黄昏时分他跌入忧伤、痛苦的低谷;黑夜则让他想到死亡;恋爱中,他高喊幸福;失恋时,他情绪低落,然而海子最青春、最纯洁的一次表白莫过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最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它因其真率的情感流露和近乎无技巧的技巧而赢得巨大声誉。从诗的表层来看,海子似乎打算与世俗所谓的“幸福”准则妥协,与家乡那些因不理解而导致情感隔阂的亲人们和解。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海子就不是海子了。其实在这首诗中蕴含着各深层的东西——理想的破灭。诗歌在第二节中出现了“幸福的闪光”。闪电无疑是来源于天堂,它既具有划破夜空的能力,也具有惊悚的本质。我们知道,闪电的存在的背景是“黑夜”,在“白昼”中,闪电的存在是微弱的,由此,我们知道,“幸福的闪电”照亮的恰恰是此岸的黑暗本质,而此岸的黑暗本质来源于此岸的学生的苦难。诗人在此告诉我们,幸福在彼岸,照亮此岸。

在诗歌第三节中,诗人首先吟咏道:“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它提示了在此岸世界中,每一条河与每一座山的陌生存在的现状,河与山是未被给予温暖,不被人类所关爱。人类所关心的只是自身的历史,而非山河家园的历史。而“陌生人”在尘世中是陌生的存在,是不为人所关注的。“陌生人”的存在也表明在此岸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缺少的是关爱、亲情与温暖,有的是冷漠、隔阂与猜疑。而诗人深知对于居于尘世中“陌生人”来说,“灿烂的前程”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就是来源于此岸世界的学生苦难。所以,“灿烂的前程”所彰显的恰恰是尘世世界的黑暗本源。而此时“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只愿二字所体现的就是诗人在承担尘世苦难之后的情怀。我们应当注意到,在最后这句诗中,诗人将第一节中“有一所房子”遗失了,我想这绝不仅仅是诗人的疏忽,将自己交给了更大的背景:大海——这个“黑夜”。如果说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在第一节中所抒写的是彼岸的存在对此岸世界的意义。在第二节中写了接通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联系。那么第三节则实实在在是表明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的弃绝,更绝非像人们所说那样“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就可以解释诗人为什么在写完这首诗的两个月之后,就在山海关自杀了。评论界之所以出现一些对这首诗歌的似是而非的诠释,绝非是评论者的知识不够,而是他们忽视了对这首诗的艺术品格体认。海子诗歌中的最根本的本源在于对“远方”的热爱。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如果无视诗歌中与“远方”相关的意象,当然,就会远离海子的抒情,就很难倾听到诗人的歌唱。

海子的诗歌是从爱到暴力的。当他发现无法用关爱改变这个世界时,他选择了暴力,正如他在最后选择了死亡来控诉这个他无法理解的世界。

诗歌是诗人最真挚、最强烈的情感的喷发,诗歌是诗人的理想和梦幻自由飞翔的翅膀,诗歌更是诗人精神与灵魂孤独无助时最终的依靠和寄托。不同的诗人(尤其是优秀的诗人)对于诗歌各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意象,是新诗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海子的诗歌意象具有独特、成熟、贴切、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特点,值得人们关注。

许多读者津津乐道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确实是首不错的诗歌,其中的意象明显具有亲切、温暖的特点:“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这在海子的诗歌中,并不算特别突出的作品,诗歌中所嵌入的一些意象,大海,喂马,劈柴,春暖花开,闪电,河流等等,仅是些普通的意象。而在海子的诗歌中,却随处闪烁着他所独创的诗歌意象:大地,自然,麦地,麦子,月亮……这些活跃在他心灵深处的普通词汇(以及词汇所指向的实物),被他随手拿来,却又赋予了其鲜活的意义。

诗人海子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村养育了他,因此,诗人也熟悉农村,亲近农村,对农村怀着深厚的不可言说的感情。长久的农村生活及特殊的农村情感,使“麦子(麦地)”这一农村特有的事物深深地根植于诗人内心时,便生根、发芽,再进行“嫁接”,于是生出了芬芳的、不同于普通麦子的果实来,“一方面,没有地点、没有具体时间的限定,好像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一片空灵,其他什么东西也没有,只有月亮、麦地,联想的弹性空间是很大的,形象单纯而又高度概括;另一方面,这组意象,超越了单调和贫乏。因为它具有母题的性质,具有不断派生为系列的功能”。确实如此,麦子(麦地)在海子的笔下,时常转换角色,使诗歌具有了灵动和宏大的特性,并有意识地深化了诗歌的主题:“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答复》)为什么诗人会被麦子所灼伤?一定是因为爱到了极致:“四姐妹抱着这一棵/一棵空气中的麦子/抱着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明天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四姐妹》)只因爱得太切,只因对其抱有太多的期望,所以就极易被其伤害。诗人是多情的,多年的熟悉自然会让他对麦子产生信任和依赖:“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五月的麦地》)这样的依赖是孤独的,这样的依赖更来源于相互的理解:“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的光芒的情人”(《询问》)“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走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重建家园》)诗人的语言是朴素的,同样,诗人纯真的天性里充满着浪漫,充满着对现代复杂人性的逃避:“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永远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冈上”(《黎明·之一》)“走在古波斯的高原地带/神圣经典的原野/太阳的光明像洪水一样漫上两岸的平原/抽出剑刃般光芒的麦子/走遍印度和西藏”(《黎明·之二》)由于诗人极度敏感,加之诗人对理想精神世界的深度探讨,对人类终极命题的苦苦关注,这些现实中的冲突都将诗人的生命危机体验推向了极致:“打一支火把走到船外去看山头被雨淋湿的麦地/又弱又小的麦子”(《雨》)“我所能看见的少女/水中的少女/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我所能看见的/洁净的妇女,河流上的妇女/请把手伸到麦地中”(《死亡之诗》)。

诗人西川曾说:要深入谈论海子其人其诗,以及他作为一个象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与社会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是的,真正的诗人海子,一直就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与生存的意义,以自己才华横溢的诗歌诠释着人类生存的价值,在其长诗《传说》的题记中诗人写到:“在隐隐约约的远方,有我们的源头。磨难中,句子变得简洁而短促。那些平静淡泊的山林在绢纸上闪烁出灯火与古道。”无疑,海子的诗歌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诗歌意象创造性的使用,将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着非凡的启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8511.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主题曲系列之《杨门虎将》 杨门虎将电视剧全集

  《杨门虎将》挺好看的,各种情义的演绎什么的,嗯嗯嗯~片头曲:《日落金沙滩》词:文雅曲:小哲演唱:周晓鸥风舞狂沙 血溅夕阳 战鼓震天敲响梦回故乡 泪洒月光 别笑我痴狂兄弟情义重儿女情长我们是迎风站立的枪江南烟雨遥 大

转载 《真爱无敌》分集剧情介绍全集介绍 真爱如血分集剧情

不小心路过一下~~原文地址:《真爱无敌》分集剧情介绍全集介绍作者:于乐真爱无敌分集介绍剧情介绍《真爱无敌》又名《换女成凤》讲述的是未婚母亲文秀,为了报复恋人的背叛,在嫉妒和愤恨中将两家女婴偷偷对换,让自己的女儿变成豪门千金,从

蔡志忠动画片《韩非子》 蔡志忠漫画全集下载

博客首页01 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曾与李斯一起跟随楚国荀卿学习。韩非文笔流畅却有口吃,见韩国积弱,屡次上书却不被採纳。于是集法家之大成,完成《韩非子》一书。后来书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两篇,

声明:《《海子的诗》解读 海子的诗全集》为网友丑了吧唧猥琐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