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高地战》——我们为什么而战
汗青
偶见赵楚及其他几位朋友提到韩国电影《高地战》,搜了一下,看起来评价不错的样子,于是就找来看了。结果一看之下为之惊艳,因为,至少,目前,我国还拍不出这样的片子来。
电影内容就不说了,不是新片,看过的人应该不少。对没看过的,更不能剧透。我想说的是,看完之后我感慨了很长时间,至少几天都在琢磨这事,最大感触有两。
感触之一:打仗,如果装备相等各方面因素都相等,那美国兵韩国兵肯定都不是志愿军对手,因为这仗压根没法打。
片子在开始后不久,就让主人公们的主要对手、一个朝鲜人民军军官说了一句话:知道你们为什么会输吗?因为你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战。在我看来,这话在此后贯穿了所有情节,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主线。
说这话的时候的人民军官,显得很阳光,很轻松,很真诚。他的表现也很真诚——把俘虏都放了,治疗伤员——因为他认为战争很快会结束,所以大家赶紧回家去等着吧,到时候好出来为建设新国家而出力。潜台词很清楚——我们是同胞。
再后来,这些开始模糊了,尤其是主角们所在的韩军,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他们在为了生存而战。因为停战谈判一再不果,停战遥遥无期,前线反复拉锯,一切的一切都让人看不到希望,他们唯一能做的,是努力在战场上活下去。
由此我联想起美军人人口袋里都有的那份声明,要求按照按协议给俘虏待遇,以保障士兵的生命。这种人文色彩很重的理念,或者叫信仰,在碰上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或信仰的时候,结果会很悲惨。譬如,当拥有这样理念的士兵陷入电影中设置的无望局面时,他很大的可能是投降,或者努力保全自己,对战斗的结果并不很在意。
而他们的对手,则拥有另外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和理念,能产生类似宗教殉道情怀那种使命感,这使他们全然无视自己的生死,只要向他们明确作战目标,他们便会不计自己生死无所不用其极地去完成它。
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条件对等,甚至条件不对等的情况下,后一种士兵所在的单位基本都会获得战斗的胜利,前一种士兵所在单位的结果,则不是败就是跑,这事没太大的悬念。
电影的剧情是有很大瑕疵的,瑕疵在于没把北军和南军的这种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至,反而把北军在这方面刻画得和南军相差无几,这不但显然脱离了历史的真实,且极大减弱了电影本可以有的震撼和对比。这是这电影里最大的瑕疵。
人性,是共同的,但信仰和理念,则可以千差万别,差异大到可以完全是两个星球的人。《高地战》最大的败笔,在于混淆了这两者的差别。导致了很多本可以更出彩的角色黯淡了下去,譬如“两秒”车太静,譬如那位人民军指挥官。
另外由此产生的瑕疵,则是最后那场决战,当北军唱起那首优美的歌曲时,南军几乎所有人被打动了,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四面楚歌,在那种境地下人会有什么感受,这是非常出彩的一段。但随即而来的冲锋,却马上彻底破坏和削弱了这幕戏的效果。
我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在这种士气下,怎么还可能发起一场看起来完全没希望的送死冲锋。合理的应该是人人都在拖延,一接战就马上溃退,因为只要熬过12小时就可以继续活下去。对面的人民军的信仰使他们拥有宗教圣战那样的殉道情结,可以继续保持旺盛的士气无视自己的生死,战斗到停战前的最后一刻,而电影里的南军则完全不可能如此。
这两种信仰,这两种士兵,我无法评叙那种更好,因为哪种都有存在的理由。按冯友兰还是以塞亚柏林(记不清了)的说法,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止一种价值体系,他们互相平行永无交点,没有高下之分。
感触之二,是剧本写得实在太好了,好到我从此会对韩国电影刮目相看。
从开始的调查北朝鲜信件,到后来14号地点的逐渐清晰,我以为事交代完了,谁知道还远远没有。随即是浦项的二小队覆灭事件,还交叉着“两秒”车太静和信件以及恩彪的问题,到出现志愿军那场生死恶战,战友们的阵亡,停战协议终于发布,大家欢呼,我还在遗憾,就差那么点时间,本可以活下来的那些人……谁知道我感慨还没完,劈头盖脸又来了一棍,故事还在继续。
情节一波接一波,异常紧凑,时刻揪着你,各种悬念各种紧张,但却张弛有度。每当你轻松下来以为可以喘口气时,就会发现这口气还不能完全喘出来,但又不是一点不可以喘。
在我看来,这是我近几年看的剧本写最好的战争片之一。
强烈推荐没看的人去看一看,当然,请不要戴着眼镜去看,尤其是太阳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