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倩影:顾正秋



顾正秋

1939年,孤岛时期的上海戏剧学校有过一代“正”字辈的京剧名伶,“正”字辈人才济济,黄正勤、孙正阳、景正飞、陈正薇、王正屏、周正荣、张正芳等都是当初上海戏校的“正”字辈同门,而后名满宝岛的“青衣祭酒”顾正秋正是其中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学生。

顾正秋, 1929年十月五日生于南京城,她本名丁祚华,乳名兰宝。出生的第二年,因父亲病重去世,她随时年三十四岁的母亲和两个姐姐前往上海,暂居虹口。小兰宝五岁那年,她认识了有“坤伶才子”之称的旦角名角吴继兰和她的铁杆戏迷顾剑秋,并被顾剑秋认为干女儿,因为这层关系,小小年纪的她从此也便有机会向名角吴继兰学戏。祖籍河南的吴继兰是当时上海滩的京剧名伶,也是因为幼年时期家庭的变故,到上海开始学戏唱戏,因曾拜社会名流浦锦荣先生为义父,所以人皆称之“浦二小姐”。

由于天资聪颖,小兰宝五岁向吴继兰学习了《金玉奴》、《审头刺汤》,十岁时适逢上海戏剧学校成立招生,在近千人的报考者中以“顾小秋”为名报考竟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当时的主考座师关鸿宾先生为其按“正”字辈规矩改名“顾正秋”。

上海戏剧学校筹建于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工部局华董兼任中法大药房总经理的许晓初先生联合当时的上海海派京剧老艺人刘嵩樵、郑传鉴等人效仿北京的中华戏曲学校,在上海也欲兴办建立不同于旧式科班教育的新式京剧教育学校。经过策划磋商,选定名律师陈承荫先生为校长,袁履登、许晓初先生为名誉校长,关鸿宾先生为教务主任,选定校舍为法租界白莱尼蒙马浪路41号,1939年12月学校正式成立,首批招生186名,并制定了不同旧式科班的男生一律学男角、女生一律学女角的规矩,且专业课和文化课并举。1945年7月,因为经济原因,戏校停办。全体学员在上海天蟾舞台会串《八蜡庙》以后,上海戏剧学校正式宣告解散,前后共存在五年的时间。就职于上海戏剧学校的教师皆为京剧名伶,内廷供奉瑞德宝、荀慧生的老师陈桐云、老搭档何佩华、梅兰芳的鼓师王燮元、昆曲传字辈的郑传鉴、朱传明等。



在上海戏剧学校,顾正秋师从陈桐云学《铁弓缘》、《得意缘》,师从朱传茗学《思凡》、《贩马记》等;同时还师从张君秋先生学《汉明妃》,师从梅兰芳先生大弟子魏莲芳先生学《霸王别姬》和梅派秘本戏《廉锦枫》,师从朱琴心先生学《贵妃醉酒》,师从许紫云先生学《十三妹》、《荷珠配》、《花田错》、《荀灌娘》,师从黄桂秋学《春秋配》,师从芙蓉草学《樊江关》,私淑程砚秋先生以及师从富连成科班“富”字辈吴富琴先生学唱《玉狮坠》、《锁麟囊》、《青霜剑》、《碧玉簪》等“程派戏”,1944 秋又拜梅兰芳为师,正式入了梅门。

上海戏剧学校的六年使小兰宝变成了顾正秋。

那段沉重与飘忽共存而过的岁月使顾正秋学到了一生所从之艺,她跟随诸多名师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在昆曲的功底之上,又做到“四大名旦”的戏路兼擅,加之她扮相端庄秀丽、嗓音多变,渐渐成为了抗战以后海派京剧中的新秀人物。

对于她的艺术,六年的时间是厚积与沉淀;对于她的人生,六年的时间则是成长和蜕变,那个当初生涩羞怯的小女孩令人眼前一亮地变成了浅笑盈盈的妙龄女。

舞台上的皮簧佳人,受到王孙公子和骚人墨客的追捧应该不算是什么稀罕事,但是据说后来爱上这位佳人的不是别人,而是蒋太子——蒋经国。

是耶?非耶?

也许只有当事人自己才可以知道。但是我们在历史的蛛丝中觅得的端倪却也可以让我们在名伶的人生故事中唏嘘长叹一番。



顾正秋戏装

而这段故事要从双十年华的顾正秋到台湾以后说起。

1945年顾正秋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戏剧学校以后,第二年即自组“顾正秋剧团”,顾剧团一时辗转于南京、蚌埠、徐州等地演出,风头渐劲。

1948 年11月,顾正秋率顾剧团赴台湾,在台北市迪化街永乐戏院演出,岂料这一演就因为战事阻隔而再未能回到大陆,21岁的顾正秋只好带领顾剧团六十余人在永乐戏院继续演出。

从1948年演至1953年,长达五年的时间里,皮黄之音抚慰了偏安宝岛的无数颗游子之心,以至于台湾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形容她为“舞台上的一级上将”,顾正秋也因这迄今无人能超越的演出记录而被誉为“台湾梅兰芳”。

正是在这样的岁月里,她的舞台下多了一位喜好皮黄且素有京剧情缘的看客——时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国防部政治部主任的蒋经国。

既然说到了这位蒋太子,就不能不说说这位性情中人。

蒋经国,蒋介石夫人毛福梅所生之长子。1925年,年仅15岁的他就经由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鲍罗廷推荐到莫斯科苏联军事情报局的特种学校就读,直至1930年,以第一名的优等生成绩毕业。

蒋经国的少年情事有多种版本,要理解他也许喜欢顾正秋的原因,有些故事还真是不得不说。

少年的异乡漂泊、成长的孤单与寂寞、肩负着其父非比常人的希望和期许…,蒋经国在乌拉尔重型钢铁厂工作时认识了十七岁的俄罗斯姑娘法依娜,西方姑娘美丽的脸庞和善良的心地使蒋经国的少年成长与情窦初开结伴而行。

疾病中的照顾、孤寂中的温情……,1937年蒋经国回到中国时,这位高鼻子蓝眼睛的苏联姑娘已经成为了他的结发妻子。

法依娜在西子湖畔澄庐别墅拜见公爹蒋介石时被老蒋赐名“芳娘”,随后在浙江奉化溪口老家拜见婆母毛福梅时,为有“方正贤良”之意的“方良”二字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女人的要求而又被更名为“方良”。

蒋经国很专情,他对这位远离家园、随夫千里的西方妻子一生都未加离弃;而蒋经国又偏不专情情,也许年轻时他不懂爱情,也不知道最吸引自己的究竟是什么?也许在他的心里,真正能吸引他的始终是具有窈窕幽韵的东方淑女。



顾正秋(左五)和梅兰芳(左四)等合影

蒋经国有京剧情缘。

我们今日展读作家江南的《蒋经国传》和胡辛女士的《蒋经国与章亚若》等文字的时候,对这位蒋太子的情感世界倒是确实感到有许多的令人酸鼻之处。
民国倩影:顾正秋

蒋经国在赣南公署任专员的时候,曾经认识了擅唱京剧的江南女子章亚若。

这位章姑娘正是后来出任台湾外交部副部长的蒋孝严和台湾东吴法学院院长的蒋孝慈两双胞兄弟的生身母亲。

章亚若擅唱《投军别窑》、《玉堂春》等戏,她虽不是艺人出身,但是唱念韵味却是十足,蒋经国曾是她的观众。

对于章亚若,不同的人说辞各异,有人说这位美女很是善于交际和卖弄风骚,是嫁过几任丈夫的情场老手,也有人说她是文才出众,歌舞俱佳,虽有不幸的婚姻史,但是和蒋经国是英雄与美人、崇拜与怜爱的相遇相知。

我们也许更应该倾向于相信后者,因为蒋经国对这位红颜知己是动了真情的,他将母亲毛福梅亲手绣的鸳鸯戏水的被面赠与她留做信物;他将自己最私密的《留苏日记》的手稿交她阅看;他知悉她在桂林暴卒后悲伤难抑;他甚至在生死弥留之际,口中难辨分明的呼唤也竟是她的芳名——“亚若”二字,那声用尽气力的呼唤使得左右将官侍从知情者无不凄然………。

1942年章亚若暴病而亡,因为各种原因,以后的蒋经国似乎刻意遗忘了那段与伊人共渡的美妙时光。而宝岛相逢顾正秋,再见《玉堂春》的凄切很难说有没有打动这位钢铁男儿的腹中情肠?

是顾正秋的婉丽多姿让他恍然重拾赣南女子的温柔?

是京剧舞台上的翩跹媚影让他想起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但却须臾未曾被遗忘的那位红颜知己?

还是东方神韵的皮黄美人是他一生的审美求索?

就中滋味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够知晓和回答了。

“艳遇”这个词对很多男人都是生动的,但是对于蒋经国来说,我则更愿意相信他有一个词比这个更生动,那就是——真情。



顾正秋在《汉明妃》中演王昭君

为了一个逝去的红颜,为了京剧的情缘,为了骨子里喜欢的东方神韵,他也许始终在寻觅……

顾正秋如果愿意做金丝雀,那应该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又一个版本的全新上演,在这种情况之下,她不愁没有“三千宠爱在一身“,也不愁没有”君王从此不早朝”,但是顾正秋选择的偏偏就是任显群。

江苏宜兴人任显群,原名任家骝,出生于1912年,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日本中央大学。任显群在台湾的政界可算得是知名人物,他先后供职中华民国铁道部、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华民国粮食部等。1946年经由老蒋亲信陈诚的举荐,继严家淦之后出任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长,而后又任中央银行顾问,1949以后出任财政厅长同时兼任台湾银行董事长。

看来任显群的确是政要人士,巧的是他也是顾正秋的痴迷观众。

顾正秋的《玉堂春》,他每到场都要坐至前排,内行、热情而又颇有分寸的喝彩和捧场渐渐让看惯了达官显贵的顾正秋知道和认识了这个温文尔雅的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台湾的任财神。

政客最精明,伶人会做戏,所以他们的情感表达往往被认为难逃虚假,可是令人更动心弦的就是这两个人此番所做的都是忠于内心的表达。

“未必佳人真国色,断无才子不风流”。

任显群是政要也更是才子,他的经济才华是不可否认的,这位在任的财政大臣据说曾经在宝岛财经状况一片混乱的时候,以出色的理财才能使其面目一新。

有人说权利是一剂春药,这也许不错,但是说实话,有时才华就更是。

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她们可以不爱钱、不爱权,但是很难做到不爱才,而且才华和才干的吸引力比前两者更甚。

在爱情里,容貌的吸引力也许是很迅速和快捷,但是说实话那也很短暂,更多的时候,相互的吸引要依靠才干、思想和人格的魅力。



顾正秋剧照



在顾正秋的眼中,任显群既不是脑满肠肥的庸俗官员,也不是附庸风雅的坐谈清客,他身居高位却不盛气凌人,整日经手银钱却无铜臭之气,才华满腹却不好以夸夸其谈哗众取宠。

淡然地赞赏、倾心地支持。

让人悄然回想起那如沐春风的颌首、冬日暖阳般的微笑……

对于女人来说,这种依赖感和信任感比闪电一样的激情更令人迷醉,因为那是一种真正的男人的性格之美。

所以顾正秋终于选择了这个才华横溢,且给了她慰藉和温情的男人。尽管任显群在认识顾正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妻室子女,但是在真情生发不可阻拦的情势之下,郎才女貌还是终结美满良缘。

1953年10月10日,农历癸巳年九月初三日,顾正秋与前台湾省政府财政厅厅长任显群结婚,证婚人是前台湾省主席吴国祯之父吴经明。

新婚未满两年,任显群和顾正秋大祸临头。

“查被告任显群曾受高等教育,历任政府要职,竟不明‘大义灭亲’之义,明知匪谍而不告密检举,依法衡情,应处以高度之刑,以资儆戒。”

1955年4月11日,任显群因其叔牵连而以匪谍案和“知匪不报”、“知情不举”之罪名被被台湾省保安司令部逮捕入狱并判刑监禁,这一判就是七年。

这桩官司有没有涉及台湾政坛的内幕我们没有考证也没有能力考证,但是显然很多人把任显群的下狱完全说成是因为蒋经国没有得到顾正秋这个女人,未免太贬低蒋经国的智商和情商了,尽管很多说法也不能统统看成是空穴来风。

蒋经国是男人,他对于自己喜欢的女人毫无疑问是真心的,但是他又同时是一个政客。

政客对待感情,理智的天平从来不会倾斜。



顾正秋戏装

老蒋对这位嫡出的长子的命名可以看出对他寄予的期望——“经国济世”。他亦不负父望,以第一名的成绩游学苏联而后辗转国民党军界和政坛,1949年以后,他已经是台湾政坛继承大统的成熟角色。

所以说蒋经国是为了顾正秋而将任显群下狱未免太高估了情爱的力量了。但是若说顾正秋没有让蒋经国牵系魂绕也许也不对,其中的爱慕和思恋应该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蒋经国喜欢顾正秋是真的,说他恼怒于任显群与其争夺心爱的女人也不为过,但是任显群的下狱应该更多的是为了政治上的原因。

不管怎样,顾、蒋二人的传闻使得任显群的下狱一时让人注目纷纭。很多人在猜测中观望顾正秋的态度和表现,身为一代名伶、正值花样年华、夫君遭变下狱、蒋太子又曾垂青………。

权利和金钱是很多人爱慕和追逐的,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生性脆弱的女人,也许金钱和权势还会带来一种安全感和虚荣感。顾正秋尽管没有做蒋经国的笼中鸟,但是嫁给任显群这样的政要,也算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而今一瞬间这些都变化了,这位金屋中的娇客将做怎样的选择?

远遁异国?翻穿罗裙?重做冯妇?

顾正秋选择的却是——不离不弃的坚持和坚贞沉静的等待。

她知道对于任显群来说,困顿时光中她的爱情是他唯一的希望。

而她何尝不是也需要与爱随行?

顾正秋戏装

她就这样一直等到任显群于1958年元月假释出狱,同年次子任志明出生,翌年么女任祥出生。随后在1960年二人在台北县金山乡秀山峰开辟了金山农场。

他们选择远离繁华务农为生,一代名伶换上布衣荆钗,患难夫妻躬耕垄亩以种植草莓为业,后来又做冷冻蔬菜水果的生意,成立了中信超级百货公司。

1963年顾正秋受聘为中国文化学院国剧系顾问,同年为庆祝总统华诞登台义演《锁麟囊》,为中国文化学院筹募基金,义演《白蛇传》、《玉堂春》、《四郎探母》,依旧是欢声雷动,魅力无减;1966年刘枋执笔的《顾正秋舞台回顾》于《征信新闻报》连载,又于1987年大陆宝文堂书店出版。

1975年8月任显群病逝。

此后的顾正秋于1990年,被美国美华艺术学会和纽约林肯中心授予“终生艺术成就奖”,她与恩师张君秋领奖重逢被传为佳话。1997年,季季执笔的《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由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版,1999年该书在大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台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颁赠她名誉艺术博士学位。

对于顾正秋,可以说到达台湾京剧“青衣祭酒”的颠峰至此已是完成了步步登顶。

荣誉固然是观众的承认,但是对于她,我更倾向于相信那抹淡然镇定的微笑早已把这些寻常的人生情态参透昧尽。

她为了情,放弃过粉墨生涯。她为了情,在政治的迷局面前,在夫君的冤狱面前,在声歌的诱惑面前,在命运的困厄面前,全部都保持着自己的——淡然。

戏装顾正秋

无论是垄亩之间,还是雀台之上,无论是荆钗布裙,还是霞帔凤冠,她做到的是都参透人情的——镇定。

一个女人,何来这种阅尽山河般的执着中的淡然?

“抄写过那么多的戏词,我觉得“缘”和“情”这两个字最耐人寻味,涵义无穷。特定的人,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事件,才能造就特定的缘分,产生曲折感人的情节。《白蛇传》的白素贞和许仙;《玉堂春》的苏三和王金龙;《锁麟囊》的薛湘灵和赵守贞,都是有缘相逢,因缘生情。同样的故事,舞台上演了又演,观众也看了又看,却为什么每一次看仍是感动落泪?不就是因为舞台上的人有缘,故事里的人有情吗?

其实,舞台岂不就是人生的缩影?唱过了三四十出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生命之路,我始终珍惜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情分。”

情与缘!原来她相信的是这两个最耐寻味的字,原来顾正秋以一切为代价也要坚守自己对情与缘的信仰。

真诚的情爱有了穿越历史和权势的力量,谁说情缘不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深刻联系?谁说情缘只是偶然的擦肩?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才将最美的赞赏给予着我们的女主人公,原来那种淡然、那种笃定来自于自己对爱情的相信和坚持。

因为相信爱情,所以她做出选择,所以她坚持自己的选择。

王宝钏一座寒窑,柳迎春一扇柴扉,大家似乎都觉得有矫情,所以常怀疑故事的真实和女人的坚持,可是世界上就有这样的女人能够做到这高贵的坚持,顾正秋恰是其中之一。

360docimg_10_

顾正秋戏装

“换珠衫依旧是当年模样”,双十年纪的她曾经像是红花开满枝头的木棉树,而今的淡然笃定则更似飘然白雪覆盖了青青翠竹……,她终于长成了风韵永恒的冬青树,而天地之间谁人的姿色能比坚持爱情信仰的女人更美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8388.html

更多阅读

锁麟囊 顾正秋1989台北实况 顾正秋

这是顾正秋与台湾海军海光剧团在1989年的台北实况。从1989年1月起,台湾中华电视公司开始为录制”顾正秋剧艺精选“十二出,包括《汉明妃》、《玉堂春》、《朱痕记》、《锁麟囊》、《白蛇传》、《文姬归汉》、《四郎探母》、《韩玉娘

古典诗词:李白《秋浦歌十七首》解读与鉴赏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的组诗作品,流传最广、最为著名的是第十四和第十五首。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

张民权: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研究

韵例分析的重要意义研究《诗经》用韵是研究古韵分部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其内容主要有二:一是韵例,二是通韵合韵的关系。而韵例分析尤为重要,王力先生说:“韵例的研究很重要,只有了解了《诗经》的韵例,才能更好地了解《诗经》时代的韵部。”

民国倩影:苏青

苏青苏青(1914—1982)生于浙江鄞县,名和仪,抗战胜利后笔名改用冯允庄。其父冯松雨,庚款留学生,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毕业,学成回国后在上海某银行任经理,但不幸英年早逝。苏青高中是在浙江省立四中读的。她爱好文艺,常在校刊上发表习作,又会吹

声明:《民国倩影:顾正秋》为网友盃揂濕皛扆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