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浅谈李白诗中的友情

浅谈李白诗中的友情

2009.10

摘 要:以大鹏自比,用青莲为号,素有“诗仙、酒仙、谪仙”美誉的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一生爱诗、爱酒、爱月,然而他最钟情的还是友情,他是友情的伟大歌手,他的许多诗篇中跳动着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友情,他友情诗中描写平民情结、跨国之情、文人相敬相重等友谊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被后人世代吟诵。

关键词:李白 平民情结 文人相重 跨国之情 友情

李白(701-762)一生浪迹天下,四海为家,时而笑傲山林,时而沉醉酒肆,时而炼丹修道,时而逍遥江湖(1),他经历坎坷,性格多元,心情非常矛盾,思想极为复杂。他有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的任侠作风,有 “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有“济苍生 、安黎元,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进步理想和政治抱负,有“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 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气与傲骨,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坚定信念,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张狂,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豪放,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浪漫,有“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超脱,有“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的惬意,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落寞,有“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愤慨,有“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人世沧桑,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苦闷和忧思。(2)

但李白更有儿女情长、视友情如泰山的伟大人格。他仰面朝天,风流潇洒,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朋友遍天下。他生性喜欢交友,一生极为重视朋友情义,一生坚守友情的纯真,真挚的友情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的许多友情诗,妇孺皆知,老少皆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吟唱不绝。他深知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只有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人的生活才会显得丰富多彩;他深知生活中需要友情的宽慰和滋润,没有友情的生活,是孤独的,枯燥的,乏味的。以他仅存的九百多首诗歌来统计,李白结交的朋友多达400多人(3),他的很多诗歌是歌颂友情的,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他与隐士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在《侠客行》中他热烈地颂唱了两位侠士朋友,在《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中他畅述了与他交往最密切的一名道士的情谊……本文现在就针对他诗歌中,与平民、与知识分子、与外国友人的友情来做一些浅析。

一、李白的平民情结

李白敢于让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为他脱鞋,敢于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指手画脚,敢于醉眼斜视九五之尊的唐玄宗……这种性格的叛逆性是我们经常能注意到的,但李白性格的平民性则往往被忽视(1),其实“平民情结”一直深深地植根于李白的脑海里,他是一位伟大的平民诗人,他的不少诗篇,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关心和同情、尊敬和关爱,他能摆脱等级意识的污染,他与寺庙僧人、酿酒师傅等最普通的百姓,都能彼此坦诚相待,友好相处,都能一往情深,无半点狂人傲气。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是公元761年李白这位名闻天下的大诗人,自觉自愿地为普通劳动者写的悼诗。纪叟,这个卑微的无稽可考的死后令李白牵肠挂肚的宣城老人,李白以一个平民的姿态、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他交友,老人死后,李白哭他,不问出身,不分贫富,不论贵贱,只为真情。(2)

诗的一、二句是说黄泉之下的纪叟仍会重操旧业,继续酿造香醇的老春名酒!这两句语言极朴拙,如脱口吟出,诗人居然想象老人死后仍如生前一样酿酒,把荒诞可笑的奇想说得如此认真、悲切,用看似无理的痴语傻话表达出了他对酿酒老人的无限痴情,读者也感到无理而有情,并为之感动。

三、四句是李白与想象中在黄泉沽酒的纪叟魂魄的对话。诗人继续故作痴语问道:“老师傅,您在幽冥世界中,谁还知道您酿的酒好呢?您酿了酒又将卖给谁呢?我又如何才能喝到您酿的酒呢?”不合情理的奇思异想似沉吟,似叨念,又似自问,这一问,问得毫无道理,如痴似呆。但我们反复品味就明白,这奇想、这痴语是诗人在表达失去纪叟后刻骨铭心的思念和肝胆俱裂的痛悼,表达对纪叟黄泉下佳酿恐不得售出、家人生活无着落的担心,哀情的真挚与深切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真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回观整首诗,短短四句无一直言悲痛,与《自潥水道哭王炎·其二》中的恸哭大异,亦不同于《蜀道难》中的直抒胸臆,正是所谓“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示了李白这位浪漫诗人的天才。(3)

漂泊无定的李白在一个金秋时节来到了五松山下,借宿在荀妈妈家里,他看到村子一片萧条,便写下了《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这首情深意永、流芳万古的诗篇:“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山村里的人们,没有欢声笑语,没有快乐的生活,弥漫在整个山村秋夜的是一种寂静清冷的气氛。

“田家”两句是说一饭来之不易,是对下层人民劳动的辛苦和心中的悲苦的深切同情。村子里穷困潦倒的百姓白天忍饥挨饿辛勤劳作,劳累了一天的邻家村姑寒夜里还在忙着舂米,这样的秋收季节令人黯然神伤。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这位食不果腹的荀妈妈竟然不顾自家的穷苦,盛情地为一位素昧平生的投宿路人做了农家视为美餐的菰米饭,老妈妈手托饭盘,恭恭敬敬地跪献李白。这月光映照下的香甜细软的菰米饭,是如此皎洁,这哪里是一盘“雕胡饭”,这分明是荀媪老妈妈捧出的一颗闪光的心啊,像珍珠一样耀目,像明月一般洁白,像金子一样珍贵。

尾联是诗人最摧人泪下的诗句,用了《史记.淮阴侯列传》里漂母周济韩信的典故,以示恩不可忘。诗人手捧着饭盘,面对着热情好客的荀妈妈,眼里噙着泪水,心想着“人间辛苦是三农”,他惭愧至极,哪里咽得下荀老妈妈赖以活命的饭食?他一次又一次地深致谢意,还觉得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崇敬和感佩(1)。这位在皇亲国戚面前“一醉累月轻王侯”的李白到了百姓跟前,却是这样的谦恭、温良、虔诚,这一切只能由诗人的平民性格、百姓情怀、高贵品质去说明。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赠汪伦》前半叙事后半抒情,李白是随手写来,几近口语,平白如话,似乎连解释都是徒劳多余的,却在中国大地上,老幼传诵,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公元755年54岁的李白来到了安徽泾县桃花潭游览,李白在这个秀美如画的伴水村落与老百姓一同观景赏月,一起豪饮畅吟,结下了一段水深情更深的古典友情,游玩完后李白坐上小船,正要离开桃花潭准备远行时,忽然阵阵歌声从岸边传来,人未到而声先闻,听到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料到一定是村上老百姓成群结队赶来送行了。手舞足蹈的踏歌声是老百姓送给离别友人的一份厚礼,这高亢的歌声包含了多少叮嘱,多少祝愿,多少深情!(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送别的队伍离桃花潭水越来越近,慢慢地进入到了李白的视线,寻声望去,队伍前面那位不就是村夫汪伦兄(3)吗?村夫俗子姓甚名谁,大诗人李白都和他们相知得这样熟悉了,难怪千百年来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的特殊喜爱,赢得人民的格外尊重。

南宋诗论家杨齐贤曾说,汪伦的子孙一直将这首赠诗当作无价之宝,珍贵地收藏着,高朋好友来了,便取出让他们一睹这诗仙的真迹,真是人易朽而友情长存。

李白一生与僧道有不解之缘,有一年他来到峨眉山游玩,在万年寺遇到了一位不仅懂诗,更善抚琴名叫濬的和尚,濬有一把绿绮,是他老师传下来的,和尚十分珍惜,有嘉宾才弹,有知音才抚。在峨眉山上李白时而和他一起郊游,时而听他抚琴,悠哉、乐哉,李白很快与濬结为挚友。寺庙里弹唱他们友谊的琴声有时象从千山万壑之中滚滚而来的松涛细语,气势磅礴,将人生失意扫荡一空;有时象从深谷密林之中汩汩而出的溪流,悦耳怡神,把五脏六腑洗得干干净净;有时象寺钟共鸣,悠长深远,余音缭绕,引导着凡人进入恬净的乐土;有时又象百鸟争鸣,婉转动人。峨眉山上溪水中叫声如琴声的“弹琴蛙”就缘于这段友情的传说。李白为这一段友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音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超尘脱俗、婉转悠扬的琴声荡涤着李白的胸怀,使诗人陶醉,使诗人忘却了尘世,忘却了自我,忘却了一切,不知不觉间青山笼罩在暮色重云之中,天渐渐地暗了。(1)

后来李白走了,蜀僧濬把稀世珍宝绿绮扔进了高山深谷,从此不再抚琴,那种“知音不在,留之何用”的惆怅感刻骨铭心,而濬与李白的这一段弹琴题诗的友谊也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和美妙的憧憬。

二、与文人的相重之情

“文人相轻”是在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存在的相互排斥、相互歧视、相互拆台、互相诋毁的一种现象,其极端者往往由“文人相轻”发展到“文人相残”。这种现象自古而然,自从人类社会上有了文人之后,一直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我国历史上庞涓设计陷害孙膑、李斯与韩非之争、三国奇才周瑜妒嫉卧龙诸葛亮、唐代卢杞忌妒颜真卿以及北宋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敌对等等,不一而足。(2)

但“文人相轻”、“文人相残”的陋习,在李白身上没有污染。李白与杜甫、王昌龄、孟浩然等很多文人墨客的交往就是相敬相亲相重的范例。

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来到了湖北安陆后,认识了比他大12岁的诗人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李白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首联开门见山,提纲挈领,总摄全诗,一个“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孟浩然潇洒清高、超凡脱俗、飘逸儒雅的风度人品和卓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中间两联具体描写了孟浩然的“风流”,寥寥二十字,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了诗人的风度:他不恋官位,高卧林泉,悠然自得,从红颜到白首,终身如此;他醉月迷花,风流自赏,无意侍奉君王。

尾联回应首联直接抒情,诗人用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景仰之意具体化,十分自然地将诗篇的情感推向绝顶。

此诗以情构篇,诗中所说“爱”者、“仰”者、“揖”者,实为孟氏之志行美、人格美、风度美、情趣美;此诗线索分明,开头写“吾爱”之意,中间写“可爱”之处,最终表“敬爱”之情,形成抒情——描写——抒情的结构,随情而咏,自然流动。(3)

公元728年阳春三月,孟浩然去广陵时,两人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后又依依惜别,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分别之地黄鹤,传说是一个神仙骑着黄鹤去云游歇脚的地方;所往之乡扬州,一个开元盛世里富贵温柔的繁华都市;纪别之时三月,一个莺飞草长、生机勃勃的繁华季节;叙别之景烟花,一片柳如烟、花似锦的浓艳迷人景色,字里行间显示出这次离别充满着无比欢快的诗意。更不平常的还是后两句,李白站在黄鹤楼江边船头与友人拱手道别后,久久伫立眺望,目送一叶扁舟、一叶风帆、一位友人随着浩淼的长江水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蔚蓝的天边,诗人对老友的惜别之情也随东流的江水不息地奔流远去,江水无情人有情,这无限深情比江水长,比江水深,比江水远。(1)

离开湖北后,李白带着他那神奇莫测、璀璨眩目的《蜀道难》来到京城长安,拜访了大李白40岁的大诗人贺知章,贺诵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后,深为李白才华横溢、气冲斗牛的浪漫天赋所折服,他慧眼识英雄,呼之为“谪仙人”,他也爱才若渴,毫不犹豫地解下皇帝赐给他的腰配金龟,换酒与李白同饮同欢,乐莫乐兮心相知,两人开怀畅饮,扶醉而归,从此结为了推心置腹的忘年知已,李白的不朽华章《蜀道难》也从此名动京都,名震中华。

公元744年,贺知章因病告老还乡归隐故乡镜湖,李白对贺老尊重备至,深情难舍,作《送贺宾客归越》诗道别:“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贺知章也是大书法家,工草隶,他的草书《孝经》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诗的末二句表面上是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写道教经典《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一群白鹅的典故,实际上是借此故事盛赞贺知章书法的高超绝妙,全诗四句李白不述离情别绪,不写深愁浅恨,却以愉快的心情赞美贺老,祝愿这位老狂客还乡后在镜湖上泛舟遨游,乐天知命,逸兴多多。

在盛唐诗坛上,一生遭遇坎坷的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交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以“不护细行”之罪被贬官之后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情真意切的诗篇。李白不顾社会上“谤议沸腾”,秉笔直抒胸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古人尚右,习惯上称贬官为左迁,龙标即今湖南洪江,夜郎在洪江的西南,五溪即湖南西部的五条溪水,这些地方在古代都属穷山恶水。杨花落尽是一个令人容易伤感的暮春时节,子规即杜鹃鸟,彻夜不停地啼鸣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叫声凄厉,是凄凉悲哀的象征,诗的首句就这样借景言情,融情入景,营造出了浓郁的忧伤氛围。诗的后两句抒情: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他愿意把满腔悲愁和思念托付给天上那一轮明月,带给远方孤独寂寞的朋友;他愿意化为万里长风,奔驰到荒凉而偏远的夜郎去陪伴抚慰“清如玉壶冰”的友人。

多么出奇豪放的想象!多么真挚炽热的感情!好像整个天地之间都沐浴着李白的关心,好像神州大地从东到西都刮着李白的牵挂。(2)

在长安生活了几年,李白辞官离京,于公元744年在洛阳与杜甫不期而遇,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李杜”情谊开始了。两人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两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一见倾心,结为君子至交,两人一同畅游梁宋,次年他们又携手同游齐鲁,两人一起登高怀古,呼鹰逐兔,驰骋游猎,饮酒论文,赋诗作歌,互相敬仰,相互关爱。杜甫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真实地描写了这段时间两人肝胆相照、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的生活。

很快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就登临游览遍了,天宝四载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兖州城东的石门分手,临别,李白赠杜甫诗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角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首联是对过去几天别情依依的回顾,颔联未登程先问归期,是对别后重逢欢叙的殷殷期望,颈联为结尾的干杯描绘出秋高气爽、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秋风微拂,泗水河上荡起了片片美丽的波纹;日光照耀,徂徕山脉呈现出海水一样的碧绿色彩。“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这结句慷慨激昂、干脆有力,表现出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

这首诗以“醉别”开始,以干杯结束,首尾呼应,自然美与人情美互相衬托,真挚的友情与秀水清山交相辉映,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着诗情画意。(1)

石门一别,真正是“飞蓬各自远”了, 中国诗坛两颗最耀眼的星辰从此各自天涯,再未相遇,但彼此心气相通,心心相印,心灵的交往不断,感情也历久弥深,一年后的秋天,李白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诗的前六句描写的都是没有了杜甫在一起的失落而无聊的“我”:“我”的生活,乏味;“我”的周围环境,秋风萧瑟,气氛凄寂;“我”的心情,苦闷,醇厚的鲁酒也不能消愁,悠扬的齐歌也无法忘忧。诗的结尾说出“思君”二字后才豁然开朗:不见了杜甫,“我”绵绵不绝的思友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河水,悠悠流向远方,流到南游的杜甫身旁,流水不息,相思不绝。(2)

李白的诗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同样让杜甫钦佩不已,别后杜甫对他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赞美他。他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看到窗外的春色,就想起在江东的李白,渴望“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他看到天气突变,就关心地询问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他闻知李白流放夜郎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一连写了三首诗(3)怀念李白,这三首诗后来都以其情真意切、哀感动人收录到了《唐诗三百首》,足见杜甫对李白也一样意重情深。无怪前人评说:“千古交情,惟此为至”。

三、李白的跨国之情

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阿倍仲麻吕(698—770),中国名字晁衡,又作“朝衡”,公元717年随遣唐使来中国求学。他以毕生精力为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日友好往来的先驱者,李白在长安时与他往来甚密,诗交甚厚。公元753年10月,晁衡因为意念他的祖国,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乘船返回日本探亲,途中遭遇风暴,在南方漫游的李白听到他海上遇难的讹传噩耗后,悲痛万分地写下了一首记载唐代中日友谊的名诗《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的标题以“哭”字为诗眼,流露出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同时也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卿”是古代朋友之间的崇称,表现了两人超越时空的真挚感情。

“日本晁卿辞帝都”,一开头诗人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别唐朝帝王之都长安返国,直接点明人和事,写出事情的起因,亦隐含了不久前“辞”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欢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惜别之情。

次句中“征帆一片”表现出了晁衡辞京后只身漂泊回国的孤寂感,既衬托出一种悲凉的令人不安的气氛,也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悲意。“绕蓬壶”是暗示归途的凶险:晁衡的船在只有仙人才能渡过的蓬莱仙岛一带上下颠簸,时隐时现,异常艰难地缓缓绕行。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是用比喻叙晁衡溺水而亡之事,显然还含有诗人对这位德才兼备的异国友人不幸遇难的痛惜之意。此诗把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和平使者晁衡喻为明月宝珠,说明李白十分赏爱他的高洁品德和出众才华。(1)

第四句“白云愁色满苍梧”为全诗笼罩上了一种惨淡忧愁的气氛。海上苍梧山的层层白云也好似愁容满面,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用白云的愁来比喻自己的愁,把悲剧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一个“满”字,则又显出悲痛的厚重。

李白作此诗哭悼异国好友,不分国籍,不管民族,只为友谊,只为品节,他哭得风恸云哀(2)。此次海难晁衡并未亡命天涯,后来他历尽艰险辗转回到了长安,他被李白的真情真意感动了,他留在长安生活了一辈子。这种比天高、比地厚的友情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体现。

结语

李白的友情诗举不胜数,诗中的情韵和意趣无穷。从上述友情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乃至情至性之人,他有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有着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他时刻在用真情拥抱生活,拥抱世界,讴歌友情,他的友情诗,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光辉遗产,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而且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他的友情不是建立在权力、富贵、荣华之上,没有世俗的杂质和污秽,不受世俗的束缚,是心灵的真实流露。他的友情如同暗夜中升起的北斗,给人光明;如同寒冬里燃烧着的碳火,给人温暖;如同酷暑里大树下的绿荫,给人清凉;如同漫漫荒漠中的绿洲,给人希望;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荡涤着炎黄子孙的灵魂;如一泓清水,清澈静谧里渗透着人生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辉。这样的友情给人启迪, 给人力量,使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李白传》,李长之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康震品李白》,康震,东方出版社,2006.12

《李白诗》,熊礼汇评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

《落花时节又逢君》,蓬勃笑雪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4,第137页

《日日新》,柏桦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4

《中国诗词专题鉴赏》,张旭平编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李白诗赏读》,纪准著,北京:线装书局,2007.4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李家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8
报道:浅谈李白诗中的友情

(1)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第170页

(2)杨序春.诗歌教学之浅见.广安教育研究2008年第4-5期,第55页

(3)康震著.《康震品李白》.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2,第八章 李白交游之谜

(1)裴斐.《李白与月-兼论李白性格的平民性与叛逆性》.中教网.中学语文.杂文随笔2005.11.10

(2)徐昌才.《泪雨滂沱“哭”李白》.中教网.中学语文.杂文随笔 2005.6.10

(3)水中飞.浅析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2009.10.13

(1)梁希厚主编.《古诗词讲坛.长沟流月去无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第141页

(2)梁希厚主编.《古诗词讲坛.长沟流月去无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第055页

(3)《唐诗解》.唐汝询.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伦,一村人耳……”

(1)梁希厚主编.《古诗词讲坛.长沟流月去无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第122页

(2) 仲富兰.《文人:从“相轻”到“共生”》.人民网.文史纵览.2006.3.14

(3) 李家秀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8,第172-173页.

(1)熊礼汇评注.《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第16-17页

(2)纪准著《李白诗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4,第16、128-129页

(1)张旭平编著.《中国诗词专题鉴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第55页

(2)赵其钧宛敏灏 沈祖棻等主编.《海内存知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第49-50页

(3) 三首诗是《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

(1)熊礼汇评注.《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第220-221页

(2) 徐昌才.泪雨滂沱“哭”李白.中教网.中学语文.杂文随笔 2005.6.10

更多回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8051.html

更多阅读

浅谈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转化 浅谈后进生转化措施

浅谈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转化周伟 的工作室浅谈班级管理后进生的转化怎样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达到转化后进生这一目的,班主任必须认真分析班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全面细致地掌

数学论文:浅谈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论文: 浅谈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反思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技术。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极为重要。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从而激发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而数

浅谈律师业务中的独门利剑—《律师函》 催收货款律师函

浅谈律师业务中的独门利剑—《律师函》在律师业务中的运用王城律师张水山作者简介:张水山,男,1965年出生,郑州大学法律系毕业,法学学士,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级律师,河南省法学会民商法协会理事,河南省法律咨询协会理事,洛阳市仲裁委员

浅谈一审民事判决书的制作 第一审民事判决书

澧县人民法院邓敬海:浅谈一审民事判决书的制作日期:2011-3-15 10:47:26 来源:[湖南在线]一审民事判决书就其体裁上讲属于典型的国家公文,故具有基本的固定格式,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制订印发了一审民事判决书的样式,经过近几年来一审民事审判

浅谈小学数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海盐教育网)

浅谈小学数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周雪平(海盐县实验小学)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从国外的实例看也有其可行性;具体操作时,可按问题的提出、过程研究、成果展示、活动评价四环节进行实

声明:《报道:浅谈李白诗中的友情》为网友犀利哥再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