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 推拿学和内科学关系

第一章 推拿发展源流

推拿是中医学临床学科中的一门外治法,是中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的防治手段主要是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手法治疗是指操作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或借助一定的器具,在受治者的体表作规范性的动作,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推拿功法训练是根据推拿临床医疗的需要,由推拿医务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以巩固、延伸临床的治疗效果。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矫摩”、“挢引”、“案扤”等,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灵枢·病传》记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明代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诀·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

一、起源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术。推拿起源,可能萌于人类本能的自我防护,原始社会人类在繁重而艰苦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损伤和病痛,会不自觉地用手抚摸、拍打伤痛局部及其周围部位。当这种抚摸、拍打使疼痛减轻后,人类从中不断地积累了经验,逐渐由自发的本能行为发展到自觉的医疗行为,再经过不断地总结、提高,就成为一门古代的推拿医术。

“疒”在古代殷墟甲骨文中写为“  ”,根据近人对甲骨文“疒”字的研究:“  ”表示人,“  ”表示人腹部有病,“  ”表示病人所卧之床,“  ”表示手,“  ”则表示古代人患腹部疾病,用手按摩进行治疗。这说明,古代人患病后,首先采用按摩治疗。现代有学者对此根据古代殷商地处中央,又对照《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导引按蹻从中央来的说法,提出按摩之法是殷人发明的。

返回

二、先秦

先秦时期,按摩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唐代之前,常常将“导引”和“按摩”联系在一起称谓。严格地讲,这是两门不同的防治方法。导引,唐代王冰解释为“摇筋骨、动支节”,是自动还是他动,是自摇还是他摇,王氏未加详说;唐代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则认为导引是一种“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的方法,提出了自我操作的特点;《庄子·刻意》提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强调了呼吸运动的要求。从这些古代文献中可以概括地认为,“导引”是一种配合呼吸,进行自我手法操作,自主活动的防治疾病和强身保健的方法,它与现在的功法训练相类似。“推拿”则是一种可以配合呼吸,既自动又他动地进行手法操作的防病治病的方法。因此,导引和推拿也是两种密切相关的疗法。尤其是自我手法操作,既可谓之推拿,也可称之导引。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描绘44种导引姿式,其中有捶背、抚胸、按压等动作,并注明了各种动作所防治的疾病。这些动作,就是自我推拿的方法。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出土的简书《引书》是一部导引术专著,其中也描写了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治疗落枕(急性斜颈)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治疗肠澼(痢疾)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治疗喉痹的颈椎后伸扳法,将推拿按摩方法用于骨伤科疾病的诊治。同时,先秦时期的推拿还应用于临床急救,《周礼注疏》一书中说:“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运用推拿等方法成功地抢救了尸厥病人一事。

返回

三、秦汉晋

秦汉时期,我国的医学著作就较完整地记载了推拿防治疾病的方法。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当时有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可惜这本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已佚。《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该书中有不少有关推拿的记载,它概括了推拿具有的行气、活血、舒筋、通络、镇静、止痛、退热等作用(《素问·调经论》、《素问·举痛论》、《素问·血气形志篇》等);记载了推拿可以治疗痹症、痿症、口眼歪斜和胃痛等多种病症(《灵枢·经筋》、《灵枢·杂病》、《灵枢·癫狂》等);描述了有关推拿工具——“九针”中的“圆针”和“鍉针”(《灵枢·九针十二原》);介绍了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素问·举痛论》和《素问·玉机真藏论》);还提出了对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标准(《灵枢·官能》)。

秦汉时期,临床已科学地应用体外心脏按摩抢救自缢死者,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介绍“救自缢死”方法中说:“将自缢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按莫置,亦勿苦劳之”。同时,推拿手法操作时,已注意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汉代淳于意以寒水推头治疗头痛、身热、烦满等症;《金匮要略》中提到对四肢重滞的患者可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治疗,其中膏摩,即是将药煎成膏剂,涂在患处进行按摩。用“寒水”作介质进行推,以药膏作介质进行摩,都是加强两者的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动乱的晋时期,有不少将推拿应用于抢救的记载。如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记载治卒心痛方:“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治卒腹痛方:“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治卒腹痛方所介绍的“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的方法,可谓是最早的捏脊法。捏脊法和抄腹法的出现,表明推拿手法逐渐从简单的按压、摩擦向手指相对用力且双手协同操作的成熟化方向发展。

返回

四、隋唐

隋唐时期,推拿已发展为一门专业的治疗方法。如隋代所设置的全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的太医署所设置的四个医学部门中就有按摩科,其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授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

这个时期的推拿学术发展有如下特点:一是推拿已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不仅适应于软组织损伤,而且对骨折、脱位也应用推拿手法整复。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第一次系统地将手法运用到骨伤科治疗之中,提出治疗闭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揣摸、拔伸、撙捺、捺正”,对骨伤科推拿手法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唐六典》中载有按摩可除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并说:“凡人肢节脏腑积而疾生,宜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千金方》作者孙思邈尤推崇按摩疗法应用于小儿疾病,认为小儿“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病证,都可用按摩治疗。

三是推拿广泛地被应用于防病养生。自我推拿,又称之谓导引,得到充分的发展。如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中几乎每卷都附有导引按摩法,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详细介绍的“婆罗门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都是自我推拿、自我锻炼的方法。四是膏摩盛行。《千金方》、《外台秘要》中收录了大量的膏摩方,膏剂种类很多,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苍梧道士陈元膏、木防己膏等,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应用。孙思邈还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囱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隋唐时期,我国对外交流比较活跃。医史界一般认为,我国推拿在唐代开始传到日本,同时,国外的推拿方法也流入到我国。如《千金要方》中介绍“婆罗门按摩法”,“婆罗门”即是古印度,说明与我国同样具有古代文明的印度,很早就与我国有推拿学术交流活动。

返回

五、宋金元

唐以后,推拿疗法的学术体系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这种发展,不能以当时的国家医学机构中是否设置推拿专科为标志。宋、金、元时期,虽然国家医学机构中没有设置推拿专科,但这个时期,推拿的发展还是令人瞩目的。

推拿的学术发展标志主要体现在,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诊疗理论,使推拿治疗作用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宋代的大型医学著作《圣济总录》中明确地提出:对按摩手法要进行具体分析,而后才能正确认识按摩的作用和在临床应用。该书卷四“治法”一章中说:“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并提出了按摩具有“斡旋气机,周流荣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的作用,可达到“气运而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复治”的目的,并能“开达则塞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书中对于“凡坠堕颠扑,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磋跌者”,强调用按摩手法复位;对骨折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最后“加以封裹膏摩”。

元代名医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记载了利用身体的重力牵引复位的各种方法,特别是髋关节脱位的倒吊复位法和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以身体下坠力来替代拔伸手法。此外,宋代还运用按摩催产,如宋医庞安时用按摩法催产获得“十愈八九”的效果。金代创立“攻邪论”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认为按摩也具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对推拿的治疗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有《按摩法》和《按摩要法》各一卷,惜已亡佚。

返回

六、明清

明代,太医院设十三医科进行医学教育。《明史》卷七十四“太医院”条写道“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生医士专科肆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三年五年,一试、再试、三试,乃黜陟之”,推拿成为医术十三科之一。

推拿在当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按摩科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被官方取缔,此时恰逢小儿推拿的蓬勃兴起,其影响之大,以至于本来专指小儿按摩的“推拿”一词,从明代起,广泛取代了按摩的概念。

二是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推拿不是推拿诊治方法在小儿疾病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于推拿在其他临床科中应用的特色。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也有线(前臂的“三关”和“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在手法应用上,较多地使用推法和拿法,并有复式操作法等;在临床治疗中,配合药物,既用药物作介质行操作手法,又用药物内服。惊证是儿科危重症,小儿推拿的发展与当时推拿治疗惊证的独特效果是分不开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约成书于l405年)可作佐证。民间有称推拿为“推筋(惊)”,“掐筋(惊)”的。推拿诊治惊证,使用较多的手法是推法、拿法和掐法。

这个时期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小儿按摩经》被收录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中,作者仅说是“四明陈氏”,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小儿推拿秘旨》和《小儿推拿方脉全书》,系龚云林撰著,该书刊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其中内容除一部分取材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外,其余都是作者的经验和见解的记录,全书分二卷,卷一所述以推拿治法为主,卷二主要为药物治疗;《小儿推拿秘诀》又名《推拿仙术》,为周于蕃所撰,完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书中详细介绍了“身中十二拿法”的穴位和功效,并绘有周身穴图,在治疗部分,则介绍了用葱姜汤推、用艾绒敷脐、用葱捣细捏成饼敷穴位等法。

清代,医学分科数度变动,太医院未设推拿专科,但推拿无论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在理论总结上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首先是儿科杂病临床应用的发展。17世纪70年代(康熙年间),熊应雄编撰的《小儿推拿广意》,对前人的推拿论述与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在详细介绍推拿疗法时,收录了不少小儿病症的内服方剂,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在《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书中所介绍的“胸腹按诊法”为其他医书所少见。此外,还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如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怀邨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都是小儿推拿实践和理论的总结。

其次,以骨伤科疾病为对象的正骨推拿已形成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正骨推拿手法总结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的正骨八法;提出了手法操作的要领;对骨折、脱位的手法诊治意义,不仅提出有整复作用,而且指出有康复价值。第三,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的推拿,与其他外治法和药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吴尚先所著《理瀹骈文》(1864年),是清代外治法中成就最大、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该书将推拿、针灸、刮痧等数十种疗法列为外治方法,并介绍将药物熬膏,或敷、或擦、或摩、或浸、或熨、或熏的方法,这使古代的膏摩、药摩得到了较大发展。



返回

七、民国

民国时期,推拿学科的发展特点是存在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由于当时的卫生政策不重视中医,尤不重视操作型的医疗技术,所以,推拿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这种发展的方式,其缺陷是受一地之限,缺乏交流;但其优势是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植根于民间,易按照该地域流行病的特点和民间要求,发展为各具特色的推拿学术流派,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等等,这些众多的学术流派,是我国推拿学科的一大特色。这个时期,由于西方医学的传入,推拿与中医其他学科一样受到冲击。但推拿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在冲击中吸收了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以充实自身的发展,如上海的滚法推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曹泽普的《按摩术实用指南》注重解剖知识,手法中扣打、振颤等法着重机械力的作用;杨华亭的《华氏按摩术》集古法秘本与现代西洋之生理、病理、解剖、组织、电磁气学等于一体,以古法为经,新法为纬。。

返回

八、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推拿的临床、教学、科研、推拿著作的出版和推拿队伍的建设,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1958年上海建立了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门诊部,通过设科办校,使推拿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师带徒”的形式外,还有课堂集体教育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推拿专业的后继人才,继承和整理了推拿的学术经验。60年代初、中期,推拿疗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整理出版了推拿专业教材和专著,开展了推拿的实验观察和文献研究。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高等中医院校正式设置推拿专业,如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于1979年招收本科生,培养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生,之后,全国有条件的中医学院都相继成立了针灸推拿系;1986年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成立,并招收了全国第一批推拿硕士研究生,培养推拿高级中医师;全国的医疗机构、康复(保健)机构,普遍设立推拿(按摩)科,推拿被更为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各科;1987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推拿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1991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成立,这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专业性推拿科研机构。进入90年代,推拿教育层次进一步提高,全国多数中医院校的推拿专业从专科教育发展到本科教育;1997年在上海首次招收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不断为推拿教学、临床、科研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在临床研究方面,50年代后期,推拿的临床应用范围有伤、内、妇、外、儿等科病症,如1959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根据民间推拿临床经验整理编著的《中医推拿学》,所列出的治疗病症即达70余种。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临床上开始逐步应用推拿治疗食道癌、胆道蛔虫病、小儿蛔虫性肠梗阻、小儿腹泻、流行性感冒、白喉、疟疾、乳腺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等病症。70年代初,根据推拿止痛的作用,开展了推拿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摘除、疝修补、剖腹产、胃大部切除等10余种手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推拿治疗内儿科疾病有了飞速的进展,如推拿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糖尿病等病症,其疗效及作用机理,都可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加以证实并进行阐述。从80到90年代,推拿治疗范围继续拓展,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性眩晕、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糖尿病、早泄等疑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从近十年的文献来看,推拿学科发表的论文已达2000余篇,治疗病种达200余种,其中以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小儿腹泻已经成为推拿治疗首选的四大疾病。

推拿在实验研究领域的发展,在时间上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50到60年代开展了推拿的生理作用及治疗机理的初步研究;80年代以来,推拿学科在与各基础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情况下,得到比较快地发展,具体表现为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已经从人体实验扩展到动物实验,从临床疗效观察,发展到手法、功法的作用机理研究;研究的层次逐渐深入,从临床指标观察,深入到对神经递质和免疫功能的研究,甚至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目前,推拿医学实验研究已经在手法动力学、手法功效学、静力推拿功法训练、推拿镇痛、推拿麻醉、推拿意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在推拿手法动力学研究方面,80年代,原山东中医学院与山东工学院合作,原上海中医学院与同济大学合作,先后研制成功推拿手法测定仪,为推拿手法操作技术提供了较为成熟的训练方法和评判标准;原上海中医学院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推拿手法深透性与生物组织作用机制研究”,应用现代生物力学技术,计算出手法压力在生物组织中的衰减规律。90年代,复旦大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医推拿摆动类手法动力学分析”对滚 法进行计算机三维分析研究,证实手法操作时上肢关节的运动学特征与 法合力轨迹的变化存在密切关系,并推导出手法动力学方程;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运用电-机械测量法及三维平行光测量技术对腰椎标本斜扳时的三维运动进行研究,证实腰椎斜扳手法可使侧卧侧对侧的神经管扩大,从而改善受压神经根的内环境。在手法生物效应方面,有学者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技术,证实推拿不仅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改善其左心功能。在推拿镇痛研究方面,有学者应用脑内立体定位埋置推挽套管,测定家兔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区灌注液在推拿手法刺激下神经递质的变化,发现轻手法的镇痛作用是通过提高β-内啡肽的途径,而重手法水平的镇痛作用是通过应激反应的途径。在推拿功法研究方面,有学者运用运动医学、分子生物学和心理学等技术和原理,证实静力推拿功法调身、调息、调心训练效应的内在机制是通过躯体和精神意识的共存交互作用,上调了中枢β-内啡肽基因表达水平,β-内啡肽的较高水平状态增强了机体体能和情绪调控能力,从而良性反馈作用于躯体和精神意识,形成三者良性循环反馈途径。

纵观推拿医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推拿疗法源远流长,人类文明起源的同时就有推拿疗法的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推拿学科历史悠久。因为,作为临床医学中相对独立学科的标志有:第一,学科主体边际清晰;第二,有反映其特殊规律的理论;第三,有独特的治疗技术。理论及技术的统一才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所以,推拿成为一门相对的独立学科,萌芽于明清,学科主体形成于60年代至80年代,之后才继续发展壮大。明清时期,推拿的实践已经发展到有特殊的穴位应用及特殊的手法操作,既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也有自身的理论总结,因此,出现了不少推拿的专门著作,尤其是儿科推拿专著。60年代始,不仅推拿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如有骨伤科、内科、儿科、神经科、妇科等疾病,而且,其他临床学科的专业工作者,也应用推拿疗法治疗其本学科的疾病,他们以自身学科的理论和临床思维,指导手法的具体应用。如骨科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大多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的,有全身麻醉、神经根麻醉、硬膜下麻醉等,他们认为,麻醉下推拿,能放松肌紧张,有利于手法操作和突出物的回纳、位移。这种以解剖学、病理学的概念,指导手法应用,无疑丰富了推拿疗法的理论。在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推拿的基础性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充实,以及应用手法时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增强,标志着推拿疗法日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推拿作为一种疗法在治疗不同系统的疾病时,所运用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诊断、治疗理论,出现了一种多元的现象。如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基本上是采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时,是采用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的理论;治疗儿科疾病时,则是按照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等独特的理论进行治疗的。这种理论学说上的多元性,容易催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如果多元现象长期不能融合起来,则说明学科的不成熟性。推拿学科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目前正处于这样的境况,推拿学科仍然面临其他各学科的冲击和挑战。

同时,也应该看到,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由于疾病谱的变化,人们治疗疾病的方法正在从偏重于手术和合成药物,逐渐向重视自然疗法和非药物治疗转变。推拿具有简便、舒适、有效、安全的特性,这种独特的医疗作用已经引起了国际医务界的重视,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推拿与国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中国推拿学者出国讲学、医疗,赢得了国外的好评;同时,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推拿专业人员也来中国学习中医推拿,且人员日益增多,许多国家也对推拿医学开始进行研究。在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为推拿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传统而古老的中国推拿学必将得到充分的发展,推拿事业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第二章 推拿学的特点

追溯推拿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手法是推拿的本质特征

手法是推拿的本质特征、最大特点是相对推拿治疗方式而言的。

1.推拿手法不同于其它范畴的手法 所谓手法是指用手或肢体某一部位,按各种特定化、规范化动作,施于人体的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手法有三个相关联的概念内涵要素:以防治疾病为目的;是一种无创伤性自然疗法;具有极强的技巧性。前二者容易理解。技巧性是指如何将手法作用力、角度、方向、频率、幅度、时间等要素最优组合以取得最佳推拿疗效的技能。同时也提出了手法的安全性问题。技巧性要求操作者讲求工效学,同时既要使手法有效,又不能带来不必要的损伤。诚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法之所施,令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之为手法也。”而这只能通过长期刻苦的手法训练(包括练功)及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才能获得。

2.推拿手法决定了推拿疗效 这里,有一个前提(诊断明确)和二个层次的概念(手法的优劣决定了疗效;手法运用的适宜与否决定了疗效)。好的手法能防治疾病甚至手到病除。不良手法不仅不能治病,甚至会带来许多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如《内经》所云“手毒者,可使试按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三十月而死。手甘者,复生如故也。”粗暴手法致骨折、脱位,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的临床报道亦可见到。另一方面,手法也要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

3.推拿手法丰富,流派众多,但各流派区分的标志仍是手法 手法是推拿的基本方式,历代医家均勤研此道。同时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地域的分割、宗教的影响、武术的融合及外来文化的渗透,孕育了各类丰富的手法,促进了各流派的形成。各流派各具代表性的特色手法。如一指禅推拿流派以一指禅推法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滚法推拿以滚法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内功推拿以擦法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

4.推拿本质仍属于以力学为特征的物理疗法,而其直接生物力作用源于手法。手法力作用于人体机械感受器,引起感受器发放动作电位,向中枢传入感觉性冲动信号,随之手法感觉信号在向脊髓及脊髓以上高级中枢传递过程中,与不同的神经核团发生广泛的突触联系,影响其功能状态,从而发挥对人体固有整体功能的激活作用。手法力作用于关节骨骼,导致骨关节结构空间位置的改变,从而消除对滑膜、关节囊、周围韧带、神经、血管的压迫或牵拉刺激,消除病理状态。作为治疗同一疾病的同一推拿治疗方案,在不同的医生实施时,可能存在着千差万别的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各个医生手法动力的差异。手法动力是其治疗效果发挥的始动因素,手法动力形式变化决定和影响着推拿临床治疗效果。

5.某些推拿手法既是一种治疗手段,又是一种诊断方法 手法触诊是手法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宗金鉴》“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伤科八法中摸法主要是诊断方法,有助于病症诊断、穴位和治疗部位的选定,并可指导手法的运用。同时摸法亦是腹诊推拿的主要诊断方法。

二、广谱性

是推拿的应返回

二用特征。

这里有二层含义:推拿治疗范围广,但仍具相对性;同样手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推拿治疗范围涉及临床多种,如内科:眩晕(高血压病)、消渴(糖尿病)、胸痹(缺血性心脏病)、感冒、头痛、失眠、胃脘痛、泄泻、便秘等。骨伤科:落枕、颈椎病、漏肩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椎骨错缝、四肢关节伤筋等。神经科:中风后遗症、周围神经麻痹。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等。儿科:发热、咳嗽、哮喘、婴儿腹泻、斜颈、疳积、小儿麻痹症等。眼科:近视等。外科:胆囊炎、胆道蛔虫病等。然而,并非所有的上述病症都能通过推拿治疗的。推拿仍具局限性,或者说是具有针对性。有时推拿只能治疗某一疾病的某一类型或某一阶段。这也是推拿的适应症及有效性的问题。如推拿可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达到手术指征的患者仍应考虑手术治疗。同时同一手法既被应用于内科病的治疗,又被运用于伤科、神经科等病症的治疗。如一指禅推法、滚法既被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又被用于中风后遗症等病的治疗;腰椎斜扳法既被用于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治疗,又被用于痛经等病的治疗。这是由疾病的病理基础及手法作用原理所决定的。

返回

三、安全性

是相对推拿治疗过程而言的。推拿作为纯自然疗法,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更是一种无创伤疗法。而手法技巧性是安全性的保障。从生物力学、生物学效应角度对手法进行量化研究更有助于提高推拿的安全性。

返回

四、有效性

是相对推拿治疗结果而言的。

推拿的作用原理(机制)决定了推拿治疗最终的有效性。《内经》《金匮要略》《千金方》《圣济总录》《医宗金鉴》从传统中医理论上,阐明了推拿作用原理;而现代推拿对人体各系统影响的观察研究则从现代医学理论上,阐述了推拿的生物学效应,从而验证推拿结果的有效性。此外,对某些病症(如急性腰扭伤)推拿更具有独特的疗效。
推拿学 推拿学和内科学关系

返回

五、协同性

是相对综合治疗而言的。

推拿作为一种外治方法,必然具有其治疗作用的局限性。有时只有与其它疗法(针灸、中西药物)、练功、功能锻炼协同配合,才能共奏其效。作为推拿一大特色的膏摩初步体现了这一点。首见于《金匮要略》的“膏摩”是以膏剂为主作为介质,涂在治疗对象体表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上并施以摩法和擦法为主的手法治疗。诚如《圣济总录?治法?按摩》“…日按日摩,适所用也。…摩之别法,必与药俱。盖欲浃于肌肤,而其势駃利。”使药物与手法相得益彰。《理渝骈文》中更以“煎抹”将内服汤剂直接作为介质,辅以抹、擦、摩法为主的手法治疗。目前临床手法与牵引等理疗,手法与中药汤剂辨证施治,神经阻滞与手法等综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均取得良好疗效。为手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作出了尝试。疾病发病过程中,采取单一疗法应对不同病理变化及其反应症状,显然无法提高疗效。推拿也是如此。只有寻求推拿与其它疗法的有机、科学、合理的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同时拓展治疗范围。

返回

六、二重性

是相对推拿范畴而言的。

二重性是指推拿既是治疗方法又是预防手段,既有医疗之功又有保健之效。随着推拿生物学效应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为推拿预防保健作用提供直接理论依据。

返回

七、不成熟性

是相对推拿学科体系而言的。

作为临床医学中相对独立学科的标志有:第一,学科主体边际清晰;第二,有反映其特殊规律的理论;第三,有独特的治疗技术。这理论及技术的统一才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回首推拿发展,无论是古代浩瀚的医籍还是医疗实践,推拿只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存在和发展,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使目前临床也是如此。如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基本上是采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时,是采用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的理论;治疗儿科疾病时,则是按照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等独特的理论进行治疗的。这种理论学说上的多元性,正反映了学科的不成熟性。

返回

八、多元性

是相对推拿研究而言的。

推拿研究对象涉及文献、疾病、手法、功法、作用原理等多个方面。研究疾病涵盖临床各科,多个病种、多种类型;研究手法涉及多个角度、多个因素、多个层次;研究推拿作用原理涉及人体多个系统;研究途径涉及功效学、生物力学、信息分子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

正是上述特点,才使推拿得以存在和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7026.html

更多阅读

现货交易中外盘和内盘的含义_King 现货内盘外盘

近日较多投资者向king_大漠这厮咨询现货交易中关于外盘和内盘的含义及其用法,为了帮助更多的交易者,king_大漠这厮特地整理了一些关于外盘和内盘的资料和含义,供大家参考学习:内盘:在成交量中以主动性叫卖价格成交的数量,所谓主动性叫买,

为什么我和父母的关系这么差? 我和父母一起学安全

我和父母的关系一直很差,当然是我的眼里,在他们眼里我不知道是什么,可能是我比较任性,或者只是脾气不好吧。我很多时间恨我的父母,讨厌他们,我理解所以80后的孩子们“父母是祸害”的言论,我也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有的时候我努力的说服自

声明:《推拿学 推拿学和内科学关系》为网友孤独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