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核武库历史揭密 中国的核武库

中国从一九六四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现在,核武器的研制与发展已有四十来年的历史了。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相继研制成功中程、中远程、洲际、潜地导弹,与其配套的核弹头也先后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到八十年代中期基本完成了第一代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陆基导弹、潜射导弹和轰炸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奠定了中国核大国的物质基础。但是,中国第一代核武器在总体上规模相对较小,大约只有三百三十多个核弹头,而且技术陈旧,实际的威慑能力有限。

中国第一代战略核力量以陆基弹道导弹为主,主要由东风二、三、四和五共四个型号的地地战略弹道导弹组成。这些陆基导弹基本都是用六十和七十年代技术制造的,每枚导弹只能装载一个弹头,命中精度也较差。此外,所有四型导弹都使用液体推进剂,不仅体积大,难于机动,不便贮存,而且发射时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以下是这些导弹的简介。

东风二型导弹: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近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零年开始研制,一九六四年试验成功,最大射程一千二百公里;该型导弹可携带两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一枚,现已退役,但估计目前仍保留近三十枚。

东风三型导弹: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五年开始研制,一九六七年试验成功,最大射程在三千公里;一九八五年又进行增程改型试验,最大射程提高到四千五百公里左右;该型导弹由陆地机动发射,至今大约共部署了七十多枚。

东风四型导弹: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远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四年开始研制,一九七零年试验成功,一九七六年又进行了增程试验,最大射程提高到近八千公里;该型导弹固定在地下导弹发射井发射,携带三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枚,相信至今已部署了二十枚左右。

东风五型导弹: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洲际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五年开始研制,一九七零年首次科研飞行试验成功,一九八零年实弹飞行试验成功,最大射程可达一万两千公里;该型导弹也固定在地下导弹发射井中发射,可携带五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枚,目前部署了约十枚。

中国的第一代核武器还包括中国的潜射弹道导弹。中国在一九五八年决定研制核潜艇,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三十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导弹才相继研制成功,建成了水下战略核力量。

夏级导弹核潜艇:中国于一九六五年正式开始研制核潜艇工程,考虑到自己的技术力量薄弱,经验不足,中国决定核潜艇制造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研制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研制导弹核潜艇。一九六八年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开工建造,一九七一年下水,一九七四年交付中国海军使用,西方称其为汉级核潜艇。导弹核潜艇则从一九七零年开始研制,一九八一年下水,一九八三年加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西方称其为夏级导弹核潜艇。该导弹核潜艇排水量为八千吨,一百二十米长,航速二十二节左右,最深潜水可达三百米。该潜艇有十二个导弹发射筒,装有十二枚巨浪一型潜射弹道导弹。据信到一九九零年,中国已建成两艘夏级核潜艇,还有三艘在建造中。据估计整个夏级核潜艇的建造计划将在四到六艘之间,以维持经常有两艘到三艘进行战备巡逻。

巨浪一型导弹: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中程潜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七年正式开始研制,一九八二年在常规动力导弹潜艇发射试验成功,但一九八五年第一次在夏级核潜艇上发射试验时失败,三年后的一九八八年第二次试验终获成功;该型导弹与中国其它的战略导弹不同,使用的是固体推进剂,载有二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个;该型导弹的最大弱点是射程仅有三千公里,必须迫近敌方海岸才能进行攻击,因此很容易受对方的反潜力量的牵制。估计巨浪一型潜射导弹现已生产了近五十枚。

中国的空中核武力也属于中国第一代核武器,并且属于中国第三支核力量。中国的第三支核力量是由轰六型轰炸机和强五型强击机所携带的核炸弹所组成。据估计中国现有近一百五十枚供飞机投放的核弹。轰六和强五都是以五、六十年代的技术研制出的飞机,对付现代空防的能力不足。而且这两种飞机也没有装备带核弹头的远程巡航导弹,因此能发挥的实际核作战能力有限。

轰六型轰炸机:中国仿制苏式图十六轰炸机生产的亚音速中型轰炸机。一九五九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两架图十六轰炸机的样机和全套技术资料,一九六三年中国开始仿制图十六轰炸机,经过五年在一九六八年生产出轰六型轰炸机。该型飞机最高时速一千公里,最多可载弹九吨,作战半径近三千公里,能覆盖亚洲大部分地区和俄国的远东与中亚地区。该机稍经改装可投放核弹,中国首次原子弹和氢弹的空爆试验都是由该型飞机进行的。中国现有一百二十多架轰六型飞机在服役。

强五型强击机:中国以苏式米格十九型截击机为基础生产出的超音速攻击机。一九五八年中国开始研制,经过七年在一九六五年强五型飞机设计定型,后又经改进在一九六九年正式投产。该型飞机最高时速一千二百公里,最大航程一千六百公里,最多可载弹两吨。该型飞机经过改装可携带核弹或氢弹一枚。中国现有五百多架强五型飞机在服役,不过强五的作战半径不足五百公里,因此只能起战术作用,无法进行战略攻击。

近年来中国加紧进行核试验,从各方面的分析看,八十年代初中期,中国根据小型、机动、突防、安全、可靠的原则,开始了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发展的预先研究和理论设计。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检验了设计原理的正确性,突破了如多弹头分导等重大关键性技术,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的发展已进入最后的阶段。中国目前发展的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采用多弹头分导技术,每枚导弹将至少可携带三枚核弹头,多者达六到十枚,每个弹头均可攻击独立的目标,准确度也会大幅度提高;

第二,绝大多数导弹将用固体推进剂代替液体推进剂,从而使整个导弹体积变小,发射反应时间缩短,并且易于保存和机动运输;

第三,提高导弹射程,陆上机动导弹和潜射导弹将达八千公里左右,地下井固定发射导弹将达一万五千公里:第四,加速研制射程超过两千公里的装有核弹头的空地巡航导弹,以延长了空中核打击力量,并避免面对突破敌方空防的危险。

一、中国的第二代陆基导弹

在陆基导弹方面,除了为东风四和五型导弹换装多弹头外,中国第二代陆基战略导弹主要由以下三种新发展的弹道导弹所组成。

中程机动导弹:一种可在陆上机动发射,射程在四千公里左右,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可携带一到三个核弹头或化学弹头,甚至常规高爆弹头的中程地地弹道导弹,该型导弹将取代现有的东风三型中程液体导弹。

远程机动导弹:可在陆上机动发射,射程在八千公里左右,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可至少携带三个弹头的远程地地弹道导弹,该型导弹取代了东风四型液体远程导弹。洲际固定导弹:一种固定在地下加固导弹发射井发射,射程在一万五千公里左右,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可携带六到十个弹头的洲际地地固体导弹,该型导弹取代了东风五型液体洲际导弹。
文》中国核武库历史揭密 中国的核武库

二、第二代潜射导弹在潜射导弹方面,除了为巨浪一型导弹换装多弹头外,中国发展了巨浪二导弹和与之配套的新型导弹核潜艇,以作为第二代水下核武力的载体。

巨浪二型导弹:一种使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在八千公里左右,可携带六到八个弹头的远程潜地弹道导弹。有了这种导弹,中国的导弹核潜艇就可以在远离敌方海岸的深海展开攻击,而不必多担心对方反潜力量的牵制。

新型导弹核潜艇:巨浪二型导弹的体积远大于现在的巨浪一型导弹,因此,中国以夏级核潜艇为基础,通过改良发展出新型的零九四型核潜艇,作为巨浪二型的载体。有消息说这种新导弹核潜艇的导弹发射筒由现在夏级核潜艇的十二个增加到十六个。根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可能计划建造六艘配备巨浪二型潜射导弹的核潜艇。

三、中国的第二代空中核武力

在空中核武力方面,中共眼前最紧急的计划是发展远程巡航导弹和轰七型轰机,以为第二代空中核武力的主体。

远程巡航导弹:一种可在空中发射装有核弹头的远程巡航导弹。一种“超音速、超低空飞行的、具有超视距攻击能力、自动化和有准确制导系统的”远程巡航导弹正在研制中。中国的远程巡航导弹,其射程类似现在美国和俄国的远程巡航导弹,在两千到三千公里之间。这种远程巡航导弹一旦研制成功,不仅可以加强中国新一代轰炸机的作战能力,而且可以继续使用现在的轰六型飞机。

轰七型轰炸机:中国在八十年代研制的一种战斗轰炸机。它是中国空军最优先的项目之一。该型飞机类似俄国的苏恺二十四型战机和英国的龙卷风式战机,最高时速达一点八马赫,作战半径一千五百公里,最大载弹量五吨,并装备有超低空飞行的地形雷达和电子干扰装置。该机可携带核武器,如配备了远程巡航导弹,将会具有很大的核攻击能力。另外,一九八七年中国军方曾讨论研制新型远程超音速轰炸机,以取代现有的轰六型中型轰炸机,作为第二代空中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力量,估计此计划会在二十一世纪初展开。

根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估计,在今后十五年内中国部署的第二代核武力的规模将会是其现在核武力规模的三到五倍。按这种估计计算,中国的第二代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包括地下井固定和陆上机动发射两种,将会在三百枚左右。如每个导弹仅装载三个弹头,则可发射九百到一千多个核弹头。中国的第二代导弹核潜艇也将会发展到六艘左右,以每艘核潜艇有十六个发射筒计算,将可载带九十多枚潜射导弹,如每枚导弹装有六个弹头,则可发射五百五十所个核弹头。至于装在轰炸机、强击机上或水面舰只上,带有核弹头的远程巡航导弹,到时至少也可以生产数百枚。这样中国第二代核武力将可发射两千个左右的核弹头,是中国现在核弹头总数的六到七倍。这还不包括用于像短程导弹等战术核武器上的核弹头。大部分中国第二代战略核武器进入了生产与部署阶段。

总之,不论如何估计中共第二代战略核武器的规模,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第二代核武力的建成不仅会扩展中国战略核力量的整体规模,而且在核武力的安全、可靠、机动和突防等方面也将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这无疑将会大大缩小中国核武力与美、俄核武力的差距,进一步加强中国的战略核威慑能力,并扩大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发言权。

国家核弹头总数陆基导弹潜艇携载导弹机载导弹非战略性核弹

俄罗斯10240481018248062800+

美国8420200034561800970

法国4504638420

中国40011312150125

英国260160100

在人民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发展史上,有许多令世界震撼的奇迹。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就是其中之一。请看系列报道《中国核武库揭密》的第六集《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诞生记》。

在世界武器库中,导弹和原子弹相继问世的初期,人们并没有想到把它们结合起来,组成有实战价值的导弹核武器。

这一方面是初期的原子弹,其重量和尺寸都大大超过了当时导弹的运载能力。如美国1945年8月投掷于日本广岛的枪式原子弹,直径28英寸,长120英寸,重7000磅;投掷于长崎的内爆式原子弹,直径60英寸,长128英寸,重1万磅。而当时的导弹最多只能携带1800磅的弹头。另一方面是初期的导弹命中精度很低,如当时由德国最先研制成功的V-2导弹,飞行130英里就要偏离目标5英里以上。

导弹史上有这么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1944年6月15号子夜,德国发射V-2导弹偷袭英国伦敦,竟有一枚导弹在飞行途中失灵,掉过头来直向德国首都柏林飞去,在希特勒的防空指挥部上空爆炸。因此,当时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能预见到,导弹和原子弹是天生的一对,总有一天会联姻结合在一起。

1951年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一年,美国用飞机空投试验了一种可用作导弹核弹头的小型原子装置。这时,美国对研制导弹核武器发生了兴趣。美国空军制定了一项神秘的研制计划,调集了大批科研人员,研制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经过7年的努力,美国于1958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由弹道导弹同氢弹头配套组成的导弹核武器--雷神中程战略导弹。如果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算起,其间经历了13年。

因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美国感到震惊,但对中国的力量还是作了过低的估计。其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说,中国虽有原子弹,但在5年之内不会有运载工具,并推断中国至少要10年之后才能掌握导弹核武器。

导弹核武器成了美国推行核威胁战略的一张王牌,也成为美国和前苏联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进行激烈较量的主要焦点。世界从此变得更加不安宁。

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中国决心也要掌握导弹核武器。

其实,中国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就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瞄准了导弹核武器。1964年5月,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即将研制成功的前夕,担负中国国防科技领导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就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科学家开会,指出原子武器的发展有两条线:一是炸响,然后与导弹结合;二是研制氢弹。同年9月,中央决定启动导弹核武器研制计划。这项计划确定同时在两条战线开展研制工作。

一条战线是加快现代火箭技术的研究。火箭是导弹核武器的运载工具。中国的导弹一开始是仿制前苏联的产品,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后,就转入了自行设计。由仿制走向自行设计,是一条充满艰难曲折的道路。其间,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但研制人员没有气馁和后退,终于从失败走向了成功。1964年7月,连续发射了三枚自行设计制造的中程导弹,全部获得成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此向聂荣臻元帅提出,以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为基础,研制能运载核弹头的改进型运载火箭,使导弹的射程、精度、使用性能等指标,符合导弹核武器的实战要求。

在科研人员的奋力拼搏下,改进型运载火箭从方案设计到完成飞行试验,仅用了10个月时间。速度之快是惊人的。1966年6月30号,当改进型运载火箭进行弹头引爆控制系统考核飞行试验时,周恩来总理来到了位于戈壁滩上的导弹发射基地,亲自指导和观看发射试验。发射试验圆满成功,在庆祝会上,周总理高兴地指挥参试人员唱起了《东方红》歌曲。

另一条战线是研制适于导弹运载的小型核弹头。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有关裂变反应方面的核理论,掌握了核武器基本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具备了制造核装置和进行核试验的能力。但导弹运载的核弹头,要求既小型化又威力大,还要经受住弹头再入环境的考验。于是,研究人员提出,要进行原子弹空爆试验,验证原子弹在动态下的技术性能,为研制核弹头提供参考数据。

1965年5月14日,一架装有原子弹的轰炸机从西北某机场起飞,飞临试验场上空,飞行员按照预定程序,将原子弹投掷下去。只听到一阵巨大轰响,原子弹在距地面一定高度,并在爆炸目标中心点所要求的范围内,准确实现了空爆。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二次原子弹爆炸试验。试验达到了预定目标。

有意思的是,自从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世界核大国就密切关注着中国核技术的发展。美国空军派出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多次潜入中国领空,企图窃取情报,但被解放军防空部队用导弹击落,先后击落了6架美国和台湾的侦察机。面对一次次失败,美英等国纷纷猜测中国正在加快进行核试验,但又断言中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研制成功小型化核弹。然而,他们又一次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中国科研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聪明才智,在研制小型核弹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两条战线取得的胜利,为研制导弹核武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央决定,将两弹结合,进行一次弹道式导弹核武器全程发射试验。1966年3月11号,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五次会议。周总理开门见山地说:今天的会议主要是讨论国防科委关于两弹结合试验的报告。

按照报告中提出的试验方案,两弹结合试验将在中国自己的国土上进行。发射场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核弹的落点在新疆核试验场的沙漠深处。用导弹运载核弹头在本国国土上进行热核试验,这在世界核武器试验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连美国也从未敢在它的国土上进行这种试验。因此,当周总理的话音刚落,有人就问:是真试还是假试?周总理立即严肃地回答:当然是真试,一切准备工作在8月底完成。

中央作出导弹核武器实弹发射试验的决定是建立在审慎和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之前,周总理多次召开中央专委会议进行研究。专家们认为,采用地面各种环境条件模拟试验和地下核爆试验,都不能完全模拟飞行过程中的真实状态,起不到综合检验的作用;采用飞行冷试验方式即不配置真实核弹,也不能综合检验原子弹头在飞行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只有采用全射程、全威力、正常弹道、低空爆炸的试验方式进行热试验,既可达到试验目的,又符合实战情况。对试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专家们也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制定了应急对策。从导弹的可靠性及试验的安全问题分析,经过改进的导弹本身有自毁装置,如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不能正常飞行时,可由地面发出指令将弹体炸毁;核弹头有保险开关,如导弹弹体炸毁,因保险开关打不开,不会引起核弹发生核裂变。在会上,周总理对专家们说:进行这样的试验,我总是不放心,怕掉下来,二、七机部研究一下,七机部保证不掉下来,二机部研究万一掉下来,保证不会核爆炸。

毛泽东主席在听取聂荣臻元帅、钱学森有关这次核试验的汇报后高兴地说: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接着,毛主席又十分严肃地指出:一定要认真充分地作好准备,要从坏处着想,不要打无准备之仗。

根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各有关部门再次进行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对导弹和核弹头进行了各种模拟试验,采用安全可靠性强的发射方案,其核心是确保导弹按预定轨道飞行,在预定弹着点正常核爆,万一在飞行过程中发生意外,确保弹体及时炸毁,而核弹头不发生爆炸。

1966年10月19号,在正式进行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前夕,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参试单位主管负责人和科学家开会,周总理激动地说:赫鲁晓夫不是说,中国10年内搞不出原子弹吗?可我们只用了4年就搞出来了。这是争气弹,争光弹!核爆炸成功后,有人攻击我们有弹无枪,无非是说我们光有原子弹,没有运载工具。我们要用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用行动来回答挑战!

10月24号,毛主席、周总理批准实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10月25号,聂荣臻元帅受中央委托,亲临发射场主持发射试验。

10月26号,导弹核武器安全转运至发射阵地。发射中队班长田现坤负责结合核弹头,把引爆系统和电源接通。为了操作方便,他冒着零下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脱下皮工作服,在弹头与弹体的狭小缝隙之间,像绣花一样,准确无误地完成了上百个动作,把导弹和原子弹对接在一起。

10月27号凌晨,东方欲晓,微风轻拂,万里晴空。乳白色的导弹竖立在发射台上,控制室里,操作手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各种仪表的变化。只见两颗绿色信号弹划破晨空。点火!随着指挥员命令的下达,操作手迅速准确地按下了发射电钮。顷刻,巨响隆隆,大地颤抖,火光冲天,导弹像一条巨龙,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外的预定目标飞去。不久,落区报告,核弹精确命中目标,成功实现核爆炸。

核爆震惊了世界。西方报刊惊呼: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是神话般地不可思议。是的,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诞生,美国用了13年,而我们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只用了2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6447.html

更多阅读

公元前后的221年:中国历史分裂与统一的两个临界点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历史,可谓就是一部分裂与统一这两种国家存在状态相互交替的历史,恰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言的那样:“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统一的时间长了,就会走向分裂,而分裂的时间长了,就又

《耒阳儿女上井冈》揭开许多历史之谜 井冈山的儿女

经过中央文献研究室两度严格审核,长篇纪实文学《耒阳儿女上井冈》终于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13年7月出版了。早在2005年,作者朱文科就开始关注湘南起义,关注朱德伍若兰的这段婚恋故事,陆续搜集有关史料,写成中篇纪实文学《化作幽兰吐芬芳

声明:《文》中国核武库历史揭密 中国的核武库》为网友愣头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