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生成功的秘笈 ted八个成功秘笈

策划,这个人生成功的秘笈,古往今来,决定了多少人的升迁起伏,成就了多少人的前程命运;从女老总和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到亿万富豪刘永好的成功之路,无一不是——策划决定的人生。虽然策划并不神秘,人人皆可策划;但在长辈的希望、同辈的促进、晚辈的期盼、个人的价值诸多因素的催逼下,未来人生还需要自己策划……

1、策划决定人生。

每个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回归“上苍”,都要经历其生老病死和喜怒哀乐的自然规律。然而,善于策划的人就成名了,成材了,成功了,富有了,一生过得轰轰烈烈,滋滋润润。不能策划的人就生活得悄没声息,平平淡淡,有些甚至贫穷不堪。甚至是同名同姓同一个时间出生的人,也仍然不可能有一样的生活道路,一样的前程和运势。人们过去总是把它归结为命运的安排,生活中现在也还有不少的人仍然还是这样认为,是上帝的造就。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再好的命运如果没有个人的主观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也不会长钞票。再坏的命运,只要经过个人不断的努力拼搏,还是可以改变人生道路的,很现实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大批被人为划分在农村的所谓社会最下层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吃不尽的苦以后,最终也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工人、商人甚至老板,成为改变城市和建设城市的主力军,他们自己也终于成为有一定财产和一番成就的都市新人。如果他们不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他们不策划自己的人生,听天由命,依然还是在农村当农民的话,那么,也许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苦日子。我们把这些改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是人生的策划,也就是策划决定的人生。

古往今来,没有策划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没有策划的人只能是碌碌无为的庸人,畏畏琐琐的小人,浑浑耗耗的闲人。

在社会人群中,2:8规律始终存在,22%的人掌握着78%的财富,而78%的人只有22%的财富,在这22%的成功人士中,几乎可以说都是经过策划才成名的,成材的,成功的。

策划的人生由于有目标有计划,因而在其人生的过程中是充实的,刺激的,完美的,幸福的。

策划可以使人兴奋,策划可以使人激动,策划可以使人上进。

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人生策划都说明了这个永恒的真理——成功的人生是策划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说此前的“百万年薪请女总”是炒作的话,那么,我们策划的“德先科技百万年薪请女总”,的的确确成为了现实,真真正正提高了这位女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德先科技百万年薪聘老总,而且是位女老总。其成功地聘请和应聘,在四川乃至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影响并不压于当年的TCL重金聘请吴仕宏。由于TCL是著名的企业,吴仕宏也是著名的白领。两者之间走到一起,无疑对业界,对大众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抢眼的新闻。我们策划德先科技百万年薪聘老总,相对前者来说就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德先科技并不出名;二是女老总在这之前名声也不大。因此,需要对德先科技和女老总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德先科技是在成都太升路崛起的一家本土企业,是靠经营通信产品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历经几年的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公司选择了一个新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移动电源。全面解决人们在移动中的手机、摄录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供电问题。由于移动电源属于消耗性产品,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但要全面拓展市场,没有重量级的人物肯定不行。基于此,德先科技的董事长赵武先生可以说是求贤若渴。而这一事件的主人公张弛女士,是从四川日报走出来的资深公关经理人,十多年的公关经历,不仅锻炼出了高超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而且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社会资源。著名的南剑啤酒和托普电脑就是经过她之手策划运作成功的。还有曾经震动业界的摩托罗拉城也是她的公司成功运作出名的。如果她能加盟德先科技,肯定能够把移动电源这个新兴的产业做大做强。赵武先生诚挚地发出了邀请以后,张弛女士也陷入了深思。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德先科技的董事长赵武先生与女老总张弛有过多次接触,虽然两人在德先科技这个平台的搭建和企业开发的产品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等等方面都达成了共识。但真正要走到一起,为了一个崭新的产业和一个崭新的目标而奋斗,还不是那么容易。

这里,就非常需要策划人的推波助澜,非常需要策划人的超常策划了。而且还要通过这个策划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提高德先科技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提高女老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此,我们首先找准共同点——打造###电源研发基地和系列产品,提供移动电源的全面解决方案。这样一个巨大的事业,是完全能够吸引有识之士加盟发展的。按照一般的惯例,好的事业是一定会吸引好的人才为之奋斗的。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是事业吸引人才,事业留住人才。有了这个前提,还必需在薪酬、待遇等具体问题上予以倾斜,才有可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因为基本的薪酬待遇也是一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针对张弛女士以前的情况,她自己就开了两家公司,是中国最早做公关的职业经理人,每年的个人收入也不低,仅仅以一般的高薪肯定是请不动的。当然,除了事业能够吸引人以外,薪酬待遇也是关键的问题,而一旦进入关键的实质问题,就不好深入了。

在这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作为策划人,我们没有正面要求德先科技的董事长怎么做,而是向他讲述了一个平常人的比较平常的故事——“送礼有学问”。也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历,要向别人表达某种意思,或者达到什么目的,去向别人送礼,礼轻了不被重视,礼重了又送不起,送礼的时候也非常重要,平时无缘无故,没有理由送礼,所以大多数选择在被送的主人生病、过节、祝寿等有名义的时机去送,送得名正言顺,收得心安理得。这也就是目前民间流传的“一届清县官,百万人民币。”当然,如果送礼不当,时机不当,还会适得其反。策划人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位姓罗的先生,在90年代初期,跟一帮朋友去参加一位派出所所长的生日晚餐,当时,几乎所有来宾都礼节性地送上了200元左右的礼品,而与派出所所长只有一面之交的罗先生心想,如果自己也这样送的话,与那些朋友没有什么区别,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如送重一点,于是就将自己身上所有的2000元现金作为红包送上。谁知,竟成了当时最重的礼品,受到了主人的高度器重,在当晚的生日晚会上,所有朋友围着所长转,而所长又围着罗先生转,罗先生成了当夜最隆重的嘉宾。事后还被主人回赠了大量礼品,远远超过了罗先生送出的礼金。他从此也与所长成为了好朋友。

自然,故事讲完,德先科技的董事长赵武先生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当即采纳策划人的意见,决定用“百万年薪”请位女老总。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德先科技在“百万年薪”请老总的概念下,迎合四川省实施的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战略,向媒体发布了这个消息以后,得到了几十家媒体的宣传报道。真正达到了提高德先科技和女老总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双重目的,使其研制的移动电源迅速走向市场,畅销全国。

无独有偶,2004年2月6日,在深圳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透露:深圳市将用百万年薪在全球公聘国企老总。其中包括深圳水务集团、公交集团、赛格集团、天健集团在内的4家大型国企总经理职位,并在2004年上半年实行国内外公开招聘。根据2004年刚实施的《深圳市属国有企业建立经营者长效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这4家大型国企总经理可以享受增值奖股、直接购股、虚拟股份、分红权、股份期权及其他长效激励等六种激励方式,其薪酬待遇将超过100万元。

2、策划并不神秘。

当今中国,凡是说到策划,有人夸夸其谈,有人不以为然。有人自诩为策划家,有人却避而远之,唯独不愿与策划沾边。有人把策划捧上神坛,就像前几年的点子一样,一个点子拯救一个企业,一个点子带来巨大财富等等之类的神话,在中国大地到处传说。今天的策划不仅仅是当年点子的升级版。但是,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策划在我们身边发生;有很多的策划公司或者策划人真正策划到了不少的财富;那些动辄上万元、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策划案例就实实在在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不少的策划大师也像歌星一样与人谈钱论价;比如叶茂中先生,目前的出场价就是三个小时的演讲需要酬劳万元,完全依照歌星、影星的模式,按公司的运作方式在操作。一旦策划成功以后,许多羡慕的眼光,评论的言论又大量出现。然而,认真考究起来,许多著名的策划案例就是一般的人做出来的,也就是我们身边平常很不起眼的人做出来的。也许有很多知名的策划人还不如自己高明,为什么别人就可以策划,自己就不行。实际上,我们自己也是行的,也是能够策划的,策划不是天生就会的,策划也是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逐渐成功的。

比如,十多年前,还没有策划这个概念,我们也还不懂什么是策划,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的确真真正正地策划出版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川陕苏区人物志》、《红尘冤魂》等被人们认为是趟越“雷区”的图书。在当时,凡是涉及中央领导人的书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出版。何况,上述几本书中不仅涉及到已故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国涛、陈昌浩、谢富治等人,还涉及在位的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秦基伟、洪学智、李德生、傅崇碧、张爱萍、向守志、何正文、魏传统、吴瑞林等一大批革命家和军事家。如果按照正常的报批程序,没有三五年的时间,不经历若干道“关口”,不加盖若干个公章是很难出版的。而我们则选择一个有利的时间——纪念红军入川60周年;选择一个非常的手段——先请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秦基伟、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洪学智等领导人题词。有了这些题词以后,再由领导人的秘书告知各地给予支持。接着,审批程序简化,支持资金到位,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就顺利地出版了一系列涉及老革命家们的图书。

现在看来,这就是策划,虽然不很高明,却是在特定的时间,运用特定的手段整合了特定的资源,达到了特别的效果。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今天就非常普遍了,比如蔓延各地的无节造节运动,此起彼伏的选美比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产品营销,在冠冕堂皇的新闻宣传的背后,无一不是策划的杰作。

说到底——策划并不神秘。

3、人人皆可策划。

策划,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无不闪耀着策划家智慧的光辉,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商战的……杰出人物屈出不穷,经典案例汗牛充栋。但就人生策划而言,古时候基本上把它归入命运预测一类的,这也就是从古至今,算命现象在民间悄悄流行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安慰。比如说文章盖世的孔子,为啥还被困于陈邦。武略超群的姜太公,只有垂钓于渭水。晏子身无五尺,却被封为齐国首相。孔明居卧草庐,能作蜀汉军师。韩信无缚鸡之力,更被封为汉朝大将。而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李广有射虎之威,却又终身不弟。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河山万里。但我们今天看来,这些宿命的说法,简直荒唐之极。难道这些历史人物都是命运安排他们的么。非也,一个非常浅显而明白的道理就是,再好的命运,如果没有自身的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下不会出钞票。你的人生永远也不会成名、成材和成功。

策划自古就有——从历史典籍上可以看出:古人的策划也是无处不在,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一个又一个的策划,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等,都是了不起的策划。策划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人人都可以做策划了。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我们每个人也的确都在做策划。只不过是普通老百姓为衣食而奔波,策划的是柴米油盐;走向小康的人策划的是衣食住行;企业老板策划的是追逐利润;政府首脑策划的是怎样行使政权;当然,贪官策划的是如何捞钱而不被发现。从广义的角度讲,人人都在做策划,小到家庭主妇烧菜做饭,还需要根据人数的多少,决定采购多少菜品,才能做到人人饭足菜饱。大到一个地方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旺,都需要策划。只不过大的策划是一帮人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中心在做。再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来看,几乎每个人都在做策划,刚毕业的大学生策划怎样找个好工作,公司职员策划怎样才能升职,未婚先生策划如何找个美女做妻子,从每个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角度讲,几乎是时时处处都在做策划。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目前许多在校大学生,几乎是在读书的同时,就在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做策划了——

来自四川一家大学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闻惠说,她不久就将面临毕业,她认为这时做人生策划和设计恰是黄金时节。她说:“我们有专升本的机会,比例大约是30%。前15%按正常收费,后15%每年学费二万元以上。我们走出学校大门以后再读本科的机会不多,况且两年后读本科的形势肯定又会有所变化。”

闻惠来自川西农村,家里虽然有十来亩的果园和农田,因为近几年旱情严重,没有多少收益。一年的学费加上花销,父母一年全为她读书而忙,没有积攒。所以,她想放弃“专升本”的机会,毕业后直接就业。闻惠现在还报了LCCI的国际商务管理专业。经过一年的努力她相信她肯定能拿到国际商务管理的三级证书。目前她已取得了中文的导游资格证书,同时还想参加外语导游资格证的考试,拿个英语导游资格证。她还说如果价格不是很高的话,她通过学习能够考过中国旅游策划师的资质认证,这样她在毕业时,就拥有了旅游英语专业的大专文凭,中外导游证,LCCI的国际商务管理和中国旅游策划师这样几种证书。

她想凭这些证书到北京、上海、广州或者成都等大城市去做酒店管理方面的工作。有这些证书,月薪大约能在1000到3000之间,或者更高。这样做上三四年,那时她二十五六岁,有了一定的资金,再去瑞士读一个一年的酒店管理或者读个酒店管理专业的硕士,回来肯定能到外企的酒店做个好的职位,收入也可能不错。再过个两三年到北大读个EMBA或到英国读个酒店行业的MBA,回国就达到了她人生相当的高度,以此在她人生的职场上不断奋斗,做到外企酒店行业的顶端,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人生策划。如果当中出现什么其它情况的话,她也可以作导游,在四川这个旅游大省发挥作用,先挣一笔钱再说。

闻惠之所以想在酒店行业获得发展,是因为她学的是旅游,她的人生目标,也是在旅游行业或者是在酒店行业有所作为。这样的人生策划不仅是闻惠真正人生前途辉煌的起点,而且也是一代青年就业意识觉醒的标志。因为只有脚踏实地在一个行业干好,干到专、精、尖这个层次,才有取得成材和成功的可能性。

闻惠的这个人生策划和设计,应该是千千万万和她情况类似的青年学生应该选择的道路。

通过闻惠的这个人生策划,人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问讯自己——生命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有人说是吃喝玩乐,有人说是“吃、穿”二字,有人说是发财致富,有人说是事业为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回答中,我们还认为是工作第一,事业第一,工作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如果一个人没有工作的话——不论是自由职业,或是研究岗位,还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管理——他的人生历程就会出现问题。

工作虽然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但人生目标也是需要不断提升和不断充实的。让作为终极目标的工作不断发展、不断提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也许有人会问:如何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呢?在工作实践中,确立一个值得你奋斗一生的职业目标,然后不断地反问自己,为了达到这个职业目标,我的素质结构,还缺少些什么?我的教育结构,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也就是说,通过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方法,使自己人生终极目标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不断完善。在目标确立的前提下,发现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与手段还有空缺,然后再实施你的各种教育计划,包括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获得各种资格资质证书,这是我们的人生策划中,最简单实用但却是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甚至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就是人生策划公式:V=S+E

在这里,V代表成功,S代表教育,E则代表经验。成功的秘密,原来只是对于教育和工作经验的一种平衡而已!如果有人刚刚毕业就去“专升本”,就是把E变成了教育,那么,你的人生,怎么能不失衡!至于将来工作后什么时候留学——是否应该留学,其实也就是把S和E衡量一下,当S小于E对自己的挑战时,也就是说,当你的教育背景无法应付你现行的就业需求时,无法适应现在的工作时,再决定培训、升本、考研甚至留学也还不迟!当然,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大专学历要找到满意的工作的确不太容易,也需要我们的大专毕业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大专不是为了培养本科的半成品,也不仅仅是为本科输送生源。我国的大专学历,是高等职业市场的通行证,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世界观光旅游中心”的中国、世界人口最多而且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绝对不可缺少的职业人才。那些为了文凭而不断追求文凭的人,为了证书而没有实际水平的人,是不可能走向职业人生的顶峰,更不用说摘取人生的辉煌之果了。

由于闻惠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是很理想,正等着她这个女儿,很可能是惟一的孩子,来为父母一生的操劳分担谋生的重负。这不仅是俗话说的穿衣吃饭量家道,而且也就是有人到处宣扬的教育就业中心论和教育谋生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教育的真理之一,在闻惠这里得到最朴实和最响亮的回应。我们应该最热烈地支持她,赶快就业参加工作,以每月一千到三千的起薪、今后肯定会有更高的工资和更多的收入,来给你辛劳的父母已经疲惫不堪的劳作生涯,提供一个强大而幸福的经济支持!

这样的女儿,没有白养,这样的女子,是真正的半边天。什么是真正的女人?接受命运的挑战,拒绝命运的戏弄,扭转命运的不利,成为命运的主人。这就是真正的女人。

这对于专科毕业是先工作还是先升本,或者说本科毕业是先工作还是先考研,都具有参考价值,而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对于先工作还是先考研?21世纪人才报曾经刊登石油大学(华东)01级研究生刘法远的文章,更以他自己的切身体会说:

“我是97级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专业的本科生。在这所国内数一数二的石油学府里,我成绩每年都保持在前10名。由于修了双学位,毕业时除本专业外,还拿到一个计算机学位。大4时,我签了一家很好的单位,年薪约6万左右,而且有齐全的津贴。当时由于成绩优秀,系里推荐我免专读研,3门基础课过国家最低线即可,专业课免考。我决定报名试一下,很幸运也很不幸地是我碰巧都过了线。因为是本校,一切都轻车熟路,面试很容易就过关,不久就接到录取通知书。

工作还是读研?工作则有不错的薪水,很好的工作环境,这样的单位和机会都很难得,可遇不可求;上研究生则会暂时失去优越的工作,丰厚的薪水;放弃读研,又心有不甘——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好的机会。权衡再三,我选择了继续求学的道路,因为我相信,失去是暂时的,以后我会加倍赚回来。

然而随着研究生增多,在2004年毕业找工作时,我却始终无法找到中意的工作,几乎所有单位开出的年薪都不足3万,只是我本科毕业求职时薪水的一半。而此时我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同学大部分都已在年薪5万左右了。

同样,直接读研和工作后考研也是各有千秋。在校生直接考研时间比较紧张,压力很大,既要复习又要学大4的课程,还不能被挂。现在大多数学校最后一学年没有重修,挂了就要延读或者拿不到学位证,即使考上了研究生,也没办法上。而工作后考研一般是辞职或请假专门复习,时间比较宽裕,经济支持力强;其次,考上后在学习中,直接考的学习上比较轻松,因为他们一般年龄比较小,头脑转动快;而工作后再读的,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较多,因为他们放下书本的时间过长,再捡起来要费一番周折。

就我身边工作后考研的同学看,他们大多比我们这些直接考上的勤奋,有的甚至可以自己接项目,科研能力也要强很多。而且在找工作时,优势也特别明显。例如我参加中化集团石油公司的面试时,他们对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就非常看中。

作为一个研究生,我真心觉得,若为缓冲就业压力而考研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当然,如果家境较好的话,自然可以一口气读到底,把什么硕士、博士的学位学历证书全部拿到,再去工作也是可以的。这自然又是另外一种人生的发展道路了。再换个角度来看,假若没有什么策划,大学毕业任凭命运把你抛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那么,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后,你的人生也可能就是非常的一般。

因此说,人们为了生存,需要策划;人们为了生活,也需要策划;人们为了提高生活品质,更需要策划。总的一句话就是:人生需要策划,人生必须策划,才能使你的才能被社会承认,才能使你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完美。

人生为什么需要策划?应该说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长辈的希望,可以说一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天起,他/她的长辈尤其是他/她的父母就无时无刻不关怀着他/她的成长,希望他/她长大成人,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做人,都倾注着长辈的心血,几乎每一个长辈尤其是父母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为有文化有教养和高素质的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说是每个长辈最迫切的愿望,这从古代的“孟母择邻”到当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子女的希望,换句话说也是对子女的策划。

第二是同辈的促进,一个人长到一定的年龄,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与他同龄人的影响也就非常密切了,如果同在一个学校,甚至同在一个班级,同学之间相互的促进也就比较明显了,如果其他同学能够达到的目标,自己也就会暗暗里下定决心追赶,基本与同学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而走向社会以后,同龄人之间的促进也就更加有力度了,特别是当其在学校里很一般的同学后来平步青云,有了成就,对其他同龄人同辈人的促进就更加明显了。

第三是晚辈的期盼,当一个人长到生儿育女的时期,或者说到了子女嗷嗷待哺的时候,乃至于子女一天天的长大,要读书,要吃饭穿衣,期盼着父母给他们一个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待遇,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教育,这也就是无形的力量要促使你不停地拼搏,促使你不停地奋斗。

第四是个人的价值,在人生的旅途中,可以说每个人都在关注着别人的价值,更多的也是在创造自身的价值,当其别人的价值高过自身价值的时候,尤其是要去求到同辈人,或者说得到同辈人对你的支持、信任或者帮助,或者认同的时候,个人价值对自己的鞭策可以说是任何力量也难以达到的。

所有这些因素就像无形的力量一样,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促使着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要不停地催促自己,策划自己。

我们这里就来看看亿万富翁刘永好的成功之谜——

刘永好是谁?著名的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曾经介绍,刘永好等四兄弟是中国的首富;国内许多老百姓也说,那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熟悉这位亿万富翁的朋友说,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也有人说他在小时候由于家庭贫穷20年没有穿过鞋,因而称他是“赤脚富翁”。那么,他的成功之道在那里?

冒险打破“铁饭碗”,自己创业。刘永好1951年出生在四川省新津县,兄弟四人,以“言、行、美、好”排序,即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都有着令人羡慕的舒适工作环境与稳定的收入:大哥刘永言在成都906厂计算机所;老二刘永行从事电子设备的设计维修;老三刘永美在县农业局当干部;老四刘永好在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当教师。1982年,在当时绝大多数人还抱着“铁饭碗”吃得有滋有味的时候,年过而立的刘永好毅然辞去来之不易的公职,同兄弟四人卖废铁、手表、自行车、黑白电视,凑足了1000元钱,突然下海自谋职业。刘氏四兄弟在当时做出这样的抉择是非常有胆量,也具有极大的冒险精神,也可以说这就是他们人生策划的转折与起点。

当时,刘永好兄弟四人选择的行当是别人不看好的农产品生产领域,他们从种植业、养殖业起步,创办“育新良种场”——向土地要财富。刚刚开始下海的时候,当过教师的刘永好甚至不愿意看到自己熟悉的学生,怕他们为老师感到惭愧。他们筹办起一家小良种场,专门孵化小鸡和鹌鹑。当他们好不容易把孵化出来的小鸡和鹌鹑拿到市场上去卖时,怎么也卖不出去。接连几天如此,终于有一天,来了几位学生要买走刘永好兄弟俩箩筐里的全部小鸡和鹌鹑,非常沮丧的刘永好正在以为遇到了财神而暗自高兴时,没有料到原来才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不愿看到老师的“潦倒”而自动凑钱来买的。这对刘永好的触动很大。在接下来7年的时间里,公司几经风险,近乎绝望,哥儿4个曾经在“跳岷江”、“逃新疆”、“继续干”三条路中选择道路,最后咬牙选择了第三条道路——继续创业。

选择饲料加工业,成就事业。1988年,刘永好出差到广州,偶遇广东农民排着长龙队购买泰国正大颗粒饲料,令他惊奇不已。他观看了饲料,索要了说明书,与排队客户摆起“龙门阵”。回到成都后,他向几位兄长介绍了生产猪饲料的前途:“四川是全国养猪大省,养猪是四川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泰国正大的猪饲料动摇了我国落后的喂养结构,应该把目光放到更广大的市场上,去搞饲料、搞高科技饲料。”刘氏兄弟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放弃养鹌鹑而转产饲料,并作了详细的战略部署。这一产业的选择使刘永好迅速崛起,伴随着“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的广告语走向广大农村,希望饲料很快就声名鹊起,成为四川农民的首选饲料。刘氏兄弟将创收的人民币全部投入这个项目,并聘请30余名动物营养学专家重点攻关。1989年4月,他们自行研发的“希望牌”乳猪全价颗粒饲料问世,一下子就打破了正大集团洋饲料垄断中国高档饲料市场的局面。

1992年,刘氏兄弟手里有了资金,他们非常精明地把公司变成了全国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开始了大兵团作战。刘永言为董事会主席;刘永行为董事长;刘永美为总经理;刘永好为总裁、法人代表。希望集团的诞生给刘氏兄弟的事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也为刘永好在我国经济界、企业界的跃起铺上了红地毯。当然,成名以后,各种诱惑也纷至沓来。一天,有位朋友对刘永好讲:“1990年我叫你去海南你不去。那时候我的钱比你少很多,但现在也跟你差不了多少。要是你去,会赚得更多。”刘永好被他的现身说法给打动了,立即派人前往海南注册了一家公司,买下了一所小房子。他甚至还为此专门到海南走了一趟。然而,朋友觉得这样搞还不够力度,就不断地给刘永好打报告,说是“假如你投入1000万,到年末就会是4000万。”这么一来反倒使刘永好疑惑了:不管怎么说,房子总得一砖一瓦盖起来吧,哪会来的这么快?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朋友不无得意地向他传授秘诀:首先去买一块地皮,接着把它卖掉,然后又是跟谁合作,再怎样怎样。总之是把100块钱买来的东西最终卖了1000块,当然就赚钱了嘛!刘永好总算明白了:嘿!这不就是“击鼓传花”么?无论这鼓敲得多响,这花传得多快,最后总是会停下来的,到时候那花落在谁手上谁就倒霉。他立即做出决定:注销公司,投资的钱撤回来。本色、务实、不贪图侥幸之财的经营之道,让刘永好避免陷入不久之后即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那场地产泡沫破灭的黑色灾难。“我们选择了放弃,因为当时我们认为,我们的基础还很薄弱,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把饲料做到行业前列,把我们的基础夯实。”刘永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机会再次来到刘永好身边,这一次,他成功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带领希望集团走出四川,先后在上海、江西、安徽、云南、内蒙古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国有、集体、外资企业的广泛合作,迅速开拓了全国市场。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1993年3月,刘永好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他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跃上了他人生道路的高峰。这也许是有了经济基础之后的富翁们的必然走向——一定要问鼎政治,不能执政也要参政议政。当然,更多的还是积聚财富——用钱找钱。

打造中国“西雅图”,鼎定基业。1997年,成都的房地产业刚刚完成了第一轮开发的积累,开始对已有的产品进行检点与反省,预示着房地产开发下一个高潮到来之际——将进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微利”时代。正在此时,刘永好又一次动了涉足房地产之念。当别人开始纷纷感到房地产这碗饭是越来越难吃了的时候,刘永好却意识到机会的存在。他认为房地产业正处在一个逐步上升的区间。经过两年时间的论证,刘永好与房地产业的第二次握手取得了实质性成果:1998年,刘永好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在成都买下418亩地,进行规模房地产开发一个叫做“锦官新城”的住宅项目,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总投资12个亿。对于精熟于饲料业的刘永好来说,房地产开发毕竟是个全新的领域。幸好学习对于刘永好来讲并非难事,他最成功的地方也正是“学习”。他把自己的时间一分为三,1/3用来处理新希望集团内部关键性问题,1/3跟一流人才打交道并建立各方关系,另外的1/3即用来学习和研究企业发展问题。为了向房地产领域进军,刘永好出差在外时只要听说当地有成功的楼盘,一定亲自前往考察。1998年初,刘永好在对美国西雅图的访问中,得知西雅图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遂从中受到极大启发,马上开始思考什么是新希望进军房地产的目标?开发商应为消费者提供什么样产品?他带着思考成果回到成都,不久便提出了一个震动成都地产界的雄心勃勃的理念:“把成都建设成‘中国的西雅图’”。

刘永好对这个理念的阐释是:在中国建设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在最适合居住的城市里建设最适合居住的小区。这是一个目标,一个理想,如果中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开发商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中国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有了好的理念、明确的目标,才能做出好的产品。新希望房地产公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组建起来的。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刘永好把新希望的房地产开发从一开始就放到了高起点、大规模的平台上。锦官新城作为新希望房地产的开山之作,一问世,首期开盘三天之内销售亿,创造了成都房地产业的奇迹。

进军金融投资业,成功转型。长期以来,刘永好心目中有一个榜样,那就是李嘉诚。刘永好认真地研究过李嘉诚先生。他认为李先生原来是做塑料花的,如果一直做下去,相信他会成为全世界塑料花最大的销售商,但他不会是超人。现在李嘉诚在适当的时候把握住房地产的机会,成为房地产的超级巨子;又在适当的时候把握住机遇,成为港口、货柜、码头方面的巨子;又把握机会成为信息产业方面的巨子。他时时把握机会,不断调整方向进行创新,求得发展,从而奠定了超人的地位。近年来,刘永好开始感觉到身后有追兵,那又是谁呢?那是他在上海参加《财富论坛》的时候,跟世界五百强的朋友在一起,参与了一个主题的讨论,刘永好有一个大会发言叫《企业家精神》,跟他一起在主席台就坐的有雅虎的杨致远,也有CNN的泰勒先生,主持人是《财富》主编何兰。刘永好因此有机会跟杨致远先生讨论,杨致远很年轻也很潇洒,不打领带。刘永好跟他讨论问题,他说现在压力很大,他很怕。刘永好问他怕什么?他说,因为他比别人早三个月,如果他不努力,有可能被别人超过去,所以他必须很努力,很敬业地工作,争取再上新的台阶。

刘永好从此感觉有相当大的压力。比别人先行一步而且取得了相当大成功的杨志远,尚且这么如履薄冰,惟恐落后,作为在做房地产方面是“小弟弟”的新希望集团,更应该与全国优势房地产商,甚至中小房地产商合作,共同发展,为房地产的振兴做出贡献。在海南博鳌国内房地产精英煮酒论剑,他发表的《房地产商联合起来》的倡议,得到与会房地产人士的鼓掌赞同。早年贩卖过饲料的万科总裁王石曾对刘永好说:“把饲料业能做好的人,在中国任何行业都能赚钱。”而杨志远的这一“怕”,从此传染给了他。20多年来,刘永好带着“希望”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格外坚实,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大踏步地实现着产业转型。新希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七八千人搞饲料,年利润两个亿;七八十人搞房地产,年利润两个亿;七八个人搞金融,年回报至少两个亿”的企业格局。刘永好为这样的产业结构设计了一个飞机的形象:新希望的总部是这架飞机的头,确定方向和实施决策;饲料业是这架飞机的身子,处于主要产业的位置,金融是飞机的左翼,房地产是飞机的右翼,而正在初步踏入的高科技等领域是尾翼。他说,原来我们主营饲料业,有人戏称是“往鸡屁股里投钱”,现在希望集团将插上金翅膀,将房地产看成主要的一翼,将金融业当成另一翼再加上国际发展的尾翼,这样就有腾飞的希望。2000年11月,民生银行上市,刘氏兄弟分别以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名义拥有民生银行股份20300万股,占民生银行总股本数的12%。2000年,美国《福布斯》评定刘永好、刘永行兄弟财产为10亿美元,列中国大陆50名富豪第2位,中国一位赤脚知识分子,用他的精明踩出了一条亿万富翁的黄金道路。

亿万富翁的责任,回报社会。以刘永好为总裁的希望集团,是中国五百家最大规模的私营企业第一名,位居中国饲料工业百强第一。集团实现主营业务和其他收入60多亿。刘永好在中国的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曾经作了“私营企业有希望”的大会发言,提出了“国有加民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思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运作,集团收购、兼并了多家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按照新机制运作后,显示了较强的生机与活力。刘永好作为富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人民。他联合另外9位民营经济人士,发出实施“光彩事业”的倡议,这一倡议的主旨是响应政府提出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计划在8年时间内,帮助中国最后的七千万人口脱离贫困。他自己和一批民营企业家到贫困地区投资办厂,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光彩事业”实施以来,众多的民营企业家广泛参与,直接投资已超过40多亿,项目达到2800多个。刘永好和他的企业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包括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投资兴建十多家扶贫工厂,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贡献。对于财富,刘永好非常平静,他表示:“再多的财富也只是账面的变化,在合法的前提下取得财富,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仅此而已。我一向对财富的起起落落泰然处之。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心态好,可以从容面对失败,面对困苦,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和今天取得的成绩。我经常想,无论如何现在的生活好多了,所以今天我可以面对一切。即使有一天企业垮了,我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劳动者,可以把最普通的事做好。”面对巨大的财富,刘永好有这样的心得:“当一个人拥有10万元时,他对于财富的渴求最为强烈,钱对他的重要性也达到顶峰;当一个人的口袋里装着1000万元时,这时他的感觉就是要什么有什么,这一阶段,人最容易丧失进取的动力,幸好他自己没有在这里驻足;当一个人的财富增加到10亿,他会感到口袋里只有1亿元,其他9亿似乎已经与他无关。”今天的刘永好,已经与兄弟们分享着80多亿的财富。他坦言,再多的钱,在他眼中也只是“符号”而已。“财富对于我个人已经失去了意义,现在积累财富就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在刘晓庆税案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在原国务院###总理“富人也要交税”的讲话公布后,刘永好立即就在集团内部作出决定,其个人也要领薪水,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并且补交了一千多万元的个人所得税。

投资旅游和乳业,多元经营。2000年5月1日,刘永好密飞桂林,以普通游客的身份对桂林考察了整整7天,他在考察时发现,外国游客及珠江三角洲等沿海游客特别钟情桂林山水。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这次考察时他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阳朔景区内一农村小伙子竟因“漂亮景色”而娶到了一位美丽的美国姑娘。另外,当地每位农民都能用不同语言与各种肤色的人进行简单的对话的情景,也深深吸引了极为爱国的刘永好。经过数个月的反复论证后,2002年1月,刘永好终于与阳朔签订了八公里遇龙河以及遇龙河畔303亩土地50年经营权的框架协议。之后,刘永好又继续与阳朔方面谈近2000余亩的阳朔两大公园和阳朔一家宾馆的相关合作事宜,因为“月亮山”、“美女梳妆”等著名景点均在此范围内。经过艰辛谈判,双方于2002年4月15日签订阳朔两大公园及一家宾馆50年的租赁协议。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也吸引着正当盛年的刘永好的无限想象力。刘永好在阳朔景区首期投入3亿元人民币进行开发,投入10亿全新包装阳朔。此外,刘永好还发现沿金宝河一带有1500亩土地,那里七零八落地居住着各族人民,许多人都能与外国人交谈,并能做生意赚外汇,但外语水平并非一流,刘永好提出与当地农民实行股份制来开发这块地,集中修建一批别墅式的房子,建立最具中国特色的民居民俗英语村。为了配合新希望的开发,阳朔县政府已申请到600万财政款用于民居民俗村农民的英语及国际化礼仪培训。人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版的世外桃源将出现在刘永好新的创业版图中。

近年来,刘永好还投入12亿巨资进军乳品生产,并购了西部地区许多乳品生产厂,争取在近几年做到全国前三名。这一个又一个的大手笔,无一不在为他的财富增值和升值。

第二章 人生能够策划

http://vip.book.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19:57 新浪读书

二、人生策划——如同企业和产品

当今人生,已经进入策划时代;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依靠组织的安排,等待上级的指派;进入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在竞争激烈的拼搏时代,人们要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品质,就需要自己策划自己;不论是最早的策划人陈惠湘、赵强、陈国庆,还是当代企业家陈永正、王卫军,或者是中国百富榜上的风云人物,甚至“借脑工程”的成功与教育地产的开创,几乎都是策划的结晶。而成功的示范、竞争的催逼、社会的责任、发展的要求;也不断告诉人们:人生策划如同企业与产品一样……

每人都有一个梦:做什么?怎么做?目标是什么?应该说都有自己的设想,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这个梦想,就是人生的策划。过去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今天我们就要说,策划决定人生。很多成功的例子证明,人生是能够策划的,人生不是命里注定的,也不是上帝安排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进行策划而逐步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我们信手捻来,随便拣几个成功者或者策划人成功的事例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1997年首次评出的中国十大策划人之一的赵强,是怎么策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也许人们还不知道。赵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青年报当记者,当了5年,成了当时很有影响的记者。但他很不满足自己这一生就做个好记者而已,而是果断地“下海”,进入百龙矿泉壶企业,主攻百龙矿泉壶的市场营销。以10万元的最低价格与《编辑部的故事》摄制组合作,在该剧里给百龙矿泉壶作了专题宣传,使其一举成名,风行市场。他个人也因此名声大震。其后,赵强开始写小说《找不着北》,经过两年时间的运作,小说出版并被改编成电视,又被评为中国十大策划人,由此进入策划界,在全国讲课。其后被名人掌上电脑高薪聘请作市场总监,以其迅捷的方式抢占全国市场,将名人掌上电脑做到家喻户晓,与商务通分庭抗理,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掌上电脑产品。去年底,一家化妆品厂更以100多万年薪和股份的方式吸引赵强进入公司最高决策层,写出了一个策划人辉煌的人生历程。这就是赵强的人生策划。

而另一位策划人陈惠湘,本来只有自修大学的学历,通过艰苦努力进入联想集团,做到公关部总经理的职位。他最成功的策划可以说就是为联想从小到大立下了汗马功劳。著名的广告词“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更多的是策划联想的新闻宣传,几乎联想每发动一次活动,他策划的新闻稿件就要在全国的报刊和电视出现多达数以百计的上稿量。几年时间下来,他把他在联想的观察和积累的经验写成了《联想为什么》一本书,畅销全国,首版就发售了30万册。由此也使他成为中国十大策划人之一,并到全国各地演讲,因而名声大震。后来他又出版了《中国企业批判》。兼任着北京丰收战略顾问公司、北京丰收弘业商务咨询公司的董事长。

提到赵强和陈惠湘,从某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他们把我引入了策划行业,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我使他们身价倍增,是第一个把知识、智慧和策划推向市场并且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人。因此,就不得不说我和借脑工程的故事……

“借脑工程”的由来。

1997年底,我就是在*四川省委党校听了陈惠湘的演讲以后,感觉非常有用,于是才产生了请他来成都进行商业演讲的策划。当时陈惠湘在四川省委党校的演讲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此前,本人曾经在四川省委党校读书两年,听过了几十场演讲,但要在厅长和县长们面前获得好评的演讲的确不多。而当时的陈惠湘借他的专著《联想为什么》一书的出版发行,到四川省委党校给县长和厅长们演讲联想为什么成功,从他自己曾经参与联想策划的许多市场公关和营销活动来看,这个企业的成长和成功完全在于策划,听得200多位县长和厅长们认真极了,没有一点噪音。令人惊奇:新奇的和新鲜的知识,人们还是很感兴趣的,也的确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有借鉴的作用。我由此推而广之,认为其他企业家和有识之士也应该是有这个需求的。那么,请陈惠湘和赵强等人来成都市做商业演讲也就有市场了,于是,我就开始做商业演讲的策划方案。

我当时所做的策划方案是“中国企业策划报告会”,打算在四川日报的会议室进行,预计能够卖出200张门牌,再加报社的200多员工,一起捧个人场也就可以了。然而,我的方案并没有被当时的华西都市报的老总允许,他认为这等小事的门票不可能卖出去,纯粹是赔钱的买卖。当他出差外地要一段时间才能回来,我就将此方案提交给在家主持工作的副总奉友湘先生,温和的奉总在我的反复游说下,终于同意试一试,谁知一试就试出了市场的良好反映,“中国企业策划报告会”的消息见报的当天,报社的热线就接到了300多个咨询电话。我们接着又在报上连续发表了几篇有关企业策划的文章,通过电话和传真前来购买门票的人就多达600多人次,于是我们赶快更换场地,换到了成都军区的新华宾馆大礼堂,可以坐1500多人的地方。我们当时还是比较保守的,只制作了1000张门票,报社又要我们送给报社各部门的记者以及外面的关系户400多张,门票很快就被售送一空。只得赶快加印。但是还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后来购买门票的许多人就只有失望而归了。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位靓丽的小姐来购票,听说没有门票了,当时就哭了起来,说是她如果买不到票,就不能再回单位上班了,老板肯定要炒她的鱿鱼。感动得我们当时的一位负责人也热泪盈眶,忍痛割爱地把自己唯一的门票让给了那位小姐,才使她破涕为笑,高兴而去。

报告会临近的当天,华西都市报的老总回来了,见此情况,非常高兴,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这件事情做大做得更好,经过大家的努力,经过集体智慧的碰撞,最后升化到一个更高的主题——“借脑工程”。于是,“借脑工程”这个非常响亮的概念经过华西都市报的传播作用,迅速传遍了巴蜀大地。1998年3月14日,借脑工程的第一场报告在四川新华宾馆举行,陈惠湘作首场演讲,赵强作第二场演讲,深受听众欢迎,当时的四川日报总编辑、党组书记等官员也不请自来,会场外还有许多进不了场的人就托熟人录音,买资料。当然,也有不少票贩子乘机大捞了一把,定价200元/张的门票被炒到了500元/张,甚至在下午快要结束时还有人花50元买一张门票进来站着听了不到半个小时,也说“可以”。接着,华西都市报连续在成都做了十多场的演讲,前来演讲的有著名的经济学家、策划家、专家和教授等几十人,可以说几乎是场场爆满。

由于成都市的巨大反响,重庆市也紧跟而上,接着,我们又与重庆商报合作,在重庆市开展借脑活动,当时的重庆商报还是一张小报,发行量还不到八万份,广告自然就很少,根本没有能力和实力与重庆晨报、重庆晚报竞争。而经过我们的“借脑工程”一宣传和炒作,陡然增加了两万多的发行量,接近十万份。同时还破纪录地接到了两个整版广告,一下就在重庆市火了起来,成为重庆市的三大主流媒体之一。借脑工程后来还波及到湖北、广西等18个省市连续不断地请策划人或者专家教授演讲,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首次在全国形成了“智慧裂变”的现象。被中央宣传部发文称赞和推荐。我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是四川、重庆引进策划的第一人。

现在回头总结“借脑工程”成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敏锐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捕捉到策划这个运用智慧创造效益的方式,许多个人和单位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完全可以引进四川来,四川庞大的市场有这个需求。其二是华西都市报这个强势媒体的传播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换成一般的媒体也许就没有这么大的影响了。其三是团队结合的力量,赋予了这个活动非常响亮的概念——“借脑工程”,如果仅仅是像我们当初的“中国企业策划报告会”,也可能做几场就完了,形不成气候,更不会被其它省市摹仿和借用。

如果说这算一个成功的策划的话,那么,同样也是本人参与策划的另一个策划,就不是那么成功了。这就是2001年6月我们在成都金牛宾馆策划的“企业竞争战略总裁论坛”。本来这个论坛的演讲嘉宾资源非常优良,一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德国的莱因哈特•施尔顿教授,一位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教授,一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教授,一位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教授,都是在世界经济领域很有影响的人物。鉴于当时我国入世在即,地处内陆的四川还是第一次请到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我们前期的宣传点侧重在“招学引智”上面,期望与招商引资相提并论,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人们的关注。而最后出现在媒体的宣传和广告又是“企业竞争战略总裁论坛——千年听一回”,“成都相约施尔顿”,原文如此——

“2001年6月5日,对我国企业总裁来说,可以算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世界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莱因哈特•施尔顿教授将亲临成都,为我国企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加国际竞争指点迷津;曾经创立了经济学史上第三个里程碑的施尔顿先生,创造的博弈理论,可以说是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理论。这位来自世界经济强国的经济学家,将会带来德国企业制胜的法宝和世界经济竞争的游戏规则。

世界著名的诺贝尔奖金,大多数国家的科学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都难获得。一旦获得,将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自豪。有人统计,每个国家可能都有若干个总统级的人物,而诺贝尔奖金得主,却是好多个国家都没有的空白。非洲如此,亚洲依然是这样。因此,渴望见到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世界名人,也是不少人的愿望,如果能够听到诺贝尔奖金得主的一席演讲,那可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你不想错过的话,赶快拨打咨询电话报名吧!”

在活动前期,我们通过关系找到了30万的赞助经费,应该说相当不错。但是,就在活动正式开始时,却只有50多人参加,其中只有30多人交费。虽然还有省长、省委书记等人的接见,有副省长等领导干部到场讲话祝贺。然而,明显地感到人气的不足。偌大的会场,还有不少的空位。而且,前来参加论坛的许多人并非什么总裁,不过是一些企业交了费派来听讲的一般人员。自然,整个活动除去外籍教授的讲课费和必要的支出以外,基本上没有盈余。

事后,我们总结这个活动的教训,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竞争战略总裁论坛”的概念模糊,既罗嗦又不响亮,形不成什么冲击力。企业竞争战略范围很广,没有专业性。二是锁定的目标对象非常少,因为企业总裁本身就少,要大的集团企业才有总裁,一般中小企业看到总裁这个名称,自己对号入座,不是总裁,自然就不会来参加。这等于说就把我们自己局限在了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里了。我们希望吸引的参加者也就少之又少了。现在回头总结,为啥要加“总裁”两个字,就是“企业竞争战略论坛”也可以嘛。三是前期宣传不到位,既没有深度报道,也没有对演讲嘉宾做专题宣传,只在报纸上出过一点小小的广告,总共还不到3万元的广告费。当然,也包括我们与媒体的沟通不够,前期没有什么宣传,当这么些世界著名的教授首次来到成都讲学的时候,这些媒体又不惜版面,甚至在头版用半个版的篇幅进行报道。但是对我们策划活动的来说,什么意义也没有了,经济效益就那个样,社会效益也不可能大到那里去。这当中自然也包括选择媒体的失当,当时不知为什么选择了成都电视台33频道,由33频道作全程宣传报道,谁都知道,前期要吸引企业家来参加,电视上既没有这些嘉宾的形象,又没有他们演讲的精彩片段,电视怎么宣传。是明显的选择媒体失当嘛。四是活动主题与演讲主题差异较大,施尔顿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博亦论”,虽然涉及企业竞争的宏观战略问题,但与我国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有不小的差距,况且他是英语演讲,更是“曲高和寡”。

再从当今中国著名策划人的出名经历来看,大多数成功的模式是:做出成功策划——奠定坚实基础;出版有关书籍——作为进攻武器;媒体广泛宣传——扩大个人名声;参加评选活动——借势取得证书;四出游说演讲——获得财富名誉。如著名策划家陈国庆先生。他90年代初就投身于咨询策划业,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企业策划,对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大型公关活动、CIS设计、企业经营管理、产品营销等项目策划都能立异标新,出奇制胜。亲率其精英团队转战大江南北,服务过遍布全国的上百家企业。他策划运作的全国3•15宣传日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开幕仪式,“大红鹰”申奥万里行活动,均取得圆满成功。在海内外引起巨大轰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2001年被中华慈善总会聘为专业策划委员,被北京中经广品牌形象管理研究院聘为学术委员。陈国庆在多年策划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使策划更加贴近市场。

1998年,广东的一家洗涤用品公司邀请他做市场营销策划,陈国庆带领公司的策划团队几乎跑遍了全国几大洗涤用品的集散地,对零售市场作了全面的评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大江南北就都布满了市场调查者的足迹,仅人员旅差费一项就花去近20万元。然而陈国庆向企业只开出35万的报价,令企业老板十分感动,非常动情地说:“能理解企业艰难的策划人才是我们最需要的。”陈国庆为顺德一座家私城做营销策划时,把“个性化产品、人性化服务”概念导入其中,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他为深圳某地砖企业做策划时,在国内率先提出“递进促销法”,使产品在市场上能良性促销、互动促销。可是该企业那时对这种创意不敢接受,而佛山的一家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全盘接受陈先生提出的递进促销法,仅一个月就大见成效。再如广东的汾煌可乐是新崛起的民营大企业,为帮助汾煌开拓内地市场,陈国庆创意策划了SC模式,即由策划公司承担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人员培训,由企业提供产品,操作市场营销,两方齐心协力闯市场,深受汾煌老总的欢迎。陈国庆现任中国策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策划杂志社总编辑、广州大学策划研究所研究员、香港鸿信国际(亚洲)有限公司首席策划师,还兼任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江苏、黑龙江、新疆、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大中城市政府或企业高级顾问;陈国庆自1998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及作学术报告听众超过数十万人次。他曾是2000年度中国十大策划专家评选委员会评委,荣获“2000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杰出策划人”称号,陈国庆的这些不凡业绩,确立了他在中国策划界的重要地位。

就我们身边的人来说,比如曾经在成都把自己“卖”出去的王奇,就是自己策划“卖”自己,卖到了全国,卖成了中国著名的策划人,因而身价倍增。当年只有大专学历的王奇,从北京去到成都,到人才市场标出100元/小时,1000元/天,10000元/月的薪酬价格,叫卖自己。一时间在成都引起巨大轰动。不仅引发了媒体对人才问题和人才价格的大讨论,而且引起许多企业的高度关注,每天都有十几家企业追着请他去考察。对不少求贤若渴的企业来说,当然希望有高素质的人才一起创业发展。而高素质的人才更希望有个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此事经过四川的媒体报道以后还在全国引发了对人才问题的大讨论。王奇也因此名声大震,身价陡增。很快就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

再看一些“海归派”们策划的人生:出国留学镀金(围城一书中的方鸿渐购买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当代还有名人杨澜的老公吴征,李嘉诚的公子李泽楷等人也涉嫌是在国外购买的文凭)——回国投资创业——大赚国人钱财——名利美女多丰收。这样的事例在成都在四川在全国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当然,现在的“海归”们已是昨日黄花,再没有过去那么走俏了。进入2003年就有一些企业只给“海归”们开1500元/月的工资,也就像2002年有些企业只给MBA毕业生开出1500元/月的工资一样,意味着“海归”和MBA同样在贬值。另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上海每年竟有7000多的“海归”们还找不到工作。

还有在外企打工的白领,几乎是几年跳一次槽,每跳一次便升一级,前年还在摩托罗拉,昨年就去了微软,这以2003年8月,原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总裁陈永正突然辞职,空降到微软任该公司副总并兼中国公司总裁,引起业界巨大震动。那么,陈永正又是什么样的人,何以如此受到微软的器重?

微软中国总裁——陈永正

陈永正的经历,是最典型的台湾1960——1970年代理工科学生的履历:台湾念书,从台湾交大毕业后当兵两年,就忙着出国读书——由此打开眼界,奠定职业人生的基础。从美国毕业后,陈永正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了9年,掌握了先进的通讯技术与发展方向。与摩拉罗拉负责中国区手机销售的李之柏的相遇改变了陈的方向。他从此开始策划自己怎样跃上人生历程的高点。1992年,陈永正加入摩托罗拉。在美国工作一年后,被派到中国任摩托罗拉中国公司蜂窝系统部的市场总监,负责整个蜂窝系统的市场运作。后来,他又负责摩托罗拉的无线通信系统业务。当时的摩托罗拉在北京还不到60人,把全国的办事处加在一起也就160号人。

自从陈永正加入中国后,摩托罗拉在与爱立信两者间的较量便开始领先。当时,陈永正主要负责联网工作,要将全国30个省份、200多个城市互联互通,摩托罗拉成功地在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到了1995年,摩托罗拉更是占了约56%的市场份额,将近20个省、市、区的市场,手机市场达到了90%多的份额。

2000年网络泡沫最浓时,陈永正被提为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副总裁。就在这时,他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离开摩托罗拉,加盟网络公司21世纪通,担任香港地区和中国大陆的CEO。这就是一般在外企工作的高层人物惯用的“手段”——不断跳槽以提高自己的分量,进而达到高职高位和高薪之目的。当然,也是能干的人才可以面对不同公司和不同业务的挑战的。这与我国一些单位的所谓人才不同,只要在一个单位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工作生活到退休。而一旦离开自己原来的单位和熟悉的环境,就什么都不是,不仅心理上承受不了,而且还有许多的失落感,自然也打不开局面。

当时网络泡沫中摩托罗拉离职的人不少,但是时任中国总裁的赖炳荣对陈永正却情有独钟,陈永正经常会接到赖炳荣的电话,赖炳荣甚至曾亲自登门拜访他。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陈永正又决定回到摩托罗拉。终于2001年11月在人民大会堂,摩托罗拉原董事长兼CEO高尔文宣布,自2002年1月起,陈永正担任摩托罗拉总公司副总裁、中国公司总裁。这里不得不说对于陈永正的崛起,赖炳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朋友眼里,陈永正是这样的人:他很讲中国的人情味,身上没有一般跨国公司总裁身上的自负,你总觉得他很谦虚,你的话似乎他都很重视。他居住的社区经常有台湾同胞的一些聚会,大家交往了很久,一位法国公司的副总裁才惊讶地说:“TIMCHEN(陈的英文名字)是摩托罗拉这样大公司的总裁,我还以为他只是个总监级的人。他平时对人太谦虚了。”

另一个聚会者在爬香山的时候发现,陈永正走在最后,一直替他照顾和搀扶着70多岁的母亲,让他十分感动。温情并没有妨碍他极具领导力的一面。2003年SARS期间,摩托罗拉大厦有人被确诊,他立刻让员工在家办公,取消2个月内一切公务出差。到SARS后期,摩托罗拉大厦是北京第一个开空调办公的大厦,陈永正在空调办公室里带头办公。

一位电信运营商的副总说,政府对他的评价和印象非常好,几乎没有未与他喝过酒的省级信息办和电信运营商的官员。因为和他谈话的人都会感到很舒服。具有儒家文化的底蕴的陈永正还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因而又有“唐装”陈永正和“阳光总裁”之称,几乎是跨国公司典型的形象大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陈永正的人品、业务与能力都是第一流的水平,微软如此委以重任,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些外企的白领,昨天还是诺基亚的员工,明天就可能在西门子上班;今天还在为爱立信的业务而奔波,后天可能就到了惠普公司。他们也可以说是几年一个台阶,几年一次升迁,很快就把自己做到了总监或者总经理甚至总裁的地位。比如写有《逆风飞扬》一书的吴士宏,本是北京一家医院的护士,却在几年之间做到了国际著名IT公司微软的中国区总经理,又靠与TCL的联合策划,把自己策划成了中国的“打工皇后”,身价高达百万年薪之巨,而且成为不少知识女性追仿的偶像。

谁能说他们的策划人生不是成功的人生策划?

由此也可以充分说明,个人的人生道路是可以策划的,自己的人生历程是能够设计的,个人的人生目标经过努力也是能够达到的。

在这里,我们要回答人生能够策划的理由,也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

第一、无数成功先例的示范作用,告诉我们人生是能够策划的。而许多成功的先例,并不需要自己有多么深奥的知识和水平,按*人讲的一句话就是——“简单、听话、跟到走”,你也就可能成功。比如说卖保险、卖*产品,以及我们专心致志地做好某一个行业领域的事情,到你炉火纯青的“段位”之时,也就是你的成功之日。

第二、竞争激烈的催逼作用,促使人们必须在拼搏和奋斗的过程中,做好自己的人生策划。如果不能很好地策划自己的人生,包括职业、追求目标、奋斗方向,也就不可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第三、多重社会职责的要求,比如在家庭要做个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在单位要做个好员工好下属好领导,在社会上要做个好人成功的人,等等。而这样比较成功的人士在社会上也多不可数,他们成功的人生无疑会对我们后来的人起到示范作用,别人能够成功,自己通过策划也是能够成功的。

第四、自身发展的必然走向,更是需要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人生策划,才能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否则,你可能就把自己沦为了普通的人群,甚至碌碌无为的庸人。

我们这里可以看看这样一张表——

2003中国大陆百富榜

2003 财富 2002 姓 名 公 司 总部 行 业 出生地

排 名(亿元) 排 名

1 75亿 新上榜 丁 磊 网 易 北京 网站、短信、游戏 浙江宁波

2 70亿 1 荣智健 中信泰富 香港 航空、房地产 江苏无锡

3 68亿 2 许荣茂 世茂集团 上海 房地产 福建石狮

4 54亿 4 鲁冠球 万向集团 浙江 汽车配件、金融 浙江杭州

5 48亿 5 陈丽华 香港富华 北京 房地产 北京

5 48亿 6 刘永好 新希望 四川 饲料、金融、房产 四川新津

5 48亿 6 叶立培 仲盛集团 上海 房地产 上海

8 42亿 3 孙广信 广汇实业 新疆 房产、建材、燃气 乌鲁木齐

9 41亿 8 刘永行 东方希望 上海 饲料、有色金属 四川新津

10 40亿 新上榜 陈天桥 盛大网络 上海 在线游戏 浙江新昌

10 40亿 68 朱孟依 合生创展 广东 房地产 广东丰顺

12 35亿 新上榜 周建和 庄胜集团 香港 房产、酒店、贸易 湖南双峰

13 32亿 9 郭广昌 复星高科 上海 房产、钢材、医药 浙江东阳

14 30亿 9 刘汉元 通威集团 四川 鱼饲料和鱼养殖 四川眉山

15 26亿 15 明金星 大众食品 香港 肉制品 山东淄博

15 26亿 12 徐 明 实德集团 辽宁 建材、足球、金融 辽宁庄河

17 25亿 新上榜 童锦泉 长峰集团 上海 房地产 浙江绍兴

17 25亿 新上榜 张 茵 美国中南 加州 纸箱、包装纸 广东

19 24亿 新上榜 李兆会 海鑫钢铁 山西 钢材制品 山西闻喜

20 22亿 23 任运良 华丰集团 辽宁 装备、管道、房产 辽宁丹东

20 22亿 21 沈 雯 紫江集团 上海 包装、印刷、房产 上海

20 22亿 新上榜 张朝阳 搜狐公司 北京 短信、游戏、网站 陕西西安

20 22亿 19 张 涌 林凤集团 北京 电力、房产 新疆伊犁

24 20亿 新上榜 周泽荣 侨鑫集团 广东 房产、投资 广东潮州

25 19亿 23 郭 浩 超大农业 福建 有机农业 福建福州

25 19亿 27 唐万里 德隆投资 上海 投资、金融 乌鲁木齐

27 18亿 新上榜 陈金飞 通产投资 北京 房产、建材 北京

27 18亿 新上榜 陈卓贤 雅居乐 广东 房地产 广东中山

27 18亿 33 韩国龙 冠城集团 香港 房地产 福建福清

27 18亿 27 黄光裕 鹏润投资 北京 家电零售、房产 广东汕头

27 18亿 15 陶新康 新高潮 上海 木材制品 上海

27 18亿 88 王玉锁 新奥集团 河北 燃气、房产 河北霸洲

27 18亿 27 吴良定 中宝集团 上海 铝制轮胎、机械 浙江绍兴

27 18亿 26 张 跃 远大空调 北京 中央空调 湖南长沙

27 18亿 32 祝义才 雨润集团 江苏 肉制品、房地产 安徽桐城

36 17亿 27 翦英海 华普产业 北京 房产、系统、零售 北京

36 17亿 58 叶韦辰 联合食品 山东 肉制品 山东

38 16亿 48 吕向阳 融捷投资 广大 金融 安徽无为

38 16亿 37 米恩华 华凌集团 新疆 商品批发市场 山东泰安

38 16亿 42 缪寿良 深圳富源 广东 房产、家电、商场 广东梅州

38 16亿 42 许加印 恒大集团 广东 房地产 河南周口

42 亿 41 王传福 比亚迪 广东 充电电池 安徽无为

43 15亿 新上榜 戴志康 证大集团 上海 房产、金融 江苏海门

43 15亿 新上榜 邝汇珍 亚洲铝业 香港 铝制品 广东南海

43 15亿 新上榜 李永军 喜之郎 广东 果冻布丁 广东阳江

43 15亿 新上榜 梁亮胜 丝宝集团 湖北 洗发水、化妆品 广大梅山

43 15亿 58 刘根山 茂盛集团 上海 基建、房地产 上海

43 15亿 54 刘绍喜 宜华集团 广东 木制品、房地产 广东汕头

43 15亿 48 卢志强 泛海集团 北京 金融、房地产 山东威海

43 15亿 新上榜 吴炳新 三株集团 山东 保健品、化妆品 山东容城

43 15亿 47 吴 鹰 UT斯达康 美国 通信系统雨设备 北京

43 15亿 18 夏朝嘉 禾嘉集团 四川 农业、阀门、贸易 四川成都

43 15亿 36 朱保国 太太药业 广东 保健品、医药 河南新乡

54 14亿 37 欧亚平 百仕达 香港 公用事业、房产 湖南长沙

55 13亿 37 韩真发 正业集团 吉林 养殖加工、房产 吉林长春

55 13亿 新上榜 李新炎 龙工集团 福建 重型工程车辆 福建龙岩

55 13亿 新上榜 梁信军 复星高科 上海 房产、钢材、医药 浙江台州

55 13亿 37 沈文荣 沙钢集团 江苏 钢铁 张家港

55 13亿 71 宋卫平 绿城集团 浙江 房地产、教育 浙江绍兴

55 13亿 48 张荣坤 福禧投资 上海 基建、投资 江苏苏州

61 12亿 新上榜 陈 健 聚友集团 广东 电视网络、家具 四川成都

61 12亿 新上榜 陈伟东 万基集团 广东 保健品、医药 广东紫金

61 12亿 新上榜 正 刚 杭州锦江 浙江 环保能源、纺织 浙江临安

61 12亿 71 杜 厦 家世界 天津 超市、家具连锁 北京

61 12亿 新上榜 霍炽昌 新中源 广东 陶瓷、铝材 广东南海

61 12亿 新上榜 刘 汉 汉龙集团 四川 投资、房产、化工 四川什邡

61 12亿 新上榜 刘忠田 忠旺集团 辽宁 铝制品、涂料 辽宁辽阳

61 12亿 新上榜 施锦秀 锦秀集团 黑龙江 热电 山东

61 12亿 48 苏志刚 长隆集团 广东 旅游、鳄鱼养殖 广东广州

61 12亿 新上榜 杨树坪 城启集团 广东 房地产 广东广州

61 12亿 58 张 雷 当代集团 北京 房地产 北京

61 12亿 新上榜 张 力 富力地产 广东 房地产 广东广州

61 12亿 新上榜 张良宾 立信投资 四川 投资、IT、电力 重庆涪陵

61 12亿 新上榜 张芝庭 贵州神奇 贵州 中药、酒店、金融 河南镇平

61 12亿 新上榜 宗庆后 娃哈哈 浙江 软饮料、童装 浙江杭州

76 11亿 56 胡成中 德力西 浙江 电气设备、房产 浙江温州

76 11亿 95 黄宏生 创维数码 广东 彩电、数码设备 海南临高

76 11亿 58 楼忠福 广厦集团 浙江 房地产、建筑 浙江东阳

76 11亿 68 石山麟 昌宁集团 北京 供水系统 吉林东风

76 11亿 42 张 扬 国中控股 香港 环保设备、房产 上海

76 11亿 56 周连奎 大众食品 山东 肉制品 山东临沂

82 亿 95 张志祥 建龙钢铁 河北 钢铁 浙江上虞

83 10亿 新上榜 段永平 步步高 广东 投资、电器 江西南昌

83 10亿 新上榜 冯光成 光宇集团 浙江 玻璃、水泥 浙江绍兴

83 10亿 新上榜 顾雏军 格林柯尔 香港 制冷机和冰箱 江苏扬州

83 10亿 新上榜 郭家学 东盛集团 陕西 医药 陕西浔阳

83 10亿 新上榜 魏建军 长城汽车 河北 皮卡车 河北保定

83 10亿 新上榜 徐茂根 远东化纤 浙江 化纤、印染 浙江绍兴

83 10亿 42 昝圣达 综艺集团 江苏 投资、芯片 江苏南通

83 10亿 新上榜 周益明 明伦集团 广东 电子、贸易 浙江慈溪

91 亿 新上榜 韩文臣 宝业集团 河北 钢铁 河北唐山

91 亿 89 李兴浩 志高集团 广东 空调 广东南海

91 亿 新上榜 林伟雄 伟雄集团 广东 建材、工业电器 广东顺德

91 亿 新上榜 史跃武 振兴集团 山西 铝、煤、发电 山西河津

91 亿 新上榜 孙宏斌 顺驰地产 天津 房产、物业 山西临邑

91 亿 新上榜 汪 洋 新裕集团 广东 房地产、基建 北京

91 亿 98 尹明善 力帆集团 重庆 发动机、摩托车 重庆

91 亿 新上榜 张国芳 国芳集团 甘肃 房地产、零售 浙江东阳

91 亿 12 左宗申 宗申集团 重庆 发动机、摩托车 上海

100 9亿 77 张宏伟 东方集团 黑龙江 金融、房产 哈尔滨

由此表所显示的数据,如果我们按行政区划来总结的话,不难看出,在这100位富豪中,最多的是广东,有22人,几乎占了1/5以上,再次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前沿阵地的财富领先于全国。其次是上海15人,也显示了我国最大城市的财富实力。第三是北京11人,自然与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第四是浙江8人,也显示了经济强省的优势。第五是香港7人,充分说明了特区的优势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英明。第六是四川5人,也不妄称人口大省,到底还是有一点特色。辽宁、山东、江苏、河北各3人,天津、新疆、重庆、福建、山西、黑龙江各2人,甘肃、陕西、贵州、吉林、湖北各1人,此外,还有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2人。除台湾没有统计以外,而内蒙、河南、宁夏、青海、西藏、广西、海南、湖南、安徽、云南、澳门等11个地方没有人上榜。而产业领域涉及最多的房地产,高达32人,占了3/10以上,充分说明房地产这个产业之庞大,富豪们在这个产业中获得的利润之丰厚,也就不言自明了。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方的广东、上海、香港、浙江四个地方就多达52人,占了一半以上。也更进一步显示了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区在我国经济领域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在1999年,如果拥有600万美元,就能进入中国大陆50富豪排行榜;而2000年,至少要有4200万美元才能进入这个排行榜;2001年,富豪排行榜由50名扩展到100名,排在末尾的财富总额为5亿元;到了2002年,《福布斯》中国大陆百富的门槛明显提高,最低身价为7亿元;2003年,每位富豪的最低财富是9亿元。而最高者达到了75亿元。没准儿,2004年以后要上中国富豪榜的人,其个人财富还会一年更比一年多。不过,也有人说,凡是进入富豪行列的人,不少人的财富并不“阳光”,有的甚至是刚刚进入富豪榜,又被查出经济问题而进人了司法机关的高墙。

当然,没有进入富豪榜的富豪也大有人在,在中国这个怕露富的国度里,许多人的财富都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特别是在房地产行业,不仅是开发商,而且包括建筑商,甚至规划、土地、建材方面的富豪也是比比皆是,我们这里再看看山东的王卫军,又是怎样通过策划教育地产项目并取得成功的吧——也许,我们应该把他称为教育地产的开创人。

在山东省,一个著名的教育地产项目——双月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先后受到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张高丽,*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原山东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姜春云、曹志、钱正英、山东省原省长李春亭、省人大主任赵志浩和原国务院*总理等中央、省、市领导的视察。双月园成立几年来,人们对双月园的兴趣持续不减,双月园究竟有何魅力让人们给予如此的关注?

有人说,是王卫军引爆了市场,但王卫军怎样引爆的市场?如何在四年时间里使一个“教育”和“房地产”嫁接的品牌不断走向成熟?还得从头说起——

双月园——临沂老区的贵族学校。1997年4月8日,临沂市一家星级宾馆的会议室。包括政府官员和教育、城建、策划、规划等在内的各方人士正在举行一个非同寻常的论证会。他们的话题,是关于“双月园”能不能“出生”的问题。反对之声淹没了会场。“临沂是老区,搞这么个贵族学校,怎么招得起生?”好心人这样对王卫军说。“临沂人观念不行,南方搞贵族学校都有那么大的阻力,何况是北方?”“别说招600个,就是招来6个,就算你成功了!”

善意的和非善意的言论不停地冲撞着王卫军的耳膜。作为决意要让“双月园”诞生的人,王卫军在反对声中发出了他说服别人实际上更是说服自己的话:“我们预计学校五月份动工,九月份开学,招600名左右的学生,一个学生收10万元的教育储备金,公司将教育储备金通过房地产和高科技项目进行运作,靠运作的利润实现学校的健康发展。两、三年后,学校可能会收到3000名左右的学生,储备金也会涨,到那时,发展的底子就厚了。”三年后,这段被录相机记录的预言,幸运的被王卫军言中。

2000年,双月园学校实现生源总数3900名,2001年,生源总数达4500名,已完全实现了设计生源规模,而教育储备金的数额也由1997年的10万元,猛涨到2001年的万元。

也许有人会说是王卫军胆子大,瞎猫撞上了死耗子,实际上我们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完全是在市场的孕育之中。从1990年踏入房地产行业,王卫军对市场几乎培育起了一种近乎“神知”的感觉。王卫军虽然没有动摇他的信心,但是他需要市场来说服别人,更是要验证自己的市场感觉。于是进行了以临沂为圆心,以200公里为半径,为期一个月的拉网式的市场调查。调查获得的数据证实了他的感觉。因此,该放到一边的都被放到一边了,无论是劝阻还是打击。该收拾起来的都被收拾起来了——设计的、工程的、市场的、策划的——王卫军整合了全社会所有都可为他所用的资源,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双月园”诞生的产床上。

事实击退了所有的反对之声,王卫军用108天的时间成就了他的梦想,创造了一个被媒体爆炒不断的“双月园神话”!1997年9月1日,一座软件硬件堪称一流的学校傲然矗立在齐鲁大地上。雄壮的国歌奏响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600余名学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家长与学校的创业者的共同瞩目下升起在双月园的上空。

民办学校——引爆临沂教育市场。双月园学校的创办成功,犹如平地一声惊雷,爆发出了强大的冲击波。再也没有人安心睡觉了。他们知道,如果不奋起直追,教育这块大蛋糕迟早要被王卫军独吞。于是,就在双月园即将诞生的那个夏天,临沂人过足了民办教育界唱对台戏的瘾——另外的民办学校也粉墨登场了。王卫军坦然地笑对教育同行:“我们该怎么唱还怎么唱,不接擂,不应招,市场是大家的,我没有独吞这块蛋糕的想法。有竞争才有发展的活力。”王卫军对于市场的把握完全出于一种自信。他认为,市场永远垂青于善待市场的人。所谓善待市场,就是要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跟着市场走就会落在别人的后面,要做市场的领跑者。

对此,王卫军对自己,对学校的教师和公司的员工,有着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他当时提出“家长的评价是检验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准”。王卫军不能忘记莒南一位学生家长在他面前流露出的真实的内心表白:“我把孩子交给你了,我们兄弟五个,送来九个孩子,你们把孩子培养成人了,我们的家族就有希望了;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成不了才,你就真的耽误了我们的家族!”

学校创办几年来,王卫军时刻以这位家长的话作为自己的行事要求,他不断地将这句话告诉校长、老师、员工——教育是良心活!只有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才能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市场才最终买双月园的账。几年来,王卫军和双月园就是揣着数千名学生家长的心在发展,在前进,所以才能从最初的600余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4500名。也许正是双月园的这种发展态势,使越来越多的人看好了这个市场。于是在随后的几年中,临沂在不断上演民办学校出台的好戏,并且引发了全省范围内的民办教育市场的活跃与膨胀。仅仅几年时间,据不完全统计,山东一个省设计规模超过2000名学生的民办学校就超过了15家。

熟悉王卫军的人都知道,王卫军的老本行是房地产,为什么涉足教育?王卫军说,我要用教育创造品牌。而这个品牌最初所包含的内容就是教育,这是他“教育房地产”理论最朴素的含义。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房地产大起大落的一个年代。在90年代初一个个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给王卫军带来的是深深的思考。

要领跑市场——这是他最初的意念。如何领跑?必须创造市场,创造需求。在90年代末期的中国,这还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一个学校的建立,只是他“教育房地产战略”的第一步。他更大的理想,是实现他的城市理想——在临沂、在山东、在全国,打造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样板城。

这个样板城的城址,被王卫军选定于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罗庄区。1997年王卫军被罗庄区委书记李桂祥引领到这里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郊,李桂祥的智慧、果敢、前瞻性,让王卫军看到了一个城市的雏形。而在此之前,王卫军要让这块毫无生气的土地首先聚足人气,财气和活力,让这个即将诞生的品牌不断提高它的含金量。

月亮城——临沂山区的大盘英雄。善于以全球经济、全球文化作为思考背景的王卫军,穿梭于中外城市,切身感受到了硅谷文明的辐射,同时借助大师们的智慧和视角,透视出这场从大洋彼岸席卷全球经济革命的风暴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和由它而伴生的新住宅革命。

王卫军发现,临沂这个不断产生商业神话的城市,在“买全国卖全国”的口号声中成为全国商品批发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城市,城市规模以摊煎饼的方式不断向外拓展。同时,城市和乡村已经成长起一批先富起来的人,踏着城市文明的脚步长驱直入。他们对新住宅的渴求、对新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市场潜在的巨大资源。面对城市人口的空前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环境、城市资源配置等巨大的城市压力,房地产界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居住改变中国!”这振聋发聩的呐喊,与王卫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要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首先要让居住改变临沂。一场以着力于建设人文生态特色为内容的新住宅革命,在王卫军的脑海里翻腾,他感觉,市场的成熟,正在赋予“双月园”这个品牌新的历史内容,这个时机已势不可挡地呼啸而来!但是,在临沂这样一个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人们的居住观念相对滞后的情境中,开发别墅豪宅,是否有出路?市场潜力到底有多大?人们更钟爱什么样的豪宅?

回答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市场的声音。2001年3月,经过近四年的积累,王卫军终于决计走出他实现城市理想的第一步,大手笔挥就别墅大盘——月亮城。即使是在动工前的一个月,王卫军还是组织了精干的市调人员,进行了最后一次房地产市场调查。市场的回答肯定了前不久刚刚最后确定的开发策略,为临沂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度身定做新住宅,倾心打造临沂的浅水湾——月亮城,让一部分人先住进来!

于是,人们又闻到了双月园风暴的味道,在2001年,这个世纪初年的炎夏,人们目睹了一场地产风暴的上演!2001年8月30日晚,刚刚装饰一新的月亮城售楼部门前,排出了长达五六十米的队伍。月亮城8月31日开盘,这些人是在为争抢好位置提前一夜来排队的。这支队伍从下午五点多开始逐渐形成,越来越长。销售人员有些措手不及,这个场面出乎意料。销售人员赶紧到公司餐厅为他们定做了夜餐,送来了饮料。

王卫军的成功,在于他准确地把握了市场,准确地创作了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样才出现了当天成交56套,年底实现97套的销售业绩,这在当时的全国别墅市场中也是非常罕见的。作为一个设计规模3600亩的超大社区,月亮城无疑开了临沂的先河。王卫军认为,房地产开发并非单纯的建造房屋,王卫军是用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来对待他的地产作品的。而要实现建筑向艺术品的靠近,就需要建筑之外的配套,需要远远超过建筑本身的环境。为此,月亮城在动工之前,王卫军便不惜一切代价的进行环境建设。出现了“把森林搬回家”、“在森林中安家”的场面。

月亮城最浓重的一笔,王卫军花费在了堪称全国第一的月亮城会馆上。他说,要把月亮城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的家园”,就必须把创业者们的需求、理想进行物化,而这个物化的具体实现就要通过这个会馆。通过这个平台,促进企业家的结盟,增强“脑质”,将孤蓬小船组建为联合舰队,把一根根容易折断的筷子捆成一棵大树,月亮城也最终将成为把“筷子”捆起来的超级平台。

百万买房,千万买邻。居住既要住经济,又要住文化,还要住智慧。月亮城浓缩的实际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位业主在交付了定金之后找到王卫军说,我买你的房子你以为买什么,就买的房子么?其实再好的房子我也能克隆出来,但是有一样是我学不来,也做不到的,那就是你的环境和文化,其实我买的是一个“小社会”啊。

月亮城成功了。这是继1997年双月园学校创办成功之后的第二次成功实践。王卫军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法码,就是他周围有一个看不见的圈子,他们在王卫军人格魅力的影响下,成为王卫军不可多得的智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外脑”。这些“外脑”们所产生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双月园和月亮城发展的助推器。

从此,在我国,凡是提到教育地产,肯定要提到王卫军,如果有人要写教育地产史,也有可能会把王卫军当作奠基人。这,就是我们策划专业所说的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就会谱写出历史的新篇章。

第三章 人生策划要素

http://vip.book.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19:57 新浪读书

三、成功人生——需要把控五大要素,具备六大素质

与产品走向市场一样,走向社会的每个人都需要成长的基础,成材的条件,成功的机遇。关键是看您怎么利用自己——基本的素质、专业的技能、社会的资源、个人的要求、必要的手段;从王永明、求伯君的创造发明,到国腾何燕的独特慧眼,充分表明成功人生更需要具备六大素质:渊博的知识,超人的胆量,独特的眼光,冒险的精神,快捷的行动,创新的能力;从用友王文京、浪潮孙丕恕、东软刘积仁、联想杨元庆、厦新李晓忠、UT斯达康吴鹰、中兴通讯候为贵的创新,到当代策划人的三大要素,都在诠释不同人生成功的基本法则……

人生策划的基本要素,简单归纳,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基本的素质,如果要把某人策划成为艺术家,他本身首先要有艺术的基本素养,比如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他一是要具备有三代领袖人物的长相,通过化妆师的包装,才有可能像领袖人物。其次,他还要具有摹仿领袖人物言行举止的能力,特别是领袖人物的讲话,要大体近似。具备了这样的基本素质,再通过特别的培训,才有可能在特定的场合扮演领袖人物。也才会被人们认同,某人就是扮演某个领袖人物的特型演员。

2、专业的技能,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专业技能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许多成为专家的人都是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专业技术的。假若你一点专业知识都没有,要在专业上获得成功的话,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比如,你要成为机电专家,肯定要有机电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否则,是不可能成为机电专家的。再如你要成为医学专家,没有深厚的医学知识也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比如,斯坦门茨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技术专家,一次美国福物公司的一台电机坏了,几经努力都没修好。于是他们请来了斯坦门茨,他检查之后,在电机外壳划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记号处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毛病就好了”。人们将信将疑地照办了,果然成功。电机修好后,他向老板索要了一万美元的报酬。老板问为何要收一万元,他说:“用粉笔划一道线一美元,知道在哪里划线9999美元。”公司照付了钱,并重金聘用了这位专家。由此可见斯坦门茨的专业技能多么深厚。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同样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说法,充分表明专业技术的作用——既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本领,更是人生成功的基础。

3、社会的资源,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取得成功的人,可以说是整合了社会的所有资源,并为自己所用,才有可能成功。当然,社会资源也是非常广泛的,就看你怎么整合利用了。如果我们要策划自己成为企业家,那么,你首先要有可供自己操作的企业平台,其次要有管理企业的能力,其三要具备与各方面打交道的水平,其四还要有一帮可供你调动的人才。假如你能够把这些广泛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出力,那你一定就会成为了不起的企业家。当然,如果你没有这些社会资源,要公司没公司,要资金没资金,要人才没人才,你要成为企业家就比较困难了。

4、个人的要求,这是人生成功的关键,任何外在的作用,都只有通过内因即你自己主观的努力,才能产生效果,也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如果某人自己没有任何想法,任凭外因怎么作用,也只是“扶不起的阿斗”。比如一位漂亮的小姐,本身具备了职业模特的身高和体型,但任凭别人怎么策划,她就是不去作模特表演,自然,她永远也成不了著名的时装模特。再比如一个人本身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见解,但就是只能在非常狭小的范围自我欣赏,既没有理论著作问世,也不敢在公众面前演讲,他永远也与理论家毫不沾边。再如一个学建筑的博士,如果长期不在建筑第一线奋斗,自己也不愿意去搞出一些建筑作品,那么,他永远也成不了建筑专家。加拿大最大的新闻杂志《McLean》登载过一个“大学生就业难”的故事:这个大学生,拥有加拿大最好的麦吉尔大学(McGill)的两个学士学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结果虽然他关注“社会”,喜爱“人类”,但“人类社会”却几乎要抛弃他。三十上下的人了,找不到工作,没有饭吃,只好回到一个社区学院去读一个汽车修理大专。他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知识越深越贫穷,学位越多越反动。这个故事的教益是:无论你学什么专业,攻什么学位,都是可以的。但是不考虑职业前景,一味追求学位、知识的那种奋斗思维,却是错误的;你个人没有明确的职业人生和奋斗目标更是错上加错。

5、必要的手段,人生策划要选择的手段,直接关系着人生的成功与否。也即是说人生策划手段高低的选择,决定着人生成功与否的快慢。就以目前我国许多著名策划人的事例来说,那些一开始就著书立说,以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迅速走向全国读者的策划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达到了中国著名策划人的目标。而许多靠自己苦拼硬打,做出实际策划案例来逐步赢得人们认同的不少策划人,至今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字辈”。而许多具有实战经验的策划人,既不能很好地推展自己的成功策划,又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策划理念,自然也成不了大策划师。再比如在我国目前还基本靠组织委任官员的体制下,你要策划某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当上县长、市长甚至省长的宝座,单靠个人的政绩一步一个台阶地上升,是非常艰难的。我们以两位同年毕业年龄在23岁左右的优秀大学生为例,假如我们策划其中一位从基层做起,打算他25岁当上乡长、一届三年,28岁当上乡党委书记,又是三年,才可能去竞选副县长,即或非常顺利的话,又要干四年,才可能当上县长。再干四年才能跃上县委书记的位置。县委书记的位置上再干四年,才有可能进入市委常委或者副书记的行列。当他48岁能够当上市长,就算他非常优秀而且很不容易了。到他60岁之前能够进入省级领导的行列,也就算是人中之人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有任何疏忽和闪失,否则,他的人生历史就要重写了。当然也不能在那一个位置上呆得太久,那样,他的年龄又超过了界限,也可能就此进入人大或者政协,颐养晚年了。

而另一位我们则策划他从上层起步,毕业就分配去给省长当秘书,不到两年在领导的关怀下就任命为副处长,第三年就升为正处级秘书,第四年下派某市任副市长,那么,不到30岁的他就可能当上市长。在这个过程中,再通过许多关系,读在职研究生,读在职博士生,论文都不用自己写,上课也不必亲自到场,自然会得到比较高的评分。如果再找些“写手”,编辑出版一些专著,虽然没有人读,但也是某领导学术水平的标志。当然去党校学习是必须要到场的,那里可是认认人,串串门,养养神,既是结识领导和编织关系网的最好机会,又是思想和理论的一次全面升华。这样要文凭有文凭,要理论有理论,就完全可以连续跃上几个台阶,40岁以前就可能进入省级领导行列了。这样一路走好,最后就有可能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这可能就是当今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捷径。也许就是不少人的最好策划。当然,也有人说是我国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的秘书跃升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的秘书江青、陈伯达开始,到现代被披露出来的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的秘书吴庆五、李真等人,尤其是后两人,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也许就真的进入了相当一级的领导层。也许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大家也还能够举出不少由秘书成为高级干部的人才。

还是这样两位优秀大学生,如果其中一位不幸被策划进了某家厂矿,踏踏实实地工作,从技术员到工程师再到厂长。在厂矿结婚生子,安家立业,也算一个人物。但在市场经济的强烈竞争下,国营搞不赢集体,集体搞不赢个体,要不了多久,工厂倒闭,他也只有下岗失业,另谋出路,为生计而奔波劳碌了。
策划——人生成功的秘笈 ted八个成功秘笈

不同的人生策划,不同的策划手段,自然就会导致不同的人生历程。

我们再看成功人生策划的规律,大凡都要具备这样一些素质:

一、 渊博的知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知识就是资源,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成功人生的基础。由于世界资本形态经过商业资本、工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后,进入知识资本时代了。在这个时代,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宰权。在知识经济时代,规定权力与财富分配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说,知识资本最终将导致“世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转移到知识资源掌握者手中。财富的含义,也正在从诸如黄金、货币或者土地之类的有形资产逐步转移到无形的知识上。即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就会拥有更多的财富。由此也就决定了拥有知识的人,其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更容易。比如,拥有技术发明创造的人,只要将其产业化,很快就会功成名就,财富无限。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这样成功的,求伯君凭借WPS起家成功,王永民凭借王码输入方法成功,王选更凭借北大方正系统成功。而出身苦寒的湖南人文一波,在读完研究生以后取得了发明专利,然后出任北京桑德环境技术发展公司总经理,使其企业每年以20倍的速度增长,短短四年时间就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环保企业集团。而余秋雨更靠渊博的知识成为现代文化大师,被誉为巴蜀鬼才的魏明伦一样也是凭借其渊博的知识成为著名文化人的。在我们策划界,王志刚靠策划地产出名,他在房地产方面的知识就非常渊博。而叶茂中则靠策划广告在业界出名,又在整合营销方面独出奇招,毫无疑问,他在广告与整合营销方面的知识就很广泛。

二、 超人的胆量,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这里的“有准备”虽然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其见识和胆略是最基本的素质。根据美国一家公司对世界上100位成功人士的调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素质,这就是胆识。当然,超人的胆识是建立在广博的知识、熟悉的产业、触类旁通的思维等基础之上的。所谓见多识广也是这个道理。你首先必须有足够的见识,才能有足够的胆量。在此基础上你的见解才会高明,你才有辨别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你也才有识别陷阱和机遇的水平。而有见识和胆略的人才可能抓住机遇,缺乏见识和胆略的人,即使机遇频频向他招手,他也会视而不见,就算看见了也不会抓住。而有胆识的人,当机遇不在时会寻找机遇,机遇到来时会发现机遇,发现机遇后就会抓住机遇。这就是渴望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成功人生的基本素质。超人的胆量也意味着要做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比如,第一个做中国富豪榜排名的胡润——就是一位从英国来到中国的青年,他1990年就来到中国,通过观察,开始做中国富豪排行榜,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让他名利双收。应该说他也经历了三个过程:好奇——兴趣——专业。他也是靠做中国富豪榜起家的。而且连续搞了五年,成为了一个权威的品牌。

三、独特的眼光,所谓独特的眼光,就是比一般人的眼光独到一点,特殊一些,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看见商机,在一般人发现不了的行业发现机会。按佛学的说法就是“慧眼”,也即是说要有智慧的眼光,才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走上创造财富的道路。比如,国腾集团的创始人何燕,早在1995年磁卡公用电话正在风行的时候,就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我国公用电话的弊端——磁卡电话必然要被淘汰,未来将是IC卡电话的天下,于是集合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从生产IC卡电话起家,很快就拓宽了市场,做到了这个行业的第一把交椅。如果说拥有高新技术或者创造发明的知识分子容易成功的话,那么,拥有人文知识或者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一样能够获得成功。这也就看你有没有智慧的眼光,能不能够从智业的角度去发现成功的途径,去选择成材的职业,去找到创造财富的机遇。广义的智业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咨询、策划等所有提供智力成果与服务的部门和产业。能够在智业领域大显身手的有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企业策划业、人力资源培训业、市场调研业等。只要能够在这些专业领域发现一点商机,也就踏上了成功人生的创富之路。

四、冒险的精神,大凡成功的人都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没有风险的。应该说,风险越大,利润就越大。纵观现在不少的财富英雄,没有那一个是没有冒过风险的。只有透过风险抓住财富的人,才是成功的先行者。有位富翁说过,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商业利润。从某个角度讲,风险也就是机遇,凡是充满财富的商业机遇,都是隐藏在风险的阴影之中的。当然,冒险不是冒进,冒险是勇气的外在表现,而冒进则是纯粹的蛮干和瞎干。古时候,有个樵夫遇到一位哲人,就问他:先生,请你告诉我,什么是冒险,什么是冒进。哲人想了想,指着树木深处的一个洞说,假如那个洞里有黄金,你要到洞里去得到它,而这个洞又是一个狼洞,那么你就是在冒险;如果这个洞是一个虎洞,那么,你就是冒进。如果这个洞里没有黄金,只有干柴,那么即使是一个狗洞,你要进去得到它也算是冒进。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冒险是一种经过危险可以得到,并且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的行为;而冒进则是经过危险也根本不可能得到,或者虽然得到了但对自己意义不大的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如,一个职员进入老板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要求增加薪水,就是一种冒险。结果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得到加薪,一种是要求被拒绝。但至少值得,因为“没有冒险,就没有加薪。”再如,有些人放弃稳定的工作,转做一份收入较低但有更加光明前景的职业,也是一种冒险。结果也是要么失败,要么成功。香港富豪霍英东总结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能为人之不能为,敢为人之不敢为,即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也就是这样凭借着自己敢于冒险而不是冒进的精神,由一个渡轮的加煤工逐渐成为香港的超级富豪的。

五、 快捷的行动,目前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心动不如行动。”如果一个人

老是羡慕别人如何发财了,如何成功了,而自己永远只是唉声叹气,或者羡慕而已,那么,也永远不可能获得成功。巴斯德有句著名的哲言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与你一次次擦肩而过的,你却无缘一睹芳颜的时候,不要沮丧,不要老羞成怒,好好想想,你准备好了吗?”当然,准备好了的目的就在于快速地行动,捕捉商机贵在立即行动,创造财富也贵在快捷出击。如果经常坐而论道,久议不决,决而不做,也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虽然行动了不一定成功,但要想成功就必须快捷地行动。比如,早先投资股票生意的人,几乎人人都获得了巨额的利润,而有些以为股票能够升值的人,却在别人将原始股票送上门来的时候,还想方设法地拒绝和推脱,后来看到别人赚了钱又后悔不迭。而每当股市发行新股票的时候,也有不少人老是说东道西,没有任何买卖的行动,一旦别人赚到了钱的时候,又老是埋怨自己没有下手。这样“只有心动没有行动”的人,是永远也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抓住机会——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立即去干你想干的事!只要你像街头巷尾那些为了生存而战斗的小摊小贩一样执着,只要你像那些万众一心的*员工一样充满斗志,只要你像保险业务员那样百折不饶,不断地行动,行动,再行动,将你手里正在做的事,坚决地彻底地做到底,绝不言败,绝不放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成功的目标离你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六、创新的能力,这个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等等各个方面。只要具备了某一种创新能力,也就可以成为成功的人士了。比如某项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的发明创造者,某项管理模式或者经营模式的创造者,就可能是这个领域比较成功的名人或者伟人。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钱学森、杨振宁等著名的科学家;前几年流行的A管理模式的创造者刘光起,近年崛起的房地产经营商王石、破产专家曹思源、股份制企业专家刘纪鹏、经济学家魏杰、策划专家王志刚等,就是在某一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名人,自然也就是我们经常引以为例的楷模。而创新的能力,首先表现在观念的超前,要有超前的观念才能引导超前的行动;二是要敢为天下先,敢为人之先,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才能引领先机,获得成功。三是经营上要独辟蹊径,制造奇招,出奇制胜。要能够按常规说的那样,水路不通走旱路,另辟新径找出路。四是厌旧而喜新,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对此,民间有句非常通俗的说法就是“喜新厌旧”,用在男女关系上好像是贬义词,其实,应该客观公正地看这个词是个带“中性”的褒义词,特别是在人类发展史,如果没有先人们的喜新厌旧,今天我们还有可能停留在原始社会;如果没有先人们的不断创新,进行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我们也不可能这么快地就进入到今天的信息社会。因此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创新史。我们再从某一个行业领域来看,依然如此,比如说服装行业,如果没有人们的喜新厌旧,就没有新的服装品牌层出不穷,我们的衣着也可能就是简单划一,单调得不得了。而服装厂和卖服装的经销商根本就做不大,还有可能迅速倒闭关门。汽车、手机、电脑、家具等等行业和产品也是一样的道理,都充分说明创新的重要。而从人的本能来看这个“喜新厌旧”,也很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由于人的基因因素就决定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保鲜期只有18个月,因此,就不能要求一个人在长达几十年的生涯中,永远只守着另外一个人,或者说一直只与一个人往来,那样的话,他(她)的生活范围就非常狭小,不仅很难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且也会孤寂、抑郁,甚至患病。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指出了人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就要不断地结交新朋友,当然,最好是喜新不厌旧,才能使自己经常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信息,进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自然,也就能够具有别人不具有的创新能力。

我们这里以创新决战未来的2003中国信息产业十大经济人物为例,来实际看看他们是怎样在创新的——

第一位是被称为儒商的王文京,1964年出生,江西省上饶人,1979年考入江西财经大学,1983年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司工作。1988年从机关辞职,与苏启强合伙创办用友公司,现任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曾经荣获第一届中国软件行业杰出青年、2001年中国年度经济人物、2001年度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等称号,并担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王文京15岁考上江西财经大学,被誉为“神童”。19岁就到北京的国家机关开发财务电算化软件,这是他的山村家乡惟一进入政府部门并坐到此等高位的人。24岁时他借款5万元在北京中关村与人合伙创立了用友软件服务社,初期创业常常数月拿不到一个订单,26岁,他打造的用友软件确立了在中国财务软件的领导地位,并连续11年拨得头筹;37岁,他被中国资本市场强光聚焦;2001年5月18日,作为中国第一家核准制下发行的新股,用友软件股票发行价、开盘价、收盘价均创下股市开市以来的最高记录,当日用友股价突破100元大关。2003年,王文京完成从财务软件到ERP,从应用系统到应用平台的转型,拓展并购和国际合作,使用友成为中国领先的独立软件公司。

王文京喜欢用“不断涌动的波浪”形容软件技术的发展,经常会有新的技术浪潮,若不及时抓住,原有的成功优势很快就会丧失。因此要很敏锐地感知每一次浪潮,持续创新,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然而对一个企业来说,跳上一个浪尖可能轻而易举,想把握住每一个浪潮却是难上加难。毕竟,馅饼和陷阱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一向以稳健著称的王文京也曾经有过迷茫的时候。1992年,恰逢*南巡讲话之后,全国刮起了一阵房地产风暴,很多人炒楼暴富。但凡有点儿富裕资金的企业,都想到房地产领域去试一把。那时候的王文京觉得做软件行业做得很艰难,业务虽有进展,但毕竟规模有限,于是,用友也拿出一部分资金去“多元化”经营。然而,隔行如隔山,当王文京到海南等处考察了一些项目以后,感到自己在这个领域全无优势,冒险常常伴随着轻率,当即决定抽身退出。重新坐到电脑前的王文京,从此心无旁骛,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商业哲学:立足于长远,按常识办事。

2003年是中国软件管理产业走向成熟和理性的一年,王文京带领用友公司不断加大技术、产品的创新力度;相继成立了北京用友安易软件技术公司、北京用友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大手笔搭建了“大用友”的宏伟构架,并把用友国际化的目标提上了日程。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在业界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关注,为推动用友公司的持续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第二位是在业界以快制胜的孙丕恕——浪潮集团总裁。

孙丕恕已经在浪潮工作了20个年头,在这20年中,他经历了从技术人员到领导者的转变。如果一定要问是什么支持着他走到了今天的高度,那么答案就是他坚毅的性格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从成绩上看,孙丕恕的创造能力超强是不容质疑的。1985年,23岁的孙丕恕攻克技术难关,研发的浪潮0520PC荣获电子部评比第一名的奖项。1988年,新婚不久,孙丕恕就离开了在济南的老家,带领10多个人在深圳花了一年多时间,成功开发了浪潮286;随后孙丕恕又带领6个人于1990年来到香港,开发出了浪潮386和486;1993年,孙丕恕又在新加坡用一年时间开发出了浪潮小型机即浪潮服务器。到2003年,孙丕恕带领浪潮连续7年蝉联国产服务器冠军,作为中国第一台服务器的研制者,10年中带领浪潮从无到有,从国外品牌手中夺得半壁江山,也使得国内服务器独立于PC领域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对孙丕恕来说,技术上的创新已经成为历史,如何引领浪潮向更广阔的方向奔腾才是一个领导者最需要做的。2001年底,孙丕恕认为浪潮对个人消费类业务理解不够,所以浪潮要放弃它,针对自身的行业优势,转而集中行业PC市场,最终,浪潮舍弃了个人消费类PC业务,并将原有的商用PC调整为向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终端产品与支持的行业PC业务。2002年,孙丕恕发现,仅仅是产品提供商的角色很难让浪潮看到更广阔的奔腾空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浪潮遭遇到了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于是,孙丕恕又用了一年时间,带领浪潮成功转型,由产品的供应商变成了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使既有硬件,又有软件,又有咨询服务的浪潮初具IBM整体构架的雏形。

在管理上,孙丕恕也有满脑子的创新思想,他认为,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和转型等改起来容易,但观念要改很难。所以浪潮要想成为世界500强那样的大公司,就要先给观念动手术。于是孙丕恕发明了“零滞后管理”思想,即发现问题迅速反应,立即解决。这个思想和他的性格息息相关,孙丕恕的血型是B型,他觉得这种血型的人比较果断,他说:我不是想三想四,听这个听那个的人。做还是不做,我会很快有个决断,决定要做就会坚决地做下去。

第三位是创造了一个东软模式的校长CEO——刘积仁。

老师和总裁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是,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称呼却在刘积仁的身上得到了统一。东软的员工都称呼他为刘老师,他本人也很喜欢,总是微笑着点头回应,而他在公司的职位是总裁,他最常说的是两个字是“务实”。

目前他是教授、博士导师。他于1955年8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980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赴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计算机系统国家实验室留学;1987年学成归国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1988年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年仅33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早在1988年,刘积仁就做了中国学术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科研事业,创办了“东北工学院阿尔派软件研究所”。由此一发而不可收,2003年又创办东软在线大学。成功地创造了东软模式。

刘积仁现任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沈阳东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东北大学副校长,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2003年连续被评为10大年度经济人物。

第四位是迎接新技术创新朝晖的杨元庆——联想集团总裁。

从联想换标,到组建闪联,从受邀观看“神五”上天,到推广关联应用,2003年联想的步子迈得太快,而杨元庆的事情也太多。

1964年11月生于浙江的杨元庆,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计算机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时,25岁的杨元庆应聘进入联想,30岁已经是联想集团电脑事业部的负责人,37岁时便成为联想总裁位置的第一接班人,并正式成为中国最大计算机品牌的掌门人。他和他的领导兼导师柳传志一起创造了这样的辉煌:连续4年,联想居于国内民营企业前10强霸主地位;连续7年,联想电脑占据了国内市场销量第一。

如今虽然只有40岁,但杨元庆这三个字已经在中国信息产业最炙手可热。美国商业周刊先后将亚洲之星的称号授予了柳传志和杨元庆,当柳传志退居大幕之后,角色从一名电影导演转成制片人,而导演则换成了这个略显腼腆的神奇少帅。目前他还是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并任联想集团公司总裁兼联想电脑公司总裁,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欢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家协会理事、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技术创新,让无数企业为之痴狂,甚至成为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不少企业将它上升为标准大赚其钱,余者则因此而受制于人。若干年前,它因在联想路线“贸工技”中置于末位而被广为争论,中国的民营企业是贸易先行还是技术先行,一直是个难解的话题;前几年中,它已经在“服务的联想,技术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中爬升到中间,杨元庆要下决心摆脱“技术贫乏”的帽子;今天,科技已经是联想的第一主旋律,杨元庆高举的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大旗。

第五位是在业界创造了神话的李晓忠——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生于1965年的李晓忠,江西人,1985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电子工程系,1993年进入厦门大学读MBA,获工商管理学位。曾任夏新质管部副经理、经理、企划部经理、出口办副经理、总经理助理兼技术开发中心经理。1997年5月出任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2000年5月起任公司总裁。在这个家电企业走下坡路的时候,也就是夏新电子连续两年出现大幅度亏损的情况下,李晓忠可以说是临危授命,出任公司总裁,当时的夏新电子每股亏损近5角,李晓忠在当时许多国产手机厂商走低价路线的同时,坚持走高端路线,仅仅一年,就把一个传统的家电企业带入到非常前卫的高新技术——通信前沿。虽然在2002年4月,夏新股票被交易所特别对待,成了ST夏新,但不久,通过公司的努力,李晓忠就遏止了亏损,而且还完成了每股收益近元的业绩,仅仅一年,便摘掉了帽子,重新恢复了“厦新电子”的股票名称。2003年厦新公布中报,每股收益元。创造了这类股票历史上的最优业绩,同期股价从7元一直疯长至18元,成为2003年大熊市中最抢眼的牛股。

捱过了痛苦的转型期后,厦新终于开始了盈利,但是,李晓忠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夏新当时所采用的商标受厦门这一地域的限制太大,如果想将夏新塑造成全国甚至世界性的品牌,必须对商标进行改造。而如何能够既保留夏新原有的知名度不受损害,又能有效地去掉厦门的地域特色?他果断地选择了将带有厦门本土特色的厦新商标更名为夏新,以华夏之新锐的寓意将夏新包装成一个尽人皆知的新品牌。在夏新品牌影响力正在向上发展的时候,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足见李晓忠敢于创新的魄力。

目前,夏新在手机市场中已经站稳了脚跟,成功地成为国产中的高端手机品牌。李晓忠也吸取了夏新在这之前只做家电,产品线单一的教训,极力推行多元化理念,提出了在保住手机这个主业的基础上,让夏新这个具有多年家电生产经验的企业重新做回家电生意,搞起了数字家电的开发。此外,还深入到计算机领域做笔记本电脑,用多元化的生产方式来规避风险。

第六位是被称为创新之鹰的UT斯达康总裁吴鹰。

吴鹰,1959年7月出生在江苏扬州,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通信专业,留校任助教,1985年赴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同时就职于美国NetLab通信公司,任技术主管。1987年加入美国AT&T贝尔实验室,任高级研究员、项目主管。1991年创办Starcom公司。1992年回国创业,1995年Starcom公司与Unitech公司合并成立UT斯达康公司后,担任公司副董事长、执行副总裁及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小灵通在技术上虽然不是什么创新技术,但吴鹰却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它在市场上重新炫了起来。2003年的小灵通用户已经超过3000万,单是这块业务就给他的UT斯达康带来了超过7亿多美元的收入。当其它设备供应商在宽带、3G上较劲的时候,吴鹰却看到了无线市话的机会。这一招可以说非常厉害,使UT斯达康成为华尔街电信股里一匹当仁不让的黑马。借着小灵通的东风,UT斯达康一发不可收,从网络局端设备到用户终端,都将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0%以上,至今仍然盘踞着60%以上的半壁江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一种市场创新。吴鹰的大胡子在业界非常出名,这也让他与众不同,都说吴鹰不像总裁,倒像个艺术家。有着艺术家形象的吴鹰很快就让人记住了他的形象,使人过目不忘,这也不能说不是一种创新,一种形象的创新。而吴鹰在荣获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大奖的时候,曾经坦言,由于过去在美国打工,每天要扛200多斤重的货物包10多个小时,非常的累,就没有时间刮胡子,因此也就留了下来,到能够有时间刮胡子的时候,公司长大了,胡子也就成了公司的形象,再要刮胡子的时候,就得开董事会讨论了。

当然,也有人攻击小灵通是落后技术,要被淘汰,吴鹰的成功只是短时间的侥幸,他俨然是一个机会主义的错误的成功者。面对这样的攻击,吴鹰及其UT斯达康公司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市场,是能够为中国人民提供更加方便实惠的通信方式。如果没有小灵通的出现,不论是*,还是中国联通,他们的手机话费是不可能下降或者说变相下降的,广大老百姓也是不可能使用上这么便宜而方便的通信工具的。现在,年产值达200多亿元的UT斯达康公司,仅仅是留学生就有300多人,里面的人可以说个个是人精,要是在别的什么公司,是很难管的,可是在UT斯达康,就好办得多了,因为,吴鹰也是喝过洋墨水的,洋人那一套他是最熟悉不过的,这也就是内行领导内行吧。如今,还在有些人大肆攻击小灵通是落后技术的同时,吴鹰和他的公司又投入巨资在进行3G的研究和开发,并且成效显著。吴鹰带着他市场创新的小灵通和富于激情的创新团队,正在3G的大道上飞奔。

第七位是中兴通讯的总裁侯为贵。

侯为贵虽然已经是62岁的老人了,但其创新能力却是许多年轻人难以企及的。他是第一个把CDMA手机实行机卡分离,制造出世界上首部机卡分离的CDMA手机的人。1985年他以国企代表的身份到深圳创业,成立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1993年出任资产重组以后的中兴新通讯设备公司总经理,1997年,中兴通讯000063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中兴通讯由此成为“巨大中华”四大设备厂商之一。从2003年开始,中国联通的CDMA手机一路攀升,成为世界上第一张最大的CDMA网络和用户。而获得国产手机第一张CDMA牌号的手机则是中兴通讯ZTE802,由此也就使中兴通讯成为了国产CDMA手机的第一品牌。不能不说侯为贵功莫大焉。

此外,还有张汝京和他的芯片帝国,惠普公司中国区总裁孙振耀;IBM大中华区总裁周炜坤;都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业界精英。

 

三大要素决定策划人

通过对成功人生五大要素的把控和六大素质的锻炼,我们再结合策划行业的基本特点,还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迪或者说这样一个结论——要策划我们的人生,尤其是策划人自己的人生,转变观念非常重要。换句话说要做好策划人,必须具有三大要素:

要作策划人,首先要能够策划自己。

要作一名策划人,首先要能够策划自己,这是作策划人的基本素质。如果自己都不能策划,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自然人,谁也不知道你的知识,你的智慧,你的才能,在社会上一点知名度也没有,又怎么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又怎么能够去策划别人?

说到底,这就是提高自身分量,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问题。那么,我们的策划师资质认证,我们的策划人所做的策划案例,我们通过媒体或者其它途径宣传自己,都是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手段,而且是必要的手段。比如,本来只是毛泽东影视特型演员的何明志先生,近几年来虽然做过不少的策划,但在策划领域还是没有很高的知名度,远不如他在影视界的知名度,2002年,他用自己特有的策划案例参加全国著名策划人的评选,一举夺得“中国著名策划人”的称号,从此便在策划界声名远播,前来寻求策划的企业和单位络绎不绝。2004年初,他更是出版一本《跟毛泽东学策划》的书,将自己多年来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策划结集出版,再次引起业界的轰动,这就是充分借了一个“毛泽东”品牌的势,使自己也在领袖人物的强势影响下,迅速成名而成功。而另外一些领袖人物的特型演员,由于只是等待别人请他演戏,他的人生道路永远也只是一个演员而已,远不如何明志先生的人生道路宽广。这样两种人生历程的不同,就是能够策划自己与不能够策划自己的差别所在。

这里,我们再看这样一个案例,那就是——

一个改变中国电话计费方式的专题报道,是这样策划出来的。

1996年底,我进入华西都市报编辑通信专刊,经过几个月的认真了解,发现消费者意见最大的就是计费问题,总的感觉就是价格非常高,像是比较奢侈的消费一样。我认真梳理以后,归纳为两点:一是固定电话初装费和移动电话入网费毫无道理;二是电话费按分钟为单位计费,不足1分钟也按1分钟计算费用更不合理。因为当时只有电信和联通两家运营商,而且依据的是国家计委、国家邮电部、国家物价局等机构于80年代颁发的电信收费文件。当时的计费标准是新装一部固定电话或者新买一部手机入网的费用均是3000元。如此高昂的电话初装费和手机入网费把很多用户挡在了通信的大门之外。而按有关部门对此的解释是,为了发展我国的通信事业,国家允许收取初装费和入网费。但我们经过对世界许多国家发展通信事业的调查,却没有发现那个国家是收取初装费和入网费来发展通信事业的。相反的倒是国家允许投资商投资经营,或者是国家直接投资经营,为国民创造基本的通信消费环境。这也可能就是中国的特色,要为人民办事,就要人民出钱,当时还有什么人民公路人民建,人民教育人民办等等之类的口号喊得震天而响,也充斥了报刊的版面和电视的画面等等媒体。好像凡是对人民有点儿益处的事情,就要人民出钱出力,或者花钱购买。这样的逻辑,今天看来好像与“*”思想和政府的职责有一定的距离,但在六七年以前,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会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运营商来说,由于利益关系,当然更是“有理有据”,成竹在胸又财大气粗。

掌握了这些情况以后,我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构想了系列专题,第一篇就是《电话初装费,何时不再收》,文章从国外不收初装费和入网费,到我国已经收取了十多年的初装费和入网费,再到发展电信事业要靠市场的趋势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取消初装费和入网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华西都市报属于地方性媒体,对文章的观点和提法还有点顾忌,不敢全面刊登,对内文进行了一些删改才登载出来。与此同时,我又转投到《中国商报》,很快就全文登载出来,并且还加了编者按。不久,《羊城晚报》、《扬子晚报》、《中国消费者报》、《新民晚报》等国内知名的报刊大约100多家就陆续转载出来了,最奇的是《文摘周报》还以转自《羊城晚报》为荣,又给转回到了四川。由此在中国大地掀起了声讨电话初装费和手机入网费的浪潮。

经过新闻舆论的这一导向,就有许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电话初装费和手机入网费问题作为提案,带到了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大会上,引起了国家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且于1998年3月1日开始,首次调低电话初装费和手机入网费的标准,由以前的3000元/部下调到1000元/部。到2002年更是全部取消了电话初装费和手机入网费,形成了我们今天的通信消费格局。我们就以1998年的标准,以每部固定电话初装费和手机入网费1000元计,全国的固定电话和手机用户1亿户来算,可以说1998年以前成为固定电话和手机消费的用户,为我国的电信事业贡献了至少是千多亿元的初装费和入网费。由此也奠定了现在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等运营商巨大的固定资产。这么庞大的被称为国有资产的财富,原来是我国广大通信用户的“血汗钱”。由此又引出一个新的话题——我国的电信资产到底属于谁?真正是国家投资,还是假借国家之名,对通信用户进行的“掠夺”,从而聚集起来的巨额财富。

当然,类似这样的事例,在我国的交通、机场、教育、水、电、气等行业还大量存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凭借国家一些部委的文件收取用户的交通费、机场建设费、教育费,等等本不该收取的费用。这也是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宪法法院,对这些名义上代表国家的一些部委局办等机构,行使的一些收费权力到底违反宪法没有,既无机构又无人员进行裁定。虽然,每年的国家审计署都要审计出国家机关的许多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收入,但是,审计归审计,不该收的还在收。

第二篇文章是《电话通话费,能否按秒计》,于1998年7月9日在华西都市报率先发表以后,又被全国许多媒体转载。文章指出:仅此这项按分钟计费的方式,所导致的后果就是,电信运营商每年仅是利用不足1分钟则按1分钟计费,就会多收全国消费者40多亿元的费用。此文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依然又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提案,提交到了全国代表大会上,从而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且破天荒地召开了*资费听证会,决定于2000年开始改变以前的通话费计费方式,在按分钟计费的基础上,对尾数即不足1分钟的通话时间,则按6秒为一个计费单元计算费用。

第三篇文章是《电话月租费,何时不再“租”》,这种电话月租费,也与机场建设费一样,目前还在继续收取。如果我们买了房子,开发商说还要收取房租费;我们去赶汽车,车站要收站台费;我们去乘船,码头要收码头建设费的话,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虽然电话月租费目前还没有得到国家高层的重视,通信运营商也还在继续沾沾自喜地坐收这种可观的费用,也可以说我们每个打电话打手机的消费者,每月还要贡献一笔20元至50元的月租费。但敢肯定的是,月租费也必然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当然,也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也许能够尽快取消这笔本不应该收取的费用。

由于这些引发人们思考的系列报道,自然就得罪了当时在任的电信运营商的官员,经常遭到电信、移动、联通的人在背后咒骂;当然由此也奠定了本人在媒体与通信行业的地位——每每有出国参观、学习、考察的机会,在偏僻的西部地区也经常会有我的一份。

在策划自己这个方面,参加中国注册策划师资质认证的王在泽先生,可以说是身体力行——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把自己策划成了中国注册策划师、中国高级营销策划师、中国教育咨询师,并且开办了自己的良友咨询公司,在中国科技城的绵阳和中国第四城的成都市,发展自己的业务。与王在泽同时获得中国注册策划师资质证书和中国高级营销策划师职业资格证书的邓应国先生,更是辞去银行舒适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南进广东,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策划别人的企业,策划别人的产品。就任顺德一家最大的企业——希贵集团品牌部总经理,并以自己独特的策划实力,活跃在广东策划界,成为广东地区著名的策划人。原在*故乡——四川广安从事企业管理的刘婧雯女士,自获得中国注册策划师资质证书以后,感觉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帮助企业进行策划的过程中,连连出彩,被华西都市报看中,并以重金聘请到报社就任职业策划师,成为华西都市报历史上第一位专业策划师。

要作策划师,关键要能够策划别人。

要作一个名实相符的策划师,关键要能够策划别人,这是作策划师的根本特点。这也是恒量一个策划师够不够格的起码标准。由于策划师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观念去影响别人,靠自己的才能和技巧去指导别人。让别人在你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往前走,这就需要策划师超前的意识和准确的理念,并把它传达灌输给别人。进而达到策划别人的效果。当然,许多策划别人的案例是通过一些策划活动与策划案例表现出来的。按中国著名策划家,有绍兴师爷之称的陈放先生的说法就是在思想上“*”被策划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如果策划人的思想不能超前,对别人没有说服力,就不会有老板听从你的策划,就不可能接到策划案。自然也就策划不了别人。如果不能够很好地策划别人,也就策划不到财富,也就策划不了市场。那就是一般的匠人,算不上策划师。

我们这里就来看看彭忠先生又是怎样通过策划自己去策划别人的吧。

出生在四川遂宁市的彭忠,从学校出来进入遂宁电视台,这在当地来说,本来就是份不错的工作了。没有多久,华西都市报创刊,彭忠果断地辞去电视台的工作,前往华西都市报创业,与报纸一同成长。当他在华西都市报作到广告部主任和经营管理办公室主任以后,又远离家乡,前往福州创办《东南快报》,任总编辑。当东南快报成为当地有影响的媒体以后,彭忠又打道回府,就任《天府早报》常务副总编辑。其间,经过培训考核,获得国际商务策划师资质证书,在信息工程学院和厦门大学讲学,受到好评。当他在《天府早报》扭转了亏损的局面以后,又再次出川,前往宁波,就任《东南商报》总编辑。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是以其自己的策划能力,一次又一次地策划了华西都市报、东南快报、天府早报、东南商报的决策者,一次又一次地给他机会,给他舞台,让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报社演绎不同的才华和人生。

要作策划师,还要能够策划市场,也就是说主动走向市场。

要作好策划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始终掌握着市场的主动权,主动地走向市场,抓住机遇,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市场,守株待兔。如果不能够主动地去策划别人,主动地去策划市场,主动地去策划财富,而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来承认你是否具备了策划师的资格,你的证书是否是权威机构颁发的等等,如果你是这样被动地等待的话,也许您等到了别人的承认,市场没有了,财富也没有了。换句话说,市场是绝对不会等您有了什么过硬的本本才交给您拓展,财富也并不是您等到了所谓别人承认的本本才来找您。如果我们的策划师这点超前的意识都没有,这点主动性都不具备,那也算不上合格的策划师。

在这一点上,本人可以说是具有深刻的教训,早在1998年,在中国策划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就与策划搭上了关系,与当时全国著名的十大策划人几乎都有交往。自己也先后帮助企业作过一些策划,但由于何阳事件的发生,给策划蒙上了一些阴影,社会上也有不少人把策划师叫做骗子,于是,就逐渐脱离了策划这个行业,也与一些策划专家失去了联系。一转眼就是五六年时间过去了,在这短短的五六年里,全国各地又冒出了多少策划大师、策划家和策划人;又出版了多少有关策划方面的专著、专论、专文;又推出了多少让人拍案惊奇的策划案例。今天,当我重新回到策划领域,重新站在策划家的讲台上,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悔不该自动离开策划这个阵地,自己没有坚定的意志,在这个行业不停地奋斗。如果我们今天还没有这个超前的意识,还要等待策划行业成熟了再进入的话,恐怕就更加晚了,更加悔之莫及了。

我们作为新一代有思想,有智慧,有创新能力的人,又为什么不直接参与和投身到策划行业,为这个事业的发展,为这个行业的规范贡献自己的力量?换句话说在策划产业刚刚兴起的阶段,我们一起共同为中国策划事业制定标准,共同起到开路和奠基的作用,又有什么不好?而真要等到别人把标准制定好了以后,我们再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鹦鹉学舌?与其跟着别人往前跑,不如自己跑在最前面,带领别人往前跑。这也就像世界大企业在某一个领域有突出成就,就一定要制定出企业标准,进而成为行业标准,然后带着别的企业在这个行业共同前进。比如高通公司的CDMA,微软的Windows,摩托罗拉的六西格玛等等。最典型和最能够相比的是股票和期货兴起的时候,我们没有进入,就赚不到股票和期货的真金白银;最先兴起的律师和会计等专业,我们没有涉足,也就吃不了这碗轻松饭,现在,如果你要进入这些行业的门槛是多高,要花费的代价又是多大,不用细说,人们也会一清二楚。

总之一句话,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策划,还怎么去策划别人?还怎么去策划财富?所以说策划师与一般的匠人不同也就在这里。当然,策划一旦成为职业的话,人生历程也会因此而改变。就像我们选择作房地产开发商或是作汽车维修工一样,一旦作出选择,就有可能决定你的人生道路——是大富还是小安。

我们再看目前在中国大地上,被业界和社会公认的策划大师们的成才和成功经历,就可以得出人生能够策划的道理。现在的策划大师基本上也是靠自己策划出来的。他们用自己的策划案例或者出版的书籍参加策划活动评选,获得中国著名策划人,或者十大策划人的称号,进而进入社会,进入各个领域进行策划,获得社会的公认。现在,请问谁敢说他们不是中国策划界的顶尖人物?谁又能够问他们的证书,本本是那里发的,是否国家承认这样的小儿科问题?谁又敢不承认他们对策划业的贡献?谁又敢不承认他们是我国著名的策划人?

相反,就我们全国各地来说,不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南国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是北部欠发达地区,或者是西部落后地区,都有许多的策划人和策划案例,有些策划人和策划案例也有可能还比中国著名的策划大师的案例还好,但是,就是不出名。没有人承认你是著名的策划师。这是由于自我封闭的意识在作怪,由于只局限于在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地方,并不为别人所了解,只要出了当地市区或者出了省界以后,就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了,自然谁也不会承认你是策划师,谁也不会把重要的项目和重要的产品等事情交给你策划。

 

我国策划业方兴未艾,策划人需求量与日俱增

从上个世纪末在我国逐渐兴起的策划,是高难度的智慧职业,也是高智商运作过程的新兴行业。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智慧的世纪,智慧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策划一旦成为产业,世界将会因此而改变。这个产业的特点就是:财智时代,策划为先。科学而合理的策划不仅能为企业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正确的决策,而且也能为企业和个人的未来目标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策划一旦成为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人生历程也将因此而改变。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在产品日渐同质化的今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策划。因此,策划人才无不成为企事业单位追聘的对象,策划正成为21世纪热门的职业,策划人才正成为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对策划人才需求巨大,全国约需200—300万人。根据人民日报的预测结论,我国现有接近4000万家企事业单位,以每家需要一个策划人计算,全国总需求量将达到4000万人。而目前,全国通过各种渠道颁发和领取的策划师证还不到10000人,市场需求的缺口非常之大。由此也可以说明作为策划人个人发展的空间也非常巨大。也只有在这个新兴的发展行业,在这个目前还不太规范的领域,才有我们更加广阔的舞台,才能造就我们共和国新的一代策划师,当然,也才能够获得我们为之付出的投资代价应该获得的超值回报。我们也才能成为未来的财智人物,成为自己家族史上“富人的祖先”。

要想成就今天,没有策划不行,没有科学的策划更不行。

要在这个财智时代获得财富,没有周密细致的策划也不行。

敢于迎接今天的挑战,就作策划人;

善于进行创新的工作,就作策划师。

有想法没有办法的人,不是策划人;

只有心动没有行动的人,也不是策划人;

思路决定出路,“钱途”决定前途。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人要成功必须策划。

策划是对未来的目标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广义上讲: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大多数都是策划的结果,策划实际上已广泛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然而,科学的策划与一般意义上的规划和计划有很大的不同。科学的策划是系统化,集约化,科学化的结果。要成为策划高手,不经过科学的训练,不掌握系统的技术是不行的。因此,参加策划师培训和资质认证便是基本的途径。

策划,一个新兴的智慧职业。

选择这个职业,就和智慧同行,就和财富为伴。

策划,就是人们运用智慧,利用资源,使用策略对未来目标进行谋划和实施的过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6375.html

更多阅读

酒桌上的规矩…国家陪酒员介绍凡人的秘笈 酒桌的规矩

酒桌上的规矩…国家陪酒员介绍凡人的秘笈昨天和几个好友一起吃饭,席间举杯威海卫烧锅,几年前我还能喝点高度酒(比如北京二锅头之类的大约一斤左右),学会健康养生之后,最近很少喝酒,朋友极力相劝,我只是倒上一杯红酒表示一下,而桌上一位“猛

行动成功学:必定成功的秘笈

文/李践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行动成功学:必定成功的秘笈目录第1节:解除自我设限第2节:成功无止境第3节:成必有方败定有因第4节:追求成功的捷径第5节:心态决定一切第6节:保持积极的心态第7节:人为什么会消极第8节:消除消极心态的根源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都有谁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历史上,有过一个极富盛名的组合——“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他们的红色血液绝对“纯正”,曾掌握了党的最高领导权,并一度深刻影响着革命的走势。那么,究竟是哪些人构成“二十八个半”的俱乐部呢?“二十八个半布尔什

人生成功的黄金法则 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四个选择

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但成功与否与自己的选择有着极大关系,无论是事业的选择,合作伙伴的选择,抑或是单位的选择,还是生活伴侣的选择,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人生的道路的走向。就以本人为例。本人自学校毕业以来,干了二十个单位,八个行业,然

声明:《策划——人生成功的秘笈 ted八个成功秘笈》为网友如铕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