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成因、分类及其影响
容老爷编写
地震在我们目前理论里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即人为地震==修建水库、核试验和隧道塌方等引起的地震)。构造地震认为是目前所有地震里爆发最多危害最大的地震,经过多年对地震发生地区及发生时间的分析容老爷得出惊人的发现——诱发地震是所有地震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地震形式(即瓦解式能量释放地震)!
这个诱发地震并不是我们所规定的人为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我们忽略了——天体引力和(内因)膨胀。天体引力不是单方面的月球引潮,它是由月球加太阳或其他星体所组成的引潮力。该地震一般发生在清晨、黄昏的海国或海边城市。中国人发明的阴历在这起到了很重要的观察依据,月球绕地球一周大概需要29天半,引潮地震一般发生在每月的18--27日之间,而且每月全球最少一次五级以上此类的地震。引潮地震为什么一般发生在早晨呢?从我们的图上可以看到A点(日出点)为地震爆发点,B点为太阳引力点,18点为月球引力点。每当月球转到阴历18日时,月球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相互抵消,其作用力为最小。当月球继续走动时太阳与月球的引力将逐渐的共同作用力于A点,当月球走动到24点时其作用力最大,当天发生灾害性地震的可能性极大。A点还有一个致命的作用力—地球转动时的惯性(由于惯性,海水和地壳在此点上是最为突出)
,这时再加上太阳与月球的共同引力,A点爆发地震是在所难免。经过有关对比,引潮地震一般发生在月球18---27日,24日左右发生的影响最为严重。引潮地震还是一个浅层地震(由于海水压力的突然加大,海边城市地壳比内陆的要薄,使得地壳无法承受这一压力而发生浅层地表错位,形成地震。这个引潮地震还跟季节、近日点远日点和地球转动的角度有关)。膨胀地震一般发生在内陆,而且大都为深层地震,其危害虽大,但不常发生。同时,在大海处的膨胀地震都为浅层地震,危害大常发生。为了避免膨胀地震与引力地震混合发生,人为的释放‘膨胀’能量是很必要的。
相反,每月的月初有一个引陆地震过程(如下图),其一般发生在月球3---12日,6日左右发生的影响最为严重。引陆地震一般是发生在傍晚,而引潮地震一般发生在凌晨。这天体引力地震是目前地震中最常见的,但它的发生内因一般是膨胀地震(这个地震就不详细介绍了,以后会有介绍)所引起的,把握这两类地震成因有利于人类预防地震,减少其造成的影响。(有时候引潮地震不是按时分布的,它会突然出现,这就要我们第一时间掌握南北半球的潮汐情况了,如果南北半球短时内同时出现强烈的潮汐变动,我们就要注意了,48小时内海边城市或国家将会有大震发生。)
地震频率、强度跟四季也有密切关系,夏季跟冬季地球的轴心都发生移动(因为地球形成四季是由于绕太阳扭曲椭圆轨道运行所形成的),太阳和其他星体对地球的引力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地球内因是形成地震的一般因素,其必然但不关键(炸弹会爆炸,没人点燃或外物影响是绝对不会随意爆炸的)。从地震资料中我们也能看到地震具有地域对称性(太平洋东岸与西岸对称或南岸与北岸对称:即一岸发生地震,几天内对岸会发生等级差不多的地震)或同一点多发性(即同一点发生地震后,几天内会发生等级差不多的余震)。由于每个地区纬度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地震的日期和时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本质还是一样的。要彻底的了解地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绕太阳扭曲轨道运行不能分割,一方面,地球在扭曲轨道上运行时产生了黄赤交角和太阳高度差,使阳光的入射角发生变化,从而实现能量的不均匀分布;另一方面,由于高度差的产生,大气层在天体引力和惯性下也发生加倍的上下移动,大气层每降一千米,温度下降六度(为什么我们觉得秋冬季节天空特别低的原因)!冬季季候风带动着高空冷气流往温、热带吹去,形成了强冷空气(更好的说明了容老爷《极点转移学说》是对的。所以,太阳能量补给的减少及大气层的降低,是地球冬季形成的关键。如果我们以前理论(冬季的寒冷来源于极地)成立的话,那么,我们极地在夏天已经融化的能量不少,冬天还要影响其他地区,那么它还有什么能量来给自己补给而后满足夏天的需要(用互补的角度来看,极地的冷空气要出来影响其它地方,它必定有相对应的暖流补充进去,这与极地每年冬天的冷积累基本平衡相矛盾的),这问题合理吗!如果地球不是绕太阳扭曲轨道运行那为什么夏天的太阳和月球比冬天的太阳和月球要偏北些?地球公转轨道正常没扭曲,月球就不应该出现南北偏的现象。大气层的降低与升高对雨季的来临有决定性的影响,从大气层的变化我们可以推算出会产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冬天大气越南压,夏天雨季越往北拖,大气升的越快(即冬季后升温的越快),雨线拉的越北;高温地区也往北推进;登陆我国东南沿岸的低压气旋也越多。
地震的频率与强度跟气候的变化也有密切的关系,地震是地层能量的释放或碰撞而使地壳发生错位,能量的释放和物质的向外抛洒,让大气有特殊的变化,研究地震也是观察气候变化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地震本身就是爆破(本人写的《膨胀理论》有说明),它是地壳承受不了地下物质发生瓦解时所积累的张力,而发生猛烈的爆破和错位,这个‘承受不了’与地壳的硬度、厚度和外界影响因素(人为或特定外因)有密切关系。第一,以前理论说地震都为板块碰撞所导致的,那为什么所有地震发生时只在某一点而非某一条地震带上。第二,板块碰撞地震必然会产生地壳的高低变动,我们又何时看到大地震过后地震带上有很明显的升降证据(3千米左右长的裂口或有高低裂口根本不能证明什么板块碰撞,地下能量的爆破口就可能比这还大,那为什么几百乃至几千公里的地震带上的碰撞就在那么一点点上,如果真是地震带的碰撞,那么这个点上必然隆起一个高高的山峰,我们所谓的‘砖家’是不是时候反省了)。说到这里,我们有没有想到一个问题:太阳活动。太阳活动中出现的日冕和耀斑我们有没有想到什么呢?这些现象很有可能是太阳地震所导致的,它们是太阳内部某点上的物质瓦解的比一般地区快。一定程度后,这点支撑不了内部瓦解的压力而发生猛烈的爆炸(就是所谓地球的地震),这些逃逸的物质给太阳点着,所以我们能观察到,地球上地震后物质的逃逸只能用仪器来观测。所以,要验证本人理论正确与否,还得靠‘砖家’,他们再没用也是要他们说了算,因为我们是没机会碰或没能力购买那些设备做研究。
以前本人曾提到过‘观察气候的变化,是研究地震的一项工作’,现在还增加:观察天气的变化也是研究地震的一项重要工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今年以来的雪灾报道呢,只要某个地区突发雪灾,不用一两天,全球就会有一趟地震过程,而且100%正确,特别是发生雪灾或寒潮地区的同一经线附近的地区。不信大家可以把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如果这个能为标准,那么人人都是‘预震’专家了。某个地区要出现强冷空气必要有外界引力的变化,使得高空冷气流下沉,产生高能冷气流来改变地表温度(《极点转移学说》里有说明)。而地震根源是由于地球内部某区域物质产生瓦解膨胀,由于外部引力的变化,使得地表也发生轻微的变化。地表的变化使得地内能量有释放的可能,外部引力越大,地震可能性越高。如果引力地震是真的,那么天气的变化很重要。因为受到外部压力或引力的变化,气体比固体更容易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很好的提示我们地震将有可能发生。某地域能量积累很久,又没有及时释放就要特别注意了。
台风或飓风对地震的产生及消减是有一定的作用,大风掀起的巨浪不断的拍打海岸线,使海边断裂带上城市下积累的能量有释放的可能。台湾和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台风期间,这两个地区的大地震很少,但常伴有轻微地震,风暴后一段时间内也很少有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相反,在无风暴月份,这两个地区的大地震相对活跃很多。这些数据很好的证明地震是可以用人为的方法来有效减轻。地震其实就像我们房子墙壁的装修,平滑的墙壁上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凸起的疙瘩,如何在它凸起前提前找到和解决这个点,就是我们解决地震这个难关的关键。
每次地震的发生基本都是独立的,并非‘通道论’或‘相连论’。如果这些理论正确,‘开枪论(子弹的激发必然反作用力于枪体’就不可能了 。因为某点发生大地震同时必然给另一点或N点相当能量的压迫,但我们从来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也有理论说这个能量跑到通道另一端积累下来,等待机会发震。这个想法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既然说相通,能量跑到一个地方尽头受到外力不能冲出去,它必然会原路返回或四散逃逸掉,那么能量有可能积累吗!如果地下真有相通的通道可以让能量来回走动,那为什么地震不都发生在地壳结构最薄弱的地方,何苦花那么大的力气在结构比较坚硬的地壳发生(5.12地震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个问题也提醒我们,为什么大多地震都发生在板块交界处,是真的所谓碰撞造成的么?我们有些科学家提到板块交界处有俯冲区,这表明这个结合和消亡都是比较自然的,如果不和谐的结合就会经常有矛盾——即地震。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将这个问题理解为——裂缝,如果是碰撞或错位,必然产生震动和落差。震动我们经常遇到,但我们又何时见到过地震带上产生落差。总结上面的现象,我们可以肯定地震还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即物质的瓦解)到一定度,通过地壳比较薄弱的地方释放出来,那么板块交界处就是很好的地壳脆弱区,所以地震相对来说是比较多和强烈的。另外,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也影响了地壳内部能量的释放,只要机缘合适,人类的一个小活动将是地震爆发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