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诗秋词话秋天 秋词这首诗的意思

描写秋天,抒发秋思差不多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传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光彩夺目的珍宝。值此深秋季节,“秋风起兮白云飞”,咏诵起那诗词中的经典,品味那秋诗秋词中的意境和情思,在这秋天也别有味道。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可以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

最早的悲秋文字大概要推战国时宋玉的《九辯》了:“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搖落而变衰。”宋玉使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这是一幅凜冽的悲秋图,草木摇落,气象衰败,满眼苍茫。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秋诗秋词多悲声,悲秋是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而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绪,他们把秋作为悲伤、感怀、相思、凄凉的意象,反复的玩味,并从这种悲境中创造了不少的经典和大美。

然而,同是古人悲秋,由于处境、心情、视角的不同,色调也不同其所悲的内容也各有侧重。

还说宋玉,宋玉只是楚国归州乡下的一介贫士,他儒雅风流,长于词赋,远走京邑,在友人推荐下,好不容易才谋得一个小小的文学侍从位置,以图抒展自己的抱负,想不到遭人嫉妒,不久失职,并被放逐到他的赐地云梦之田,从此便落魄终生。宋玉的《九辩》表现了这种复杂的失落心态。文字中描述了这种友朋离别、世路艰难、盛年早逝的复杂感情,在混乱无序的伤感背后,是对繁华飘逝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这“繁华”是对人生旅程上各种合乎理想的顺境的概括,可以是仕途的顺利、人生抱负的得以施展,也可以是指对人世间一切温情亲爱的体尝。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流逝,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

最悲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了。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思绪惆怅,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夕阳傍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马致远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体验、愤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只能用枯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情,从“寻寻觅觅”开始,仿佛飘流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 “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曹雪芹也借林黛玉的笔,表达了浓浓的悲秋情节。《红楼梦》中有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

然而,古典的秋诗秋词不仅仅是“悲”之一字所能够概括的,那些真正杰出的文人,同时也吟咏出不同凡响的秋声。寂寞凄清却又澄明寥廓的意境契合于豪华落尽、真骨凌霜的美学趣味,也契合于中国文人倾心以求的大朴不雕、大音希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理想。这个众芳摇落的季节恰恰象征了中国文人所以自矜的不假于外物的高洁品格。陶渊明是这种人格美的典范,陶诗就极大地发展了疏朗明彻的意境:“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晶晶川上平”。这决不是悲惋的哀吟,低回的长叹,自然的清朗与人格的高洁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其实,古人咏秋的秋诗秋词千姿百态,精彩纷呈,而且各有不同的格调,不同的气象,赏玩一些名篇,更适宜于消受这无边的秋色。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人们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做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首诗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
秋诗秋词话秋天 秋词这首诗的意思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这是一首怀人诗,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却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觉悟到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杜甫《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正是明证。

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对于苏轼来说,当他即将离开黄州赴汝州时,他的心情是矛盾而又复杂的:既有人生失意、宦海浮沉的哀愁和依依难舍的别情,又有久惯世路、洞悉人生的旷达之怀。这种心情,十分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词中。深沉蕴籍,含蓄委婉,情真意切,将惜别、依恋之情表现得动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

柳永的《八声甘州》,以“暮雨”、“霜风”、“残照”、等字眼,暗示了景色中之瞬息不停的大自然之变化,又用“潇潇”、“清秋”、“冷落”等叠字与双声,从声音方面指向那种“大自然之景色中所显示的,网罗天地无可遁逃的,一日之迟暮与一年之晚的,无常的推移和转变”,而这种力量正是通过秋这种景象所传达的,把怀乡之情放在悲壮苍凉的秋色中加以抒发,既有对妻子的表白,也有对羁旅行役的嗟跎,更有对家园的缱绻归思,想要抽离浪迹天涯的现实。这些开阔博大的秋晚景色显示了一种对美好之生命渐趋衰败消亡的恐惧和敏感,是对生命内部年轮洞悉后的自觉生发。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在建构着柳永的词以及其人格机制,二者互相返照,感染着当时的人们和后来的读者。

一反悲秋之传统的也不乏其人。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秋声》十分出色:“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可谓别开生面。诗人身处逆境而不因秋景之萧条而悲观失望,他在南渡之后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虽屡遭灭贼无期报国无望之惨痛煎熬,却时刻不忘“喜闻秋声”,终于盼到了“沙场秋点兵”的那一刻,诗人可以身先士卒以报国耻了!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情怀,这是一种能唤醒人们奋发图强、力争向上的力量,我们不难领悟出其中的特殊美感。

李白的《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睛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自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开篇,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声,李白却偏说“我觉秋兴逸”,格调高昂,不同凡响。“我觉”、“谁云”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艺术个性;两名对照鲜明,反衬出诗人的豪情逸致。傍晚,绵延的群山带走了落日;尧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万里晴空相映成趣。诗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赋予自己的想象,用“将”、“与”二字把它们连成一体,既使这些自然景色获得了个性和活力,为首句的“秋兴逸”作注脚,又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欢乐的心情。诗的格调高昂、明快、豪放,读来令人神思飞越,心胸开阔。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更是别具一格。“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一语破的,点出一反前人悲秋之情怀,又直抒胸臆,借秋声抒发了自己的豪兴。一叶而惊秋,多少人面对秋景难以控制悲凉的心境,而刘禹锡则抑制不住内心的独特视角和励志精神,“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深深懂得自古以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人们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自然的秋景之感,以已所特有的胸怀指出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诗人强调秋天并不毫无生机可言,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诗人溶身在这旷世之秋中,久驻胸怀的坦荡豪情开始沸腾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所感所思交给了排云直上的那只独鹤,自己久赋的希望也逐渐被这秋气所包容,得以溶化和体现。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宵”。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

辛弃疾的咏秋词不少,而且我对他的词有所偏爱,那种豪迈的气势、那种血泪般的痛、那种大海似的沉郁,给秋天的词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也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辛弃疾《鹧鸪天》:“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两句,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并且词情豪放。即或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词即是如此。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奋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的什么?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我们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巧妙采用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秋诗秋词文林林总总,意境形形色色。然而,还有一类咏秋的诗词,既奇妙又有情趣的那就是秋回文诗。清代女诗人吴绛雪仅用“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十個字,就巧构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秋回文诗,這诗形成奇特,字句凝练,倘能识破机关,就能读出一首七言絕句:“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仅十个字就幻化出一幅多么赏心悦目的江南秋景,而且倒过来读,也别有一番味道。南朝梁简文帝写过一首抒发情怀的秋回文诗:“枝云间石峰,脉水浸山岸,池清戏鹄聚,树秋飞叶散。”倒读这首诗,別有一番景象。清朝康熙年间文人张月槎写过一首《秋夜》回文诗,绘声绘色的描写了边关秋夜的清冷景象:“烟深卧阁草凝愁,冷梦惊回几树秋。悬壁四山云上下,隔帘一水月沉浮。翩翩影落飞鸿雁,皎皎光寒静斗牛。前路客归萤点点,边城夜火似星流。”倒过来读,意境随即焕然一新,诗味更浓。

咏秋的佳作太多了,一篇小文不能够说得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一句咏叹都是一幅绝美的秋景,即使足不出户,也能享大好秋色。然而,在秋色之中体味这些秋诗秋词,恐怕更适宜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5907.html

更多阅读

“我言秋日胜春朝”——读刘禹锡《秋词二首》 刘禹锡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刘禹锡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

七步诗的意思 七步诗赏析 曹植希望? 曹植写七步诗是希望

七步诗的意思 七步诗赏析曹植希望?2012-06-05 17:05:22 来源: Tag:七步诗,赏析,意思(转自商都网)曹植雕像“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是谢灵运对曹植的最高评价,王世贞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

声明:《秋诗秋词话秋天 秋词这首诗的意思》为网友雨后初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