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相州窑在历史上是个文献中无记载的瓷窑,安阳在北魏、北周时期隶相州管辖,按古代以地名命窑名的法则,故称相州窑。田野考古调查证实:相州窑始烧于北魏,终于晚唐。
图为唐代相州窑生产的黄釉提粱两系罐。此罐造型古朴圆浑,形制规整。罐的提粱以壁虎造型做成,左右对称的两系分别以绳结纹和树叶纹组合而成并贴附于罐两侧。罐身阴刻绳结纹。罐通体施浅黄色釉,施釉不及底。整个罐的造型与装饰协调一致,器物所反映的生活气息尤为浓烈。
相州窑被发现事出偶然,早在1959年5月,安阳市文物部门在对隋代张盛墓的发掘中就出土了一大制作精美的白瓷,这批瓷器是否为相州窑瓷终因缺乏文献佐证而暂无定论。1986年10月,安阳市文管办再次在对安阳桥一大型隋墓的清理发掘中,意外地在出土的瓷质建筑构件的模具上发现刻有“相”字铭文,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相州窑的实际存在,也为后续的田野调查取证工作提供了线索。
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当地文物部门的田野调查获取的资料证实:安阳相州窑自北魏时起便以开始了瓷器的烧造,产品以青、白、黑釉瓷为主;至唐代时,除保留了上列三色瓷种外,又新增了唐三彩及黄釉瓷。该窑产品以实用器居多,亦有少量冥器的制作和生产建筑构件。目前已从窑址及墓葬中提取各类瓷器多达数千件,品种之全,造型之丰富令人惊讶。
相州窑的产品从一开始就精工细作,因而它的制作工艺在河南陶瓷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造型简约大气、胎釉接合紧密、装饰写实性强是它固有的风格。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注:现改名国家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研究员所著的《魏晋南北朝考古》一书中也有相州窑的基本介绍。总体来说,相州窑作为一代名窑,曾经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对于河南省内的瓷窑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它也是河南省最早烧制瓷器的重要产瓷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