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阿玛”张铁林收藏名人手札成瘾 名人夫人宠妻成瘾

张铁林收藏名人手札

博主精选百余幅手札见博客相册夹

国内手札的拍卖市场价格,在近几年之间,起码翻了好几番。手札的交易价格暴涨,有圈内人士开玩笑说,“跟张铁林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曾创下一个人包圆买下一场拍卖会上的全部手札藏品。张铁林说,他的收藏经历并不长,而且只喜欢“带字儿的东西”。

作为国内一线明星的张铁林,接受过无数次的采访,不断重复着自己“上山下乡、返城当装卸工、然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出国、再后来演皇帝……”的人生故事,有时真的感到很疲惫、很无奈。然而,当有记者问起他收藏的话题时,张铁林立刻两眼放光、侃侃而谈。

与众多名人收藏热门的瓷器、当代油画不同,张铁林的收藏兴趣集中在名人手札上,属于目前还比较不为大多数人熟悉的古籍善本领域。但张铁林从不这样认为,他告诉我们:“手札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短信,名人的手札看起来很亲切,很有收藏价值。”

兴致所至,张铁林打开了电脑,给记者展示他最近收藏的手札图片。他找出一幅落款为“蒋中正”的手札,说:“你能相信,这是蒋介石写的吗?”他又让记者看齐白石的手札,说:“你仔细看看内容。这是一件齐白石卖画的信件,信中他把自己写成一副衣食无着、可怜巴巴的样子,不得已而只能卖画,让人忍俊不禁。”

天价拍卖纪录创造者

2005年开始,张铁林担任了广州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也许是当了多年教授的缘故,面对记者对于手札“扫盲级”的问题,张铁林表现出的诲人不倦令记者钦佩和感动:

名人手札,就是名人亲笔写的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书信有多种名称,如札、牍、简、启、笺等,或因最初书写材料的不同而得名,或因用途、作者身份的不同而区分。在纸张尚未发明和应用之前,当时一般把文字都记录在竹木片上。写在木板上的信函叫札、牍,写在竹片上的叫简。纸发明以后,木板和竹片虽不再使用,但名称仍沿用下来。

在中国,目前所见迄今为止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是陆机的《平复帖》。陆机是魏晋时期文学家,他为了祈求友人病体康复,而致札问候。明人董其昌在帖后跋曰:“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有此数行,为希代宝。”《平复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因此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名人书札历来是收藏者和研究者的最爱之一。特别在艺术品市场进入拍卖的时代以后,名人书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价格也顺势水涨船高。

5月30日,中国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中,一批之前从未亮相的“胡适存友朋信札”,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27页(554.4万元人民币成交)、梁启超致胡适词稿及信札11通34页(78.4万元人民币成交),徐志摩致胡适信札3通9页(112万元人民币成交)共拍出了744.8万元人民币。

其实早在6年前,张铁林就曾以225万元的价格,在上海的春季拍卖会上拍得赵之谦的《国朝汉学师承续记》的39通手札。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张铁林是不是“太二了”。谁知仅仅到了当年的秋季拍卖时,赵之谦的手札价格就已经翻了一番。

收藏缘起

之所以喜欢收藏名人手札,张铁林解释说:“这跟我喜欢写毛笔字有直接的联系。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生活习惯,就是用小楷写日记,没有一日间断。这个特殊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到我对名人手札的特殊兴趣。”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铁林收到一位清朝不知名的人写的一封信,发现书法在信纸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似乎比大幅书法更加生动,更加自然。“在收藏过程中,我觉得手札的书法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更贴近书法的本原。过去的人不以手札为作品,比如赵之谦就曾经说过,他不认为手札是作品。但我反而觉得他的手札更好,我收藏的他的手札里一个错字都没有,甚至连一个字的改动都没有。手札里表现出来的都是书写者真实的性情,来往书信里面说的常常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往往能体现一些名人在正史中不见经传的性格侧面。”张铁林告诉记者:相比于古人写字一人一个性情、一副面貌,现在的人写字就太雷同了。现在的一些青年书法家也有写得好的,但看得多了,会发现他们的字都很像,互相影响得太厉害了。

张铁林之前大量收集赵之谦的作品,如今又开始收王铎的作品,“他们让我这几年来在学习书法上产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变化。收藏这东西很难说为什么。过去不收藏的时候,有机会在博物馆和展览会上看到好东西,现在去拍卖行也时常能看到,自己掏腰包,感受就不一样了。我的老婆可能没有你的漂亮,但我有机会看很多美女,但是一旦把西施接到家里做老婆,那个感受一定是不同的。”张铁林说。(钱经)

明星对话

“我买东西喜欢包圆”

您觉得收藏更多是一种个人爱好还是一种投资行为?

首先我不是商人,我肯定不考虑投资问题。反过来讲,如果我完全不考虑它的价值、价格以及我的承受能力的话,那我脑子有病。我的钱是一滴滴血汗赚来的,真是不易。但我买这些东西,下手的果断,连旁边的朋友都觉得非常超乎人之意外。比如买那件王铎作品的当天,我看了不下30件。朋友把车开到拍摄基地,后箱打开,里边有文徵明、董其昌、李叔同的精品之作,沙孟海的也有,相当好的东西。我都丝毫没有动心,但当我看到这件东西,前后不过一小时,我就决定拿下。

您最早开始手札收藏时,市场情况如何?

我最初在上海市场上注意到手札的时候,大部分人还不太注意。

最初在上海敬华拍手札的时候,场面冷冷落落,稀稀拉拉。价格差不多是300-800元的区间,3000-5000元已经是非常高了。如果当时是5000元一通手札的话,在今天就至少是五六万元以上的价格。

三年前到崇源拍手札的时候,差不多全场手札我一人包,整拍的时候无不遗漏。前两年我到上海拍古籍善本的时候,开场在上午,很多朋友问我:张先生,你是整拍还是散拍。我说:各位,承让了,很抱歉,我肯定是试一试整拍。

您对于当下国内的收藏热怎么看?

收藏这个事儿,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变味了。这个游戏规则现在是:真正喜欢收藏的人,不一定是有钱的;而那些有钱收藏的人,又不见得懂。暴发户也罢,企业家也罢,一进场,不是买最好的,而是买最贵的,收藏家只剩瞪眼了。

所谓捡漏,今天有多少漏可以捡?30、50万元都算小漏,还未必捡得着,那收藏的意义何在呢?今天所谓的收藏圈、拍卖会,行市年年变,大家私下说是洗钱,或说是附庸风雅,反正人们都在谈钱的事。很多有钱的人,茶余饭后,也不妨要附庸风雅一番,表示自己有文化;也有受了某种人的煽乎,“哎呀!你有钱,不如买古董,买画比炒股票赚钱”。这种因素加入到收藏里,有点不好玩了。

您觉得今天的人写字、画画跟古人比,有什么不同?

除了写书法,今天的人不用毛笔写字了,工具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看你写毛笔字,人家嘴上说你有文化,心里嘀咕你有毛病。五十年以后,孩子们不会用笔写字了,因为大量地用电脑,这个东西很害人,害死人。而且现在人也不写信了,都是E-mail。我们现在有时还附庸风雅,刻意写点信,为写信而写信,古人的寻常小事如今却变得如此“高雅”。

明星观点中国书法不必走向世界

我在英国,还有一个对书法观念的重要变化。有一次,我和美院的朋友去看一个中东穆斯林的画展,规模很大,那些画大约是细密画之类的吧,其形式有点像中国的工笔画,还带着题款。

当时我们几个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如果把那些阿拉伯字题款盖住,我们都觉得这些画面很现代、很国际、很西方、很漂亮,可以当作一个装饰的东西,放之四海皆可用。可是当你看到那些题款、那些阿拉伯字,你立刻觉得这些画怎么这么“土”,这么“农村”,这么不上档次。

我们突然间意识到:中国画拿到外国去,是不是也是这么一个情形,西方人不认识中国字,这些画也一下掉了价。当然,这是对他们不了解中国画的文化深度而言。

在我的印象里,大英博物馆做过一个最大的当代中国人的画展,是吴冠中的画展。而他的画里是没有字的。我为此还专门问过一些英国朋友,他们能欣赏吴冠中的画,认为既有中国画传统的用线特征,又有西式水彩画的感觉,很空灵,很透彻,这个他们能接受。

我又问他们能否接受中国像齐白石那样的画,他们都说,那些画好像很古老,很中国,不大看得懂。

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就是国际的。它属于这一块区域的,就是属于全世界的。传统的东西、民间的东西,越传统,越民间,就越地道,也就是对全世界的文化宝库做出了贡献。而不是要“大同”,快餐可以“大同”,麦当劳可以“大同”,可以到北京,可以全世界开连锁店,中国书法用不着。越传统,越民间,就越地道,不怕局限在地区。

我在英国的时候,就曾听说国内在讨论书法要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接受它。我个人以为这不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提法。

张铁林说:“今天很多手札我已买不起了,我不敢说今天在市场上是不是已经掺杂了很多除了收藏以外的因素,当商业因素掺杂在里面时,我就不要评论了,我庆幸,但也觉得遗憾。”

手札读趣:笔墨间的风景

  盛世兴收藏。在当今民间收藏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名人文牍已成为民间艺术品收藏的一个热点。“牍”是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以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称为“尺牍”,其后历代相沿将“尺牍”专指书信,又称信札、手札。“文牍”范围要比“尺牍”宽泛,它不仅包括了书信,还包括了诗稿、文稿,甚至公函等。而“名人文牍”,则指包括政界、军界、文化艺术界和学术界名人亲笔书写的书信、文稿和诗稿等,其中又以书画界大名家挥毫所留下的手迹格外珍贵。

  因为书信和诗稿,大多是名人与其亲朋好友间往来的私人物件,个中所谈事物,大到社会时事政治、工作学术研究,小至家庭子女挂念,都无不显露出名人的真实心迹,读之更能使读者真切感悟到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与平常百姓有着同样真情和坦诚的平凡的“人”。
“皇阿玛”张铁林收藏名人手札成瘾 名人夫人宠妻成瘾

  林散之《思芷女》

  《思芷女》是林散之老人1966年所作诗。时世动乱之初,夫人患胃癌之疾引发了林老对分别三年且远在东北小女儿芷若的思念,有感而发书作于“琴锲轩”出品的木刻水印信笺上。此诗稿的珍贵之处,在于经林老亲笔书写后,又进行修改而留下的心迹。

  林散之现被列入国家文物局“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中“作品一律不准出境或原则上不准出境者”之列,其书作受到海内外典藏界的格外青睐。但世人往往知其书作盛名者众,悉其善诗者鲜。他本人晚年对艺术成就作结论却自谓“诗第一、画其次、书又次之”,其自书墓碑时只题“诗人林散之”,即是他偏爱自作诗的最好明证。

  林老作诗不厌其改,常“为求一字稳,不厌五更迟”和“夜尽犹疲坐,诗成尚苦敲”(林散之诗句),诗成后他又在原稿上亲笔作了几处更易:对“关雁送书迟”句,似乎他感到太直露,不够“雅而淳”,而将其改成“关月带春迟”,意喻着宛如一轮孤月远在千里之遥的关外——东北的小女儿,久未带来团聚的“春消息”,以此来抒发因世乱、妻病和与爱女久别后油然而生的愁困之情,他又觉“三年父母思”尚不能充分表达怜女深情,而更为“三年岂尽思”,使诗人在其间倾诉的情之深、意之切,几于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末两句改成“记否归时路,湖边是汝家”,将诗中提及的“久望”、“消息断”、“相思”和“泪湿”流露出来的盼女早归之况,进一步演绎成女儿正在归途中,迟迟未到家唯恐是她迷路了的亦梦亦幻之境,再次将作者的舔犊之情推向高潮,个中意味隽永吟罢令人感慨不尽!

  “几改几涂终不恹,连圈连点始相宜”,“改罢自长吟,独得其中味”(林散之诗句)。最后,该诗在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中,即是按此诗稿修改内容发表的。“抒性情”是林散之写诗的基本观点,这首诗是林散之写诗观点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见字如面”,捕捉到了于40年前的那一刻,“当代草圣”手扶院门,垂足久望,在他银色眉毛下的双眼中,波动着那欲出而未出的微茫的刹那间永恒。(建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5353.html

更多阅读

阿玛迪斯战记秘籍 幻世录2秘籍

阿玛迪斯战记秘籍——简介《阿玛迪斯战记》秘籍集锦阿玛迪斯战记秘籍——方法/步骤阿玛迪斯战记秘籍 1、在玩游戏时发现的Bug(BY 神雕小虾)在战斗中当一个角色的SP值快用完的时候,把身上一件装备卸下来后再重新装备上,然后再看他的SP

声明:《“皇阿玛”张铁林收藏名人手札成瘾 名人夫人宠妻成瘾》为网友海风掠过北极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