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精诚 军政部第三补训处军官队第一期毕业证章背:编号略
在抗日战争时期,军政部补充兵训练处,简称“补训处”,既是国民党政府的兵役机构,也是训练新兵的场所。其组织编制比一个步兵师还大。官兵满员时,达万人以上。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国军兵源奇缺,加之部分适龄壮丁不愿参军,便有了“抓壮丁”一词。当时掌握全国兵役工作的是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兵役署。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先后成立补充兵训练处,广东一省便有第三和第廿三补充兵训练处,直辖军事委员会军政部。但为了收兵、训练、拨补的方便,该处拨归曲江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该长官部后迁广西后,改属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节制。新兵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广东各师,团管区司令部及其属下各兵役机构。新兵训练后(有时情况紧急,未经训练)一般拨给该战区作战部队补充。至一九四五年二月间,即接到军政部命令,全国补训处一律撤销。
陈应龙,字昌奕,籍贯为海南文昌,(1901~1951)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军长,军政部第三补训处处长,中将。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8年5月升任第二军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以后又率部参加桂南会战、鄂西枣宜会战。1941年调任军事委员会第三补训处中将处长。时因与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发生矛盾,被军事法庭以“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罪名判刑入狱。出狱后,弃官从商。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上海,1948年携眷还乡,创办文昌县文西中学,受家乡父老称赞。1951年在镇反中被捕处死。八十年代平反,宣告系无罪错杀,并立碑于他创办的文西中学旁边草坪,以志纪念。
镇反,镇了多少不该镇的人呀,白色恐怖?红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