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笔记斌 美学概论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思想

背景及特点: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在当时还是很薄弱的,因此,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思想停留在抽象思考和抽象讨论上的倾向比较显著。

代表人物:鲍姆嘉通、温克尔曼、莱辛等;

一、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

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是德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他主张美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并且把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卡”Aesthetic,因而获得“美学之父”的称号。

一、两部美学著作:《美学》、《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

二、他的美学主张:

1、主张美学成为一个独立科学:1750年他把美学命名为“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因此,获得“美学之父”的称号。他看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情、意”三方面:

(1)研究“或理性认识”的是——逻辑学;

(2)研究“”的是——伦理学;

(3)研究“感或感性认识”的没有一门相应的科学。他建议应设立一门这样的新科学,叫做“埃斯特惕卡”——美学。

2、他对“美学”的界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正确,指教导怎样以正确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高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高级认识论的逻辑学的任务;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美学》

w简评:对美学的命名意味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开始,这是他对美学的贡献;另外,他把美学对象限定为感性认识,把它和研究理性认识的逻辑学对立起来,这决定了由康德到克罗齐在西方占势力最大的一个美学派别的发展方向:以为审美和艺术活动都只关感性认识(康德把它叫做“观照”,克罗齐把它叫做“直觉”),与理智无关。鲍姆嘉通观点的毛病在于:把感性认识还没有和理性认识分开得过于彻底,仿佛艺术就绝对没有理性的内容。

二、文克尔曼的美学思想

1、人物介绍:在近代欧洲,文克尔曼(Winckelmann,1717—1768)是最早对古希腊造型艺术开始进行认真研究,并且加以热情赞赏的一个学者,因而掀起了崇拜希腊古典艺术的风气,对文艺理论和实践以及美学思想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2、美学作品:《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 (1755年)、《古代艺术史》(1764年)

3、主要美学观点:诗画一致说:“有一点似乎无可否认,绘画可以和诗有同样宽广的界限,因此画家可以追随诗人,正如音乐家可以追随诗人一样。”这种观点后来影响了莱辛,成为莱辛名著《拉奥孔》的一个起因。

4、对美学的四点贡献:

w(1)文克尔曼引导欧洲人进一步追寻拉丁古典主义的源头,即希腊古典主义,对真正的古典主义逐渐有较深广的理解。

美学概论笔记斌 美学概论

w(2)过去的美学几乎等于诗学,很少有人认真地考虑到造型艺术,文克尔曼和后来的莱辛引导了西方美学家注意到造型艺术方面的问题。因此推广了美学的视野,加强了不同种类艺术的比较研究。

w(3)对文艺进行历史的研究,这个风气在德国是由文克尔曼首创的。后来黑格尔等人在这方面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w(4)文克尔曼用生动热烈的文笔描绘了一些古代造型艺术作品(例如“拉奥孔”雕像群等),这对读者有极大感染力。对于当时的审美教育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引导人朝深处感受,朝深处思想,扭转了新古典主义时代的那种斤斤计较规则的呆板浮浅的风气。

三、莱辛的美学思想

莱辛 ( Lessing 1729 — 178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德国启蒙运动到莱辛才算达到了高潮。他处在军国主义化的时代,当时德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和腐败日益暴露,资产阶级也日益觉醒。他以高度改革现状的爱国热忱,坚忍不懈的努力和犀利的文笔,向德国腐朽势力进行全面的进攻。

莱辛在美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1、通过他的名著《拉奥孔》指出了诗和画的界限,把人的动作提到首位,建立了美学中人本主义的理想。

2、通过他的《文学书简》和《汉堡剧评》和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互相呼应,建立了市民戏剧理论和一般文学的现实主义的理论。

w1、《拉奥孔》的副题是《论绘画和诗的界限》(1766),在这部作品里,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从具体例证抽绎出关于诗和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

w拉奥孔(Laokoon)是1506年在罗马发掘出来的一座雕像。它描绘一位老人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大蛇绞住时苦痛挣扎的情形。

w据希腊传说,拉奥孔是特洛伊国日神庙的司祭。特洛伊国王子巴里斯访问希腊,带着希腊著名的美人海伦王后私奔回国。希腊人动员全国人组成远征军去打特洛伊,打了九年不下,第十年上,希腊一位将领奥地苏斯想出了一个诡计。把一批精兵埋伏在一匹大木马的腹内,放在特洛伊城门外。特洛伊人好奇,把木马移到城内,夜间伏兵跳出把城门打开,于是希腊兵一拥而入,把特洛伊城攻下。在特洛伊人把木马移入城时,司祭拉奥孔曾极力劝阻,触怒了偏爱希腊人的海神,海神于是遣两条大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绞死。拉奥孔雕刻所用的就是这个题材。

w这个题材罗马诗人维吉尔在他的史诗里也用过。维吉尔的诗和在罗马发现的雕刻,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是诗根据雕刻,还是雕刻根据诗,还是二者同根据一个较早的来源?莱辛花了很大篇幅来讨论这些考古学上的问题。他的结论是:雕刻是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作品,所以比维吉尔较早。(注:现代考古学家在罗德斯(Rhodes)岛上发现一些碑文,证明雕刻是公元前五十年左右刻成的。维吾尔的诗是公元前十七年(当他死后)出版的。所以莱辛的看法是不准确的。)

w莱辛拿雕刻和诗比较,发现一个基本的异点:拉奥孔的激烈:的痛苦在诗中尽情表现出来,而在雕刻里却大大地冲淡了。例如在诗里拉奥孔放声哀号,在雕刻里他的面孔只表现出叹息;在诗里那两条长蛇绕腰三道,绕颈两道,在雕刻里它们只绕着腿部;在诗里拉奥孔穿着司祭的衣帽,在雕刻里父子都是裸体的。由此,莱辛认为:

w(1)从媒介来看,画用颜色和线条为媒介,颜色和线条的各部分是在空间中并列的,是铺在一个平面上的;诗用语言为媒介,语言(例如一段话)的各部分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是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的。这是第一个差别。

w(2)从题材本身来看,画的媒介较适宜于写物体,诗的媒介较适宜写动作。这是第二个差别。

w(3)从观众所用的感官来看,画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的,眼睛可以把很大范围以内的并列事物同时摄入眼帘,所以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体;诗是通过耳朵来接受的,耳朵在时间的一点上只能听到声音之流中的一点,声音一纵即逝,耳朵对听过的声音只能凭记忆追溯印象,所以不适宜于听并列事物的胪列,即静止物体的描绘,而适宜于听先后承续的事物的发展,即动作的叙述。这是第三个分别。

w其实这三个分别根本只是一个: “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分别。

w《拉奥孔》可以说是德国最早的一部最富于吸引力和启发性的美学著作,莱辛善于就具体事例作具体分析,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在他的分析中,他一方面着重各门艺术在题材方面和媒介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更特别着重作品对于观众或听众的心理效果。这种研究方式对后来资产阶级的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健康的影响。

2、通过《汉堡剧评》建立市民剧的理论基础——关于戏剧的两个基本思想:

w(1)悲剧应唤起人对同类人的同情,人仿佛要通过戏剧把自己的小我和人类的大我同一起来,对共同的命运起共同的哀怜和恐惧。

w(2)戏剧和一般文艺都要有理性和真实性。他说:“谁能正确地推理,谁也就能正确地创造;谁要想创造,谁就要懂得推理。”(《汉堡剧评》,第96篇)

对莱辛美学思想的简评

1、莱辛的文艺观点促成了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他的《拉奥孔》树立了具体分析古典文艺作品的典范,引导当时欧洲人特别是德国人对古典文艺获得较深广的了解,因此对德国民族文艺的繁荣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他的戏剧创作和《汉堡剧评》在德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市民剧。在这两方面他的基本立场是反封建反教会的,他的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

3、莱辛在德国文化界是扭转风气的人,也是近代德国文学的奠基人。对莱辛的功绩,我们在这里引两段话作评论:一段是歌德在《诗与真理》里所说的:

w“我们必须回到青年时代,才能体会到莱辛的《拉奥孔》对我们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幽黯的直观境界引导到思想的宽敞爽朗的境界。”

另一段是马克思说的:

w“如果一个德国人回顾一下他的历史,他会发见莱辛以前德国政治发展迟缓和文学情况凄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所谓‘有资格的作家们’,各守门户,享有特权的专行学者们,博士们和其他权威人士们,十七八世纪大学里一些没有性格的作家们,披着浆过的假发,卖弄他们的学问,写作他们的分辨毫发的小论文,就是这些人是站在人民和精神之间,生活和科学之间以及自由和人之间的障碍物。创造我们德国文学的是些‘没有资格的作家’。在高特雪特和莱辛之中,谁是‘有资格的作家”,谁是‘没有资格的作家’,由你去选择吧!”

  

德国古典美学

康德(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康德的美学思想

一、背景:康德处在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他的历史背景和文克尔曼与莱辛的基本上还是一样。当时由于当时德国政治分裂状况下各小国和小城市的闭塞孤陋,再加上当时德国大学哲学研究一直充满玄学思辨的经院气息,所以他在这种学风影响之下一直就只坐在书斋里玄想,脱离了现实,几乎感觉到不当时欧洲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动。所以他虽生在启蒙运动的高潮中,但他的思想基本上却是与启蒙运动背道而驰的。

w康德处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转折点。前此西方哲学恩想分为两大派,一派以先天的先验的理性为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基础,这就是理性主义派;另一派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开始,这就是经验主义派。这两派的对立是鲜明的,斗争是尖锐的。近代西方哲学史可以说主要是这两派的斗争史。到了康德,近代西方哲学思想就达到了关键性的转变,他企图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来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二、康德的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哲学或形而上学,专研究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伦理学,专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力批判》前半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美学,后半是目的论,专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目的论);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w康德的总目的是在知情意(即在哲学、伦理学、美学)三方面都要达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他要证明这三方面的共同基础在“先验综合”,“先验”是先天理性,与“后天经验”对立。他认为如果要使知识成为可能.一方面要有感性材料(内容)即后验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有先验因素,才能使后验的感性材料具有形式。这种先验因素是超越感性的(即理性的),先天存在的。

w表面上康德对感性与理性并重,实际上三大批判都足以证明康德所侧重的还是理性,因为他的推论的方式总是:没有先验的理性因素,经验知识、实践道德和审美活动都不可能;康德从来没有考虑到,没有感性经验的基础,理性认识、实践道德和审美活动是否可能。

w由于偏重理性主义,康德的方法虽号称“批判”而实际上还是“教条主义”的,因为“批判”据康德的了解是反对假设,而三大批判最后都还建立在假设上,《纯粹理性批判》建立在“物自体”的假设上,《实践理性批判》建立在“神、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的假设上,《判断力批判》建立在“共同感觉力”和“目的”的假设上,而整个体系则建立在一条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神学教条上即精神界与自然界的各自的秩序和彼此之间的由于神意安排所见出的目的性。

三、康德的美学专著《判断力批判》(1790

w他的意图是要使这部批判在较早写成两大批判之中起桥梁作用,或则用他的术语来说,要使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中起桥梁作用,情感(快感和不快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道德活动)之中起桥梁作用,审美的活动在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之间起桥梁作用。要了解《判断力批判》,就要了解康德的这个主要意图

w康德在美学领域里的基本立场。他既不满意以鲍姆嘉通为代表的德国理性主义的美学观点,也不满意以博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观点,他要求达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调和。英国经验主义派把“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来,审美活动只带来感官的快感;德国理性主义派则把“美的”和“完善的”等同起来。康德认为这两派都把美和相关的概念混淆起来,没有认识到美自身应有特质

w他把审美活动归于判断力而不归于单纯的感官,这就是反对经验主义派的看法;同时,他认为审美判断的主要内容是情感(快感)而不是概念。“完善”概念应该归在审目的判断范围里,这就是反对理性主义派的看法。他拿经验主义派的快感结合上理性主义派的“符合目的性”,这就形成他在美学领域里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调和。

四、几个主要美学观点

1、关于美的分析

2、关于崇高的分析

3、关于天才和艺术

1、康德对美的分析

他根据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方面来分析审美判断 :

(1)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判断,康德对美的定义是:“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所以就质来说,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涉及欲念和概念。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判断,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

例如“这朵花是美的”。这里主词“花”只作为单纯的形象而存在,宾词美”只是作为主观的快感而存在从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觉,所以“美”不是对象(花)的一种属性(属性是以概念的形式而认识到的)。

要注意是:康德认为,与一般快感不同(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作为欲念的满足是实践方面的事,如果认为美感只是一种快感,那就要落回到经验派的感觉主义),美感有自身的特质审美只对对象的形式起观照,审美活动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是欲念的满足,所以,美感不等于一般快感,不等于愉快。

(2)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康德替美下的定义是:“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3)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即从目的方面,康德对美下了如下的定义:“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即主体意识下到一个明确的目的——朱光潜)。

w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康德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分别,只有这种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有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才算是“纯粹的美”或“自由的美”;如果涉及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义,这种美就只能叫做“依存的美”,即依存于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义,康德替这两种美下了如下的定义:

w“有两种美,自由的美和只是依存的美。前者不以对象究竟是什么的概念为前提,后者却要以这种概念以及相应的对象的完善为前提;前者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美,后者却依存于一个概念(有条件的美),就属于受某一特殊目的概念约制的那些对象。”

w真正可以列入康德所谓“纯粹美”的事物在数量上是微乎其微的,绝大部分的自然美和艺术美都要归到依存美。

(4)从方式方面看审美判断,康德替美下了如下的定义:“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w判断的方式指的是判断带有可然性、实然性或必然性,形象显现都有产生快感的可然性,说一件东西产生了快感,那就是实然的。美的东西产生快感却是必然的

w综合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方面分析审美判断中所得到的四点关于美的结论,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概括:

w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所以有别于一般快感和功利的以及道德的活动,这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实践活动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所以有别于逻辑判断,这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不涉及明确的目的。

w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不是存在)所引起的一种愉快的感觉。这种形式之所以能引起快感,是由于它适应人的认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知解力,使这些功能可以自由活动并且和谐合作。这种心理状态虽不是可以明确地认识到的,却是可以从情感的效果上感觉到的。审美的快感就是对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肯定,它可以说是对于对象形式与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内外契合,见出宇宙秩序的巧妙安排(即主观的符合目的性”)所感到的欣慰。这是审美判断中的基本内容。

w审美的快感虽是个别对象形式在个别主体心里所引起的一种私人的情感,却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可以普遍传达的,是人就必然感到的,因为是人就具有“共同感觉力”,这“共同感觉力”既可以在某一人身上起作用,就必然也能在一切人身上都起作用。

w审美判断因此现出一系列的矛盾(或二律背反现象):它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不是实践活动,却产生类似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快感;它不涉及概念,不是认识活动,却又需要想象力与知解力两种认识功能的自由活动,要涉及一种“不确定的概念”或“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它虽是主观的,个别的,却又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最重要的还是它不单纯是实践活动而却近于实践活动,它不单纯是认识活动而却近于认识活动,所以它是认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判断力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的桥梁。

w符合审美判断的上述条件的就是纯粹美,凡是在单纯形式之外还涉及欲念、利害计较、概念和目的(即带有内容意义)的美都只是依存美。

从上面的概述看,康德比从前人更充分地认识到审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审美现象中的许多矛盾对立,而他的企图不是忽视或否定矛盾对立的某一方面,而是使对立双方达到调和统一。因此,康德的美学思想是深刻的。

康德“美的分析”对美学发展的贡献。

第一,他把审美现象中的许多矛盾很清楚地揭示出来了,揭露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康德自己虽然没有很好地解决矛盾,却向后来人指示出问题的复杂性,

其次,康德郑重提出美的本质或特性问题,一方面纠正了经验派美感等于快感的看法,另一方面也纠正了理性派美等于“完善”的看法,真善美是既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康德见到了这一点,只是对于联系说得不够清楚,而对于区别却说得非常清楚。

第三,美感虽是一种感性经验,却有理性基础这个基本思想是首先由康德特别突出地提出来的。这是他的美学观点中的合理内核,后来对黑格尔的美学观点发生了有益的影响。

第四,他所强调的共同感觉力”和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虽是植根于未经科学分析的人性论,却也有它的正确的进步的一方面即对于美感的社会性的重视

2、康德对崇高的分析

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两部分。他对崇高问题分析比起过去任何美学思想家都深入。首先,他区分了二者:

崇高和美的相同之处:它们都不仅是感官的满足;都不涉及明确的目的和逻辑的概念;都表现出主观的符合目的性,而这种主观的符合目的性所引起的快感都是必然的、可普遍传达的。

康德区分崇高与美

w崇高和美的差异:(1)就对象来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形式都有限制,而崇高对象的特点在于“无限制”或“无限大”。康德说,“自然引起崇高的观念,主要由于它的混茫,它的最粗野最无规则的杂乱和荒凉,只要它标志出体积和力量”。因此,美更多地涉及质,而崇高却更多地涉及量。(2)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

(3)他认为“最重要的分别”还在于美可以说是在对象,而崇高则只能在主体的心灵。美可以说在对象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仿佛经过设计安排,恰巧适合人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自由活动与和谐合作,因而产生快感,而崇高的对象“在形式上却仿佛和人的判断力背道而驰,不适应人的认识形象的功能。对人的想象力仿佛在施加暴力”所以崇高的对象不可能由它的形式来产生快感

康德的两种崇高

w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

w一种是数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

w一种是力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或气魄。

康德的崇高说的缺点

w康德的崇高说缺点很多,最主要的是崇高与美在他心目中始终是对立的,他没有看到二者如何统一,使崇高成为一种审美的范畴。就崇高本身来说,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也始终处于对立而没有达到统一。

3、康德关于艺术和天才

(1)康德指出了艺术与自然的分别:艺术有别于自然。艺术须有所创作,须产生作品,而自然只是在动作(在运动中发展变化)中发生作用。艺术创作须通过自由意志和理性。康德替艺术下定义说:“照理,我们只应把通过自由,即通过以理性为活动基础的意志活动的创造叫做艺术”。

(2)康德指出了艺术与科学两种活动的分别:艺术不能通过摹仿去学习,科学却可以通过摹仿去学习:只有在艺术的领域里才有天才,在科学的领域却没有。例如牛顿可以把他的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传授给旁人,而荷马却无法教会旁人写出他的那样伟大的诗篇,因为他自己“并不知道他的那些想象丰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集合在一起的”。康德因此断定:“在科学领域里,最伟大的发明者和最勤勉的摹仿者或学徒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分别,而在他和对美的艺术具有天赋才能者之间,却有种类性质上的分别。”

(3)康德指出艺术与手工艺的分别:“艺术是自由的,手工艺也可以叫做挣报酬的艺术。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达到了这一点,就算是符合目的:手工艺却是一种劳动(工作),这是本身就不愉快(痛苦)的一种事情,只有通过它的效果(例如报酬),它才有些吸引力,因而它是被强迫的。”从此可见,康德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正是在自由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

w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康德把游戏看成与劳动对立的,因而也就是把艺术看成与劳动对立的。从马克思主义者所了望的共产主义社会来说,康德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将成为人生第一需要,亦即成为康德所想望的自由活动,它本身就含有艺术性,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但是从康德所处的剥削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他的看法却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因为劳动在当时确实是强迫的活动而不是自由的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它是”异化了”的劳动。马克思对于劳动和艺术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互相脱节的看法正足以证明康德的艺术与劳动对立观点是符合资产阶级社会实际情况的。康德的错误在于把某一历史阶段中的劳动的性质加以普遍化。

关于天才:康德认为“美的艺术必然要看作出自天才的艺术”。他替天才下定义说:“天才是替艺术定规律的一种才能(天然资禀),是作为艺术家的天生的创造功能。才能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天才就是一种天生的心理的能力,遁过这种能力,自然替艺术定规则。”

康德早期把天才的特征总结为四点:(1)基本特征是创造性,天才不是通过摹仿或套用规则来创作的;(2)其次是典范性,“独创的东西可以毫无意义”,”天才的作品却必同时成为范本”或“评判的标准”,(3)第三是自然性,”天才不能科学地指出它如何产生作品,它是作为自然才为艺术定规律”,这就是一般所谓”自然流露”,(4)天才限于美的艺术领域,”自然通过天才定规则,只是为艺术而不是为科学,而为艺术定规律,也只限于美的艺术。”

后来,康德重新指出天才的四种特征,和他原先所指出的四种不尽相同:(1)天才是艺术的才能,不是科学的才能。(2)作为艺术的才能,天才须先假定对于作品的目的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就要先假定有知解力,此外还要先假定对用来表达那个概念所需要的材料或直觉要有一种观念;(3)天才不仅见于替某一确定概念找到形象显现,实现原先定下的目的.更重要地是见于能替审美意象(这包含便于达到上述目的的丰富材料)找到表达方式或语言。(4)天才是主体的天资方面的典范的独创性,表现在他对认识功能的自由运用上。

如果拿这里所提的四特征和原先第四五节所提的四特征作一比较,可以见出原先所提的独创性、典范性、自然性以及运用限于艺术四点都还保留在新的提法里:新的提法有两个特点,一点是强调想象力与知解力的自由协调,另一点是指出天才与其说是见于形成审美的意象,无宁说是见于把审美意象描绘或表达出来。这第二点是值得注意的。康德的重点不在审美意象的形成而在审美意象的表达,即不在胸有成竹而在把胸中成竹画成作品。这种看法和后来克罗齐的艺术活动在直觉不在传达的看法是相反的。

对康德的简评

1、康德处在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斗争尖锐的时代,看出经验派混淆美感与快感,理性派混淆美感与对“完善”的朦胧认识。都没有抓住美的本质,于是把美的本质问题突出地提出来,促使后来的美学家们不得不对这个基本问题要求远较过去为精确的理解。

2、他看出理性派在强调美的理性基础,经验派在强调美的感性基础方面,各有其片面的正确性,企图通过批判,把它们统一起来,形成了理想美在于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观点。他的思想是趋向辩证的,他所指出的统一的方向也基本是正确的。后来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人所发展出来的美学观点,也正是朝着康德的所指出的这个方向走,这是一个不小的功绩,所以他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的称号。

3、在“天才”的分析中,他指出天才的独创性和自然性,反对单纯的摹仿和呆板的正确性。

4、在《崇高的分析》里,他把审美范围从过去一向所强调的优美和谐扩大到自然界粗犷雄伟的方面,并且指出崇高事物之所以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在于它能引起人的自我尊严感。在这些论点上,他都替当时的浪漫运动建立了理论基础。

5、在《审美判断力的批判》里揭露出审美与艺术创造中的许多矛盾现象,这就指出了美学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在西方美学经典著作中没有哪一部比《判断力批判》显示出更多的矛盾,也没有哪一部比它更富于启发性。不理解康德,就不可能理解近代西方美学的发展。

w总之,康德的毛病在于处处看到对立,企图达到统一,却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只做到了调和与嵌合。就美学来说,在纯粹美与依存美、美与崇高、自然美与艺术美、审美趣味与天才等一系列对立问题上,康德的方法程序都是如此。可以说,康德在美学方面出现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他在认识论方面的错误,即把知识的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

歌德的美学思想

歌德(G.W.Goethe,1749—1832)在近代美学思想家中几乎是唯一的具有深广的文艺修养和科学修养,丰富的创作经验,在诗艺上达到高峰的大诗人。

歌德与一般美学家从哲学系统和概念出发不同,他的美学言论全是创作实践与对各门艺术的深刻体会的总结,是理论结合实际的范例,所以是特别值得学习的。

他的全集有143卷之多,是美学思想的一个极丰富和极珍贵的宝库。到现在为止,西方的一些美学史著作和关于歌德的文艺理论的了解大半还是零星的、片面的。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歌德的美学言论大半是散见于卷帙浩繁的著作中,不易加以条分缕析和系统化,而且歌德活的年龄很长,当时文艺风气在激烈转变中,他个人的创作风格和文艺见解也经过几度转变,我们很难在其中截取一个横断面,说这就足以完全代表他的美学思想。

w我们现在只能约略介绍他的美学思想中一些基本观点。

歌德美学思想中的几个中心概念

1.浪漫的与古典的

2.由特征到美,“显出特征的整体”

3.艺术与自然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史发展观点

背景

w在政治经济方面,德国还是由于许多封建小朝廷统治着的,经济落后,政治分裂和资产阶级软弱的局面还基本未变。他渴望通过文化去达到德国的统一。在精神文化方面,歌德处在启蒙运动高潮之后,经历了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批判、狂飙突进运动以及接着起来的古典主义运动与浪漫运动的发展。他自己在这些运动里都起过推动和领导作用。

1、浪漫的与古典的

歌德和席勒都是由浪漫主义转到古典主义的。他们做到了古典主义(在实质上近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

w“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nce,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w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

2、由特征到美,“显出特征的整体”

(1)中心问题:德国文艺界当时特别关心理想与特征的对立,这是文艺应从主观概念还是应从客观现实事物出发的问题,是典型应理解为抽象化和普泛化,还是应理解为具体化和个性化的问题,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艺理想也就在这个问题上见出分水岭,歌德对文艺的思索也集中在这个中心问题上。

歌德的“创作方式三层次”说

(2)歌德把创作方式分为三种:最初阶段是忠实地临摹自然的表面现象,是完全客观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进一步则为“特别作风”,由艺术家“自出心裁地找到一种方式,创造一种语言,以使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把他所心领神会的东西表现出来”,由于偏重主观方面的作用,所以这种作风因人而异;艺术最高的成就是风格”,这要凭借“人类最辛苦的努力”,“要依赖最深湛的知识的基础,要依赖事物的本质”,要“创造出一种普遍的语言”,“知道怎样去参较和摹仿不同的显出特征的形式”,因而使对象的“本质从可用感官把握的形象方面使我们能认识到”,这其实也就是理想的古典艺术的形式。在这里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在较高的水平上达到了应有的统一。

歌德对特征与美关系的看法

w“类型概念使我们漠然无动于衷,理想把我们提高到超越我们自己;但是我们还不满足于此;我门要求回到个别的东西进行完满的欣赏,同时不抛弃有意蕴的或是崇高的东西。这个谜语只有美才能解答,美使科学的东西具有生命和热力,使有意蕴的和崇高的东西受到缓和。因此,一件美的艺术作品走完了一个圈子,又成为一种个别的东西,这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w既要显出特征,又要保持古典的理想。这是一个矛盾,而这矛盾只有美才能解决,因为美使抽象的本质(科学的东西)获得具体感性形象,使理想不只是冷静而严峻的抽象形式,而变成有血有肉的东西。这其实也就是理性与感性以及一般与特殊的统一。所谓美的艺术“走完了一个圈子”也就指它达到了这种统一,成为既显出特征而又见出理想的个别形象。

w歌德在这里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应该从显出特征的开始,以便达到美的”。黑格尔还引过歌德的一句名言:“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这两句话总结了歌德的美学思想。这里的“特征”和“意蕴”都是内容,内容经过“成功的艺术处理”才达到美,所以美是艺术处理的结果,表现在既已完成的那个显出意蕴或特征的整体,亦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上。黑格尔后来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定义,就是从发挥歌德的思想得来的。

3、艺术与自然

歌德于文艺之外,还关心自然科学,在这方面不但进行过深入的钻研,而且作出重要的贡献。自然科学的研究使他基本上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并且认识到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所以他在文艺方面强调从感性经验出发,从个别具体事物出发。唯物上义和现实主义是歌德美学思想的基调

他说:“对天才所提出的头一个和末一个要求都是:爱真实;”又说,“对艺术家所提出的最高的要求就是:他应该遵守自然,研究自然,摹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他认为作为艺术最高成就的“风格”须使事物的“本质从可用感官把握的形象方面使我们能认识到。”但歌德在强调艺术须根据自然,却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然与艺术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把它们分开”,“对自然的全盘摹仿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歌德一方面崇奉自然,一方面也反对自然主义。

补充知识:自然主义

w自然主义(Le Naturalisme)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

3、歌德关于艺术与自然

歌德认为,“艺术家努力创造的并不是一件自然作品,而是一种完整的艺术作品。”“艺术并不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和自然竞赛”。自然只是艺术的材料宝库”,艺术家只从中“选择对人是值得愿望的和有味道的那一部分”,加以艺术处理,然后“拿一种第二自然奉还给自然,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自然”。——艺术作品以一种内容和一种形式,使它显得既是自然的,又是超自然的

艺术为什么是超自然的?歌德这样解释:“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出那个对象,因为他从那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那对象具有更高的价值。因此,他仿佛把更精妙的比例分寸,更高尚的形式,更基本的特征,加到人的形体上去,画成了停匀完整而具有意蕴的圆。”

从此可见,歌德理想的艺术作品,不只是对自然的摹仿,而且也是从自然出发的创造,不但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也要显出艺术家自己的心情深处”。他所谓“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自然”就是体验之后概括化,集中化和理想化的结果。他所谓“把握住对象”也就是对对象进行过这些创造活动,经过这些创造活动,艺本家才把比自然“更精妙的比例分寸,更高尚的形式,更基本的特征”加到自然上去,这样才造成一个美的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一种既根据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第二自然。所以歌德所见到的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客观由对立而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和爱克曼谈美时,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的材料来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

“较高的意旨”和“完整体”是歌德美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较高”是较自然为高。这里的自然是和人对立的,较自然为高的意旨就是人作为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意旨,也就是道德的意旨。让自然材料服从人的较高的意旨也就是“按人的方式使自然达到完美”,“艺术应该是自然的东西的道德表现”;

整体概念是歌德美学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整体就是统一体。它包括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及艺术与自然的统一。歌德还把整体概念运用到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方面,他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史发展观点

w在文艺研究中,歌德不把研究的对象看成孤立的现象,而要把它联系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由开始到完成的发展过程。他说,有一个情况对我很有利,在观察事物之中,我总是注意它们的发生学的过程,从而对它们得到最好的理解”,“我们不能就自然作品和艺术作品既已完成时去认识它们,应该趁它们正在发生的过程中去把握它们,才能对它们多少有些了解。”

w在文艺研究中,歌德不把研究的对象看成孤立的现象,而要把它联系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由开始到完成的发展过程。他说,有一个情况对我很有利,在观察事物之中,我总是注意它们的发生学的过程,从而对它们得到最好的理解”,“我们不能就自然作品和艺术作品既已完成时去认识它们,应该趁它们正在发生的过程中去把握它们,才能对它们多少有些了解。”

w像他的启蒙运动的前辈一样,歌德的希望是通过民族文学的建立去达到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他对于建立民族文学的路径的看法也是建立在他的发生学观点和历史发展观点之上的。

歌德总结了西方从希腊以后各民族文学的历史经验。可注意的有这几点:

第一,民族文学的建立不能只靠一些孤立的各走各路的个别作家,而要靠全民族,它须反映全民族思想的伟大、情感的深刻以及行动的坚强和融贯一致;

第二,民族文学的建立是要和一个民族的伟大历史时代联系起来的,这民族要处在高度文化中而且在进行着伟大的历史运动,所谓“伟大的事件及其后果的幸运的有意义的统一”就是指历史运动顺着规律进展,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效果;

歌德并不是从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观点去提倡民族文学,他是第一个人了望到“世界文学”的产生,并且号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促使它快一点来临”。他所理解的“世界文学”不是把某一“优选”民族的文学强加于世界,把各被统治的民族的文学全压下去,如帝国主义者为着侵略,在“世界主义”的口号之下所宣传的。世界文学是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形成的;各民族对它都有所贡献,也都从它有所吸收,它和民族文学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在各民族文学之外别树一帜。歌德对于世界文学的主张是辩证的:他一方面欢迎世界文学的到来,另一方面又强调各民族文学须保存它的特点。

歌德说:“我爱用旁的民族的镜子来照自己,我劝旁人也都这样办”,“每一国文学如果让自己孤立,就会终于枯萎,除非它从参预外国文学来吸取新生力量。”“我们重复一句:问题并不在于各民族都应按照一个方式去思想,而在他们应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假如他们不肯互相喜爱,至少也要学会互相宽容”。

歌德令人钦佩的是在世界文学刚露头角时,就已嗅得出它将要到来,并且提出正确的方针,有意识地指导它走上正常发展的路径。

歌德美学思想简评

w歌德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十分丰富,其见解远不限于这里所介绍的这几点。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以及自己对于各民族文艺作品的体会,讨论到许多关于艺术创作的实际问题,对于美学理论的建设具有无比的重要性。特别是他的文艺应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条基本原则对近代西方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5314.html

更多阅读

圣经预言《启示录》讲座第一讲:《启示录》概论

一、《启示录》概论揭开帷幕,洞悉天机现在大家要开始与我一同旅行。什么旅行呢?这是非同一般的旅行,不是为了去世上风景名胜游览而进行的旅行,也不是为了去世上著名学府求知而进行的旅行;这些都不过是短暂而即将消逝的。我们现在要来

酒店集团财务管理概论 酒店管理概论 论文

酒店集团财务管理概论近几年,我国酒店业在规模、技术水平上得到快速的提高,但过度分散的产业结构已严重限制了产业发展。由于产业利润空间狭小。绩优企业的创新、发展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故此,发展酒店集团,提高产业集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目录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序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我之态度      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我之眼光      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关于文化(1)      第一章 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讲义十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讲义十(转)第十讲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下)四、中国传统婚姻类型  婚姻类型,指的是男女双方选择配偶到嫁娶成婚等一系列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其中包括了很多制度、地方习俗、伦理准则及审美取向。中国历史悠久,

声明:《美学概论笔记斌 美学概论》为网友自傲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