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春节假期,我有三天时间泡在了吴山,一是权当有氧健身,提神醒脑,二是乘机寻迹探幽,捕景摄影。
山在杭州算不上奢侈品。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地理形势让杭州占尽了山水风光。然而吴山却在杭州人的心中有着不一般的分量。外地人游杭州如有闲情逸致多半也会选择去爬爬北高峰或者保俶山,但很少会去吴山览胜。偏偏杭州人对吴山情有独钟,闲来呼朋唤友或举家老小去吴山溜达个半天一天,跳跳舞、喝喝茶、打打牌、海阔天空家长里短的聊个东西南北。
所以,吴山是座市民山,老杭州叫它“城隍山”,它矗立于皇城旁闹市区,毗邻河坊街,古时这一带曾是锦绣繁华之地,庶民百姓栖身于此,安居乐业,而吴山就像一道厚重的屏障,庇佑着杭城百姓吉祥平安。
农历十二月廿九那天,杭州下了一场大雪,正月初一山上的雪还未融化,上午登山,空气清泠,吐纳之间,有一股浩然凉甜直抵胸肺。山林之间,看不见的清新空气氤氲四周,漫漫无边。山不高,坡不陡,路也整得平实,行走起伏陶然怡得。
杭州的百姓有大年初一进香拜佛的习俗。吴山上有观音洞、瑞石洞,还有诸多寺庙,自然成为本土香客的朝圣之地。人最多的是观音洞,一位老者说,为了确保烧香安全,他从昨晚就在此守护清理,晚上就在寄宿在山上,我看他端坐一旁看着袅绕的香烟和拥挤的人群,猜想他内心一定也趟过了善流。
在杭州人的心目中,吴山是一座平民山。它融合在百姓的生活中,渗透于百姓的血液里。山脚边、半山上,至今生活着一大群杭州人家。闲情逸致、节假休息时,人们喜欢到山上聚聚,纵论天下风云,大话儿女情长。山上的茶室和酒菜面馆是杭州人常去的休闲地盘,而正月里的吴山庙会更是杭州人拉风自娱的舞台。在吴山,杭州人可以找寻不老童真,外地人可以感受杭州的市侩风情。这是一幅活色生香的杭州市俗云图。
吴山是西湖群山中唯一楔入市区的山。它襟江带湖,山顶的城隍阁巍然庞大,登阁远眺,江、湖、山、城一览无余,美不胜收。城隍阁是21世纪初重建的七层仿古楼阁式建筑,高41.6米,炫煌富丽,融合元、明殿宇建筑风格,大处着眼,细处勾勒,在阁内可以看到介绍老杭州历史演变的展览。作为吴山上的单独一个景点,此处为唯一需要购票参观的地方。
吴山之美,不仅在于它的钟灵毓秀,更在于它的人文积淀。一如西湖作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就风景而言不是最秀的,但却是最具人文历史的风景,而人文历史中又是最具风光的,吴山也处处藏着历史遗迹和人文锦绣。
登吴山,不仅仅是爬山,那种在爬山过程中游历人文典故的起伏是一种深厚的阅读,让人遐思更让人沉淀。
▲【关汉卿纪念石】关汉卿为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南宋灭亡(1279)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在这一处景点中,还有介绍元曲的石碑及《杭州景》曲祠。
▲【吴山原小普陀建筑】建于19世纪末,为二层砖木结构,属江南传统风格建筑。2005年7月被杭州市政府列入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药王庙】吴山上旧有药王庙,旧时名惠应庙,始建于北宋汴京,宋室南渡时移所供古神农氏像于杭州,俗称药王庙。至民国时期,药王庙成为杭州中药业药号聚会之所。每年药王菩萨生日,这里都要演戏、烧香、祭祀,盛极一时。旧时,药王庙门楼处搭有戏台,上有一楹联流传甚广:
名场利场,即是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
寒药热药,无非良药,医不尽遍地炎凉。
▲【东岳庙】初建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元毁,明景泰间(1450-1457)重建,清道光间(1821-1850)又经修葺。现存建筑五开间,硬山顶,共三进,占地2470平方米。第一进为山门及古戏台,山门具有清末风格。第二进为主体建筑庙堂,五开间。明间前檐拄为石雕蟠龙柱,有明末风格。古戏台和蟠龙柱在杭州城区是独一无二的。
▲【至德观遗址】宋仁宗嘉佑初年,梅挚出守杭州,仁宗赐诗,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挚到杭州后,即在吴山上建堂,名“有美”。欧阳修为之作《有美堂记》,文中有“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盖钱塘兼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的赞文。今人为纪念这段历史,于“有美堂”前立欧阳修《有美堂记》石碑。
“有美堂”在南宋时毁坏,后在有美堂遗址上建至德观,隶属太史局。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又毁,至元二十二年(1285)复建,内塑天帝星曜像,筑阁祀之,俗呼庙为“太岁庙”,庙于近世毁去。20世纪50年代在此地重建两层仿古楼阁式建筑,外有回廊。一层额“茗香楼”。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里一直是杭州养鸟爱好者的聚集之地。二层为楼阁,面湖处挑出平台,为眺望湖山极佳处,故称“极目阁”。
▲【宋樟】已有700余年历史。像这样的古樟树在吴山上不止一二棵。
▲【伍公庙】伍公庙位于伍公山上。而伍公山与吴山一脉相连,习惯上亦统称为吴山山脉。伍公庙即为纪念伍子胥而建。伍子胥是春秋时的吴国大夫,曾助吴王阖闾完成了春秋霸业。到吴越交战时,因谏言未被采纳,渐次疏远,终因谗言被夫差赐死。历史上伍公庙屡毁屡建,最后一次重建为清同光时期,规模甚宏。至近世日趋衰败。2006年,杭州市政府重修此庙。成为吴山一景。
▲【宝城寺】和【麻曷葛剌造像】宝城寺原名释迦院,为五代时吴越国王妃仰氏建,宋大中祥符间改额为宝城寺。岁久,寺废变成百姓居处,明万历士子布政使吴用先捐资建造大观楼,开御石经于此,便成了今日的宝成寺。
宝成寺内,共有三龛依山开凿的石刻佛像,西龛为单尊,已被破坏,但龛楣行云等浮雕依稀可见。中龛雕三世佛。造像未见题记,从风格与特征来看是元代作品。“麻曷葛剌”是梵语“大黑天”的音译,元朝统治者祀为“战神”。造像刀法简练、粗犷,艺术手法夸张,是研究密教“梵式”造像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全国有明确纪年题记的麻曷葛剌造像仅此一处,它在我国宗教史和造像艺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2001年6月该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阮公祠】位于吴山元宝心60号,祀清浙江巡抚阮元。阮元是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书法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任浙江学政、巡抚多年,其间疏浚西湖,修筑海塘,创办书院,颇有政绩。该祠现存建筑为光绪五年(1879)由重阳庵改建而成,占地320平方米,面阔五间,硬山造,坐西朝东,通面宽20米,进深11米,六架前檐廊式砖木结构。
▲【感花岩刻诗】位于吴山东麓宝成寺后。相传北宋苏轼在宝成寺赏花有感,题七律一首刻于摩崖。明朱术洵题“感花岩”于其上。成化年间吴乐升在两旁题“岁寒、松竹”四字。1986年该遗址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元宝心66号民居】建于清代,二层砖木结构,原为尼姑庵,现为民居。
▲【石观音阁】这是一处杭州历史建筑。建于清代,四合院院落形式,为晚清时期杭州小型寺庙建筑的代表。
▲【环翠楼】此处原名延寿亭,在吴山景区改造时,改名成了环翠楼,其实从外形看,它依然是个亭子。对此建筑的改名,曾有市民对此存异议。
在吴山上,亭台楼阁不胜其数,它们不仅是风景中的一点光亮,而且也是市民歇脚栖息的好地方。如下二张图便是吴山上的二座亭子。
吴山之秀,不仅在于它的宗教文化,也在于它的人文遗迹。游览期间,不经意间会发现那些遗存在摩崖上的题字石刻,而嶙峋的山体又常常让人惊喜于它的雕镂怪啄,如乱石穿空,如惊涛拍岸。
▲【十二生肖石】火德庙前俊石十二,玲珑剔透,如山峰离位,各以形象名之,杭城百姓因其石分别形似十二生肖动物,故戏称为十二生肖石。
▲【归云洞】又名石屋,顶穹旁削,中可列数十人。天将雨,则云气自出,将晴时,云气自收,因名“归云洞”。
▲【第一山摩崖题刻】和【紫阳洞天题刻】“第一山”由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题;“紫阳洞天”由明代胡缵宗题写。
▲【瑞石古洞】瑞石洞景区是吴山石景最奇特之处,这一带从地质学上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嶙峋怪石尽露峥嵘,精神毕现,千姿百态,如石涛笔下的披皴山水。
月波▲【月波池】池后石壁上有水波岩石纹理,前人垒为半月形,养水其中,形成了昔人所称之“池映壁,壁映池,壁重映”的奇观。
▲【青衣洞】和【青衣泉】旧志称: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有道士见一青衣童子入洞,逐之不见,但闻洞中风雨之声,后人逐名青衣洞。洞中有泉,泉以洞名。
▲【重阳庵遗址】唐开成年间,西川道士结茅以居。元大德年间西川道士冉无为云游至此,建三清宝阁,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广微子,书“青衣洞天吴山福地十万大重阳庵”十四字于石壁。
在吴山上,还有一处建筑史颇有历史意义的,那就是消防瞭望塔。老底子的杭州人有一句俗语叫“城隍山上看火烧”,意即指在城隍山上可以一览杭城无遗,可见吴山之地势重要。后来这句俗语演变成了旁观热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