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喻大华
讲师简介:先后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辽宁师范大学教授。主讲中国史学史、史学论文写作、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等课程。出版著作《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道光皇帝》《嘉庆皇帝》、《咸丰皇帝》、《末代皇帝溥仪》、《囚徒天子光绪皇帝》等,参编著作近十部,发表论文50余篇。
内容简介:咸丰帝即位后,对王朝高层的核心人选一直处在将信将疑,游离不定的状态,特别是对精明干练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始终怀有戒心。奕訢任职军机处,仅仅两年即被罢黜,而就在奕訢退出军机处的同时,王朝政坛却崛起一位实力派人物。咸丰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有加,甚至最后还让他担纲临终托孤的重要角色。他的出现,对整个王朝的政局,对近代中国的走向,都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那么,这个在咸丰朝叱咤风云的人物究竟是谁?此人到底何德何能会让咸丰帝如此信任呢?
全文:
咸丰四年的一天,两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求见,一位是怡亲王载垣另一位是郑亲王端王。咸丰帝对这两个人印象一般,说起话来吭吭哧哧,一半满语一半汉语,说了半天自己满头大汗,听的人往往不知所云。但这两个人爵位高资格老,当年父亲道光皇帝对他们都高看一眼,自己当然不敢怠慢,立即传旨召见。耐着性子,听了半天才明白,原来这两个人是来荐贤的。他们向咸丰帝推荐了一个人,郑亲王端华的弟弟肃顺。哥哥推荐弟弟,真有点举贤不避亲的味道,所以,端华把载垣给拉来了,帮他向皇帝推荐肃顺。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公历是1816年,字雨亭,祖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儿济尔哈郎,传到肃顺这一辈,已经是第七代了。爸爸“老郑亲王”的爵位世袭罔替,但只能传给一个儿子,肃顺是小老婆生的,庶出,王位自然轮不到他,传给了哥哥端华,自己仅仅得了个三等辅国将军的位置。这在皇族云集的北京城里边一点都不显眼。肃顺年轻的时候,生活比较清苦,跟一般老百姓差不了很多。史书里边记载着肃顺冬天穿着老羊皮袄,穿老羊皮袄的档次是比较低的,而且肃顺还是反着穿,怕人知道那不是老羊皮袄,然后牵着一条黑狗漫步在北京街头,利用他的贵族身份混吃混喝。熟人见了他管他叫肃六,排行第六,本来应该叫肃老六,但让人给简化了。这段经历对他磨炼很大,史书中这样一句话,习知京师五城诸坊利弊——《清史野闻》就是说他对北京城了如指掌,社会阅历非一般贵族可比。道光末年,凭着贵族的身分就进入了仕途,做散秩大臣,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侍卫官,级别不低但是毫无实权。肃顺干得兢兢业业,逐级升迁,还担任过正黄旗蒙古副都统的职位。现在两位王爷推荐肃顺,咸丰帝本来就知道肃顺这个人,并且对他印象非常好,因为这几年朝廷忙于镇压太平天国,军费紧张,多次号召官员们捐款捐物,肃顺每次都表现得很积极,大有毁家纾难的势头。所以咸丰就接受了推荐,然后又进一步找了很多人来打听这个人怎么样。虽然咸丰帝了解他,但是还想更深一点地来了解他,结果大家对肃顺的评价差别很大。有的人说这是个人才,有的人说那就是个无赖,谁说他无赖,他自己就说他自己无赖,到人家那儿去混吃混喝,人家问他,说“君自视何人”,就是说你自己认为你是个什么玩意儿。肃顺说,无赖。那人接着说“无赖荣乎?”,说无赖光不光荣。肃顺说无所谓光不光荣,无赖就是无赖。看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不过大家普遍反映肃顺,这个人有才干,而且具有领袖的才干。为人为官不讲情面不怕得罪人,说长相就很特别,状貌魁梧,眉目耸拔。见人一面,终生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经年能举其词——《近代名人小传》不怒自威,记忆力好,见人一面,一辈子能说出这个人长相特点,当然肃顺这辈子也很短,办一件公事,一两年不忘公文的内容。咸丰帝还召见了肃顺,君臣之间几次长谈,咸丰深受感动,就决定重用肃顺。
解说:经过一番详细的考察,咸丰帝非常赏识肃顺干练果敢的作风和超出常人的见识,于是决定对肃顺进行提拔重用。从咸丰六年以后,肃顺的为官之路飞黄腾达,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要职,逐渐成为咸丰王朝一言九鼎的权臣。而此时,随着太平天国占领区域的扩大,清朝财政差不多到了破产的边缘,税收损失大半,军费成倍增加,这让咸丰帝手足无措,那么,面对着如此困难的朝局,深得咸丰帝信任的肃顺又能否成为挽救大清王朝命运的中流砥柱呢?
肃顺胆大包天无所畏惧,他向咸丰帝提出了两个应对措施。第一,开烟禁收税。就是取消对鸦片的严禁政策,收鸦片烟税。咸丰帝面有难色,清朝从雍正年间颁布对鸦片的禁令,历代执行力度越来越严,道光年间还因此发生了鸦片战争。尽管战败,道光也没有改变对鸦片的禁令,但是鸦片的禁令实际上是掩耳盗铃的政策,鸦片根本禁不住。外国人走私,中国奸民贩运,流毒天下,国家还得不到税收上的实惠。肃顺说,咱还不如就实事求是,允许鸦片贩卖吸食,这样一来国家还能够在海关、口岸、运输还有消费的环节上收到大笔的税收。当然了,政府允许毒品交易显得有点不要脸,在肃顺看来,连命都保不住了,还要脸干什么?咸丰帝接到建议,内心矛盾重重,开禁鸦片必将影响国家形象,少不了一些士大夫要大骂政府。咸丰可不愿做一个人心丧尽的统治者,但肃顺说得对,也不是没有道理,要不然怎么应付各省的“讨债精”呢?咸丰还有拿定主意,消息传开肃顺先被满朝官员骂得狗血喷头,反对者义正辞严,指责肃顺是奸臣。说一旦开禁鸦片,有何面目见先皇道光于地下呢?说得咸丰皇帝脸颊发烧无言以对,心有不甘地借坡下驴,没采纳肃顺的建议。鸦片烟税没收成,国家财政山穷水尽,肃顺急红了眼睛,他又在太岁头上动土,要削减八旗的钱粮,这是第二点。满族是清朝的统治民族,国家对满族是被告包养体制,全民族分成八个军事单位,叫八旗。八旗男子一不做工,二不务农,三不经商,全靠当兵领饷来养家糊口。但时间一长,人口越来越多,哪有那么多兵额呀,哪有那么多当兵的机会啊,所以,八旗生计也非常艰难。从乾隆晚年以来,国家每年都要付出大笔的救济款来救济八旗生计。现在,肃顺担任户部尚书,把救济这一项给砍了,这样一来,八旗子弟原来是过惯了安逸日子的,现在连糊口都成问题了,纷纷找咸丰帝“上访”。这回汉族官僚事不关己,袖手旁观。咸丰帝装聋作哑,对八旗子弟不理不睬。八旗子弟控拆无门,最后迁怒肃顺,骂声如潮,肃顺成了满族全民族声讨的对象。消息拐弯抹角传到肃顺的耳朵里,他也因此恨透了满族人,肃顺本身就是满族人,他有两句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一句常说,咱们旗人浑蛋多,另一句,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奴才小传》根据野史记载,肃顺当官受赌,只收满族官僚的钱,不收汉族官僚的钱。因为肃顺自己知道他在满族里边名声不好,索性破罐子破摔。
解说:此时的咸丰王朝内外交困,国内灾荒不断,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外国人也不断地挑起事端,发起侵略战争同,要求巨额赔款。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大笔的银子来支撑,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咸丰帝,对此是一筹未展。那么肃顺还会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咸丰帝来解决这个经济难题呢?
咸丰帝登基以来民穷财尽,国家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都解决不了经济危机,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国家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搞通货膨胀,向老百姓转嫁经济危机。中国古代都是采用银子或者铜,这种贵重金属来做货币,你要想搞通货膨胀,还真不容易,因为货币本身的价值很高,不过也有办法。咸丰三年三月,清政府开铸“当十”大钱,什么是“当十”大钱呢?明明是一文钱,但我在钱上铸造上“当十”两个字,强迫老百姓按十文钱的面值使用。其实“当十”还是面额小的,还有“当百”甚至面额更大的钱,后来清政府干脆发纸票,叫“宝钞”、“官票”,用高丽纸印,蓝色的图案,有一定的防伪措施。用银两或制钱为单位,票面上印着几两、几千文的字样,然后要求老百姓在市面上来流通。从此我们中国人就使用了一个字到今天,叫“钞票”。纸钞的成本更低,完全成了一种价值的符号,一张纸钞值多少银子呢?全由政府来定,政府又不考虑经济规律,它根据财政状况来定,结果搞得国内市场非常混乱。清政府推行钞票,推行不下去,老百姓也不傻,你不是要转嫁经济危机吗?老百姓有办法来对付你,什么办法呢?就是不用呗。那么大钱钞票推行不利,清政府无奈之下,想到了商人,以前民间的银号发行过银票,那不也是纸钞吗?但是人家的信誉好,所以清政府就想到了商人能不能利用一下。户部在北京招商成立了一批官银号,你比如说咸丰四年设立了“五宇官号”,宇生、宇恒、宇谦、宇泰、宇丰五宇。清政府看中的是商人的实力和信誉,商人看中的是政府手中的权力,对商人来说,发行钞票的利益是很大的,更何况,还可以利用政府的势力来搞一些风险投资什么的,你比如说搞投机倒把买卖,囤积居奇,开一些银号等等,所以双方相互利用。官银号搞起来以后,就发生了很多弊端。清政府也知道出了各种各样的弊端,你比如官商勾结,投机倒把,如何算计这些储户的问题,都出现过。清政府也想查办,但是这个案子很难查,头绪太乱牵扯面太广,所以清政府就知难而退了,咸丰八年的冬天,肃顺被调为户部尚书,他决定啃这块硬骨头,他奏请咸丰皇帝重新立案,经过多半年时间的清查,基本查清了案情,然后又请皇帝下发上谕,把涉案的户部官员、商人、保人、伙计等等查抄家产,逮捕下狱,闹得京城里边人心惶惶。咸丰年间的“五宇号案”头绪纷杂,也缺少中心人物和事件,而且直到咸丰皇帝逝世,也没处理完,最后不了了之。所以中国史学届从来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要想这个问题说清,无论是我的时间还是能力都不许可,我要强调的是肃顺的胆略,这个人真是胆大包天。“五宇号案”的第一个后台就是恭亲王奕訢,当然了,皇帝的弟弟不能不给面子,所以让恭王府的首领太监顶罪,逮捕下狱。奕訢表面上没有被牵连,但是弄得灰头土脸,奕訢也因此恨透了奕訢。肃顺对奕訢网开一面,但对其他人就不客气了。此前的户部尚书有两位负有领导责任,因为“五宇官号”不是你们招商设立吗?官商勾结不就是跟户部勾结吗?所以这个户部尚书是负有领导责任的。两位户部尚书,其中第一位叫柏葰,已经因为别的事被送进监狱了,估计性命难保;另一位户部尚书是大学士翁心存。肃顺的意思是要把翁心存置于死地,至少也要下狱法办。因为以前肃顺倡议开禁鸦片,翁心存起劲地反对,现在让肃顺给拿住了把柄了,所以要报复他。肃顺敢整翁心存说明他胆略也非常大,翁心存这个人可非同寻常,他是皇室的家庭教师出身,给咸丰皇帝上过课,此外咸丰皇帝的那些弟弟们都受过他的教育,是他一手教出来的学生。肃顺一定要把翁心存给扳倒,办到什么程度呢?已经把翁心存给革职了,但是想逮捕入狱这个难度还是比较大。在此后的时光里,翁心存一直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担心说不定哪一天就被肃顺给抓进去了。当然咸丰帝死后,肃顺被清洗,这个案子不了了之。此案前后持续两三年,查出赃款上千万两,很多商人倾家荡产,很多中央的高级官员受到处分。这样一来,肃顺的敌人就更多了,但是国家得到了实惠,吏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肃清,所以应当给予肯定。
解说:除了经济难题以外,咸丰帝在内政外交上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面对江河日下的王朝颓势,面对堆积如山的各种问题,肃顺却显露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政治敏感,他向一直处于苦闷状态的咸丰帝提出了一个打破王朝已经遵循两百多年的祖制的独特想法。那么,这个前无古人的大胆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它会让咸丰帝茅塞顿开吗?
在此,肃顺有着独特的眼光,他感觉要解决国家目前的危机,眼光不能光放在经济上,国家实行了二百年的重满抑汉政策必须调整。肃顺平日里看惯了满洲贵族的腐败无能,现在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他拍案而起,推动咸丰帝改变祖宗家法,重用汉族大臣。肃顺讨厌满族官员,见了满族官员,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但是见了汉族官员,面子上的礼数还是很周到的,颇有一种礼贤下士的雅量气质。他本人就养了很多汉族士大夫的亲信,比如说湖南的郭嵩焘就是肃顺的亲信。在中国近代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左宗棠要不是肃顺的保护,别说是建功立业了,连性命都保不住。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中过举,在湖南巡抚骆丙章的手下当幕僚。他才识过人,无论是练兵来中筹饷都办得井井有条,而且这个人魄力十足,大刀阔斧,不讲情面。骆秉章对左宗棠非常器重,器重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清史稿》记载,官员向他请示工作,骆秉章开口就说,季高先生云何,季高就是左宗棠的字。这是口头禅,他经常挂在嘴边。所以左宗棠虽然仅仅是个幕僚,属于私人秘书的这一类,但是大权在握,湖南省各级官员见了左师爷立即下跪请安。咸丰九年的时候,左宗棠自己惹了一场祸。原来湖南永州镇的总兵见面没向左宗棠行礼,左宗棠大怒,决定把这个总兵革职。你说滑稽不滑稽,你左宗棠不是国家现任官员,你就是个秘书,还是私人秘书,你就敢把国家的高级武官给革职了。左宗棠魄力大,而且是巡抚大人的心腹亲信,手里掌握着省政府的印把子,他想把谁革职发个文件盖个章立即生效。这个总兵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他知道,没法跟湖南巡抚来控告了,因为湖南巡抚那跟左宗棠那都是亲如一家。于是找到了湖广总督官文控告,官文是满洲正白旗人,除了小心谨慎以外,一无所长,就凭着他满族贵族的生活就坐稳了湖广总督的位置,是咸丰皇帝安插在长江流域监控湘军的重要人物。官文哪里是曾国藩的对手啊,他根本完不成监控曾国藩湘军的使命。正因为如此,官文对湘军集团素无好感,对全力支持湘军的左宗棠也没好印象。接到举报之后,马上上疏皇帝,弹劾左宗棠。咸丰不是很了解左宗棠这个人,凭着对官文的信任,他就做了个批示,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清稗类钞》就是你说你看着办吧,你调查调查,如果左宗棠确实是违法乱纪的话,你就把他杀掉就算了。肃顺是咸丰帝的亲信,他得知了咸丰帝的这个批示之后,非常着急。肃顺本人也不认识左宗棠,但是,他经常听自己的心腹郭嵩焘夸赞左宗棠,说那是罕见的人才。肃顺爱屋及乌,就决定救左宗棠一命,于是他找来了郭嵩焘,告诉了咸丰帝的密旨的情况,然后让郭嵩焘赶紧营救左宗棠。郭嵩焘十分着急,又一脸困惑,你肃大人位高权重,一言九鼎,你不说话,让我这个芝麻官怎么营救啊?肃顺跟他说,皇上发往湖北的旨意是密旨,皇上不问我,我没法开口,并且国家制度规定,我们满人不能结交汉族官僚。在这种情况下,我冒冒失失地去给左宗棠说好话,在皇帝心中没份量,你赶紧找个汉族大臣,上奏保举左宗棠。装作不知道皇帝密旨这档事,去保举左宗棠,皇帝接到保举的奏折之后,自然问我,到那个时候,我马上给左宗棠说好话。郭嵩焘明白了,原来是应该这样办。郭嵩焘很快就写好奏折,但郭嵩焘级别低,他没有权力给皇上上奏折,于是郭嵩焘找到了大理寺少卿潘祖荫。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法院的副院长,他当然有资格上奏折,然后请潘祖荫吃饭,吃完饭天就黑了,又给潘祖荫找了几个唱戏的,哄得潘祖荫非常高兴。末了郭嵩焘拿出了三百两银子和这个奏折。银子请潘大人收下,如果不够再补,奏折请潘大人签个字递给皇上。潘祖荫这个时候很高兴,表示可以给你递,但是你要告诉我这个奏折写得是什么。郭嵩焘说你放心吧,肯定不是举报的奏折,是说人家好话的奏折。说谁的好话呀?说左宗棠的好话。左宗棠是谁啊?郭嵩焘又把左宗棠的情况跟潘祖荫说了一遍。于是潘祖荫就把折子递了上去。凑巧的是,潘祖荫的奏折递上去的同时,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奏折也递进宫中。胡林翼为左宗棠开脱,其中说了这样一句名言,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就是说他名声大,所以说好说坏的都有。咸丰帝一下子收到两份保举左宗棠的折子,变得拿不定主意了,于是就向肃顺等人征徇意见,你们左宗棠这个人犯了这么个事,该不该杀?肃顺侃侃而谈,说左宗棠这个人我是一点也不了解,但是潘祖荫我了解,那是国家大臣,学问好,关键是人品更好,胡林翼是国家的栋梁,这些人给左宗棠说好话,我们应该信,再者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应该不拘一格,建议皇上宽免了左宗棠这一回,给他个机会,以观后效。咸丰帝立刻就采纳了肃顺的建议,他指示湖广总督官文不要轻易处置左宗棠。湖广总督官文接到皇帝的这个指示之后,马上就明白了,有人替左宗棠说好话了,他何必去得罪那么多人呢?官文你看他做事不行,当官可是一流,马上见风使舵,不再追究左宗棠。在这个事件的处理上,肃顺里应外合,对咸丰帝启发引导,显示了很高的见识和手段。而左宗棠因祸得福,在咸丰帝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步步高升声望日隆,成为与曾国藩、胡林翼并列的人物,肃顺可谓是功不可没。
解说:清朝是一个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满汉联合政权,汉族官员历来居于附属地位,但是到了道光晚期,旗人的衰落已经是无可挽回的事实,所以咸丰帝为了挽救祖宗的基业,开始重用汉臣。在这一点肃顺对咸丰帝有推动之功,重用汉臣的主张是肃顺为咸丰朝做出的重要贡献。到咸丰末年,肃顺在朝中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势力集团,基本上控制了军机外。不过,权倾朝野的肃顺也不是没有反对者,相反,不但有人对他咬牙切齿,甚至还有人骂他是十恶不赦的罪臣。那么,朝野上下对肃顺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喻大华教授又会如何评价肃顺这个人呢?
应该承认,肃顺的眼光、魄力都可以称得上是一流。咸丰帝能重用肃顺说明他也不乏远见。清朝到了咸丰帝这个时候,官员因特懈怠,歪风邪气盛行,人们见怪不怪,反而能按原则办事的人被视为不近人情,群起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确实需要像肃顺这样的人大刀阔斧给整肃一下,但肃顺的弱点是作风过于跋扈,这使他树敌过多,结果种下了最终败亡的种子,史书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您看肃顺跋扈到什么程度?他当户部尚书的时候,有一天他眼另一位尚书周祖培一同办公,大家说他当户部尚书怎么还有一位户部尚书呢?清朝六部实行满汉双尚书制度,以示平等。这个时候下属送来一道公文,肃顺一看,这个公文已经由周祖培给做了批示了,于是,他板着脸怒气冲冲就问,是谁之诺,就是说谁画的圈,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户部司员硬着头皮回答,周中堂之诺也。周中堂就是周祖培,他的身份除了户部尚书以外,还是协办大学士,所以下级管他叫周中堂。按说场面十分尴尬,但是肃顺一点也不尴尬。他开口骂道,若辈愦愦者流,但能多食长安米耳,乌知公事——《宾退随笔》翻译一下,这些饭桶除了消耗国库里的粮食以外,他懂得什么公事,还搞画圈。肃顺于是拿起红笔,把周祖培的批示一笔勾销,重新做了批示之后把公文往地上一扔,面不改色心不跳,他要看看周祖培的反应。其实论地位,周祖培比肃顺还高一些,因为他还是协办大学士。所以这个周祖培受了这样的侮辱,他怎么能下台呢?脸红一阵白一阵,心跳加速,但是周祖培心里边有数,他知道肃顺平日里见了皇帝的弟弟,像奕訢奕譞这样的“礼绝百僚”的亲王、群王,开口就叫老六老七,自己一个协办大学士算什么玩意。肃顺刚刚把一位大学士送进了监狱,一想到这里,周祖培顿时气馁,咽了口唾沫,忍了,啥也没说。肃顺敢把大学士送进监狱,这位大学士是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