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诗词毛泽东诗词 菩萨蛮 黄鹤楼文化
【原创】毛泽东诗词欣赏札记之二十四
感怀国事心潮逐浪的瑰丽词章
——《菩萨蛮·黄鹤楼》
五木
1925年,毛泽东秘密“问道入粤”,9月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2月1日,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6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3月,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毛泽东同周恩来等力主反击。5月至9月,主办国民党第六届农民讲习所,任所长。11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不久到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是毛泽东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月4日至5日,在湖南考察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民运动。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武汉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自1927年3月起,窃取北伐军要职的蒋介石不断制造残杀共产党人的流血事件;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公然投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的怀抱,并逐渐掌握了政权。从此以后,于大革命时期的1924年1月始首次合作的国共两党分道扬镳。与此同时,把持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也在“左派”的伪装下策划着反革命的阴谋。面对危局,毛泽东力主依靠工农,坚决予以反击。4月27日至5月10日,毛泽东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上,毛泽东批评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和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提出了加速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工农军队等挽救革命的提案,但把持着大会的陈独秀等人没有采纳,大会拒不讨论;甚至毛泽东本人也被排斥于大会领导之外,剥夺了表决权。
一天,毛泽东携夫人杨开慧同游武昌黄鹤楼,站在楼上,俯瞰波澜壮阔的长江和武汉三镇的雄姿,于是触景生情,感怀国事,怀着忧郁、沉痛的心情,借“黄鹤楼”为题,用“菩萨蛮”词牌,填写了一首《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蛇山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古代“鹤”与“鹄”相通)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南朝以后就很著名。黄鹤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1927年作者到黄鹤楼游览时,只存建筑物警钟楼。1955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1985年6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楼前塔已迁至附近的高观山。
黄鹤楼之得名,说法不一,但有两种传说较为可靠。一是《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经过此地,故称黄鹄矶,《元和志》:“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二是《太平寰宇记》:“昔费袆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骑鹤的仙人叫费文袆(huī音灰),一作费祎(yī音衣)】。
黄鹤楼,历代有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朝崔颢的《黄鹤楼》诗及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相传为李白所倾服,尤为历代传诵。一天,诗仙李白也曾登黄鹤楼,本想题诗纪游,但看了崔颢的诗,自叹无法超越,感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搁笔不写了。
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虽然借“黄鹤楼”为题,但是抒发了与古代文人截然不同的感慨。就思想境界而言,因时代不同,可能比崔颢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要略高一筹。
这首词的上阕写景,并寓情于景。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茫茫:时、空的悠远广大之貌。所谓“茫茫终古”(《文选》左思:《魏都赋》)乃指时间之久远绵长;所谓“何视天之茫茫”(《文选》陆机:《叹逝赋》),主要是指空间之广大,亦指时间之悠远久长。开篇的茫茫便将我们引入了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为其着上莽莽苍苍的悲壮色彩。
九派流中国:派,一般认为,“派”即水的支流。也说江河的支流。九,言其多,非确数。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尚书·禹贡》“九江孔殷”。孔安国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南朝宋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李白《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有学者认为九派在这里代指长江,以图写历史。毛泽东在1959年12月29日致钟学坤的信中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中国,即“国中”,指中国的中部地区。流中国,点名长江源远流长,势不可挡。
沉沉一线穿南北 :这里的“沉沉”二字,使人感觉到如铅压心,深沉、深邃,好像触摸到作者当时那苍凉的情怀。
一线,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广州至武昌)铁路和以北的京汉(北京至汉口)铁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已接通,改名京广铁路。词中的“一线”二字用得极为精确,因为站在高大的黄鹤楼向下眺望,京汉和粤汉铁路相接的形状细长如一线。沉沉,形象地描绘了贯通南北的铁路延伸之遥远。
另一种解释是:沉沉,水深的样子。一线指长江。穿,穿连。意谓黑沉沉的长江像一条长线把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穿连起来了。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比上一种说法有更充足的理由。
(一) 此词写游黄鹤楼遗址,登高望远,视线从远至近。首句写远方的“茫茫九派” ,二句写近处的“沉沉长江” 。如果不写眼前的长江,反而写遥远的九派,是不合情理的。作者在《七律·登庐山》中的“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诗句,就是先写九派,再写长江。霍玉厚《毛主席诗词讲解斠补》手稿解“一线”为“当指眼前的长江而言”,并引敦诚《四松堂集外诗辑》中《和张尧峰登金山》诗“大江一线青潮落”句作证。并说:“穿南北,多指横穿南北,并非指纵横南北而言。”公木在《毛泽东诗词鉴赏》笺注中按:“全词是写登楼望江,由远而近,不得于此句另指铁路,霍说甚是。”“沉沉一线穿南北”,意谓黑沉沉的长江把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穿连起来了。
(二)把“一线”解作铁路,在1927年尚难说成是“一线”。粤汉铁路到1936年才筑成,其中株洲至韶关段直至1929年才开始修建。再说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当时并无大桥接通,故难称是纵贯南北的“一线”。何况“沉沉”一词的多个义项,没有一个适合形容铁路。
在这里,作者用雄浑有力的词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黑沉沉的波涛滚滚向东流的把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穿连起来的长江;具写历史悠久、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空间而言,是东西南北;从时间而言,则是上下古今。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两句写的是近景。
烟雨莽苍苍:指细如烟雾,迷茫一片的春雨。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
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把长江锁住一样。这个“锁”字用得好,一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如烟的迷茫一片的细雨笼罩下,隔江紧紧相对的龟蛇二山好像要把大江东去的巨流都封锁起来似的,把静物写活了。二是在“龟蛇”与“大江”之间,着一“锁”,有江断帛裂之感,使悲剧断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场悲剧是什么呢?那就是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即将失败,作为亘古的历史长河中又一反抗之火行将被熄灭。
下阕寓景于情,既含怀古之意,又抒慷慨激昂之情。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这两句紧扣题目,同时表现出对当时武汉政局的深切关心。登上黄鹤楼,自然会联想到黄鹤楼自古以来流传着不少的神话和传说,还想到了一些诗人留下关于黄鹤楼的诗句,如唐代诗人崔颢写的那首《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中流露出诗人一种感伤的吊古和思念乡土的思想感情。而此时的毛泽东所抒发的是因革命前途和自己的走向而产生的“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忧虑。当时,有两条路可供中国共产党选择:要么进行农民革命,要么听命于蒋介石及各式军阀。可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同时身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毛泽东又该何去何从?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酹是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隋书·贺若弼传》:“将渡江,酹酒而咒曰:‘弼亲承庙略,伐罪吊民,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后亦泛指洒酒。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樽还酹江月”。
在这里,作者借用典故,面对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他立誓要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他要选择一条自己认为可走而必须走的路。一腔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就像是汹涌的波涛那样翻腾起伏,追逐着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心潮逐浪高”一句,与上阕所形成的感情色彩相对照,语句亢奋,心潮澎湃,抒发了作者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因为作者相信,革命事业终究会如滔滔长江,滚滚向前,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结句振起全篇又含蓄不露,嘎然而止。杨开慧当时就称赞说:“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
邓国栋先生解释此词时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毛泽东的瑰丽词章《菩萨蛮·黄鹤楼》的眼便在‘心潮’二字。关于它,作者自注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它向我们提示了这阕词丰富的史的内涵,展示了诗人悲壮苍凉的主体情怀;表达了宏肆无羁,深沉、深邃的崇高的追求。这一‘词眼’便是理解全词的关键。诗人为何把酒临江,心潮逐浪?对大革命即将失败的愤懑与压抑,对曲折多艰的人民解放道路的回顾与前瞻,使极富史学情结的诗人情感,滔滔然,汩汩然而不已于言。”我认为,邓先生的解释很有见地。对我们学习理解这首词,有所启迪。通观全词,其气势低沉雄浑,气象宏阔万千。词中流露了作者的苍凉与悲壮,也显示了作者的自信与激昂。这“心潮”难道是平静的吗?
在这之后,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为新内容的路线方针,在湖南农民运动的基础上,毛泽东亲自领导农民暴动,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秋收起义,然后又率领农民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从此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道路。这后来的事实就是词的收尾两句所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的具体表现。
这首词的特点是:寓情于景,生动形象;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这首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四件。其中有三件将“把酒酹滔滔”写作:“把酒酎滔滔”,显系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