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斌(1983年7月4日—),熏陶于做海员的父亲跨越重洋带回的卡带,自小热爱唱歌,13岁开始参加歌唱比赛,16岁出道,18岁发片,自此获奖无数。随时随地都在创作歌曲,能在一小时内把一篇500字的文章编成歌,擅长钢琴、吉他、贝斯、鼓,学习过扬琴、古筝等等,试图在28岁发行一张属于自己的交响乐专辑。从首张个人专辑《文武双全》开始,推动了内地R&B风潮的兴起,并获得“内地R&B小天王”称号,后加入摇滚电子中国风等诸多元素,形成独到混合型胡氏曲风,成长为一代华语流行乐坛中最年轻有为的内地代表人物。
13岁,第一次进艺校学习声乐和表演
15岁,第一次组建乐队,任主唱
16岁,第一架合成器,爸爸送给斌斌的生日礼物,开始创作
从十五、六岁开始,胡彦斌天天写日记,也写一些小说和散文,他一天24小时都带着笔记本电脑和录音笔,看到有感觉得东西就录下来。不仅如此,胡彦斌的乐感超强,随便看到几行字就可以把它唱成歌,而且每一段文字的曲调唱的都不一样,所以称胡彦斌是“创作天才”、“音乐神童”,绝非溢美之词。
岁月渐长,胡彦斌从比赛的歌手成长为全能音乐人,外表形象和他唱的歌所表现的内容,显示出了差距。总感觉他带给人的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快乐、明朗和轻松的歌曲,但在他的音乐中,有对过去青春的回忆,有对现实的迷茫,还有一种淡淡的离愁。或许这也正是他的特色所在,简单明亮的外表之下其实有着很深的内涵和思考。
启蒙老师潘胜华这样描述他:胡彦斌的父亲在世时是个国际海员,和我是老朋友。他把孩子带到我这里上课时,孩子才16岁,刚刚变声,我看他声音本钱不是很好,没有高音,但很有悟性。我在发声方法上有自己的一套心得,我将京剧中的黑头(即大花脸)和花旦、青衣的假嗓门结合起来的演唱方法给他练声。想不到没过多久,他的高音就练出来了。后来有一次,他参加了电台组织的歌唱比赛,演唱了一首刘彤、妮南创作的《玛丽莲·梦露》,那首歌的高音部分很难唱,他居然把它非常完整地唱下来了。当时我心里就想,这孩子会有出息。我碰到过很多唱流行歌曲的歌手,他们自己不会写歌,老是模仿别人,没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久而久之,就被人们遗忘了。因此,我经常鼓励胡彦斌要学会自己创作歌曲,流行歌手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那孩子对我说,潘老师,我心里有旋律,就是不知道怎么写。最初,我让他哼出来,帮他改谱,在他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给他鼓励。当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和他签约的唱片公司的老师冯海宁、杨圣良等也给过他不少帮助。胡彦斌最大的特点是肯用功。他钻研电脑,电脑上有很多可以作曲的软件,最初,他是模仿,当然也紧跟潮流。渐渐地就有了自己的个性。一个肯用功的孩子,又有悟性,再加上别人的帮助,天时、地利、人和,就有了成功的希望。虽然我只是胡彦斌的启蒙老师,这几年他也忙于演出、创作,但是不管怎样,每年的大年初一,他总不忘给我这个老师来拜年。原来他父亲在世时是全家一道来,后来他就和母亲一道来。我觉得这孩子还是蛮懂事的,也感到很欣慰。
除了痴迷音乐,胡彦斌的爱好和眼下的时尚潮人并无二致,喜欢狂买电子产品;喜欢收藏鞋子,上海和北京两地的鞋子加起来有上百双,足可以开一小间鞋屋;喜欢跟一群男人去唱KTV,里面有大男人、好男人、坏男人,喝酒、唱歌,抒发压力;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痴迷金庸、古龙;喜欢打篮球,但问及位置时,会露出自然的笑容说,没位置。除此,胡彦斌还另有一种难以抗拒的迷人气质。这可能来自于单眼皮半带神秘感半带神采熠熠的关注力;也或许来自于一脸单纯却不天真、圆滑却不世故的可爱劲。他随时会恭维你,但是真诚而不肉麻,亲切而不流俗。这是一个情商很高,将音乐的商业性和个性调和得极其融洽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