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字当头 特色育人的省级名校——记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 贵州省贵阳市邮编





校长简介

蒲邦顺,男,汉族,四川西充县人,72岁,中共党员,民进会员,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创始人,法定代表人、校长、校党支部书记。先后被评为贵阳市、贵州省、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007年被贵州省政府部门授予“省管专家”称号;2008年荣获“贵州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称号;2010年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12年感动贵阳教育十大人物;2014年贵州省尊师兴教先进个人;贵阳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他根据民办教育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使学校生存、发展的一套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他关于关注和培养中等生成才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不仅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核动力,还向社会输送了各类合格人才,实现了家庭盼子成才的愿望。经过21年的艰苦奋斗、苦心经营,使兴农中学由一个农家小院式的民办学校发展成为占地近200亩、自建校舍10万平方米、贵州省规模大、办学条件较好、社会声誉较高的民办完全中学,被贵州省教育部门誉为全省民办学校的一面旗帜。

蒲邦顺校长的教育目标是“使我们的学校成为贵州家喻户晓的名校,使我们的教师成为贵州省被人羡慕的教师,使我们的发展模式成为贵州民办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的模式”。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以下简称兴农中学)创办于1993年,当时仅有36名学生,用农房作校舍,条件十分简陋。经过21年的奋力拼搏,目前已是贵州省民办学校中的首所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办学条件较好、办学历史最长的民办全封闭寄宿制完全中学之一。

兴农中学的发展,离不开其创办人、校长蒲邦顺。蒲校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于实践、善于思考,提出“争公办学校之不争,补公办学校之薄弱”,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把兴农中学办成贵州省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认可。

兴农中学一路是如何走来的?蒲邦顺校长又是以何种理念使兴农中学扎根本土、枝繁叶茂呢?

顺应改革开放,积极投身办学实践:兴农中学日渐兴隆

兴农中学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大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在这样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下,走过了一条创办起步、积极探索、迅速发展、创新辐射的不断成长壮大之路。

创办起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民办教育迅速崛起。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1993年中央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正是在1993年的8月,兴农中学赶着“民办教育的春风”启程,当时用农房做校舍,只有36名学生(后增至43名),6名代课教师,条件十分艰苦。

积极探索

1997年国家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决定,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格局。兴农中学顺应政策的指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积极探索。1999年,在白云区政府部门支持下,兴农中学迅速发展,征土地,建校舍,在校学生数量已经接近建校时的10倍。

迅速发展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2004年又开始实施与其配套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伴随着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兴农中学也逐渐走向辉煌。2000年以来,兴农中学在省市区三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拥有校园近200亩,校舍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6000人,123个教学班,教职员工600多人的民办完全中学,高考屡创辉煌,并于2005年经省教育部门批准成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学校连年被国家教育部门或贵州省、贵阳市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多次被评为“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学校”、“五好学校”、“先进民办学校”。2012年,贵阳市和白云区政府部门又为兴农中学规划了中期发展规划用地,新征土地150亩,作为扩建新校区和学生生产实践基地用地。

创新辐射

兴农中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大环境中寻求契机,同时更注意充分挖掘贵州省地方政策配套的特殊支持,并通过铸造“兴农”教育品牌,撬动各级政策的创新与规范。2011年7月,贵州省根据本地民办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出台了“贵州省政府部门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为贵州省民办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兴农中学的发展由此获得了利好条件:

允许民办学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放宽对转入民办学校学生学籍办理等。而公办示范性高中不允许跨地州招生,通过民办优质学校为社会提供选择服务。

允许在兴农中学招收的地州县市学生就地参加高考,并享受其户籍所在地的优惠政策,减轻学生往返报名、体检、会考等经济、精神负担。

民办学校从省外引进的教师在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升学、职称评定、评优等均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在民办学校连续工作20年,符合考核合格等条件,可以享受和公办学校同级教师的退休待遇。支持民办学校为教师修建公租房,出台公办民办教师相互流动政策,甚至由政府派出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对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紧缺、稳定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兴农中学高中预科班学生办理学籍。

这之后,贵州省教育部门又针对兴农中学下发了“黔教民办发[2011]143号文件”,其中明确提出: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实际和兴农中学实际,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同意贵阳市教育部门为兴农中学面向全省招收的高一学生以及高中阶段各年级从省内其他学校转入兴农中学就读的学生办理学籍,并报省教育部门备案;学生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在兴农中学或其户口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经审核符合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规定的考生享受其户口所在地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贵州各级政府部门,从贷款、用地、到建立学校党支部,从师资培训到教学研讨,都对兴农中学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凡是兴农中学的事,全区各部门只要能开绿灯的都开绿灯,能支持的都支持,特事特办。兴农中学紧紧抓住贵州省民办教育政策的红利深化发展,将政策优势最大化,盘活了招生与师资的资源,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以“农”为核心,面向农村生源,从把握生存空间到升华教育理想

兴农中学大量招收农村孩子,既姓“民”又姓“农”,主要面向处境不利人群,学校取名“兴农中学”,公开宣称为农民子弟服务,实施从农村打开缺口的战略,这可能是全国仅有的一所以“农”为核心的优质民办学校。

建校之初,蒲邦顺校长创造性地提出了“争公办学校之不争,补公办学校之薄弱”的办学理念,即民办学校要避开公办学校的锋芒,到公办学校相对薄弱而民办体制又有相对优势的地方去生存、去寻求生存必需的市场。地处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教育相对薄弱,优质公办学校又不可能全都顾及得到,这便是兴农中学生存的广阔空间。只要办学质量上去了,而且服务周到,就不愁没有生源。

1993年建校初期招收的36名学生,全是贵阳市白云区附近农村的孩子。这些学生入学时学习基础很薄弱,有的连ABC都不会念。为此,蒲校长率领仅有的几名老师一头扎到学校里,为他们一一查缺补漏、巩固知识,同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了这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成绩。1994年,学校43名农村孩子有41名考上了中专,实现了跳出“农门”的传奇。兴农中学很快声名鹊起,这无异于点燃了更多农村孩子心中的希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多农村孩子的理想是上大专或本科了。为此,1996年兴农中学扩大招生范围,招生对象除了原有的农民子弟,还扩大至公办学校无暇顾及的县、乡农村生源,此外还有在大多数学校最容易被忽略的学习成绩中等,甚至偏差的“中等生”。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生源和越来越多的中等生成了兴农中学重要的生源基础。蒲校长认为,农村是最大的教育市场,农村的孩子有权利受到良好的教育,兴农中学应始终真诚服务于农民朋友。目前,兴农中学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学校为了支持他们稳定就学,每年都要拿出几百万元,资助其中20%以上的贫困学生。

在经济的支持、精神的鼓励、教育的培养下,2001年开始,兴农中学每年都有学生走进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名牌大学。学校采取“先下再上”的发展战略,以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州县市尤其是农村为立足点,扩大影响,积累实力。蒲校长说,“兴农中学这棵大树的根,应该伸到全省各县市,在那儿去汲取营养,才能枝繁叶茂。”兴农中学的生源在2005年以后覆盖了全省88个县市,这也为兴农中学赢得了兴旺发达的局面。

以“中等生”为主体,通过“优差相帮、贫富互济”为内驱力促进生生良性互动,实现学校“内部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在“争公办学校之不争,补公办学校之薄弱”的办学策略下,兴农中学成功生存了下来。在以“农”为核心的同时,蒲邦顺校长又适时提出了一条“优差相帮、贫富相济”,实现学校内部良性循环的办学理念。即把学校的中等生和农村优秀贫困生两种资源充分整合,既达到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取得社会效益;同时又解决办学所必需的积累,挖掘民间的经济潜力,支持学校的发展。蒲邦顺校长说,兴农中学以占学生大多数的中等生为主要生源,学校着力为他们“纠正习惯、补习基础、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品德有长进、学业有提高、升学有希望”,同时以在学费上“减、免、缓”等优惠政策,招收一定数量的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困的学生,作中等学生的榜样,行为的表率,让这两部分学生“优差相帮、贫富相济”。

“农村优秀贫困学生”是蒲邦顺校长提出的“中等生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让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学生以他们优秀的品质、勤奋的精神,为中等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以优秀的贫困学生创下品牌,以他们为中等生的示范、榜样,带动中等生的成长、进步,这样学校的教育发展战略才能取得成功。在兴农中学,“我们不能挽回你过去虚度的年华,但在兴农中学不会让你虚度年华”,这句口号,让每一个中等生感到鞭策的力量。

在这一办学思想指导下,兴农中学让那些占60%“进重点中学、重点班无门”的中等生和20%学习偏差生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首次起飞:优秀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几乎百分之百走进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重点大学殿堂,大多数中等生圆了他们及其家长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学梦想。

“爱”是教育的起点,为学子插上“做人”与“成才”之双翼

兴农中学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爱”。蒲校长提出:“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师爱是教师之魂”。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全校师生共同筑就爱的家园,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塑造了师生们的精神追求,为兴农中学的发展注入了善与美的源源动力。蒲校长说,“可以考取清华、北大的金子是少数,而可以成‘钢’的‘铁’则是大多数。对来到兴农中学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努力争取将他们锻造成钢。”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靠某次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本质下结论。教育对象和他们的教育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个人、家庭、学校、老师、社会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行为习惯、学习基础的差异,社会应该向他们提供弥补差异的机会。”蒲校长说:“绝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进入兴农中学的中差生,学习差是共同的,不同的是差的原因。有家庭离异、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前期不当教育等等,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关爱、鼓励。每个人都需要鼓励,要包容学生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对家庭而言,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工程。蒲校长认为,学习差的孩子大多不是智力问题,而是过去以一种统一的教育模式去教育千差万别的学生造成的。他经常说:“这些孩子太可惜了。教好一个学生,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社会就少了一个问题少年”。

爱的教育在兴农中学已经成为一种氛围,一种传统,一种文化。学校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语言化于行为,归于生活,向学生渗透朴素的思想观、价值观。“先做应该做的事,再做喜欢做的事”、“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珍惜他人劳动、学会礼让、学会相处”成为兴农中学不断进行的专题教育,从而实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

升学率是结果,不是目标,教育成才是最大目标。感恩、责任心、理想、抱负,这些在当今一部分学生心目中较为淡薄的意识,在兴农中学的德育中得以强化、升华,兴农中学的学生不仅凭分数与其他学生一起跨入大学校门,同时他们的身上还多了一种兴农培养的精神。兴农中学以“爱的教育,铁的纪律”将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习惯的学生融入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之中。寓育于教,让曾经视学习为痛苦的学生,把包袱放下,成为进步的基石。这些转变与发展,不仅体现在节节上升的分数上,更展现在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中。当一批一批的中等生经过兴农中学的培养,转化成优秀生,考上一本、二本大学,令学生难忘、家长惊喜,更是复杂艰难的教育转变过程。

分层教学+预科教育:高中教育的个性化延展与现代化因材施教

兴农中学在高中采取预科班、普通班、奥赛班、实验班等分层次教学,针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模式的教学,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希望。在兴农中学,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采取小班制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每个学生的培养计划。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高中预科教育。

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便会形成一个断层,这部分孩子不少流落社会,个人成长和社会便会出现隐患。2006年,兴农中学开全国之先河,首创高中预科班,在高中三年之前加设一年预科班。预科班的各科教材都是老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编写的。同时,精心配备教师,教学与教育并重。在预科班教育上,蒲校长的主导思想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应该是自编教材的核心内容。兴农中学编写的语文教材,就蕴含了这些内容。同时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强化,关注亲情,让学生制作“亲人档案”,以此了解父母,让学生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写作“真情伴我成长”的作文……让中考失利、基础差的学生,通过一年的预科学习,从知识上进行补充,从心态上进行调整,不仅使4年前中考300多分上不了高中的多数学生有了走进大学殿堂的机会,而且使更多的学生在这里走出了中考的阴霾,适应了高中的生活,收获了自己的自信和理想。家长们都纷纷感叹:“幸好我们说服孩子进了以‘补习基础、纠正习惯’为主要目的的预科,要硬着头皮去上高中,学习废了,孩子这一生也可能废了”。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一年的预科学习,都能使这些学生受益终身。据统计,在办预科的8年中,有学生高考超过一本线,三分之一以上学生高考超过二本线,85%以上超过三本线。

亲其师,信其道:师资——高质量名校的前提

蒲邦顺校长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很多愿与他一同创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兴农中学的教师招聘的核心条件:“要爱学生的老师,而不是对学生没有丝毫感情的知识贩子”。“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是人”是兴农中学提得最响的师德口号,具不具备教育爱是兴农中学选择留用教师的最高标准,对老师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你来兴农中学,必须爱兴农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兴农。

兴农中学把“爱兴农、更爱兴农的学生”作为第一标准,从湖北、山东、四川、重庆、湖南、东北三省等教育发达地区引进90%以上的教师。教师食宿均在学校,学校强化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实行教师优化组合,薪酬优化分配,不以职称分高下,只凭德能论优劣,教师不能在校外补课,专心致志教书育人。在兴农教书,是一项辛苦的工作。面对寄宿学生,老师不仅负责教育教学,还要负责学生生活,经常是早上六点起床,凌晨一两点才能睡觉。寄宿制教学,也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学生,拥有更强的责任心。教师的敬业、24小时的悉心管理、校园学习氛围的浓厚,几乎被所有学生认为是他们取得进步的主要因素。

不少省外知名学校的教师、退休返聘的教师和教育专家以及教育发达地区的师资,都看中了兴农中学良好的教学平台,舍弃公办学校的铁饭碗,加入兴农的事业。通过每年公开面向全国的教师选拔招聘,学校师资力量稳中有升,已经建设起一支教学能力强、爱岗敬业、以中青年为主的400多人的师资队伍。这使得发达地区的老师流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贵州,使兴农中学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而优化的配置。

学校管理:以学生为出发点,全方位服务于学生

兴农中学以“服务让家长省心,教育让学生安心,管理让家长放心,质量让家长信任”为治校方针并狠抓落实,在蒲校长的带领下,把“兴农”教育的价值观,通过教和学的过程,深深地嵌入在学校的结构、管理、政策、语言和各种关系中。

兴农中学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学校为全体教师提供免费伙食,但教师必须轮流与学生共同进餐,增进师生感情,维持就餐秩序,德育处要考核,若无故不吃,将受到批评处罚,这是全国学校都没有的管理条款。这个管理条款源于这样的思想:仅仅有良好的服务、关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

严格科学的管理,在学校日常的具体工作中也随处可见。学校规定:只要有10个学生以上的县份,家长会要尽量开到县上去,不论有多远(如偏远的习水、玉屏、关岭、仁怀、大方、黔西等县);学生犯了错误、有了麻烦,请家长来校必须通过执行校长或年级主任批准;学生生病住院,必须有班主任到医院,校领导去看望,先由学校垫钱治病等等。要求校报《骍龙报》每期有一个专版,专门刊登教师中关爱学生的感人事例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称赞。学校以党支部牵头,总务处、教学处、教务处、德育处负责,定期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收集对学校工作尤其是教师、员工的服务工作的意见,并设有意见箱,鼓励学生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等等。远道学生回不去,学校派有专门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对留校生进行管理。不少教师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包饺子,做饭吃……

“农”字当头 特色育人的省级名校——记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 贵州省贵阳市邮编
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不补课的学生是凤毛麟角。兴农中学对跟不上进度的学生也补课,但他们补课却在校内,也不用付补课费,教师的补课费都由学校发放,保证了学校教师一心一意抓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老师还陪着学生坐在教室学习,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见钢笔写字的“沙沙”声。这情景让人很难想象,他们中不少曾经是其他学校头疼的中差生。

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四方有机配合、共同努力下,兴农中学与时俱进、不断升华,教育教学的成果也越来越令人瞩目。

高考屡创辉煌,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双丰收,效率与质量兼顾,铸造“兴农”民办名校品牌

兴农中学从姓“农”、“民办”两个弱势,经过21年的奋斗,去“弱”变强,不但屡创高考佳绩,更改变了众多农家子女、贫困学生和“中等生”的命运,甚至影响了无数家庭。兴农中学不仅仅是高分的制造者,更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有效通道。

“对于民办学校而言,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它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我们没有优秀生源,但一定要有优异的高考成绩。”蒲校长说。

2000年前,学校为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了340多名学生。2000年有高中毕业生以来,为高等学校输送了二本以上学生近8000人,其中重点院校近3000人。近5年来,二本以上升学率平均达72%左右,其中一本升学率达25%左右。连年有考入北大、清华、浙大、复旦等院校的学生。在贵州省所有示范性高中里,这个数字也许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若以学生入校与出校成绩对比,若以生源与其他高中进行相比,兴农中学的成就就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一位曾因顽劣被所在地学校以“害群之马”开除的学生,在这里重新找到了人生目标,他以575分的成绩得到西南大学录取通知书;万昔同学高一时因和老师顶嘴被某中学开除,转入兴农中学两年后考入四川大学建筑系,他拿着川大录取通知书站在曾经是“母校”的校门口,逢人便说:“在这里和老师顶几句嘴就开除我,差点就毁了我一生。是兴农中学给了我上川大的机会。”这成绩凝聚了兴农中学的教学理念、教书育人的价值观和探索为各类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的新时代人才培养之路。更为每个学生开辟新的梦想之旅和人生旅途,不但在分数导向的现代教育竞争中,高考屡创佳绩,更为学生在贡献社会的成才道路上保驾护航,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与发展,使“标签生”得到质的转变。教育的硕果累累,更赢得社会的充分肯定、家长的高度满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使兴农中学声名远扬。

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出,领办学校,建立分校,成果模式的扩大再生产

为了充分发挥民办教育机构体制优势,贵阳市政府部门和市教育部门将一所只能容纳300多学生寄宿的初中移交给兴农中学“零租金”领办。经兴农中学贷款投资1000万元装修改造后可容纳1500名学生寄宿。既增加了学位,又减轻了政府长期承担教育经费的负担。

黔南州独山县是国家少数民族贫困县,在国家、省、市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教育硬件设施投入非常到位,可高中教育质量一直上不去,使得大量优秀生源又舍近求远到贵阳、都匀甚至省外“名校”求学,不但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更严重挫伤了本土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县政府部门一直在寻求走出困境的办法。他们曾想引进贵阳一所全省公办名校,但这样的“名校”只招尖子生,独山没有那么多尖子生。当了解到兴农中学既以减免缓学费招收品学兼优农村贫困学生作“表率”、“榜样”,又以中等生为主要生源,实行“优差相帮,贫富相济”,认为这一办学理念符合独山实际。

经县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暗中探访分析对比后,结合独山县教育实际,着眼本县城乡各种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发展,决定选择民办的兴农中学到独山县合作办学。当时兴农中学在贵阳市已有6000多人的办学规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好,暂时没有到外地投资办学的愿望。如果到独山投资办学,巨额建校成本必然使收费较高,独山县一般老百姓也读不起。鉴于此,独山县政府部门决定在开办初期,以零租金提供校舍及教育教学生活设备设施,在短期内,提供从独山县在编教师中招聘的教师基本工资,待站稳脚跟形成规模后,再向政府交付适当的租金,自行负担教师工资。2013年5月10日,独山县政府部门和兴农中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国有民办的“独山县兴农中学”成立。

由于办学体制的改变,开办仅一年,独山县在全州的统考和高考中名次迅速提升。秋季招生,优秀学生外流很少,过去在外地求学的学生不少转回独山读书,整个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焕然一新。独山县教育出现了转机。独山政府部门的考虑是,兴农中学不来独山,学生的校舍要修、设备要配、教师工资、教育经费一分也少不了,而短期内以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兴农中学扎下根后自负盈亏,从长远看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利国利民的好事。

兴农中学蒲校长说,到独山办学,让兴农中学的办学理念惠及更多的尤其是农村孩子,也算为社会又多做了一分贡献。独山县与民办兴农中学联合办学的思维和措施,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输出,已经取得良好效果,这应该是符合国家改革创新精神的一种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探索。

发展民办教育的新思路:一种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

在我国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兴农中学创新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不仅迎来了新的机遇,更成为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的一条可以借鉴和复制的可行路径。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大部分常住人口仍为农村人口。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城镇化将是西部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分工的细化、教育需求的扩大与提高,都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因素和适宜的契机。

兴农中学的办学模式无疑成了这一社会背景下的范本,立足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兼具民族、贫困、落后、边远多重特征,旨在服务于农村学生、中等生等处境不利群体,并实施素质教育,不但提高学业成绩,更培养学习习惯,建立学习信念等,为不同的学生设计“有教育关照”和符合“个体发展”的教育,并为他们筑起了通向成功的桥梁,不但考上理想的大学,更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兴农中学的发展模式与管理机制更为社会转型下的教育对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预科教育、分层教学、教学效果与待遇挂钩、“不同类型学生异质组合,互相促进”等方式,有效地带动了学校内部,乃至当地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为此,一位中央领导对兴农中学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在2010年11月25日贵州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专门强调:“如果我省各市、州、地都能有1—2所贵阳白云兴农中学那样的民办中学……我省教育发展就会呈现出新气象”。

以兴农中学为样本的民办学校,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有利于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学,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与教育结构,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大众化,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平稳发展。可以说,地处西部的兴农中学的民办教育平民化高质量发展经验,对民办教育发展具有很好的典型示范价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2968.html

更多阅读

怎样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的意义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就好像我市云龙镇的淮山,永兴镇的佛手瓜,大坡镇的胡椒等等一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

九种世界各地最好喝特色咖啡的制作方法 各地特色小吃大全

三分钟学会九种世界各地最好喝特色咖啡的制作方法,mark一下,在家就能做噢~1. 葡萄牙马克兰。做法:混合柠檬汁和冷咖啡,加入适量砂糖和冰块。2. 德国冰淇淋咖啡。做法:在杯子中加入冰淇淋和咖啡,放入一勺鲜奶油,淋上巧克力粉。3. 越南冰牛奶

声明:《“农”字当头 特色育人的省级名校——记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 贵州省贵阳市邮编》为网友男人自重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