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游北京,我住在前门附近,之所以选择这个地点是因为那里周边胡同比较多,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我每天闲来无事到处逛,好奇地走进胡同里的寻常百姓家,看看他们真实的生活环境。后来遇到一位三轮车夫,是位地道的北京人,载着我去看了许多胡同旮旯,这其中包括令我印象深刻的“魁德社”。
下图这位老人家是北京天桥“魁德社”第三代传人于小章先生,当时他在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窄小房子里苦心经营着全北京最小的曲艺园子“魁德社”。
后来我从网上了解到,他的祖父于德奎是著名的大鼓弦师,曲艺十老之一,也是魁德社的创办人,人称“于八爷”,父亲于少章被称为“单弦圣手”,曾为周旋伴过奏,也曾和单弦大王荣剑尘一起灌过唱片。
魁德社窄小昏暗,即使是白天也需要开灯照明。墙上挂着不少照片,有跟周恩来总理的合影,看样子魁德社也曾经红火过。我去的时候里面没有人,很显然生意并不好。老人见到我后很高兴,热情地给我介绍了墙上的照片,然后让我坐好就马上表演。我特意挑了个靠墙边的位置坐下,说实在,让一位上了年纪的人为我一个人表演令我忐忑不安,没想到老人一再坚持让我坐在中间最好的位置,说应该要坐那个位置,旁边的三轮车师傅也说我应该坐那个位置,最后只好从命,但始终觉得有点不自在。
墙上挂着于师傅的全套家当,老人家一样一样地取下来,非常认真的逐一为我表演,令我感动不已。
下图于师傅手里拿着的是牛骨做成的“哈拉巴”,一种我从未见过的伴奏乐器,上面有十三个小铃,打击时铃铛声与骨击声相互呼应。表演过程中老人始终面带笑容,很投入。
从魁德社出来后,心里有一份沉重,不知于师傅是因为舍不得这门艺术无人传承还是生活所迫必须得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实在不忍看着他暮年之时还要一个人这么惨淡经营这间曲艺社。
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我又上网查了一下魁德社的现状,看到了下面这些照片,拷贝过来,感谢原作者!
从照片上看,于师傅老了许多,但还是乐呵呵的。也许由于租金贵吧,魁德社已搬离原来我去的位置,如今的魁德社比我7年前到访的还要小,还是于师傅一个人在经营。演出时间也缩短为十来分钟,身体已经不允许老人家再演出大段节目了。如果网友们有机会去北京,可以去看看他。
衷心地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看过魁德社,三轮师傅载着我又去看了许多他推荐的地方,都是些旧址,很对我的兴趣。下面这个是贵州会馆,我第一次真正跨入这样的场所,以前只在影视里面看过。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旧址
知道我喜欢胡同与旧址,三轮师傅又带我游了八大胡同,并一路介绍给我听。这是他口中的一流青楼“上林仙馆”,据说小凤仙曾在这里挂牌过。
如今的上林仙馆已经改造成一家客栈,只能看得出大体的轮廓来。
这是二等青楼“聚宝茶室”
三等青楼“临春楼”
这是杨小楼故居。很感谢三轮车师傅带我游了那些小胡同,并很详细地对着地图给我介绍了几条斜街,令我收获不少。
剩余的时间,我去了大栅栏,这么出名的一条街不能不去看看。
印象深刻的是这家瑞蚨祥绸布老字号
里面连天花板都特别讲究
又去了琉璃厂文化街,主要是奔着荣宝斋去的。
荣宝斋如雷贯耳,虽然我不写字,但还是抵御不住诱惑,买了一叠兰花笺,至今一直珍藏着。
其余时间漫无目的地在各个胡同间闲逛
离京前我又去看了中国美术馆,当时有一个意大利艺术生活展览,里面展示许多家具及日常用品设计。
06年以后我就再也没去北京了。这些年北京一定改变了许多,那天在网上看到前门大街已经和以前很不一样了,当时看过的许多胡同不知道如今在不在,还是已经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七年不见了,北京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