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 沈万三
1.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
1.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编辑本义项
张士诚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张士诚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元末明初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东台白驹场人(后东台析出大丰县,今属大丰县大龙乡张家墩),小名九四,出身盐贩,汉族人,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死后葬于吴县斜塘。
中文名:张士诚
别名:九四
出生日期:1321年
逝世日期:1367年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目录
简介 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贩 以少胜多 高邮大捷 励精图治 造福一方 投降元朝 倒行逆施 盛极而衰 兴亡转瞬 生平履历 评价 明史记载
简介
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贩
以少胜多 高邮大捷
励精图治 造福一方
投降元朝 倒行逆施
盛极而衰 兴亡转瞬
生平履历
评价
张士诚墓
明史记载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张士诚,字确卿,乳名九四。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出生于兴化白驹 张士诚像
[1]
场(今属江苏省大丰市)的一个贫苦的盐民之家。他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领导了江浙海盐民反对元朝统治的武装起义。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上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统治者;他在江浙地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历史局限性,在革命后期,他领导的起义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投降了元朝统治者,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工具,最终被朱元璋打败。他究竟是义军领袖,还是“农民军的叛徒”,至今仍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后队伍逐渐壮大,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
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
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随后,与朱元璋军交兵。十七年,败于朱元璋军。
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的情况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之后张士诚的势力也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并且曾多次运粮至大都。
二十三年,派吕珍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在平江自立为吴王,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但是之后张士诚的势力并没有继续扩大。
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交战。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明太祖实录》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张士诚。
在朱元璋讨灭陈友谅之后,于1366年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并且于1367年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后张士诚被俘,之后被押解至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时年47岁,葬于吴县斜塘。
目前苏州市斜塘镇有张士诚墓。
张士诚死后,其儿子隐秘于人间。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丙戌)4月5日(清明),次子张相友为其父张士诚上庙号高祖,谥号烈皇帝。(详见祭文)
祭大周高祖烈皇帝文
我大周失国,至今六百四十年矣!岁在丙戌,时值清明,小子友谨以此文,祭告先祖大周高祖烈皇帝张讳士诚。
昔蒙元季世,君昏臣佞,天怒人怨。至正十三年,高祖起兵反元,下泰州、兴化、高邮。次年,于高邮建国,国号大周,年号天佑,败元相脱脱百万大军。天佑二年,高祖遣齐王张士德克南通。三年,取平江、松江、常州诸路。攻杭州,败。时杭州民有谚云:“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泰州张,高祖也;宝庆杨,蒙元元帅杨完者也。四年,齐王为朱贼元璋所俘,朱贼欲招降之,齐王不从,薨。时朱贼、方国珍、元军夹攻大周,高祖无奈降元,任元太尉。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高祖命大将吕珍伐宋,宋帝韩林儿逃,宋丞相刘福通死。九月,称吴王。是时疆土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泗,东薄海,带甲数十万。朱贼灭汉后,侵我大周,至隆平被围,城中乏粮。朱贼以书招降高祖,高祖掷书于地,曰:“孤宁死不为窦融、钱俶也。”隆平城破,高祖被俘,驾崩于金陵,其二子逃隐民间。
周亡后,朱贼为隆平、松江之民尤念高祖恩泽,欲尽屠之,以为不可,乃重其赋。隆平百姓思高祖德政,往往密议,遂有“讲张”之语。望市墩、桐芳巷、锦帆路,名皆由高祖起也。国破时,仰、胡、冼三族死守娄门,遂有三家村之名;十英烈战死,十郎巷名乃传。
高祖崩后,伪明建立,然天下百姓未忘高祖也。夏历七月三十为高祖诞辰,隆平民于此日烧“久思”香,谐高祖皇帝幼名也。每年五月,江淮之民以“都天大会”为名,假托纪念张巡而纪念高祖。伪明、满清二代,隆平之民以高祖为神,岁岁祭祀。高祖皇帝虽死尤生,天不厌周,亦可明矣。
小子友,幼历艰困,然志未敢泯也。于甲申岁暮制《永平历》,今上庙号高祖,谥号烈,追尊叔祖张士德齐王。
大周张相友
丙戌岁清明
编辑本段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贩
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农历七月三十,张士诚出生于兴化白驹场的一个穷苦的“亭民”之家。随后,他的三个弟弟士义、士德和士信也相继降生。
泰州,古称海陵,地处苏北咽喉要地,因当地盐业发达,是中国历代盐税的主要来源之一,到南唐烈祖升元元年(公元937年),统治者将海陵由县升为州,名泰州,取国泰民安之意。
泰州自古就是东南沿海主要的盐产地之一。到了元代,泰州滨海共有三十六处盐场,隶属于两淮盐运使司,张士诚所在的白驹场就是其中之一。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统治者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政府开销和军费支出,大量增发盐引,不断提高盐价,盐业成为国家财政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据史料记载,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四十年间,盐价上涨了十六倍。 虽然盐价不断提高,但东南沿海的盐民依然生活无着。泰州地处东南沿海,每到盛夏,都会遭遇台风侵袭,海潮倒灌。海水退去,原本千倾良田都变成盐碱地,当地农民苦不堪言。庄稼颗粒无收,盐场附近的老百姓只能在官府运盐的纲船上撑船运盐,依靠卖苦力挣来的一点钱养家过活。“斥卤茫茫草尽枯,灶底无柴空积卤,借贷无门生计疏,十家村落逃之五”,当地流传的一首《盐丁叹》形象地刻画了盐民生存艰难的境况 为了养家糊口,张士诚从十岁开始就跟乡亲们一起,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据史料记载,少年时的张士诚“少有膂力,负气任侠”,不仅身体健壮,而且为人仗义疏财,虽然自己家里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可是每当乡亲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有求必应。渐渐地,张士诚在当地盐民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
由于给官家运盐收入微薄,张士诚和几个胆大的同乡一起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他们在给官府运盐的同时,随身夹带一部分食盐,卖给当地的富户。从周代开始,食盐的生产和经营就一直由官府垄断经营,《周礼·天官》中有记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供百事之盐”。由于食盐专卖事关国家安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民间私自贩卖食盐的行为都进行严厉打击,到了元朝,相关的法律更为全面。据《元史 刑法志三 食货》记载,元朝对待私盐贩子的惩罚措施是“杖七十,徒二年,财产一半没官,于没物内一半付告人充赏”。白驹场的富户们常常以举报官府相要挟,不仅不给张士诚盐钱,而且对他非打即骂。由于身份低微,而且贩私盐是违法行为,张士诚等人只得忍气吞声。 为了稽查私盐贩子,元朝廷在各处盐场都设置了盐警。白驹场当地有一个盐警名叫邱义,负责监督盐民出工、缉拿私盐贩子。这个邱义不但常常克扣白驹场盐民的劳动所得,而且盐民们每月还要向他上贡,一有疏漏,就对盐民非打即骂。张士诚和盐民们慑于他的淫威,只能暗气暗憋。 元朝末年,各地反抗元朝暴政的武装起义如雨后春笋。至正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在台州发动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率红巾军起义;濠州的郭子兴、孙德崖随后响应。各地农民义军反对元朝统治的斗争节节胜利,这使得张士诚备受鼓舞。
张士诚起义地-大丰市草堰镇北极殿
[2]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张士诚秘密联络了十七名胆大的盐 张士诚起义地[大丰市草堰镇北极殿]
[3]
民,积极筹备武装暴动。事关重大,为了防止秘密泄露,张士诚他们把起义的地点选在了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一天夜里,十八名热血盐民在草堰场的北极殿中歃血为盟,抄起挑盐用的扁担,在寒风中悄悄摸进盐警邱义的家中,把这个平日里为害乡邻的恶霸乱棍打死。 随后,十八个人又冲进当地富户家中,打开仓库,把粮食和钱财分发给当地的老百姓,接着一把火把房屋烧了个干净。张士诚等人的举动极大地鼓舞了草堰场附近的盐民,他们纷纷响应张士诚的的号召,投身到反元的起义大军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军就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成为元末反元起义军中的主力军之一。
编辑本段以少胜多 高邮大捷
起初,元朝的地方官员最初以为张士诚领导的盐民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因此并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然而,张士诚义军的声势不断壮大,攻城陷地,先在丁溪消灭了大土豪刘子仁领导的地方武装,三月底又攻陷了淮东重镇泰州城,这使得元朝统治者不得不重新重视起这支新兴力量,采取武装镇压和招抚并行的措施。 在武力镇压起义军失败后,元朝当局采取怀柔政策,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起义军领袖。泰州失陷后,元淮南行省迫于无奈,派出高邮知府李齐前往泰州招降张士诚。张士诚严辞拒绝了元朝廷的招降,并扣押了李齐。 元朝廷见招降不成,再次派遣地方军队继续围剿起义军。五月,张士诚的义军先后攻占了兴化和高邮两座城池。元朝统治者慌了手脚,二次派遣淮南行省照磨盛昭为特使前往高邮城二度招降,赦免其造反的重罪,并许诺只要张士诚肯投降,就赐予他“水军万户”的官爵。面对高官厚禄,张士诚丝毫不为所动,毅然拒绝了元朝廷的诱降,并扣押了前来招降的使者。此后,元朝廷又多次派兵围剿张士诚,均是伤兵损将,无功而返。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正月,张士诚在高邮建立临时政权,国号大周,改元“天祐”,张士诚自称“诚王”。 高邮政权初立,元朝廷又派重兵讨伐张士诚,妄图把新兴政权扼杀在襁褓之中。当年二月,元朝廷任命湖广行省平章政事苟儿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率兵攻高邮;同年六月,派遣达识贴睦迩攻张士诚;随后又命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佛家闾会同达识贴睦迩攻张士诚。张士诚率领起义军民奋起反抗,元朝廷的地方讨伐军以失败告终。张士诚乘胜追击,扩大了盐民义军在江苏地区的疆土,并牢牢控制了运河,扼断了元朝粮食和赋税北运大都的通道。
虽然张士诚的反元斗争有声有色,但其他各地的起义军在元朝正规军和地主武装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原先占领的城池大部分被元朝军队收复。汉水流域的徐寿辉被迫进入山区隐藏;刘福通的红巾军则被元军封锁在河南境内……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斗争暂时进入低潮。
眼见各地义军被镇压下去,而江浙地区又是元朝廷的主要财源,张士诚和他的盐民义军成为元朝统治者的下一个目标。
至正十四年九月,元顺帝钦命右丞相脱脱亲自挂帅征讨张士诚。脱脱是元朝统治者绞杀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将领。至正十二年八月,脱脱率军攻打徐州芝麻李的红巾军,破城之后,在徐州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红巾军领袖芝麻李罹难。脱脱接到元顺帝的任命后,招集全国各行省的主力军队,并从西域调来大批军队,共计40万人马,号称“百万”,浩浩荡荡杀奔高邮,一路上“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 面对元朝正规军的疯狂进攻,张士诚的起义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几次出兵阻击全部失败,只得退守高邮城,脱脱的元军趁机把高邮团团围住。为了防止附近的起义军救援高邮,脱脱又派兵攻占了六合、盐城和兴化等地,高邮城内的张士诚顿时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城外,脱脱指挥大军夜以继日攻打高邮;城内,张士诚和盐民义军带领高邮百姓拼死抵抗,双方展开了拉锯大战。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高邮城中盐民义军只剩下几千人,粮食越来越少,弓箭等守城的器械使用殆尽。旷日持久的战事使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歧,一些将领主张投降元军或许还会获得一线生机。对于投降的提议,张士诚表示坚决反对,他知道,这个时候投降无疑是自掘坟墓。 就在起义军生死存亡之际,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元军的后院“起火”了。至正十五年初,脱脱的朝中政敌哈麻唆使监察御史弹劾脱脱,说他“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耳软心活的元顺帝听信了佞臣的谗言,下诏书斥责脱脱“坐视寇玩,日减精锐,虚费国家之钱粮,诳诱朝廷之名爵”,并削去了脱脱的兵权。继而,元顺帝任命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书平章政事月阔察儿和知枢密院事雪雪为前线指挥,率军继续攻打高邮城。临阵易帅向来是兵家大忌,脱脱的去职直接造成各省军队群龙无首,调度不灵,元朝军队立时阵脚大乱,作鸟兽散。高邮城中的张士诚见元军不战而溃,立刻率领城中仅剩的几千名盐民义军杀出城来,大败元军。
高邮大战之后,元朝又先后两次派使者招降义军,均被张士诚拒之城外。高邮大捷,张士诚率领的盐民义军孤军奋战,以少胜多,致使元军主力伤亡过半,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一个转折点。
编辑本段励精图治 造福一方
高邮大捷之后,张士诚名声大振,江浙一带的农民武装纷纷前来投奔。盐民以军趁势四面出击,不但收复了失地,而且占领了江南的大片土地。至正十五年冬天,张士诚派自己的三弟张士德率军渡江南下,到次年三月为止,先后攻占了福山港、常熟、嘉定等地。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率领主力军进驻平江,把平江改名为隆平府。接着,张士诚定都隆平府,把承天寺改建成王宫,并设立了省、院、六部等行政机构,任命李行素为丞相,张士德为平章,蒋辉为右丞,潘元明为左丞,史文炳为枢密院同知,周仁为隆平太守。至此,代表广大下层盐民利益的大周政权初具规模。 盐民出身的张士诚,十分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在他执政的前期,励精图治,致力于革除元朝的弊政。 元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江南地区的农民除了要向官府缴纳各样赋税之外,每年还要向田主缴纳额外的附加粮和丝绸,甚至要代替田主服徭役。在蒙汉地主的层层盘剥之下,下层百姓贫者愈贫,生活窘迫。
在大周政权初创之时,张士诚就下令废除元朝施加在农民和盐民头上的苛捐杂税。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至正十四年三月,张士诚颁布《州县务农桑令》,诏令上说:“元氏之乱多在民穷,夫独其君之不仁哉!良以有司,不宣德意,妄立科条,志在肥家,不恤民隐。百姓求生无路,引义不能,遂至崩解。余起兵之意,诚欲出生民于涂炭。予所在,以安全食为民之天,农桑为民事之本,有土有财只在利导,既富且教尤要提撕。令下之日,务曲体余衷,相机度宜,俾处处有生养之具,毋徒以文具相涂饰也。用命慎择长吏,嗣后以民生登耗为殿最。”
为了发展教育,整饬民风,四月,张士诚又颁布了《州县兴学校令》,张士诚人为“风化之本系人伦,贤才之兴关学校。今者豪杰并起,相与背叛,良由父子、夫妇、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义不明,廉耻道丧,王纲解纽,实在于斯。凡属州县,聿稽前典,务选明博好礼之士,朝夕讽诵以修明伦序,以兴起贤能。”定都隆平府后,张士诚在统治区内继续推行经济和文教改革。
在经济方面,张士诚派军队与当地农民一起,开垦隆平府城外的南园和北园两片荒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并减免当地农民一年的赋税;大周政权取消了农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赋税,并把当年四成赋税返还给农民,把地主和富户的粮食衣物赐给贫民和老年人;在郡和县两级行政区分别设立劝农使和劝农慰,带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在隆平府,张士诚命人把承天寺的铜佛融化,铸造“天佑通宝”,取代元顺帝发行的至正钞在江浙地区流通,有效地稳定了江浙地区的物价和市场。张士诚的一系列鼓励农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地流民纷纷返乡,重建家园。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南宋最后一个丞相陆秀夫的五世裔孙陆仲达,从山东回到老家盐城,一路上看到“张士诚起兵,招纳流移,安抚百姓,盐城流民大半归家”。 在文教方面,张士诚在隆平府设立学士员,开办弘文馆,招纳“将吏子弟、民间俊秀”,入学者的日常饮食和津贴都由大周政权提供;至正二十二年、二十五年,张士诚在江浙地区先后两次举行乡试,遴选了一批优秀的读书人入仕;设立礼贤馆,广徕四方文士,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纷纷前来投靠,施耐庵、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张士诚帐下任职,为其出谋划策。 在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同时,为了抵御元军和朱元璋军队的进攻,张士诚加紧巩固各地城防,重修了无锡、常熟、湖州等地的城墙,并在隆平府城外修筑了外城,隆平府在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坚城”。 总的说来,张士诚统治前期的江浙地区可谓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他的治下,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为了感激张士诚的“德政”,每年七月三十,老百姓都会到街上烧香叩拜,直到今天,苏州某些地方的民间还保留着烧“狗屎香”的习俗。
编辑本段投降元朝 倒行逆施
在张士诚占据江浙的同时,农民起义军中的另一支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他,就是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原名朱重八,字国瑞,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人。出身贫苦农民,曾于皇觉寺出家为僧。25岁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并成长为红巾军领袖。龙凤七年(公元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扫除各地的农民义军,并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建立大明政权,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在此期间,他励精图治,致力于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肃吏治、安定民生,他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明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在黄觉寺出家的朱元璋赴濠州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至正十五年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红巾军的首领。在朱元璋的领导下,红巾军,纪律严明,受到各地百姓的拥护。至正十六年三月,红巾军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与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形成正面对峙的局面。
至正十六年六月,朱元璋派使者通好张士诚,希望双方能够“睦邻守国,保境息民”。此时的张士诚已经占据了中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初现繁荣。财大气粗的张士诚根本瞧不起要饭出身的朱元璋,拒绝了朱元璋好意,不仅扣押了使者,而且派兵攻打朱元璋占领的镇江。 朱元璋奋起抵抗,不但击退了镇江之敌,而且派兵攻占了张士诚治下的常州、长兴、江阴、常熟等地。张士诚伤兵损将,就连他的三弟张士德也被朱元璋俘获。就在这个时候,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率领部队攻占了昆山和太仓,张士诚两面受敌。 战场上接连失败,大周政权岌岌可危,造成大周政权内部人心浮动。
在张士诚起义的过程中,不断有大批元朝旧臣和地主投降义军,并得到张士诚的重用。建立政权后,张士诚虽然广揽人才,却不能知人善任。据史料记载,张士诚对待投奔他的文人“不问贤不肖,辄重赠遗,舆马居室,无不充足,士之嗜利者,多往趋之”。张士诚用人无法造成盐民义军中鱼龙混杂,既有对元朝刻骨仇恨的穷苦百姓,也有投机农民革命的地主知识分子。当看到张士诚战事不利,元朝降臣就纷纷鼓动张士诚投降元朝,张士诚没了主意。
至正十七年七月,被朱元璋俘虏的张士德派人偷偷送来书信,劝说大哥张士诚:“可降元朝,以为之助”。一个月后,张士诚正式向元朝廷请降,并把隆平府改名平江。已经疲惫不堪的元朝廷大喜,册封张士诚为太尉,义军将领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封赏。 张士诚投降后,立刻成为元朝廷镇压江南农民起义军的急先锋。他与元朝军队兵合一处,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地区。从至正十八年到至正二十三年秋,双方在江浙地区进行了大小数十次战斗,始终没有分出胜负。同时,张士诚又趁刘福通和韩林儿的宋政权三路北伐之机,攻占了苏北和鲁南的大片土地,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向北扩张到了济宁。 投降元朝后,张士诚集团已经从农民军彻底转变成江南地主豪绅的代言人,不仅到处镇压农民军起义,而且大肆追求物质享乐。
张士诚的手下的将领多数出身贫寒,在占领江南地区后,义军将领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追逐江南财富上面。据史料记载,张士诚手下的将领“化家为国,以底小康,大起第宅,饰园池,畜声伎,购图画,唯酒色耽乐是从,民间奇石名木,必见豪夺……诸公宴集,辄费米千石”;张士诚的四弟张士信召集了数百名歌伎,在家里“习天魔舞队,洙金玉翠,极其珊饰,园中采莲舟楫,以沉檀为之”。张士诚不仅对将领的糜烂生活视而不见,他自己也过起了帝王般的日子,每天在家里饮宴作乐,不理政务。一次,张士诚率船队外出游玩,跟随的船队“以新漆金花舟,施锦帆”,张士诚的船上“载美人泛此,列妓女于上,使唱《寻香采芳曲》”,元末诗人高启作诗讽刺张士诚政权“水绕荒城柳半枯,锦帆去后故宫芜。穷奢毕竟输渔父,长保秋风一幅蒲”。张士诚集团的腐化堕落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和担忧,有人上书劝谏“明公杖马捶,下吴越数十城,望风请服者,人皆苦元政,守令贪残,不恤其下也。今诚能反其政休劳之,乘胜进取,则伯业可成。若遮自宴安湛乐,四方豪杰并起,明公欲闭城自守,其终能乎?”一语道破张士诚集团案于享乐,不思进取的弱点。谁知道,这封劝谏书引起了张士诚的不满,他下令诛杀上书之人,幸亏王妃刘氏极力劝阻,才作罢。
为了满足私欲,张士诚在其统治地区加大了对农民的盘剥,比元朝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元末诗人谢应芳记载,张士诚统治下的昆山地区,“比于前元多增粮额,民以穷困,输官不敷。……今催粮里长人等,破家荡产,累遭杖责,监系囹圄,受罪数月,逃亡缢死,不知其数”。由于张士诚政权的腐化变质,刚刚摆脱元朝统治的江浙人民,又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
编辑本段盛极而衰 兴亡转瞬
到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集团的力量到达了巅峰,他控制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泗,东薄海,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户口殷盛,国用饶富”。这年九月,张士诚三次奏请元朝廷,希望朝廷能封他为王,却遭严厉拒绝。一怒之下,张士诚脱离元朝政府,自立为“吴王”,分封百官。
从张士诚称吴王直到灭亡的四年(公元1363年-1367年)里,张士诚仅仅满足于雄踞东南一隅,反元斗志消退殆尽。他在平江城内大造宫殿,广征美女,朝中之事全部交给自己的四弟丞相张士信。张士信此人“性荒淫,务酒色”,不是治国之臣,每日“朝坐白玉堂,夜宿黄金屋”,花天酒地,朝中政务全部交给黄敬夫、蔡彦文和叶德新等人全权处置,而这三个文人只知道舞文弄墨,空谈国事。当地民间盛传一首歌谣唱道“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菜叶,一朝西风起,干瘪。”
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开始,张士诚最大的对手朱元璋挥师南下,与陈友谅的汉军展开决战,暂时放松了对张吴政权的进攻。如果张士诚能果断地联合陈友谅,则仍然可以保持三足鼎立的局势。然而,张士诚拥兵自重,拒绝了陈友谅的求援。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二月,朱元璋消灭彻底陈汉政权,实力大增,发动扫除群雄的大规模战争,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占有江南富庶之地的张士诚。十月,朱元璋派元帅徐达领兵出征,按照事先谋划好的策略,“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张士诚的军队缺乏训练,面对朱元璋的精兵不堪一击。仅半年时间,张士诚在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全部归朱元璋所有。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布《平周檄》,历数张士诚八条罪状“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全势,诈降于元,坑其参政赵琏,囚其待制?,二也。厥后掩袭浙西,兵不满万数,地不足千里,僭号改元,三也。初寇我边,一战生擒亲弟;再犯浙省,杨苗直捣其近郊;首尾畏缩,又诈降于元,四也。阳受元朝之名,阴行假王之令,挟制达丞相,谋害杨左丞,五也。占据江浙钱,十年不贡,六也。知元纲已坠,公然害其丞相达失贴木儿、南台大夫普化贴木儿,七也。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八也……”
发布《平周檄》之后,经过三个月的整顿,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领20万精兵向张士诚发动总攻。张士诚的军队如惊弓之鸟,与朱元璋的军队一触即溃。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徐达就攻占了湖州、杭州、绍兴朱元璋的军队陆续抵达平江城外,对张吴形成了合围之势。
围平江后,朱元璋听取了谋士叶兑的意见,采用锁城法,分兵驻守各门,城四周筑长围困之,架木塔监视城中动静,塔上布弓弩火铳,又用火炮日夜攻击。张士诚则依仗城坚死命坚守。
由于围城日久,城中最后已是弹尽粮绝。据史载,当时城中一只老鼠能买百文钱,皮靴马鞍等都被煮食充饥。张士诚不忍人民受罪,就召集城中百姓说:“事已至此,我实无良策,只有自缚投降,以免你们城破时遭受屠戮。”百姓闻言伏地号哭,愿与士诚固守同死。由于城中木石俱尽,以至拆寺庙民居制作飞炮之料。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这是一场惨烈悲壮的战斗。
试想,一座孤城,历时十个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军民一心,全力死守,城破时该是一种多么悲壮、多么感人的场面!
但无论怎样,张士诚最后还是打败了。
张士诚原本可以不死的。
当城池被围左右不得脱时,朱元璋一再派人劝降,并许以富贵,士诚坚决拒绝。城破时他亲自率兵巷战,看到实在不行了,就退回宫中一把火烧死了家属,他也上吊自杀,被部将救起,最终被俘,解到应天。朱元璋又叫他降,他不降,自缢而死。
张士诚从不忍欺压揭竿而起,到最后坚强不屈自杀身亡,前后共计一十四年,走完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这一年,他四十七岁。
编辑本段生平履历
张士诚,小字九四,乃泰州人。他自年轻时代起,就做当地盐场的帮闲记账一类杂差,很能损公肥私,凭关系让三个弟弟干上操舟运盐的营生,顺便走私贩盐。这性质与现在派出所所长让亲戚开歌舞厅按脚房一样,不算什么大恶,却无职业“道德”可言。当然,盐铁在封建社会一直是国家严管专卖产品。由此,利润颇丰。手中有了钱,张士诚自然轻财好施,很似《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颇得当地老百姓欢心。从人品上讲,张士诚为人是元末群雄中数一数二的“好人”,不奸险,能容人,礼待读书人,但乱世大伪,既然他没有杀妻灭子的“气魄”,根本就熬不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天。
由于张氏兄弟向寿州附近诸富人家卖盐期间多受凌侮,不少大户还欠钱不给,加上盐场一个保安(弓手)丘义没事就辱骂张士诚,惹得张氏兄弟杀心顿起。恰值当时天下已乱,于是他们便于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夏天,忽然起事。加上张士诚和他三个弟弟,以及一个名叫李伯升的好汉,当时一伙人一共才十八位,起事时,他们并无远大理想,只是杀人泄愤而已。就这十来号人,先冲进盐场保安室把弓手丘义乱刀剁死,然后遍灭周围诸富家,放火烧掉不少大宅院。由于当时盐场工厂生活极其艰辛,苦大仇深,见有人带头挑事,纷纷报名加入,共推张士诚为主,百多人聚集一起,一下子就“攻克”了泰州。接着,他又破兴化,占领重镇高邮。胜利如此容易,张士诚便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开始过称王称帝的瘾。
转年,张士诚树大招风,大元朝的丞相脱脱亲自率百万大军来攻,把高邮团团围住,当时的张士诚,叫天不灵,呼地不应,悔得肠子都青,连扇自己嘴巴怪自己招摇惹事。最惨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脱脱铁定了心攻下高邮后要尽屠当地兵民,以在江南树威示警。人算不如天算,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元顺帝一纸诏书把他就地解职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赐死。至于那“百万大军”,一时星散,群龙无首,张士诚终能逃出生天,率一股人马逃出高邮当流寇去也。 在天下大乱的“革命”形势下,张士诚很快东山再起,并迅速占领了江南最富庶的常熟、平江两个重镇。平江即苏州,粮仓,衣仓,钱仓,真正的大富之地。而后,张士诚势力发展极为迅速,湖州、杭州、诸全(诸暨),绍兴、宜兴、常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泗州以及朱皇帝的老家濠州,全部被其所占领。刘福通如此勇武之人,也被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包围于安丰(寿县),出战时被杀。如果朱元璋不来救,连小明王韩林儿也会被张士诚军队活捉。
张士诚
江南群雄,分为两大派系,即刘福通和徐寿辉的红军系,以及张士诚、方国珍的非红军系。红军系又分东西两派,东派名义上以“小明王”韩林儿为其主,实由刘福通掌握,郭子兴、朱元璋这一支其实就是东派红军系,在淮水流域四处闯荡。西派红军包括徐寿辉、陈友谅以及日后割据四川的明玉珍,他们的活动地点主要是汉水流域。“红军”之间,平时互相争得你死我活,所以,张士诚打刘福通(又是从开封被赶跑出来的败寇),可称是天经地义之事。而且,张士诚和元朝的关系也很好玩,起事当年他就受朝廷“招安”,还弄了个官做。但当元廷要他出兵去打濠州等地红巾军时,老张怕吃亏,推托不去,而是径直占了高邮当起自封的王爷来。脱脱丞相大军百万来攻,张士诚差点就被抓住碎刀凌迟。时来运转后,他改平江为隆平郡,开弘文馆,招贤纳士,提前干起“贤德”帝王的营生。后来受苗军杨完者部的打击和朱元璋的挤兑,老张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木儿的“劝告”,再次投降元朝,当起大元的“太尉”来。扯虎皮做大旗,老张在几年间据地两千余里,北逾江淮,西至濠泗,东达至海,南连江浙,俨然江南一国。再往后,张士诚要当真王爷,元朝不答应,老张就自立为“吴王”,和元朝基本闹翻,连粮食也不往大都运送了。 朱元璋、张士诚二人的冲突,源于至元十六年(1356年)。本来降附朱元璋的“黄包军”(不是拉黄包车的,而是这些人以黄帕包头)头目陈保二忽然倒戈,逮捕朱元璋派来的将领,向张士诚投降。当时老朱正忙于西线作战,起先还不敢与张士诚闹翻,派人送信一封,以“隗嚣称雄”的字眼奉承张士诚,希望两家“毋生边衅”。张士诚左右不少文人,他自己也读书,深恨朱元璋信中以“隗嚣”比拟自己,如此,朱元璋就是“汉光武”刘秀了。就因这几句话,张士诚把老朱的来使扣压,不肯讲和。 张士诚
于是,朱元璋派大将徐达进攻常州,张士诚派弟弟张九六来援。徐达设伏,活捉了张九六,“(张)士诚陷郡县,(张)九六力为多,既被擒,(张)士诚气沮。”不久,华云龙等将又在旧馆大败张士诚另外一个弟弟张士信。连败之下,张士诚与朱元璋书信,表示愿意送黄金五百两,白银三百斤以及粮食二十万石,双方讲和。老朱得理不饶人,复信历数其罪,要对方放人让他。结果,和议不了了之。
围了数日,朱元璋军队终于又夺回常州。徐达善战,又顺利攻克常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张二次受元朝“招安”。
冤家易结不易解。1358年春,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安、俞通海、桑世荣等人大张旗鼓去“讨伐”张士诚,并派出邓愈、李文忠、胡大海等人从徽州显岭关攻取了张士诚的建德路。张士诚大恼,复遣兵反攻常州、常熟,均失败而归。
东边损失西边补,这年秋天,张士诚以计杀掉元朝的苗军元帅杨完者。杨完者一部苗军乃元政府为了平息江南叛乱从湖广召来的少数民族部队。这部苗军烧杀抢掠,备极惨毒。在所有江南一带打仗的军队中,“天完”政权纪律最好,其下依次是刘福通红巾军、张士诚军、朱元璋军、元朝政府军、陈友谅军,最差的就是杨完者的“苗军”。所以元朝江南行省的达识帖木儿才与张士诚暗中约定联手做掉这个骄横滥杀的“苗帅”。
张士诚杀杨完者,不仅是为民除害,为元除害,也是为朱元璋除害。杀掉杨完者,张士诚很快占据杭州和嘉兴两处要地,益无所惮,再不把元朝的官员达识帖木儿放在眼里。
张士诚正在兴头上,派兵攻常州,被汤和击败,顺便又丢了宜兴。朱元璋手下水帅大将廖永安乘胜入太湖,深入追击,反而被张士诚大将吕珍候个正着,生俘了廖永安。朱元璋想以俘获的三千张士诚兵将换廖永安一个人,张士诚不答应,他提出要以廖永安换自己弟弟张九六(张士德),朱元璋又不答应。害怕张九六乘间逃出为其兄平添羽翼,老朱先下手宰了张九六。 张士诚
1359年(元至正十九年),胡大海、李文忠又攻下老张的重镇诸暨州。张士诚遣将攻江阴,被守将吴良打得大败而去。“(朱元璋)得江阴则(张)士诚舟师不敢溯大江,上金(州)、焦(州)。自是侵轶路绝。”
数败之下,张士诚不甘心,1359年秋天,他仍旧派人攻常州,又败;1360年派兵侵诸全,杀守将;又派大将吕珍入长兴,也败。1361年,朱元璋遣胡大海进攻绍兴,不克而还。同年冬天,张士诚大将李伯升率精兵十余万进攻长兴,水陆并进,先胜后败,最终遭朱元璋守将耿炳文和常遇春内外夹击,狼狈而去。
否极也有小泰来。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守金华的朱元璋大将胡大海被属将蒋英、刘震杀掉。蒋刘二人本是苗帅杨完者部下,张士诚杀杨完者,二人向朱元璋投降。胡大海喜二人骁勇,置于麾下,待之不疑。二人日久思变,约定几个苗将,准备起事。他们邀胡大海到金华八咏楼观射弩。老胡很高兴,如约而来,想视察将士操弩演兵。还未下马,蒋英袖中突出铁锤,把胡大海脑袋击碎,然后,又杀胡大海儿子胡关住及金华数位文武官员。起事后,几个人心中也害怕,忙派人向张士诚投降,大掠金华而去。
趁乱,张士诚派其弟张大信和大将吕珍率十万兵马包围诸全。结果,守将谢再兴与朱元璋外甥朱文忠设计使吕珍分兵,又以炮铳等火器相攻,以少胜多,打得张士信仓皇逃走。
1363年,气急败坏的张士诚派大将吕珍集十万大兵进围安丰,杀掉了红巾军“革命领袖”刘福通。老刘辛苦数年,为老朱除残去秽。张士诚杀刘福通,其实也是为朱皇帝做事前的“驱除”工作。由于名义上的“共主”韩林儿从安丰跑到滁州被吕珍追打,老朱不得不救,亲率徐达、常遇春移大军而来,终于击走吕珍。当是时也,险过剃头,如果西面的陈友谅倾国顺流直下建康,老朱玩完矣。
朱元璋正擦冷汗,忽然传来一个大坏消息:诸全守将谢再兴(朱元璋亲侄朱文正的岳父)叛降于张士诚。
谢再兴之叛,缘自老朱待人太苛:老谢为了赚钱,暗中不时派军士私携银两往张士诚所占据的杭州买东西,带回来低买高卖。朱元璋怒,严责谢再兴,并下令召他回金陵,以他将替代其职务。此外,谢再兴二女儿在建康,老朱不打招呼,擅自将她许配给大将徐达,有如分配军需品,也惹得老谢恼怒。(日后谢再兴女婿朱文正不明不白而死,也可能是朱元璋恨和尚憎及袈裟而致)。谢再兴深知老朱杀人不眨眼,惶惧之下,杀掉知州栾凤,率诸全守军赴绍兴向张士诚投降,不久便率更改服色的“吴”军攻击东阳。幸亏李文忠闻乱后从严州急驰赶到,诸全方面才没出大漏子。 张士诚记功碑
这时,老朱正在前线指挥军队与陈友谅干仗,无暇东顾。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秋,张士诚逼元朝江浙行省长官达识帖木儿自杀(前一年九月他已经自称“吴王”),基本上独立,不过年号仍用元朝的“至正”。
江浙富庶地,竟成温柔乡。苏杭的张士诚部伍很快就从上至下腐化得一塌糊涂。方圆两千余里,甲士数十万,又据天下富庶胜地,老张不得不感觉良好。特别是其弟张九六(士德)在时,已经延致了不少著名文士,诸如高启、杨基、陈基、张羽、杨维桢等人,终夕饮乐于幕府之中,唱和往来。张士诚和张士信也一样,喜欢招延宾客,又向这些文人墨客们大赠舆马、居室、文房精品,远近潦倒的文人雅士,一时争相趋之。
张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其实是个见好就收的厚道人。“(张士诚)既据有吴中,吴(地)承平久,户口殷盛,渐骄纵,怠于政事。”其弟张士信和其女婿潘元绍特别喜欢聚敛,“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溢。日夜歌舞自娱”。
穷人乍富,也不是多么反常。可怕的是,张士诚手下军将也腐化至极,“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将帅)甫至军,所载婢妾乐器踵相接不绝,或大会游谈之士,樗蒲蹴鞠,皆不以军务为意。及至丧师失地还,(张)士诚概置不问,已而复用为将。上下嬉娱,以至于亡。”
相比之下,老朱兢兢业业,朝夕不寐,逮谁杀谁,从严治军,连他自己都说:“我无一事不经心,尚被人欺。张九四(士诚)终岁不出门理事,岂有不败者乎!”
从前陈友谅要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老张不出手。现在,老陈已败亡,张士诚反倒来了精神。1365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春,他派大将李伯升与朱元璋叛将谢再兴一起,率马步舟师二十余万,跨逾浦江,包围诸全之新城,造庐室,建仓库,预置州县官属,大作持久必拔之计。结果,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与大将朱亮祖等人以少胜多,把东吴军杀得丢盔卸甲,李伯升等人仅以身免。
朱元璋指挥若定,麾兵又克泰州,数月后又击下张士诚的发家之地高邮。
1366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徐达与常遇春会师攻淮安,克兴化,“淮地皆平”。五月份,又攻下于老朱来讲最有象征意义的“龙兴之地”濠州老家。
老朱亲自至濠州,“省陵墓,宴父老”。宴父老是真,省陵墓吗,纯属瞎掰。他一家皆葬乱坟岗,席烂土浅,“龙凤”之尸早已被野狗吞食,哪里还找得到。
大好形式下,朱元璋集团内部仍不少人高估张士诚势力,文臣之首的李善长就表示:“(张士诚)其势虽屡屈,而兵力未衰,土沃民富,多多积蓄,恐难猝拔。”
武将徐达深谙主子意图,进言曰:“张氏骄横,暴殄奢侈,此天亡之时也,其所任骄将如李伯升、吕珍之徒,皆龌龊不足数,惟拥兵将为富贵之娱耳。居中用事者,迂阔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率精锐之师,声罪致讨,三吴可计日而定!”
老朱大喜,立命徐达出师。
1366年9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老朱多计,命二将不要先攻苏州,反而直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有如此伟大战略家,不胜也难。 张士诚
二将依计,徐达等率诸将发龙江,别遣李文忠趋杭州,华云龙赴嘉兴,以牵制张士诚兵力。诸将苦战。在湖州周围,东吴兵大败,大将吕珍及外号“五太子”的张士诚养子等骁勇大将皆兵败投降,其属下六万精兵皆降。湖州城中的张士诚“司空”李伯升本想自杀“殉国”,为左右抱持不死,不得已也投降。
到了年底,在朱亮祖大军逼迫下,杭州守将谢五(叛将谢再兴之弟)也被迫开城门投降。如此,东吴左右膀臂皆失,平江(苏州)成为孤城,面临南西北三面被围之势。
平江城坚,一直打了十个月,才最终攻克。
在派军出发打张士诚的同时,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迎接”小明王,行于瓜州时,廖永忠入舱把韩林儿一刀砍死。然后把船凿沉,施施然回来复命。从此以后,朱元璋再也用不着打“龙凤”年号。杀韩林儿之事,当时后世不少人皆认定是朱元璋指使,但也有历史研究者认为此举实是廖永忠多事,丑表功媚主。朱元璋大可封韩林儿一个王号什么的软禁般养起来,用不着干这么“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小人事体。当时老朱算厚道,没有像司马氏对成济那样“嫁祸”于他,但估计他心中很是鄙薄廖永忠的为人。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太祖吴元年,见围城三月不下,朱元璋也不着急,从建康发来“最高指示”:“将在外,君不御,古之道也。自后军中缓急,将军便宜行之。”
徐达接书感奋,更加细心和卖命。
朱元璋见张士诚龟缩平江,志在必得,但也怕攻城死人太多。他原本之意就是围之困之,让老张最终不支出城投降。同时,老朱不断派人送书城内,以钱缪、窦融相比拟,劝老张自动归服。张士诚倔强,不报。
延至七月,张士诚见城中粮余渐尽,他又是厚道好人,干不出杀人为食的恶事,便率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冒险突围。出城后,望见城左西吴兵队阵严整,心虚不敢犯,便转至舟门,向常遇春营垒杀来。这下可是遇到了煞星,常遇春有勇有谋,百战良将,挥兵直前,与东吴兵激烈厮杀。同时,他又指挥善舞双刀的猛将王弼从另路绕出,夹击东吴兵,把张士诚万余扈卫精兵皆挤逼于沙盆潭中,杀掉十分之三,溺死十分之七,张士诚本人马惊堕水,几乎被淹死。亲兵冒死把他救起,以肩舆扛上,复逃回城中。
过了十来天,缓过劲来,张士诚咬咬牙,又亲自率兵从胥门突出。出于玩命心理,张士诚军勇锐不可当,打得正面拦击的常遇春部招架不住。如此天致良机,本来能突围,站在城头上的张士诚弟弟张士信不知是坏了哪根神经,大呼:“军士打累了,可以歇兵”,马上鸣金收兵。
张士诚等人愣怔之余,常遇春复振,掉头进击,把东吴兵打得大败,“自是(张)士诚不敢复出”。
形势危急如此,张士信这个倒霉蛋丝毫不知愁,总是没事人一样大城楼子上张盛宴,遍摆银椅,与亲信左右饮美酒,食佳肴。风度是大将的,计策是无脑的。仆从向他进献一个大水蜜桃,张士信欣赏久之,刚张嘴要吃,忽然城下发巨炮,恰恰打中张士信,这位爷脑袋被击烂,与桃汁一起四溅飞迸。
兵败弟死,张士诚仍旧很顽强,指挥城中兵民抵抗,杀伤不少西吴兵马。十月间,徐达展开总攻,百道攻城,东吴军终于不支,城陷。
张士诚在府邸中闻城溃,对其妻刘氏说:“我兵败且死,你怎么办?”
刘氏良德妇人,冷静答道:“君勿忧,妾必不负君。”言毕,她怀抱两个幼子,在齐云楼下积柴薪,与张士诚诸妾登楼,自缢前令人纵火焚楼。
时值日暮。大英雄张士诚真是日暮途穷,独自呆坐室中良久,望着齐云楼的大火若有所思。然后,他投带上梁,准备上吊自杀。张士诚旧将李伯升受徐达谕指,到处寻找张士诚,刚好发现前主人在半空蹬腿,忙上前解救下来,号哭劝道:“九四英雄,还怕不保一命吗!”
徐达立即押张士诚上船,由水路送往建康。其间,张士诚一直坚卧舟中绝食。
被押送建康中书省后,朱元璋派李善长“劝降”,张士诚大骂,两个人几乎动手。
张士诚临死前还不知所以亡,对朱元璋说:“天日照尔不照我。”
当夜,趁人不备,张士诚终于上吊自杀。昔日拥强兵占胜利时,张士诚内怀懦弱,坐失良机;当其被俘为虏时,辞无挠屈,绝粒自经,也不失为一大丈夫。
编辑本段评价
张士诚拖泥带水,犹犹豫豫,表面老奸巨猾,实则目光短浅而夭折。张士诚的心理,很有可能和我们今天在中国商场上,经常在那些聪明的人们那儿看到的一样,如果竞争对手主动提出联合起来做一件事,如果做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但是对竞争对手也有好处的话,那就宁愿自己不要这个好处,也不能让对方得到好处。于是,我们时常能够看到的一个结果就是——双方共同的竞争对手——可能是国内的,也可能是外国的——发展起来,再回过头来将他们各个击破。张士诚可能就是这么一种心态。
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打得昏天黑地、三十六天难解难分时,加上行军路上的时间,同样给这位张王留出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而且在此之前的四月份里,还曾经发生过朱元璋手下独当一面的重要将领、大将谢再兴率部叛投张士诚的事件。即便如此,这位张士诚却优哉游哉,似乎抱定了坐山观虎斗的宗旨,没有什么像样的作为。假如此刻他以自己所拥有的、无论如何都还不算弱的至少二三十万大军,出兵直捣近在咫尺的南京的话,后来的局势怎么发展就很难说了。
在阅读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的史料过程中,我看到了元末江南一带激烈的海战场面,元末的江南没有通衢的纤陌,多的是湖荡河网,大规模的军队的移动必须靠船舶,这与《三国志》和《水浒传》主要描述北方的陆战有很大的不同。这让我想起了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物质条件和人才储备——造船业的发达和大批水手的涌现。船是战时的武器,是和平年代的运输工具,水手是征战的兵士,是建设年代的熟练工人。
南宋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宋室南迁,促进了南方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然而历史学家们对历史的研究似乎眼光总是看着唐宋(主要是北宋)以前,而对南宋之后南方的开发史不甚重视。因此,我们对古代征战的形式也多是以马战、步战、陆战来反映和表现,而对海战、水仗极少描述和反映,而读明史,特别是朱元璋的建国史,描述朱元璋在一统南方所经历的水战特别多,这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方面。
与朱、张并称元末三雄的陈友谅占据着沿鄱阳湖、洞庭湖周边地区相当于现今的湖北、江西、湖南广阔的地盘,自号汉王。 《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汉》介绍:“友谅,沔阳渔家子,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常为书狱吏,意忽忽不乐。会徐寿辉、倪文俊待起兵,慨然往从之。”元至正23年(公元1363年)夏天在九江一带江面上与朱元璋的一场历史上最大的水战中,陈友谅为流矢刺中眼睛并贯穿头颅而亡。
当是陈友谅的船“高数丈,饰以丹漆,上下三级,级置走马棚,下设板房为蔽,置舻数十其中,上下人语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自谓必胜。载其家属百官,空国而来,兵号六十万。”这样的庞大的海军,或许是是史无前例的了。
编辑本段张士诚墓
张士诚死后葬于何处?据说是安葬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斜塘镇上的,三十年代由吴荫培先生发起的保墓会曾在张士诚的墓前立过碑,六十年代,由吴县政府确认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属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60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张士诚(1321-1367),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今属大丰县)人,以驾船运盐为业。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不堪富户凌辱,率众杀诸富户,率苦役、盐丁万余人起义。次年,据高邮,称城王,号大周,年号天佑。在高邮击败元丞相所率大军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二月攻占平江(今苏州),并在此建都,后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七月朱元璋率军攻占平江,张土诚被俘,解至金陵(今南京)后自缢身亡。
张土诚墓面积三亩有余,墓冢封土高出农田1米。墓前原有民国时期吴中保墓会所立"张吴王墓"碑,墓西原有张王庙,现均已不存。
编辑本段明史记载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颇轻财好施 ,得群辈心。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而弓手丘义尤窘辱士诚甚。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盐丁方苦重役,遂共推为主,陷泰州。高邮守李齐谕降之,复叛。杀行省参政赵琏,并陷兴化,结砦德胜湖,有众万余。元以万户告身招之。不受。绐杀李齐,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僭号大周,建元天祐。是岁至正十三年也。
明年,元右丞相脱脱总大军出讨,数败士诚,围高邮,隳其外城。城且下 ,顺帝信谗,解脱脱兵柄,削官爵,以他将代之。士诚乘间奋击,元兵溃去,由是复振。逾年,淮东饥,士诚乃遣弟士德由通州渡江入常熟。
十六年二月陷平江,并陷湖州、松江及常州诸路。改平江为隆平府,士诚自高邮来都之。即承天寺为府第,踞坐大殿中,射三矢于栋以识。是岁 ,太祖亦下集庆,遣杨宪通好于士诚。其书曰:“昔隗嚣称雄于天水,今足下亦擅号于姑苏,事势相等,吾深为足下喜。睦邻守境,古人所贵,窃甚慕焉。自今信使往来,毋惑谗言,以生边衅。”士诚得书,留宪不报。已,遣舟师攻镇江。徐达败之于龙潭。太祖遣达及汤和攻常州。士诚兵来援,大败,失张、汤二将,乃以书求和,请岁输粟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太祖答书,责其归杨宪,岁输五十万石。士诚复不报。
初,士诚既得平江,即以兵攻嘉兴。元守将苗帅杨完者数败其兵。乃遣士德间道破杭州。完者还救,复败归。明年,耿炳文取长兴 ,徐达取常州,吴良等取江阴,士诚兵不得四出,势渐蹙。亡何,徐达兵徇宜兴,攻常熟。士德迎战败,为前锋赵德胜所擒。士德,小字九六,善战有谋,能得士心,浙西地皆其所略定。既被擒,士诚大沮。太祖欲留士德以招士诚。士德间道贻士诚书,俾降元。士诚遂决计请降。江浙右丞相达识帖睦迩为言于朝,授士诚太尉,官其将吏有差。士德在金陵竟不食死。士诚虽去伪号,擅甲兵土地如故。达识帖睦迩在杭与杨完者有隙,阴召士诚兵。士诚遣史文炳袭杀完者,遂有杭州。顺帝遣使征粮,赐之龙衣御酒。士诚自海道输粮十一万石于大都,岁以为常。既而益骄,令其下颂功德,邀王爵。不许。
二十三年九月,士诚复自立为吴王,尊其母曹氏为王太妃,置官属,别治府第于城中 ,以士信为浙江行省左丞相,幽达识帖睦迩于嘉兴。元征粮不复与。参军俞思齐者,字中孚,泰州人,谏士诚曰:“向为贼,可无贡;今为臣,不贡可乎?”士诚怒,抵案仆地,思齐即引疾去。当是时,士诚所据,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泗,东薄海,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以士信及女夫潘元绍为腹心,左丞徐义、李伯升、吕珍为爪牙,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主谋议,元学士陈基、右丞饶介典文章。又好招延宾客,所赠遗舆马、居室、什器甚具。诸侨寓贫无籍者争趋之。
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既据有吴中,吴承平久 ,户口殷盛,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士信、元绍尤好聚敛,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牣。日夜歌舞自娱。将帅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甫至军,所载婢妾乐器踵相接不绝,或大会游谈之士,樗蒲蹴踘,皆不以军务为意。及丧师失地还,士诚概置不问。已,复用为将。上下嬉娱,以至于亡。
太祖与士诚接境。士诚数以兵攻常州、江阴、建德、长兴、诸全,辄不利去。而太祖遣邵荣攻湖州,胡大海攻绍兴,常遇春攻杭州,亦皆不能下。廖永安被执 ,谢再兴叛降士诚,会太祖与陈友谅相持,未暇及也。友谅亦遣使约士诚夹攻太祖,而士诚欲守境观变,许使者,卒不行。太祖既平武昌,师还,即命徐达等规取准东,克泰州、通州,围高邮。士诚以舟师溯江来援,太祖自将击走之。达等遂拔高邮,取淮安,悉定淮北地。于是移檄平江,数士诚八罪。徐达、常遇春帅兵自太湖趋湖州,吴人迎战于毘山,又战于七里桥,皆败,遂围湖州。士诚遣朱暹、五太子等以六万众来援,屯于旧馆,筑五砦自固。达、遇春筑十垒以遮之,断其粮道。士诚知事急,亲督兵来战,败于皁林。其将徐志坚败于东迁,潘元绍败于乌镇,升山水陆寨皆破,旧馆援绝,五太子、朱暹、吕珍皆降。五太子者,士诚养子,短小精悍,能平地跃丈余,又善没水,珍、暹皆宿将善战,至是降。达等以徇于湖州。守将李伯升等以城降,嘉兴、松江相继降。潘原明亦以杭州降于李文忠。
方士诚之被围也,语其妻刘曰:“吾败且死矣,若曹何为?”刘答曰:“君无忧,妾必不负君。”积薪齐云楼下。城破,驱群妾登楼 ,令养子辰保纵火焚之,亦自缢。有二幼子匿民间,不知所终。先是,黄敬夫等三人用事,吴人知士诚必败,有“黄菜叶”十七字之谣,其后卒验云。
莫天祐者,元末聚众保无锡州,士诚招之。不从。以兵攻之,亦不克。士诚既受元官,天祐乃降。士诚累表为同佥枢密院事。及平江既围 ,他城皆下,惟天祐坚守。士诚破,胡廷瑞急攻之,乃降。太祖以其多伤我兵,诛之。
李伯升仕士诚至司徒,既降,命仍故官,进中书平章同知詹事府事。尝将兵讨平湖广慈利蛮,又为征南右副将军 ,同吴良讨靖州蛮。后坐胡党死。潘元明以平章守杭州降,仍为行省平章,与伯升俱岁食禄七百五十石,不治事。云南平,以元明署布政司事,卒官。
士诚自起至亡,凡十四年。
更多阅读
沈万三商人计 商人计
查看文章-商人计-2007年09月14日 星期五 下午 07:13
苍旻遐缅何若归——《感士不遇赋三 》赏析 感士不遇赋 译文
苍旻遐缅何若归——《感士不遇赋(三)》赏析感士不遇赋(三)陶渊明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
敕封孺人张人龙 母沈太孺人六旬有七仙逝序 孺人
敕封孺人张母沈太孺人六旬有七仙逝序连奎癸亥孟秋朔日,生见夏蕙初残,秋桂收放,方欲索句,突接讣音,用前任邑侯若泉张夫子大人之太老孺人仙逝,闻之莫不哀感交集矣!窃思曩者,生受业于邑侯之门,亲炙已久。而太孺人之德行,尝与闻焉。生虽不敏,敢不
晏子为何要二桃杀三士 二桃杀三士 英文
53.晏子为何要二桃杀三士 鲁国国君鲁昭公访问齐国来了,齐景公设宴招待鲁昭公。鲁国由叔孙蜡执礼仪,齐国由晏婴执礼仪,两国君臣四个人坐在堂上。 而堂下站着的,乃是齐国的三位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 这三位勇士,都是齐景公延
张爱玲的“人生三恨” 一恨海棠无香 人生三恨
这就是张爱玲人生三恨之一的那无香的海棠么?2008年3月26日午后,在近郊一家小工厂的院子里,看到这株艳美的娇丽时,眼睛真的为之一亮。我问识者这叫什么花,识者回答说是海棠。我蓦然想问,这就是张爱玲人生三恨之一的那无香的海棠么?而且,据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