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不孝有三(2)
文/珍珍
道理上说,又哪一个家长不是盼着孩子在学业上能更上一层楼呢?而“考研”被算作“新不孝”的范畴内,这似乎显得令人费解,那么论证这条道理我们不妨把放道理先放大。
看过一个谈话节目,嘉宾是清一色的女博士,因为这个节目播出在几年前,所以“博士”这个词在当时对于中国很多老百姓都似乎陌生,一位上了些年纪的女博士坦言,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她不会念这么多的书,而是先要有一份事业。我们如果深化她的这番感言,其实她的意思无非表达的是,首先要让知识变成生产力,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当今很多父母已经开始犯愁孩子爱念书、不爱毕业了,因为工作无着落对于家长而言,不仅是供孩子上学的经济负担,各方面的考虑更让家长在心理上产生太多太多的压力。
如果把话题扯远一些,我在当年初中毕业后开始参加工作,我父母虽然结婚成家很晚,但是母亲43岁的时候就已经家里家外不操什么心了,家里洗衣做饭自不用说,就连刷墙、刷油漆这些男孩子应该做的事也基本上都是我做,家里来客人更是我下厨掌勺。计划经济年代,商品匮乏,虽然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但是在服务业、商业就已经结交了大批朋友,逢年过节吃穿用置办什么都不犯愁,当然在今天看这叫不正之风,应该批判,而我年少,和社会人一样,把这把当做本事,而今天说这些的意思是,母亲四十多岁的时候,操心受累的事情基本上后继有人了,但是我今天虽然超过了母亲当时的年龄,却是上有老、下有小,哪一样事手不到、腿不到也不行,所以写到这儿我似乎能想象孩子到了二十七八还在读书的感觉,记得我上班的时候一位师傅曾经拉着我的手说:“多好啊,能上班给你妈挣钱了”,我当时以为那是师傅看我没考学安慰我,事实上谁累谁知道,今天觉得师傅当时的感慨也未必不是心里话。
在今天,当人们痛骂中国教育之时,“考研”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父母在生活方面的压力,更在于的是中国教育在求学与就业方面缺少实际的联系。有人说中国学校学的是世界上最难的数理化,但社会生产力却极端落后,记得曾经遇到一位学机械的大四理科生,他说大学课程中的机械设计制造知识都是纸上谈兵,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是世界的前沿科学,但是中国工业化的设备却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完全没有实际应用的地儿,只不过大学生比起一般工人多了领悟知识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从动手方面、经验方面上看就远不能工人相比了,甚至很多企业招工都要成手,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吧,所以,在学校知识无用、国家不包分配的前提下,读书的前景何来呢?所以“考研”在今天算新不孝,也就难怪了。
认识一位在外面摆摊的母亲,她的女儿很争气,从小到大成绩都非常好,因为喜爱小动物,鬼使神差地选择了动物学,那么大学四年毕业后,却在社会上很难找到适合她的工作,所以她只能读研,虽然考试过关了,但是她家的情况继续供孩子读书显然非常吃力,在外面摆摊夏天还好说,大冬天里一站就到半夜的遭罪辛苦不说,已经过了五十岁的她那种力不从心我们可想而知,因为她的摊位就在我家的对面,所以每当看到她在夜晚的瑟瑟寒风之中站在路灯下叫卖的情形心里都特别难过,更不知用怎样的心情来形容……北方冬天里穷人的日子不好过,而更重要的是,考研如果能让她的女儿有更好的前途这些苦累都不算什么,可是正如我们的政协委员在政协会上的感言一样,寒门子弟在这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社会,想去闯出一片天地又谈何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