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回力标” 回力标怎么折](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093535t01f1474868ecf8bb11.jpg)
李思源
李思源 这次在新西兰旅游时,看到小孩子们在草地上玩“回力标”,感到饶有兴趣。 一个角尺形的木片被用力掷向空中后,在天上不停地旋转并画出一个椭圆形的轨道,最后回到掷者的附近。 过去只在书本和电影中看到过这种玩意儿,并被它那“飞去来器”的名称所吸引,但没见过实物更没有想过它的原理。 后来来到在澳大利亚凯恩斯附近热带雨林的土著人部落里,才搞明白了。 这东西英语叫“布墨浪”(Boomerang),澳大利亚中文译成“回力标”。它们大小不等,均是角尺形的,一般开口成120°角。一侧较平整,另一侧呈圆弧面。飞标在飞行时边自转边改变方向,最后以一个近似椭圆形的轨道返回。 据记载回力标的出现在澳大利亚大陆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最早是土著人用来打飞禽和小动物的,一个好的猎手可掷100米内的飞禽走兽,并用连发的方法击昏运动中的猎物,甚至于用来偷袭敌人的头部,但现在这样高水平的猎人已经很难找到。 我扔了几次,飞标根本转不起来。一个略懂中文的土著人一面比划一面大喊:“1点钟!1点钟!”意思就是出手时要像时钟那样成右30°的角度。而冲着我那左撇子,有人又叫道:“11点钟!11点钟!”那意思仍然是说左手掷出时要像时钟那样成左30°的角度。 飞标能飞出去了,但是还不能转回来,他们又告诉我出手时要“抖腕”。这样练了半天,总算有点“回来”的意思了。他们说,要让回力标飞回到自己的手中非下半年的苦功不可,而如果还要击中追逐的对象的话没有三五年是练不成的。 后来和悉尼大学的一位教授谈起此事。他告诉我,在澳洲各土著部族里回力标的形状大体一样,可大小有不同,小的只有巴掌那么大,而大的就要比中国的折扇大许多。不要看这玩意儿结构简单,但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回力标的运动方程是很复杂的。上世纪末,美国人设计三角翼飞机时还派了几个工程师来跟土著人学习掷“回力标”,并琢磨、研究和借鉴了它的某些原理。澳洲土著人上千年前的原始武器,竟会对近代军事和航空事业产生如此影响,可见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