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举个例子,中国人送礼品,有的时候一般很少有人考虑数目的问题,数目,有的时候多多益善。我那天跟一个同志讲了,我说:“如果你足够聪明的话,你要记住毛主席那句话:凡事抓主要矛盾,掌握主要矛盾,就是要重点突出。”比如我们有时候就像爸爸给孩子东西似的,多多益善,一会儿给这个,一会儿给那个,其实效益不好。而外国人送礼,数目讲究有时候非常多,我们知道日本、韩国、朝鲜,乃至我国的港澳地区,他们都不太喜欢“四”这个数目。因为“四”这个数目在当地语言当中,日语、韩语,或者粤语当中发音,港澳地区讲粤语,“四”的发音就是“死”的意思,从风俗的角度来讲,他们叫“讨口彩”,觉得不吉利。
比如,北京人送花经常送剑兰,而港澳地区包括广东不喜欢剑兰,尤其患病的人或者老人不送剑兰。因为它的发音,你想想“见难”,见不着了。茉莉花,我们江浙一带很喜欢,唱情歌呢,好一朵茉莉花,都唱到申奥的地方去了。港澳也不喜欢,因为茉莉你要讨口彩就是“没利”,茉莉啊,“没利”。这不是封建迷信问题,而是一种习俗。
入国问禁,入乡随俗!你跟别人打交道就一定要注意了。再举一个例子,我记得我前面就讲了,我们北京人很喜欢菊花,而西方人则会觉得它十分晦气。在欧美国家,菊花是死人专用,把它叫做葬礼之花,你信吗?美国一个老板,欧洲一个巨商住到你的酒店,你给他房间里插一束菊花,他撞鬼了,用咱们的话说他住到八宝山去了。
第二个W,意即送什么,What。送给谁的问题确定之后,就会有第二个问题,送什么?一般来讲,站在送什么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下面几个问题要说:其一,要考虑你赠送的礼品的时尚性,或者我们也可以叫做时效性。什么意思?就是你送别人的东西应该是现在此时此刻比较流行的。礼品如果过季了,还有意思吗?比如:
那天,有一位同志给我寄了张贺卡,其实贺卡也是个礼品。当时是2005年元旦,他大概是废物利用还是搞错了我不知道,反正用了一张以前的贺卡。当时我还想兑奖呢,那个抽奖号我一看是2001年的,真的有点被人冷落的感觉。
所以你一定要注意礼品的时效性,我的意思不是让你多花钱,而是别让它过季了,这很重要。现在已经很暖和了,你给人送一件防寒服,除非这个人得伤寒了!否则这个时候谁穿防寒服?这个问题一定要注意,这是我们讲的送什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其二,独特性,讲三句话:“人无我有”,别人没的我有;“人有我优”,别人有的我的货比较好,这个东西就有意思了。不管是吃的东西也好,用的东西也好,有的东西它就是质量好,你信吗?比如:
前几天,我到无锡去了,我们就讲那个肉骨头,无锡讲究吃肉骨头,就是排骨,酱排骨,我说:“我要带一点回来给老人。”
有朋友就告诉我了:“三凤桥的质量好。”
我不是给他们做广告,我这是顺嘴说说,实际上这个比较好的就是“人有我优”,你到西安去,吃羊肉泡馍,老孙家羊肉泡馍就比较好。你买镇江醋,北固山的就比较有名。最后还有一句话是什么?“人优我新”,就是你送的东西大家都好都有,就要讲究新款式啊,新样式啊,功能比较新。那样也会吸引人。
其三,便携性。什么叫便携性呢?就是容易携带,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讲年节礼品的时候也举了类似的例子,本地客人送他的礼品重点、轻点倒没关系,外地客人有时候礼品要重了或者不容易携带就很麻烦。
我记得有一次我老妈到北京来了,朋友们在一块儿聊天,老太太可能是年纪大了,不太介意,就顺嘴透露一个信息,说自己要过生日了。结果被我几个好朋友听到,我们从小一块儿长大,都挺好的,给我老妈送了一个大花篮,都是好花,什么鹤望兰啊,一大堆花,名花,老太太看了高兴坏了。
走的时候给我提了一个要求,娘说:“什么都不带,就把这盆花带回去。”
老太太不会说花篮,就说一盆花。那很难啊,你想想坐火车,那个大花篮,我都没办法给她运到火车站去,但是老妈是我娘,她就提这么一个要求,我得满足。找一130货车,那花篮很高,一般轿车后备箱进不去啊,结果到了车站检票的时候还要过安检很麻烦,别人看着我笑,有人认识我,说:“金教授,你这是什么货?”就这样,那个花篮到车厢里去也几乎损失了一半,下了车之后还剩几朵我就不知道了。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点。要注意送什么,What。
第三个W,意即在什么地方送,Where。赠送礼品,有的时候需要考虑场合,比如,公务交往的礼品一般应该在办公地点送,以示郑重其事,公事公办。我们有的公司不注意这些,公务交往礼品给你拐弯抹角拿家里来,好像做贼似的,不登大雅之堂,你要没干坏事,你要没犯纪律,有什么不对?公事公办,会给人以非常正规的感觉。
有一次到一个单位开会去,我走的时候一个同志告诉我:“金教授,该装的东西都给你装到轿车后备箱里去了。”
把我吓一跳,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怎么把我轿车后备箱打开的,又不好意思问,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就是一堆宣传材料,还有两大瓶他们自己生产的液体饮料,加起来也不到50块钱。其实,他应当大大方方地当面奉送:“金教授请你品尝!”
公务交往礼品是在办公地点送的。相反,私人社交的礼品一定要在私人交往的地方送,以示公私有别。
有一次我的一个远方亲戚来了,老家的东西带了一堆,主要是送我的十多斤梅干菜。大概找我也不好找,就打包扛到我办公室去了,被楼下的同志给赶出去了,“这里不准卖菜搞得他还挺不高兴:“我西服革履的像是卖菜的吗?”
他穿西装来的,但是梅干菜的味道挺重,别人认为他贩卖推销。因为他刚下飞机,拎着旅行箱,拎着一堆菜,半斤一包,半斤一包,你想十多斤,20多包挺显眼的,这个很麻烦,而且搞得我哭笑不得。
最后我给他讲一个笑话,我说:“你这个10包、20包拿到我这儿来,倒也没啥不得了的。如果你拿的是酒就有腐败我的嫌疑了,你拿这个来没有腐败我的嫌疑,但是这20来包我总得给我的同事分分吧。大家都看见了,见面分一半,实际上我少吃了多少。”
所以这个私人交往礼品拿到家里去,这是公私有别的。在什么地点送这一点你要考虑到,否则就是敷衍别人。
第四个W,意即什么时间送,When。一般的讲法,做客人的时候,或者当主人的时候,送礼品的具体时间的考虑不太一样。比如我现在是客人,我到您家去做客,我去拜访您,一般的规则,拜访别人时礼品应该在见面之初拿出来,这叫登门有礼。它有什么好处呢?
其一,容易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开始的印象,你对别人重视。不是别人非你这个礼物就不活了,你表示重视,你把别人当回事,礼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表示对受赠者的重视。“礼”的意思就是尊重,见了面把礼品拿出来,表示对别人的重视。
其二,它容易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比如举一个例子,我到您家去了,我给您带了一瓶五粮液酒,在你家怎么也得换瓶剑南春喝喝吧。走的时候我才把五粮液拿出来了,我走了之后主人可能会跟老婆说:“有点对不起老金,你看他给咱拿的五粮液,咱给他喝二锅头。”这其实是一个互动的问题。礼品上讲“来而不往,非礼也”,它有一个双边对等交流的问题。
客人拜访时宜是把礼品先拿出来,而主人待客的时候是倒过来的。主人一般是在客人告辞的时候送礼。比如,外地的客人,一般我们在临行前夜送,比如我老爸今儿要回上海了,他明天走,我今天晚上去送,什么意思?我给老爸一个收拾打包的机会。有同志不太会做这个事,上火车上飞机之前才拿出来,一大堆,容易丢,还不好带。一般外地的客人你是临行前夜送为佳,本地客人则是客人告辞的时候拿出来。
公务礼品,公司企业送的礼品,什么时候送?一般是两个情况:一是主管领导会见对方时。比如我到你公司去,董事长跟我见个面,董事长把礼品拿出来,这等于是公司向我送礼,你一个部门经理拿出来,等于你这个部门向我送礼,层次差远了。二是告别宴会上送。它算一个结束曲,来的时候客人送,走的时候主人送,善始善终。
第五个W,意即如何送,Which。怎样送?以何种具体方式送?它主要强调以下两条:第一条,但凡有可能的话,我们需要亲自赠送礼品,礼品有三个寄送方法:一是自己送,二是托人送,三是寄送,寄过去。但凡有可能,礼品要亲自送。在公务活动中,就是公司企业政府部门打交道,这个礼品最好是由单位主管领导亲送,这样可以提升礼品的规格。我走的时候你让你的秘书或者工作人员给我塞过来,好像做贼似的,董事长、总经理亲自给我赠送,说明我是你公司的客人,而且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礼仪上叫“礼宾对等”,这是一种接待规格。
第二条,在国际交往中和对外交往中需要注意,送给外国客人的礼品一般需要包装。过去我们中国人不太在乎这个问题,有的很好的东西,拿马粪纸盒一装,拿报纸一裹,拿塑料带一装,像便衣接头似的,这样会使礼品档次上受影响,在比较可能的情况下,我们送给外人的礼品要加以包装。越是正式的国际交往,此点越是不可掉以轻心。
下面还有一大问题,我想用几分钟时间跟同志们谈一谈,就是我们要接受礼品需要注意什么?
接受礼品,恐怕有以下三个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落落大方。能接受你就接受了。如果自己觉得没有犯禁,没有犯党纪、国法,没有犯外事纪律,没有影响到两方的人际关系,可以接受就接受了。却之不恭!但是如果有些礼品是不能够接受的,当即要向送礼者说明原因:“不好意思,你送我的礼品我非常感谢,但是我们公司有规定,在公务往来中是不能收受礼品,尤其不能收受现金和有价证券,谢谢你的好意,请您拿回去。”一定要当面把理由说清楚了,你别后来委托别人转赠,因为国家不同,社会不同,企业不同,讲究不太一样,所以这个问题你要注意,这是第一。
第二,要表示感谢。表示感谢一般有这么几个具体做法:其一,如果当场接受别人礼品的话,你最好口头上表示感谢,“谢谢你的好意,感谢了。”这个话要说的,必要的话还要和对方握手道谢。其二,就是要欣赏对方的礼品。比如我给我老婆送一条围巾,我想我老婆但凡聪明的话,她会立刻把这个围巾从袋里拿出来,什么事都不干了,我说:“老婆我给你送个礼物。”她不会说:“你等着,我看报去,电视连续剧看完再说。”“我做饭呢。”那种态度会影响我的情绪!我重视你,你不重视我。我相信她但凡聪明的话,会把手下的事都停下来,立刻把包装打开,把围巾围在脖子上,然后再说:“老公,这正是我需要的围巾,太好看了。”我下次再买,而且买得更大。也有的同志不会说:“哎呀,这个难看死了,老土。”一辈子不再给她买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你不重视我!这个你要注意,要通过欣赏礼品来表示感谢。
许多外国人就很重视这个,他送礼品,一般要打开包装看一看。如果是别人寄来的礼物,或者是很盛大的商务活动中的公关礼品,有的不方便看不方便道谢,事后可以打个电话,或者写封信跟对方说一声:“你的礼品我很欣赏。”“你的礼品正放在我的案头。”
再比如,我谈恋爱,这条领带假定是我女朋友送我的领带,假定她是昨天送我的,我今天和她约会,我什么都不说,我重视她吗?我爱她吗?我就不说,我就把这个领带戴上,这说明我感谢她,我重视她。非常好的一种做法。
第三,要保持低调。我们讲的在接受礼品后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论,赠送礼品属于一种私人交往,尤其是个人中往来,私人交往,所以你要注意,在外人面前你要低调一些,不要张牙舞爪地去说:“这是谁送我的,这个是谁给我的。”别人问可以讲的,没有必要的话则大可不必以此去招摇,这恐怕是做人的一个常识。
我想讲的就是这些,特别要说的就是作为低调来讲,这个礼品没有特殊原因不要转赠别人。比方我送给你的领带,我送给我男朋友的领带被他给他弟弟了,我很生气,这个不合适啊,你送给我的领带就是我的,我要不喜欢我宁可不用,我也不能随便转送给别人去,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你要把它当破烂给卖了就麻烦了,金教授好心好意地把自己写的一本书——自认为最好的一本书送给你了,而且签了名了,过两天却在垃圾收购站见了,非得气死是不是?所以这是善后的事。今天我们讲的礼品重点是讲如何送给别人礼品,同时也讲了如何接受别人的礼品。节庆礼仪
关于节日和庆祝日的礼仪,我们简称节庆礼仪。
简而言之,节庆礼仪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约定性。它有规定的时间;约定的内容。
第二个特点,它有非常明显的民俗性特征。绝大多数节庆来自民族习俗、来自宗教习俗。礼仪的一个出处就来自于习俗,所谓:“礼出于俗,而俗化为礼。”很多礼仪其实是来自于约定的习俗。节庆礼仪的习俗性很明显。比如中国人 过大年初一,要走亲访友,拜年,吃年夜饭,诸如此类,这个习俗性很强。
第三个特点,就是它的地域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礼仪的习惯是不太一样的。
具体来讲,我们学习节庆礼仪要讲什么呢?在我眼里其实是七个字,衣、食、住、行、访、谈、送。
第一个方面,我们来谈谈节庆做客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件事,走亲访友实际上是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的一个非常常规的手段。但是,走亲访友有两个细节你必须注意,第一,不要因为自己拜访别人,而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
金教授有句比较难听的话——关心有度,关心过度就是一种伤害。你要到别人那里去,你给别人添了麻烦就不合适了。比如,现代人要讲究现代文明,登门拜访亲朋好友时一定要有约在先。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不要想去就去,充当不速之客。记得有一次我就遇到一件尴尬事:
2004年的大年三十,要去人民大会堂看一场演出,从亲朋好友那儿好不容易弄来的票,买都买不着。跟太太两个人打扮好,一出门却碰上几个同事,来看我来了,那我能说什么啊?那就陪着看,聊聊,在我家一起坐一会儿吧。过了一会儿,我看看表,别人还问我:“不干扰你吗?”
我说:“不干扰。”
“那就再坐一会儿,看到你太高兴了,难得一起聚聚。”
一会儿老婆也看看表。
又有客人问:“影响吗?”
她敢说什么啊?“不影响。”
别人就说:“再聊一会儿吧,跟金教授聊天真有意思啊。”
聊到最后,我们终于没有能去观看人民大会堂的那场演出。
其实这个倒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一定要注意,任何一位有教养的人,不应该因为自己而给别人的生活和工作制造麻烦。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一定要养成习惯,登门拜访之前要有约在先,这是非常重要的。倘若你去拜访那些不太熟悉的客人,你还要明白,在有约在先的前提下还有两个小点要注意:
其一,要提前确认。比如你是一个下级去拜访上级,一个晚辈去拜访长辈,一个学生去拜访老师,你提前一个星期跟他说了,对方也可能会忘了。所以你要聪明的话,你在出发前,或者头天晚上再打个电话跟他说一下。比如你来拜访金教授我,提前一周约了,你给我打个电话:“金教授,我们按照约定想明天下午四点钟到您家拜访,不知道方便吗?”或者“有什么变化吗?”你应该确定一下,等于提示我,老金别忘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样的话就不至于出现扑空的情况。所以逢年过节这件事你是需要注意的,在有约在先的下面你要提前确认。其二,要适可而止。我们一般人到别人那里做客,不管是逢年过节做客还是平时串门做客,在那儿待多长时间的概念不是很强。一般情况下,礼节性拜访,比如,单位的老干部处的同志或者办公室的同志去拜访离退休老职工,去拜访老前辈或者工作关系的客人,逢年过节是时间越短越好。因为你去拜访别人也会去,一家房子里空间就那么大,客厅就那么几个位置,客人太多不方便。礼节性拜访在客人那里停留的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宜,不要太长。问候之后,意思到了也就可以了,顶多吃两个瓜子、喝杯茶,你别在那儿呆太长的时间,你在那儿不走,别人怎么能进来,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访呢?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访的话,一般情况下也是宜短不宜长,半小时左右为宜,不是什么极其特殊的情况,不宜停留一小时以上,一般情况下,不是至亲、故交,不被对方再三挽留不要留下来吃饭,因为对方负担会很重,需要适可而止。不仅要有约在先,而且要讲适可而止。
第二,我们作为拜访者来讲,逢年过节时还要讲究整洁自我。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过民族节日——春节、元旦也好,过现代节日——国庆、劳动节也好,青年节也好,妇女节也好,我们总要维护自身形象,所以要对自己进行必要的修饰。
一般来讲,逢年过节时的修饰特别有三个要点需要注意:
其一,要整洁自己的服饰。特定的民族节日最好选择特定的民族服装,至少要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要太不修边幅。
其二,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比如男性最好要理发、要刮胡子。女同志来讲一般也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个发型,因为什么呢?因为看人有一个特点,从头开始,倘若一个人的发型给别人不好的感觉会影响形象,这个仪表中,头发的修饰、胡须的剃除是非常重要的。再者我们在讲到仪表的时候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就是要做到无异味,要洗头、洗澡、洗手。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吃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到别人那里做客,比如不要吃葱,烤鸭很好吃,但是一般要吃葱,吃了葱是不是到别人那里串门就晚去点,等着葱味自己走掉,少吃蒜,蒜的味道也比较厚,一般不要吃韭菜,大家知道,北方人喜欢吃韭菜馅饺子,但是韭菜味厚,今天晚上吃韭菜馅包子,明天下午一打嗝还是韭菜,它可持续发展。
其三,要注意鞋袜的卫生。现在城市,别人家里装修都比较豪华。有些民族有一些习惯,进了门家里铺着地毯,蒙古包之类,进了门是要脱鞋的。我们有些人不太注意这个,说得难听点,凤凰头、扫帚脚,你要看外面都仪表堂堂,其貌端庄,进了门他不敢脱鞋,他穿的是尼龙丝袜,质量不太好,不吸湿不透气,容易产生异味。一脱鞋子能够熏死耗子,没准袜子还有三个窟窿,其中一个露大脚指头。所以一个有经验的人到别人家里登门拜访的话,除了整洁服饰,除了修饰仪表之外,自己鞋袜的卫生非常重要,这是细节,我们曾经讲了,教养体现于细节。
接下来,你要注意什么呢?登门拜访时你要注意活动有度。什么意思呢?到别人那里拜访的话,不管是拜访单位,拜访个人还是拜访企业,一定要注意,在对方指定的活动范围之内活动,一般到别人家里去,指定的范围是哪儿啊?指定的范围就是,其实主要指的就是主人的客厅。我们有个别同志有一不好的习惯,叫跟谁都不见外!他哪儿都敢去。我记得有一次我就出了一个洋相:
有一年大年三十睡得晚了,大概是凌晨四、五点才睡,都到了春节了嘛。结果大年初一八点就来了客人。
家里人说:“有人敲门,按门铃呢,你起不起来?”
我说:“当然起来了,来了客人不起来合适吗?”
起来后,因为手忙脚乱来不及叠被子,我当时认为:反正我家卧室他不进去。没想到,那个老兄跟我不见外,进来之后坐了几分钟他难受了:“到你家各个房间看看行吗?”
“哎呀,”我说,“看看吧。”
首先视察卫生间,还不错,我家卫生间挺干净。然后视察了储藏室,储藏室不错,没什么可以被他带走的。然后跟我讲:“能到你家卧室看看吗?”
我说:“最好别看了。”
“还是看看吧。”
就进去了……
这样的同志其实有的时候会让别人很尴尬,很麻烦,到别人家里做客,活动有度很重要,就是活动的范围要限制,不要乱来,即便是家人、朋友也要注意。
最后,很重要的、很具体的问题:逢年过节时礼品的选择。
走亲访友有时候要带点礼物,那你送什么礼物很有讲究,我给在场的中学生、大学生们出一个小问题:如果你在外地回去看爷爷奶奶或者看爸爸妈妈,你要带一件小礼物,你会选什么呢?
这件礼物选得好不好,实际上不仅表示对别人的重视与否,而且还涉及人际关系的冷暖亲疏。我记得前年有一位学生到我家来看我,适逢春节,他当时送了一件礼品给我,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研究生,他一进门就跟我讲,说:“金教授,我给您带了一件礼物来。”
“我把这个话说在前头,你别不高兴,金老师从来不接受在校生的礼物。你要毕了业,你送我什么都行,那你挣的是自己的钱,现在花爹妈的钱,谁家的钱都是辛苦钱,别干这套,金老师不缺这个,你也不要干,否则大家都不爽,你拿回去。”
他说:“金教授,您别生气,您把这个礼物看一看,您看看一定会高兴的。”
古人讲:“礼轻情意重。”礼物不一定是真金白银,但是如果到位,效果可能就比较好了。说实话,我看到他这个礼物,我还真挺高兴,还真被他感动了,您知道他送了我什么礼物吗?他送了我出生那一天报纸的复印件,我1959年出生。说实话我很爱看报纸,我看过多种多样的报纸,我现在自己订阅的报纸十几份,我每天看报纸的时间一两个小时,但是从来没有想到看出生那一天的报纸,也没见过。他大概到北京图书馆去了,把能够收集到的跟我的出生地和工 作地,有关地方的几份报纸复印了一下,我记得有新民晚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少年儿童报,还有人民日报等 等。这些报纸复印件加一块大概也要不了二十块钱,但是礼轻情意重啊。
他走后,我什么都没干,躲在书房把那些报纸认真地学习了两个小时,终于知道,当我来到世界上的时候,世界是怎样一番模样。我很激动,马上打电话给我爹我娘,与二老一起回首往事。
第二天,我妹妹给我电话说:“你给我们家老头老太太下什么药了,爹妈晚上都不睡觉,夜不能寐,一直都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哩。” 其二,准备好足量的接待用品。
其三,顺序、位置、座次的排列问题。来了一个客人没有问题,客人一多就很麻烦。
一般我们逢年过节招待客人,排序的标准位置是什么呢?两个办法:办法之一,是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列。比如你家里来了亲戚,妈妈家的亲戚来了,舅舅、姨,爸爸家的亲戚也来了,叔叔、伯伯,这个座位怎么排?痛苦来自比较之中!你不可能说,局长坐第一桌,处长和副处长坐第二桌,一般职务的第三桌,无职无权的第四桌。那样不合适,太势利了吧,实际上这个位置就是先来后到,按照先来后到去排序。办法之二,不排列。什么是不排列?不好排列时的排列。
我给现场的同志出这么个难题,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假定你这个单位搞商业性节日,你请了一些明星,这两个明星是同等水准的,同等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我说得俗点,大家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听就明白了,成龙与周润发,其 水准不相上下,我现在请你介绍他们两个人,向大家介绍,你怎么介绍?
我碰到一个学生,他绝对聪明,他说我这么介绍:“各位,非常高兴地向你们介绍两位著名的香港影星,他们是谁啊? 不用我说了,大家给他们掌声吧!”
这就是不排列。
如果家里来了两位小朋友,我怎么跟他们打交道呢?家里来了两位小朋友,“小朋友好,大家好,你们好!”不说张三 李四好,瓜子水果放这儿,谁爱吃谁吃。谁先谁后往往就有顺序问题。有时候你要不注意这个顺序很麻烦,得罪人、伤 害人。比如:
我有一次到一个单位去,我是主宾,他们的主要领导陪着我。那里的接待人员过来上茶,第一杯给了领导,第二杯给了 副领导,最后才给我。领导问我:“有什么意见?”
我说:“我有很大意见。”
他说:“什么意见?”
我说:“你们这儿的接待人员不懂游戏规则。招待客人时上茶上酒水,游戏规则先客人后主人,先长辈后晚辈,先女人后男人。”
那里的接待人员,他心里想自己的领导大,所以先给自己的领导。那你想想,如果我到你家里做客的话,你端菜、上水之类的先给你们家人后给我,我作为客人脸面何在?所以这种规矩一定要讲。
有同志会问我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比如家里来了客人的话,吃饭也好,排座次也好,会客也好,这个上座有什么标准化的具体讲法吗?
一般来讲,你要具体安排座次,桌子是横的还是竖的,是圆的还是方的,是长的还是椭圆形空心桌,其实很复杂。简而言之,我告诉你五句话,这五句话你记住了,一般排座次不管是吃饭不管是会客,不管是走路不管是陪同引导客人,一般都不会有问题。
第一句话,面门为上。家里会客室,你要会摆放的话,最好的主要的沙发,让客人坐的或者让重要人物坐的位置,是面对房间正门的位置,面门为上。您到雅座单间吃饭时注意过没有,主人坐的位置一般就是面对房间正门的位置,为什么呀?视野开阔,这是对地位高的人的一种尊重。而倒过来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背对着房间正门的位置那是老末,因为他视野最不好,谁在他背后进来他都不知道。过去古人打仗搞不好那个人就被谋杀了,谁杀他都不知道,含恨而死。
第二句话,以右为上。顺便说一下,我国传统习俗是讲左高的,中文讲得很清楚,前后左右。它明确地已经告诉你了,前面比后面高,左面比右面高。前后左右,实际上就是告诉你左高,古人的习惯是讲左高。我国现行的政务礼仪也是讲左高的,因为是沿袭我国传统。但是现代社会已经国际化了,中国是世界的一员,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人已经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了,所以国际交往中排序的规则,也逐渐进入我国人民的生活。国际交往的规则是什么呢?右高左低。国际惯例是右高,你注意到英文的词组了吗?左右的字词是怎么说的?Rightandleft,意即右与左。英文词组讲左右的时候是右左,说明右比左高。实际上,我们一般会客的话,家里会客也好,陪着客人吃饭也好,客人的位置是哪里呢?右侧,主人右侧,你注意了吗?面对正门的位置是主人坐的,主人右手坐的就是主宾。你赴宴的时候看,服务生给你摆台都是这样摆的。第三句话,居中为上。家里吃饭一般没有必要排位置太讲究,但是爷爷奶奶长辈是放在中间的,尊重长辈这是一种教养,居中为上。
第四句话,前排为上。走路也好,陪着客人走也好,一般的原则前面的那个位置高。只有在客人不认路的时候,你才可以在前面带路。前排为上早已成为惯例,像单位开会大家注意了,台上坐的是领导,台下第一排则是各个部委、局、办公室的领导。
第五句话,以远为上。这是什么意思呢?离房门越远位置越高。比如说圆桌,圆桌的话主人是面对着门的,离门最近的那个人是末座。离门越远位置越高,离门越近位置越低。
其四,宾主聊天的主题。主人有义务为节庆制造喜庆的氛围,进行气氛的调节。说白了就是要寻找话题去聊天。
一般情况下,节庆的时候人们聊天最佳的话题是什么呢?
节庆时聊天的话题最重要的是三个:
一是可以谈谈自己的近况。在一般情况下节庆的时候,它是报喜不报忧的,特别是对外人。爷爷奶奶高寿了,本来高高兴兴的时候,你告诉一句:“爷爷,我下岗了”、“昨天我们单位破产了”、“炒股失败了”、“不想活了”。一般过节过年的时候,人们聊天聊自己的情况是可以的,但是我这儿强调的是报喜不报忧的,因为它会破坏气氛。
二是关注时效性问题。就是此时此刻最热闹的问题。比如到哪儿玩去啊?有什么安排呀?现在发生了什么国内外重大的新闻?时效性问题。
三是宜谈轻松愉快的问题。一般来讲聊天谈什么轻松愉快的问题呢?电影、电视、体育比赛、名胜风光、烹饪小吃。我有个爱好,我跟人逢年过节吹牛的时候,在一块儿的时候,我喜欢吃,我就告诉他最近又吃到的菜,这菜怎么做的。换而言之,我们刚才讲这三类问题,时效性问题,近况的问题,轻松愉快的问题,都是想告诉你,逢年过节聊天的问题不要太沉重。同时,还须谨记:聊天时不要冒犯禁忌。逢年过节时聊天容易犯的禁忌大概有以下四个。
首先,是谈悲哀事、伤心事。“阿毛被狼吃了,阿毛就是被狼吃了,当时我要在,阿毛就不会被狼吃了。”你的不幸的事情拿来与别人分享,你有点不讲职业道德,影响氛围,破坏别人的情绪。
其次,不要去质疑对方。什么叫不要质疑对方?就是不要随便去跟别人争执。我主张老两口吵嘴,那一般锻炼身体,帮助消化,排遣寂寞的时光,否则多寂寞啊。但是有时候跟外人争执会彼此都很难受。若非原则问题,大家在那儿聊天你干嘛那么沉重,干嘛那么较真。
再次,不要随便对交往对象谈论的问题进行是非判断。不仅不要质疑,而且不要随便纠正别人。若是大是大非,党纪国法,国格人格,理当旗帜鲜明。若是小事小非,你要明白,何必如此呢?!别忘记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和而不同。
最后,不要随便对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全部的否定。尊重别人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选择,你对别人喜欢的事加以否定,实际上是否定这个人的品位和档次,这恐怕比争执更容易得罪人。主人就需要调节,我们一方面要有话题选,万一客人在那儿谈到那些很尴尬的问题,你帮他及时地变化一下。
逢年过节时,人们往往还会外出游玩。此时亦须讲究礼仪。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注意距离有度。交际礼仪告诉我们,距离有度,一般情况下,人际距离有四种,关系不同,距离是不一样的。
人际交往中,大体上四种距离:一是亲密距离。什么叫亲密距离?亲密距离实际上就叫私人距离,是指交往双方之间小于半米以至无穷接近。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它是家人、夫妻、恋人的距离。但是这种距离在公共场所对别人是不合适的,你设想一下,现场的一个电视观众或者现场的一个观众一个女孩子过来说:“金教授问你一个问题。”咱们怎么也得拉开半米之上吧,你不至于扑哧一下坐到我这个椅背上吧,我也不至于向你逐渐地移过去吧?那就只好敌进我退了。距离是有度的,私人距离,亲密距离,在公共场合绝对不可行,当然过去不少人没这个习惯。
有一次我坐地铁,我拿着报纸在那儿看。我正在那儿看着呢,报上刊登了球讯,于是边上一个同志跟我同看,我想同看就同看无所谓。他后来急了:“你快看。”他干脆动手来替我翻。
这个也太不见外了。其实你在公共场合,这样做是属于公德问题,因为陌生人毕竟不是自家人。
二是交际距离。它又叫常规距离。交往双方相距实际上是多远呢?半米到一米半之间,就是一步左右。你在公共场合和任何陌生人相处,这是最佳的距离,离得太远有时候没有必要,但是离得太近侵犯了别人的空间,会对别人造成妨碍和压抑之感,是不礼貌的,这点你要注意。
三是礼仪距离。礼仪距离又叫做尊重的距离,比如我现在讲台和我们现场的听众的距离,就是礼仪距离。这个距离是什么呢?交往双方间距在一米半到三米之间。
四是有距离的距离。它又叫公共距离,就是交往双方距离三米之外。我们到公众场所去活动,特别是到国外去,这点非常重要。
第二,外出时要注意安全。外出旅游也好,观光也好,游览也好,游玩也好,行车走马三分险,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自己而言对别人而言,都要注意安全。
第三,要讲究公德。到公共场所去,公德意识非常重要,我这里特别想强调,现在逢年过节很多人参加出境游,那时务必要注意以下三点问题,如果不注意公德,会影响国家形象,影响民族形象。
其一,不要随地抛洒废弃物品和吐痰。我们从小就教育,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乱扔物品,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引起个别人的重视。
其二,不要制造噪音。一个有教养的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理不在声高。说实话我们有些同志粗声大嗓惯了,不管到哪儿去都敢大呼小叫,还有同志喜欢在公共场所拨打移动电话,接听移动电话。观看演出,观光游览,逛街购物,在公众场合出现时若手机乱响,或当众接听,不仅会影响别人,而且影响个人形象,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
其三,不要围观别人。这一点我们国内应该是逐渐在改观,过去人们有个习惯,少见多怪,你蹲在那儿系鞋带,也有人围在边上看。如果是在境外恐怕会有麻烦,因为很多国家对隐私权是高度讲究的。
所以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讲公德,不能随地抛洒,不能制造噪音,不能围观别人,否则的话那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逢年过节,令人开心。逢年过节,让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逢年过节,我们应该是精神爽,喜洋洋。在这样美好的时刻,我们要把爱心与别人分享,我们要把善意传递给别人,我们要使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祝大家节庆快乐啊!电话礼仪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电话日益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聊天谈事情,约会交朋友,人们在享用电话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 却发现烦恼随之而来。您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忙碌的时候总有电话捣乱,甜甜的美梦常被铃声打断。电话仿佛是一 件令人不透的宝贝,运用得体,它会带来成功;运用不得体,它又会成为人们交往中的绊脚石。
其实,困惑人们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电话什么时间打最得体?电话使用又该注意些什么?使用电话又有哪些技巧?现在 由我为您量身打造一个彬彬有礼的电话形象吧。
昨天我接了一个打错的电话。
一个女孩子跟我讲:“你这儿是保洁公司吗?”
我说:“是哪个保洁?是宝贝的‘宝’,清洁的‘洁’?还是保卫的‘保’,清洁的‘洁’?是化妆品公司还是打扫卫生的公司?”
她说:“我找打扫卫生的那个公司,就是保持清洁那个公司。”
我说:“你找它干嘛?”
她说:“我找工作啊。”
我说:“我不是那个公司老板。”
她打错电话了,连一名找工作的小妹妹用的都是手机,那还真是说明手机极其普及。那么既然是电话座机和手机已经深 入了日常生活之中,“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电话礼仪恐怕就比较重要了。
我想人们也像我一样经常都会受到这样一些打扰:第一,你睡觉了,座机响起。他说他有急事,其实也不是什么急事,就是问你明天在一块儿吃顿饭行吗?电话什么时候打来的?凌晨两点,又不是救火,骚扰你。第二,手机被错拨了。这是常有的事,当然我们有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情况,但是我建议:一是拨之前你认真把电话号码看看,别打错。二是万一打错说声“抱歉,对不起”行吗?有人不说,没准还熊你两句。三是手机短信。我们知道,中国在世界上是手机短信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包括我和你一样,我们经常会使用短信,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用短信替代一下,也省事了。但是我经常遇到这样的短信,我不知道你们遇到过没有,就是没有署名。你不知道他是谁。我可能是朋友比较多, 他给发来一条短信:“金教授生日快乐!”挺看得起我,我的生日他都记住了,但是不知道他是谁。你想想我有可能会 查出来你是谁,万一我查不出来,你这个短信不就白发了吗?这又不是谈恋爱,高深叵测,那还行,那有点神秘感,咱 不是那个关系,干什么不在短信之后署名呢?所以电话礼仪有必要来讲一讲。
礼仪是什么呢?我曾经给礼仪下过一个定义,我说礼仪就是行为规范。什么意思?礼仪其实就是标准化做法。是待人接物日常交往中的标准化做法,下面我从这个角度来谈谈电话礼仪。
首先,我主张公司也好、机关也好、企业也好,乃至个人,要有电话形象的意识。有的时候我们跟别人沟通,未必亲自见面,没准就是打电话,我到你酒店去也好,我到你商场也好,我想买你的货、订你的东西也好,我往往就是打电话。一个电话打过去印象好,没准一单生意就签下来了。一个电话打过去,如果印象不好就可能没有下文了。
那天,有一个公司请我去讲课,我告诉他们老总:“老兄我跟你说个实话,我有个小动作,机关也好,政府也好,企业也好,请我讲课,我一般要请人帮忙先录个音。”
“录谁的音呢?” “录你的营销电话、值班电话,服务电话。”
我录你窗口部门办公电话的音,因为这是你的公司形象啊。你是不是训练有素,你是不是不厌其烦,你是不是热情友善,溢于言表啊?当然我们也见到有些人不太注意这个问题,比如你打电话经常会碰上这样的人,拿起电话后先把你熊一顿。
那天,我跟一个部门打电话,我说:“有件事,要报销一张发票。”
他问我:“你着什么急?”
我说:“我想问一下什么时候能报?”
回答是:“你放心,我不死都能报。”
他跟谁生气我不知道,你干嘛跟我生气啊?他实际上会给我一种感觉:一是此人素质不高,二是这个部门没规矩。员工 个人形象代表组织形象,员工个人形象代表产品和服务的形象。我这一辈子可能就给你这里打一次电话。你留给我的印象不好,我可能就会认为你这个公司不好,你这家企业不好,甚至你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不好的。我不买你的行吗?我不消费你的可以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要有电话形象的意识。
电话形象在我看来是由以下三个要素所构成的:
其一,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就是电话什么时间打,在哪里打。
其二,通话的态度。你的语言,你的表情,你的动作。
其三,通话的内容。就是你说什么。这三点,时间空间的选择,通话的态度及其通话的内容构成一个人乃至一个公司和 企业或者一个机关的电话形象。下面我分几个具体的问题来谈。
首先我们站在打电话的发起者的角度,来谈一谈打电话。我下面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场的听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如果你现在决定给别人打个电话,比如你给金教授打个电话,或者给你的同事,给你的客户,给你的爸爸妈妈打一个电话,我想问:“你准备把电话打给别人时,你认为哪一个问题最重要?”
以下几点,是打电话者务必要注意的。
第一,时间的选择。如果你要想确保电话的质量,就是你想把这个事说清楚,你想把这个事摆平、搞定了,首先你要注 意时间的选择。譬如你跟私人通话,你首先要选择效率高的时间,换句话来讲也就是别人不会烦你的时间。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你和任何一个人打电话,包括我包括你的家人在内,休息时间最好别给别人打电话。除非万不得已,晚上10点之后,早上7点之前,严格讲没有什么重大的急事别打电话。万一有急事打电话,你第一句话要说的是“抱歉,事关紧急,打搅你了”,否则的话别人会烦的。再者,就餐的时间别打电话。说实话,像我们大家都挺忙的,我和你一样,中午就那么一个小时吃个饭,你还给我打个长长的电话,影响我的食欲啊。此外,还要注意,节假日若无重大事情不要打电话。
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一些人有一个习惯是不太尊重个人隐私,我曾经讲过,拜访客人也好,打电话也好,尽量不要占用对方的节假日,你给对方一个休息的时间,节假日是我的空间,我喜欢关掉电话,我喜欢跟家人在一起,或者我喜欢独处。我难得有个七天长假,你却天天给我打电话,找我聊天,一块儿吃饭又串门,影响我的私人空间。我们讲了,尊重别人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选择。这个理念一定要树立。所以节假日没有什么急事,免打电话罢。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发个短信或者诸如此类,别打电话。如果是外国人,尤其是美国、欧洲这样距离较远的国家你要注意,打电话你还要明白时差的问题。你这儿是白天,没准别人刚睡,所以你要考虑第一时间的选择。 第二,空间的选择。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讲,私人电话就是在家里打的,办公电话则是在办公室打的。别占小便宜,我不怕你笑话,我相信你也知道,我们有极个别的人,特爱占小便宜。
经常有人告诉我:“老金,有国际长途要打吗?”
我说:“有啊!”
“到我们公司来吧,我们公司可以白打。”
不合适,便宜没有这么占的,一个文明的人要讲游戏规则,不要贪占国家资产,也不要侵吞他人或者你的公司的资财,私人电话就要用你的手机,用你们家的电话,别占公司的便宜,别占政府机关的便宜。还有一点你要注意,如果你要在公众空间打电话的话实际上是一种噪音骚扰,任何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能在公众场所打电话的。在影剧院,会议中心,餐厅,商场,经常有些不自觉的人拿着电话就大声说个不停,令人甚是反感。
有一位外国友人在5年以前曾经问我:“你们的电话是不是人多的地方才比较容易拨通?”经常有人这么干,打着电话旁若无人,横冲直撞,影响别人。如果当时你正在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会呢,多难得的一个欣赏机会,他那里手机哇哇乱响,非常不好啊!所以通话时一定要注意其空间选择。
第三,通话的长度。电话打多长时间好呢?在实际生活中,你有多少事你该说多长时间,要说清楚为止,把事搞定了。但必须注意,从互相尊重这个角度,我已经不厌其烦地讲了,礼的意思就是尊重,这是纲,这是基本点。从互相尊 重的角度,通话时间是宜短不宜长。电话礼仪有一个规则,叫做电话三分钟法则。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跟外人通话,每 次的时间应该有效地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我的意思倒不是说让你掐着表,或者放一个闹钟,每次通话之前拨好闹钟,到 三分钟突然就断电,不是那个意思。是要你“长话短说,废话不说,没话别说”。
有的人打电话很烦人,他一拿起话筒就跟你捉迷藏:
喂,你猜我是谁啊?
你听不出来啊,你慢慢再猜吧。
不对,你再猜。
不对,我是谁你都不知道啊。
好不容易猜对了,又问别人:
你猜我在干什么?
不对,不对不对,我在吃东西。
你猜我吃什么呢?
不对,你没认真猜。
不对,我告诉你吧,我什么都没吃。
他真的是有坏毛病啊!有自恋癖倾向。任何一位有教养的人,都应该是一个办事有效率的人,是一个尊重时间的人。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你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浪费别人的生命。所以打电话一定要短!如果是在公司企业里内训的话,我经常给员工的一个忠告,就是要养成重要电话列提纲的习惯。譬如:
我找张三,我没给他打过电话,我首先要知道张三有几个电话号码,第一个打不通我就拨第二个,省得再去找,我也省时间。接下来,我给张三要说几件事。我养成的习惯是什么呢?金字塔型,新闻写作,就是要把最重要的事首先跟他说:“张总,我想请你讲课。”“李经理,我想在你那儿定一桌餐,我想消费的标准应该是在3000元左右。”把最重要的事交给别人,你别在那儿打太极拳:“我想在你那儿弄桌饭吃,你一定要帮忙,你要帮我定个大的房间,你要给我安排好了。”唯独不说钱,不说钱怎么给你安排,你先交个底:“我这儿是3000元消费水准,你看着办。”别人省事,别人还惦记你给不给钱呢。所以你要把最重要的事放在前面。
第四,自我介绍。一个训练有素的人,拿起电话之后要顺理成章进行自我介绍。按照电话礼仪的标准,自我介绍需要有下列几个模式:第一种模式,我曾经在以前的讲座中讲了,录音电话的模式就是报电话号码。我们刚才也跟现场的听众讲了,报电话号码的好处就是万一他拨错了,你跟他说了一遍,他不至于再错,我经常碰到这样的事:
他打你手机错了,你跟他说:“错了。”
一会儿又打进来,你跟他说:“错了。”
他还打进来,并且还骂你:“干嘛装洋蒜,不接?”
你跟他重复一遍电话号码,他稍微理智一点,就会对一下,他就不至于一错再错。
第二种模式,公司总机或者部门电话一般报单位名称。比如,你好,联想集团!你好,上海东方电视台……报单位,因为你是总机。那么专用电话,比如我家私人电话或者我这里是经理董事长的电话,专用电话一般是什么?报姓名。这是 第三种模式。因为这个电话就是我的。我的习惯是拿起话筒:“你好,金正昆。”我先报姓名,让对方验证是不是打错了。国际交往一般要报三要素,单位、部门、姓名。因为别人可能不知道你是什么头衔,不知道你是谁,所以你要全报。此为第四种模式。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他跟你说了半天,你不知道他是谁,你还不好意思问他,因为你听他的语气,他跟你很熟:“金教授,上次在一块儿吃饭,坐一块儿,好长时间不见打电话问候一下。”你也不知道在哪儿吃饭,你也不知道他是谁,所以你要足够聪明的话你先报一下:“你好金教授,我是海达公司的王军,王副总经理,上次我们在一块儿吃过饭,记得交换过名片,金教授,最近想请你讲一课。”一定要说清楚!否则你跟我寒暄半天你干嘛,在那儿打拳呢?我不知道你干什么,养成习惯。因此,打电话时首先进行自我介绍是不能缺少的。
第五,怎样暗示对方终止通话。如果你不想打了,你想终止通话时,可以适当的方式去暗示另一方。你怎么去暗示呢?标准化做法就是重复要点。
王总,那我们这次就说好了,下个星期我付款,按照你提供的帐号,我把我货款的首期打给你,按照我们刚才约定的付10%。王总,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的账号会在下星期一早上传真给我,传真给我之后两个小时确认无误,我就会打款了。
可能对方记错了,也可能对方忘记了,你去重复一下,说明自己是个训练有素的人,是不说废话的人。一个人是不是训练有素,他说话利索不利索是很重要的,利索不是说话少,而是话要说到要点上,言简意赅。
第六,谁挂断电话?想问一下我们现场的听众,你认为打电话时谁先挂比较好?
打电话时谁先挂呢?有同志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有的人钻牛角尖,有的人是不规范。比如有的人钻牛角尖,他告诉我谁打谁就挂,这说得过去,但不是普遍现象。还有同志更省事,他告诉我对方挂。他是好心,但是结果不好,行不通。假定中央电视台规定打电话对方挂,广东电视台也规定打电话对方挂,那我们在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设 想一下,中央台和广东台相互通话将出现何种状态?两边都不挂,大说其废话,都等着对方挂,根本没有可操作性。
打电话谁先挂呢?交际礼仪的标准化做法是:地位高者先挂。我是晚辈,我和爷爷,和爸爸,和叔叔通话,长辈先挂,对长辈的尊重尽在不言中。刚才说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选择,别人不想说了,他就挂了。他说没说完是由他自己决定的。我是下级,我跟上级通话,上级先挂,我经常开玩笑说:“我说个最形象的比方,我是怕老婆的,所以我跟老婆打电话,一般就是老婆先挂,不然怎么能证明她是我家老大?”地位高者先挂!那有些人会问:我俩地位一样,我是男孩,他也是男孩;他19,我也19;他刚上大学二年级,我也二年级;他三月八号生,我也三月八号生;我俩就是半斤和八两,万一碰到这种情况谁先挂?一般是求人的人等被求的人先挂。你找别人说事总有一个谁求谁的问题: “金老师帮我借本书?”“老刘我有一道题不会做你帮我说说?”被求的人先挂,这是个位置的问题。以上就是打电话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关于接电话的礼仪,有下面几条需要注意:
第一,我们强调铃响不过三声。打电话的最重要的原则叫做通话三分钟法则,那么接电话的基本原则我们叫做铃响不过三声的法则。什么意思?就是要及时接听电话你别不接,尤其是你约好了时间,今天晚上八点让别人给你打电话,你约好的让别人给你打,别人打来的话你不接那是严重的失礼。当然我们有时候碰上两个极端,一种极端就是有些人宁死不屈在那儿听着铃响不止就是不接。还有些人是什么呢?电话铃一响马上伸手就接了,过犹不及。你想想,因为现在电话高新技术含量非常高,瞬时接通,我们一般的经验,铃声总要响两声才接,你这儿电话铃声一响就接了,我这儿还没做好准备呢!我经常碰到这种事,要不那边不说话,要不你这儿刚一拨那边就说话,吓你一跳。
训练有素的白领都有这样一个经验,桌上电话响了之后,手先上去,等它响两声三声的时候再接。这样会显得自己不慌不忙。很多国外的大公司都有规定,就是铃声要响到六声以上你才接的话,第一句话要说“抱歉,让您久等了”,因为别人要求你办事,很可能这个电话拨不通我到别的公司去了,我不找你了,所以找你是看得起你,要及时地表示一下歉意。
第二,从礼仪上来讲,不要随便叫别人接听电话。如果你在现场,电话是找你的,尤其打的是你的电话,你就不要找外人去代接,尤其不要让孩子、秘书去代听已经有约在先的电话。比如,约好他人给你打电话,就不要让别人去听,这样也是对通话对象的一种尊重。
下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打电话给你,你不在,比如你是王处长,我是李处长,我是跟你一个合作单位的一个处长,我们俩是平等关系,我李处长找王处长,王处长不在,现在各位,电视机前的或者现场的听众,你们就冒充一下这个被找的王处长的秘书,我找王处长,王处长不在,王处长秘书代接电话,如何文明而礼貌地应对我?
经常,我们身边的领导或者同事、家人不在,你替他接了电话。他不在的话,你要会表达。训练有素的接电话的人要这样讲,首先告诉对方,他找的人不在,然后才能问您是谁,您找他有什么事。千万别倒过来了。我经常碰到类似下面这种事:
你找王处长,王处长不在,李秘书接电话。
你说:“请问是国际交流处吗?”
“对,先生你好,我们是国际交流处,先生你找哪位?”
“我找你们王国华,王处长。”
“先生你好,你找王处长什么事?”
“我跟王处长大学同窗啊,说好了今天给他打电话的。”
“先生你到底什么事?”
“我现在路过你们北京,想过来看看王处长。”
“先生你好,我们欢迎你!先生你什么时候来?”
“我大概半个小时以后就可能到你们那儿。”
“先生不好意思,我告诉你,王处长不在。”
他耍我,他吊我胃口,他使我怀疑王处长在边上埋伏着。聪明的人则会首先讲:“先生不好意思,王处长不在。”然后再问:“您是谁?您有什么事?”这个就比较好,否则我会怀疑,我想的是王处长一看这个号码似曾相识,就叫李秘书问:“这个人是谁?”“处长,是那个什么上海的李处长。”问“什么事?”“想来看你。”问:“什么时候来?”“马上就到。”“告诉他,我不在。”这个推论是成立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们接电话的人是需要注意的。你别乱说,你要合理而有序的进行表达。
接电话时合理而有序的表达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自我介绍。接电话进行自我介绍时,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电话拨错号码了,就是打电话的时候我确实是打错地方了,那边人不说明,他问你什么事,你跟他说了一遍,他最后告诉你打错了,这不是气死人的事吗?我拨错了号码,你跟我说一声啊,先让你说完了,告诉你打错了,浪费时间,窃听机密,破坏情绪。所以一个训练有素的人跟打电话的人一样,三句话不能少,“你好”,自报家门,最后说“再见”。自报家门跟我刚才讲打电话一样,要么报电话号码,要么报机关名字,要么报姓名,或者合报——单位、部门、姓名一起报,别跟别人说你猜我是谁啊,你不烦吗?
那么,遇到拨错的电话怎么办?遇到中断的电话怎么办?经常有这样的事,尤其是手机,说着说着就中断了,可能是没电了,可能是掉线了,可能就是到了死角了,遇到这种事怎么办呢?接电话的一方有责任告诉对方,比如你跟他说:“不好意思,金教授,现在我在的这个位置可能网络没有覆盖,噪音很多,金教授你看这样好不好,我先把电话挂了,然后你指定一个时间我打给你。”说一下。万一就没有一点先兆就断了,那你马上要把电话打回去,打回去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要讲:“金教授不好意思,电话掉线了。”或者你跟他讲:“不好意思,金教授,我电池用完了。”你一定要说一声。地位低的人要把电话首先打回去,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像我刚才说的那种情况,万一通话效果不好,你可以跟他约个时间,但是你约的时候别胡说:“金教授你打给我吧。”你是晚辈,我凭什么打给你啊,我把电话打给你我还花钱呢?所以你可以约个时间,我要愿意打我打,我要不愿意打你打,你求我,求人要像求人的样子。
那么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纯粹是拨错怎么办?
我去德国一家公司考察过,那家公司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外人打电话给他公司,电话拨错了,第一句话要说明:“先生你好,您拨错电话了”,第二句话要把本单位的电话重复一下,让对方验证不是骗他。第三句话则要问“您需要帮助吗?”。
比如他找中央电视台他找八频道,现在拨到十频道来了,我会告诉他:“先生你好,我们确实是中央电视台,但是您可能不太清楚我们各个频道的位置不一样,工作电话也不太一样,先生您要需要帮助的话,我现在可以替你查一查八频道的值班电话,您看需要吗?”
别人一听,人家多有教养。有的同志不太有教养,他接到错拨的电话后,就会告诉你:“瞎眼了你,瞪着眼睛看好,下次看清楚再拨,否则我打爆你。”这种人没有教养。
那么我们在接电话的时候,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现在在上班,你正在接一个电话,这个电话很重要,另外一个电话你看了一下来电显示号码,也挺重要的。现在有外人在场,我想请问你接还是不接?
我经常遇到有这样的人,比如:
我在他办公室,他正在打电话,或者没打电话,正跟我聊天,突然桌上电话响了,我会跟他讲,我说:“王主任你接电话吧,我可以暂时回避一下。”
他却马上告诉我:“不接,咱俩聊,不管他。”
也许有些人会说:“这不挺好吗?说明重视你嘛?”其实我感觉不好,你不尊重打电话那个人,你凭什么不接他的电话?我心里会想到别地儿去了,怪不得昨天下午给他打电话他不接,原因他正忙着跟别人聊天呢。
任何一个有经验的人,在外人面前,打进来的电话是一定要接的。但是你当时需要妥善处理。比如:
你正在跟我谈着呢,外面的电话打进来,不接不对,长时间接听也未必正确。你不方便当众去说,因为你跟他说话长了就冷落我了。你只须对他说一声:“王主任,太感谢您了,您给我打电话,谢谢谢谢,王主任,很惦记您呢,王主任,不好意思,现在人民大学金教授正在我这儿谈工作呢,您看这样好不好,王主任,您约一个时间,然后我跟金教授说完了事我马上给您打过去。”
其含义:一是暗示你边上有人,不能说深层次问题。二是让他选择一个时间,打给他,说明重视他。这种技巧的运用在对外交往中,尤其在商务交往中往往不可或缺。金教授讲过一句话,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节你要不注意,搞不好会得罪对方的。
最后我想跟大家讲一讲移动电话的使用。在现代生活中,移动电话已经是非常非常之普及,我记得我10年以前在北京台讲过电话礼仪。那时我在那儿喋喋不休讲寻呼机使用,而今我要讲寻呼机可能就没什么听众了。而那个时候有手机的没几个,你讲手机礼仪大家没兴趣,大家讲的是呼机礼仪,当时最流行的语言是呼我,现在你也讲呼我,好像就有点太落伍了。
关于移动电话的礼仪有这样几点要注意。
第一,要安全的使用。
现代社会,和平发展是其主题。只要中国人民,我们都是自己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安全的因素是存在的,所以一个有教养的人有经验的人是不应该使用移动电话去传送重要信息的。尤其在国际交往中,有些非法组织非法个人使用窃密的工具,搞不好你电话中的那些信息资料就被别人窃取了。所以从商业秘密这个角度来讲,移动电话是不适合传递重要商业信息的。这个常识我们是要有的。大家知道,如果使用技术手段的话,使用移动电话,不仅仅打电话的人在什么位置我知道,而且你讲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当然我这儿讲的是非法手段,你到国际交往中去,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的事一定要注意。你别在这儿跟总公司汇报谈判底线,底价是多少,合同上哪些细节要注意。你在那儿一说,别人可能会全知道,所以这个移动电话是不适合做这样的传送工具的。此外,你还要注意要遵守关于安全的若干规定,比如开车的时候不打手机,空中飞行时手机要关机,加油站、病房之内手机不使用,这其实也是个安全使用问题。一般情况下,不要借用别人的手机,这也是个基本礼貌。自己人,家人朋友兄弟姐妹那还无所谓,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话,借用手机本身就是没有教养的标志,这个应该是不借用的。除非是紧急事端,救命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以上就是第一点——安全使用。
第二,要文明的使用。这里讲的文明使用就是你要有那种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体谅人的感觉。比如公众场合要养成手机改成振动或者静音甚至关机的习惯。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手机频频地响起,更不要在人多之处接听电话。像我们的会议上,我们的公司里面,我们的企业里面,甚至我们的学校里面,手机响声随时响起的状态,在国际社会是比较少见的,它恐怕是一种文明程度的问题。要维护我们中华民族的形象要从我做起,所以我这儿讲的是一个文明的使用。
现在手机有一些特殊的附带功能,比如发短信,比如可以拍照,你要注意,拍别人要征得对方同意,要尊重隐私权。发手机短信则应是那种有效的信息,有益的信息,别动不动给别人发一黄色段子,或者乱开不着边际的玩笑。
我有一个朋友那天就跟我说,说他气死了。他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同志,也是有职、有权、有地位、有面子的一个人,人比较拘谨,不太爱开玩笑,那天他却跟老婆翻脸了。为什么呢?他的手机在桌子上放着,老婆好心,一看振动就帮他去看,来了个短信。我那个朋友叫李军,那短信是:军哥,好想你,想你想你好想你,军哥,一定要想我呀,落款,红红。你说这个红红,大家想肯定是个女人,于是,老婆跟他翻脸,这个老兄后来忍无可忍就领着他老婆去找这个红红。原来那位红红是个男人,叫马大红,比我们这个军哥还要大两岁。他那天喝高了,骚扰军哥,但没有想这个玩笑开得过头了,所以它要有个文明使用的问题。
第三,规范的使用。反复地强调礼仪就是行为规范。手机的规范的使用包括以下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通话的整个过程,不管你是打电话还是接电话,它其实跟座机的使用是一样的,礼貌用语要有,电话该谁挂就是谁挂,该说道别就要说道别,比如举个简单例子。
现在我是地位高的人,你是我学生,那我现在要挂电话之前我要跟你说一声再见,说再见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告诉你我要挂电话了。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人,电话拨通了不跟你反应,他嫌累,把电话在这个脖子上夹着,等你说话,你半天不说,他来一句:“说话!”吓你一个半死。还有同志挂电话也不跟你说,问:“你有事吗?”你说:“没事。”“啪”就给你挂了,尤其那个翻盖、折叠的,啪一下,别人正在那儿洗耳恭听,结果被“打击”了一下。这是非常不礼貌的。
这是第一个细节,你要按照一般座机使用的游戏规则去遵守。
第二个细节,就是我刚才强调过一次的手机不宜相互借用。它的卡、内存、短信、电话号码从某种意义上都是个人隐私,你把别人的手机拿了,万一这个卡被复制了,将来话费高了,别人找你你说你认还是不认?你说你没偷,他说你偷了,谁能说得清楚呢?所以一定不要借。
第三个细节,手机还有一个适当的携带位置。女孩子一般习惯把手机挂在脖子上,街上这样的女孩子不乏其人。有的男同志图省事,手机则别在腰上去。还有些人,觉得挂腰上不好看,放到口袋里去。其实,手机别丢是重要的,手机携带是重要的。从规范这个角度,建议你的手机还是放在公文包里去,它最不容易丢失。有的时候拿小包也可放入小包里去,别放在裤腰带上。金教授曾经讲过一个笑话,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往往与他的腰上所挂的物品的件数成反比。有同志往这儿一站,像是开了个杂货铺,手机两个,呼机一把,打火机一枚,瑞士军刀一柄。像是练摊的,不太好看。而且你腰上挂一堆,西装摇摇欲坠,上衣鼓鼓囊囊,不好看。小姑娘上街逛的时候手机挂脖子上倒挺好,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安全吗?离心脏挺近的,方便吗?电磁波对你生命不构成影响吗?你想没想过。再退回来说,它也不是谁都可以挂脖子上去的?金教授我要把手机挂脖子上,是不是也不太合适?手机的使用必须规范。要安全地使用,要文明地使用,要规范地使用。这是我们讲手机使用时的几个基本礼貌。
总而言之,文明而礼貌地使用电话,包括座机和手机,会使你有效地沟通,会使你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会使你获得有益的信息。反过来说,如果你使用手机不礼貌不文明,将损害你的电话形象,你的座机也好,手机也好,不文明的使用都会使你的电话形象严重地受损。介绍礼仪
在交际礼仪中,介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说,人际交往始自介绍。换而言之,你跟任何外人打交道,把介绍这个程序去掉了,恐怕就非常麻烦。所以我经常喜欢说一句话:“介绍是交际之桥。”人和人打交道,介绍是一座必经的桥梁。另外我还喜欢说一句话:“介绍意在说明情况。”既然是说明情况,自我介绍也好,为别人介绍也好,介绍业务也好,介绍在人际交往中都是不能缺少的。
有一次到一个朋友家里去串门,大家坐在一块儿吹牛,男主人与女主人当时忙着给我们做饭做菜,就顾不上张罗照顾我们这些客人了。而我们这些客人不是来自一个单位不是一个部门,大家在那儿自己吹,吹着吹着,有一位女同志,年龄跟我差不多,四、五十岁样子,在那儿发感慨,说:“现在干什么都不容易,不好做事情啊!不像歌星、影星、主持人那样,无才有貌者反而走运。比如,某某,她有何真才实学呀?!
她所说的某某,是本地电视台时尚栏目的一名当红主持人,也是当时在场的一位老兄的娇妻。她那么一说,这位老兄的脸马上就绿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她说话比较唐突,二是介绍不到位,假如我们到你家去,男主人女主人,碰到我们彼此互相不认识的客人,你得引见一下,并顺便适当地介绍一下双方的具体情况。否则两边大眼瞪小眼,就难免出现尴尬。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有一次春节联欢会,我们去参加,到之前就在电视台下面,在嘉宾休息室几个人在那儿吹牛,也是几个朋友,我们几个都很熟,都是请来的嘉宾一会儿要上节目。过来一个小伙子,不知道是工作人员还是电视观众(到现场去的电视观众)。我们在那儿聊普京和布什这两位总统,美国总统与俄罗斯总统哪个人口才比较好,哪个人外形比较好,哪个人个人魅力指数比较高,当然这是大家在那儿说笑话了。有的说是普京,有的说是布什。说着说着这个愣头青就进来了, “我看他们俩都不行”,布什的不行,说了一堆;普京的不行,也说了一堆;我们大家都看他,我们都误认为他是我们这四、五个人中间的一个人的熟人,所以我们都对他很友好,我们都在那儿洗耳恭听呢,他说完了几句话,别人把他叫走了。叫走之后我们就问:“他是谁的朋友?”大家都说:“不认识他。”结果在场四五个人没一个人认识他,所以这 位是来无影,去无踪,空谷留声,大家都不知道他是谁。
以上,都是介绍不到位的例子。那么从礼仪的角度来说,什么是介绍呢?介绍就是向外人说明情况。从礼仪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把介绍分为四类:第一类,自我介绍。也就是说明个人的情况,说明本人的情况。第二类,为他人做介绍。就是在你家你遇到了其他的客人,客人之间不认识,你跟他们认识,你是第三者,第三方,第三方出面为不相识的双方做介绍,说明情况,这叫为他人做介绍。第三类,集体介绍。在大型活动社交场合,还需要把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集体的情况向其他人说明,所以这个叫集体介绍。第四类,业务介绍。比如:
那天我们家一小朋友来玩,戴着个MP3,在那儿摇头晃脑听得如痴如醉。我爹80多岁,他没见过那玩意,他见过也就是录音机,大的,顶多见一随身听。那种小棒棒小棍,可以长时间播放音乐,实在令他费解。他问我:“这是什么玩意?”
我说:“这个叫MP3,听音乐的。”
“那玩意怎么把音乐搞进去的?”
我就跟他开讲怎么压缩怎么压缩之类的。
这就属于业务介绍。
实际上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自我介绍、介绍别人、介绍集体、介绍业务都是广泛存在的现象。
从礼仪的角度来讲,做介绍恐怕有下面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第一,介绍的时机。注意,我用的词不是介绍的“时间”而是介绍的“时机”,说明它包括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场合。有的地方是不方便做介绍的,比如:你在那看电影,你边上来了一个熟人,这时候大家看电影需要保持肃静,你在那儿喋喋不休地替不相识的人做引见或者介绍合适吗?你有碍于人,这不合适。
第二,介绍的主角。就是谁出面来做介绍。比如我们现场就俩人,一男人一女人,一老人一孩子,一长辈一晚辈,这双方总有一个主动的人,主角,主动说明情况,那么谁主动来说明情况呢?这个挺有讲究,请各位记住一条游戏规则,一 般都是地位低的人需要首先要向地位高的人说明情况。比如我举一个例子:
我在社交场合遇到一位女士,如果这个女士是我的妹妹或者是我的学生,那我地位高。但是一般情况下,社交场合是讲 女士优先的,倘若那个女士跟我不熟悉,她只要是个成年的女性,实际上从尊重妇女的角度来讲我的位置低,她的位置高。比如我要约她跳舞或者想跟她交谈一下,我得先做个自我介绍:“你好,我是人民大学金正昆,金教授,很高兴跟你认识。”我先把我的情况说明一下,对方就会了解我是何方神圣了,你说你在街上走着,过来一女孩,你又不认识,上去就讲“我来跟您说句话”,别人以为碰一名马路求爱者呢。
所以一个晚辈和一个长辈见了面,一方面是为了尊重长辈,另一方面你要考虑到长辈的一些特点,比如年龄大了,认的人多了,记性差了,有时候可能记不住你,所以晚辈要向长辈先把自己的情况说一下,否则很尴尬。我遇到过这么一桩事:
我上大学的时候,其中有一位老师,是外专业的,德高望重的一位老先生,非常有地位,有名望,全国知名教授。但是老先生当时七、八十岁了,他还得过脑血栓,留下的后遗症就是记性不太好,他是带博士的、硕士的,本科生也认识他。他不是每个人都认识,本科生太多。他本专业的一个本科生在路上碰上他了,就上去打招呼,像我们那几届,刚刚改革开放,年龄参差不齐,上大学本科有的30多岁,有的18岁,所以有的本科生跟博士年龄差不多。那个本科生上去就跟老先生打招呼,他也没介绍自己是谁,他也没说他是本科生,结果老先生就把他当外面学者和同行看待了,非常谦恭。老先生还问:“请问您在哪儿高就啊,您研究什么啊?”那个学生还不自觉,还说他研究什么什么,还把专业报了一下,那老先生还真认为是同行了,“以后多多交流,保持联系,同行,保重”诸如此类,最后碰到另外一个老师,一介绍说他是本科生,双方都很尴尬。
因此,主角是谁有时候是很重要的。 第三,表达的方式。说白了,介绍的时候说什么,该说的不说,不行,不该说的废话连篇也不行。所以这三个要点,介 绍的时机,介绍的主角,介绍的表达方式是社交礼仪强调的基本要点。
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我们每个人恐怕都不可能离开自我介绍,我们经常需要做自我介绍。因此,首先我要来讲一讲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意在向他人说明自己的具体情况。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你需要做自我介绍呢?你不可能在街上见到谁都做自我介绍。今天在金教授我来的路上,我碰到的有百十人,有人认识,打招呼,没必要做介绍。老朋友做什么介绍,不认识的人你有需要跟他沟通需要做介绍的必要吗?陌路之人没必要做介绍。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自我介绍?下述两种情况下你必须做自我介绍:第一种情况,你想了解对方情况之时。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来而不往非礼也”。举个例子,我在舞场上,我在宴会桌上,我想认识一个异性或者想认识一个长辈,你上去愣头愣脑的问别人:“你是谁啊?你认识我吗?”这都是不礼貌或者比较唐突的话,如果足够聪明的话,你上去做自我介绍算了。“很高兴跟您认识,我是人民大学金正昆金教授,不知道您在哪儿高就?”先把自己情况说了,然后再问别人,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把自己情况一介绍,对方就会跟你合作了。对方一般都会明白这个道理,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把你的情况介绍了半天,他总不至于告诉你:“知道了。”不可能的事。一般情况下,你要想做自我介绍,实际上就是想了解对方的情况,想了解对方的情况时作为一种交换,你就首先要让对方了解你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你想要别人了解你的情况。一个就是你想了解别人的情况,还有一个就是你想让别人了解你的情况。这个不讨论了。
第一个要点,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自我介绍。
第二个要点,介绍自己时的顺序。就是你跟外人打交道,一般应该由谁先来进行自我介绍。刚才我们已经讲了,介绍的 标准化顺序是所谓的位低者先行,就是地位低的人先做介绍,一般的游戏规则,主人应该首先向客人做介绍。比如,今天我们有一个大型的宴会,我是主人,我在门后迎候客人,来的客人中,有的可能认识,有的是单位的客人我可能不认识,所以我在宴会厅门口迎宾的时候不仅要悬挂胸牌、胸卡,让别人一目了然,而且我还需要做自我介绍:很高兴见到你,我是本公司的经理王军,我代表公司的董事长在这里迎候各位,欢迎各位光临。你要做一个介绍,主人和客人做介绍,主人先做介绍;长辈和晚辈在一块儿,晚辈先做介绍;男士和女士在一块儿,男士先做介绍。地位低的人和地位高的人在一块儿,地位低的人先做介绍。但是我必须声明,我讲的位低者先做介绍这个游戏规则不是我们每个人 都很熟悉,所以有鉴于此,当你和外人打交道,需要做介绍时,他地位低他先做介绍。若是你地位高他地位低的话,你 先作自我介绍也没什么,你没有必要非看着别人等着别人做介绍。你没必要让别人尴尬和难堪。
第三个要点,自我介绍需要辅助工具和辅助人员。某种情况下,自我介绍它是需要辅助工具和辅助人员的,辅助工具是什么呢?辅助工具就是名片。金教授在讲到名片礼仪时,特别强调,名片是社交的介绍信,名片是社交的联谊卡,名片 乃现代人社交之必备。有鉴于此,你和外人打交道需要做自我介绍时,特别是比较郑重其事地做自我介绍时,应该养成习惯,首先把名片递给对方。道理很简单,你的真名实姓,你的所在单位,你的头衔职务,名片上都印得一清二楚。有的时候你的头衔、单位,还真不好意思自己说。
我坐飞机,跟一个同志坐在一块,那是一位女性,年轻姑娘,很漂亮,如果我要做自我介绍,在国外的话我会说:“我是中国人,我姓金,你可以叫我金先生。”要是国内的话,我说:“你好,我在北京工作,我姓金,我叫金正昆。”我顶多报这个,甚至我在北京工作我都不会说。
你干嘛向人家小姑娘吹大牛去啊?你逞什么能?你跟别人说我是教授,你看我像吗?不像啊。你上来就把你老底抖落给别人了。不可能!但是名片不同,电话号码,所在单位,联系方式,各种头衔和职务一目了然,它能言人言所不能言,就是你嘴巴不好意思说的或者不能说出来的东西,名片给你说出来了,而且它的可信性比较强。所以有社交经验的人应该先递名片,先递名片就能少说很多废话。
另外,自我介绍时如果有可能,你最好有辅助人员,什么意思?比如你参加一个社交活动,你想跟某些人认识,你想加入这个交际圈,你自己愣头愣脑地闯进去,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小伙子,来无影,去无踪,说两句就走人,这会让别人不知道其所云,不知其何方神圣。可能的情况下,你可以找一个人,比如你想到这个圈里谈话,你可以找一位那个圈里的人,或者跟那个圈比较熟的人把你给带进去,这就比较好办了。比如金教授这儿几位礼仪专家在这儿谈事,你想参加进来,那你可以找我们礼仪专家之中的某一位,你也可以找我们节目主持人,因为他跟我们比较熟,让他来介绍一下,这样你就不至于太尴尬。而且有些你不大好意思说的话,辅助人员可以替你说,你的自我介绍可以因此而偷工减料了。
第四个要点,要控制自我介绍的时间长度。一般而论,下面四种情况下,做自我介绍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就是说别人容易记住你。其一,你想认识的那个人,你想向对方介绍的那些人,他们比较专注。别人在那儿聊天,别人在那儿看电影,别人在那儿吃饭呢,这种情况下自我介绍就比较尴尬,别人会心不在焉。其二,没有外人在场时。别人有外人在场,你去做自我介绍,别人忙着应付外人,可能记不住你说的话,说难听点可能没把你当回事。其三,周围环境比较幽静时。在地铁里面,在火车上面,在人行道上,大家来去匆匆,这时候做自我介绍,扭头就忘,想记都找不着笔和纸。其四,应该是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比如,写字楼啊,宴会厅啊,会客室……比较正式的场合,这样自我介绍的氛围就可能比较好,这是时机。
你要养成习惯,自我介绍时间不要长,长话短说,废话别说,没话别讲。比如,我们一般人自我介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你知道是什么吗?就是把自己的名字掰过来数过去地跟别人说,比如你问我:“先生,你怎么称呼?”“你好,我叫金正昆。”顶多告诉别人“金银的金,立正的正,昆明的昆”,而且说这三个字的时候还是在买飞机票的时候,怕别人把名字写错了,上不了飞机。平常你就没必要了,请注意不要怀疑别人的智商。也不要有自恋癖倾向,不要认为每个人都想对你的名字发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别人问:“先生你怎么称呼?”“我姓金,金银铜铁锡的金,金兀术的金,你看我是满族还是朝鲜族,我告诉你我这个名字是这么写的,一个人,他姓王,腰里别着两块糖。”你没有必要把你那个名字是怎么起的,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妈给你起名时如何浮想联翩,而你的名字跟你的坎坷人生如何密切相关,都给别人叙述一遍,那会浪费别人时间,另外别人也没兴趣。一般而论,自我介绍的时间应该限制在一分钟或者半分钟左右,没有规定你时间,别长说,这是我要讲的关于时间和时机的问题。
第五个要点,自我介绍内容的组织。自我介绍内容的组织有讲究,一般情况下,自我介绍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寒暄式。它又叫应酬式,是什么呢?是不得不做介绍,但是又不想跟对方深交之时所作的自我介绍。比如我现在参加一个活动,我往那儿一坐或者一站,上来一个同志说:“金教授,能不能跟您认识一下?”或者他问:“金教授,您在什么地方高就?”那别人问我了我就得说,比如坐火车的时候,别人问你:“先生你怎么称呼?”那你怎么跟人说,你总不至于告诉别人:“你没必要知道,关你什么事?”那是很失礼的。但是,我在外面行走江湖,我得有一个自我保护意识。那人我不认识,我不至于把我家电话告诉他,我也没必要把我单位告诉他吧,万一他骚扰我呢?所以这种情况下,是面对泛泛之交而不想深交的人,可以用寒暄式或者应酬式来做介绍。
它的内容是什么呢?它的内容其实就一项,就是你的姓名。“先生你怎么称呼?”“你好,我叫金正昆。”完了,我绝不多说,我就把我的名字报一下。反过来说,各位你一定要有数,当你在社交场合别人做介绍时,他只报了名字而没说单位什么的,千万别“宜将剩勇追穷寇”了。别人如果只报了名字,没说单位,没有说头衔,没说电话之类的,实际上别人还是跟你有点见外的,需要以后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所以你要明白应酬式自我介绍,实际上是什么,它实际上是一种面对泛泛之交的有距离的交际方式。
第二种模式,公务式。它就是在工作之中在正式场合做的介绍,一般而论,公务式自我介绍需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我们称为公务介绍四要素,这是不能少的。哪四个要素呢?一是单位,二是部门,三是职务,四是姓名。一个训练有素的人,你跟外人去报你要一气呵成,当然你要把名片递给别人,有的时候职务和单位你倒没必要再多说了,因为那上面印的都有,你再重复一遍也是废话。但是如果你没有带名片,或者你不想给对方名片的话,那你做介绍的话你要报全了,这样有助于对方对你产生比较全面的认识。这说明情况比较到位,比如你问我:“先生你在哪儿高就?”我在非常正规的场合就会尽量全报:“你好,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工作,我是教授,我是系主任,我的名字叫金正昆。”单位部门职务头衔一气呵成,你别说得太少,你说太少别人很难受,你上来跟别人说:“我是人大。”那别人问你:“在人大干什么?”是工作还是教书,是行政管理还是后勤,是看门还是保安?你要说清楚,你的单位部门职务头衔要养成习惯一口气报出来,你别挤牙膏。
第三种模式,社交式。在私人交往中,想跟别人交朋友,想了解对方的情况,但是有的时候说话得讲究分寸,此刻宜使用社交式自我介绍。那么这个社交式自我介绍一般有哪些内容呢?大体上有这么几个内容:一是,自己的姓名;二是,自己的职业;三是,自己的籍贯,老家;四是,自己的偏好,爱好;五是,自己跟交往对象双方所共同认识的人。比如:
有一次,我去一个单位工作,我读研究生时候我的导师就告诉我,说我有一个师兄就在那个单位,我就找他去了。我找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先生你好,如果我没有把名字给搞错的话,您应该是我师兄,因为某教授是我的导师,是我恩师。”
他马上就很开心地站起来说:“师弟呀,师弟呀。”这样双方之间的距离迅速就缩短了。因为我们都是一个老师,都有共同的平台和语言。
社交与公务不一样,公务是公事公办,讲头衔,分单位、谈业务,社交则是要找私人话题,比如您是老师,我也是老师,我会跟您讲我也是教书的,这一句话我们可能就有比较近的距离,所以你的职业,你的爱好,你的祖籍等等都是可以作为社交话题的。这是社交的自我介绍,大概有这么几项内容。
最后我要强调,做自我介绍时有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技术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缩略语的使用。我刚才用了一个词我不知道你注意没有,我说我是人大的,我说我是人大的前提是因为主持人介绍过了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而且我自己刚才也讲了,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然后我才说我是人大的。你要注意了,各种各样的简称有时候太多你可别乱用。比如大学的简称,人大一听就知道。人大、北大、清华、师大,这个在北京约定俗成,一般我们说北京高校,这个就是北大、清华、人大、师大,人大肯定是人民大学,师大肯定北京师范大学。但是你要到外地去呢?各省都有师大啊,南京有南京师大,浙江有浙江师大。特别人大这个简称麻烦得很,你要到浙江去,你要到广东去,你跟别人说人大的,别人马上就会怀疑省人大还是市人大?你有蒙人之嫌。要养成习惯,做自我介绍时第一次要用全称,第二次才可以改简称。比如你跟别人讲,我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然后才能讲我们南航。否则你上来就跟别人说我在南航,别人就会怀疑南方航空公司的,因为南航不只一个。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你和外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我们在第一讲讲的那个概念,你要善于换位思考,你懂你熟你清楚,外人并不一定清楚。
下面,我再跟各位简单谈一谈为他人做介绍。为他人做介绍,专业的讲法又叫第三方介绍。就是有双方的人不认识,你出来替大家做一个介绍。为他人做介绍有三大要点你要注意:
第一,谁来当介绍人。你不能像我刚才说的那种情况出现:两方人不认识,大眼瞪小眼,产生尴尬。谁当介绍人呢?大体上是不同场合不同情况是不一样的,譬如我们刚才说了,家里来了客人,社交的场合,宴会、舞会、家里聚会,介绍人一般应该是女主人,这是女主人的天职。别人到你家里来作客,女主人就应该有义务替不认识的人做介绍。在一般性公务活动中,谁来当介绍人呢?是以下几种人:其一,专业人士。比如你到公司企业机关去。专业人士指的是谁呢?办公室主任,领导的秘书,前台接待,礼仪先生,公关人员。他是专业人士,他们干的活中有一个职责就是迎来送往,所以大家平常单位去得多,不用教也是一目了然的事。其二,对口人员。什么叫对口人员,就是我这个外人去找的就是你,你比如举一个例子:
我有一个侄子在大学读书,比如在美国或者在上海,我到那个大学去看我侄子去了,我侄子的老师同学不认识我,我找的是我侄子,那我侄子就有义务把我和他同学、老师做一个介绍。否则我傻乎乎在他那里待了一上午,别人都不知道我是谁,谁过来都看我,那就是我侄子失职,因为我找的就是他。比如你跟别人做生意,你找的是张经理,张经理就有义务把你跟外人做介绍,你们两位就是对口的。
其三,本单位地位身份最高者。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来了贵宾的话,比如,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北京大学或者到人民大学来发表演说,是我们国务委员唐家璇陪他来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普京要跟北大或者人大的师生见面,谁来做介绍啊?你不方便叫人大或者北大的校长办公室主任来吧,他们认识老普,老普不认识他们。你更不能找一个学生去做介绍啊。来了贵宾的话,一般是应该由东道主一方职务最高者出面做介绍,礼仪上把它叫做规格对等,实际上这就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和重视。比如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唐家璇国务委员陪着普京去北大或者人大演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介绍的人,应该是唐家璇同志或者是北大、人大的校长,就是主人一方的地位最高的人,这是一种礼仪,或者叫接待规格。这一点在正规场合是不能偏废的。
第二,介绍的顺序。我先给我们现场的听众出一个小问题,假定金教授到我们一个电视栏目来做嘉宾,头一次来,你是负责外联公关的人,你把金教授从人民大学给接来了,接来之后跟我们的制片主任和副主任编导来做一个见面。我们把职务最高的人定为制片主任,我们假定那么一个顺序,这个制片主任是个女同志,王主任;副主任是个男同志,李副主任,现场的编导是个女孩子,小马,他们三个人都不认识我,我来做节目之前总得跟他们三个人做一个沟通。各位,请问你们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是把我从人民大学接来的外勤,你陪我到达了制作节目的现场,替我和我们这个栏目的制片主任和编导做介绍,请问先介绍谁,后介绍谁?
标准化做法是先介绍主人。为什么?我这里有一个绝对充分的理由,因为客人有优先知情权。交际礼仪告诉我们,地位高的一方应该后介绍,地位低的一方应该先介绍。我到你这个栏目来了,我是你请的客人,所以你这边主人就应该比我位置低,你要是给我介绍:“金教授,介绍一下,这是我们王主任,李副主任,编导小马。”你给我首先把你们的人排个顺序。实际上我来你这儿做节目,他们三个人是知道的,他们派你去接的就是我,我一进门你介绍不介绍我不重要,他们三个一看见我就知道来做节目的那个专家到了。而他们三个是谁,我却不知道,所以你得给我排个序——王主任、李副主任、小马,你上来就介绍我,我只好看着他们三个人傻笑,心里想,谁是老大?我会很尴尬。请大家记住,介绍晚辈和长辈,一般要先介绍晚辈;介绍上级和下级,一般要先介绍下级;介绍主人和客人,一般要先介绍主人;介绍职务低和职务高的一方,一般要先介绍职务低的。当然如果其中一方不只一个人,比如我刚才说的有王主任,李副主任,小马这三个人的话,介绍某一方的话顺序是由高而低,王主任、李副主任、小马。介绍双方的话则应该先介绍地位低的一方。
下面我再简单讲一讲集体介绍。集体介绍一般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注意把集体和个人或者集体和集体分别而论。一种情况是两个集体,两边都是单位,两边都是单位一般还要讲把地位低的一方先介绍地位高的一方,所谓地位低的一方一般就是东道主,所谓地位高的一方一般则是客人,这一般是游戏规则。我们还会遇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集体和个人。比如,举个例子我到清华大学做报告去了,下面是清华大学全体处级干部或者全体的文科教员。我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一般的游戏规则,把个人介绍给集体,因为个人比集体人少,就地位低,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游戏规则。如果两边都是集体,按照我们刚才说的那个顺序先介绍地位低的,后介绍地位高的,如果一边是个人一边是集体,先介绍个人,后介绍集体,此种做法我们叫做单项式介绍,比如清华大学下面坐了500位教授,你就介绍金正昆就行了:“这是人民大学金教授,来给我们做礼仪报告。”你不可能把清华大学500位教授全叫起来,1234567,那不得介绍一个钟头啊?这个叫单项式,就是介绍一边就行了。至于其具体内容,与介绍人,与为他人做介绍时的做法基本相似。
第三,业务介绍。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我们很多同志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需要向别人介绍本单位的产品、本单位的技术、本单位的服务等等。在进行业务介绍时,要注意三个要点:
第一,要把握时机。换而言之,当消费者或者你的目标对象有兴趣的时候你再做介绍,见机行事,效果可能比较好,你别骚扰别人,我在这儿吃饭呢,你过来跟我讲:“喝瓶啤酒吧,我这啤酒好啊,你喝一瓶吧,你不喝不好啊。”你烦不烦啊,拉郎配这种促销方式不适合现代市场观念,此为理智消费者所不取。所以你去介绍业务,要之要者是一定得掌握时机,别人有兴趣的时候你去介绍它效果可能比较好。
第二,要讲究方式。一般来说,做业务介绍有四句话需要你注意,第一句话,人无我有。你得把你这个业务、产品服务的独特之处跟他人说出来,人无我有。第二句话,人有我优。有些产品有些服务大家都有,但是我这儿质量好,技术能保证,后续服务比较到位。第三句话,人优我新。现代这个产品质量技术是日趋成熟,大家一般情况下服务都是比较优质的,我们北京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声誉现在越来越好,绝大多数商户都是诚实无欺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把你的产品服务那些新的方面给他介绍出来。新奇之点,你给他介绍出来。最后一句话,诚实无欺。你别蒙人,别被别人投诉、起诉了,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
第三,要尊重竞争对手。在进行自己的业务介绍时,千万不要诋毁他人。我曾经在讲授谈话礼仪时说了一句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你说你们家业务好可以,你可别毁别人。还是我们的产品好,你看他们家的东西,不好啊。事实胜于雄辩,同行不能相妒,同行不是冤家,大家要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大家谁都不傻,你上来就指桑骂槐毁别人,其实毁人者乃自毁也。你骂别人其实是骂你自己,任何讲究职业道德的人都是不会在介绍自己业务时诽谤他人业务的,此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假痴不癫
在政治中的风云变幻之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危险都会有可能落在自己的头上,在这个时候聪明的人通常会通过装傻弄呆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他就在遭到了庞涓的暗算以后,身陷到绝境之中。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样狂诈疯,以此来降低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趁机逃脱之计。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胶痰诞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嚎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从那以后庞涓虽然是半信半疑,但是他对孙膑的看管要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而且孙膑还终日地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过了一段日子,庞涓便相信了孙膑是真的傻了,与是对孙膑就不再保持有警惕。这样一来才使孙膑得以逃出魏国。
明朝在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朱元璋为了能够保住他的江山,与是就对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好贪舞弊、严重损害皇朝利益的行为进行无情的打击,重刑惩治。而且他在用的野蛮和残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为了免遭杀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装疯卖傻,以逃避惩治,御史袁凯有一次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杀头,与是便假装疯癫。朱元璋说疯了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钻刺他的皮肤,袁凯咬牙不吭。回家后,自己用铁链子锁了脖子,蓬头垢面,满嘴疯话。朱元璋还是不相信,与是就派人去探察。袁凯瞪着眼对来人唱"月儿高"的曲子,爬在篱笆边吃狗屎。朱元璋听了使者的回报以后,才不再进行追究。而事实上朱元璋是受骗了。袁凯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疯了,肯定就会派人来侦查,与是便预先叫人用炒面拌糖稀,捏作狗屎状,散在篱笆下。当来人一到,他便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才救了他一条命。虽然"装傻"是很辛苦和不容易的,但是到了危及生存的时候,他还是一种很有效的生存技巧。
假痴不癫这个词的意思不是伪装。就像有装聋作哑,痴痴呆呆的意思,但是在他的内心里面却是特别的清醒。用博弈论来看,这是一种很高谋略,算的上是高招。因为它能够确实地保全利益。用于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术,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而实际上却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专一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在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故事,就是个典型的例证。刘备早已有夺取天下的抱负,只是当时力量太弱,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而且还处在曹操控制之下。刘备装作每日只是饮酒种菜,不问世事。一日曹操请他喝酒,席上曹操问刘备谁是天下英雄,刘备列了几个名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说道:"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两个人!"一句话说得刘备惊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负,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幸好此时一阵阵炸雷,刘备急忙遮掩,说自己被雷声吓掉了筷子。曹操见状,大笑不止,认为刘备连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与是就对刘备放松了警觉。后来刘备摆脱了曹操的控制以后,终于在中国历史上干出了一番事业。
此种方法如果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虽然自己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但故意不露锋芒,显得软弱可欺,用以麻痹敌人,骄纵敌人,然后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邻近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勒索。东胡存心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领们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国宝决不能轻易送给他们。匈奴单于冒顿却决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们都不服气,冒顿却若无其事。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竟然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嘛!"东胡没有费任何吹灰之力,连连得手,料定匈奴的软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这正是冒顿单于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后,胡东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来相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的忍让,这样的荒原又是沓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突然说道:"千里荒原,沓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挡。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攻打自己,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哪里是匈奴的对手。战争的结局是东胡被灭,东胡王也被杀死在了乱军中。
假痴不癫是在“兵临城下”的紧急关头用来保全自己利益和更好的维护自己利益的一种缓兵之策。
退避三舍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同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首先攻下了曹国和卫国,又运用谋略,促使齐国、秦国同晋国联合攻楚。楚成王见形势急转直下,便率军暂撤,并命主将子玉放弃对宋国的围攻,避免和晋军决战。但子玉刚愎自用,不顾形势的变化,仍率楚军杀向晋军驻扎地。
晋国元帅先轸见楚军已经进攻了,与是就建议激怒子玉,使他北进,再同他决战。晋文公深感有理,与是就下令退军。将士中有人对这一决定很不理解,认为以国君避敌将,是一种耻辱。这时统领上军的狐偃解释说:“当初主公在楚国避难时曾对楚成王许诺过,要是两国打仗,晋国情愿退避三舍(古代行军,30里为一舍)。我军退避三舍,正说明主公讲信义。如果他们还追上来,那就说明是他们理屈了。理屈就会气衰,而理直不能气壮。这也是出兵打仗的一个要害所在。”
晋文公按照先轸和狐偃的意见引军向后一口气退了一舍;发现楚军朝前移动,就又退了一舍;见楚军还是紧追不舍,与是就又退了一舍。他们总共退了三舍,退到了城濮,驻扎下来。
但是子玉还以为晋文公不敢和楚军对阵,与是就一路紧追到了城濮。四月初二的一天早晨,双方展开了决战,晋军佯示后退,子玉更加骄横自大,指挥全军追击。而晋军则采用侧击、回击的战术,击溃楚军左、右两军。子玉见大势已去,只得带领中军和左、右军残兵败将,退到了楚国。他觉得无颜再见楚成王,与是就拔剑自杀了。晋文公在大败楚军以后,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
其实,晋文公主动令晋军“退避三舍”,在名义上是履行他在楚国时向楚成王许下的诺言,但是事实上他却是施用了“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战略。这样一来不仅体现出晋文公的讲诚信,同时还战败了对方,真是一举两得。跨下之辱
市井无赖的胯下,爬出个淮阴侯,韩信忍垮下之辱的故事想必我们都听过,关于韩信的爬,用博弈的观点来看,韩信的忍一时风平浪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并且还给我们这些后世的人们提供了人格上的一种伸缩和依凭。根据上记载,韩信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爬”人物,而且喻世意义是非同小可的。因为在自韩信之后,这种变通的人物多了起来。这在和平年代的西汉,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弄臣东方朔、奸臣王莽,包括大书特书韩信之爬的司马迁,各种各样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他们都很认同了韩信的处世哲学。在战乱年代的东汉,就更是数不胜数了,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就拿刘备来说吧,他就是一个典型。学了韩信的处世哲学后,跳出迂腐的框框,适时弯下刚直的脊梁,从而走出人生的低谷,点燃其生命的辉煌点。清代中兴之臣曾国藩是个典型,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他说在他一生中所立的功业之中,都是因为从韩信那里学来的"忍"这一个字。
其实我们都可以看出,韩信的爬,就是一种委曲求全的代名词。但是我们因为读了太多的中国历史,知道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古训,在刚开始读的时候,肯定都会觉得很在理。但是如果读得多了,我们就会发现有许多的矛盾之处,而且这些问题老是在脑子里打架。我们会想到:大丈夫能伸能屈。还会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到底该怎么办呢?所以说做人:是韩信胯下爬过,还是项羽的"不肯过江东"到底哪个正确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韩信受了跨下之辱之后,他就到处游荡。在韩信饿得双眼发黑之际一个嬷嬷给他吃的,吃了好些日子,韩信不好意思了,感激道:"他日我韩信若有所成,定然好好报答你老人家。"那嬷嬷就对韩信说:“我本就看不起你这种游手好闲的人,只是可怜你,才给吃的,哪想到图韩信回报?”听了这一句很重的话后就把韩信给顶跑了。这件事也算是韩信在人生的低谷爬到刘邦那个地方一个很重要的事因。
韩信在刘邦处呆了一年半载,迟迟不见起用。韩信忍不住,与是就逃了。而比较看重他的萧何在月下把追他追了回来,这也正好演了一场千古好戏。
从韩信的这些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做人的大节小节问题,也就是大利益和小利益的关系。从市井无赖的胯下爬过,是小节;一生才华得不得到施展,才是大节。人生的轻重,在韩信的眼里是看的清清楚楚的。所以,得不到重用他就想到了逃。他要实现他一生的抱负,他的远大理想就是他必须要逃,只要能够找一个给他一个实现抱负的上司。所以说韩信的做法是,是更长利的作法。
人于小节上面,当能伸能屈。郑板桥诗曰:让人几尺又何妨?因小事而拳脚相向,头破血流,进而毁了一生,可值得?人于大节上面,当士可杀而不可辱。从胯下爬过,忍一时之痛才能从人生的低谷中爬出来,才能从不能实现自己愿望的境界中逃离出来,这样才能像韩信一样,创造出一个亮丽的人生。
曹操应急佯献刀
在《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篇文章名为“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当董卓收服猛将吕布之后,明显得威势越来越盛。并且在当年(189年)九月份废除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封为“汉献帝。”然后,董卓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弘农王),绞死唐妃,让部将们感到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正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朝臣们众人的愤恨。
然而,这时渤海太守袁绍与司徒王允便进行了秘密联络,在想法设方必须除掉董卓。但是文弱书生出身的王允面对骄横的董卓却无计可施。经过考虑了一段时间后,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因此他就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们到自己的家中赴宴,进行商讨除掉董卓的计策。
席间,酒过数巡之后,王允突然掩面大哭起来。众官非常的吃惊便问:“司徒贵诞,为何而如此悲伤?"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如果直接请诸位一伤叙,怕引起董卓的疑心,因此托言生日。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有谁会料到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却即将灭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哭,众群大臣位也皆相对而泣。唯骁骑校尉曹操于座中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这样你们能把董卓给哭死吗?"王允闻言大怒,对曹操说:“你怎么不思报国,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说:"我不笑别的,只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虽不才,愿即断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王允肃然起敬说:"愿闻孟德高见一、二"曹操说:“我近来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听说司徒您有七宝刀一口,愿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虽死无憾!"王允闻言便亲自为曹操斟酒敬酒,并且还将宝刀交付给曹操。曹操洒酒宣誓,而后便辞别众群朝臣而往。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而吕布侍立于侧。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得如此之晚。曹操回答说:“乘马羸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即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领命而出。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服。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很好的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就不假思索地命令吕布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当曹操牵马走出相府之后,就加鞭往东南而去。
吕布见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好像有行刺的迹象,及时被您发现还佯装献刀。”在吕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觉得曹操刚才的举动有些值得怀疑。在正说其间,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李儒是董卓的谋士,是个特别有心计的人。他一听董卓介绍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便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良久,狱卒回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对门吏声称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门去了。”李儒说:“曹操心虚逃窜,行刺无疑。”董卓听后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画影绘形,进行悬赏通缉曹操。
通过这则故事便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很高明的刺客。在他动身之前,不仅仅想到了成功,并且还为失败后如何保全自身考虑得十分的周全。七宝刀不但可以作为刺杀董卓的利器,而且还可以作为进献董卓的礼物。也就是说能够为他的刺杀不成功找一个更好的借口,从而保住他的性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事情的成败,是与许多主客观因素相关的,只要是能够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够取得成功。然而即使是胜利在握也要做一些面对失败的准备,而且还要学会灵机应变,也就是要学会“相机而行”、“见机行事”。因为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主客观条件也要随之不断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博弈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所在。
反客为主
回纥和吐蕃两国,在唐朝叛将仆固怀恩的煽动下,两国合起兵力进攻中原。
唐将郭子仪急忙率领一万多兵,赶赴前线,因兵力薄弱,让军队驻人径阳城里。但部署还未妥当,敌人已迅速把泾阳城包围了起来,漫山遍野,起码有30万人。
真是巧得很,叛将仆固怀恩却在这时病死了,回纥和吐蕃的大军顿时失去了联络员。双方将领都想争取联军领导权,坚持不下,便把队伍分开.吐蕃军扎在东门外,回纥军扎在西门外。
郭子仪知道了这个消息,就不顾一切地想计谋。他记起回纥的部族曾出过兵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其中不但有许多和自己认识的将领,而且还有曾经和我一块并肩作战的情感,为何不利用这些关系前去联络一下,把他们进行分化?
郭子仪便立即派部将李光瓒,径出西门,到回纥营去。
李光瓒见了回纥都督药葛罗,传达了郭子仪的意思。
“郭令公真的还活着,在泾阳城里?”药葛罗感到十分的惊奇便问道,其他将领也奇怪起来。
“真的,泾阳城的军队正是郭令公的部属,而且大多数在过去曾经还跟都督一起并肩作过战!”李光瓒说。
药葛罗听了这句话尽管特别的欢喜,但是依然有疑惑,便问道:“你不会是在说谎骗我们吧?除非让我们亲眼见到郭令公才信得过!”
“好!我回去一定会报告的,请他老人家亲自前来和你见面。”
李光瓒回到城里报告了发生的一切,大多数将领都不让郭子仪前去和回纥人见面,担心郭子仪会受害。
让许多将领出乎意料的是郭子仪却说:“我要去!照目前的形势来看,他们兵多,我们兵少,一碰便垮。过去我和他们的将领都有着较深的感情,说不准这次前往他们还会赏脸,听我的意见,避免一场战争!”
他的意志十分的坚决,将领们也都便不再进行劝阻了,于是准备挑选500名壮士跟随去做卫队。郭子仪摇手说:“用不着,用不着,带的人多。反而会坏好事!”
郭子仪跨上了马,冲出了泾阳城。
两随从在前开路,高声叫“郭令公来了!”
回纥的将领纷纷出门观看,药葛罗也跑出营门,左右张弓引矢警戒着。郭子仪看见他们这么紧张,便叫左右随从全部解除武装,缓缓地向营门走去。
“真的是郭令公来了!”回纥的将领欢呼起来,纷纷下马,跪拜迎接。郭子仪也立刻下马,走到药葛罗面前,亲切地握着他的手,一同入帐。
大家互相诉说旧情,自有一番伤感。郭子仪乘机对他们说:“你们过去曾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也没亏待大家,为什么今日因为仆固怀恩的挑拨,便违背合约,朋友变成仇敌了呢?呸!仆固怀恩这个坏蛋,皇帝都可以背叛,亲娘都可以不顾。对你们还会有好感吗?不外乎想利用你们的力量,达到他自己的企图罢了!”
药葛罗连忙说:“我已知上了仆固怀恩的当。他对我说,皇帝已升了天,令公也逝世了,国内大乱,叫我去和他收拾残局。现在我才明白,令公还健在,真是一场大误会!”
郭子仪猜透了药葛罗的心思,进一步对他说:“吐蕃人确实也太不讲理了,竟敢怂恿你们前来攻打我们。你们和他们不是有世仇吗?好一个一箭双雕的毒计,教我们大家互相厮杀,同归于尽,他便顺手治理两国臣民,真是岂有此理!一定得好好的教训他一顿。”他说到这里,偷眼看着药葛罗,见他有些动容,便继续说道:“我们现在可以乘机报此仇呀,消灭他们的实力,劫掉他们的物资,这对于你回纥在我唐朝都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啊!”
“对!”药葛罗说,“我被他们欺骗了,这也真有点太对不起你老人家了,坚决追随,弥补我以前的过失!”
郭子仪和回纥结盟的消息相继传开了,吐蕃的将领闻知,便感到大吃一惊,连夜收拾辎重,拔寨向西南方奔逃。但郭子仪与药葛罗合力发兵追击,把吐蕃杀得惨败连天。
这样,唐朝西边的外患平息了,边疆的人民又回到了以前的宁静的生活。
郭子仪施计谋,巧妙地说服了药葛罗。这样以来不但解除了边境的危机,而且还趁机打击了吐蕃的强大力量。
所以,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处于一种下风的时候,要能够但对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情况进行改机,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并且还要善于制造机会,把一些不利的因素变成有利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过程中摆脱一种被动的困境,并且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要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并且,对那些不利局面中所隐藏的危机进行转机,这时就需要独出奇计,成功实现最终的目的。不管怎么做的随机应变,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将被动变为主动,这样做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未能攻下。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
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契丹全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李过折听罢,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并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败。他如脱离可突汗,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他。李过折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王悔任务完成,立即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
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从。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像这样的事情很多,比如在唐玄宗时(727年),吐蕃人进攻瓜州,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 被派去作瓜州刺史。他到任后,立即修城筑墙,还没等城墙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来攻。这时大家都很惊恐。张守 说:敌众我寡,不能用利箭,擂石顽抗,必须使用计谋退敌。于是,他命令众人在城楼上摆好酒席,找来乐工吹打弹奏,和将士们饮酒作乐,并大开城门。吐蕃人见了,疑心城里有埋伏,便撤兵而去。再如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见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21式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谎,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如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第二天一早,李广等不见了匈奴的大队人马,才从容不迫,扬长而去。
从上面的几个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所用的谋略,也就是他们所施的心理战术,它们所取得的胜利并不是通过实力战胜敌人的,而是通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谋来胜敌的。所以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取用,最终的目的都是正确的,也是比较理想的。所以要学会施计用谋,学会胸有妙计,胜敌一筹,这样才能够以少胜多,以劣胜优,才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取得最终的胜利。
魏文侯与乐羊
在战国初年,魏文侯派将军乐羊出兵讨伐中山国,巧合的是乐羊之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两国交战,中山国利用乐羊之子,想迫使魏国退兵。为了能够争取民心,乐羊就对中山国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
当消息传到魏国的时候,一些官员便纷纷向魏文侯告状,称乐羊之所以围而不攻,是为了保护他的儿子。魏文侯听了之后,并没有直接相信官员的谣言,而是立刻决定做两件事:
一、派人到前线慰问部队;二、为乐羊将军修建新的住宅。
被围困已久的中山国国君眼看着已经没有突破敌人的方法了,只好杀死了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说:“乐舒帮昏君做事,死如粪土。”随即下令攻城,中山国灭,国君自杀。
乐羊得胜回朝后,还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沾沾自喜。文侯命人拿来了两只箱子,让乐羊看。乐羊打开之后,发现全是揭发他围城不攻的奏章。乐羊什么都明白了,激动地对文侯说:"没有大王的明察和气度,不但破不了中山国,我乐羊早成为刀下之鬼了。攻下中山国并非我的功劳,大王排除各种杂音,彻底相信我,因此这份得胜的功劳应当算在大王您的头上!”
魏文侯高兴地对乐羊说:“既然我派你去攻打中山国,支持你、相信你那是必然的,无论怎样,这次能够攻下中山国你的功劳是无人可比的。”
随后,魏文侯重赏了乐羊。
从这个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乐羊和魏文候两人之间所存的博弈关系,先看乐羊,在他受了魏文候的重托攻打中山国,而刚好是他的儿子在中山国,这里就需要乐羊的对彼此利益的权衡了,如果他以不攻打中山国来救他的儿子,那么他就不能完成使命,就无法向魏文候交待,而且即使是他不攻打中山国,魏文候也会派其他的人来继续进攻,那么他儿子的处境同样是危险,而最好的选择就是攻打中山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利益,这也是最好的结局。
再看魏文候,在他派乐羊讨伐中山国时,而正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做官,而在这种情况下有许多人纷纷的告他的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想到,如果魏文候听信了他人的状告,把乐羊治罪。这样一来的话对自己所用的部属疑神疑鬼的不信任,并且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样以来自己的利益是得不偿失的。所以,特别是作为处理者信任他人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能够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完成任务的一种道德心理素质。所以具有这种素质的管理者是一个把利益冲突看得很清楚的人。
管理者信任属才能够发挥出他们的智慧。能够信任下属、依赖下属这样肯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只要管理者的动机是纯正、真心相等的,那么其下属肯定会报之以礼,待之以诚的。不然的话,即使是有大才也会湮灭。在用人的时候就要信任人,切勿猜疑,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先秦时期的苟况就认为"知莫大于弃疑。”高度信任下属,是满足下属的精神需要,是激励其行为的有效方式。如果领导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这样就会激励下属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可以这样说,管理者给下属多高的信任度,下属回报给管理者的积极性也就多高。所以管理者要能够慎重地对待下属,对下属要毫无疑问地信任、支持他,才能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智取南郡
赤壁大战,曹操大败。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曹操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今湖北公安县)。这时,孙权、刘备都在打南郡的主意。周瑜因赤壁大战,气势如虹,下令进兵,攻取南郡。刘备也把部队调到油江口驻扎,眼睛死死地盯住南郡。周瑜说:"为了攻打南郡,我东吴花多大的代价,南郡唾手可得。刘备休想做夺取南郡的美梦!"刘备为了稳住周瑜,首先派人到周瑜营中祝贺。周瑜心想,我一定要见见刘备,看他有何打算。第二天,周瑜亲自到刘备营中回谢,在酒席之中,周瑜单刀直入问刘备驻扎油江口,是不是要取南郡?刘备说:听说都督要攻打南郡,特来相助。如果都督不取,那我就去占领。周瑜大笑,说南郡指日可下,如何不取?刘备说:都督不可轻敌,曹仁勇不可挡,能不能攻下南郡,话还不敢说。周瑜一贯骄傲自负,听刘备这么一说,很不高兴,他脱口而出:"我若攻不下南郡,就听任豫州(即刘备)去取。"刘备盼的就是这句话,马上说:"都督说得好,子敬(即鲁肃)、孔明都在场作证。我先让你去取南郡,如果取不下,我就去取。你可千万不能反悔啊。"周瑜一笑,哪里会把刘备放在心上。周瑜走后,诸葛亮建议按兵不动,让周瑜先去与曹兵厮杀。周瑜发兵,首先攻下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后乘胜攻打南郡,却中了曹仁诱敌之计,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见周瑜中了毒箭受伤,非常高兴,每日派人到周瑜营前叫战。周瑜只是坚守营门,不肯出战。一天,曹仁亲自带领大军,前来挑战。周瑜带领数百骑兵冲出营门大战曹军。开战不多时,忽听周瑜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坠于马下,被众将救回营中,原来这是周瑜定下的欺骗敌人的计谋,一时传出周瑜箭疮大发而死的消息。周瑜营中奏起哀乐,士兵们都戴了孝,曹仁闻讯,大喜过望,决定趁周瑜刚死,东吴没有准备的时机前去劫营,割下周瑜的首级,到曹操那里去诸赏。
当天晚上,曹仁亲率大军杏劫营,城中只留下陈矫带少数士兵护城。曹仁大军趁着黑夜冲进周瑜大营,只见营中寂静无声,空无一人。曹仁情知中计,急忙退兵,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听一声炮响,周瑜率兵从四面八方杀出。曹仁好不容易从包围中冲出,退返南郡,又遇东吴伏兵阻截,只得往北逃去。
周瑜大胜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等周瑜率部赶到南郡,只见南郡城头布满旌旗。原来赵云已奉诸葛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战正酣之时,轻易地攻取了南郡。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连夜派人冒充曹仁救援,轻易地诈取了荆州、襄阳。周瑜这一回自知上了诸葛亮的大当,气得昏了过去。
战争就你是一场牌局,只要是能够取胜,并且实现自己的最终的目标,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手中的牌拼成各种各样的牌型,直到能够赢得了最后的整个的牌局。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为了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完全可以做到不择手段。
逃身之计
秦武王做太子的时候,和相国张仪就有矛盾。武王即位以后,朝中的许多大臣们经常在他面前讲张仪的坏话,说张仪是个言而无信、"左右卖国而取容"的骗子。张仪也已觉察到了自己所处的窘境,他为了避免遭到秦王的诛杀,所以就想了一个既能体面地离开秦国又能使自己安全脱身的计谋。
一天,他拜见秦王说:"我有一个成就王业的计谋,但愿您能予以采纳。"秦王问他是怎么样的计谋,张仪回答说:"为了秦国的长远考虑,当东方各国的合纵联盟破裂以后,您就可以因势利导从邻近的国家割得地盘。现在齐王对我恨之入骨,我到了哪个国家他就必定要发兵来攻伐。所以,我请求启程去魏国,我到了那里,齐国必定会攻打魏国。而当齐、魏两国的军队打得难解难分而不能自拔的时候,您就乘机发兵攻伐赵国,兵入三川。这样,您也就可以不费多大气力而能兵临周天子的城下。周天子的府藏重器也就不得已送给秦国,而您则可趁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对成就秦国一统天下的伟业是很重要的。”
秦武王觉得这个谋略很好,果然让张仪去了魏国。而齐国闻知张仪到达魏国,也的确兴师伐魏了。但张仪已达到了安全离开秦国的目的,于是他通过派自己的门人去楚国,而后又借助楚国的使者到齐国向齐王通告了张仪与秦王的谋略,结果,齐王马上就撤兵回国了。
张仪向秦王献所谓的成就霸业之计,其实只是他为自己逃身所设的一个壳,他是想用这个壳来转移秦王对他的注意力。而他在当时最真实目的是脱身,所以用这种方法实现了他的目的。
对付小人
在利益均衡中,相信每一个人在与人处世的时候都不愿意和小人打交道,可是不论你愿不愿意,都是不可避免的会碰到一些小人。因为那些在我们身边的卑鄙小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小人真是令人防不胜防,甚至有的时候,他们还会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在背后给你一刀。
小人都是一些善于琢磨别人的专家。他们敢于为一些极小的恩怨去付出一切的代价,所以也是为了更好的保全自己的利益,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与小人打交道,我们还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付之策。对付和利用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所以,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睁只眼闭只眼,死活不理他;或者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的冲突。总而言之,如果不是有完全必要的时候,那就不要得罪那些小人。
曾经为大唐中兴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他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善于对付小人的高手。郭子仪在与小人打交道的时候有他自己的秘诀,那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安史之乱”平定了后,功高权重的郭子仪并没有开始居功自傲,然而为了防小人的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了。有一次,朝中有一个地位比自己低的官僚要来拜访郭子仪,此人乃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人们都把他看成是一个活鬼。正是因为这,妇女们在看到他以后都不免的会掩口失笑。因家中侍女成群,郭子仪事先做了周密安排,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身边人避到一旁不要露面,他自己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内心里面一定会心存嫉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官员的了解,所以他与他打交道的时候就做到了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他想尽了一切的报复之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不过只是对郭子仪比较的尊重,没有伤他一根毫毛。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是既周密又老练的。
在和小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全,千万不要和它发生正面的冲突。论实力,小人并不强大。但他们会不择手段,什么下三滥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如果是和小人发生了冲突,即使是赢了小人,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惹得一身的不舒服。所以说,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还是要避开小人,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小人记仇,报复心极强,而且深深埋藏在心底,甚至深入骨髓,须臾不忘,等到机会已到,立刻跳出来,睚眦必报。看到、听到、读到的小说、故事、报道中皆有此结论。即使你对小人有恩,小人也认为你是应该的,合理的,自然的。小人的胃口大着呢,你对他的好处根本看不在眼里,更不放在心上。过后忘记那是必然的。假如你有一点没有满足小人的要求,报复不知何时就会落到你的头上。有时小人为了争得一些好处,他就想方设法陷害别人,避免别人胜过自己,以此来谋求心理上的平衡。
君子做事情都坦荡荡的,在你拒绝他的要求的时候,他会微微的一笑,他知道你有自己的难处,所以他会十分的理解。君子的缺点,你指出来,他会感谢不尽。与君子交朋友,可以完全的袒露心扉,而且你不用有什么戒心。而对小人是万万不可以的。假如实在没办法必须与小人共事,必须记住:“待小人要宽,防小人要严。”少说多听,而且对待小人不要轻易的许诺,不轻易褒贬他人,对小人的缺点千万不要批评,没有事不要与小人交往,特别不要到小人家串门,也尽量不让小人来自己家走动。对小人的要求,能办的一定要办,不能办的一定婉言谢绝,千万不要留下似是而非的话头。对小人要礼而敬之,敬而远之,不去招惹他,更不要与小人开玩笑。须知,小人会翻脸不认人,恼了锅子把开玩笑的话当成真的,让你吃不了兜着。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也是保全你利益的方法就是要注意千万不要与小人结仇,这是最不值得的。“小人故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知道谁是小人,就故意地疏远他,这样的话就明显的显的回避他,言语中还带了不屑的语气,这有些过分。对小人的作为看不惯,就想“仗义执言”,就想“抱打不平”,就想做个维护正义的英模。这无疑与小人作了对头,把矛头直接揽到自己的身上。因为,小人是对大家这个群体有一些忌惮的,但是他还不敢公开与一个群体作对,如果你和小人作对的话,那么小人终于还会找到可以让他泄私愤的对手。而且最终还有可能使你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失。历史人物数不胜数,他们的是非成败虽然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的故事在今天还在被人们讲述着,历史人物的人生方法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开放的视野,他们的故事也是一种个人与历史,个人与他们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一种博弈。他们的做法有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些是我们应该丢掉的。
第一节原则第一
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 )国(都城在今树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好人才。"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没有办管仲的罪,而且还立即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人与人之间进行相处的时候,是很难避免不会发生什么冲撞的、比如说人的过节、恩怨,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忘记过去,不计前嫌。其实这也是正确的博弈思想,如果管理者和下属之前闹了一点别扭,就寻机报仇,给下属穿小鞋,还要好好收拾他。其实,你这样做并不是给下属难堪,而是在给自己制造必要的麻烦。虽然说领导这样做打击了下属,但是最后受损的其实还是企业。
所以齐恒王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像他那样,大胆地起用"仇人",结果"仇人"还帮他缔造了盛世的江山。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管理者,只要能够做到像齐桓公那样不计个人恩怨,那么就一定能为企业的发展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契机。因为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不计前嫌,不断地鼓励自己不喜欢的人做起,那么这样便可以显示出这名管理、领导者用人方面的“度量”,同时还可以稳定内部员工的“心。”
作为管理者,不但要用有过之人,有仇之人也是可以用的,由于我们世上的每个人都会有私心的。不管用不用亲朋,都是逃避不了私心在作怪。同样,作为管理者必须要能够任人唯贤,重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创大业。所以,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这一点:“是人才就不要避亲与仇。”
在用人上“不看跟自己是亲人还是仇而看他的做事本领,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文凭看水平。"这样的用人标准充分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给人才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被重用的人能放开手脚努力工作,一时因为能力上差一点没有被重用的也毫无怨言。对脱颖而出的人才,管理者就应该立即提拔,委以重任。"既是人才,就应该提拔到合适的位置上进行重用,否则就是对人才的浪费,也就是对企业的犯罪。”但是同时一定要牢记千万不是因为以前与哪个人才是仇人,他的做事能力再怎样也不重用这样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用人要敢于“破天机”,破天机也就是“破格。”破格用人也就是一方面要敢于破习俗,用那些与自己有过矛盾、更甚的是反对过自己的人,并且是的确有才干的人;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敢于破常规之格,就是重用有才能、有前途的人,突破“资历”、“学历“等一些有碍于用人的。北宋政治家包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常格不破,大才难得。”只有敢于破格用人,才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作用。对于自己的亲族和朋友也是同样,只要他本人有这个能力,就应该用。相反,无论如何也不能用。
勾践委曲求全
吴国跟附近的越国素来不和。吴王和越国发生了一场大战。结果越国大败。于是勾践就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
有一次,夫差染病。太医都查不出具体是什么病。范蠡知道是寻常疾病,不久就能够治愈,便与勾践商定一个计策,让他去尝粪便卜疾,好取悦于夫差。
勾践求见吴王,并探视他的病情。勾践伸手蘸起夫差的一滴大便,放在口里咂了咂,大声祝贺说:“大王所患的病,近期便可痊愈。”
夫差询问其原因,勾践依照范蠡所嘱咐的,说:“臣曾跟人学过医术,只要亲尝一下病人的粪便,便可知生死寿夭,大王粪便味酸而苦,与谷味相同,由此可知道大王之病不必忧。”
夫差听其言、见其行,心里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勾践夫妇搬出石室,可住附近民房,仍然养马。
不久,夫差病已痊愈。正如范蠡所预料的那样,吴王决定释放勾践回国。并命人在文台置办酒席,隆重地欢送勾践还越。伍子胥大怒,对夫差说:“勾践尝大王粪便,是吃大王之心。”夫差不听,照样释放勾践回国。
勾践在吴国时刻不忘国耻,夜里睡在柴草上,每天必尝一口苦胆,以此进行激励自己。同时,他派人秘密同国内取得联系。遥控指挥着国内的各项事宜。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越国终于又恢复了元气,实力大增。
在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钗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败军之将,岂敢言勇?亡国之君,岂敢称荣?这是古往今来永不变的真理。聪明才智之士,只有能上能下,能进能退,委曲求全,才能图东山再起。
看了这则小故事就应该明白这一点,临时受的委屈是为了以后的更进一步的前进,这就是委曲求全,生活都是这样的,既有机遇和挑战,同时还处处都布满了陷阱。在生活之中没有一个人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拥有一股对抗困难的韧劲,才会有更好的承受能力。
虽然以前失败了,但是不要为过去的失败而扼腕叹息、更不能死钻牛角尖,一时的委屈是为了今后更强的伸张。有的时候,一味的勇往直前并不见得是一件什么好事。在必要的时候委屈是必不可缺的,总不能一味的锋芒毕露。因此有时委曲求全也是以图大事的一种必要的策略。总不能一直想着该怎样继续往前冲,必要的时候应该思考一下怎样后撤一步。不管是进还是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以后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