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核心讲一个词:“王道”。讲“王道”先要理解什么是“道”,《说文解字》解释“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道的本义即路,而且是一条直路,不是四通八达的路,四通八达的路叫做“衢”。“路”为小路,“道”乃大路,如“康庄大道”。(“街”也是四通八达的路)
由“道路”引申为规律、道理、学说、主张、方法等等。“朝闻道,夕死可矣(道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臣之所好者道也(规律)。”“道”用作“说”,乃是假借义,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王道”这个词是孟子提出来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王道”可以理解为“王走的道路”。孔子孟子最推崇的是尧舜禹时代,这三人也称为“三王”,所以“王道”也可以解释为“三王走的道路”,也是正确的道路。那么,这个正确的道路是什么呢?就是“爱民”。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他讲“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和“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合而为之就是“道”。
《论语》的“仁”有多种解释,但最基本的意思还是“仁慈”,这就是孟子讲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而这“恻隐之心”是孟子社会理想的支撑点。人皆有恻隐之心,尤其是统治者,只要把恻隐之心推恩于老百姓,天下就可以大治。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统治者本身的善良,“王道”才有实现的可能。但这是一种好人政治,由于缺少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好人最终都可能变坏。
“王道”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王道”呢?也就是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的理想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先讲“王道之始”,提出“使民加多”的几项基本措施。这是实行王道的开始,也就是前提。换句话说,孟子认为实行王道首先要保证老百姓生活的物质需求,而保证物质需求就要保护生产资源和生活环境,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今日资源开发都具借鉴意义。孟子后讲“王道之终”,行王道最终的结果是如何,他提出三种经济措施带有根本性质。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见,“王道”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范畴,包括最清明的社会政治和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
读孟子这样的政治理想,想起一故事:乐观者看着半杯水说,已经有半杯水了;悲观者却认为,才有了半杯水。孟子这种乐观的夸饰给人一种酸楚的感觉。一个耕种“百亩之田”的“数口之家”,挣扎奋斗了一生,五十岁之前却不能“衣帛”,七十岁之前竟然不能“食肉”。这样的一生居然是我们的祖先梦寐以求的“王道乐土”!即便如此,这个可怜的“乐土”也很少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过,所以,《诗经》有歌唱道:“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我们祖先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饥饿”,几千年来,传统的中华帝国一直是一只巨大的空荡荡的胃,难以实现孟子所说的“王道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