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墓祠的简介
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鲁讯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墓、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环绕,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气势雄伟壮观。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墓圆形,系元代修建。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题“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1957年,对祠墓进行了重新整修。
谒司马迁墓小记
在熹微的晨曦里,一派清新的渭北高原,出现在我的眼前。在这空旷寥廓的黄土高原之上,凉爽的晨风缓缓地吹拂着我这位远道而来的瞻仰者,使我在无尽的向往中来到了司马迁祠。当我翘首望去,凝视整个祠墓的外貌,我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芝川镇南的一个叫奕坡的山坡上,而这个山坡又屹立在高达80米的悬壁之上。祠墓东濒黄河,西枕梁山,南接韩原,北临芝水,真是山河萦带,气势轩昂。山脚处有一木牌坊,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古老的太阳用它那炽热的光芒,爱抚着这块醒目的额匾。
我沿着一条坎坎坷坷的山径,向司马迁祠墓而去。小道用青青的古砖镶嵌着层层花纹,掩映在绿柳如烟古柏森然之间。那青砖上被不可数计的瞻仰者,长年累月踩出了脚一般形状的深深履痕。我踩着这条履痕,来到又一木牌坊,牌坊上书“高山仰止”,至此,我怀着无比虔诚而沉重的心情,拾级而上。
站在祠院门口,我远眺那犹如从天而降在阳光下闪烁着万点金光的黄河和那峻美无垠的梁山,那黄河浩浩荡荡,那梁山巍巍峨峨,不正是司马迁博大胸怀和崇高形象的再现吗?
祠门外是梯型蹬道,共九十九级,极险峻。门上的题额是“河山之阳”,出自《太史公自序》中“耕牧河山之阳”一语,使我遥想司马迁少时或耕或牧和生活在寻常百姓中的情景。祠院中古柏参天,极清幽,寝宫正中的砖龛上塑有司马迁全身坐像,昂首而稍北顾,据传有北望苏武李陵之意。其神态自然,长须飘拂,两眉生风,双目炯炯,透出不尽的刚直不阿之气。
祠院后便是司马迁的墓了。整个大墓用青砖砌成圆型,周围嵌以八卦砖雕和金、清两代碑石,墓顶上有五棵形若蛟龙拏云的古柏,据说是后人为司马迁无子而专门种植的,象征“五子登科”。明末李因笃曾有“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月深”的诗句,于绘景之中寄寓了对司马迁悲惨遭遇、坎坷一生的无限同情。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悲?是敬?是恨?实乃无语问苍天!两行清泪在我的脸颊上滚滚而下。泪不需要多,两行足矣!真是磊磊丰功可绝后,铮铮史书炳春秋,伟人魂魄长辞去,直书一史垂千古!
瞻仰司马迁祠墓后,我无心再欣赏这渭北高原的独特风光了,胸中激情荡漾,重新回顾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不禁感慨万千:司马迁之名,当与大河承流;司马迁之神,当与日月同辉;但是司马迁的身世呢?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责任编辑:杜佳)
《司马迁传》读址:http://vip.du8.com/books/sep4jj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