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启中国改革的一种政治符号,小岗村没有被遗忘和怠慢的理由;作为一个品牌,小岗村也没有被市场遗忘。中国经济发展开始关注落后地区,推动中西部开发,新农村建设,新一轮的发展机会之下,小岗村再一次踌躇满志,但富裕还会与他们失之交臂吗?
近年来,媒体关于小岗村的报道可谓汗牛充栋,但真实的小岗村依然扑朔迷离。为此,记者走访位小岗村,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小岗村。
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小溪河镇西部,距京沪铁路5公里,90户人家、476人,耕地面积1600亩,年人均收入在3千元左右徘徊。今年初,石马、严岗两村合并到小岗村,人口达到3800多人,土地面积8700多亩。村里对外宣称2007年人均年收入达到6千元。
小岗人的两次手印
1978年11月24日傍晚,小岗村人18户村民围在浑暗的煤油灯下,按下绯红的手印,把集体的田土分了。最终,等待他们的不是坐牢杀头,而是改革第一村的美名。
28年之后,当年按血手印大包干的小岗人又按了一次手印。1978年那一次,他们按手印赢得的是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把自己从靠国家救济、靠外出乞讨谋生的命运中拯救了出来;这新的一次,则是把沈浩留在了小岗村。
沈浩何许人也?他是安徽省财政厅2004年派到小岗村担任挂职村支书(2006年初小岗村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沈浩也成为村党委书记)。沈浩三年挂职期满临走之际,一部分小岗村人按下手印呈请沈浩留了下来。
沈浩来小岗村的重要使命,就是带领小岗村人找到致富之路。2004年10月,沈浩带着村干部等13人进行了一次“红色之旅”,参观了4个走集体经济道路致富的明星村,大寨、耿庄、红旗渠、南街村。据南街村的内部通讯报道,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在南街村档案馆留言簿上欣然留言:“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他们学习回来,也开始了重新把土地收回集体运作的工作。
当他们要重新收回土地的时候,遭到了严宏昌等包干派老同志的抵制。严宏昌说,小岗村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不能开历史的倒车。在一些村民的抵触之下,集体化道路做了变通,最终实行的是自愿的土地流转,村里有了项目,就以500元每亩的价格把土地从村民手中转租过去,去年一个河南人在小岗村以500元一亩的价格在小岗村租了110亩地建绿化园艺基地,顺便把小岗村的绿化工程也承包了过去,一些村民也在园艺基地找到了新工作。
这种新的做法基本上属于市场的方式。也就是说,小岗村并没有走回行政强制性质的集体老路,也没有走向靠个人权威和国家贷款发展的南街村模式。前不久,还有媒体报道小岗村重走集体化道路,这让凤阳县和小岗村的领导深为不满。
去年底,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凤阳县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获得省专家组评审通过,这份规划书就放在沈浩的办公桌上,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估计超过1公斤。小岗村今年初就按照规划实施了三村合并,现在村里大兴土木,一派热火朝天的气息。正如《中国报道》记者说的,无论小岗人愿意与否,这场改革已势在必行,而且,和第一次小岗村的“大包干”截然不同,此次改革不再出自村民自下而上的冲动,而将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有关方面的抱负是想把小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标本,给中部地区大多数村庄提供示范引导。
不过,对小岗村人来说,这一切似乎来得太突然了。一个正在建楼房的小伙子说,别人都在建,你不建也不好,小岗人身不由己啊。这代表的是小岗村人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对来自上面给予的财政补贴和援助热忱笑纳,另一方面,又因为不能自己把握命运,总是上面来安排、干预而心生不满,特别是在这些安排水土不服的时候。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感受尤其深刻。
二 大包干带头人的郁闷
严宏昌,小岗村过去的风云人物,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当时是生产队长,在大包干契约上,他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头排。记者见到严宏昌时,武警部队正派来了专车接他去做报告,到深夜才回来。第二天九点多还在呼呼大睡,为了采访,记者唆使他的孙子把他吵醒。
“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岗村那这么多年都发展不起来?”记者开门见山问他。
第一个十年,小岗村被耽误了。 严宏昌如此评价。
大包干之后,集体欠下的债务也分解到各家各户,这一还就还到上世纪90年代,还是村里向上面反映,安徽省派来的调查组告诉小岗村人,他们还的仅仅是利息,本金还没有还呢!为了给小岗村人减负,省人民银行作出停息还本的决定,到1992年,小岗村人才还清以前的银行欠账。那时候,小岗村人有了收入,也主要投入到改造茅草房、改善耕作条件上面去了。
另一个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的说法更是惊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上面如果安排了种烟、种棉花,农民就必须得种,而且还必须达到他规定的产量,定的指标根本达不到,达不到就罚款,不交罚款就把你们家门给扒了,罚你多少钱就从你家粮仓扒多少粮食。村民要是抗拒,就被抓到派出所。有干部搞了菜油坊,就让农民必须种油菜。人家麦子种得好好的,全给犁了,村民种油菜不赚钱也得种,想告状也没处告!这事情因为严俊昌向上面反映,温家宝还专门到凤阳小溪河镇找严俊昌了解情况。
第二个十年,小岗村还是被耽误了。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严宏昌也轰轰烈烈地大干过几回。
1993年小岗村成立“小岗村农业实业总公司”,严宏昌任法人代表、总经理,相继引进了不少资金和项目,建了瓶盖厂、电子仪表厂、面粉厂、铜线厂、食用油厂等等。但是,当工厂办起来了,有收益了,小溪河镇就把这些工厂的管理权强行收走。而且还不让在小岗村办,而是要到镇上去办,“镇上都没有工业企业,你村里办什么厂啊”?那些企业里面,瓶盖厂给人炸了,面粉厂至今在小溪河镇上,小岗村人却没有一个人承认那是小岗村的企业,据说这个打了小岗村招牌的企业每年要给小岗村十几万元。
严宏昌说,有一次等他把厂子办好,上面就另外任命负责人,只给他个名义董事长,他不干,产权纠纷后来闹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上,但最终也不了了之。严宏昌记忆深刻的另一件事是他曾经着手引进江苏三泰集团建汽车配件厂,有两项专利,市场前景非常好,投资额近亿,厂房办公室才开始修建,就有人来收税,不给就要抓人,经过这件事情后,投资方也跑掉了。
凤阳县以小岗村的名义向国家申请建立了一个工业园,但工业园不在小岗村而远在蚌埠附近,小岗人不答应,这个工业园就改成了门台工业园。后来有不少企业要到小岗村来投资办厂,就被上面要求去门台建厂。问题是人家就是因为看小岗村的面子才来的,所以,你不要人家到小岗村,人家也只好走了。
记者就此求证凤阳县相关部门。凤阳县宣传部门的同志否认了凤阳县以小岗村名义申请工业园的事情,也没有承认曾经要那些到小岗村投资的企业到县里工业园投资的事情。不过也表示,过去的小岗村土地少,不适合建大型企业,而且,保证基本农田也是国家政策,再次,办企业需要环保等方方面面的严格要求。严宏昌则以他大包干带头人的信誉担保他说的是真实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部表示,过去的事情,说不清楚。他强调小岗村发展不起来,也有他们自己的缘故,比如家族之间有矛盾,关键时候相互拆台,难以形成共同决策等。另外,小岗村名气大了,惰性也来了。
江苏省连云港长江村很早就开始到小岗村扶贫,捐资近百万在小岗村建了一条友谊大道,并投资300多万元建葡萄园示范基地,至今这些葡萄园还在发挥经济效应。长江村党委书记郁全和,就是那个说“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小岗村”的人,他认为小岗经济滞后有三大原因:首先是人的原因。几百年吃不饱的凤阳人如今吃饱了,无论干部还是群众一直停留在粮食屯前满足于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小农意识,使小岗村始终没有跳出那个怪圈。其次,还是人的原因。人的惰性。就拿长江村人来说,哪家没有几十万存款,但房前屋后不足一分田也要种上一些瓜菜。但小岗村每人平均6亩田,却买菜吃。最后,还是人的原因。过于重视自己的成绩,小岗人风云一时的年代早已过去,但他们还一直躺在“包产到户”的功劳薄上,等上级给政策,或许哪一天发天威就会掉下包子、馅饼来。
对小岗村人有惰性的说法,严宏昌也不十分认同。他说,小岗村面临的机会不少,但一次次都错过了,这不是小岗村人没有努力,而是不给你发展。
第三个十年呢?
岌岌可危的“新兴支柱产业”
小岗村二十多年来依然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新闻传出之后,国内舆论哗然,有关方面面临来自社会的质疑,开始想办法帮小岗村致富,推动产业化、发展大棚蘑菇就是当地上级政府全力扶持的一个重点项目。有报道说这已经成为小岗村新兴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4月2日一早,王中华只喝了一碗稀饭就匆匆出门了。他现在感觉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大棚蘑菇的行情让他焦灼不安,他必须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自从王中华2006年作出决定,在小岗村开始搭建第一个蘑菇(学名叫双孢菇)大棚,他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名人。那时候,他还是大三学生。新华社报道,安徽科技学院3名在校大学生苗娟、周盘龙、王中华将户口迁到小岗村搞双孢菇大棚种植,之后,又有24名学生报名,打算追随3名“先行者”扎根小岗自主创业。还有报道说,2007年,小岗村发展标准大棚179个,棚均年效益在8千余元,双孢菇已经成为小岗村新兴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记者从调查中了解到,这些报道多有不实之处。
记者到蘑菇大棚区的时候,王中华已经出门,在大棚区见到另外一个大学生邢秀云。邢秀云住在大概有10平方米的临时建筑里,一张布帘分出了厨房和卧室。白色的胶合板外墙让人联想到深圳内关外一些偏僻地方的违建窝棚。蜂窝煤就放在房间里面,散发出令人窒息的煤气味。大学生创业有的是艰辛,没有浪漫。
从去年开始,邢秀云已经在这里建了两个大棚。搭一个大棚的成本大约是2万5千元,其中,财政补贴6千元,再从银行贷了1万元,政府贴息。问她不足的钱是否要家里帮忙,她说不用,因为有些费用可以先欠着,等蘑菇有收成的时候再还,这叫空手套蘑菇!照料大棚之余,她已经在空地上围了一个圈,养了十多只小鸡。记者笑她在开展多种经营。
能够赚多少钱?邢秀云的大棚一年收成是6千多斤蘑菇,去年每斤蘑菇可卖2元多,今年低的时候跌到1元多。这时候,一个小岗村的老大爷过来搭讪,他说,蘑菇大棚亏钱呐,小岗村的人并不乐意参与建大棚。邢秀云连忙要大爷别乱说。
王中华回到小岗村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中午饭也舍不得在外边吃,他母亲给他煮了一碗面条外加一个荷包蛋。
王中华说,第一年蘑菇价格高,4元多一斤,够本,去年就开始亏钱了,扣除成本和折旧,现在每个大棚都亏上好几千元,今年价格进一步下跌,亏的可能更多。他现在有11个大棚,全靠贷款维持,如果到秋天价格还不能好转,他考虑是否退出,或者成改其他项目。
吃饭的时候,王中华就打开那台14吋寸的彩电看国际新闻,他说他也关注国际大事了,因为他们的蘑菇是交给一家公司做出口罐头的,今年以来日本方面说在中国的一些出口农产品里发现农药残留,出了个毒饺子事件,出口生意一下子低迷起来。
大学生在小岗村创业,看起来很美。6千元补贴加和1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确实诱人,蘑菇销路由村里的专业合作组织统一安排,并签订合同、订立保护价,。大学生可以在不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开始创业。而且,有关方面还对他们承诺,到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将来可以转成公务员身份。经济上补贴,还有仕途做退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这样的条件可谓绝无仅有。在小岗村创业还有一个好处是,小岗村这个独特的政治品牌带来附加殊荣,有媒体的聚焦,有关部门去年还安排王中华等人到日本、美国等地走了一圈,考察那里的现代化农业生产。
媒体曾经报道王中华等大学生为了顺利获得银行贷款,把户口迁到了小岗村。王中华表示,当初确实面临银行不给非本地户籍的人贷款的麻烦,但在迁移户口的时候麻烦更大,因为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要长期保持,非转农打破了原来的土地承包格局,所以没法非转农。以前只知听农转非难,这一次知道非转农更难。这时候,凤阳县政府再次给予了帮助,让银行给大学生贷款开了绿色通道。
一些大学生走了,新的大学生继续加入。学微生物专业的苗娟走了,学市场营销的王中华还留在小岗村。在小岗村建的大棚就主要是大学生和一些由县里引进的外地农民,小岗村民却很少参与建蘑菇大棚。王中华承认,栽培蘑菇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农民也可以做。
现在,大棚蘑菇面临市场不景气,导致了政府贴钱、大学生创业挫折和欠欠贷压力,银行也可以能因此出现呆坏账。小岗村获得什么呢?产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的美名,也因为蘑菇大棚随时可能倒闭而荡然无存。市场确实是一个很坚硬的东西。
记者同村领导沈浩谈及大棚蘑菇面临的困境。他说,市场这东西,难说,现在价格低不赚钱,怎么知道将来价格不会涨上去呢?他表示大棚蘑菇大棚还会继续发展下去,如果实在不行了,那也是市场的问题。
原因肯定不仅仅在于市场。有关方面为了在小岗村发展大棚蘑菇这个产业,为了引进大学生创业,提供的补贴实在太优厚了,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地投入。就在大包干纪念馆对面的路边立着一个很大的宣传牌,上面说,小岗村将推动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5年时间将建5千个双孢菇大棚。如果按照规划上5千大棚,意味着有关方面将付出近3亿元的财政补贴。有财政付出,不是私人掏腰包,销售渠道都包办了,连退路都给预先提供了,所以大学生乐意参与。当然,如果继续提供财政补贴,银行继续提供贷款,无论市场风险多大,亏损的黑洞多深,这个产业都可以继续保持,甚至扩大。南街村就是榜样。问题是,当地纳税人会怎么想?
楼房大跃进带来的喜与忧
今年46岁的村民严(因为不愿意公开姓名以姓代之)没有事做时候,就站在友谊大道边上,同一些村里的青年人闲聊,或者别人找他打打麻将,有时候也到蘑菇大棚去做点帮工,工钱标准是30元一天。记者认识他是因为在小岗村东奔西走到中午的时候,没有找到吃饭的地方,到一村民家打听村里哪里有饭店,这家人的女主人很热情地说,兄弟,就在这里吃饭吧,村里没有什么饭店呢。那阵子,他们家饭菜已经上桌,严就是这家人的当家人,记者坐到桌上的时候,严也刚好回家。
一家五口,三样菜:拌黄瓜、炒豆芽、炒芹菜,没有肉,放的油也很少,他们说肉价上涨,已经很久没有吃肉了。这些菜还都是从镇上买的,印证了长江村党委书记郁全和的说法。
当他知道记者的身份时,就拉开了话匣子。他家的住房是楼房,是前两年村里统一修建的,村里补贴了两万元,不过中间闹出了建筑质量问题,水泥不达标。最后建筑方在村里留了20多万住房维修金才算了结。后来村民建楼房,就由他们自己找施工单位。
他告诉记者,村里给每一户修建楼房的小岗村村民补贴两万元,所以现在小岗村人都在修房子,担心这补贴政策哪天变了呢。记者也看到了,在这股建楼热中,小岗村成了一个大工地,友谊大道两边堆起来的沙石影响到汽车通行。正在修建楼房的村民不下十家,已经建起楼房的更多。
既然大家都建楼房了,村里收入应该不低。小岗村对外面的通报说,去年小岗村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6千元。严则表示,那是瞎扯。他家十亩地,肥料要3千多元,租用机械耕种收割要花费上千元,一年下来没有什么节余。村民修房,多数要靠借款。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住上楼房的严宏昌说,这一次上面鼓动村民修楼房,村民自己要付出上千万元,其中80%要向亲戚或者银行借款。“这样一搞,小岗村又给拢进去了。”
在今年初,周边的严岗、石马两个村合并进了小岗村,原来的小岗村被称为小岗村核心区,以后小岗村村民都将逐步聚集在核心区。居住人口集中了,就可以带动村里的服务业,为小岗人提供新的就业途径,而小岗村的土地则可以大片地开发利用,或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或开发旅游观光农业,或发展双孢菇那样的高价值产业。这一规划其实就是要是在让小岗村走城市化的道路。至于为什么只给修楼房的人补贴两万元,村的说法是,一排排漂亮的楼房可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升旅游形象,这些楼房也可以作为外来游客的客栈给村民带来新的收入。
小岗村人参与建楼房,以后的生活、还贷,还要靠规划中的村内服务业、旅游业等新产业来支撑,如果这些新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怎么办?以前集体欠债,因为免了利息到1992年才还清,这一次呢?
小岗村遭遇的“大跃进”式的变迁已不止一次。上次是在1998年6月,在不到3个月时间,小岗村小学建起来了,自来水塔拔地而起,村里也有了公共厕所,村民的建筑外墙经过粉刷也涣然一新,村里第一次有了程控电话,小岗村人也用上了企业和社会捐赠的彩电和小岗村专用车。有人说,那一次大飞跃是为了迎接在当年9月份到访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记者在小岗村小学旁边的公共厕所发现,供水系统失灵,大便堆积,臭气袭人。一个现代化的厕所停水了,这个厕所就不具备现代性了。住上楼房的村民如果生活上依然紧紧巴巴,也不是真实的小康生活。
村主任竞选悬疑
3村合并之后,新小岗村各种关系更加复杂,也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才可能摆平方方面面的矛盾,并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而这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需要更多的合作和集体行动,所以有关方面在建立小岗村领导集体这一方面,确实会有很现实的考虑。
邀请记者吃中午饭的小岗村村民严向记者讲述了村里最近发生的一件大事。
村里最近换届选村委会主任,竞选村主任的崔志林给抓起来了。崔志林合并前是严岗村的村主任,在村民投票预选的时候,他得票最高。严说,上面告诉他给他安排个副书记的位置,村主任就不要去争了,可这人就是硬,说凭什么不让我参选。镇上给他做工作,没通,县里也做工作,仍没有做通,就逮了猫尾子,在选举前几天给抓起来,就在记者到达小岗村的前一天,这个人才放了出来。这位村民表示,书记管党政工作,村长管行政,经费没有村主任签字,没有村主任配合,书记也不能动。所以这主任位置才有人争,没有利益谁在乎啊?
为了慎重起见,4月3日一早,记者就去了住在小溪河镇农贸市场边上的崔志林家,当时已经有不少乡亲到他家去探望。他被放出来是因为办了取保候审,被关起来是因为怀疑他开发商品房有偷税漏税行为。他和他的妻子都表示不能接受采访,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头发花白的汉子噤若寒蝉。?
记者打通沈浩的电话,沈浩说,预选的时候,得票最高的不是崔志林而是他沈浩,村里也没有取消他崔志林的候选人资格,至于崔志林选举前被带走,同选举没有什么瓜葛。崔志林本人不说,而村民为什么又要瞎猜疑呢?
在离开这个农民家的时候,记者进一步做了多方求证。对于不让其他人竞选的事情,受聘于养猪场的严金昌说,没有的事情,村里选沈浩当任村主任,是因为村民信任,他有能力,为村民做了很多实事。而后采访严宏昌,他表示村主任人选过去也多由上面有安排。在上一届,安排的人没有选上,而选上的最后也没也没让当。村头一些村民告诉记者,正式选举当天,县公安局也派人下来。记者到小岗村之前曾致电凤阳县宣传部联系采访事宜,他们当时就表示小岗村正忙于换届选举,不方便接受采访。随后,记者从凤阳县公安局经侦大队了解到,他们确实因为他们确实抓了崔志林,因为他涉嫌偷税漏税,抓了他调查,问是谁向他们报案的,经侦大队的人说是政府,问是哪级政府,对方没有说。记者向他们指出,凤阳县国税局的一位副局长表示他们不知道这件事,经侦大队的同志就说是地税局在管这事,记者再同凤阳县地税局取得联系,办公室的同志说领导都出去考察去了,具体情况不清楚,但他肯定地说,不是他们要经侦大队办的。
据悉,这次几个村合并,新小岗村各种关系更加复杂,也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才可能摆平方方面面的矛盾,并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而这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需要更多的合作和集体行动,所以有关方面在建立小岗村领导集体这一方面,确实会有很现实的考虑。以前有调查说小岗村就曾经出现过贿选的事情,小岗村家族之间也存在内部矛盾。而沈浩在不少村民的眼里,确实与以前的派遣干部不同,也为小岗村做了不少事情,改善了小岗村的面貌。一个大胆改革的领导人肯定少不了争议乃至非议,在利益盘根错节的地方争议也会更多。记者问沈浩,安徽省每年给小岗村多少财政补贴,他说你们不要报道这些,这对小岗村不好。小岗村到现在还要靠国家财政支持,这对改革第一村的声誉来说,确实有点讽刺意味。过去正是小岗村发展滞后,才给了一些保守势力否定改革成果提供了口实。记者问过多位村民,是否知道村里的经费使用情况,他们均表示不清楚。财务不用向记者公开,但必须向村民公开。缺乏村民参与的新小岗的发展,终究不会有持久的动力。沈浩则表示,有些村民不知道财务情况,并不说明村里没有财务公开。
无论如何,小岗村走向富裕的道路需要一个优秀、称职同时深得人心的领导集体。既然小岗村并不愿意走南街村那样的道路,那就需要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法治管理方面多加努力,决策失误,新方案推动不力,也可能让小岗人在新的时期再失良机。我们祝愿小岗村在新的机遇面前,不再像过去三十年那样,再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