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潘玉良绘画赏析 著名画家和作品赏析

著名画家潘玉良绘画赏析

潘玉良自画像

潘玉良1895年生於江蘇揚州。原名陳秀清,後改名張玉良,1913年與潘贊化結為伉儷,改姓潘。1921年於上海美專畢業後獲官費赴法進修。先入里昂國立藝術專門學校,後進巴黎國立美術學院。1925年進入義大利羅馬國立美術學院學習油畫及雕塑。



1929年應劉海粟之邀回國任上海美專西畫系主任,並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參加“全國首屆美展”被喻為“中國西洋畫家第一流人物”。1937年離國再度赴巴黎參加萬國藝術博覽會和籌辦個人畫展後一直未再回國,直到1977年病逝巴黎。其作品為各地重要的美術館所收藏,包括法國的塞努希博物館、巴黎現代藝術館及台北市立美術館等。



潘玉良的作品融合中西畫之長,又賦予自己的個性色彩。她的油畫含有中國傳統水墨技法,用清雅的色調點染畫面,色彩的深淺疏密與線條互相依存,很自然地顯露出遠近明暗、虛實、氣韻生動,她用中國書法的筆法來描繪萬物,對現代藝術已做出豐富的貢獻。



抗战前潘玉良的作品多为油画、素描,也有少量的雕塑。她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广泛,功力扎实,同时又或多或少闪现出一些西方绘画流派的烙印。八年的法国留学,使潘玉良充分感受到了艺术上的自由。当时的巴黎,是欧洲各种艺术思潮融汇的殿堂,从古希腊、古埃及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法国古典主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绘画,各种流派的思想在这里激荡、交融,纷呈在潘玉良的眼前。



戴花的执扇女


1944而这在她早期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从《春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吸取了印象派绘画的光色变化,以自然抒情的笔调表达出生活中蕴含的美的境界。而《仰卧女人体》,则用笔刚劲,造型简洁,色彩浑厚,似乎又有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影子。然而潘玉良早期更多的作品还是像《红衣老人》、《黑女像》(1925年)等,风格典雅,构图庄重,技法娴熟,笔力遒劲,充分展示了她师承古典主义的严谨作风和良好的学院派功力。

1937年,潘玉良为了继续深造,又重返法国,开始了她长达十年客居他乡的生活。此时的潘玉良较第一次赴法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她开始有选择地从众多艺术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借鉴他人的同时明确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创造,没有凝固在一种风格、一种形式之中。从她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艺术上广征博采,融合了后期印象派、野兽派以及其它流派绘画的某些风格和韵味。在《穿红靴的女人》中,

潘玉良尝试用野兽派强烈奔放的纯色来作画,同时在不损害造型、结构和色彩本质的情况下,细腻地处理画面中衣服、皮靴、皮肤的质感和光影造成的色彩变化,保持了印象主义明亮的光线和鲜明的色调。



(1895——1977),江苏扬州人。旅居法国的著名爱国女画家,是中国近代女画家中最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杰出代表。她出生贫微,少时未曾有读书的机会,却有着顽强的坚持为艺术献身的信念。历经坎坷,始终不渝。



潘玉良作品,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明快的时代气息。不仅擅长油画,其彩墨、素描也独具功力。同时,她还涉猎雕塑、版画的创作。经过极其艰辛的艺术实践,创立了“合中西为一冶”的独特风格,享誉画坛。她从社会的底层,一步步走向世界,成为一代卓越的绘画艺术家。她敢于挑战命运的勇气,对艺术的忠诚与勤奋,对祖国的感情与才思,令世人敬重。


潘玉良旅居法国四十余载,1977年病逝于巴黎。按其遗愿,四千余件作品运回故里“奉献国人”,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此次展览我们遴选出几百件,愿观者能在其作品中,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历程,感悟潘玉良奋斗、进取的精神,领略其绘画艺术的魅力,从而获得有益的启迪。


彩 墨

潘玉良的彩墨作品充分发挥传统线描、烘染的手法,擅用西方绘画造型——结构的准确性、色彩中色块——色点的丰富性,同时又吸取中国壁画艺术的浑厚沉毅和民间艺术中的敦朴气韵。其中的人体彩墨作品,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运用了国画渲染和印象派点彩技法的巧妙结合,形体夸张适度,肌肤丰满滋润,神态委婉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油 画

油画是潘玉良艺术作品的精华。在其作品中,既可以见到她学习西方绘画的坚实根底,又能体现继承民族传统的笔墨情趣。特别是她在三十年代以后的画作,借鉴了印象派和野兽派技法的有益因素,并吸取中国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的营养,运笔潇洒自如,刚健沉稳;赋色浓艳明快,雍容华丽,富有强烈的装饰感和民族特色。(安徽博物馆前言转载)


著名画家潘玉良绘画赏析 著名画家和作品赏析

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早最著名的女画家,曾两次远渡重洋,在巴黎从事艺术活动达50多个春秋。她的油画作品融合中西,色彩线条互相依存,用笔俊逸洒脱,气韵生动,赋色浓艳,雍容华贵,别有趣味。她一生之中留下2000多件艺术作品,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自幼酷爱画画的我就听说过潘玉良的名字,那本《潘玉良传》小人书向来是爱不释手。总觉得她是那么遥不可及,也曾幻想过能在她的真迹旁静心欣赏一番。

有幸的是,二十年后我竟然真的站在她的作品前如获至宝般的观赏着。从进展厅门那一刻起,我细细品读了她的人生简历,带着极兴奋的又极平静的心情逐一观赏了她所有的油画、彩绘、素描等作品。

  

从那幅幅黑白照片里让我了解到真实生活中的潘玉良,她虽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美丽,可是从她淡定自若的神情中让我感受到她那清丽脱俗的气质与坚强独立的性格,从而让我顿生敬佩之意,她那由内而外的美丽永远留在了我心深处。



油画当中的一幅《夫子庙》让我印象深刻,那场景虽是上个世纪的模样,可与今日的夫子庙又相差几何呢?惟独那时的人已不在,少些建筑罢了。那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现在依旧矗立在那儿,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见证了多少历史变化!

还有许多我非常喜爱的作品,比如彩绘《醉归》,真实刻画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对画不甚了解的我只能粗粗领会其欲表达的含义,但画中醉酒女子的神态被描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她依旧在酣醉地闹着要酒喝。看到这些,我想也许是稍稍领会了些吧!

  我徘徊在这些画作之中久久不愿离去,一件件细细观看,总想揣摩出当时画家的用意与心境。直至天黑闭馆时,在工作人员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依依不地舍离开展厅。在离馆那刻时,我莫名的失落涌上心头。

潘玉良(1895-1977)江苏扬州人。1919年入上海美专学画。1921年考入中法大学,1923年考取巴黎国立艺术学院,1925年考取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1928年回国后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再次赴法国巴黎直至1977年病逝。在法期间,她的作品曾多次入选沙龙,获法国国家金奖、巴黎市多尔烈奖等多个奖项,作品多次选送欧、美、日等国展出。

拍卖档案:

潘玉良 憩 版画纸本

潘玉良 人体

潘玉良 自画像

潘玉良 1955年作 裸女坐像 彩墨纸本

潘玉良 瓶花 布面油画

潘玉良 裸女坐像

潘玉良 红衣女 彩墨 纸本

潘玉良 1935年作 皖南民居 布面 油彩

潘玉良 浴女 油画画布

潘玉良 裸女 油彩 纸板

潘玉良 1959年作 瓶花 彩墨 宣纸

潘玉良 草原风景 油彩布面

潘玉良 1941年作 瓶花与水果 布面油画

潘玉良 1942年作 瓶花与少女 布面油彩

潘玉良 1934年作 苏州河畔 布面油彩

潘玉良 河边的阳光

潘玉良 女人体 连框 纸板油画

潘玉良 1949年作 自画像 油画 画布

潘玉良 1937年作 抗日血流 布上油画

潘玉良 女人体 油画

潘玉良 水乡油画 油画画布

潘玉良 风景 油画

潘玉良 睡女图 高档油画布

潘玉良 1953年作 裸女 彩墨 宣纸

潘玉良 自画像

潘玉良 夏日风情 油画画布

潘玉良 女人与猫89/123 版画 纸本

潘玉良 1943年作 窗外 布面油彩

潘玉良 裸女 水墨于手工纸 更多……

(共: 47 件)

  

  

  在法国40年,这40年是怎么样渡过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去想像的,一个女子孤独地在那儿。据当时她的同学说,她根本是不可能住在巴黎的中心,因为在巴黎的中心那个生活费用是太高了,她只能是住在巴黎的郊区,依旧是一个阁楼上面。并且她到了法国以后,她是非常有名的三不女人,第一是不恋爱,第二是不入外国籍,第三是不签约于画廊。她的不恋爱是源自于她对潘赞化的感情,这个感情里面有很深的感激、感恩在里面。因为从一个张玉良变成一个潘玉良,一个姓氏的改变,其实不仅仅是人生的改变,是一个生命质量的改变,也就是说叫张玉良的时候,她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女人,当她叫潘玉良的时候,她美丽的衣服里面有一颗灵魂了,所以潘赞化对她的重新命名,对她来说是要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怀的,所以她用自己绝不恋爱的坚持来报答潘赞化。这是其一。

 其二,决不入外国籍。一直等到她人生暮年的时候,等到她80多岁的时候,她一直说,我想回来,我想回来,她一直等着这边有人写信请她回来,但是蛮奇怪的是这样的,刘海粟是让她回来过的,后来她的学生成为外交大使的黄镇先生也是请她回来过的,但是我们在所有的信息里面,我们所有的她的家信里面,却没有看到她最感恩的,她的丈夫潘赞化请她回来的信息。也许她一直是在等潘赞化请她回来的信息吧,但是她却是一直没有等到。

  远在异国他乡的潘玉良无时无刻地思念自己的丈夫,她希望自己的丈夫能邀请她回来,但这时的潘赞化在国内因家境贫寒,常要靠潘玉良卖了画,转道香港寄钱回来养家糊口。这样的家境,潘赞化是不情愿让潘玉良回来的。到了1960年,当潘玉良把她获得的巴黎市市长亲自颁发的“多尔烈”奖和颁奖的照片寄给潘赞化时,潘赞化已经在安徽病逝。

  而这个时候由于潘玉良这样一个人生的阅历,由于她在法国巴黎的她的艺术的地位,当时潘玉良在法国巴黎在1937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协会的会长了,由于她的地位,她感动了一个当时在那边开餐馆的中国人,这个中国人叫王守义,这个王守义一直是被称为潘玉良在法国巴黎的一个情人,说情人其实是她的一个仰慕者,这个王守义处于对潘玉良的仰慕,仰慕的不仅是她的艺术,还有对她人生经历尊敬在里面,所以他一直去照顾潘玉良。因为潘玉良是三不主义嘛,一是不入外国籍;二是不恋爱;最重要的是不和画廊签约,不和画廊签约就意味着你没有固定的收入。因为有收入的作家,能够拍卖的作家一定要进入画廊,而那个时候潘玉良一个小女子居然有这样的勇气,不入画廊,所以她的生活,她为了要坚持自己艺术的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她的生活就成了问题。于是王守义就一直在她的身边帮助她,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她。

  那么当潘玉良的这个遗物送回来的时候,人们在她的遗物当中发现了有两样东西,一个是项链,那就是在她结婚的时候潘赞化送给她的,那个项链就是很西方式的,有一个鸡心盒,啪,一下打开,里面有一男一女两张照片,一个就是潘玉良,一个就是潘赞化的照片。还有是一个怀表,这个怀表是很珍贵的,是当年蔡锷将军送给潘赞化的,而当潘玉良去法国留学的时候,潘赞化就把蔡锷将军送给他的这个金表作为一种信念,作为一个信物,作为一份诺言给了潘玉良的。

  40多年过去了,这两样东西潘玉良一直是攥在手上没有丢弃过,从这个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彼此之间的一种感情了。所以她临死之前,她是托付王守义的,就是说我的作品,我的这两样信物,你一定要给我交到我的儿子潘谋的手里,因为她就害怕她猝死,她的东西没有办法回中国。在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潘玉良对自己在中国的亲人,对自己的祖国一直是有着一种深深的、眷恋的,所以她最后她的遗愿就是希望她自己的身体,希望她自己的作品能够一起回来。

  当潘玉良的作品回到祖国的以后,她的生平、她的自新、挣扎向上的历程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就在人们欣赏潘玉良作品的同时,人们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潘赞化为什么会不顾自己的声威来搭救、帮助潘玉良呢?潘玉良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

  因为很多人都受到了电影和电视剧的误导,电影是巩俐演的潘玉良,电视剧也是一个香港第一美女李嘉欣演的,所以所有的人说到潘玉良都希望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于是英雄救美,潘赞化是一个很正直的、很魁梧的、很有文人气质的一个男人,然后把一个美女从妓院里面救出来,然后又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她塑造成一个世界知名的艺术家,这样非常符合一般市民的那种审美心理。

  但是当我们看到潘玉良照片的时候,当我们通过当事人对潘玉良回忆的时候,我们总是有那么一丝遗憾,潘玉良不仅不好看,按照有些人的回忆,甚至于是难看,也就是说,潘玉良的长相没有符合一般市民的审美观,也不符合一般英雄救美,王子加公主的,那样一种浪漫情怀。所以当我们看到潘玉良照片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吃惊、会有一些惊讶、也会有一些遗憾,有人就会说,这样难看的一个女人,潘赞化为什么对她那么好,这样的疑问,这样的理解,我就觉得太浅表了,也太生理化了。其实女人吸引男人的,除了美貌以外,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格的魅力。

 我曾经考证过一部小说叫《海上花》,这部《海上花》也是上海的女作家张爱玲非常喜欢的,张爱玲也是为这部小说做过注解的。在这一部描写当时青楼女子的小说里面,张爱玲是写过这样一段话的,张爱玲说:在那样一个旧时代里面,在那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新旧时代里面,反倒是在青楼里面更有爱的空间。因为你到青楼里面,你会找自己喜欢的女人,你要和她接触,然后慢慢的这样一来一去容易产生感情。可是在我们中国封建的婚姻里面,那个女孩长得怎么样?我们都不知道,连小手都没有摸过就进洞房了,所以当时那种传统的,封建的婚姻,爱情是被扼杀掉的。所以从当时的那个旧时代的环境来看,我们现在来看这是爱情的悖论,就是明媒正娶的反倒不容易产生感情,和青楼女子反倒容易产生感情,那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对婚姻的一个悖论。

  前不久有过一次拍卖,潘玉良的一幅画大概拍了90多万人民币,应该说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这真的是对潘玉良的作品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价码了,那么它为什么会拍到这么一个很高的价码呢?我们来考证一下梵高,梵高他每一幅画的拍卖都是创出了画廊的新高,为什么?那就是因为梵高苦难的历史,苦难的人生参与了拍卖,人们给他一个高价是对他苦难的一种补偿。而现在的拍卖行里,对潘玉良的画给出一个高价,不仅仅是对她苦难的一种补偿,更重要的是,对她作为一个女性,作为那个旧时代的女性,能够一步一步的自我完成,生命的自我完成,女性尊严的自我完成的一种尊敬的表现。

  所以我们今天来看潘玉良的这样一个人生的蜕变,从一个脂粉楼里的女子一步一步走出来,从妓女、小妾、美校的学生,留学生,大学教授,然后做了一个自我放逐和她的艺术一起去流浪40年的海外客居的生活,在整个的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潘玉良她完成得非常好。

  法国的学者女学者波夫瓦她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被造就的,女人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整体所造就的。那么这样一个旧时代是很难造就出潘玉良这样的新女性的,所以潘玉良最后走出了自己女性的局限,完成了自我,这样一个历程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的。上学时读过潘玉良的传记,印象极深,后电影、电视拍了<<画魂>>看了两遍,一开始就喜欢她,是因为它的作品?还是因为她的奋斗历程?可能都有.这位民初中国画坛第一位留学巴黎、罗马,扬名国际的女性画家、雕塑家,融合中西绘画而后开创新局的先驱者之一潘玉良的作品。前些日子被一个自称新浪网络巡警110的视为淫秽图片并声称要考庸究俗的博客清理相关内容和录象,违者要删除图片,严重者查封博客、播客!并提出警告.看到这些着实惊呀了一番,如果这个什么网络巡警110是真的,新浪网可真是用错了人,如果是假的,我为他的无知感到羞愧,我想他连潘玉良是谁可能都不知道吧.本“不与夏虫语冬”但此事勾起了我对潘玉良的怀念。所以把这个女画家搬出来,介绍给这位所谓的“网络巡警110”(不管是真是假)。

 

法国女学者波夫瓦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被造就的,女人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整体所造就的。那么一个旧时代是很难造就出潘玉良这样的新女性,所以潘玉良最后走出了自己女性的局限,完成了自我,这样一个历程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活跃着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她面貌虽丑,却画艺精湛;虽屡遭世俗重压,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她,就是我国著名旅法画家潘玉良。

  潘玉良,原名陈玉清,后改名张玉良,1895年生于扬州,父母早逝,少年飘泊芜湖,沦落风尘,尝尽人间酸苦。正当她走投无路之时,一位改变了其一生命运的男人――潘赞化先生走进了她的生活之中。潘赞化时任芜湖海关监督,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他将玉良救出火坑,并与之结为伉俪。玉良为表感激之情,遂将潘字冠以名前,改名潘玉良。

  婚后潘氏夫妇寓居上海,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色彩学教授洪野先生为邻。家务之余,潘玉良开始读书识字,并随洪教授学习绘画。潘玉良天资聪慧,毅力过人,进步飞速。1918年,在当时上海美专,师从朱屹瞻、王济远学习油画。自此,她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历经磨难的艺术之路。

  1921年,潘玉良考得安徽省政府的双分津贴,进入法国里昴中法大学学习,后又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从德卡教授学画。1923年,她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与徐悲鸿同班,师从达昂·西蒙教授。两年后,其绘画天赋得到罗马国立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康洛马蒂教授的赏识,直接升入该系三年级学习,成为该院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同时,她又在该院雕塑系进修了两年。

  1928年,潘玉良学成回国,相继在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先后与王济远,庞薰琴、徐悲鸿等名家共事。这期间,潘玉良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美术教学和研究上,同时笔耕不辍,先后举办了5次个展,并出版了《潘玉良油画集》,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活跃着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她面貌虽丑,却画艺精湛;虽屡遭世俗重压,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她,就是我国著名旅法画家潘玉良。

  潘玉良,原名陈玉清,后改名张玉良,1895年生于扬州,父母早逝,少年飘泊芜湖,沦落风尘,尝尽人间酸苦。正当她走投无路之时,一位改变了其一生命运的男人——潘赞化先生走进了她的生活之中。潘赞化时任芜湖海关监督,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他将玉良救出火坑,并与之结为伉俪。玉良为表感激之情,遂将潘字冠以名前,改名潘玉良。

  婚后潘氏夫妇寓居上海,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色彩学教授洪野先生为邻。家务之余,潘玉良开始读书识字,并随洪教授学习绘画。潘玉良天资聪慧,毅力过人,进步飞速。1918年,在当时上海美专,从朱屹瞻、王济远学习油画。自此,她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历经磨难的艺术之路。

  1921年,潘玉良考得安徽省政府的双分津贴,进入法国里昴中法大学学习,后又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从德卡教授学画。1923年,她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与徐悲鸿同班,师从达昂·西蒙教授。两年后,其绘画天赋得到罗马国立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康洛马蒂教授的赏识,直接升入该系三年级学习,成为该院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同时,她又在该院雕塑系进修了两年。

  1928年,潘玉良学成回国,相继在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先后与王济远,庞薰琴、徐悲鸿等名家共事。这期间,潘玉良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美术教学和研究上,同时笔耕不辍,先后举办了5次个展,并出版了《潘玉良油画集》,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

  抗战前潘玉良的作品多为油画、素描,也有少量的雕塑。她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广泛,功力扎实,同时又或多或少闪现出一些西方绘画流派的烙印。八年的法国留学,使潘玉良充分感受到了艺术上的自由。当时的巴黎,是欧洲各种艺术思潮融汇的殿堂,从古希腊、古埃及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法国古典主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绘画,各种流派的思想在这里激荡、交融,纷呈在潘玉良的眼前。而这在她早期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从《春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吸取了印象派绘画的光色变化,以自然抒情的笔调表达出生活中蕴含的美的境界。而《仰卧女人体》,则用笔刚劲,造型简洁,色彩浑厚,似乎又有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影子。然而潘玉良早期更多的作品还是像《红衣老人》、《黑女像》(1925年)等,风格典雅,构图庄重,技法娴熟,笔力遒劲,充分展示了她师承古典主义的严谨作风和良好的学院派功力。

  1937年,潘玉良为了继续深造,又重返法国,开始了她长达十年客居他乡的生活。此时的潘玉良较第一次赴法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她开始有选择地从众多艺术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借鉴他人的同时明确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创造,没有凝固在一种风格、一种形式之中。从她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艺术上广征博采,融合了后期印象派、野兽派以及其它流派绘画的某些风格和韵味。在《穿红靴的女人》中,潘玉良尝试用野兽派强烈奔放的纯色来作画,同时在不损害造型、结构和色彩本质的情况下,细腻地处理画面中衣服、皮靴、皮肤的质感和光影造成的色彩变化,保持了印象主义明亮的光线和鲜明的色调。

  她的另—部作品《屠杀》在对战争的表述上又和毕加索的名作《格尼尔》有着相同的观点和切入角度。画画里没有枪炮、飞机、炸弹、坦克,看到的只是仰天狂叫的求救者,奔逃的人群、血泊中婴儿肢解的尸体……它聚集了痛苦、绝望、恐怖、残暴的全部意义。在她的静物画里,盛开与凋谢的花朵是其经常刻意描绘的题材,这里明显有着象征主义的痕迹。在《月季与扑克》里,一瓶即将凋谢的月季花下摆着一幅扑克,花的凋谢是潘玉良对生命过程的诠释,而吉普赛人算命用的扑克牌则表露了一种命运莫测的宿命思想。或许是久居异乡的缘故,潘的这种宿命思想在晚年更为明显。在其1959年所作的彩墨作品,《玩扑克的女人》中,那个着装素雅、面色沉静的玩牌女人不就是潘玉良在为自己占卜着未来吗?整幅画里流露出潘玉良对晚年仍客居异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

  1940年前后,潘玉良逐渐在借鉴融合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更多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线描手法。线描时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基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潘玉良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技法。并把它融入西画中,丰富了西画的造型语言。在1941年的《女人与猫、躺着女人体》以及1942年的《戴帽子的妇女》中潘玉良娴熟地运用线描的粗细、轻重、虚实、顿挫,笔简意深,形象准确,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体的姿态,耐人寻味。

  1942年后,潘玉良开始尝试用毛笔和墨彩在宣纸上作画,由于国外获取宣纸不易,所以也用毛边纸和桑皮纸。50年代后,潘玉良的艺术风格渐趋成熟,从技巧上看已经没有向新的西方潮流探索的痕迹,而代之以稳定的个人风格。她这一时期的大量彩墨画,一反文人画的淡雅,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她充分发挥油画背景烘染和后印象派的点彩手法,同时又吸收了中国民间艺术的质朴、浑厚、沉静的气韵,融成了一幅幅令人称道的珍品。在《观猫女人体》(1960年),《披花巾女人体》(1960年)和《女人体》(1963年)中,潘玉良先用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典雅素静的女裸体,然后用淡彩点染出人体的结构和质感,背景部分运用点彩和交错的短线来制造层次,成功地将中国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巧妙地融入她的彩墨画中,呈现出既秀美灵逸又坚实饱满的极富独创性和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潘晚年的油画作品亦是如此。她五十年代中后期创作了一批以中国民间妇女活动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如《双人袖舞》(1955年)《双人扇舞》(1955年)等,乍看起来有马蒂斯的大块纯色运用的特点,然而在纷繁的西画色彩中又融入了国画的线条勾勒,蕴藏着中国艺术的意境、韵律、诗情。构图人胆而夸张,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烂而宁静,有着强烈的律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又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9242.html

更多阅读

苹果日报:潘源良作品展 觀眾示愛小鳯姐:你靚唔靚仔啊?

《最愛潘源良是誰作品展》噚晚喺紅館舉行尾場,潘源良女友李麗珍都有去到支持,仲有鍾楚紅、鍾珍等等都有嚟到支持,潘源良喺一開場嘅時候,就話香港係福地,好多問題都可以解決,仲係喜劇收場,佢仲話:「好似喺《大時代》入面,方婷就死咗,但o依家佢

马航失事飞机上相关画家和作品组图 马航mh370失事原因

“中国梦-丹青颂”交流笔会上各位艺术家的合影。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77-2000型客机在飞往北京途中失去通讯联络,随后在越南境内确认飞机坠毁。目前已获悉机上有一个由24位中国画家组成的艺术代表团,既有意气风发的年轻画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 中国首饰业世纪品牌

麦哲伦麦哲伦(1480年-1521年),全名费迪南德·麦哲伦(葡萄牙语:Fern&amp;atilde;o de Magalh&amp;atilde;es;西班牙语:Fernando de Magallanes),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

声明:《著名画家潘玉良绘画赏析 著名画家和作品赏析》为网友献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