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失眠。央视6套放映《秦颂》,数次遏制住换频的冲动,看完了。我问自己,这应该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影片呢?网上豆瓣求解,也都没有令人信服的文字,但是查到编剧的名字让我震惊——芦苇。芦苇,《霸王别姬》和《活着》的编剧,大名如雷贯耳!这次的《秦颂》算什么?我真不懂了!难道编剧精神分裂?这是那个一直强调电影创作首先要定位类型的芦苇吗?
芦苇应该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编剧,他的几个剧本和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一起,登上了中国电影巅峰,我认为至今好像还无人企及。《霸王别姬》和《活着》虽然故事都是来自小说,但是镜头语言和小说叙事还是有区别的,小说的画面感来自于我们的大脑,把他形成合理的具象绝非易事,大脑中要有很强的画面感和逻辑感,还要有专业的蒙太奇功夫。当然,这工作是编剧和导演一起完成的。《霸王别姬》和《活着》成功了,不抄袭不武打也没有无厘头的成功了,成为国产片里难得的里程碑,让人欣慰。这样看来,芦苇在将小说剧本化和文字视听化上显然是个行家。
回到秦颂的片子上来,我觉得的故事还是好的,故事是否合乎史实并不重要,因为这不是一部记录电影。故事大概是:战国时期,赢政幼时与高渐离同吃高母乳汁长大。高渐离的琴声帮助赢政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二人成为生死之交。赢政征服燕国后,高渐离因是燕人而沦为囚徒,额上被烙了个囚字。高渐离自尊心受到伤害,请求秦王赐他一死。秦王命他谱写登基乐章《秦颂》,其实是念及昔日恩、情不想杀他。高渐离不答应,以绝食抗争,赢政无计可施。赢政最疼爱的女儿栎阳提出要说服高渐离活下去并创作《秦颂》。高渐离却趁机强奸了栎阳公主以求速死,结果却因为一时欲望的迸发丧失了死的决心。而这次强奸竟刺激了下肢瘫痪多年的栎阳,让她重新站了起来。初尝爱情美好的高渐离也答应为嬴政谱写《秦颂》,以求得到嬴政的欢心,进而成全他和栎阳的爱。(这里其实是个亮点,一次性爱,两个人重生,进而相爱,芦苇还是很有想法的)而嬴政早已将将栎阳公主作为政治筹码许配给秦时名将王翦的儿子王贲,目的是笼络人心。嬴政知道高渐离悲天悯人的性格,以大量屠杀燕囚为要挟,逼迫高渐离放弃栎阳。高渐离中计了,答应了。栎阳得知了这消息,失去了爱的她选择了放弃生命。栎阳找到高渐离,在秦氏宗庙里俩人再次合为一体,嘲笑了嬴政的八辈祖宗。(又一次性爱,带来是俩个人的死亡)嬴政被迫杀了栎阳,还熏瞎了高渐离的眼睛。最后,在赢政登基的大典上,在高渐离创作的《秦颂》音乐中,高渐离操琴向赢政砸去,嬴政最终杀掉高渐离。至此曲终人散。
从剧情不难看出,《秦颂》应该是一个类似乱世儿女的悲情故事。高渐离和栎阳的爱情的起承转合应该就是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其它表现应该都是为故事铺垫和服务的,战国时代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历史背景,嬴政顶多算是一个重要配角。但令我不解的是,电影通篇贯穿了嬴政的雄韬伟略,统一六国、统一文字、东海求仙的伟大壮举、统领群臣的卓越才能等不厌其烦的讲述,再加上时而国风雅韵时而粗俗不堪的长篇对白,再加上时而锋芒毕露,时而优柔寡断的姜文演绎,真是塑造了一个“匠心独具”的始皇帝。姜文和葛优,还有那个当时还年轻貌美的许晴,多么好的演员呀!可在《秦颂》里的表演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不管是气质还是对白,都驴唇不对马嘴。姜文本来就演啥都有股霸气,《秦颂》里的戏都让他一个人演完了。姜文扮演的秦始皇兄弟情深、儿女情长时杀人手不软,成就霸业、宠爱女儿、消遣大臣三不耽误,俨然也是一个精神分裂;葛大爷严肃的面容侮辱了高渐离这个名字,而高渐离的最终演绎结果侮辱了葛优的演技;许晴只是卖弄了几下风姿,长袍加身一脸苍白还没怎么露,连个花瓶也算不上。里面的徐福、李斯、赵高、秦二世都是影坛上有名有姓的角色,却都是一水的不靠谱,都带着几分黑色荒诞,都不约而同的将故事冲淡。看的我是困惑、纠结、费解,几欲昏昏入睡了。叹一声,这怎么可能是芦苇的作品?难道电影到了最高境界,也可以借力打力?还我是道行太浅,全然没看懂,这估计是我看过最不知所云的电影。
记得看电视上芦苇自己叙述《霸王别姬》的剧作心得时,曾提到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程蝶衣为了进戏班,他母亲切掉了他多出来的一根手指,这里切割象征着阉割,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正常男性了。这的确是神来之笔,是灵感的爆发,最重要的是这个桥段有力的增加了讲述的力度。类似的还有“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经典台词,把一个在戏中疯魔,从来不愿意出戏的程蝶衣刻画的入木三分。这个角色的鲜活,或许至今也还无来者超越。秦颂里也有象征镜头的运用:高渐离第一次强奸栎阳时,平行切入了一组秦军攻城的画面。葛大爷饰演的高渐离哆哆嗦嗦的得手了,秦军哪粗硬长的攻城棒槌恰好也撞开城门。好想法!好创意!可惜没触动我,我看着倒像一个笑话,甚至有点恶心。”蓬门今夜为君开”诸如此类东西只适合意淫(毛片除外),煞费苦心的成了具象就只剩下恶心了。好比我们骂人:你去吃屎!但当你蹲在地上面对一堆狗屎,你还骂的出来吗?
芦苇是西安人。西安,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八百里秦川,一统天下的嬴政,后来的汉唐盛世,兵马俑、大雁塔、法门寺等等,都是西安人引以为傲的,芦苇选择秦朝时期作为故事背景我能理解,而这电影或许是一个被辉煌历史冲昏了头的编剧,自以为是的一件拙劣作品。一直在电影厂工作,阅片无数,佳作倍出,带着“中国第一编剧”大号帽子的芦苇,究竟怎么了?有《乱世儿女》、《秋日传奇》等等佳片珠玉在前,博览西片、内功精湛的芦苇怎么就弄了这么块儿说新不新说旧不旧的“秦砖汉瓦”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