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天,在网易公开课上,听了浙大董平教授讲解王阳明心学,有了一些理解和体会,对于“三十而立”有另一种理解,那就是在什么上有所立。再回过头来看看,子曰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解释之一讲孔夫子说他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他三十岁而立于礼仪,他四十岁对于各种知识而不致迷惑,他五十岁而知道天命。这样解释说他十五岁做什么事,三十岁而又做什么,四十岁怎么样,五十岁了又怎么样,这种解释不能把孔夫子一生所做的事情连贯起来,就是前十年后十年所做的事情不怎么相关也不连贯。
我认为在十五志于学之后的,三十而,四十而,五十而等等,都是说夫子本人十五志于学后的学习过程和体会心得,说的都是一系列连贯的事情。这里面用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连词"而",我认为"而"表达”怎么样了“的意思,就是说,孔夫子十五岁志于学,那么在这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到三十岁怎么样了,到了四十岁怎么样了,到了五十岁怎么样了,再到六十岁,七十岁的时候,都是围绕志于学,都是关于学的事情。这样看来,也就有些终身学习实践的意思。
那么基于这种理解,十五岁孔夫子开始有志于学,那他学的是什么呢?那就要看他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孔夫子说他五十岁知道天命,但是显然夫子十五岁还不知道天命之谓何?那这个时候夫子志学于什么呢?根据论语·述而篇中有”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认为夫子十五岁时,志学于道,道在此我暂理解为仁义之道,不展开说。
那么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再怎么解释。首先立当作何解?杨注讲到,泰伯篇有说:“立于礼。”季氏篇有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中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在今天我们称之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讲到立。前面的寓义中有自立、独立、树立的意思,后面则有建立的意思。结合后面四十而不惑,立和不惑都是指一种自身状态。结合志学于道,三十而立,我认为,在孔夫子三十岁志学于道时,在仁义之道上有所树立,有什么树立呢?我想应该是能够安身立命。综上所述,“三十而立"我认为是指,通过学习(仁义之道)到了三十岁后,能够安身立命,并知道明白了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