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陈圆圆、马宝、吴启华等隐居之地--鳌山寺(多图)
话说:
明末清初之时,面对三种势力(明朝保皇势力、关外清军势力、大顺李自成势力)纷争,吴三桂枭雄的站队对任何一方至胜无疑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均成为了三方重金拉拢的对象。因明王朝的哀弱已使吴三桂看不到复兴的希望,投靠了李自成,而李自成的残暴,对地主阶级利益剥夺直接伤及吴家的利益,加上李的部将霸占自己的小妾陈圆圆,直接导致放弃投降大顺政权的想法,放清军入关,使李自成只在北京做了一天的皇帝宝座便仓皇出逃,吴三桂则成为了清王朝建立的大功臣,吴三桂被清军利用来打扫农民义军的残部和清扫明朝的余势。
因吴三桂对清朝功勋卓著,被授与云南藩王,乾隆皇帝担心三桂功高自傲,对其阵营实行渗透和削藩,果然三桂不能忍受,揭竿而起,从云南杀回湖南,准备进功中原。这已是清军入关三十年的事,中原大地通过二三十年休生养息,物丰民阜,而吴三桂已是60多岁的老人,只打到衡州(现衡阳)便无力北伐,匆忙筑坛祭天称帝,国号为周。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突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的侄、婿与心腹将领马宝、胡国柱、夏国相齐聚衡州,公推吴国贵总理军务,派胡国柱回云南,迎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胡国柱到达云南,向留守的郭壮图传达众将的意见,准备护送吴世璠去衡州继位。郭壮图有一女儿嫁给吴世璠,为保势力,力阻吴世璠离开云南,去衡州继位。于是,胡国柱等只好棉裹吴三桂遗体,秘密载经宝庆入贵州,经宝庆入贵州,大将军马宝留守衡州(衡阳)。吴世璠迎至贵阳,并即帝位,康熙十八年改元为“洪化”元年,尊祖父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父吴应熊为“孝恭皇帝”。官制皆依三桂所定,郭壮图女儿晋封皇后。
康熙十八年(1678年)二月初七,大将军简亲王喇布复衡山县,五月中旬,吴国贵、马宝、夏国相弃衡州出逃,奔永州、辰州,入贵州。
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清军复克大周帝国都城衡州(衡阳),结束了衡阳作为帝都的短暂历史。
乘此时机,清朝政府加强了政治策反和军事进攻。康熙十八年(1679),克复湖南、广西。康熙十九年(1680),又下四川、贵州并进兵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春,师围昆明,并分兵克复附近州县。十月,昆明城内粮尽援绝,吴世璠自杀,余部投降。
吴政权衡州、昆明失陷之后,陈圆圆及护将马宝等隐秘何方,不得而知,直到三百年后,才显现其行动踪迹。隐居在偏僻的湘黔边境群山丛林(岑巩县水尾镇)。
探访陈圆圆、马宝、吴启华等隐居之地--鳌山寺(多图)
今年5月1日,我和蒲师术老师到了水尾镇看了一代美人陈圆圆香魂之地---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多图),并从村寨老乡处得传言:当时的陈老太婆和护将马宝从舞水支流龙鳌河(现贵州大龙镇抚溪江注入舞水支流)行船而上隐居在鳌山寺(有说马宝隐居处)和天庵寺(有说陈圆圆隐居处,在大友乡附近,择日考察)。
今天,我邀请蒲师术老师、县委宣传干事彭宏高,还有我的夫人一同到了鳌山。根据地图所示,鳌山可以从大龙镇抚溪江边沿河边的一条村级公路进山,当我们车开到田冲问当地老百姓得知,这条路虽然近但不太好走,你们的车辆可能去不了,我们又才打回大龙绕道水尾镇走。
到了水尾镇街道问得知,从街口有一条叉道往北,上一个坡经白水洞村,下烂于河村过河,再上白水洞村可到。
我们到了白水洞村,细问当地百姓:去鳌山寺怎么走?百姓看着我们的车后说:“有15里路,坐车去十多分钟可到长坪村半坡脚,再半小小时可到庵上,但你这车可能爬不上水库大坝边那段路,可能走路要两个钟头。”我说:“不要紧,既然来了,走路出要去。”
我们到了水库右岸边,发现路很陡,车不能往下车,就把车打调放在路边,下车步行。此时已是十二点整,幸好的们准备了一些干粮和水,要不然,今天的的考察肯定会因能量不足无法完成。
我们在河边看到一些农户家 “按蔡伦的原始的造纸术”正在造纸。这纸主要是给“天地银行”造币用的,当然,古时候人们其用来誊写书卷。我夫人没有看过,感到很希奇。
我们一直沿着一条村级公路往上行,起码走了十五六里路,沿路很少看到行人,从海拨350米,提升到750米,有一个小寨子,发现有两人小孩在一个废弃的学校操场打球。
我走过去问:“小同学,鳌山寺在什么地方,你们去过吗?”
他们指着寨子后面说:“去过两次,在山上,四五里路的样子。”
“那你给我们带路好吗?”
“要得。”
这时旁边一位正在薅包谷的大嫂插话:“那个寺庙稀巴烂的,只立了一个毛棚棚,有什么好看的。”
我心里想,不可能吧,难道不是这个寺庙。
我问大嫂:“那寺庙里的石头多吗?”
“多,蛮多剁子岩。”
我心里有一些底了。
两个中学生带着我们沿着羊肠小道爬了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鳌山寺遗址。
我们一行人,面对遗址,感觉非常震憾,足可辩认出当年工程的规模和鼎盛的香火。如今破坏的景像,一般老百姓很难猜测出这个寺庵里曾经隐居过明末清初的大人物。
鳌山,因其山巅屹立三石之形态似鳌鱼而得名。鳌山寺,以山名而称名。鳌山顶峰,文字资料称海拔920.3米(谷歌地球显示894米)。
寺坐南朝北。三坉房屋基地,呈梯形。顺山势而建。北墙长25.2米,高5米,厚0.4米。南墙长21米,东西墙顺山而筑,均长30米,地基总面积693平方米。由南登踏跺进门入寺。
整个遗址墙基完整,六门犹在,且均有门联铭文:
1、、南石门对联:“佛典清空佛法皈依征庶彚,鳌峰挺秀鳌头独占荷群生。”
2、一坉房屋基地有东西二石门通墙外。
东门(左门)对联:“动念时民安物埠,起心处海晏可清”。旁边还题字“黄雨亭书”。
3、西门(右门)对联:“非名山不晋(通“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
4、自一坉入二坉大殿,有左右两路踏阶。大殿东角有一地下深井清泉。专供僧人饮水之用。大殿东角有一梯形的六级踏跺登入三坉正殿门。石门对联:“化一劫尘缘倐焉稔(通“稳”)步菩提路,指三生石迹久矣安居般若门”。门上石条阴刻“鱼龙高升”四字及图案;门后西侧为一大卧石,形似鳌鱼,鱼嘴伸向东南,栩栩如生。东北角墙内又一石耸立,有如鳌鱼飞跃,形似海豚飞奔海面雄姿。
正殿东墙石门依坡势而建,门对联:“万国九州何少济人宝筏,四生十类许多竭我名山”。(门上横石匾铭为“威灵显应”、“开山道长:黄河清、文德一、杨德余、蒋德先。光绪念五年吉立”未觅见。)门下踏跺伸向东南。
正殿西门石柱对联:“法力并西天梵净昭然观自在,朝宗依南海普陀观音大慈悲”。
据清檀萃《楚庭稗珠录·黔囊》载云:“通慧禅师。唐天宝时,通慧禅师于思州之鳌山上建般若提会。上串疟。有道士奏师能治。上召之,不终期而谐阙。上果愈。赐金帛不受,赐乘马还山,亦终期而至,后不知所之(《楚庭稗珠录·黔囊》21页)。
考思州鳌山寺建寺时间:唐代牛腾,字思远,散大夫郏令,弃官从好,精心释教,从其志者终身。……明经擢第,再选右卫骑曹参军。河东侯裴炎器重外甥其贤,朝廷政事,皆访之。而裴炎遭斩,株连九族,牛腾贬为建安县丞。由于素秉诚信,笃敬佛道,虽以婚官,如戒僧焉,口不妄谈,目不妄视,言无伪,外无颇,以是夷潦渐渍其化,遂大布释教,置道场数处,思州鳌山、氵舞溪(曾名峨山溪)、天罡(天安寺、平西庵)、回龙4寺建于此时。其具体年代,按《资治通鉴》载:“丙申,斩裴炎于都亭”。丙申年即万岁登科元年(696年)。牛腾被牵连至建安当在此后才到牂牁夜郎之建安县。而鳌山寺的修建当在武则天当皇帝年代。
据军屯寨今存的龙鳌庵石碑铭云:“龙鳌庵,此乃鳌山之脚庵也……”。说明思州鳌山寺确为主寺。清康熙时吴三桂的军师马宝在吴三桂于衡阳死后,护送陈圆圆及吴三桂原配夫人(大老婆)生的儿子吴啟华逃隐鳌山寺。
陈圆圆、马宝、吴啟化等隐居岑巩,不可能马上安营扎寨,那样必然引起周边居民的关注,为清军提供蛛丝马迹,而遭灭顶之灾,隐居山上寺庵是必定的选择。想必这鳌山寺庵定成他们栖息之所,也必对该寺作过大笔的恩惠,包括整修扩建之事。要不然,寺庙不可能如此宏伟。
据当地百姓说:该鳌山寺毁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十一月一日,时为黔东事变总指挥吴宗尧(现新晃茶坪乡人)攻占鳌山并在鳌山养伤,遭受国民党贵州独立一旅一团三营营长余伯楷,以及玉屏县县长李世家及保安团团副徐朝元带领的壮丁,分两路向鳌山进攻。从中午12时起开始接触战斗,直到下午3时20分左右,吴宗尧的暴动队伍不敌,节节后退。余、徐两部会合,将佛堂包围,用手指弹四面扔入佛堂。下午3时40分,余部攻上山顶,佛堂被占领。吴宗尧部从鳌山山顶往李毛田方向退却。国民党军队怕寺庙隐藏暴动队伍和土匪,故将其放火焚之,实在是可惜之事
叹哉:“改朝换代及战争对文化的是一种劫难。”我们疑惑:“太平盛世如何才能到来,如何保证长效久安?”看来不需战争的人民民主执政与换政确实是科学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是避免同胞之间相互仇杀,父子之间互为敌人,族群之间相互争斗。保护人民民主执政与实现民主平安换政仍然是当今国民的一种梦想。
我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鳌山寺去考察一次,站在高高的鳌山巅峰,远望群山环绕的马家寨和军屯坝,低俯蜿蜒曲折的龙鳌河,抚摸沧桑的寺庙遗址石剁,一定让你感慨万千,说不定你能够悟出一番真谛来。
虽然,今天很累,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