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电影的辨析
——如何看待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作
北京师范大学周星
摘要:中国军事战争题材创作产生过出色作品,是根源于时代需要;一些出色创作成为新中国电影中的重要存在值得珍惜。但留存于人们记忆中的战争电影逐渐淡漠,而新的具有时代思考意味的作品却迟迟未现。观念转换和艺术思想的改变极为必要,将战争看成透视人的文化发展认知需要,是战争电影需要把握的难题。挖掘战争的多面性而确立人的精神情感表现重心,是提升品质的必要方向。
关键词:战争电影军事题材人性意识
一、缘由认知
在江西进行军事题材电影研讨意味深长。论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像江西能汇聚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历史,比如安源产生了最早的中国工人运动,瑞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所在地,有"红色之都"美誉等等,江西这英雄之地,的确为中国革命创造了许多记忆,而革命军事的起点也和这里紧密相连,包括井冈山是毛泽东在全国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而南昌起义打响中国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所以,在创建中国军事力量的诞生地举行“军事题材电影”研讨会,其独特性不言而喻。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和平时期的国人,对于军事的淡漠和其实喜欢看涉及战争的故事,是微妙的心理表现,也是需要军事题材电影予以彰显的原因。
中国电影涉及战事由来已久,1924年10月就有大陆影片公司摄制的《吴佩孚》,“毫不避讳地极力渲染各种武力交战的军事场面”。中国战争故事难以避免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重要方面内容,而显然这已经是中国革命不可抹杀的重要历史。军事题材电影研讨会更为重要的,也似乎在提醒正在不断跃进的中国电影:需要弥补和丰富必要的一环,即不能忽略而需要认识建设军事电影意义的重要性!军事题材电影天然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的精神附着,这一题材或者类型中包含着精神高端思想的必要呈现,其复杂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功能难以摆脱也值得光耀。环顾中国电影史,关涉军事题材的创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没有对于军事题材的支持和创作,一个国家电影的完整性和历史记忆都将残缺。尽管对于战争影片的类型概述不一,比如就有归之于“革命历史片”的,当下,无论是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还是军事电影研究的相对冷落,显然有社会背景因素;但作为人类艺术文化呈现重要的不可或缺领域,军事题材的表现价值和表现的缺失二者都是值得分析的。从绝对意义上看,历史翻云覆雨、潮流千变万化、国家改朝换代,都难免和军事行为相关,强调这一点,并非强化战事,而恰恰是由于期望和平,却更为看清战争和军事,是实现和平或者期望和平的历史需要。而难以否认的是,人类历史延续中哪里缺少军事行为和军事事件?
二、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认知的意义
2014年是甲午海战100年的纪念年,对于国人而言,这一近代历史的屈辱记忆难以忘怀。人们不断思考100年前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事所导致的历史纠葛,和中国所受到的羞辱问题。战争后面迁延着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诸多问题思辨不断展开。这一例证所启示的就是,必须归结到如何认知军事题材创作的本质。自然,关于军事事件从来就可能产生多样的认知,但如果抓住其最为关键所在,则这一题材的创作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尊重历史和电影类型的价值来考察,以下几点是认知基础:
1、军事题材电影的核心是折射政治以及社会反响----因为军事只是事件或者前景,背后的人所构成的政治争执和社会动荡所负担的还是人和人类;只有混合着时代政治和社会人心的波折,军事的意义才显示出生灵气息。所以,军事题材电影不仅是特殊对象的独特性,而是因为其折射着人类生活、政治事端和社会历史变迁。对于中国而言,近代历史的变迁多和军事行为相关,而电影的表现也在一些特定阶段显现丰富多彩。以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几大战役的电影无疑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记录,既是解放战争那样时期大型军事行为表现的集中显现。巡览历史影像表现,中国电影创作中创作既有中日甲午战争的屈辱,就有悲壮的《甲午海战》,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精神气性,让影片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感染气质,人们看到朝代的孱弱,也看到中国人的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同理,有抗拒日寇侵略的正义抵抗,就有无数抗战电影,从戏谑敌寇的《地雷战》、《地道战》,到充满儿童趣味的孩子抗敌的《小兵张嘎》,到悲凄动人的国共抗战历史回现的《血战台儿庄》,以及抗战爆发写真性的《七七事变》等等,都是时代社会认知的银幕反映。而人所熟知的《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则以战争故事的动人感染留存人心。近年动人的抗战电影包括《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等等在内,依然还有值得称道的银幕表现。表现解放战争战斗故事的电影更多,包括个人英雄凸显的《红日》,战争战役经典电影《南征北战》,情感和战事结合的《渡江侦察记》,个人如何成为献身英雄的《董存瑞》,奇特的表现战争中的特殊情感的《战火中的青春》等等,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而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打击侵略者》、《奇袭》、《激战无名川》、《英雄儿女》等对于那个历史时期战争历史的表现留下独特记忆而也别有风味,尤其是以《上甘岭》为代表的电影影响一时,其情感影响超越了了具体战事。无疑,战争电影的出色,不仅是战斗本身的再现,而且还具有时代风云和人心迁变的表现,而思考战争、揭示战争的后面的深刻意义,更是战争电影的出色所在。看看此前国外电影《战马》所表现的时代风味和历史思考,不难理解期间的奥秘。
2、军事题材电影的魅力之要,首推对于英雄主义的崇敬——因为人心天然需要英雄拯救、期望自身成为盖世英豪、以及总有英雄的感召和幻影来拯救;但其实英雄一定是充实的真切的人格凝聚,虚妄的所谓抗日神剧所损伤的是贻笑大方的对于英雄期望的诋毁。而显然,英雄所聚焦的大写人和人格精神,是军事题材电影具有普泛性受众接受魅力的所在。在《英雄儿女》所展示的王成王芳兄妹的朝鲜战争,显然已经成为背景,而王成在最后关头所呼喊的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所承载的动人精神,既包含着为了整体事业所宁可牺牲的大义,也潜藏着个体强悍的军人个性。《小兵张嘎》的孩子生趣自然动人,但根本上是折射着顽皮的个体的精神外露不受精神约束的感染力。而人们熟知的《董存瑞》所聚集的战争电影在意识形态、个人个性扶正、理想主义精神上的表现,也在托举炸药包的瞬间得到弘扬。只是我们要辨析,对于时代与英雄的表现,也许是那些时代的不得已或者歪打正着的巧妙,但正是既要表现常态的个人性,和为了时代大义的纠偏之间,又要弘扬时代主题的端庄对于个性的修正,而形成了独特的人生状态的表现。英雄始终在,个性表现不可少,但最终趋向的主流意识统摄一切。反观后来时代一些所谓还原人性的似乎正确,试图纠偏时代政治,却又不免削弱的英雄情结,而多少是造就的慵懒和反英雄化,导致电影缺少两者协调的缺失。个性和时代大义的似乎矛盾的协调,正是我们电影需要强力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观照好莱坞的经验,如《巴顿将军》一类对于战争英雄的塑造,既能实现个人英雄的常人理想的突显满足,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巧妙宣传。这一强调极其必要:战争其实是凝聚时代政治的风云中,个体人的生存精神和个性意志的绝佳场域。我们需要看到国产军事片的风云聚会的激烈,以及人在其中的多样情感世界演绎的可能和必要,从而让电影成为个体观影者实现梦幻而主动投合国家政治的意图实现。这里无论怎么评价都无法遮掩其英雄主义的本质感染力。
3、进一步看,军事题材电影的感人魅力,肯定是对于人在军事事件中的情感翻腾表现——没有落脚于人的战争表现和对于战争的态度以及精神上的折磨,军事的内涵就无法得到崇高的折射。作为新中国建立后最早的公认经典战争电影《南征北战》,是大军事战役表现和个体精神世界表现相结合的出色创作。人们一般未必知晓围绕解放战争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的战事但影片,情节上折射着真实历史的粟裕将军七战士捷后,出于长远的战备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以及围歼强敌的故事。但影片中的情节表现,确乎会牵扯出战略转移的历史事实。但显然影片突出了胜利后的战士和百姓都对于大踏步撤离多有不解不通的历史折射,由此引发出这一背景下军民个体的性情和形态展示的历史细微点。影片对于冯喆饰演的高营长和沂蒙山区桃村村长赵玉敏,在个性展示上的细部给予了出色朴质的表现。他们自然也不解为何要撤退,却要说服将士和村民按照指令行事,自身的困惑和说服家人乡友的矛盾,在情节进展中得到充分生活化表现。但大义和服从决定着要将上级的作战意图传达解释。随着情势变化,军民不断合作而改变了战争路线,最终在危机时刻,共同打破敌军炸坝阴谋,切断敌人退路,歼灭顽故大获全胜。动人的不仅是危急军事行动,比如蒙太奇表现的双方抢占摩天岭,以及沙河炸垻的惊险,而且是人心情感表现的亲近自然。优秀战争电影都在寻求新鲜的表现,改革开放最早改变战争战斗惯例的是两部创作,一是《小花》,二是《一个和八个》。《小花》将原作的战争主体放置到背后,凸显因为战争而失散交错的兄妹寻求的故事,两个妹妹没有血缘关系,因为第一场战争中百姓护卫革命的骨血而宁愿掩护交换,使得骨肉妹妹异位,第二场战争中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情感故事充满了人间至情。影片在开始镜头中的意味值得关注:军队前行浩浩荡荡的队列里,陈冲饰演的“小花”逆流相向,睁大的眼神在英武的军人里扑捉“哥哥”。情感的主题和深明大义的内涵与军事的外在形态构成轻重关系。后来刘晓庆饰演的真实小花在运送唐国强饰演的哥哥的山路上,跪地膝盖行进时抒情歌声,更是将情感主题提升到动人心弦的高度。2014年是所谓的第五代电影人创作展示30年,不能不强调《一个和八个》这一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造型的凸显意义自不必说,但强化战争中被怀疑为奸细的蒙冤指导员的正义依旧,和依然以大义正气感化一同转移的各式人等的故事,也同样是挖掘人在特定境遇下的情感意志的表现。人们难忘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华美的抒写女兵们对于美好的期望和优美的生活欲望,著名的水中洗浴的场景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出格,反而升腾起悲切美好的巨大悲痛:和平不可得、美丽将被毁灭的巨大伤悲,让观众产生审美的内心冲撞和情感升华。同样,返回来观照《一个和八个》,在那个年代里,影片原本设计了敌军试图强奸侮辱我军卫生员的紧张情节中,流氓犯为了自己的同胞不受屈辱,在她不断呼喊打死自己的凄厉叫声中,瞄准激发射出击中卫生员的子弹。而后来修改的结局全然不同,这也是一个透视时代认知的典型案例值得思考。
4、论及军事题材电影的影响力,需要强调建立在超越战事的对于军事认知的基本要素上:即战争的不得已、与和平期望的日常性——这是超越武力和必须要武力寻求和平的辩证法。没有军事行为不成为军事题材电影,但只有军事行动没有暗含的和平祈望,则其生存意义就发生问题。近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斯大林格勒》就给人不少启发意义。在时空交错中回到当年的反法西斯战斗的斯大林格勒前线,拉锯战中的人们对于战争和战争中的短暂和平的表现令人惊讶。战争是为了和平,但战争不得已却必须为期望正义公平寻找精神内心上的依据。在不少中国战争电影中,战争的这一认知使得超越打斗的价值得到强化。比如著名的《归心似箭》电影中,战争中负伤的军人魏德胜,暂时养伤栖身在斯琴高娃扮演的玉贞家中,那一个随时可以结束的和平,却孕育出生活的魅力,难以抑制的日常性生活,在一点一滴的男女扶助的眼神动作中慢慢滋生。而离别的日子一天天挨近,情感的不舍一点点增强,在坚决要上前线的军人责任和“雁南飞”的抒情铺展的歌声中,为了美好生活的渴望成为主旋律,悠扬的送别情感让别离成为一个精神强化:不是悲戚却是祝福和期盼归来的无限嘱托,成为战争目的的内核!冯小刚成功的电影《集结号》在战争作为前半处理的现代化表现上自然出色,但显然,其创作意图是为了寻求一种回归和平时的军人内心的正义公平的处理。谷子地战后为了牺牲的战友,有些执拗的寻求“集结号”到底吹了没有的问题,在固执的挖掘战争原发地的固执行为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凸显出来:为什么不给于死去的军人一个交代?不错,为了全局需要坚守或者牺牲,但战争的精神不是事务性的胜利与失败,而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如何安抚,无论是给予必要的名分还是说法,都是为了告慰心灵,而心灵安宁显然是战事背后的目的。在一个似乎无解的战争和和平难题上,谷子地所寻求的未必是真正的战争行为规则,却是更为高尚的人的精神情感寻求,而这恰恰显示了创作者期望给予人心抚慰的东西。想想《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模式,就是在不断体现的战争残酷中个体人的价值所在,当国家宁愿要花费巨大去实现拯救的价值时,精神上的人性第一和生活中强化的美国精神的感化作用就灌输出来。显然,这是深谙战争影像的本质而成功的启示。而《集结号》是用个体悲情的方式来推进这一战争目的的思考,人心人性揭示和美好人格的光辉闪现,同样具有启示性。
三、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发展问题思考
显然,上述理性思辨还仅仅是基础,关于战争电影还有各种可以衍生阐释的东西,自然,军事电影的理论认知还有可以多样阐释的顾及因素,但看看中外军事题材电影的表现,都大体需要把持这些要素。否则军事电影就空有军事而没有魅力,光有战争而没有动人性,以及对何以凸显军事的意义淹没在事件中而不得展示等等缺陷,都可能减损价值而是不完整的军事题材电影,更不用说是中国电影的高端创作。如果说,在电影表现对象中,军事题材电影类型的价值不言而喻,而研究重要性是如何提升理性看待思考,以及发展改进问题。评价对于创作而言并非不重要,给予目前良好的创作环境下却未必完美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以新的平台展示,需要在精神上突破窠臼,在以为军事题材创作表面所以然、或者职业创作认定应当表现却还未必是军事题材电影创作高攀的误区的纠正,才可以促进军事电影主要类型的长足进步,以及与当下的所谓青春题材创作、喜剧电影创作、武侠创作等等相提并论而得到现代受众继续拥戴。
1、成就得失判断。无疑,就历史呈现而言,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曾经风行一时,“革命英雄传奇和战争形态自身的视觉吸引力,使革命历史片具有最弹性的叙事公式,成为新中国电影类型中生命周期最持久且多变的领头羊。”包括战争年代的记忆和新中国建立的精神,还有战争的英雄主义的时代需要,解救弱小而抗争支持等,在不同时期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有不少有思考深度和情感力度、对于整个电影史上值得夸耀和留存的优异创作。
无需遮掩,站在高端比较,就整体影响而言,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依然不容夸耀。限于题材的独有性却不是艺术风格的高端性的创作独特性存在,对于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而言,始终是一个需要提及的问题。当下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热度显然不足,也许是时代重心转移或者是经济建设注意力不在此处,因此动人心魄的创作并没有出现。曾经有过磅礴大气的战争风云渐渐淡忘在斤斤计较的利益欲求中,宏阔的战争岁月远逝。人们还是很为怀念建国以后的《南征北战》、《柳堡的故事》、《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上甘岭》、《董存瑞》、《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三进山城》、《英雄儿女》等等等具有时代出色记忆的创作,乃至于包括《侦察兵》、《闪闪的红星》等等都打下那个时代烙印的独特魅力。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一个与八个》、《红高粱》等等创作先开了新的面貌,而近十年的《集结号》等创作让军事题材电影深刻性有了内涵。至于八一厂的军事电影从《地雷战》、《地道战》的鲜活年代印记到“大决战”系列等宏阔规模创作,也都使得军事题材电影具有一望而知的特色。但接续创作的后劲显然不尽如人意。
2、缺憾分析。必须看到,撇除题材自身的确定性存在意义外,这一题材具有类型标杆地位的创作却并不凸显。而能够具有超越题材的或者是促发题材精神深度的创作因素,却往往被题材所限制,这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军事题材电影原本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纠缠性因素,无论是场面好看还是情节表现的可能性,都具有无限伸展的余地。而对峙性矛盾,个人英雄的崇拜,爱恨交加的情节故事等等都是要害,前举的电影在不同时期明显的斗争却落脚在比较自然的生活性情态中,使得军事题材具有精神性激励作用。但更多时候事实确是不尽如人意。
如今,这一题材遭遇市场冷落和创作不新奇的双重压力,聚焦在缺乏激动人心的突破点上。似乎时过境迁是重要的改变因素,人们在和平年代却缺少对于军事英雄的由衷钦佩,但需要问问我们自己是不是缺乏好莱坞《拯救大兵瑞恩》和韩国式样的《太极旗高高飘扬》这样足以激励人心的开拓?既然新中国建国初就有《柳堡的故事》为战争开拓情感抒情的突破;后来依然有哪怕政治意识形态主观意识极强而消弱爱情,典型如《红色娘子军》,依然将任务的个性塑造的分明动人;改革开放有《一个与八个》、《晚钟》等对于残酷战争思考的独特性作品,前者让自己人在敌人中依然显示正直精神、后者将日本投降的局部战事表现的复杂艰难;而新世纪的《集结号》则将战争和人心追求推向思辨高度,等等。但更为明显的事实却是,战争电影在“大决战”、“大进军”的宏阔的角度上还是缺少相匹配的多样式动人结合的佳作。换一个角度看,即便是观众人心慵懒和回避英雄审美成为影响因素,但其实是我们怎么拿出适应时代而促发观众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的作品才是问题。进一步说,激励性手段和内心期求似乎已经远离。但其实坚冰可以打破,而风行的土豪金、屌丝高富美和小时代习气一定不是人心的全部期望。
3、深入认知思考。自然时代不可回避,但军事题材电影需要深层探讨自身的原因:比如铸造动人英雄的缺乏,给予人的尊重内涵不够,意识形态意义过于压过战争本身的纯粹性,人物选择的普泛性意义不足,对于崇高的时代理解是不是过于狭隘等等。
借用案例来剖解:当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去世,全球掀起一致的怀念风潮,为什么?他是一个从推崇暴力革命到遭受监禁折磨再到推动和平和解的英雄!这里必然触及所谓高端的精神:站在人心历史和时代期望的高度的人。其实,处理军事题材的敏感问题也无法回避主流形态如何体现的问题,军事题材电影一定包括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持,体现国家精神是军事题材电影的必然要求,但如何透过事件逻辑和人物精神境界来实现是关键所在。这里,对于军事题材而言,意识形态的把控的机巧实在需要培育,单一化的主流精神固然不可或缺,但如何表现却是一个问题。回顾如《红色娘子军》所遭遇的将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顽强抗拒奴隶主的女奴吴琼花,在被党代表解救后,为他的人格和文化启发而折服,因此无限憧憬洪常青而歪歪扭扭的爱慕情感情书的原先设计,却强制换为入党申请书的逻辑性,显然值得怀疑,至少在震撼力上缺少了动人性。而前苏联的《第四十一》,将同样无限警惕白匪,射杀过四十敌人的女兵,在流落荒岛后不得不为了完成押解任务和生存,在特定孤寂环境中慢慢接近那蓝色眼睛的白匪军官,却在救援船渐近后看到白匪标志后,瞄准欢天喜地奔向来船的军官,射出第四十一颗子弹。我们丝毫不怀疑这前后迥异的突变,在人性逻辑、环境逻辑和思想逻辑的处理上,影片都具有可以理解的观照。这里的观念意识显然重要。
还有,军事题材电影的多样化也是时代适应性的必要所在,军事其实是政治但又是民生。而当年充满战争正义的氛围中还有《柳堡的故事》的情爱细腻表现,《哥俩好》那样轻松军营的娱乐喜剧,《关连长》这样独具个性的人物表现,《英雄儿女》那样英雄壮举和儿女情长交融的剧情,《上甘岭》那般爱国情怀和艰苦卓绝浑融动人的创作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军事电影不是只能一味开战,而是还有更为扩大的相关的表现领域可以开展。比如,战争的前后动因,战事之中的复杂生活情态,军人的多样生活情态,残酷现实和美好的内心情感的差别,都有更为复杂的内容可以表现。“电影《红高粱》中’打日本’的叙事,不是张艺谋所要强调的重点,只是作为表现人物和生命意识的一个段落和环境的背景。”当下受众已经表面上疏离英雄和战争电影,而创作也似乎不讨好受众,实际上是因为缺乏对于战争和和平的正确理解的电影,更要给予多样情态军事题材的满足才是重振军事题材电影的前提。还是需要提及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经典的《上甘岭》,那一段卷缩在坑道中飞扬的“我的祖国”的歌声,就是一种典型启发:战争残酷不能避免,浪漫怀想不可缺乏,英雄主义洋溢人心,爱恋祖国支撑精神。硬汉和护士相协和、勇者和小动物情怀交融,思乡的真诚和战斗的勇气相伴激发,于是此情此景构造出战斗是为了和平的理想写照。
在2013年参加金鸡奖电影评审时,感动于八一厂的纪录片《血战长津湖》,想象如果作为剧情片将如何惨烈而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看八一厂《倾城》脱颖而出,则想到当初审片时在泛滥的汶川地震题材中如何别具一格的写人物角逐的味道。看《老哨卡》则发现对于和平时期的特殊军事领域表现也可以不同凡俗而感动人心。等等。所以,关键是破除陈俗、打破禁忌、深入人心、端正看待战事是人事、注重人心历史的军事题材特殊性表现,就是这一题材的新生之路。
重要的是,守住题材优势,又突破军事战事限制,必须提及军事题材电影真知道得到受众需要是什么,得以真实期盼实现市场收益,以及成为中国电影历史经典中真正值得留存的文化真品,这二者都是军事题材创作需要理性看待而突破成规的所在。我们期待着。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