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叫“权威暗示效应”。指的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权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中毒”必需条件:“权威”有个好头衔或者树立起了地位
有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更换头衔来发表学术论文的实验。他们把过去一年到一年半中发表的12篇著名大学的作者所写的论文收集起来,同时修改了作者的名字,并把工作单位修改成非著名的,然后把这些文章以手稿形式重新投递给发表过这些文章的期刊。其中有9篇文章没有被期刊认出,进入评审程序,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其中的8篇被评审认为不合格,被退稿,而当这些文章的作者是著名大学学者时,这些文章都被期刊接受并发表出去。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头衔的重要性。
事实上,要变成能影响人的“权威”,才学、品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头衔”。在这个求职节目中,老板们作为面试者就是高高在上的“成功人士”,有着法国留学背景的文颐自然在面试法国留学生时就充当了“法国权威”的角色,威慑力非同一般。而该节目的录影情景也有助于树立权威地位,面试者无论从座位还是姿态都给人感觉高高在上,主持人也是一副“高求职者一等”的样子,优越感和疏离感就出来了,地位也就高了。
而这又不是郭杰一人的问题,在该节目中,还有一位有美国工作背景的“职业规划师”做面试官,海归们每每在他这都通不过,有的被质疑口语差,有的被质疑学校差,面试者往往也乱了阵脚。实际上,一些学校尽管名头不如哈佛剑桥,但也是不折不扣的好学校。
![“权威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085937t013b6614544c65f88f.jpg)
“权威暗示效应”充分表明了为什么只要一包装,张悟本就成了大家爱戴的名医,李一也成了众人追捧的“神仙”。
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认为,中国人对权威的崇拜在时间上也有绝对化的现象。认为权威是可信的、全能的、永远的,所以在行为上会对权威产生依赖。这种依赖表现在面对权威的时候常常会产生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能,比如即使最能干的部属,在权威的上司面前也会自觉无能。
事实上,人类还都容易掉进“权威”的逻辑陷阱,不知不觉就被替换了概念,例如A是B领域的权威,人们就很容易相信A所说关于B领域的一起都是正确的,甚至A讲的关于C领域的东西也是对的。
节目录制现场是一个很封闭的空间,在那样的情形之下,很容易造“权威”。然而,当事情被放在了网络这个公开的环境就不同。有很多人懂法语和法国教育,并且坚持自己独立的判断力。法国大使馆关于法国学历的说明澄清更是让舆论彻底反转,因为这是实打实的“真权威”。
有趣的是,整个反转后,人们开始打“假权威”的假来,郭杰成了大家力挺的对象。事实上,这种一窝蜂“非此即彼”的局面又是跟风思想的体现,未必全是独立思考。而在“权威暗示效应”中,许多人也并非真心佩服“权威”,而是夸张的情感上的需要。一旦“权威”破灭,反而大家会发泄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