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快乐语文』《社戏》中考题及跟踪练习题

原文地址:『快乐语文』《社戏》中考题及跟踪练习题作者:小黎老师

 

一、阅读题(中考题  北京  1997年  8分)

所考知识点:

1.词语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尤其是心理描写;3.概括文意。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着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二段中加粗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2.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请将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A.第一段第3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答( AC  

3.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一段____轻松____(活泼  轻松)

第二段_____急切___(急切  焦虑)

第三段____陶醉____(惘然  陶醉)

第一段画线语句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第二段画线句是“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第三段画线句是“我的心也沉静,……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请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答(  D )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N 10 五]

公共汽车上,人真挤。脸口得实在够,冷不防还有人使劲挤撞着,我只好抬起头吐口长气。不想有一只手正伸向了一位旅客的口袋。那手轻轻进去,又轻轻地夹出一个钱包来。我呆住了,曾经受损的灵魂提醒我:不能放过他。以前我因这进了劳教所,今天也该让他去“先临光临”了。

我冲上去,抓住了那只手。谁知那只手用力地抽了回去,只有钱包留在了我的手中……

人群骚动起来了,“好啊,你偷我的钱包!”钱包的主人立即朝我尖叫起来,劈手夺走钱包。

“噢!是他呀,以前也干过这类脏活儿,还上过劳教所。”有熟人认出了我。“我,我不是,是那个……”辩白声远远低于众人的指责声,最后连我自己也听不见了……

“送派出所去!”有人在建议,更有人见义勇为行动起来。

我,我能做些什么呢?只觉得周身被许多有力的大手拧着,并且还挨了重重一掌……

1.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1分)

(    )  (    )

2.解释词语。(l分)

(1)辩白:

(2)光临:

3.文中“受损的灵魂”指________;“干过这类脏活儿”指________。(1分)

4.这是一篇记叙文,从记叙的顺序看是________,从记叙的人称看是________人称,记叙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主要事件是________。(2分)

5.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采用了(1分)

[    ]

A.记叙

B.抒情

C.议论

D.说明

6.“辩白声远远低于众人的指责声,最后连我自己也听不见了……”是因为(1分)

[    ]

A.众人声音大,我个人声音小,无法辩解。

B.提起那不光彩的过去,面对当前事态,有口难辩。

C.被众人拧、打,发不出声音来。

D.“我”确实偷了钱包,心里发虚。

7.“只觉得周身被许多有力的大手拧着,并且还挨了重重一掌……”是写我的(1分)

[    ]

A.感觉

B.感触

C.感受

D.既写感觉也写感触与感受

8.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2分)

三、作文:片断练习

写一段话,写出“破涕为笑”的神情变化。

提示:1.选写悲伤的表情,如眼、嘴、鼻以及手掩面等。

2.再写转喜的原因的变化。

3.最后写悲伤转喜的表情特征,如腼腆、似笑非笑等。

练习答案及点拨

一、所考知识点:

1.词语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尤其是心理描写;3.概括文意。

点拨及答案:

1.“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2.AC

3.第一段画线语句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第二段画线句是“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第三段画线句是“我的心也沉静,……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轻松;急切;陶醉

4.D

二、课外拓展阅读、考查字音、词语、句子含义、记叙要素,表达方式及人物描写等知识点。

答案:1.bi5 qi4ng 2.①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和受到的指责。②敬辞 称宾客来到 3.曾做过小偷  曾经偷窃  4.顺叙第一乘车时 公共汽车上 “我”抓小偷  5.A  6.B  7.D 8.“我”是一个曾经失足,现已觉悟,并敢于用实际行动同坏人做斗争的人。“我”现在在被别人误解,只有悔恨,没有怨言。

三、作文:片断练习(略)

社戏·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课文的线索是________,作者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来结构全篇。

2.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3.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4.课文比较突出地描写了双喜、阿发和六一公公等几个人物,试分别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双喜:

阿发:

六一公公:

能力提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1自然段开头一句说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________,“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在这句话中,“大”字用得好,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中加粗的词“跑”与第1自然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两岸的豆麦……但我却还以为慢”。这段景物描写有4种不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丽景色用以衬托船航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5.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

( )

A.第1自然段中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水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3自然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自然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与“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自然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6.从第1、2、3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第1自然段________(活泼 轻松)

B.第2自然段________(急切 焦虑)

C.第3自然段________(惘然 陶醉)

7.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流泪的样子。泫xuàn)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这篇散文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参予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适当的填入第5自然段括号内。(只填序号)

A.姥姥,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不行!

B.姥姥,以后我们每年不能不煮腊八粥吃。

C.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

D.姥姥,难道我们以后不煮腊八粥吃了吗?

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什么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文,分析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组材的特点来看,文章中写为“我”纪念母亲而煮腊八粥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社戏”盼着社戏 去看社戏怀念社戏

2.B

3.(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夸奖他的豆子。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4.聪明、活泼;勤劳、慷慨;淳朴厚道。

能力提高

1.心理描写 夸张

2.愿望终于实现时,“我”内心获得了无比的畅快和喜悦之情。

3.“跑”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特点。

4.D

5.A C

6.A我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B.但我却还以为慢(急切)C.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陶醉)

7.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开放探究

1.五代人 “我”的外祖母“我”的母亲 “我” 孩子们

2.C

3.孩子们和孩子的妈妈两代人,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

4.对孩子们的纪念活动表示认同,被孩子们的诚挚感情感动,并由此触发了对周总理的怀念。

5.为后面孩子们为了纪念周总理而煮腊八粥的记叙作铺垫。

社戏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归省(  ) 怠慢(  ) 凫水(  ) 蕴藻(  ) 家眷(  )
2.鲁迅,原名,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3.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4.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⑴高远隐约的样子。(     )
⑵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
⑶扩散,布满。(     )
5.“我”为什么会觉得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6.“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选文,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7、第2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1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8、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  )
A.第1段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3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9、从第1、2、3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横线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1段          (活泼  轻松)
第2段          (急切  焦虑)
第3段          (惘然  陶醉)
10、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  )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
大地的耳朵(2005年盐城试题)
⑴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⑵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⑶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⑷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⑸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⑹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⑺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⑻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⑼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⑽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转载]『快乐语文』《社戏》中考题及跟踪练习题
⑾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⑿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⒀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⒁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⒂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选自《读者》2005年第9期,有改动)
11.文章开头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2.文章用'聪明'和'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它们具体表现在哪里?

13.冬菇如此味美,作者为什么又在第⑾段中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14.这篇散文温馨感人,请你联系全文回答下列两题。
⑴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处(句)?请找出来并作点分析。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次运用了'刻意'一词。母亲的'刻意'夹冬菇和'我'的'刻意'夹冬菇,其起因是完全一致的。
B.第⑽段中'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一句,意在表明妈妈做的'冬菇焖鸡'不仅鲜美爽口,而且口味独特。
C.第⑾段中'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一句,说明吃冬菇确实能使人听觉敏锐,从而印证了母亲的话。
D.全文以冬菇为线索,自始至终记叙了'我'童年时吃冬菇的事,情节完整,语言华丽,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第三部分:
16.右图是北京申奥会徽,请仔细观察,用一句话概括其象征意义及内涵。(2005年济宁试题)


1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005年山东荷泽试题)
A.北京申办奥运成功,我就萌发了想学好外语,2008年去北京当个志愿者,为奥运服务。
B.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
C.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D.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10%。
18、下列一段话被打乱了语序,请按正确顺序排列出来。(只写序号)(2005年山东荷泽试题)
①几场春雨一浸,老根发力了吧,茸头一个抖擞,变成了叶片!
②因为担心,每天都殷勤观看。
③那茸头褐色,小小的一点,粗心的简直看不出来。
④葡萄种下去的时候,枯枝一根,直担心它抽不出叶来。
⑤那叶片淡绿,曲折有致的边沿却镶了一圈紫红,还没看见葡萄,人的口水就被引出来了!
⑥终于在一个弯节处,顶出一个茸头来,过几天,又一个!
正确的顺序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8339.html

更多阅读

《社戏》教学设计与点评已发表 社戏优秀教学设计

贴地而行 深文浅教——《社戏》教学设计与点评执教/张莎莎 点评/李明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师版》2014年第9期)[缘起]2014年5月7日,市教研室来我县武台中学举办“城乡联谊同课异构”活动,武台中学的张莎莎老师执教了《社戏》一课

税收征管模式在《征管法》中如何体现 税收征管法修订

税收征管模式在《征管法》中如何体现陕西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摘要】本课题从模式的概念入手,分析出税收征管的标准样式,提出了“执法服务并举”的征管理念和“严密税源管理、完善服务体系、科学税收征管、依法税务稽查”的24字“标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浅析 雷雨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繁漪是曹禹的成名之作《雷雨》中的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一个阴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为了爱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的搏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

声明:《转载 『快乐语文』《社戏》中考题及跟踪练习题》为网友丐帮万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