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欧和长江哪个好

创业艰难百战多--中欧七年跻身世界商学院百强实录

王建铆 2002年4月

2002年1月末,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个初春,在上海浦东这片举世瞩目的热土上,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像春雷般传向四方──创立于1994年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跻身世界权威媒体《金融时报》2002年度MBA全球百强,在亚洲地区仅次于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中欧不仅是首个杀入全球百强的中国大陆商学院,更是全球百强中最年轻的商学院,一时间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惊奇的目光。

在此之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全日制MBA课程已经在1999年被《亚洲企业》评为亚洲第十七、2000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亚洲第十四、2001年被《MBA职业指南》评为亚洲第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课程已经在2000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亚洲第十、2001年被《金融时报》评为2001年度全球第二十九(亚洲第二)。因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经无可争辩地达到了中国大陆第一和亚洲一流的水准,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奇迹。七年间从零到全球百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

一、创业篇

1. “中欧构想”

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宣布对国民经济的调整顺利完成;1月,邓小平南巡,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2 月,关于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谈判重新启动;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这一切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正是在这一年,当时在北京办学的中欧管理中心欧方负责人Jan Borgonjon(杨亨)先生南下上海,与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进行了接触,提出了利用欧盟对华援助资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创办一所一流国际化商学院的构想。

中欧管理中心是由欧共体和国家经贸委1984年于北京创办的,是最早将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引入中国的两个中外合作教育项目之一。而上海交通大学当时是在管理教育领域与海外合作项目最多的大学。杨亨先生与他第一个接触的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华教授一致认为,未来几十年中国对国际化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长。尽管中国已有几个试点院校在探索MBA教育,但其规模、水平和国际化程度都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中欧构想”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翁史烈教授、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李家镐教授及上海市教委负责人刘克先生和王生洪教授的大力支持,并迅速上报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前任市长汪道涵等领导。上海市领导高瞻远瞩,当机立断,指示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的有关部门立即开始与欧共体方面进行正式接触,“中欧构想”进入论证实施阶段。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欧和长江哪个好
“中欧构想”是一项创举,具有深远意义。建立一所国际化的商学院将填补对高层次管理人才需求的缺口,加速管理人才本地化,改善投资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一项目将成为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胆探索。一所国际化的商学院就是一个“教育特区”,通过它不仅可以吸引外资以弥补我国教育经费的不足,而且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加快中国教育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2. “特区”诞生

1994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共体委员会(现为欧盟委员会)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共体委员会关于组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备忘录》。3月初,中欧管理中心迁往上海,以张国华教授为首的第一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筹建人员加入中欧管理中心,一方面开设短期培训课程,一方面紧锣密鼓地筹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年9月和10月,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列昂?布里坦爵士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吴仪分别代表欧盟和中国政府签署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财务协议》。1994年11月8日,中、欧双方政府分别指定的项目执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签署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合同》。同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典礼暨新校园奠基仪式在浦东金桥隆重举行,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专门从事国际化管理教育的研究生院正式诞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财务协议》对中欧的法律地位作了明确规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个具有有限责任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享有充分的法人资格,具有在学术、财务、人事、外事等方面的决策自主权,能够执行所有财务、行政和契约活动。因此,《财务协议》在法律上赋予了中欧国内任何一所商学院所没有的独立法人地位和高度办学自主权,使中欧成为了中国管理教育的一个特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合同》在体制上对中欧的运作制定了严格的规范。中欧参照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惯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制:由中、欧双方各聘请五名董事组成董事会,再由董事会任命中、欧双方正副院长各一名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学院第一任董事长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翁史烈教授,学院第一任管理委员会成员是李家镐院长、Joachim Frohn院长(执行院长)、张国华副院长和David Southworth副院长。学院还聘请了来自10所国际驰名商学院和学术研究机构的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并由在西班牙管理教育界享有盛名的Pedro Nueno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通过在课程设置、教授选聘等方面提供监督和咨询来确保学院的学术水准。此外,为确保学院和企业界保持密切联系,学院设立了公司顾问委员会,聘请赞助企业的代表为委员,与企业界建立了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3.志在一流

早在项目论证阶段,中、欧双方就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规划了宏伟蓝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财务协议》明确提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要在五年内成为亚洲一流商学院,而且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商学院。

一流商学院必须有一流师资、一流生源、一流课程、一流设施和一流品牌。要达到这一标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建设一流校园设施和一流长期教授队伍,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即使学费收入能平衡运营支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1994-1999年的建设资金也只有上海市和欧盟分别提供的1052万欧洲货币单位(包括土地作价480万美元)和1485万欧洲货币单位。这样规模的资金投入单单建设一流校园设施或者单单建设一流长期教授队伍尚且不足,更不用说要想兼得“鱼” 与“熊掌”了。其次,即使有了充足的资金,一流师资、一流生源、一流课程、一流设施和一流品牌中任何一项的建设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一流师资、一流生源、一流课程、一流设施和一流品牌的建设之间还存在着没有“鸡”就没有“蛋”、 没有“蛋”就没有“鸡”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其中“没有一流品牌就难以招聘到一流教授,没有一流教授就难以建立一流品牌”就是最难突破的怪圈。

4. “借鸡生蛋”

为了在五年内办成亚洲一流商学院,中欧的创始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借鸡生蛋”和“借窝生蛋”的思路,有效地突破了资源瓶颈,使中欧能够从尽可能高的起点起步。“借鸡生蛋”和“借窝生蛋”就是在一流的长期教授队伍和一流的校园设施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从海外引进一流的客座教授和租借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部分较好的设施并加以必要的改造来开展一流的教学,并通过一流的教学来打造一流的品牌。时间就是机遇。就是靠借来的师资和设施,中欧在成立当月就开设了第一个短期培训课程,第一届MBA和EMBA学员也分别于1995年3月和5月正式进入中国大陆第一个由国际一流师资执教的商学院深造。

“借鸡生蛋”有效地解决了中欧创建初期的资源瓶颈问题。从海外引进的客座教授把国际一流商学院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带给了中欧,使中欧的教学具备了倡导互动性教学,重视课堂讨论和小组案例研讨,鼓励学员参与教学和共享经验的鲜明特色。此外,海外引进的客座教授还非常重视将现代信息技术(如商务模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培养了学员适应信息时代的能力。中欧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学评估体系,对每一位教授所讲授的每一门课都组织学员进行评估,对达不到标准的教授坚决淘汰。大浪淘沙式的筛选保证了任教中欧的教授大多来自海外著名商学院并具有一流的教学水平。

但是“借鸡生蛋”也极大地增加了中欧在运作上的难度。由于来自海外的客座教授只在授课期间在中欧作短暂停留,每年的招生笔试命题、近千人次的招生面试和数百余份学生项目报告的批改都主要落在以留学归国人员为骨干的管理团队身上。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很多人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由于海外商学院的暑假是聘请客座教授的大好时机,中欧为了能聘请到最好的客座教授而成了国内唯一一所没有暑假的院校。由于绝大多数客座教授不通中文,中欧专门招聘和培养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工商管理口译和笔译人才,成立了翻译出版部。中欧还为每年上百人次的客座教授安排签证、住宿、交通和旅游、娱乐活动。

“借窝生蛋”也是如此。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远离市区,不少中欧的员工每天要在交通上花费三四个小时。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室、办公室、学员宿舍都面临短缺,特别是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部分院系向闵行校区的迁移使教学、办公、住宿场地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以至中欧MBA学员宿舍在一年之内搬迁了三次,最后部分学员只得临时住进了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招待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欧的全体师生员工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与此同时,中欧开始设计和建设自己的一流校园。为营造一流的教学环境,中欧重金聘请曾设计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等著名建筑的国际驰名的贝聿明设计事务所进行整体设计。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了一个融古代中国园林和现代国际都市风格为一体的方案,其独特品位与巧妙构思令人叹为观止。考虑到办学规模的发展和资金来源,中欧的校园建设采取了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方针。首先集中现有资金尽快建成新校园第一期工程,然后在中欧的品牌初步形成和新的资金到位后,配合长期教授队伍的建设相机启动第二期工程的建设。1997年12 月2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浦东金桥的新校园在经过了充分的筹划、设计和准备之后破土动工。

5.创业元勋

中欧创始人之一李家镐教授为中欧师生员工作出了表率。李家镐教授出任中欧中方院长时已届70高龄。他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中欧在体制外创新和发展排除障碍、开拓空间。他以“活着一分钟,就要奋斗六十秒”的精神忘我工作,除分管学院新校园建设的领导工作外,还担负全院MBA和EMBA《中国经济制度概论》课的全部教学任务,并亲自参加MBA和EMBA考生面试。在为中欧拼搏的三年半中,他鞠躬尽瘁,把生命的最后岁月献给了中国管理教育的崇高事业。1998年4月,李家镐院长被确诊患了晚期胰腺癌。5月29日,李家镐院长与世长辞。李院长的事迹是中欧人创业艰辛的写照,也激励着中欧人不断进取。

中欧的另一位创始人、西班牙IESE商学院的著名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Pedro Nueno教授也作出了无私的贡献。Nueno教授组建了由欧洲、北美和中国权威商学院和学术研究机构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帮助中欧设计课程和招聘教授,还义务走访了上百家跨国公司和政府部门,为中欧争取赞助。由于他的努力,西班牙政府在1999年3月向中欧捐赠三百万美元用于在中欧设立教席、建设2号学生宿舍和西班牙中心,许多跨国公司也纷纷以各种形式向中欧提供了资助。

2001年4月,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的李家镐教授、翁史烈教授和Pedro Nueno教授被授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杰出贡献人士”的称号。

二、创新篇

1.走向市场

一流商学院除了必须有一流师资和一流设施之外,还必须有一流生源和一流课程。在生源和课程方面,中欧需要突破的主要不是资源的限制、而是体制的束缚。国内院校的MBA 教育始于1991年,当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9所院校在其原有的经济学门类企业管理专业和工学门类管理工程专业之内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4年,试点院校的数目扩大到了26所。1997年,试点院校的数目又进一步扩大到了56所。尽管国内的工商管理硕士为了便于对外交流而翻译成MBA,其课程设置和招生与国外的MBA相比有很大差异。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国内MBA课程的学员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1997年改为全国MBA联考)、学习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设置的课目并撰写硕士学位论文, 国内的MBA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和管理。但是和国外商学院的MBA以全日制课程为主相反,当时国内试点院校的MBA全部为在职课程。

中欧的创始人一致认为,由于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现代企业管理教育一直是一个空白。面对市场化的改革潮流,一大批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担负着繁重领导工作的中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迫切需要更新知识和观念。因此,迫切需要开设面向高层管理人员的在职MBA课程。其次,面对全球化的开放潮流,无论是要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还是要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都迫切需要一大批懂得国际惯例、懂得跨国经营的人才。而要培养国际化企业管理人才,除了要把国际化的师资和教材引进来,最好还能把学员送出去。与海外商学院交换学员是送出去的好形式,但是只有全日制MBA课程的学员才有可能这样做。此外,国际上商学院的排名主要取决于全日制MBA课程的水平。再次,工商管理的学位教育具有周期长、投入大、更新慢的缺点,必须辅以周期短、投入小、更新快的各类工商管理短期培训课程才能全面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中欧的课程设置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在职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各类工商管理短期培训课程三足鼎立的形式。这样做既填补了市场空白,又突出了中欧特色,还接轨了国际惯例,为参与管理教育的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

2.突破体制

尽管国内院校从在职MBA起步发展MBA教育的方向是对的,其招收在职MBA的方式却无异于缘木求鱼。科目繁多的笔试(包括政治、语文与逻辑、英语、管理学和高等数学)和以笔试成绩为主的录取标准与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惯例大相径庭,实际上是向一批毕业时间最短、工作压力最轻的考试高手敞开大门,而把大部分的中国企业管理精英拒之门外。国内院校培养在职MBA的方式也大有隔靴搔痒之嫌,不但其课程内容与国际一流商学院的MBA课程内容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其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更是为绝大多数国际一流商学院所不取,因为MBA是专业性的学位而不是学术性的学位。但是根据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如果不参加全国统一的MBA入学考试、不学习全国统一的MBA教学大纲设置的课目、不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中欧的学员就不能获得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MBA学位证书。因此,新生的中欧面临两条道路之间的战略抉择:一条是驾轻就熟,一切按政府规定,获得政府认可;另一条是任重道远,一切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获得市场认可。中欧选择了后者,按照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惯例,组织自己的入学考试,制订自己的教学大纲,颁发自己的学位证书。

这一选择使中欧能够突破体制对中欧追求一流生源和一流课程的束缚,其代价是中欧没有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学位,成了在体制外生存和发展的中国管理教育界的孤独另类。对于中欧这样一所没有令人信服的历史和品牌的新学校,没有政府认可的学位所带来的困难和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中欧清醒地认识到,不这样做就不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经营环境的中国企业领军人物,摸索出一条在中国创办国际一流商学院的道路;不这样做就违背了中、欧双方政府设立中欧的初衷,中欧也就不能起到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特区的探索和示范作用。中欧决心闯出一条新路,以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毕业生来赢得市场的认可,并最终赢得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

3.千方百计

学位证书不被政府有关部门认可大大增加了中欧招生的难度。特别是采用全英语教学的全日制MBA课程招生,同时还面临着英语要求高、全脱产学习的风险和机会成本高、学费高(尽管不到成本的一半,但是仍然比国内绝大多数院校高出一倍以上)等其它三大困难。为了保证创新战略的成功,中欧加大了操作层面上创新的力度。为降低学位证书不被官方承认的不利影响,中欧在上海交通大学支持下,作出了中欧MBA学员可以在补考英语、补修政治课、补做硕士论文的条件下以同等学历申请上海交通大学MBA学位的安排。1996年,中欧成立了国内第一个MBA职业发展部,为MBA学员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介绍服务,并从1998年开始在上海市人事局的支持下协助留沪就业的外地籍MBA毕业生办理上海长住户口申请手续。1998年,中欧推出了国内第一个MBA学生助学贷款,李家镐院长用自己的存款为部分学员作了担保。中欧还于199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支持下推出了国内第一个MBA学前英语强化培训班。上述四项创新有效地克服了各项障碍,拓展了中欧MBA的考生来源,保证了新生的数量和质量。

中欧EMBA课程的招生和短期培训课程的销售也面临学位证书得不到认可、学费比国内院校高、知名度比国内院校低以及中资企业对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困难。为激活市场需求,李家镐院长、张国华副院长等学院领导亲自走访了大批中资企业,宣传中欧的先进办学模式、一流的国际化课程和管理教育的重要价值。此外,中欧的EMBA课程在办学初期向来自国有中资企业的学员提供高达全额学费60%的奖学金。中欧的短期培训课程也只向国有中资企业的学员收取每人每天300元人民币的学费,远远低于三资企业的每人每天240美元。

4.一丝不苟

能否招到一流的学员,直接关系到中欧的“产品质量”。在招收学员过程中,中欧贯彻了一整套全面和严格的标准。以全日制MBA课程为例,中欧重视全面考察每一名侯选者,既要求具有适应高强度全英语学习环境的能力,又要求具有适应全球化经营的领导潜质,还要求学员具有独特的经验可以与同学共享。为保证面试质量,中欧邀请各类企业总裁或人力资源总监参加,面试淘汰率高达60%,远高于其它国内商学院,笔试名列榜首者在面试中被淘汰的事例屡见不鲜。当然,中欧笔试的门槛也不低,国内某些中外合作MBA课程只要求GMAT总分550以上,而中欧最低要求是620,被录取新生GMAT平均成绩超过650。此外,中欧还对所有报考者的成绩单和学位证书进行核查,多年来一直坚持将提供不真实报考资料的考生拒之门外。

中欧不仅“严进”,而且“严出”。全国MBA教学大纲对MBA课程的最低要求是12门必修课(含政治和英语)和4门选修课,而中欧对MBA学员的要求是16门必修课(不含政治和英语)和至少11门选修课,对EMBA学员的要求是22门必修课(不含政治和英语)。课程越多,成本越高,在使用国际一流师资的中欧更是如此。以全日制MBA课程为例,尽管学费逐年大幅上涨,但目前仍然只有实际办学成本的50%左右。为了保证毕业生的质量,中欧不仅坚持高投入,而且坚持严要求。中欧对MBA 和EMBA学员的要求包括任何一门课缺课超过一定的百分比就不能及格,不及格数目超过一定的标准就不能毕业,对作弊、抄袭、剽窃等一经发现更是一律严厉处分。因此,在中欧不乏欧盟国家驻华高级外交官亲属、中国政府高级官员亲属、特大型国有企业老总由于达不到要求而毕不了业的事例。一流的要求培养出了一流的学员,一流的学员又成了宣传中欧品牌的最有效广告。中欧每年都有来自国外一流商学院的上百名客座教授和数十名交换学生在中欧讲学和学习,都派遣数十名学员去海外一流商学院学习,中欧学员以自身的优秀职业素养树立了中欧的国际形象。

5. 国际特色

中欧的所有课程都实现了师资和教材与国际一流商学院的全面接轨,并追踪国际潮流不断更新。特别是全日制MBA课程,除全英语教学外,还开设了法语、西班牙语和欧盟概况等不计学分的选修课。此外,海外实习和海外交换也成了中欧MBA课程国际化的两大亮点。近年来,中欧每年都派遣40%至50%的MBA学员到世界各地著名商学院学习,同时接受相应数量来自世界各地的MBA学员来交流。目前,中欧学员国际化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外籍学员在2002年MBA新生中的比重已超过10%,预计2004年将上升到20%。特别是每年夏、秋季交换学员高峰期,包括交换学员在内的外籍学员比重将近一半。通过不懈努力,中欧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李岚清副总理所说的“一所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学校”。

中欧在推进国际化的同时也保持了中国特色,吴敬琏教授讲授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被列为所有中欧MBA和EMBA学员的必修课。此外,中欧也要求所有教授在教学中结合中国实际,尽可能多地运用中国案例。为保证案例来源的质量和数量,中欧加入了“欧洲案例交流中心”,并于2001年组建了“案例研究中心”,专门开发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案例。此外,中欧还与哈佛商学院、法国INSEAD、瑞士IMD和加拿大IVEY等商学院建立了案例合作交流关系。

6. 勇创第一

不断创新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中国管理教育界创下了一连串第一:第一个开设全日制MBA课程,第一个开设EMBA课程,第一个开设工商管理短期培训课程,第一个组织自己的入学笔试,第一个采用高淘汰率的面试方式招生,第一个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考生的面试,第一个对考生的成绩单和学位证书进行严格核查,第一个进行全英语教学,第一个对全部课程组织学员进行评估,第一个与海外商学院交换学员,第一个签约引进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第一个设立由企业赞助的教席,第一个提供MBA助学贷款,第一个设立MBA职业发展服务机构,第一个颁发自己的学位证书,等等。这些第一是中欧创新与开拓精神的写照。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所完全按照市场化、国际化标准独立办学、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商学院,中欧以先进的办学模式和创新精神引领着中国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潮流。

三、成果篇

1.跻身一流

1999年的秋天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成熟,标志着收获季节的到来。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教授在6月被任命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方代院长,10月被正式任命为中方院长(执行院长)。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学院的各个部门在工作不间断的情况下分批迁入地处浦东金桥的新校园。10月15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新校园落成仪式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国务委员吴仪、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发来贺信。市长徐匡迪为中欧题词“认真,创新,追求卓越”。同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MBA课程被《亚洲企业》评为亚洲第十七。这是中国大陆的商学院首次跻身于国际性的排行榜,标志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经初步达到了在五年之内办成亚洲一流商学院的目标。

在此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捷报频传,喜事连台。2000年5月,《亚洲周刊》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MBA课程评为亚洲第十四、EMBA课程评为亚洲第十、学院整体评为亚洲第十三。2001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MBA课程被《MBA职业指南》评为亚洲第五、被《亚洲企业》评为亚洲第十四,EMBA课程被《金融时报》评为2001年度全球第二十九(亚洲第二)。2002年1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MBA课程被《金融时报》评为2002年度全球第九十二(亚洲第三)。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两次《金融时报》全球排行榜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唯一一所中国大陆的商学院,也是最年轻的商学院。七年之内从零到全球百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造了MBA教育的中国奇迹。

2. 学员认可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欧的一流教学首先赢得了学员对中欧品牌的认可。深感中欧的课程物超所值,学员争相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中欧。全日制MBA课程、EMBA课程和短期培训课程都出现了从一人读中欧到全家读中欧的感人现象。不少兄弟同窗、夫妻同学的事例在中欧师生员工中间广为流传。中欧MBA学员中申请上海交通大学MBA学位的人数从第一届的13人,减少为第二届和第三届的2人,自第四届起便已绝迹,这充分彰显了中欧学员对中欧品牌的信心和认可。

1995年中欧第一届全日制MBA的学费仅人民币3万元(含住宿费),2001年第七届已升至8万元(不含住宿费)。1995年中欧第一届EMBA的全额学费仅10.6万元,2001年第七届已升至19.6万元。中欧MBA课程的招生规模从第一届的61人,发展到第七届的127人。中欧EMBA课程的招生规模从第一届的上海一地42人,发展到第七届的上海243人和北京173人。中欧在培育了国际化管理教育市场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3. 企业赞许

中欧的一流教学也赢得了各类企业对中欧品牌的认可。这一方面表现为企业争相招聘中欧的毕业生,争相选送员工参加中欧的课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踊跃向中欧提供各类赞助。每年下半年是企业到中欧招聘全日制MBA毕业生的季节,中欧的职业发展中心(原名MBA职业发展部)门庭若市,前来招聘的企业络绎不绝,其中包括许多名列全球500强的企业,如飞利浦、礼来、艾默生、英国石油、路威酩轩、诺华、通用电气、欧莱雅、博世等。众所周知,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招人是最挑剔的。因此,中欧MBA毕业生受欢迎的程度可以从到中欧来招聘的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的情况略见一斑。很多遐迩闻名的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如麦肯锡、波士顿、美智、罗兰贝格、科尔尼、安盛、普华永道、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等,都到中欧来招聘。其中有些咨询公司的全球总部还明确规定:中国大陆的 MBA非中欧毕业的不招。为了吸引中欧MBA毕业生应聘,许多在中欧举办招聘介绍会的公司出动了总裁或副总裁登台亮相,还动员了已经加盟的中欧校友回校现身说法。

截至2001年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按照国际标准培养了598名全日制MBA和932名EMBA。中欧各类短期培训课程所培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达到了1.5万余人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高质量和国际化的教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也为自己造就了中国大陆最有价值的校友网络,确立了自己作为中国大陆管理教育第一品牌的地位。群星闪耀的中欧校友和在校学生队伍包括了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总裁刘德树、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欧阳英鹏、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许开程、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副总裁沈建华、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宪、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志国、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永平、天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天乐、上海复旦金仕达计算机有限公司董事长乔志刚、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徐少春、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青等。

在过去七年半中,已经有英美烟草、西班牙政府、巴塞罗那港、米其林、飞利浦、宝钢等企业各出资100万美元或者100万欧元在中欧设立了长期教授席位。在中欧校园第一期工程的建设中,已经有环球资源捐建了信息中心,上海石化捐建了演讲厅,华泰证券、上海家化集团、上海天原集团、上海万泰集团捐建了教室,西班牙政府捐建了2号学生宿舍和西班牙中心。目前还有阿西亚?布朗?勃法瑞(ABB)、阿尔卡特中国、安盛保险集团、西班牙萨瓦德尔银行、拜尔中国、博世、BP中国、浙江第一银行、高乐高、美国礼来亚洲公司、艾默生、FTSE、汉高亚太、欧莱雅中国、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路威酩轩(LVMH)、南都集团、诺华、罗氏中国、上海金桥集团、上海市电信公司等企业捐款赞助中欧的运作或者设立奖学金。

4. 政府支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成功也吸引了中外新闻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在2001年,中外各类媒体对中欧的报道超过250次。2002年头三个月,中外各类媒体对中欧的报道超过100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至今,已有欧盟委员会主席、副主席、西班牙首相、比利时首相、意大利总理、西班牙王储、法国前总统等国家级贵宾到访。中央和上海市来访的领导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陈锦华,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教育部副部长韦钰等;上海市市长陈良宇,市委副书记孟建柱、龚学平,上海市副市长周宇鹏、周慕尧,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谢丽娟、王生洪等。在2001年,有上万中外来宾访问参观了中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成绩得到了中国和欧盟投资方的充分肯定。欧盟在1997年和1999年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项目进行了评估,评估专家组的报告指出,在欧盟每年5500万欧洲货币单位的对华援助中,中欧只占了不到300万,但是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其它任何项目。由于中欧的成功,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欧洲联盟在2000年初又签署了新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财务协议》,决定在2000-2004年再各投资1100万欧元。

2002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文件,正式承认中外合作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颁发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这是国家有关部门首次认可中外合作项目的学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中国MBA教育“特区”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中欧得到认可的标志还包括在中欧的示范作用推动下,教育部近年来陆续批准了国内一些商学院像中欧一样开设全日制MBA和EMBA课程。此外,全国MBA联考也在酝酿重大改革。

四、未来篇

2002年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1月1日,曾任西班牙财政部国务秘书的Alfredo Pastor教授正式就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务长兼欧方副院长,中欧从而组成了由刘吉教授、Albert Bennett博士、张国华教授和Alfredo Pastor教授组成的新一届管理委员会。1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门发文明确规定中欧的MBA学位为国家认可的学位。1月21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首次进入《金融时报》全球MBA百强。在此次排名的21项指标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师资国际化比例”高达71%,与法国INSEAD、英国的LBS、瑞士的IMD等全球炙手可热的商学院同处领先群体。在学校国际化程度的评定中,中欧位居全球第15位,中欧国际化办学方针获得充分肯定。

在回顾中欧所取得的成就时,刘吉院长指出:“这些成绩的取得,表明中欧创立的国际化的工商管理教育的模式是成功的。国际化应该是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中欧代表的正是这个方向”。展望未来,刘院长充满信心地说:“中欧将在目前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加入WTO后的中国培养更多的国际化的人才。中欧不仅要确立自身在中国工商管理教育领域内的领先地位,还要为中国在教育领域创造一个世界名牌,为中国的MBA发展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中欧模式’。”

2002年4月1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0级117名MBA毕业生和180名EMBA上海班毕业生参加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出席典礼的陈良宇市长指出:“创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培养高层次优秀管理人才,是上海迎接新世纪挑战,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在中国运作国际化商学院的道路。……在未来的十几年里,我们将努力把上海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建设若干个世界一流的教育基地,培养一大批高层优秀管理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继续推进与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这方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堪称成功的范例。”

经过七年多的市场洗礼,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中欧以一流的国际化教学赢得社会各界和国际范围的认可,使中欧品牌声名远播。强势品牌的支持,使得中欧能够在保证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学费、吸引更多政府和企业的资助,用于长期教授的聘用和校园设施的建设,而一流的教授队伍和一流的校园设施又将进一步提升中欧的教学和研究水准,提升中欧的品牌。

已达到亚洲一流水平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学位得到国家正式认可的契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取在3到5年内再上一个台阶,成为亚洲最好和国际一流的商学院。首先,中欧已经开始在继续提高访问教授质量的同时加速发展长期教授队伍,实现从以一流访问教授、一流教学为特色,到一流长期教授和一流访问教授结合、一流教学和一流研究并举的飞跃。由于中欧的巨大成功,愈来愈多的国际一流教授愿意在中欧长期执教,愈来愈多的欧盟成员国政府和跨国公司也愿意资助中欧聘请长期教授,中欧建立自己的长期教授队伍的时机业已成熟。目前已有英美烟草、西班牙政府、巴塞罗那港、米其林、飞利浦、宝钢等企业各出资100万美元或者100万欧元在中欧设立了长期教授席位。2002年下半年,中欧在国际范围内选聘的10名一流长期教授将陆续加盟。在长期教授的选聘中,中欧摒弃“本地化”的狭隘视野,以教学和研究水平而不是肤色或国籍为标准,因此中欧的长期教授队伍将像其访问教授队伍一样是一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联合国部队”。

其次,中欧已经开始加速建设一流的校园设施。2002年3月,中欧在北京租借的新的教学设施正式投入使用。2002年下半年,上海校园的二期工程也将开工,并计划在一年内完工。上海市政府已经同意保留与中欧校园相邻的一块土地供中欧建设校园三期工程。深圳办事处的设立和北京校园的建设也已经在积极的论证、筹备之中。在突破师资和设施两大资源瓶颈之后,中欧的规模将成倍扩大,教学和研究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在中国MBA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将更加稳固。

今后两三年内,中欧计划推出国际一流的金融EMBA课程;计划把全日制MBA课程的海外学生比例提高到20%以上,通过生源的国际化进一步全面提升国际化的程度;计划通过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的欧洲质量认证体系(EQUIS)认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通过国际认证的商学院;还计划推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博士课程,建成若干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中心。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工商管理教育事业,中欧还将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合作,为中国内地的大学培养国际化的MBA师资力量,推广“中欧模式”,帮助中国其他院校MBA教育尽快走上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到2004年建校10周年之际,中欧将拥有由数十名长期教授和上百名客座教授组成的国际一流的教授队伍和数万平方米的国际一流的教学、研究、办公与生活设施,将建立一整套国际一流的管理体系,将推出一大批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届时,一个国际一流的商学院将在中国的大地上初具雏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8120.html

更多阅读

锤子和小米哪个好,有什么区别? 小米和锤子哪个好

锤子和小米哪个好,有什么区别?——简介随着锤子的推出,小米和锤子孰优孰劣的争论已经成为各自粉丝争论的焦点,小米和锤子可以说有说不完的故事,在粉丝中也各有各的影响力,网络上有很多争论,那么在产品上究竟谁棋高一着呢?锤子和小米哪个好,

小米2s和2a有什么区别 小米2和2s哪个好

小米2s和2a有什么区别——简介小米2s和2a有什么区别?小米2S和小米2A区别还是蛮大的。 小米2S是四核处理器,而小米2A是双核的。价格也有蛮大的差异。 这里就来为大家分享小小米2s和小米2A的区别。 小米2s和2a有什么区别——小米2s和2a

lbe安全大师和360哪个好 绿色守护和lbe哪个好

lbe安全大师和360哪个好——简介个人觉得安全软件方面,LBE和360是比较多人使用的,也是很多手机玩家纠结的地方。到底哪款软件比较好呢?其实这个要根据你的实际需求来评判噢,数字君只能做一些对比帮你更加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lbe安全

not3和s4的区别?三星Note3和s4哪个好? 三星s4与note3对比

not3和s4的区别?三星Note3和s4哪个好?——简介 三星自S4发布会在今年9月初正式推出了旗下全新一代大屏旗舰手机三星Note3,而目前距离三星Note3上市发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不少用户都在纠结三星Note3和s4哪个好?三星Note3好还是s4好?no

声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欧和长江哪个好》为网友男体深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