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柔情谭嗣同上 黄鹤楼侠骨柔情

少年遭遇成就英雄情怀

—— 侠骨柔情谭嗣同(上)

余世存_ 历史作家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他出生于北京,父亲谭继洵时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相当于民政部局一级的长官),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时常督促嗣同刻苦学习。

嗣同读书广博,追求经世济民,对传统的时文八股极反感,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他心胸坦荡,为人仗义,仰慕古代侠士,12岁就开始随“通臂猿”胡七及“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当时与他形影不离的是一把“七星剑”。

同年,嗣同家里遭遇了一件至惨之事,长兄、二姐与他的母亲,在5天之内,相继死于瘟疫。嗣同自己亦是“绝三日而复苏”,故父亲为他取字“复生”。因生母之死,嗣同在家中受继母歧视,这种遭遇,使他对封建社会的丑恶感受尤深。

台湾作家高阳(1922年—1992年,以写历史小说著称)认为,中国旧时大家庭中,如嗣同所遭遇的少年极多,性格往往偏激狭隘。只有极少的人,如嗣同,由于禀赋淳厚,这种苦痛的经历反而成为鞭策的力量,能激发其宏愿伟力,一心一意去建大功德、大功业以普救世人。

16岁时,谭家宅院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劈倒其中一棵,嗣同以梧桐残干,制成两张七弦琴,命名为“残雷”与“崩霆”。少年英雄剑胆琴心。抚琴愉悦性情,倚剑壮大胆量,柔情侠骨,亦儒亦侠,刚柔相济。嗣同可谓得其精粹。人们评论他像战国人物:“看其照片,月白长衫,内着黑衣,左手叉腰,目光炯炯,虽是书生之相,但飘逸风流,勃勃有英气。”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惨败,当是时,嗣同正在湖北,协助时任湖北巡抚的父亲赈灾,他悲愤异常道:“中外虎争,文无所用”,由是自名“壮飞”,称其居处为“壮飞楼”。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举人“公车上书”。在这股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嗣同也开始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1898年6月,嗣同应诏赴京变法,时年33岁。临行前夜,他和夫人李闰惜别,夫妻二人对坐弹琴,以琴声相娱。谭不胜其情,手写《戊戌北上留别内子》,赠于李闰。他再三向妻子表白情怀:“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

当嗣同抵京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9月22日,北京城内风声更紧。嗣同找出自己多年的诗文书信稿本,来到梁启超避居的日本驻华使馆中,交给梁启超,并要梁早点逃往日本。梁劝他一道出走,嗣同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梁启超后来改为“无以酬圣主”。

9月24日,嗣同被捕。师父胡七多年后写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里载:当晚,胡七跑到浏阳会馆劝嗣同,“懿旨一下,人马立即发动;人马一发动,你就插翅难飞!”但是,“谭先生听了这个惊人消息,若无其事地把红漆枕头箱打开,里面藏着七封家书——他父亲寄来的信。他摹仿父亲的手笔,写好一封假信就烧掉一封真信,只留信封不烧,把假信套在信封里面,每封假信都写着父亲训斥儿子的内容。”

后来嗣同被捕,慈禧太后看了嗣同伪造的信后,认为谭继洵不是不教子,而是嗣同这个儿子太不听话,因此,破例没有让谭继洵“连坐”,只让他回家养老了事。

嗣同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看守问他做什么,嗣同笑答:“作诗耳!”他留下的是经梁启超改过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据说,嗣同的原诗本来是:“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谭嗣同死后,他的战友梁启超写下了感人的“呜呼烈矣”的《谭嗣同传》。梁启超说:“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他还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仅留此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

谭嗣同师父、人称“通臂猿”的胡七为嗣同写下的文字,也可圈可点——“谭先生有着过人的学识,并非愚孝愚忠。我明白他的意思是要以一死来唤醒当时醉生梦死的士大夫阶级,我们劝亦无益,所以那时我和王五抱着劫法场的一线希望。我们离开浏阳会馆后,找到十六名兄弟。兄弟们个个泣莫能抑。我们指定顺治门城窟窿为动手地点,等到临刑的那天,在城楼及附近一带准备一场苦斗。
侠骨柔情谭嗣同(上) 黄鹤楼侠骨柔情

“可是糟了,那天步兵统领衙门派出重兵沿途警戒,队伍直排至菜市口刑场,惶惶然如临大敌,这种排场是平时行刑所未有的;而且把谭先生绑在囚车上,也是一个例外。大概刑部堂官知道谭先生颇有本领,也许还知道有我们这般聚会人物,所以防护得特别严密。我们面面相觑,血管像冻僵了一样。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顶上,那里黑压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脸上都露出非常凄惨的颜色。头一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我们目击了这幕惨剧,心里晃晃荡荡像踏着一片虚谷。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幅悲惨图画仍无时无刻不深嵌在我的心田中,我越想扔开,越扣得紧紧的,常使我透不过气来。”

1899年,嗣同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是嗣同同乡宋渐元所撰对联:“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百年之后,嗣同的碑像立于各地,关于嗣同的影视、传记也多有流传,这位只活了33岁的中国男人仍挑战着自己同胞的心智、人生。据说,关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人们仍困惑不已,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据说,不少年轻人认为嗣同“很笨”,不逃走的行为“很蠢”。据说,有一道题目:“你认为谭嗣同的死值不值得?”很多中学生的答案是,不值得。一些网友也说:“谭嗣同的死值不值得并不取决于他个人,更在于他死之后人们的表现,从之后的历史来看,谭死得的确不值。”

无论遭到何种非议,在这个世界上嗣同永远不缺知音。

和他同一个时代,有父亲谭继洵为他写的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康有为写的挽联是:“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战友唐才常挽联里写的是:“与我公别几许时,忽惊电飞来,恨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得去楚孤臣,箫声呜咽;近至尊刚廿一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隶,长埋地下,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甚至被世人认为保守的钱穆,都如此称道嗣同:“晚近世以来,学术思想之路益狭,而纲常名教之缚益严,然未有敢正面对而施呵斥者;有之,自复生始也。”

2005年,一篇获得高考满分的作文则表达了年轻一代人对仁人志士的肯定。这是一首长篇古风——《永远的谭嗣同》:“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国之昌盛须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一名女子写的网络文章更可谓感天动地,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一切中国之美,集合在一个中国男人身上,这个男人就是谭嗣同……中国的变革,是从谭嗣同他们开始的。而谭嗣同的选择,就是中国变革的精神、方式、代价的全面呈现。到今天也没有丝毫差错。这个精神是——舍我,这个方式是——由民撼君,这个代价是——头颅……即便如此,我也会选择嫁给谭嗣同,因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命的价值,才有了最完整与深刻的领悟。所谓才华横溢和气薄云天,才有了真实的一刻。”(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7860.html

更多阅读

会宁历史 甘肃会宁高考2016

  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古城会宁,城辟四门,东为“东胜门”,西为

古代两首犀利的清明诗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

网络红人“犀利哥”出现后,犀利一词迅即也走红网络。清明节马上就到了,不禁想起了历史上的两首极为犀利的清明诗。一首是南宋江湖派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谈古论今 谈古论今有什么好处

1、李白: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佚名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独醒

最新版湖南必去的十二条经典线路 杭州地铁线路图最新版

1.山水风光旅游线:长沙-张家界-猛洞河沿途必去景点:岳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桃花源风景区、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武陵源风景区、九天洞-赤溪河风景名胜区2.湘楚文化游:长沙-岳阳沿途必去景点:岳麓书院、贾谊故居、屈子祠、任弼时

声明:《侠骨柔情谭嗣同上 黄鹤楼侠骨柔情》为网友英雄梦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