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思考:论「不安全感」

JoeChang

当人处在一段感情中,我们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实是在跟自身的「不安全感」在搏斗。这也是感情世界中猜忌、嫉妒、痛苦、害怕、烦恼等等所有这些负面情绪的根源由来。而也因为不安全感这件事情似乎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东西,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能透过我们伴侣所带来的「某些东西」,好填补自己心中所存在对于安全感匮乏的部分。

这样的一个心理流程、若简化的来写的话,大概会是这样的架构:

IF稳定感<个人不安全感

Then寻求外在的补偿

If外在补偿无法足够时

Thencall忌妒/猜疑函数

If(忌妒/猜疑程序使用次数>容忍上限)OR(对方的耐心<0)

Thencall另觅它途函数

至于这两个函数是这样子的:

Function嫉妒/猜疑函数

Do

要求别人多关注自己的举动

对方的耐心=对方的耐心-1

嫉妒/猜疑函数使用次数=嫉妒/猜疑函数使用次数+1

Until(稳定感>个人不安全感OR对方的耐心<0)

Function另觅它途函数

透过别的方式寻求弭补

若以更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的话,大概会是:我们在感情中,会一直不断追寻方式来提升「稳定感」,这过程会直到某天「稳定感」超过原来自身存在「不安全感」的部分。

只是个人的不安全感到底有多大、有多难被训服,这并不是绝对的定值。完全取决于「自身过往的经验」、「成长的环境」、或是「对于他人信任程度」而定。成长期遭遇过家人冷落或忽视的,往往会希望能在亲密关系中得到超乎预期的弭补。

而过去曾在亲密关系遭遇背叛或离弃的,也可能会在展开下一次亲密关系中,渴望伴侣更多的关注以求得补偿;换言之,不但要足够这次的安全感,还要弥补过去伤痛的部分。而对他人信任度低的人,自然也会在亲密关系中需要伴侣提供更多让他能信服的东西,好能够安稳且心安的交出自己深层、情绪性的东西给对方。(注:情绪的信任或许比身体的信任更困难)

这类安全感的追寻,有时候是会在态度上不断测试对方。比方说,在伴侣面前刻意的贬低自己,但实际上内心却希望伴侣否定自己的贬低,甚至做出强调无论如何都会深爱自己的承诺。另一种安全感的追寻,则会透过找寻、或甚至是刻意培养彼此的「共同性」,以产生「我们在某方面是紧密连结的」假象。这多少有点类似古代的「投名状」的概念。

水浒传第十一回写王伦要求林冲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经过。

而另一些追寻的方式,则是透过物质的赠与、或是资产抵押的方式,让人产生「我的价值跟钻石或是房地产」等值的观感。也因此,有人会很在意结婚后房子、资产等该登记在谁的名下。当然,这样的在意除了物质与感情汇兑的概念外,更进一步延伸也算是日后「万一」被离弃下,还不至于甚么都没有的策略性思维。

无论使用的方式为哪一个。原则上来说,自身安全感高的人,在情感过程中比较不害怕,较能够安心投入一段感情。自己既有的安全感高以外,也能带给伴侣较高的稳定感。这原因在于,当自身安全感高时,伴侣将不会觉得她/他难取悦、不会为小事情生气、不会老是怀疑东怀疑西;伴侣就会能因为这样的心理状况、能取得更高的安全感,而能相互影响而建立更加稳固的相处模式。但反过来说,安全感低的人,感情路往往会更不顺利。因为担心与害怕会在感情的过程中占有情绪上的主导地位,因此将很容易为小事情担心、生气、追踪、猜疑。动不动就打电话问说你在哪里;看了头发沾在衣服上就怀疑你跟异性拥抱。那就算原来是平顺的感情架构,当太多因为不安全感所产生的追问或是猜忌下,反而可能把情形往不顺利的方向推动,而造成「毕马龙效应」(ThePygmalionEffect);也就是你的「期待」(虽然实际上并不期待)最后成为事实,也就是自现式预言。

毕马龙效应(ThePygmalionEffect)原本是心理学名词,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罗圣索尔(RobertRosenthal)与杰柯布森(Jacobson)两人于1968年所作的研究而来。他们对学校里一群06~12岁的儿童做智商测验,将他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告诉老师们实验组的孩子们智商比较高,老师因此设计较为艰难的课程给这些智商比较高的孩子,也花比较多的时间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教学更为认真。一年后这些孩子的智商分数果然都增加。事实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孩子们只是随机挑选,智商高低并没有太大不同。这说明了老师期待学生会有比较好的课堂表现,因此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态度与方法,学生经由这样教学方法的刺激,智商也真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很讽刺的状态往往是,原本安全感就高的,感情顺利的机率通常较大;但原本安全感低,希望能透过伴侣的外部性带来安全感的人,反而容易把伴侣推走、而走到不断失败的循环中。而失败次数越多,后面持续失败的机率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对他人的信任感越低,也越容易让自己放到造成他人负担的位置。

不过呢,害怕离弃并不是该被责备之处。毕竟这是所有人共通的情绪,只是高与低而以。而我们之所以会在感情中害怕失去、害怕离弃、害怕竞争其实是有其道理的。毕竟失去等同于不受重视以及孤独。而更重要的理由,在于当我们对一段关系开始有稳固感时,我们其实会不自觉的把对方当成拥有物。

而当感情不再存续后,用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失恋」时,即意味着失去此假想的所有权。所有原本你被允许的行为将不再被允许;原本你所拥有的优先性将被降低;原本你所有的信赖感不再踏实;原本你所有的物质提供或甚至是性接触的权限,对方也都不再有义务要提供给你。

所以总的来说,形式上的伤害大概可以分成这几项:

1.主权行使力的不及。

2.实质利益提供的消失(经济或是性)。

3.生活寄托重心的转移。

但这些「形式上」的失去其实并不这么难弥补。只要我们自身条件允许,我们其实还是有别的方式可以「替代」这些失去的东西。经济重心可以透过其他的工作收入来弥补,生活的寄托重心除非是十多岁只以谈恋爱过活的人而言,其实一般人多还有事业、兴趣、亲人、朋友等等各类的重心可以依靠。

但失恋会让我们非常伤心、极度痛苦、甚至「深受打击」的,其实却多是源自于「情绪层面」的伤害。尤其是这三点:

1.自我评价的打击。

2.依赖性被剥夺。

3.情绪的孤立。

最严重的往往是第一项。

安全感,是一种源自于自身对于某种状态、某项地位、或是某件物件拥有权丧失的恐惧。

我相信读者大家在爱情上、在职场上、在人生过程中、或在珍贵的物件持有上,应该都曾经感受过「不安全感」这份情绪的啃蚀。有人能克服并让自己人生更美好;但有人却始终无法摆脱这问题的纠缠,并留下深刻阴影性的东西。但我觉得这不是不能对抗的一种状态。只要我们知道这类情绪在我们心里根源的点在哪里,我们就能找到对抗的方法。

到底这心情的症结是甚么?若我们想在爱情上、职场上、甚至人生上更包容、更沉稳、更踏实,那到底我们该求取甚么样的改变?或甚至,是该向谁求取?

这或许最后会变成是个哲学问题。但我个人很喜欢哲学上的探询与思索,虽然讨论哲学问题未必有甚么快速解。但唯有这样,你才能了解自己直觉与感性的起点是甚么,也才能引导自己透过理性与逻辑去面对问题,并让自己真正的从情感上解放出来。这是一种寻求自身自由的过程,也希望大家跟着一起参与下去。

探讨这问题的起点,我想先从到底让人在爱情中感觉「不安全」的责任是在谁身上开始。

以爱情而言,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没有安全感这件事情。面对一个好不容易追到手的异性而言,面对好不容易得到「男朋友」、或「女朋友」这样的头衔而言,确实让当事人会觉得高兴与得意。但这份得意却往往让人患得患失,因为头衔的授予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心情起伏。

所谓「头衔的授予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心情起伏」,在于男朋友或女朋友这头衔往往是因为过去我们做对了某些事情,而得到的「暂时性地位」。但谁也没办法保证我们能永远持有「某某人男(女)朋友」这样的头衔。只要哪天我们做错了某件事、说错了某句话、或是某个过去存在的特质不存在了(甚至只是别人不再欣赏了),这头衔似乎就将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头衔的保留,似乎绝大部分的权力是存在于「授予我们的那人身上」。这也产生一个直觉的结论:如果我们让他的眼睛只看着自己、耳朵只听着自己、心里只想着自己,那这地位,或许就将稳若泰山。

所以对大部分人而言,会开始透过各类的「控制手段」,试图避免任何损及关系与地位的人、事、与物。比方说,查勤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正常一点的查勤者,会选择在你应该没事的时间打电话给你:「你在干嘛?有没有想人家?」但恐惧感严重的查勤者,则可能一有空、一有顾虑就打电话,三声没接就发怒起来;更可能在半夜三点半,哭着打给你说:「呜,我梦到你要跟我分手。你说,你说!有这样子的事情吗?答应我,你永远都不会离开我~」

但是呢,有经历过查勤情人的多半会同意,查勤其实是种很微妙的行为。偶而为之的,或许会让人窝心与爱怜;但一旦过量,将会造成对方压力与对于关系的负面观感。而且更严重的是,无论一开始对查勤这件事情抱持多高的疼惜与爱怜,最终都将会觉得窒息、疑惧、并开始思考逃避与争取自由度。而查勤的一方则更会因为感受到对方逃避意图时,更落实了对方想从身边逃走(或背叛)的假设,而提高逼迫与威压的力道。最后,关系将会因为这样的不安全感而崩溃。

情感思考:论「不安全感」
换言之,探索到此,这篇我想提到的第一个论点是:如果你对于一段关系没有安全感,那这段关系恐怕终将失去。甚至该这样讲:你恐惧越大,失去反而越快。

这当然并不限于爱情。职场上也是如此,尤其主管阶层最需要自我探询这问题。若你对于地位没有安全感,你会做出不必要的控制手段。适当的控制虽是必要的,但过度的控制会让同仁更与你疏远。事情最后会如爱情一般走向毁灭。(背后心理层面是一样的,所以有这困扰的也可以继续往下看)

大部分人,其实都知道不安全感是关系的杀手。但很多人在这件事情上最关键的误解,就是以为解决的方法是「往外求取」。女生会说:「我觉得你没办法给我足够的安全感。」男生会说:「你异性朋友太多了,让我觉得不安心。」这两句话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是:「对方若能给我更多的承诺、更多窝心感动的举动、更多取信于我的行为,我就能觉得安全与稳固了。」「所以,请你让我安心吧!」

但事实上,这是大错特错的。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男生,听了女生说没办法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时,会当下觉得满腔热血都沸腾了起来。心想:「我明明这么爱你,你居然不能理解。好!那就让我好好表现给你看吧!」于是卯起来买早餐、嘘寒问暖、接送照顾、写小卡片、送玩偶、情人节送出大把的花束。搞得对方泪眼婆娑,感动不已。两方都误以为,这就是爱了。

但问题在于,安全感其实跟别人怎么提供完全无关。这纯粹是一种「自己心态的毛病」,而非别人有形无形上给与多寡的问题。

怎么说呢?

以爱情而言,有着强烈不安全感的人,并不会因为幸福而减少那份害怕;反而会越在「最幸福的时刻感觉恐惧」。

有些女生会碰过控制欲很强的男人。妳跟其他男生多说两句话他就生气,服装露多一些会不高兴,独自出门的聚会若有男人在场他知道会发飙。这时候,女生常会觉得「好嘛,为了爱,那我只要乖乖待在家里,谁也不见,好好听话,配合并顺服他,他应该就会相信我了吧?」

但这类感情,最后往往还是多以分手或悲剧收场。为何呢?因为心里面会抱持强大不安全感的人,并不会因为这些牺牲或配合而感觉稳定。相反的,你给的越多,他反而会觉得「像你这么美的女生,追的人很多,怎么会持续这样爱我呢?一定会有别人来从我手中把她抢走。」

换句话说,当不安全感这种情绪强烈时,人其实无法坦率的享受幸福时刻。幸福时刻对他们而言,带来的并不是抚慰、也不是愉悦,而是会加大恐惧:「万一未来这一切将不复存在,那该怎么办」。更可能会把这万一的失败机率在心底立刻模拟起来,并已经因为这模拟的结果感受到痛苦、无助、与担忧。甚至对方根本没办法意识到,他心底到底在这幸福的当下有过甚么样的思维与变化。

换言之,可能在两人最幸福的时刻,没安全感的那位其实是手脚冰冷全身打颤的。因为当时他心里想的是「万一这些再也没有,所产生的恐惧感」。而这恐惧感,只会让他需要别人提出更多的保证与承诺。

但这是一个负反馈螺旋。虽然对方做得越多,自己好似得到越多。但在自己每次「获得增加的同时,也让人更加害怕失去」→因为对他而言,失去的损失变的越来越大。换句话说,若对方投入越彻底,当事人的不安全感其实也随之升高。会要求更多更多的顺服让他心安。

但当对方耗尽力气达到那一阶段的心安时,他又会找寻下一个课题来测试「我的猜疑是错的」、「你不会离开」。但我们都知道,人没办法证明某件事情绝对没有。所以,最终整段关系就在挑毛病→顺服→感动与道歉中周而复始。最终,有一方会无法承受(比方说无法给予更多、或是无法忍受这猜疑),而让关系崩溃并结束。

换句话说,那是一种潜意识的悲观者思维。简单的描述就是:「你真的对我很棒很棒!可是就是因为这份棒,让我不经担心起来万一日后这些都没有了,那我该怎么办呢?」所以,当对方越是爱自己,越是在行为上表现出在意与爱怜时,他/她所产生的害怕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加剧烈。

很有意思,不是吗?

所以若你曾经交往过没有安全感的情人,或是你自己是没有安全感的情人时,在这整段推导下,或许你能理解为何我前面提到,安全感并不是他人能够提供的东西。反而只会因为别人提供的越多,越让这份关系会重重的跌落并崩溃的主因。

这带来这议题的下一个理论:「如果你的情人没有安全感,更多的关心与爱其实是毫无用途的」

那如果你的情人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你到底该怎么办呢?

请她来看这篇?这当然是绝对不可行的。我的建议会是:应对没有安全感的人,要就是放弃,不然也只有「距离感」或许反才会让关系平衡的关键。

简单的讲。既然你给予更多只是让他的恐惧感上升,那你停在某个点不动,反而可以维持某种均衡。换言之,恐惧感与不安全感,并不是你能帮对方控制的,那是他自己心态以及对于关系在意的副产品。也因为对于关系的在意,你若停在某个距离之外,不跑远、但也不过份接近,你才能避免恐惧感的持续上升。甚至当他大幅度冲上来之际,你还得保持一个巧妙的距离。

但我得说,对于有着强烈不安的情人来说,除非他最终能自己找出「自己的安全感」,否则这段关系都将很难走到底。你的保持距离,最终也可能被以负面的方式解读。所以最理想的,其实是在开始不深时,若查觉类似问题,就提早中止。否则长期时间与精神的投入,到头来都很可能是白忙一场的。

好,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如果自己查觉自己是没有安全感的人,而且这东西是无法从别人身上所获取,那到底我们该怎么办呢?

或着我们该先来探询,所谓不安全感,又到底是甚么样的内心纠葛呢?

安全感是自身问题的一种情绪困扰,越往外求取解答,就越可能让不安增加。换言之,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切入到自我内心的思维中,并透过自己的力量来加以调整。

但所谓「自我内心的思维」到底是甚么东西呢?这篇就打算来探索一下这部分的心理根源。

记得自己学生时代,「曾经」是一个非常非常爱惜物品的人。比方说买了一套游戏、一本书、或是一本杂志,我会很小心的拆开包装模、或是打开纸盒,确保不留下任何摺痕甚至指甲刮痕。光盘、配件、或甚至是随附的广告页,我会小心保存,并放在原本买来的盒子中。可以的话,连外包装的胶模都尽量保持完整性,而非东西一拿到就胡乱的把包装撕烂。

可是呢,现在的我,相对是不太在意这些事情了。有时候游戏买来,外盒根本就拆坏了。CD跟一堆烧录片混在一起,甚至刮伤了我也不太以为意。杂志常常翻的边都折起来了,过个半年一年就直接整批拿去回收。很多买来的书本一直就堆着放在角落,也没再有心力去把它包起来或是排了放好。昂贵的游戏机、手机、或iPad这类3C产品,虽然不会刻意去破坏,但我也不像以前这样在意刮痕或是脏污了。

我试着去探询这种心情变化的原因,我得到这样的结论:小时候会这么疼惜物品,在于当时自己是靠零用钱过活,没办法爱买甚么就买甚么。加上有段时间曾住在温哥华,光想买本中文的「软件世界」杂志,都得搭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从住家坐到ChinaTown。那时期,一本中文杂志可以反覆的看好久,连每篇广告都看得津津有味的。

在那样的状态下,每样买来的杂志、游戏、或是游戏机,主观的「效用价值」其实是非常之高。再加上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拥有物损坏或遗失所造成的伤害痛苦值也是相对的高。造成对每一样东西都倍加爱护,而深恐任何的损坏造成的痛苦提升。

到了现在,虽然离大富大贵还有着遥远的距离,但毕竟经济独立下,闲暇是可以有些零花钱买买杂志、游戏、书籍。就算偶尔想买个稍贵的3C产品也还不至于会因此就没饭吃。此外,现在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跟学生时代大不一样了。有更多可追寻并希望达成的事情。一旦这类事物在生活中占的重要性降低,自然也就能更轻松的看待。

看到我写这整段,可能有人在猜我是否要把「可替换性」或是「人生比重」这类因素与不安全感连结在一起。

简单的讲。既然你给予更多只是让他的恐惧感上升,那你停在某个点不动,反而可以维持某种均衡。换言之,恐惧感与不安全感,并不是你能帮对方控制的,那是他自己心态以及对于关系在意的副产品。也因为对于关系的在意,你若停在某个距离之外,不跑远、但也不过份接近,你才能避免恐惧感的持续上升。甚至当他大幅度冲上来之际,你还得保持一个巧妙的距离。

但我得说,对于有着强烈不安的情人来说,除非他最终能自己找出「自己的安全感」,否则这段关系都将很难走到底。你的保持距离,最终也可能被以负面的方式解读。所以最理想的,其实是在开始不深时,若查觉类似问题,就提早中止。否则长期时间与精神的投入,到头来都很可能是白忙一场的。

好,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如果自己查觉自己是没有安全感的人,而且这东西是无法从别人身上所获取,那到底我们该怎么办呢?

或着我们该先来探询,所谓不安全感,又到底是甚么样的内心纠葛呢?

虽然这两点是部分因素,但我也要在此强调,千万不能把这两点当成所有的原因。尤其若把同样的情节套用在别的领域时,会发现这概念很难类比与延伸。以珍藏物品这件事情来看:物品毕竟是可被重复购置的。当购买力上升,且自己也经济自主时,物件的可替换性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若不考虑停产这样的问题)。此外,物品的重视程度也会随着兴趣与人生阶段的变动而转移。某些东西在兴头一过后,似乎也就相对不重要了。

可是,这很难完全类比在爱情上。因为爱情毕竟跟钱的购买力无关,你也往往无法靠经济独立来获取真爱。再者,就算有很多人喜欢自己,这也不表示可替代性增加。毕竟自己最喜欢的那个,终究还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呢,在爱情中,若以「拥有权失去」的观点而言,一旦发生失恋,对任何人而言损失的效用应该都是相同且严重的。

至于兴趣转移虽是可以套用在爱情上,但我现在不打算先谈这么有争议的话题,我打算把这议题留到稍后面,等到后面探讨到「好的爱情VS坏的爱情」的部分,再回头来讨论「兴趣转移」这件事情的背景、以及到底对于我们的决策、心理状态、还有安全感的部分会产生甚么样的连带影响。

虽然爱情具备独一无二的特性(最少身处当时,人们会这样想)。爱情上损失的效用虽然也类似(大部分人都曾经经历过失恋的痛苦),但并非所有曾经失恋过的人,就一定会在他们下一次恋爱时产生高度不安全感这种情绪压迫。应该这样讲:或许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间对于关系存疑,或是有些不安稳的顾虑,但严重度绝对是有差异的。有人是偶尔忧虑一下;但同样的,有人则是时时刻刻都觉得害怕失去。

那造成这差异的关键是甚么?

背后有好几个答案,但我认为最关键的答案是这个:「资格的认定」。

这看似应该是一个奇怪的字眼,所以我可能又得花些时间来解释。

先直接讲定义吧:我目前的感觉是这样,「安全感的匮乏,往往出自于我们在意识(或潜意识)里头,觉得自己目前尚不够格得到某些东西」。这东西可能是物理性的东西;但也可能是一段关系、一个职位、或是一个头衔。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格时,我们会过度、「且谬误的」提高那东西的主观价值与效用。并会产生一种错觉:「我只是狗屎运,或是很勉强的才得到这东西。如果我没有持有好并小心保护,万一有所损伤,我将再也无法得到另一个类似的东西了。」

以我少年的回忆来看。因为没有收入,又把钱都投入在无法自在购买的东西上,我自然会给予这些物件较高的价值认定。而取得的难易度,又加深了我会谬误的对于这些物品给予高估的评价。最后,因为这样的评价而宝贝异常,并害怕损害与失去。

从这角度来看,一切就很清晰了。爱情中的状况则会是这样子:当我们跟某个人交往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的拿自己跟对方在心里做一个评判。这评判可以出于意识,也可能出于无意识。但我们会得出一个无法量化但却确实存在的高低差异。当双方差异很大时,处在劣势的那一方很难避免不去思考,如:「啊~像林志玲一样的她怎么会爱我呢?看看自己吧!不富有、不帅、身材不健美、不特别聪明、又有一堆坏习惯、也没甚么才能。一定是老天在哪里弄错了吧?」

换言之,人会一方面自卑于自己的落差,一方面又「窃喜于」自己的超额获得。但下一分钟,也因为「自觉得到了某种自己似乎不应得的东西,而开始恐惧丧失」,并怀疑所有可能造成爱情支配权力丧失的各类可能性。

人可能这么想:「既然她这么棒,追的人一定很多。那个住隔壁的Joe每天打招呼很可疑。每天来送报纸的对她笑这么慇懃也很怪。菜场的猪肉荣也一定不安好心。」这时候,走在路上觉得周围男人眼光都不正,带去见朋友也觉得人人都有企图心。

职场中的安全感也带有类似的味道。你不会在目前的位置上突然产生不安全感。不安全感的出现都是有其成因的。比方说公司开始导入你不擅长的新技术,同一职位出现一个更强的新人,或是当自己突然高升到某个自己从未扮演过的新位置时。这时候,我们才会开始担心「会否有人」将取而代之。而这担心背后的起点,都出自于自我怀疑:「怀疑自己在别人的眼光是否等值于这角色。越是自己觉得别人有更高的标准且自己不够那标准时,那不安全感就将越强烈。」

在此状况下,会突然觉得周围人似乎都以某种不以为然的表情在跟你应对。开会时他人提出质疑,你觉得那是针对你能力的人身攻击。同仁聚会不找你,你怀疑是排挤。大家一个眼神一个窃窃私语,你都担心那是在说坏话。

因为担心,所有大事小事都被当成自我佐证的间接证据。而当事人则会想获得更多的资料(来自我佐证)与更努力的让自己去控制环境。首先,当事人会担心「不够格」这件事情被人发现,于是以更强力的攻击来面对别人的质疑。再来,他会尽一切力量想去证明别人果然是这样看待自己(虽然内心其实只是希望找出别人没有这般看待自己;这就如同有高度不安全感的人,会在爱情中努力找寻对方没有背叛的蛛丝马迹)。并以更周延的控制来确保没人偷偷摸摸的做甚么事情,也希望透过这样的方法检视,让自己能不断说服自己一切都没事。但就结果论而言,这只会创造出绝大的压力、反弹力、以及敌意。最后反而因为这总总的控制手段「官逼民反」。换言之,虽然一开始他人未必有敌意,但在反覆验证下,敌意却因此产生。

这大概是职场控制欲背后的理由与原因。而这总总不安全感的起点则是「觉得自己高攀了某个自己尚不够格的东西」。担心别人发现,担心别人抢夺,也担心那东西自己跑掉。于是花费很大的心力与能量想掩盖或是控制,以便这持有的权力能长期延伸。

换言之,无论是在爱情、在职场、在任何领域,生气、猜疑、控制欲、要求别人提供更多的承诺与行为表现,都只是反映这种害怕与恐惧。

但从我的观察而言,这类控制机制「从来就没有用」,反而最后只是让控制机制控制住了我们。以我小时候的经验而言,过度保护东西,那其实只是让我把保护东西看的比享受当下来的更重要。类似行为也反应在很多人的爱情关系以及职场关系中。

不安全感重的人,在爱情中努力要对方提供更多,也努力要在过程中证明对方没有爱其他人。但这让自己反而无法坦然的享受爱情的过程,而只是努力的防范未燃。职场不安全感也以类似的形式发作。它让身处其中的人,没办法真正以此职位的权限发挥一些功效,甚至以此当踏板来做事,并追求更大的舞台。而会不断担心这位置的丧失,而把保留这位置当成唯一最重要的事情。最后或许哪天真正稳稳的待着了,但往往也损失了后面很多更大的机会。

可是「不够格这件事情」又有甚么能对抗的方法呢?

这就得分成两个角度来谈

-一个是实际的不够格

-一个是自卑感创造的不够格

实际的不够格

实际的不够格,我们可以简单的定义为「客观上的无能」。也就是说,确实你比你的对手弱小很多,而因为这客观上条件的差异,造成你与目标之间的差异。这差异因为太明确了,所以人很难避免不会想去做一些希望能弥补差距的防卫行为。

物质上的不安全感,或是对于物品的过度宝贝,通常都是来自于这种「客观上的无能」:因为物品占据我们所得较高的比例,我们才会过度在意、或是过度保护。但当哪天我们的经济能力较自由后,往往这不安全感就会自然消退。

举例而言,桌上数百元一台的计算机我们会随意乱丢,也没听说过有人还买甚么皮套或保护贴来保护的。但一台万来元的iPad或iPhone,很多人可能又是保护贴、又是保护套的,打开来用之前甚至还要洗手。讲洗手或许夸张了,但若场景转到名牌包的店。有时候东西拿起来看,店员还要特别戴个手套,不也类似(虽然店员戴手套倒是要创造我们对于东西珍贵的心理作用就是)。可是呢,若哪天我们的收入或是资产多到能把iPad当成一台数百元计算机看待时,人就也会以同样看待计算机的态度来看待iPad、或是名牌包这些东西了。

所以这段倒给了我们一个结论:如果你对于买的东西宝贝异常,这或许意味着你冲的太快了,买了一个尚负担不起的东西。

至于爱情上或是其他领域上的不安全感。客观上的无能也很好定义,就真是因为对方狗屎蒙了眼,让我们简单的得到一个大宝贝。这部分的想象应该不太难。若真实人生的我们,哪天也如偶像剧一样被某个大明星、名模爱上了,一般人应该都会觉得不真实、觉得疑惑、甚至不自在吧?而这份「怀疑与担忧」或是这份「你到底爱我哪里」的心情,就是源自于我们客观上与对方条件落差所产生的不安全感。

不过讲到这里,说两句题外话。也是有人奉行「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人生哲学,找个比自己客观条件略差一些的对象。如此可确保对方随时有警觉心,但又不过分刺激让那差异变成不安全感。也是一种确保自身幸福的方法就是。

自卑感驱动的无能意识

自卑感引起的不安全感,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心理上极度不稳定」的状态。这会毁坏人际关系、造成自我的过度紧张,并因为恐惧感引发一连串的不良反射行为。

但甚么是自卑感?

我觉得自卑感最大的关键,在于「无法定位出自己与社会认知的相对关系」。讲得更白话一些,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别人眼里有甚么样的价值。并因为这类疑虑,而自我怀疑。更因为这样的自我怀疑,而会不断地希望透过在与别人的互动过程之中,找出别人眼中的自我是甚么。

这有可能温和,也有可能恐怖。温和的作法,可能是老会问情人说:「你最爱我哪里?」想藉次找出对方眼里的自己是怎样。恐怖的做法,则可能老做些激烈的事情,来确认说「就算我这么坏,他还是不会离开我耶(大心)。」或是不断把对方的行为用负面解读,希望透过对方慌乱的解释来确定「他果然不是那样子」。比方说有些女生会在男方赞美她说「你真贴心、你真好」时大发雷霆,问说「所以之前你都不觉得我对你好吗?」然后对方得慌乱的解释..最后才愿意破涕为笑。

换言之,自卑感创造的不安全感很难对付。因为一个人有可能明明条件很好,整体状况也很OK,但却会因为自我评价的问题,而觉得跟对方有着极大的差异,并持续的不安于这份关系的稳定度。也可能明明知道对方对自己很好,但就是无法克制自己要透过负面方式去强化证实的内心渴望。

所以这段则给了我们另一个结论:恐怖情人大多同时也受困于自我评价的问题。

若能解决这问题,往往同时能解开好几个人际关系的困扰。

至于对于不安全感的解决方法

「不安全感」是一种无法透过他人来消弭的东西。不管你对有强烈不安全的情人做多少事情,他还是不会觉得踏实。只会要求更多,并最后崩解相互的关系。

所以我在第一篇的论点是:不安全感必须透过自己来加以对抗。

但到底自己能有甚么积极对抗的方法呢?

我的建议会是思考下面三种方法:

1.视野提升

2.辅助依赖

3.恐惧感的转移

最有效的是一跟三,二则只算是一种暂时舒缓的方法。过度依赖二时,则可能引起其他副作用。

所谓视野提升

指的是了解自身与世界的相对关系。如前段提到,自卑感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不确定自己客观上的价值。在不确定客观价值下,自然容易胡思乱想,或是希望我们的情人帮我们建构世界观。可是不确定客观价值的人,往往又不会轻易相信情人的保证,会觉得他只是在哄骗自己。所以他们会继续透过不断的行为监控、测试、反证等举动来求取安心。

我觉得无法评判自己客观价值并非甚么丢脸的事情,我们成长过程中总会有类似的苦恼。我甚至相信每个人在某个成长阶段应该都有类似的困扰,像我自己国中时代也有类似的困惑,总担心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很差劲的一种形象。

解决方法,我觉得只有一个方法,是透过有意识地寻找「参考点」来加以自我定位。而找寻参考点定位的方法也不难,最简单的模式,就是「两点定位收敛法」。

第一步,是先找出相对于自己的高标对象与低标对象。那些我们无法达成或超过的,这是所谓的高标;而那些我们可以轻易达到的,则是低标。以爱情世界而言,我们若追求过两个不同客观条件的情人时,我们就能开始找出我们所在之处了。当这两者的经历你都有过后,你将开始知道自己大致是落在这区间之内。简单的概念可以参考下图的概念:



有两次不同目标的经验后,人可以大概的找出一个自己价值的「范围」。所以呢,如果你受困于自卑感或是自信心不足的困扰时,你反而该多累积自己的恋爱经验,就算那是失败经验也好。因为有个三次、五次后,你会大概知道自己的合理守备区间在哪里。若需要更精准时,可以继续增加恋爱经验,并有意识地让范围往内缩(如下图)。





所谓有意识地让范围往内缩,指的是第一次我们可能尝试追求校花。如果失败了,那再试着追求系花,还失败的话,那就追求班花吧。最后总会找到一个自己能超越的对象。若有意识地做这方面的自我定位的话,其实是能找出自己相对于客观价值的定位为何。

唯一有人会问的可能在于:我又怎么知道我恋爱的对象是在哪个点上呢?这倒没有甚么数值化的方法,最多只能做个自我主观的类比。每段恋情对象我们都能给他打个分数,并在轴线上画个点。之后的新经验都能跟之前的两点的分数比较,最后进而收敛并了解自身到底落在哪两点之间。

关于辅助依赖

另一个可行的方式是依靠其他外部条件提升自己的信心。这一般又分成两样作法,内部增长以及虚拟增长。内部增长指的是自我属性的提升。比方说知识上的充实、锻鍊身材、减肥、仪态或内涵的增长,这是跟自我能力直接相关且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类东西增加,变相的会提升我们的自信心,也会让我们在跟别人互动时认为别人会更看重我们。这部分之前文章提过很多,这里就不多强调。

至于虚拟增长,则是一个我觉得风险较高,但却很多人采用的做法。这指的是透过「外部附件」所带来的提升效果。有点像玩RPG去买更好的装备一样:好的剑能提升我们的攻击力,好的防具能让我们防御力更强。这类东西在人生上则可能会是如学历、身分地位、头衔、财产之类的东西,甚至如化妆、穿着、行头,都是能透过外在道具增加自我认知的手段。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些毕竟不是跟着自己的东西,若哪天把装备卸下后,我就还是我而以。但若自信真的极度低落者,这确实能很快地帮我们达到自我心态上的稳固。

另一些嫌物质力量庸俗者,也有人会透过心灵上的「虚拟道具」来帮忙自我巩固。比方说宗教寄托、或是加入特定组织。心灵软弱的人,会因为处在这类组织中,透过得到他人的认同感、或是感觉自己有个归属之处,而觉得自己有所价值,甚至进一步因为这样的感觉而肯定自己的重要性。这也是很多人会沉迷宗教、或是进直销组织的成因。因为在这类组织中,他们找到平时自己在外界无法得到的关怀、照顾、认同、以及归属感。这些关怀,不管是真实或是虚伪,多少都会增加人们对于自身价值重量的感觉。对于极度没自信的人而言,这甚至可说是他们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东西。

所以在此说个题外话。若读者有亲人陷于那样的团体温柔乡,而无法脱离回到真实世界时,或许你除了一昧说理以外,也要思考是否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或是环境没能建构一个相同支撑他们心灵的环境。从这些层面加以改进,或许才是把人从特殊组织释放出来的关键。

但我要强调的是,在我观点中这些外在力量都非是完美的解决方案。人要利用这些依赖是OK的,但是只能把这当成一种过渡性的方法。透过这类方式武装自己,让自己体会到底抬头挺胸的感觉是如何。但最终还是要慢慢脱离这些外在力量的帮助。要「自己」觉得自己很重要,这才是战胜自卑感的一个关键。因为唯有能靠自己战胜自卑感,才有办法战胜不安全感,并带给其他人幸福。

可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心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恐惧感」。

关于恐惧感这件事

如果你能透过方法一,找出自己相对于世界的定位时,人其实应该会能理解自己客观上的价值。但我们也都知道,就算我们了解自身的价值,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恐惧感」一样会主导我们的决策。

大部分时候,「不安全感」仅仅是反映了「恐惧驱使我们的力量」。我们若任由恐惧驱使我们行动,那我们所有的行动都不是为了一个双赢的目的,而只是为了避免恐惧罢了。换言之,有恐惧感的人,在爱情将无法感受到善与喜悦。他们不是为了长期的幸福而行动,一切行动都只是为了让自己「不要恐惧」。那这将根本不是爱了,而是一种拉着别人来跟自己心对抗的活动而已,人也只是一个受感性操控的魁儡罢了。

所以,任由恐惧感来驱动的一切,都不是理性的行为。

只是我承认,恐惧是非常强大的一种内心力量。它放大了情境对我们可能的伤害性,并强迫说服自身认为对抗与猜疑是当下唯一该做的事情。但事实上,那些行为通常都不是当下唯一该做的事情。你若能忍耐,甚至很多时候,要能坚持自己在极度恐惧中还不行动,其实反而才是理性的行为。

但恐惧到底该如何驱除?就留待下一篇再来继续讨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7752.html

更多阅读

黄褐斑真的可以「痊愈」!?_宋奉宜醫師 宋奉宜 肌戒毒

各位觉得这个题目很怪、很狂妄~是的,我知道,我真的知道!先分享个骄傲的案例:多年以来,除了酒糟/敏感肌肤之外,我们还是默默地治疗黄褐斑。写过真正安全地、快速地治疗黄褐斑!,用了某位朋友的部份画面;前天她来了,「特别」提醒我:我现在变得很

歌詞翻訳 シドSID 歌词翻译至「Whitetree」全124首 off white官网

此目录将作为我更新歌词翻译的目录所用,完成一直以来我想要翻译シド歌词的愿望。歌词目录添加歌词原文链接。歌词原文除个别早期曲目外,均来自CD所带歌词本,依照歌词本原文进行翻译。所有歌词均为日文(带假名标注)+罗马发音+自主翻译的歌

面相的「五官」指的是什麼? 算什麼男人

大家常常說「那個人的『五官』怎樣怎樣…;這個人的『五官』怎樣怎樣…」,但是大家不見得很清楚什麼是「五官」,其實「五官」是相學上的東西。所謂的「五官」,指的就是「耳、眉、眼、鼻、口」等五種人體器官。而且在相學上,分別被賦予一種

声明:《情感思考:论「不安全感」》为网友阳光和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