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大院
扶风温家大院坐落在扶风老城的西北角,建于1938年。大院的主人之一是扶风县城民国时期“四大瘟神”之一的温玉珊。院内有大房15间,厦房15间,后院还有一座秀气玲珑的八卦式“绣楼”,在民国时期,无论你站在扶风县东南西北哪个原上,放眼县城,吸引人眼球的除了城隍庙就是温家大院,就是温家大院里这座秀气玲珑的绣楼。这是一座典型的关中民居,它的平面与空间结构属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的民居模式,布局由前向后由南向北依次是为门房、庭院、客厅、二门、中院、上房、后院、绣楼,中院和后院两侧各有一栋对称的单坡顶式厢房,组成四合大院,又分成四个建筑风格一致的多进式院落,连为一体,组成一个相互协调的建筑群。
温家大院,原名叫温玉珊宅院,至扶风县教育局在新世纪初搬出改作文化旅游地之后更名为温家大院,这一更名,不只是文字的更改,而是标志着该院由作为“地主庄园”而保留下来进行阶级教育的时代永远离去了,这里成了扶风老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了文化旅游的佳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温家大院修起之后到建国前十多年时间从这里走出和曾在这里居住过的扶风名人不止温玉珊一人,据《温氏家谱》记载,1938年,温良儒、温雅儒、温润儒(即温玉珊)、温鸿儒兄弟四人建造了扶风温家大院,所以叫“温玉珊住宅”也是不确切的。温良儒曾任民国陕西省财政厅厅长,温雅儒曾任民国麟游县长,温润儒(玉珊)曾任扶风县兵役科长,温鸿儒曾任扶风中学校长。1952年温家大院被扶风县人民政府收为国有。建国初期扶风县委在此办公,而后,扶风县水电队、扶风县阶级教育展览馆、扶风县文卫局、文教局、教育局相继在此办公。2004年,扶风县教育局撤出,温家大院被扶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此前的“温玉珊宅院”正式定名为“温家大院”。2008年 9月,温家大院由“扶风县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扶风县教育局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本世纪初长期在温家大院办公,将温家大院内的房屋在保留主体不变的前提下,略加改造,将原居住宅院改造为办公场所,温家大院三间半门房,其中三大间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大门在门房东侧一直未开,门道为教育局库房。门房与厅房中间的天井东侧墙上有一偏门与教育局东大院相通,东大院主要是教研室办公场所,教育局与教研室共用一个大门出入。温家大院的厅房分过厅和东西厢房,过厅东西两侧为对称的四个厢房,东边南大厢房为教育局秘政股和局办公室,北小厢房为教育局教育股,西边南大厢房为教育局计财股,北小厢房为教育局成人教育办公室。厅房后天井北是温家大院的二门楼,将大院分为前后两个院子,二门北是东西各三间对称的偏厦房,西厦房是教育局档案室,东厦房是教研室库房。再往北天井过后是温家大院上房,上房过道东西两侧各为一个大房间,东房间为教育局会议室,西房间为教育局勤工俭学办公室。上房后边为温家大院后院,是东西各三间对称的偏厦房,为教育局领导的办公室。最北边的砖砌高土台上是温家大院绣楼,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连续阴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倒塌,绣楼原址被教育局修建成标准化的档案室,原档案室房间成为教育局督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