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钱唐程徐韩宜可周观政欧阳韶萧岐门克新 冯坚茹太素 周观政

正文 卷139 列传第二十七

类别:史部 作者:张廷玉(清) 书名:明史

【原文】

钱唐(程徐韩宜可(周观政欧阳韶萧岐(门克新)冯坚茹太素(曾秉正)李仕鲁(陈汶辉)叶伯巨郑士利(方徵)周敬心王朴

钱唐,字惟明,象山人。博学敦行。洪武元年,举明经。对策称旨,特授刑部尚书。二年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唐伏阙上疏言:“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侍郎程徐亦疏言:“古今祀典,独社稷、三皇与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则无以生,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发挥三纲五常之道,载之于经,仪范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皆不听。久之,乃用其言。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时廷臣无不为唐危。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唐为人强直。尝诏讲《虞书》,唐陛立而讲。或纠唐草野不知君臣礼,唐正色曰:“以古圣帝之道陈于陛下,不跪不为倨。”又尝谏宫中不宜揭武后图。忤旨,待罪午门外竟日。帝意解,赐之食,即命撤图。未几,谪寿州,卒。

程徐,字仲能,鄞人。元名儒端学子也。至正中,以明《春秋》知名。历官兵部尚书,致仕。明兵入元都,妻金抱二岁儿与女琼赴井死。洪武二年,偕危素等自北平至京。授刑部侍郎,进尚书,卒。徐精勤通敏,工诗文,有集传于世。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山阴人。元至正中,行御史台辟为掾,不就。洪武初,荐授山阴教谕,转楚府录事。寻擢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时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方有宠于帝,尝侍坐,从容燕语。宜可直前,出怀中弹文,劾三人险恶似忠,奸佞似直,恃功怙宠,内怀反侧,擢置台端,擅作威福,乞斩其首以谢天下。帝怒曰:“快口御史,敢排陷大臣耶!”命下锦衣卫狱,寻释之。

九年出为陕西按察司佥事。时官吏有罪者,笞以上悉谪屯凤阳,至万数。宜可疏,争之曰:“刑以禁淫慝,一民轨,宜论其情之轻重,事之公私,罪之大小。今悉令谪屯,此小人之幸,君子殆矣。乞分别,以协众心。”帝可之。已,入朝京师。会赐诸司没官男女,宜可独不受。且极论:“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随坐,法之滥也。况男女,人之大伦,婚姻逾时,尚伤和气。合门连坐,岂圣朝所宜!”帝是其言。后坐事将刑,御谨身殿亲鞫之,获免。复疏,陈二十余事,皆报可。未几,罢归。已,复征至。命撰祀钟山、大江文;谕日本、征乌蛮诏,皆称旨,特授山西右布政使。寻以事安置云南。惠帝即位,用检讨陈性善荐,起云南参政,入拜左副都御史,卒于官。是夜大星陨,枥马皆惊嘶,人谓:“宜可当之”云。

帝之建御史台也,诸御史以敢言著者,自宜可外,则称周观政。

观政亦山阴人。以荐授九江教授,擢监察御史。尝监奉天门。有中使将女乐入,观政止之。中使曰:“有命”,观政执不听。中使愠而入,顷之出报曰:“御史且休,女乐已罢不用。”观政又拒曰:“必面奉诏。”已而帝亲出宫,谓之曰:“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左右无不惊异者。观政累官江西按察使。

前观政者,有欧阳韶,字子韶,永新人。荐授监察御史。有诏:日命两御史侍班。韶尝侍直,帝乘怒将戮人。他御史不敢言,韶趋跪殿廷下,仓卒不能措词,急捧手加额,呼曰:“陛下不可!”帝察韶朴诚,从之。未几,致仕,卒于家。

萧岐,字尚仁,泰和人。五岁而孤,事祖父母以孝闻。有司屡举不赴。洪武十七年,诏征贤良,强起之。上十便书,大意谓:帝刑罚过中,讦告风炽。请禁止实封以杜诬罔;依律科狱以信诏令。凡万余言。召见,授潭王府长史。力辞,忤旨,谪云南楚雄训导。岐即日行,遣骑追还。岁余,改授陕西平凉。再岁致仕。复召与钱宰等考定《书》传。赐币钞,给驿归。尝辑《五经要义》;又取《刑统八韵赋》,引律令为之解,合为一集。尝曰:“天下之理本一,出乎道必入乎刑。吾合二书,使观者有所省也。”学者称“正固先生”。

当是时,太祖治尚刚严,中外凛凛,奉法救过不给。而岐所上书过切直,帝不为忤。厥后以言被超擢者,有门克新。

克新,巩昌人。泰州教谕也。二十六年,秩满来朝。召问经史及政治得失。克新直言无隐。授赞善。时绍兴王俊华以善文辞,亦授是职。上谕吏部曰:“左克新,右俊华,重直言也。”初,教官给由至京,帝询民疾苦。岢岚吴从权、山阴张桓皆言:“臣职在训士,民事无所与。”帝怒曰:“宋胡瑗为苏、湖教授,其教兼经义治事;汉贾谊、董仲舒皆起田里,敷陈时务;唐马周不得亲见太宗,且教武臣言事。今既集朝堂,朕亲询问,俱无以对,志圣贤之道者固如是乎!”命窜之边方。且榜谕天下学校,使为鉴戒。至是克新以亮直见重。不数年,擢礼部尚书。寻引疾,命太医给药物,不辍其奉。及卒,命有司护丧归葬。

冯坚,不知何许人,为南丰典史。洪武二十四年上书言九事:“一曰养圣躬。请清心省事,不与细务,以为民社之福。二曰择老成。诸王年方壮盛,左右辅导。愿择取老成之臣出为王官,使得直言正色,以图匡救。三曰攘要荒。请务农讲武,屯戍边圉,以备不虞。四曰励有司。请得廉正有守之士,任以方面。旌别属吏,具实以闻而黜陟之。使人勇于自治。五曰褒祀典。请敕有司采历代忠烈诸臣,追加封谥,俾末俗有所兴劝。六曰省宦寺。晨夕密迩,其言易入,养成祸患而不自知。请裁去冗员,可杜异日陵替之弊。七曰易边将。假以兵柄,久在边圉,多致纵佚。请时迁岁调,不使久居其任。不惟保全勋臣,实可防将骄卒惰、内轻外重之渐。八曰访吏治。廉干之才,或为上官所忌,僚吏所嫉。上不加察,非激劝之道。请广布耳目,访察廉贪,以明黜陟。九曰增关防。诸司以帖委胥吏,俾督所部,辄加箠楚,害及于民。请增置勘合以付诸司,听其填写差遣,事讫缴报,庶所司不轻发以病民,而庶务亦不致旷废。”书奏,帝嘉之,称其知时务,达事变。又谓侍臣曰:“坚言惟调易边将则未然。边将数易,则兵力勇怯。敌情出没,出川形胜,无以备知。倘得赵充国、班超者,又何取数易为哉!”乃命吏部擢坚左佥都御史,在院颇持大体。其明年,卒于任。

茹太素,泽州人。洪武三年,乡举,上书称旨,授监察御史。六年擢四川按察使,以平允称。七年五月召为刑部侍郎,上言:“自中书省内外百司,听御史、按察使检举。而御史台未有定考,宜令守院御史一体察核。磨勘司官吏数少,难以检核天下钱粮,请增置若干员,各分为科。在外省卫,凡会议军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请用按察司一员纠正。”帝皆从之。明年,坐累降刑部主事。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因令中书定奏对式,俾陈得失者无繁文。摘太素疏中可行者下所司,帝自序其首,颁示中外。

十年,与同官曾秉正先后同出为参政,而太素往浙江。寻以侍亲赐还里。十六年召为刑部试郎中。居一月,迁都察院佥都御史。复降翰林院检讨。十八年九月擢户部尚书。

太素抗直不屈,屡濒于罪,帝时宥之。一日,宴便殿,赐之酒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太素叩首,即续韵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帝为恻然。未几,谪御史,复坐排陷詹徽,与同官十二人俱镣足治事。后竟坐法死。

曾秉正,南昌人。洪武初,荐授海州学正。九年,以天变诏群臣言事。秉正上疏数千言,大略曰:“古之圣君不以天无灾异为喜,惟以祗惧天谴为心。陛下圣文神武,统一天下,天之付与,可谓盛矣。兵动二十余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创业与守成之政,大抵不同。开创之初,则行富国强兵之术,用趋事赴功之人。大统既立,邦势已固。则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人力所成,皆邦家仓库之积;乳哺之童,垂白之叟,皆邦家休养之人。不患不富庶,惟保成业于永久为难耳。于此之时,当尽革向之所为,何者足应天心,何者足慰民望,感应之理,其效甚速。”又言天既有警,则变不虚生。极论《大易》、《春秋》之旨。帝嘉之,召为思文监丞。未几,改刑部主事。十年擢陕西参政。会初置通政司,即以秉正为使。在位数言事,帝颇优容之。寻竟以忤旨罢。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帝闻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终。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硃公迁得宋硃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硃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礻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憸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硃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陈汶辉,字耿光,诏安人。以荐授礼科给事中,累官至大理寺少卿。数言得失,皆切直。最后忤旨,惧罪,投金水桥下死。

仕鲁与汶辉死数岁,帝渐知诸僧所为多不法,有诏清理释道二教云。

叶伯巨,字居升,宁海人。通经术。以国子生授平遥训导。洪武九年星变,诏求直言。伯巨上书,略曰:

臣观当今之事,太过者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

昔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孙。向使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祸。愿及诸王未之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贤且才者入为辅相,其余世为籓屏,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社稷,莫先于此。

臣又观历代开国之君,未有不以任德结民心,以任刑失民心者。国祚长短,悉由于此。古者之断死刑也,天子撤乐减膳,诚以天生斯民,立之司牲,固欲其并生,非欲其即死。不幸有不率教者入于其中,则不得已而授之以刑耳。议者曰:宋、元中叶,专事姑息,赏罚无章,以致亡灭。主上痛惩其弊,故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也。臣又以为不然。开基之主垂范百世,一动一静,必使子孙有所持守。况刑者,民之司命,可不慎欤!夫笞、杖、徒、流、死,今之五刑也。用此五刑,既无假贷,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而用刑之际,多裁自圣衷,遂使治狱之吏务趋求意旨。深刻者多功,平反者得罪。欲求治狱之平,岂易得哉!近者特旨,杂犯死罪,免死充军。又删定旧律诸则,减宥有差矣。然未闻有戒敕治狱者务从平恕之条。是以法司犹循故例。虽闻宽宥之名,未见宽宥之实。所谓实者,诚在主上,不在臣下也。故必有罪疑惟轻之意,而后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此非可以浅浅期也。

何以明其然也?古之为士者,以登仕为荣,以罢职为辱。今之为士者,以溷迹无闻为福,以受玷不录为幸,以屯田工役为必获之罪,以鞭笞捶楚为寻常之辱。其始也,朝廷取天下之士,网罗捃摭,务无余逸。有司敦迫上道,如捕重囚。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洎乎居官,一有差跌,苟免诛戮,则必在屯田工役之科。率是为常,不少顾惜,此岂陛下所乐为哉?诚欲人之惧而不敢犯也。窃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者相踵。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人不自励,而为善者怠也。有人于此,廉如夷、齐,智如良、平,少戾于法。上将录长弃短而用之乎?将舍其所长、苛其所短而置之法乎?苟取其长而舍其短,则中庸之材争自奋于廉智。倘苛其短而弃其长,则为善之人皆曰:某廉若是,某智若是,朝廷不少贷之,吾属何所容其身乎!致使朝不谋夕,弃其廉耻,或事掊克,以备屯田工役之资者,率皆是也。若是非用刑之烦者乎?

汉尝徙大族于山陵矣,未闻实之以罪人也。今凤阳皇陵所在,龙兴之地,而率以罪人居之,怨嗟愁苦之声充斥园邑,殆非所以恭承宗庙意也。且夫强敌在前,则扬精鼓锐,攻之必克,擒之必获,可也。今贼突窜山谷,以计求之,庶或可得。顾劳重兵,彼方惊散,入不可踪迹之地。捕之数年,既无其方,而乃归咎于新附户籍之细民,而迁徙之。骚动数千里之地,室家不得休居,鸡犬不得宁息。况新附之众,向者流移他所,朝廷许其复业。今附籍矣,而又复迁徙,是法不信于民也。夫户口盛而后田野辟,赋税增。今责守令年增户口,正为是也。近者已纳税粮之家,虽承旨分释还家,而其心犹不自安。已起户口,虽蒙怜恤,而犹见留开封祗候。讹言惊动,不知所出。况太原诸郡,外界边境,民心如此,甚非安边之计也。臣愿自今朝廷宜存大体,赦小过。明诏天下,修举“八议”之法,严禁深刻之吏。断狱平允者超迁之,残酷裒敛者罢黜之。凤阳屯田之制,见在居屯者,听其耕种起科。已起户口、见留开封者,悉放复业。如此则足以隆好生之德,树国祚长久之福。而兆民自安,天变自消矣。

昔者周自文、武至于成、康,而教化大行;汉自高帝至于文、景,而始称富庶。盖天下之治乱,气化之转移,人心之趋向,非一朝一夕故也。今国家纪元,九年于兹,偃兵息民,天下大定。纪纲大正,法令修明,可谓治矣。而陛下切切以民俗浇漓,人不知惧,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故或朝信而幕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令下而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臣愚谓天下之趋于治,犹坚冰之泮也。冰之泮,非太阳所能骤致。阳气发生,土脉微动,然后得以融释。圣人之治天下,亦犹是也。刑以威之,礼以导之,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而后其化熙熙。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非空言也。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正风俗之道,莫先于守令知所务;使守令知所务,莫先于风宪知所重;使风宪知所重,莫先于朝廷知所尚。古郡守、县令,以正率下,以善导民,使化成俗美。征赋、期会、狱讼、簿书,固其末也。今之守令以户口、钱粮、狱论为急务;至于农桑、学校,王政之本,乃视为虚文而置之,将何。以教养斯民哉?以农桑言之:方春州县下一白帖,里甲回申文状而已,守令未尝亲视种艺次第、旱涝戒备之道也。以学校言之:廪膳诸生,国家资之以取人才之地也。今四方师生,缺员甚多。纵使具员,守令亦鲜有以礼让之实作其成器者。朝廷切切于社学,屡行取勘师生姓名、所习课业。乃今社镇城郭,或但置立门牌,远村僻处则又徒存其名,守令不过具文案、备照刷而已。上官分部按临,亦但循习故常,依纸上照刷,未尝巡行点视也。兴废之实,上下视为虚文。小民不知孝弟忠信为何物,而礼义廉耻扫地矣。风纪之司,所以代朝廷宣导德化,访察善恶。听讼谳狱,其一事耳。今专以狱讼为要。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视为末节而不暇举,所谓宣导风化者安在哉?其始但知以去一赃吏、决一狱讼为治,而不知劝民成俗,使民迁善远罪,乃治之大者。此守令风宪未审轻重之失也。

《王制》论乡秀士升于司徒曰“选士”,司徒论其秀士而升于太学曰“俊士”,大乐正又论造士之秀升之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其考之之详若此,故成周得人为盛。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然而升于太学者,或未数月,遽选入官,间或委以民社。臣恐其人未谙时务,未熟朝廷礼法,不能宣导德化,上乖国政,而下困黎民也。开国以来,选举秀才不为不多,所任名位不为不重,自今数之,在者有几?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昔年所举之人,岂不深可痛惜乎!凡此皆臣所为求治太速之过也。

昔者宋有天下盖三百余年。其始,以礼义教其民,当其盛时,闾阎里巷皆有忠厚之风,至于耻言人之过失。洎乎末年,忠臣义士视死如归,妇人女子羞被污辱,此皆教化之效也。元之有国,其本不立,犯礼义之分,坏廉耻之防。不数十年,弃城降敌者不可胜数,虽老儒硕臣甘心屈辱。此礼义廉耻不振之弊。遗风流俗至今未革,深可怪也。臣谓:莫若敦仁义,尚廉耻。守令则责其以农桑、学校为急,风宪则责其先教化、审法律,以平狱缓刑为急。如此,则德泽下流,求治之道庶几得矣。郡邑诸生升于太学者,须令在学肄业,或三年,或五年,精通一经,兼习一艺,然后入选。或宿卫,或办事,以观公卿大夫之能,而后任之以政,则其学识兼懋,庶无败事。且使知禄位皆天之禄位,而可以塞凯觎之心也。治道既得,陛下端拱穆清,待以岁月,则阴阳调而风雨时,诸福吉祥莫不毕至。尚何天变之不消哉?

书上,帝大怒曰:“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既至,丞相乘帝喜以奏,下刑部狱。死狱中。

先是,伯巨将上书,语其友曰:“今天下惟三事可患耳,其二事易见而患迟,其一事难见而患速。纵无明诏,吾犹将言之,况求言乎。”其意盖谓分封也。然是时诸王止建籓号,未曾裂土,不尽如伯巨所言。迨洪武末年,燕王屡奉命出塞,势始强。后因削夺称兵,遂有天下,人乃以伯巨为先见云。

郑士利,字好义,宁海人。兄士元,刚直有才学,由进士历官湖广按察使佥事。荆、襄卒乘乱掠妇女,吏不敢问,士元立言于将领,还所掠。安陆有冤狱,御史台已谳上,士元奏其冤,得白。会考校钱谷册书,空印事觉。凡主印者论死,佐贰以下榜一百,戍远方。士元亦坐是系狱。时帝方盛怒,以为欺罔,丞相御史莫敢谏。士利叹曰:“上不知,以空印为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会星变求言。士利曰:“可矣。”既而读诏:“有假公言私者,罪。”士利曰:“吾所欲言,为天子杀无罪者耳。吾兄非主印者,固当出。需吾兄杖出乃言,即死不恨。”

士元出,士利乃为书数千言,言数事,而于空印事尤详。曰:“陛下欲深罪空印者,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耳。夫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较书策,乃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比。纵得之,亦不能行,况不可得乎?钱谷之数,府必合省,省必合部,数难悬决,至部乃定。省府去部远者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册成而后用印,往返非期年不可。以故先印而后书。此权宜之务,所从来久,何足深罪?且国家立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自立国至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相承,不知其罪。今一旦诛之,何以使受诛者无词?朝廷求贤士,置庶位,得之甚难。位至郡守,皆数十年所成就。通达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复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坏足用之材乎?臣窃为陛下惜之。”书成,闭门逆旅泣数日。兄子问曰:“叔何所苦?”士利曰:“吾有书欲上,触天子怒,必受祸。然杀我,生数百人,我何所恨!”遂入奏。帝览书,大怒,下丞相御史杂问,究使者。士利笑曰;“顾吾书足用否耳。吾业为国家言事,自分必死,谁为我谋?”狱具,与士元皆输作江浦,而空印者竟多不免。

方徵,字可久,莆田人。以乡举授给事中。尝侍游后苑,与联诗句。太祖知其有母在,赐白金,驰驿归省。还改监察御史,出为怀庆知府。徵志节甚伟,遇事敢直言。居郡时,因星变求言,疏言:“风宪官以激浊扬清为职。今不闻旌廉拔能,专务罗织人罪,多征赃罚,此大患也。朝廷赏罚明信,乃能劝惩。去年各行省官吏以用空印罹重罪,而河南参政安然、山东参政硃芾俱有空印,反迁布政使,何以示劝惩?”帝问罗织及多征赃罚者为谁,徵指河南佥事彭京以对。贬沁阳驿丞。十三年,以事逮至京,卒。

周敬心,山东人,太学生也。洪武二十五年,诏求晓历数者,敬心上疏极谏,且及时政数事。略曰:

臣闻国祚长短,在德厚薄,不在历数。三代尚矣,三代而下,最久莫如汉、唐、宋,最短莫如秦、隋、五代。其久也以有道,其短也以无道。陛下膺天眷命,救乱诛暴。然神武威断则有余,宽大忠厚则不足。陛下若效两汉之宽大,唐、宋之忠厚,讲三代所以有道之长,则帝王之祚可传万世,何必问诸小道之人耶?

臣又闻陛下连年远征,北出沙漠,为耻不得传国玺耳。昔楚平王时,琢卞和之玉,至秦始名为“玺”,历代递嬗,以讫后唐。治乱兴废,皆不在此。石敬瑭乱,潞王携以自焚,则秦玺固已毁矣。敬瑭入洛,更以玉制。晋亡入辽,辽亡遗于桑乾河。元世祖时,札剌尔者渔而得之。今元人所挟,石氏玺耳。昔者三代不知有玺,仁为之玺,故曰“圣人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陛下奈何忽天下之大玺,而求汉、唐、宋之小玺也?

方今力役过烦,赋敛过厚。教化溥而民不悦;法度严而民不从。昔汲黯言于武帝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方今国则愿富,兵则愿强,城池则愿高深,宫室则愿壮丽,土地则愿广,人民则愿众。于是多取军卒,广籍资财,征伐不休,营造无极,如之何其可治也?臣又见洪武四年录天下官吏,十三年连坐胡党,十九年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其中岂无忠臣、烈士、善人、君子?于兹见陛下之薄德而任刑矣。水旱连年,夫岂无故哉!

言皆激切。报闻。

王朴,同州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本名权,帝为改焉。除吏科给事中,以直谏忤旨罢。旋起御史。陈时事千余言。性鲠直,数与帝辨是非,不肯屈。一日,遇事争之强。帝怒,命戮之。及市,召还,谕之曰:“汝其改乎?”朴对曰:“陛下不以臣为不肖,擢官御史,奈何摧辱至此!使臣无罪,安得戮之?有罪,又安用生之?臣今日愿速死耳。”帝大怒,趣命行刑。过史馆,大呼曰:“学士刘三吾志之:某年月日,皇帝杀无罪御史朴也!”竟戮死。帝撰《大诰》,谓朴诽谤,犹列其名。

有张衡者,万安人,朴同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奏疏剀切。擢礼部侍郎。以清慎见褒,载于《大诰》。后亦以言事坐死。

赞曰:太祖英武威断,廷臣奏对,往往失辞。而钱唐、韩宜可、李仕鲁辈,抱其朴诚,力诤于堂陛间,可谓古之遗直矣。伯巨、敬心以缝掖诸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

【译文】

钱唐,字惟明,象山人。

学问渊博德行敦厚。

洪武元年考取明经科。

对策时符合旨意,特别任用为刑部尚书。

二年,下诏在孔庙春秋雨季祭奠先师孔子,只在曲阜举行,天下不必全都祭祀。

钱唐直接向皇帝上疏说:“孔子垂教万世,天下都尊崇他的教导,所以天下都祭祀孔子,受恩思报,不忘本源的礼法不可废弃。”侍郎程徐也上奏说:“古今祭祀典礼,只有社稷神、三皇与孔子天下都祭祀。

天下人民没有社稷、三皇就不能生存,没有孔子的道义就不能立身。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圣人,然而发挥三纲五常之道,记载于经中,作为酉王的典范,表率万世,使世代越衰落而人极力不坠落,是孔子的力量。

孔子用道来设立教,天下祭祀,并非祭祀他本人,而是祭祀他的德教,祭祀他的道。

现在让天下人来读他的书,用他的教,实行他的道义,而不能举行祭典,不是维持人心扶助世教的方法。”都不听从。

很久之后,纔用他的话。

皇帝曾经阅读《孟子》,看到“草芥”“寇仇”的话,说这不是臣子所应当说的,议论罢除祭孔子时孟子配受祭享,下诏有进谏的以大不敬论处。

钱唐直接上疏劝谏说:“臣为孟轲而死,死了还有光荣。”当时朝廷大臣没有不为钱唐担心的。

皇帝明察他的诚恳,不治他的罪。

孟子配祭又很快恢复。

可是终究命令儒臣修《孟子节文》。

钱唐为人刚强正直。

曾下诏让他讲《虞书》,钟廑在台阶上站着讲。

有人检举钱唐是草野之民不知君臣之礼,钱唐正色地说:“把古代圣帝的大道陈说给陛下,不跪不算倨傲。”又曾经劝谏宫中不适合张贴武后图像。

触犯旨意,在午门外待罪终日。

皇帝怒气消解,赐给他食物,立即命令撤下武后图像。

不久,贬谪寿州,去世。

程徐,字仲能,鄞人。

元代名儒程端学的儿子。

至正年问,以通《春秋》出名。

多次升官至兵部尚书,退休。

明朝军队攻入元都,妻子金氏抱着两岁的儿子与女儿程琼投井而死。

洪武二年,偕同危素等人从北平到京城。

授官刑部侍郎,升任尚书,去世。

程徐机警勤劳通达敏悟,工于诗文,有诗文集传于世间。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山阴人。

元代至正年间,行御史台征召他作辅佐官吏,他不赴任。

洪武初年,因推荐授官山阴教谕,转任楚府录事。

不久提拔为监察御史,弹劾官员不回避权贵。

当时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正受皇帝宠幸,曾经侍从皇帝坐,悠闲地交谈。

韩宜可径直上前,从怀中掏出弹劾文,弹劾三人阴恶似忠心,奸佞似芷直,依恃功劳和宠幸,内心却反复无常,提升到台端,擅自作威作福,请求斩了他们的头来谢罪于天下。

皇帝发怒说:“快嘴的御史,竟敢排挤陷害大臣!”命令关入锦衣卫监狱,不久释放了他。

九年,出外任陕西按察司愈事。

当时官吏有罪的人,笞刑以上的全贬谪屯守凤阳,达到万余人。

韩宜可上疏争执说:“刑法是用来禁止奸邪淫恶,统一人民的轨范,应论情节的轻重,事情的公私、罪罚的大小。

现在全让贬谪屯守,这是小人的幸运,君子则危险了,请求分别论处来协合众心。”皇帝同意了。

不久,进京师朝见皇帝。

恰逢把没入官府的男女赏赐给各部门,韩宜可独自不接受。

而且极力论说:“处罚罪恶不连及妻子儿女,这是古代制度。

有事随意株连,这是滥用刑法。

何况男女,是人中的大伦常,婚姻遇了时候,尚要伤及和气。

满门连坐,岂是圣朝所应做的。”皇帝赞成他的言论。

后来因事坐罪将判刑,皇帝到谨身殿亲自审讯,获得免罪。

又上疏陈述了二十余件事,都回复同意。

不久,罢职归乡。

后来,又征召他到京城,命令撰写祭祀钟山、大江的文章,谕告日本、征伐乌蛮的诏书,都符合旨意,特别授为山西右布政使。

不久,因事安置云南。

惠帝即位,因为检讨官陈性善的推荐,起用为云南参政,入京拜授左副都御史,死于任上。

这一夜大星陨落,拴在马槽上的骏马都惊恐地嘶呜,人们都说是韩宜可去世的应验。

皇帝建御史台,诸御史中以敢于直言著称的,除韩宜可外,就数周观政。

周观政也是山阴人。

因人推荐授官九江教授,提升为监察御史。

曾经监察奉天门。

有位宦官领女乐入宫,周观政制止他。

中使说:“皇帝有命令。”周观政执意不听。

宦官不高兴地进去了,不久出来报告说:“御史还是算了吧,女乐已停止不用。”周观政又拒绝说:“必须当面奉诏。”不久皇帝亲自出宫,对他说:“宫中音乐废缺,想使宫女学习罢了。

朕已经悔过,御吏说的对。”左右没有不惊异的。

周观政多次升官至垄西按察使。

在周观政之前,有欧阳韶,字子韶,永新人。

被推荐授官监察御史。

有诏书,每日命两御史轮流值班。

欧阳韶曾伺候听命,皇帝乘着发怒要杀人。

其它御史都不敢说,欧阳韶快步上前跪在殿廷下,仓促间不能说话,急忙拱手放在额头上,高声说:“陛下不可以。”皇帝看到欧阳韶朴实真诚,便听从了。

不久,退休,在家中去世。

萧岐,字尚仁,泰和人。

五岁成孤儿,侍奉祖父母以孝敬闻名,有关部门多次推举而不赴任。

洪武十七年,下诏征召贤良,强行起用他。

他上十便书,大意说帝王刑罚过当,揭发控告风炽烈,请求禁止实封以杜绝诬陷欺罔,依照法律条文审案以使诏令信实,共一万多字。

被召见,授官潭王府长史。

坚决推辞,触犯旨意,贬谪为云南楚雄训导。

萧岐当天起程,朝廷派骑兵追回来。

一年多后,改任陕西平凉,又一年后退休。

后来又召他与钱宰等考定书传,赐给钱钞,供给驿马回乡。

曾编辑《五经要义》,又取《刑统八韵赋》,引法律规定来解释,合编成一集。

曾说:“天下之理本来出于一个,出于道必入于刑。

我合编两本书,使观看的人有所省悟。”学者称他正固先生。

在这时,太祖治国崇尚严峻,朝廷内外恐惧,奉行法律补救过错还来不及,而萧岐所上书遇于急切正直,皇帝不认为触怒。

他以后因上言被破格提拔的人,有门克新。

门克新,巩昌人,泰州教谕。

二十六年,任期满后来京朝见。

皇帝召见他问经史及政治得失。

门克新直言相告毫无隐瞒,授官赞善。

当时绍兴王俊华因善于文辞,也授予同样官职。

皇上谕告吏部说:“左有门克新,右有王俊华,这是重视直言。”当初,教官给由至京城,皇帝询问人民疾苦。

岢岚昊从权、山阴张桓都说“臣之职责在于教育读书人,人民的事情没有参与”。

皇帝发怒说:“宋代胡瑗担任苏、湖教授,兼教经义政事。

漠代贾谊、董仲舒都起于田问阎里,而论列时势。

唐代马周不能亲自见太宗,尚且教武臣议论政事。

现在已经召集到朝堂,朕亲自询问,都没有什么对答,有志于圣贤之道的人本来就如此吗?”命令放逐到边塞,而且发榜告谕天下学校,使之引为鉴戒。

到这时门克新因诚实正直被重用。

不过几年,提拔为礼部尚书。

不久因疾病引退,命太医给予药物,不停止他的俸禄。

他去世以后,命令有关部门护送回乡安葬。

冯坚,不知何地人,任南丰典史。

洪武二十四年上书议论九件事。

一是养圣躬。

请求清心省事,不参与小事,以此为人民社稷的福禄。

二是择老成。

诸王年轻气壮,左右辅导,希望选择老成大臣出任王官,使之得到正直言论与严肃容色以图匡正补救。

三是攘要荒。

请求务农讲武,在边境屯田,以防不测。

四是励有司。

请求得到廉洁正直有操守的人才,任以一个方面的官职,区别属吏,具实上报而决定升降,使人勇于自我约束。

五是褒祀典。

请求敕令有关部门收集历代忠烈众臣,追加封号谧号,使世俗之人有所振兴勤勉。

六是省宦寺。

宦官与帝早晚亲近,他们的言论容易听从,养成祸患而自己不知觉。

请求裁减多余人员,可以杜绝他日衰败的弊端。

七是易边将。

给予兵权,久在边境,多导致恣肆放纵。

请求经常调任,不使长久一地任官。

不仅保全勋臣,实际上可以防止将领骄傲士兵懒惰、朝廷权力轻,外地官吏权力重的情况滋长。

八是访吏治。

廉洁干练的人才,有的被上司忌恨,同僚官吏嫉妒,皇上不加明察,不是激发鼓励之道。

请求广布尔目,访问考察廉洁或贪婪,以明确升降官员。

九是增关防。

各部门用帖子委托小吏,使监督管辖范围的事,动辄拷打,祸害到人民。

请求增设验对的符契交付各部门,让他们填写差遣,事完后交付上报,希望各部门不轻易派遣以免使人民受伤害,而各种事务不至于长久荒废。

书奏上,皇帝嘉奖他,称赞他明了时势,通达事变。

又对侍从之臣说:“冯坚所言只有调换边防大将不恰当。

边防将领频繁更换,那么兵力勇敢胆怯,敌情出没,山川形势,无从全面得知。

倘若得到赵充国、班超,又何必频繁改换呢!”又命吏部提升冯坚任左愈都御史,在院内很能坚持大局。

第二年,死于任上。

茹太素,是泽州入。

洪武三年乡试中举,上书符合旨意,授官监察御史。

六年,提升任四川按察使,以公平著称。

七年五月,召任刑部侍郎,上书说:“自中书省内外各部门,听从御史、按察使检举,而御史台没有考核评定,应该命令守院御史一并审察考核。

磨勘司官吏数量少,难以检查考核天下钱粮,请求增加若干人员,各自分科。

在外省卫,凡是集合议论军民事情,各不相合,致使拖延,请求用按察司一员纠正此事。”皇帝都听从了。

第二年,因受牵累获罪降为刑部主事,陈说时势达上万言。

太祖命令中书郎王敏诵读而听之。

书中说有才能的人,数年来幸存的一百人中无一二人,现在所任之官大都是迂腐儒士庸俗官吏。
明史钱唐(程徐韩宜可(周观政欧阳韶萧岐(门克新)冯坚茹太素( 周观政

言辞多触犯。

皇帝发怒,召见茹太素当面诘问,在朝廷上杖责。

次日晚上,又在宫中命人诵读,得到可行的四件事,感慨道:“做君主难,做臣也不易。

朕所以求直言,就是想切合事实。

文词太多,便是淆乱听闻。

茹太素所陈说的,五百多字就够了。”就命令中书制定奏对格式,使陈述得失的人不要繁杂文词。

摘出茹太素疏中可行的下发给有关部门,皇帝亲自在开头写序,颁布告示朝廷内外。

十年,茹太素与同僚曾秉正先后都出任参政,而茹太素前往浙江。

不久以侍奉亲人诏赐返回乡里。

十六年,召任刑部试郎中。

任官一月,升都察院愈都御史,又降为翰林院检讨。

十八年九月,提拔为户部尚书。

茹太素刚强正直不屈服,多次濒临判罪,皇帝常常宽恕他。

一日,在便殿宴会,皇帝赐给他酒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茹太素叩头,立即续韵对答:“丹诚图报国,木避圣心焦。”皇帝很悲戚。

不久,贬谪为御史,又因排挤陷害詹徽罪,与同僚十二人都被铐住脚办事。

最后终被依法处死。

曾秉正,南昌人。

洪武初年,因人推荐授官海州学正。

洪武九年,因为天变,下诏群臣上言论政事。

曾秉正上疏敷千言,大略是说:“古代圣君不以上天没有灾害怪异之事而喜悦,只是以畏惧上天责备为思虑。

陛下神圣,文武兼备,统一天下,上天的给与,可以说是很多了。

战争二十多年,纔得以休养生息。

而上天盼望太平之心,也很长久了,人民思念太平也很急切。

创业与守业的政治措施,大抵不同。

开创事业之初,就实行富国强兵的方法,任用办事立功的人。

国家建立之后,形势已经牢固,那么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产、人力所创造的,都是国家仓库的积蓄,哺乳的儿童、白发下垂的老人,都是国家休养生息的人民。

不怕不富庶,只是永远保住建成的事业就难了。

在这时,应当完全革除以前所作所为,什么足以顺应天意,什么足以安慰人民期望,天人感应的规律,效验也很快。”又说上天既然有了警告,那么天变不是凭空产生的。

极力论说《大易》、《春秋》的主旨。

皇帝嘉奖他,召任为思文监丞。

不久,改任刑部主事。

十年,提升为陕西参政。

恰逢刚设通政司,立即任命曾秉正任通政司使。

在位时数次言事,皇帝很宽容他。

不久竟因触犯旨意罢官。

家贫不能归乡,卖了四岁的女儿。

皇帝听说了大怒,处以腐刑,不知他最后的结局。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

少年聪明敏捷喜好学习,足不出户三年。

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从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

太祖原来就知道李仕鲁的名字,洪武年问,下诏求能掌握朱氏学说的人,有关部门推举李仕鲁。

入宫拜见,太祖喜悦地说:“我寻求你已很长久了,为什么相见这么晚?”任命为黄州同知,说:“朕姑且拿民事来考考你,行,就任用你。”遇了一年,政绩德行传闻于朝廷。

十四年,任命为大理寺卿。

皇帝自从登土帝位以后,很爱好释氏教义,下诏征召东南戒德僧人,数次于蒋山建法会,应答皇帝当廷提出问题符合旨意的人就赐给金栏袈裟衣,召入宫中,赐坐和他谈论。

昊印、华克勤等人,都提拔任大官,常常看成亲信。

所以这批人很蛮横,谗毁大臣。

满朝上下没人敢说,只有李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执。

陈汶辉上疏说:“古代帝王以来,没有听说过官员与僧徒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互相帮助的。

当今有功勋的旧臣德高的老儒都想推辞俸禄离职,而僧徒奸佞小人更是以谗言离间。

如刘基、徐达的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的被诽谤,比之壶煎、韩信,他们的不被信任相差多少呢?希望陛下对于得力亲信,全取德行及文章都很好的俊才,那么太平可以立刻到来。”皇帝不听从。

众僧依恃宠爱,就请求给释氏仓g立官职。

于是以原先所设置的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都提高他们的品级俸禄。

道教也这样。

估计僧尼道士超过数万。

李仕鲁上疏说:“陛下刚刚创业,凡是旨意所指方向,即是告示子孙万代的法则,为什么舍弃圣明学说而崇尚异端呢?”上了数十奏章,皇帝也不听。

李仕鲁性格刚正耿直,靠儒术起家,正想推广阐说朱氏学说,以排除佛学为自己的任务。

等到上言不被采用,急切地到皇帝面前请求说:“陛下沉溺于此教,难怪臣的话听不进去。

归还陛下笏板,乞求退休,回归田里。”于是将笏板放置地上。

皇帝大怒,命令武士捕捉揪打,立即死于阶下。

陈汶辉,字耿光,诏安人。

因人推荐授官礼科给事中,积功升至大理寺少卿,数次上言论得失,都急切正直。

最后触犯旨意,畏惧罪罚,投金水桥而死。

李仕鲁与陈汶辉死了敷年,皇帝逐渐知晓诸僧所作所焉多不合法,下诏清理释道二教。

墓伯巨,字居升,宁海人。

精通经术。

以国子生身份授官平迁训导。

洪武九年发生星变,下诏求直言。

叶伯巨上书大略说:臣看当今政事,做得太过分者有三:分封太宽泛,用刑太繁多,追求太平太急速。

先王的制度,大城邑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上下差别等次,各有固定名分,这是用来使中央势力强于地方,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57271.html

更多阅读

胡歌唐嫣——徐然汤七七19 胡歌演徐然

如果不是徐然工作忙的昏天黑地,如果不是徐然连着两天没有回家,如果不是诺诺在家闹着要见“帕帕”,如果不是担心他会因为工作而“废寝忘食”,七七是绝对不会带着诺诺走到徐然的公司前面! 七七站在门口张望了一下,还是跟以前一样,人人都带着

唐家三少作品可与托尔金《魔戒》比肩吗? 托尔金作品全集

唐家三少作品可与托尔金《魔戒》比肩吗?曹晋源  一  “那你在写作上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有人告诉我,你私下里表达过你的梦想,是想成为中国通俗文学之王。这是真的吗?”  “也不能这么说吧……”他顿了顿,“其实我更主要的心愿是让我的

走进滨田耕作的世界_徐坚 旧唐书徐坚传

坐在廊下惬意享受香烟的滨田先生就任京都帝国大学校长的滨田先生我对日本考古学的兴趣完全出自我对中国考古学的兴趣,因此,我热衷了解的日本考古学是个片面的版本。由于选择性地对三角缘神兽镜、弥生铜鼓及铜器组合等题目的兴趣,我开始

声明:《明史钱唐程徐韩宜可周观政欧阳韶萧岐门克新 冯坚茹太素 周观政》为网友无心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