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一、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19世纪40年代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西欧的工人运动有自发的斗争逐步转向有组织的政治斗争,尤其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西欧的工人运动均告失败。因此,为工人阶级创立科学理论就成为一项急需完成的任务。
1845年春,恩格斯移居布鲁塞尔,马克思向他叙述了当时大体已经形成的唯物史观。这时,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在德国西部的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同年10年,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杂志《维干德季刊》第3卷上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和M.赫斯。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
1845年商定后,1846年5月完成,之后到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国多次为出版著作寻找出版商。由于反动当局的严格控制以及出版商对书中所批判的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同情,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一直未能出版。1924年和1926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分别以俄文和德文原文发表了这部著作的第一卷第一章,直到1932年,全文才被苏联以德文原文形式发表。
二、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批评考察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青年黑格尔派把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意识都宣布为宗教的或神学的意识,而不是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人,总而言之,“一般人”,则被宣布为宗教的人。宗教的传统被当成了前提。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关系逐渐都被宣布为宗教的关系,世界越来越神圣化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还给了人,但又在抽象人的身上绕圈子,而不去批判世俗基础的分裂。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最后一段说“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相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始阐述他们的世界观。
(二)指出人类的几个基本前提和几种基本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并从这个前提出发,马克斯恩格斯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基本活动和几种客观关系。同时,人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是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决定交往形状。“一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具有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必将是交往关系范围的扩大和交往关系的深入。
(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他们从现实中的个人出发,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同时,他们指出,意识有独立的外表,但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意识的生产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意识的消灭也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三、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
(一)交往和生产力
1分工
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导致城市与农村的分离,城市与乡村出现。城市的出现,为交往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2交往
城市的出现,需要有政治机构,即需要政治。在城市里,逃亡农奴的竞争,乡村反对城市的战争,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城市武装力量的必要性等。接着,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联合为行会,城市对日工的需要而造成平民。城市的出现导致了各种各样的交往。
3分工
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导致了商业和生产的分离,商人阶级形成。商人促成的通商扩大,城市彼此发生了关系,最初的地狱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
4分工
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直接导致工场手工业的产生(织布业)。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导致了很多交往与关系的改变,从而促进了交往的进一步扩大。
总概:马克思恩格斯讲了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引出了城市的出现,由此介绍了在城市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交往,随着交往的不断发展扩大,分工也进一步扩大,由此导致了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反过来促进了交往。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阐述交往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的矛盾原理。
—交往—分工(商业与生产分工,商业阶级产生)—交往(各城市)—分工(工场手工业产生)—交往(国与国,洲之间)—商业与手工业的不断发展,逐渐集中于英国,然后创造了世界市场,需求扩大,导致自然力的使用,并且开始采用机器生产,最后大工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得到一步步提高。
(二)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介绍了所有制的最初形式即部落所有制,而后又介绍了部落所有制的几个不同阶段,部落所有制的最后一个阶级便是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国家是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至于私法与私有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法与私有制是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形式的解题过程中同时发展起来的。国家和法属于上层建筑,而所有制属于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此说明了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所有制决定国家和法,国家和法要适应所有制形式。
(三)自然生产的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与所有制形式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恩格斯介绍了什么是自然生产的工具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所以他们背后隐藏着的深刻含义。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在工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产生。
四、阐述共产主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的根本问题就是消灭私有制。
(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消灭、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生产力及大工业生产发展的必然。
(三)阐述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个人状况。
五、《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
《德志意识形态》内容极其丰富。马克思在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和以“各式各样的先知”为代表的“真正社会主义”时,完成了对鲍威尔所代表的当时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而且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别是对他的唯心史观的批判,是继《神圣家族》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进行清算,从而完成了对他们以前所信仰的哲学彻底清算。同时也第一次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主重要原理做了详尽全面的阐述和论证。马克思恩格斯还概括地指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根本问题是消灭私有制。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1844年经济学手稿》和《圣神家族》的补充和完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进一步展开和发挥,它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内容更丰富圆满,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形成过程的完成。它很好的完成了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详细制定了新世界观的任务,并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起,共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创立。